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21278
大小:37.31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4-09-03
《河南省洛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无答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洛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质量检测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红楼梦》第一回中,作者记述了“石头”对空空道人所说的一段话,这段话将自己这部“石头所记”与中国古典小说史上那些“历来野史”“风月笔墨”“才子佳人”“之乎者也”等现象一一对比,反思历来小说之流弊,反复呈示自己的《石头记》“不借此套,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叙述“我这半世亲见亲闻”,“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等,无不在以小说谈小说,以小说省思小说,成为我国古典小说中“元小说”的杰出范本。不仅如此,在该书第一回中,作者还通过“贾雨村”(假语村言)、甄士隐(真事隐)、空空道人等虚构人物之口,多视角地对小说艺术予以反身批判、自我省思,加重了这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的“元小说”分量。就此而言,《红楼梦》尤其是这第一回,显而易见,是一种显性的“元小说”。我们可否做这样一个大胆的假设:整部《红楼梦》并没有第一回中上述这些显性的关于小说的自我指涉、自我呈示,而将这些自我省思的思维成果隐含起来,自觉地贯彻到整个小说的创作过程当中,整个小说在人物塑造、人物关系、结构布局、文学语言等方面保持不变——这样一部并无显性的“元小说”痕迹的作品,它是否还是一部优秀的小说作品呢?从作者对于小说艺术的自我省思来说,它是否含有“元小说”的元素呢?我认为应该给予十分肯定的回答。这样的一部《红楼梦》尽管没有现在这样显性的“元小说”叙述方式、更为复杂的嵌套结构,但它仍不失为一部小说杰作,仍与那些“历来野史”“风月笔墨”“才子佳人”“之乎者也”旧式小说形成鲜明的对照。实际上,在人类小说艺术史上、整个艺术发展史上,并无那种显性的“元小说”“元艺术”之征候的小说作品、艺术作品,可能是更大量的艺术存在。其中,并不乏真正的小说杰作、艺术杰作。当我们以艺术之自我指涉、自我省思品格为旨归进行“元艺术”研究时,我认为既要关注那些显性的“元艺术”现象,更要关注更大量存在着的隐性的“元艺术”现象。之前那些关于“元艺术”现象的研究,更多地留意于所谓的画中画、戏中戏、艺术中的艺术、作品文本的互文关联,因此也格外关注艺术中的相互影响作用。正如列奥·斯坦伯格所言:“ 一切艺术都受到其他艺术的传染。”换句话说就是,一切艺术都要从以往的其他艺术中承继、借用某些元素,与其他艺术文本具有一种复杂的互文性关联。这当然是对艺术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现象很有价值的理论发现与总结,指出“元艺术”的一个重要指向。不过,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艺术的这种自我省思即“元艺术”的另一个重要指向,即艺术要想真正具有不同凡响的创造性、独创性,它还要对过往陈腐的艺术传统予以反省、批判,寻找、创造新的艺术语言、艺术呈现方式。正像《红楼梦》中“石头”对空空道人所表达的那样,它这部“石头所记”,要想不落凡俗,就必须“不借此套”,与陈腐的旧传统、旧文本告别,独辟蹊径,实践一种新的艺术法度、美学原则。而这正是古今中外所有优秀的艺术所共同具有的可贵品质。(摘编自李心峰《关注“元艺术”》)材料二:“元艺术”这一术语目前还没有引起学术界或艺术界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但是,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已有学者或艺术家提到“元艺术”这一词语。《易卜生晚期戏剧的复象诗学》一文中,作者分析了易卜生的一些戏剧所具有的“元艺术性”,认为“艺术家自身的‘元戏剧’,渗透着剧作家的灵魂自审与艺术自审,具有‘元艺术’的品格”。而且作者还为“元艺术”下了一个定义:“所谓‘元艺术’,是指作品本身渗透着艺术家对于艺术、艺术家自身的反思,在艺术本质、艺术功能、艺术家的身份与作用等问题上启人深思的艺术。”在这里,作者明确指出了“元艺术”的“自我反思性”,而且把自我反思的对象分为艺术家和艺术两个方面。