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芦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学月考试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四川省绵阳市芦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学月考试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20158

大小:48.25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5-01-06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绵阳市芦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学月考试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绵阳市芦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学月考试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绵阳市芦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学月考试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绵阳市芦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学月考试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绵阳市芦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学月考试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四川省绵阳市芦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学月考试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四川省绵阳市芦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学月考试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四川省绵阳市芦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学月考试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四川省绵阳市芦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学月考试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四川省绵阳市芦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学月考试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绵阳市芦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学月考试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2023级第三学月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当前乡村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对乡土文学的概念内涵产生了新的挑战。自1990年以来,随着大量农民进入城市,乡村生活方式有了极大的改变,传统乡村生活的状貌正在逐渐失去。从文学角度来说,随着乡村社会的变化,传统乡土文学作品会进一步减少,很可能难以作为一种文学类型或文学题材而继续存在。据此,有一些批评家认为乡土文学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基础,面临消亡。其实不然,乡土文学是一个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即使是在传统乡村逐渐消逝的背景下,它也有存在的一席之地。它并不随乡村面貌的改变而消逝,而是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中拓展自己、转换自己。具体说,在乡土社会发生巨大转变的今天甚至是不久的将来,“乡土精神”应该成为“乡土文学”最基本的核心,构成这一概念的灵魂。乡土精神的内涵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乡土的热爱和关注,这是乡土精神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只有对乡村和乡村人的关爱,才能呈现出乡土的内核。二是对乡土文明生活方式和核心价值观的向往与认同,这是一种基本的精神姿态,或许它不是现代的,但却是与乡土内在关联的。当然,它的内涵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如对人类生态的关注,对现代文明缺陷的批判等,都是与之相关联的主题。三是对一些美好乡土文化价值观的揭示和展示,而“乡土文化”这一概念中包含有多元因素,文学应该张扬其中的美善一面,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人类质朴人性的认同,张扬人自身的力量和价值;强调人情、人伦,对人类精神价值表示尊重。