这是国内较早对“元艺术”进行明确定义和解释的,但遗憾的是,作者并未继续对“元艺术”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国外也有学者认为,几乎任何现象之前都可以加上前缀“元”,用来表示某事物的“自我指涉、自我意识或自我模仿”。因此,“元艺术”就是这样一种艺术:它可以使“我们所创造的任何一种艺术的思维过程、程序和前提都变得明确”。所谓的“元艺术”,简而言之就是“关于艺术的艺术”,即具有自我意识、自我指涉、自我模仿等特性的艺术。在这里,“元艺术”之“元”,指的是“更高级的逻辑形式”。按照艺术门类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元艺术”分为:“元小说”“元绘画”“元电影”“元戏剧”“元舞蹈”“元音乐”等。每一种具体的“元艺术”都有各自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轨迹,各自产生的时间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元艺术”的创作要先于“元艺术”的理论。具体的“元艺术”的创作要先于这种“元艺术”的命名。比如,“元小说”的创作要先于“元小说”这个名称的出现。在西方,“元小说”的创作传统源于17世纪,塞万提斯等作家的一些小说作品就显露出了“元艺术”性。而“元小说”这一概念则首见于1970年美国小说家兼批评家威廉·H·伽斯《小说与生活中的艺术》一文。(摘编自张新科《“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第一回以小说谈论、省思小说,还多视角地对小说艺术予以反身批判、自我省思,显然属于显性的“元小说”。B.《红楼梦》凭借具有显性的关于小说的自我指涉、自我呈示的特点,与史上那些旧式小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成为小说的杰作。C.虽然“元艺术”目前还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但学者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已关注到了它与“自我”的联系。D.“元艺术”是一种可以使创造任何一种艺术的思维过程、程序和前提都变得明确的艺术,按照艺术门类的不同,可分为多个门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指出对过往陈腐的艺术传统予以反省、批判,寻找、创造新的艺术语言、艺术呈现方式,是《红楼梦》等优秀作品的重要指向之一。B.元艺术性在17世纪塞万提斯等人的作品里已经显露出来,而“元小说”名称则在20世纪才出现,可见元小说的创作传统要先于理论。C.材料二认同《易卜生晚期戏剧的复象诗学》中提出的元艺术的“自我反思性”,对其未能对元艺术进行深入探究又抱有一些遗憾。D.元艺术以艺术本身为研究对象,不但是“关于艺术的艺术”,而且还是“更高级的逻辑形式”。3.下列说法,最符合所选材料对“元艺术”论述的一项是()A.冰心《春水》中“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一诗经常被引用,因而成为“元诗歌”。B.在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影响下,胡适在国内首先创作了话剧《终身大事》,因此《终身大事》可看作是一部“元话剧”。C.杜甫创作的论诗绝句《戏为六绝句》中包含了对诗坛创作的评价,是“关于诗的诗”,可以把这组诗理解为“元诗歌”。D.新编京剧《梅兰芳》,使用“戏中戏”的手法在其中穿插京剧《天女散花》的戏剧片段,可以被看做“元戏剧”。4.请以一组问句的形式为材料一拟写一个开头段,使之与后文四段话构成总分关系。5.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拿得出手的本领高明昌 最近几年,母亲时不时感叹,说我没有学得父亲的本领。父亲的本领有捉鲻鱼、砌灶头、兜水田。老母亲一一道来,我想了想,确实一样也没有学会。身旁的姊妹说:“学了做啥?现在样样不需要了。”可母亲觉得,随便做啥,要防三年风、四年雨的。我晓得这“三年风、四年雨”指的是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的事情,这“防”是指人最好要学得吃饭的真本事。比如有一门手艺,万一需要时拿得出手,可以养家糊口。父亲的独门手艺是有点的,我领教过。我十来岁时就被父亲拉在身边,他捉鲻鱼时我也去的。捉鲻鱼是靠海吃海的一种表现。我们家、我们村,靠近东海二三公里。家里如果几天不开荤了,父亲就去海里走一遭。他右肩上搭一条渔网,一只手反扣着鱼篓,赤着脚啪嗒啪嗒地走路。沙泥地上全是脚趾头张开的印记,有时浅,有时深。问父亲为什么这样急?父亲说是为了赶潮水。父亲一出门,就有一帮人悄悄地、慢慢地尾随着他。捉鲻鱼真的需要技巧。一是要吃准潮汛。鲻鱼只在退潮的时候出现,只能在潮头里撒网,而把握退潮时间需要智慧,不懂潮汐知识的父亲,不知从哪儿学会看潮的;二是要看得出鱼在哪里。我们这里的潮水是泛黄的、浑浊的、涌动的,如何看得出、看得准水里有鲻鱼,眼睛要亮,眼法要准。而父亲,每每撒网每每有收获。父亲的这门技术教给了一个人,那人姓叶,是小学体育老师,小父亲几岁。叶老师放学后总是一脚奔到我们家,与父亲一起烧饭、烧菜,然后一起喝酒。时间一长,两人成了好朋友,父亲开始向他传授捉鲻鱼经验。父亲的教法与众不同,他来到潮水里,教叶老师学看潮水,看潮水里涌起的水头,看水头的条数、速度、大小,然后断定这潮水下面就有鲻鱼,命令叶老师马上撒网出去。试了几次后,父亲就让叶老师自己观察、自己判断、自己撒网。父亲说,别人说十遍不如自己练一遍。就这样,赶一趟潮汛,教一个方法,叶老师学会了。父亲的这个教法,让我辨出来许多滋味,我教学生语文也用这个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叶老师像高音喇叭,逢人便喊,说自己学会了捉鲻鱼,是我父亲教的。许多人都来向父亲学习,父亲像个英雄,站在大门口,“拔挺”喉咙说:“去问叶老师吧,他的网撒得比我好。”说完就回屋喝酒去了。父亲是个泥水匠,他有个看家的独门功夫,就是砌灶头。老家人造新房子都要砌灶头。大户人家分家了也要砌灶头。大家都爱请父亲砌灶头,只个别人家不相信父亲,请别人砌。但过了几个月就怨灶头火头温暾,烧的饭菜不香,又想起父亲来。父亲说好的,我一定相帮砌好。父亲砌的灶头是有特点的。最明显的是灶身小,省砖头,也少占面积,而且灶面清爽漂亮;灶膛火头集中,出火快、出火旺,省柴、省力,烧饭烧菜的时间短,即使外面疾风骤雨,烟囱也绝不会烟火倒流。一句话,就是好看又实惠。人家砌的灶头用了3年后要翻新,父亲砌的灶头5年后照常使用。这使得父亲的名气很响。父亲砌好灶头后,夜饭是不在别人家吃的,这个做法也是替东家省钱。省钱,是所有农家的习惯。 海边村的男人都是学手艺的。每年的“三抢大忙”,若是都靠妇女们干活,是会拖节气的。村上有句谚语: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脱时脱一季,脱季脱一年。村上要求所有男人回村一周,帮忙“三抢”。父亲插秧也是快手。母亲说父亲的快是“邋遢快”,意思是邋遢了才会快,他不邋遢就快不了。父亲不承认,他的不承认是有道理的,因为他还有一个本事,他会耙水田。耙田,确实是一身水一身泥的,想不邋遢也不行。海边村的耙田是指耙种植水稻的水田,在水田中放满水,适时浸泡后用牛和耙把秧田耙成松软浆泥的活儿,通常叫兜田。干这活儿的经验,首先要兜到田里的每一块泥都不出现僵块,这个是棘手的难题,泥块在水里,是看不见的,需要感觉,需要技术;其次是整个水田要齐平,不管田大田小,都要平整得像一面镜子。做到这些,非有十年的兜田实践不可,而且也不是人人都能学会的。但父亲学会了,而且学得很到位。也不知道父亲如何学会的,有人说,村上一位老者见父亲心诚、手巧、善良,就手把手地教会了他。也有人说,父亲的手艺是神仙点化的。我不相信,有一回问母亲,母亲说:“哪来的神仙,还不是自己的父亲教儿子的?”就此一句话,我听明白了,明白了也不说,要替父亲保守秘密。因此父亲每年都显得很神气、很自得。有一个晚上,我与母亲对坐对望。母亲轻轻地对我说:“你父亲除了捉鲻鱼、砌灶头、兜水田以外,还为我烧了60多年早饭。”她说,父亲喜欢吃饭,她喜欢吃粥,所以一顿早饭要烧两次,要烧一镬子粥、半镬子饭,烧到自己烧不动为止,辛苦的。母亲泪眼蒙眬地问我:“这应该也是拿得出手的东西,是不是?”我答道:“是的,应该是的,完全是的。”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母亲感叹“我”没有学到父亲的本领,“我”知道母亲是想让我有一门手艺,在需要时可以养家糊口,而姊妹们则认为那些手艺已经不适合现在生活了。B.第三段补叙了捉鲻鱼的技巧,既照应了上文父亲的本领,也表现了父亲本领之高超,同时为下文父亲教姓叶的体育老师看潮水做铺垫。C.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写“我”的眼中事、心中事,更具真情实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易于代入故事,产生共情心、同理心。D.文章语言质朴平实,带有浓郁的乡村气息,有方言农谚,还有农村生活生产场景的描述,令人读起来饶有兴味。7.关于文中“拿得出手的本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父亲看潮汛的方法,让“我”辨出来许多滋味,“我”教语文时也用这个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B.砌灶头是父亲的一样本领,父亲砌的灶头既好看又实惠,他砌好灶头后不在别人家吃饭有为了给人家省钱的因素。 C.父亲耙田可以使兜到田里的每一块泥都不出现僵块,而且能把整块水田做齐平,平得像一面镜子。D.对于父亲如何学得本领,人们传说不一,母亲认为不是老者教的,也并非神仙所授,而是家传的。8.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拿得出手的本领”是如何统摄全文的。