有人更习惯于用“乡土文化”来指称乡土文学的内涵,实际上,乡土精神比乡土文化更合适。乡土文化内涵的指向性更单一,也更保守:乡土精神则更抽象,与传统乡土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要间接和深远。换言之,乡土精神虽然以乡土为基础,但它并不局限于传统乡土文化,它能够吸收现代精神的因素,对传统乡土文化有扬弃和现代的改造重生。比如说,乡土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包含一些粗俗低级的内容,也有很多滞后于时代的因素,但是乡土精神对这些因素和内容是拒绝和批判的,它更侧重于乡土文化中积极的、与现代因素相融合的一面。(摘编自贺仲明《乡土精神:乡土文学的未来灵魂》)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众多围绕脱贫攻坚,反映农村变革的新时代乡村现实题材创作应运而生。一些优秀作品既自觉承续百年乡土文学的写作传统,又结合新时代的具体特征,以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历史为背景,多维度展现了农村的时代变迁,成功塑造出一系列鲜活饱满的时代新人形象。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乡村现实题材创作中暴露出的问题:一是主题先行式的政策图解。文学的主题思想需要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传递出来。当下一些乡村题材创作者背离形象思维的规定性,随意支配人物、安排情节,致使作品流于概念化、公式化。二是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书写。一些作家以游客的心态走进乡村,自认为了解了乡村,熟悉了农民,其实“深扎”得还远远不够。三是消费主义式的猎奇化、景观化叙述。一些作家为满足大众的猎奇心理,故意采用极端化的叙事方式,将乡村塑造成一派“田园”或“荒原”景象,以来吸引眼球或赚取流量。这些做法,都无法客观真实地呈现中国乡村正在发生的历史性巨变。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全国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会议上强调:“新时代的新乡村,召唤着我们迈开双脚走进去,但走进去不是单向的观看。作家不是游客,我们要在这个过程中更新我们的知觉结构,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寻找到与新时代乡村现实“适配”的表达,是当前至关重要的文学课题。时代乡村题材创作者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一要融入新时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乡情与乡愁。作家只有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静下心来,深入思考,由乡村观照中国,以乡村认识时代,才能肩负起时代的重托。二要熟悉新乡村。新时代的新乡村,无论是自然环境层面还是社会治理层面,无论是物质生活层面还是文化建设层面,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作家必须真正做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三是塑造新农民。新时代乡村的主角是农民,农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因此,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在塑造典型、刻画“新人”时尤其要注意,努力实现“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历史逻辑与美学价值的辩证统一。(摘编自赵振杰《乡村题材创作:拿出反映时代巨变的文学表达》)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随着传统乡村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乡土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文学类型或文学题材也就难以继续存在。B.乡土精神要更抽象,与传统乡土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间接和深远,因此它能够吸收现代精神的因素。C.作家要结合农村和农业发展背景,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才更容易创作肩负时代重托的优秀作品。D.塑造新农村新农民形象,实现“人的文学”与“人民的文学”,成为新时代乡村题材作品的最大目标。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文学具有发展性,它能够在传统乡村生活发生极大改变的社会背景下,仍有存在的一席之地。B.乡土精神具有开放性,它能继承发展传统乡土文化,也可以接纳其中粗俗低级、陈旧落后的因素。C.乡土文学作品不是概念化、公式化的,要有鲜活饱满的艺术形象,才能反映真实深刻的主题思想。D.如果一味取悦读者,迎合市场趣味,会使乡村题材作家无法创作出能够反映时代巨变的优秀作品。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铁凝的观点的一项是()A.乡土文学作家应积极学习如鲁迅、沈从文、赵树理、莫言等作家的传统经典乡土文学作品。B.《山海情》剧作家创作出反映农村巨变的现实题材,在作品中探讨脱贫攻坚的经验启示。C.一位作家到常州调研采风,他想表现如今的乡村振兴给苏南农村带来的新的变化。D.《苍凉后土》的作者贺享雍,始终立足乡村、面向当下,书写乡村发展新现实,思考乡村发展新问题。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假如你是一位作家,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品。【答案】1.C2.B3.A4.①材料一首先提出当前乡村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乡土文学产生新的挑战;②接着反驳一些评论家关于乡土文学面临消亡的说法,并提出“乡土精神”应成为“乡土文学”最基本的核心的说法;③然后阐明乡土精神三个方面的具体内涵;④最后通过对比分析“乡土精神”与“乡土文化”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内涵。5.①深刻理解“乡土精神”的内涵,它是乡土文学的核心和灵魂,要在乡土文学作品中自觉体现乡土精神。②承续百年乡土文学的写作传统,从传统经典乡土文学作品中汲取创作经验。③找寻与新时代乡村现实“适配”的表达,融人新时代,熟悉新乡村,塑造新农民。④不断提高创作素养,关注农村时代变迁,以新的直觉结构、知识视野来提高自我创作能力。【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传统乡土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文学类型或文学题材也就难以继续存在”错。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传统乡土文学作品会进一步减少,很可能难以作为一种文学类型或文学题材而继续存在”。B.“因此它能够吸收现代精神的因素”错。根据材料一第四段“换言之,乡土精神虽然以乡土为基础,但它并不局限于传统乡土文化,它能够吸收现代精神的因素”可知,乡上精神“能够吸收现代精神的因素”与“乡土精神要更抽象,与传统乡土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问接和深远”之间并无因果关系。D.“成为新时代乡村题材作品的最大目标”于文无据。材料二结尾“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在塑造典型、刻画‘新人’时尤其要注意,努力实现‘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没有强调是“最大目标”。故选C。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也可以接纳其中粗俗低级、陈旧落后的因素”错,依据材料一第四段“乡土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包含一些粗俗低级的内容,也有很多滞后于时代的因素,但是乡土精神对这些因素和内容是拒绝和批判的”可知,乡土精神不可以接纳粗俗低级、陈旧落后的因素。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是说继承和借鉴传统经典乡土文学作品的写法,不符合铁凝的观点。B、C、D项均符合铁凝“新时代的新乡村,召唤着我们迈开双脚走进去……更新我们的知觉结构,拿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的观点。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能力。材料一第一段“当前乡村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对乡土文学的概念内涵产生了新的挑战”“传统乡土文学作品会进一步减少,很可能难以作为一种文学类型或文学题材而继续存在”提出论点,点明乡土文学面临的挑战。然后在第二段“据此,有一些批评家认为乡土文学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基础,面临消亡。其实不然……”前两句表明对某些批评家的观点的反驳;末句“‘乡土精神’应该成为“乡土文学”最基本的核心,构成这一概念的灵魂”提出了“乡土精神”这一概念。第三段“一是对乡土的热爱和关注,这是乡土精神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二是对乡土文明生活方式和核心价值观的向往与认同,这是一种基本的精神姿态”“三是对一些美好乡土文化价值观的揭示和展示”从三个方面阐明乡土精神的具体内涵。第四段“土文化内涵的指向性更单一,也更保守:乡土精神则更抽象,与传统乡土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要间接和深远”分析比较“乡土精神”和“乡土文化”两个概念的不同内涵。分析出文章论证思路后,用“首先”“其次”“再次”“然后”“最后”等词语进行连缀概括作答即可。【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材料一的核心观点是:乡土精神是乡土文学的灵魂。根据“在乡土社会发生巨大转变的今天甚至是不久的将来,‘乡土精神’应该成为‘乡土文学’最基本的核心,构成这一概念的灵魂”可知,作家深刻理解“乡土精神”这一概念的内涵,是在社会巨变中发展乡土文学的重要途径。根据材料“一些优秀作品既自觉承续百年乡土文学的写作传统,又结合新时代的具体特征,以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历史为背景,多维度展现了农村的时代变迁,成功塑造出一系列鲜活饱满的时代新人形象”可知,要创作出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品,就要学会从传统经典乡土文学作品中汲取创作经验。根据材料二第一段“一些优秀作品既自觉承续百年乡土文学的写作传统,又结合新时代的具体特征”和第四段“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寻找到与新时代乡村现实‘适配’的表达……着重把握以下几点”可知,作家既要继承乡土文学的写作传统,又要注意走进乡村,熟悉农民,关注农村社会的时代变化。