9.本文以“我”和母亲的对话结尾,有何作用?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材料二: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以上,告之曰:“裴矩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倘每事皆然,何忧不治。”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①也,臣者影也,表动则影随矣。(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八》)【注】①表:古代测日影的天文仪器。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B.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C.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D.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君当神器之重”中的“当”与《鸿门宴》“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的“当”意思不相同。B.“德不厚而思国之安”与“不言而化”的“而”字用法和意思相同。C.太宗此处指李世民,“太宗”是他的庙号,古时皇帝死后,一般会在太庙立室奉祀,专立名号,称庙号。D.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指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说明的意见书,除此之外,臣子还可以向君王进呈奏、表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第一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B.魏征认为只靠“严刑”“威怒”,终难使民众悦服,国家安定,严刑峻法不是治国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臣子黎民要竭诚相待。C.“十思”的每一思都是先说太宗在居安现状下遇到的实际问题,再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体现了魏征对这些问题的深思熟虑。D.司门令史接受一匹绢的贿赂,唐太宗要杀他。听了民部尚书裴矩力争的进言后,唐太宗很高兴,便赐封裴矩为五品以上官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2)裴矩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倘每事皆然,何忧不治。14.司马光在评论裴矩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桂枝香·金陵怀古①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②,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③。【注】①这首词作于王安石熙宁变法失败以后,被罢相任江宁知府时。②语出唐杜牧《台城曲》: “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指隋将韩擒虎已经兵临城下,陈后主却还在和张丽华等妃子们寻欢作乐。③语出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临送目”统领上片写景,“故国”下片怀古蓄势,“晚秋”点明季节,“初肃”总写眼前萧肃衰败之景。B.“归帆”“酒旗”两句,写景突出动态,归帆在夕阳下穿梭,酒旗在西风中飘扬,展现出金陵城的繁华阜盛。C.下片感叹六朝因竞逐奢华而相继灭亡,继而陈说感叹兴亡荣辱也是徒然,借“寒烟”“衰草”寄寓惆怅的心情。D.全词立意新颖,章法严谨,同时运用比喻、借代、用典等手法,艺术精巧,境界开阔,笔力遒劲。16.本词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怀古的佳作,请比较二者内容上的异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在《师说》中,韩愈沉痛记述当时士大夫们不仅拒绝从师,还说出“_________,_________”的荒谬托词。(2)《六国论》中苏洵引用古人之言,通过“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说明割地赂秦危害,接着指出了六国必将灭亡的结局。