根据材料二第三段铁凝的观点“作家不是游客,我们要在这个过程中更新我们的知觉结构,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可以看出,作家创作素养的提高也是创作出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品的重要因素。(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出关①鲁迅老子②毫无动静的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先生,孔丘③又来了!”他的学生庚桑楚,不耐烦似的走进来轻轻的说。“请……”“先生,您好吗?”孔子极恭敬的行着礼,一面说。“我总是这样子。”老子答道,“您怎么样?所有这里的藏书,都看过了罢?”“都看过了。不过……”孔子很有些焦躁模样,这是他从来所没有的,“我研究《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很长久了,够熟透了。去拜见了七十二位主子,谁也不采用。人可真是难得说明白呵,还是‘道’的难以说明白呢?”“你还算运气的哩,”老子说,“没有遇着能干的主子。六经这玩意儿,只是先王的陈迹呀,哪里是弄出迹来的东西呢?你的话可是和迹一样的。迹是鞋子踏成的,但迹难道就是鞋子吗?”停了一会,又接着说道:“……性,是不能改的;命,是不能换的;时,是不能留的;道,是不能塞的。只要得了道,什么都行,可是如果失掉了,那就什么都不行。”孔子好像受了当头一棒,亡魂失魄地坐着,恰如一段呆木头。大约过了八分钟,他深深地倒抽了一口气,就起身要告辞,一面照例很客气地感谢着老子的教训。老子也并不挽留他,站起来扶着拄杖,一直送他到图书馆的大门外。孔子就要上车了,他才留声机似的说道:“您走了?您不喝点儿茶去吗?……” 孔子答应着“是是”,上了车,拱着两只手极恭敬地靠在横板上;冉有把鞭子在空中一挥,嘴里喊一声“都”,车子就走动了。待车子离开了大门十几步,老子才回自己的屋里。“先生今天好像很高兴,”庚桑楚看老子坐定,才站在旁边垂着手说,“话说的很不少……”“你说得对。”老子微微的叹一口气,有些颓唐似的回答道,“我的话真也说的太多了。”……一过就是三个月。老子仍旧毫无动静的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先生,孔丘来了哩!”他的学生庚桑楚,诧异似的走进来轻轻地说,“他不是长久没来了吗?这次来不知道是怎的?……”“请……”老子照例只说了这一个字。“先生,您好吗?”孔子极恭敬的行着礼,一面说。“我总是这样子。”老子答道,“长久不看见了,一定是躲在窝里用功罢?”“哪里哪里,”孔子谦虚的说,“没有出门,在想着。想通了一点,我自己久不投在变化里了,这怎么能够变化别人呢!……”“对对!”老子道,“您想通了!”大家都从此没有话,好像两段呆木头。大约过了八分钟,孔子这才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就起身要告辞,一面照例很客气地感谢着老子的教训。老子也并不挽留他。站起来扶着拄杖,一直送他到图书馆的大门外。孔子就要上车了,他才留声机似的说道:“您走了?您不喝点儿茶去吗?……”孔子答应着“是是”,上了车,拱着两只手极恭敬地靠在横板上;冉有把鞭子在空中一挥,嘴里喊一声“都”,车子就走动了。待到车子离开大门十几步,老子才回自己的屋里。“先生今天好像不大高兴,”庚桑楚看老子坐定了,才站在旁边,垂着手说,“话说得很少……”“你说得对。”老子微微叹一口气,有些颓唐地回答道,“可是你不知道:我看我应该走了。”“这为什么呢?”庚桑楚大吃一惊,好像遇着了晴天的霹雳。“孔丘已经懂得了我的意思。他知道能够明白他的底细的,只有我,一定放心不下。我不走,是不大方便的……”“那么,不正是同道了吗?还走什么呢?”“不,”老子摆一摆手,“我们还是道不同。譬如同是一双鞋子罢,我的是走流沙,他的是上朝廷的。”“但您究竟是他的先生呵!” “你在我这里学了这许多年,还是这么老实,”老子笑了起来,“这真是性不能改,命不能换了。你要知道孔丘和你不同:他以后就不再来,也再不叫我先生,只叫我老头子,背地里还要玩花样了呀。”“我真想不到。但先生看人是不会错的……”“不,开头也常常看错。”“那么,”庚桑楚想了一想,“我们就和他干一下……”老子又笑了起来,向庚桑楚张开嘴:“你看,我牙齿还有吗?”“没有了。”庚桑楚回答说。“舌头还在吗?”“在的。”“懂了没有?”“先生的意思是说:硬的早掉,软的却在吗?”“你说的对。我看你也还不如收拾收拾,回家看看你的老婆去罢。但先给我的那匹青牛刷一下,鞍鞯晒一下。我明天一早就要骑的。”(有删改)[注]①根据老子出函谷关的典故改写,节选部分即老子出关前的故事。②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③孔丘:即孔子,提倡“仁义礼乐”,主张“德治教化”“君以民为体”。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平时喜静少言,思考时只是“毫无动静地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即使孔子前来请教,他也不愿过多谈论。B.老子回应孔子说“你还算运气的哩,没有遇着能干的主子”,实质上是在嘲讽孔子,不赞同他的思想认识。C.孔子因思想不被采用而产生了困惑,便求教于老子,老子认为孔子远没有得道,应该继续研究经书。D.孔子两次向老子请教问题,每次都恭敬地行礼,客气地感谢,实际上孔子因道不同并不尊敬老子。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多次出现“呆木头”这一比喻,写老子体现了他表面上毫无生气的特点,与写孔子的艺术效果是不同的。B.“都看过了。不过……”先肯定回答再转折设疑,省略号的运用表现了孔子想求教但又不知是否得当的矛盾犹豫。C.“但您究竟是他的先生呵!”一句表现了庚桑楚不理解老子否定自己的“同道”说法和老子想要离开的心理。D.一个“站起来扶着拄杖”送,一个“拱着两只手”恭敬地道别,两次相同的细节描写暗示了两人坚持不变的价值取向。 8.孔子两次拜见老子,第一次孔子“深深地倒抽了一口气”,第二次孔子“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你是怎样理解孔子的抽气和呼气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9.作者将一些现代生活的语言加入小说,增加了小说的喜剧色彩并引起读者的思考。请结合文本分析。【答案】6.B7.C8.①孔子“抽气”是因为老子直言六经是先王的陈迹,并指出孔子的话等同于此,同时又以论“道”训示孔子,给孔子当头一棒,孔子备感威压;②“呼气”是因为老子肯定了孔子“自变才能他变”的“道”的认识,并没有再对其训示,孔子反倒受到老子肯定。9.①老子送孔子时留声机似的说道:“您走了?您不喝点儿茶去吗?”勾画出毫无生气、呆板的老子形象,②学生冉有为老师驾车,手里挥着长鞭,嘴里发出汽车的喇叭鸣声“都”,将读者从古代拉到现代,引起读者对作品的现实讽刺意义的思考。③称六经为“这玩意儿”,表现出主张“无为而治”的老子对六经的不屑一顾。④庚桑楚建议“我们就和他干一下”,“干”字体现了庚桑楚的真实性情与强硬,引出下文老子“刚则易亡”的观点。【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即使孔子前来请教,他也不愿过多谈论”错误,根据孔子第一次前来请教时老子布道的状态可知,老子是愿意多谈的。C.“应该继续研究经书”错误,老子只是说孔子还没有自己的思想主张,没有得道。D.“实际上孔子因道不同并不尊敬老子”理解错误,从文中看,庚桑楚说“先生今天好像很高兴”,折射出当时孔子在见老子时还是很尊敬的。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表现了庚桑楚不理解老子否定自己的‘同道’说法……的心理”错误,“但您究竟是他的先生呵”是庚桑楚在老子解释了他和孔子不同道之后说的,此时他不理解的是二人虽然不同道,但老子还是孔子的老师,为什么要离开。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能力。 孔子第一次拜见老子时,提出疑问“……人可真是难得说明白呵,还是‘道’的难以说明白呢?”,老子听完就给了孔子训示:“六经这玩意儿……那就什么都不行”,孔子受了这当头一棒,似乎有点招架不住,倒抽了一口气。孔子“抽气”是因为老子直言六经是先王的陈迹,并指出孔子的话等同于此,也即孔子还没有自己的思想主张;同时又以论“道”训示孔子,给孔子当头一棒,孔子备感威压。第二次拜见,“孔子谦虚地说,‘没有出门,在想着。想通了一点,我自己久不投在变化里了,这怎么能够变化别人呢!……’”孔子将想通了的看法讲给老子听,老子回应“对对”“您想通了”,说明孔子获得了认可,孔子“呼气”是因为放心了。因为老子肯定了孔子“自变才能他变”的“道”的认识,并没有再对其训示,孔子反倒受到老子肯定。【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小说语言特点的能力。如老子两次送孔子离开时说的话是一样的,“您走了?您不喝点儿茶去吗?”,都是一样的语言和语气,勾画出毫无生气、呆板的老子形象,“冉有把鞭子在空中一挥,嘴里喊一声‘都’,车子就走动了”,“都”类似于现代社会的汽车喇叭声,这一声“都”,将读者从古代拉到现代,引起读者对作品的现实讽刺意义的思考。还有称老子藏书的地方为“图书馆”,也起到类似的作用。“六经这玩意儿,只是先王的陈迹呀”,“玩意儿”一词含有轻视之意,称六经为“这玩意儿”,表现出主张“无为而治”的老子对六经的不屑一顾。庚桑楚建议“我们就和他干一下”,“干”字简洁有力,体现了庚桑楚的真实性情与强硬,引出下文老子“刚则易亡”的观点。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赢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赞曰: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至甫,浑涵汪芒,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于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诚可信云。(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甫A又B善C陈D时E事F律G切H精I深J至K千L言M不N少0衰P世Q号R诗S史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帝奇之”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其用法与《沁园春·长沙》“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粪土”是一样的。B.“伏惟天子哀怜之”的“惟”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惟觉时之枕席”的意思相同。C.“未有如子美者”的“如”可理解为“比得上”,与《短歌行》中“明明如月”不同。D.“《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是杜审言的后人,年轻的时候家里贫困不能养活自己,在吴、越、齐、赵之地漂泊。后来参加科举考试落第之后困居长安。B.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后又多次献上赋和颂,大力赞扬自己。C.杜甫和房琯是平民之交,房琯因为受他的门客董廷兰牵累,被罢免了宰相职务;杜甫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D.