(3)猿叫声似婴儿啼哭,古人常用啼鸣的猿猴这一意象营造凄清之境,表达悲伤之情,这样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如果生在政治清明的太平时代,他会是一个温情丈夫。然而在“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的封建王朝末期,他却成了为天下人蹈死不顾的“铁血丈夫”——二十四岁就被残害,匆匆与爱妻及腹中孩子诀别,从此长眠异乡。他,便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在广州黄花岗起义中,林觉民以①的年纪英勇就义,与71位烈士一起埋骨于黄花岗。13岁时,林觉民应父命参加童试,他挥笔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退出考场。两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全闽大学堂,彻底摆脱科举。当时新学初兴,各种新思想、新学说②,他阅读了《苏报》《警世钟》等大量进步书刊,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和推崇自由平等的学说。1911年4月27日,革命党人攻打两广总督署,与巡防营展开激烈巷战,林觉民受伤力竭被捕。24岁的他在堂上慷慨陈词,痛斥清廷,然后从容赴死。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同年11月9 日,福州也打响辛亥革命福州光复之战。革命党人冲过当时闽江唯一进城的万寿桥,光复福州,验证了少年时代林觉民发出的那句③的誓言“亡大清者,必此辈也”。风雨飘摇的时代,那样的青年烈士又何止林觉民一人?他们抛却一切,一心想要换来民主和自由,哪怕身首异处也浇不灭心中革命的火苗。如今这美好的岁月,是曾经多少“林觉民”心里的愿景啊。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语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海为什么会流“蓝眼泪”?对由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夜光藻和海萤等大量繁殖而造成发光现象诗意描述的“蓝眼泪”其实是赤潮的另一种称谓。当夜光藻赤潮爆发时,夜晚的海面上就发出美丽的“蓝色荧光”,随着海浪起伏,就像大海流下了晶莹剔透的蓝色泪水。当然,既然是夜光藻赤潮,(①),只有在晚上才会发出美丽的荧光。夜光藻细胞中都含有成千上万的包含有荧光素和荧光素酶的颗粒,胞质丝将这些颗粒像串珠子一样串起来,当夜光藻受到海浪拍打、划船等强烈扰动时,荧光素酶催化荧光素与氧气发生反应,(②),在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产生浅蓝的冷光。当海水中夜光藻密度很高时,浅蓝色的光汇聚在一起,就会形成肉眼可见的“蓝眼泪”!原本,“蓝眼泪”只是一种美丽的自然现象,是大自然馈赠的美景。但是,近年来,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逐渐加剧,愈发频见的“蓝眼泪”,(③)。据研究显示,造成“蓝眼泪”的夜光藻虽不会像其他有毒赤潮藻类那样释放毒素的现象,但会导致其他生物无法呼吸,连续出现一两个月还没有消失的“蓝眼泪”会成为当地海域需氧生物的噩梦。20.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长句改为三个表意连贯的短句,可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当前,“内卷”和“摆烂”言论火爆网络。“内卷”本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如今,多用于高校或职场中的“非自愿”竞争。“内卷”看似刻苦、努力,实则是看到别人努力而产生焦虑心理,是一种无意义的内耗。“摆烂”是指主观上认为事情已经无法向好的方向发展,就不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任由其往坏的方向继续发展。“摆烂”是“丧文化”在“佛系”、“躺平”后的继续。 近日,习主席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的回信中说:“青年就要‘自找苦吃’。”“自找苦吃”,不是被动受苦,而是主动在困难中调整心态、磨砺意志、增长才干。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复兴中学将在“七一”前夕举办一场主题为“奋斗青春,复兴有我”的演讲比赛,庆祝建党102周年。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