严武因为和杜甫是世交老友,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他对杜甫的放肆行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暗地里却怀恨在心。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2)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14.杜甫在给皇帝的赋颂中,认为自己该受重用的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0.FJP11.B12.C13.(1)我依靠祖宗所传的事业,从七岁起开始作诗,近四十年了,暗想恐怕早晚弃尸山谷。(2)多次饱尝寇贼作乱的痛苦,坚持自己的气节不被玷污,做诗歌,感伤世事同情弱者,忠诚不忘君主。14.①学识、思想深受先祖和父辈的熏陶,家学渊源深厚;②自己有改变地位低下命运的强烈愿望;③文思敏捷、卓有才干。【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句意:杜甫又善于铺陈时事,对格律押韵的把握非常精深,以至于他(即使)写上千言的诗歌,其气势也不会有一点衰减,世人称为“诗史”。“时事”在句中是动词“陈”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应在F处断开;“律切精深”中,“律”是主语,“切”是修饰副词,“精深”则是谓语成分,句子成分完整,应在J处断开;“至千言”在句中是“不少衰”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应在“衰”后断开,即P处。【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奇”和“粪土”都用作意动用法。句意:为他的才华感到惊奇。/把当年的万户侯都视为粪土一般。B.“惟”: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恭敬;/只有。两者意义不同。句意:(向您)伏拜恳请天子哀怜我。/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C.“如”:比得上;/好像。两者意义不同。句意:没有能够比得上子美的人。/明亮得好像月亮。D.说法正确。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杜甫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然帝自是不甚省录”可知,皇帝此后没再起用他,但并未将其免职。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赖”,依靠;“绪业”,遗业、祖宗所传的事业;“属辞”,作诗;“且”,将近;“窃”,暗中。(2)“尝”,饱尝,遭遇;“挺节”,坚持气节;“桡”,同情。【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根据“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得出“学识、思想深受先祖和父辈的熏陶,家学渊源深厚”;根据“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得出“自己有改变地位低下命运的强烈愿望”;根据“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得出杜甫认为自己“文思敏捷、卓有才干”。参考译文:杜甫,字子美,年轻时家贫不能维持生活,漂泊在吴、越、齐、赵等地。李邕看重杜甫的文才,就先去谒见他。(后来)杜甫考进士落榜,困处长安城中。天宝十三年,玄宗到太清宫朝献,祭祀宗庙,并到郊外祭天,杜甫献上赋颂三篇。皇上觉得他很有才能,就让他在集贤院待诏,命宰相考考他的文章,提拔杜甫为河西县尉,尚未到职,又改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杜甫多次献上赋颂,称扬自己,并且说:“从先臣杜恕、杜预以来,我家传承儒业保持官职已有十一代了。到杜审言时,以文章称显于世。我依靠祖宗所传的事业,从七岁起开始作诗,近四十年了,暗想恐怕早晚弃尸山谷。(向您)伏拜恳请天子哀怜我。我的文章,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至于深沉蕴积、抑扬有致,顺应时势、思维敏捷,达到扬雄、枚皋的水平是没有问题的。有这样的臣子,陛下能忍心放弃吗?”恰逢安禄山叛乱,玄宗入蜀,杜甫逃到三川避难。肃宗即位后,杜甫身穿破旧衣衫,从鄜州想要投奔肃宗所在之地,被叛军俘获。至德二年,杜甫逃到凤翔,呈上名帖,被任命为左拾遗。杜甫和宰相房琯是平民时的朋友,房琯因窝藏琴师董廷兰被撤了宰相职。杜甫呈上奏章说:“罪行轻微,不应该免去大臣的职务。”肃宗大怒,下旨让三司共同治杜甫的罪。宰相张镐说:“杜甫要是拿来顶罪,就不会有人再提意见了。”肃宗才平息了怒气,不再追究。杜甫向皇帝谢罪,然而皇帝此后也就不再起用他了。 当时叛军到处抢掠,杜甫的家寄居在鄜州,长年生活贫寒困苦,幼年的孩子甚至要饿死了,于是朝廷允许杜甫自行回家看望家人。后来杜甫随朝廷迁回京城,又出京任华州司功参军。适逢严武统辖剑南东西两川兵马,杜甫前往归附他。严武再次统领剑南时,上表推荐杜甫为参谋,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因为与杜甫是世交老友,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亲自到杜甫家探望。杜甫见严武,有时竟不戴头巾,而性格狭隘急躁傲慢,曾经酒醉登上严武的坐床,瞪着眼说:“严挺之竟然有这样的儿子!”严武也是暴躁勇猛的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内心却恨杜甫。严武死后,崔旰等作乱,杜甫往来于梓州、夔州之间。于是客居耒阳。当地县令送给他牛肉和白酒,一天杜甫大醉后死去,享年五十九岁。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能自我约束,喜好谈论天下的大事,高谈而不贴合实际。年轻时与李白齐名,当时号称为“李杜”。多次饱尝寇贼作乱的痛苦,坚持自己的气节不被玷污。做诗歌,感伤世事同情弱者,忠诚不忘君主,人们爱他的忠义。评价道:唐朝兴起以来,诗人们继承南朝陈及隋朝的诗风余韵,崇尚浮华绮丽的文风并相互夸耀。到宋之问、沈佺期等人,研究揣摩音韵,做到平仄没有差池,称之为“律诗”,(以后)人们竞相沿袭。到了开元年间,渐渐地以典雅中正来衡量诗歌。然而倚仗形式华美的,其内容就会空虚,喜欢绮丽风格的,就会有违于雄壮。到了杜甫,他的诗歌雄浑开阔无比深广,融合千万风格为一体,古今诗体兼善。其他诗人不足之处,杜甫却能做到足足有余。即便是他所遗留下来的文学遗产,也让后人受益很多。所以元稹说道:“有诗人以来,没有比得上杜子美的。”杜甫又善于铺陈时事,对格律押韵的把握非常精深,以至于他(即使)写上千言的诗歌,其气势也不会有一点衰减,世人称为“诗史”。昌黎韩愈对于(杜甫的)文章慎重地许可,至于诗歌,唯独推崇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确可以相信他们说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九月二十八日五鼓起坐抽架上书得九域志①泣然有感②陆游一事无成老已成,不堪岁月又峥嵘。愁生新雁寒初下,睡起残灯晓尚明。天地何由容丑虏,功名正恐属书生。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泪自倾。【注】①九域志:北宋地理名著,以熙宁、元丰间四京、二十三路行政区划为标准。②本诗作于庆元二年秋(1196年),作者闲居山阴。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点明写作的时间、事件、情感,“泣然”饱含诗人的家国之情。B.首联中诗人不能忍受岁月的不断流逝,抒发了自己年老无成的慨叹。C.天寒欲晓北雁南飞,诗人以新雁自况,表达了对收复北方失地的信心。D.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年老仍初心不改,偶然看到北宋地图不禁落泪。16.本诗中的“书生”形象和《沁园春·长沙》中“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书生”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同: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者形象。 ②异:本诗中的“书生”是一个年逾古稀、壮志犹存的爱国诗人。③异:《沁园春·长沙》中的“书生”是一个立志救国、勇于拼搏、直面困难的青年知识分子.【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以新雁自况,表达对收复北方失地的信心”错误。由“愁生”可知,诗人是由北雁南飞而引起家国之愁。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本诗:首联“一事无成老已成”是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泪自倾”诗人虽年老仍初心不改,偶然看到北宋地图不禁落泪。可见,本诗中的书生虽年已七十,一事无成,却胸怀壮志,想要成就一番事业,驱除丑虏,收复北方失地。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者形象。《沁园春·长沙》: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书生”,读书人,这里指青年学生。“意气”,意志和气概。“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书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踌躇满志,意气奔放,立志救国。(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是相同的。(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助对听者和江中月影的描写,侧面表现了琵琶乐的巨大魅力。(3)《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故弟子不必不如师②.师不必贤于弟子③.东船西舫悄无言④.唯见江心秋月白⑤.小学而大遗⑥.吾未见其明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形有:“舫”“悄”“唯”。 三、语言知识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表现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反映了包括春夏秋冬等季节变化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天气现象的发生规律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发生时刻。对于依赖农耕的古老中国而言。农人对气象气候的准确把握直接影响着来年的收成,二十四节气为农人预判、把握气象气候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其实践价值之高①。在中国广袤的地域空间和历史岁月中,二十四节气衍生出鲜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民风民俗和节日文化。例如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各地形成了②的节令饮食文化,北方较为普遍的习俗有冬至吃水饺等,而南方常见的习俗则是吃汤圆等。现在,我国台湾地区依旧保留着冬至时节用九层糕祭祀祖先以示不忘祖先和不忘自己的“根”的传统。这些依托二十四节气形成的民风民俗和节日文化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③的组成部分。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不言而喻②各不相同③不可或缺19.在中国广袤的地域空间和悠长的历史岁月中,二十四节气衍生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民风民俗和节日文化。20.我国台湾地区依旧保留着冬至时节的一种传统,即用九层糕祭祀祖先,以示不忘祖先,不忘自己的“根”。【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看语境,二十四节气为农人把握气象气候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农人对气候的准确把握直接影响着来年的收成。由此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实践价值之高是不必说就可以明白的。根据语境可知所填成语有“不用说明就能明白”的意思,所以可填“不言而喻”之类的成语。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第②空看语境,经过数千年发展,冬至形成了节令饮食文化,后文又介绍了南北方冬至的不同习俗,由此可知语境想表达的是各地形成的习俗都不一样。根据语境可知所填成语有“各不一样”的意思,所以可填“各不相同”之类的成语。各不相同:各有特点,都不一样。 第③空看语境,上文介绍了依托二十四节气形成的民风民俗与节日文化,它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语境想表达的是这些组成部分是很重要的,不能缺少的。根据语境可知所填成语有“非常重要,不能缺少”的意思,所以可填“不可或缺”之类的成语。不可或缺:不能缺少,指非常重要。【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广袤的……历史岁月”搭配不当,可将“广袤的地域空间和历史岁月”改为“广袤的地域空间和悠长的历史岁月”;二是“衍生出鲜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民风民俗和节日文化”成分残缺,可在“鲜明地域特色”前加上“具有”。修改后:在中国广袤的地域空间和悠长的历史岁月中,二十四节气衍生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民风民俗和节日文化。【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此句主干是“我国台湾地区依旧保留着冬至时节的传统”,可作为一个分句;“用九层糕祭祀祖先”是这一传统的内容,可作为一个分句;“以示不忘祖先和不忘自己的‘根’”是祭祀祖先的目的,可以切分成两个部分,“以示不忘祖先”“不忘自己的‘根’”作为两个分句放在最后。修改后:我国台湾地区依旧保留着冬至时节的一种传统,即用九层糕祭祀祖先,以示不忘祖先,不忘自己的“根”。(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词“孤魂”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公书林”更神气。(《上图书馆》)B.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荷塘月色》)C.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反对党八股》)D.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拿来主义》)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21.C22.采用比喻手法,把离开家乡随处漂泊的农民比作“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形象地描绘出离开土地的人的境遇,突出表现了土地之于离乡农民的重要性。【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孤魂”引号的作用是表特殊含义。A.表特定称谓。B.表引用。C.表特殊含义。D.表否定和讽刺。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这句话中,“种子”是喻体,本体是“这些宣泄出外的人”,指的是离开家乡随处漂泊的农民,“像”是比喻词,这是明喻。此句运用比喻修辞,把离开家乡随处漂泊的农民比作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形象地表达了离开土地的人漂泊的境遇,表达出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和解”是指双方不再争执或仇视,归于和好。我们常常需要与他人“和解”,消除矛盾与误会,化干戈为玉帛;甚至与自己“和解”,放下执念与挣扎,开启一段新的旅程……请以“和解”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叙述你的经历或见闻,不少于700字。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答案】例文: 和解江南的细雨如丝线,细细密密不断下着,如人的愁绪。我看着师父坐在板凳上,一遍遍抚磨着那把油纸伞,桐油的香氤氲在空气中。我们是这座小镇上唯一一家伞铺,师傅是油纸伞手艺的传承人,一辈子努力做伞,只是现在他已老了不少,鬓边的白发越来越多,制伞骨时,手也会不住颤抖,年年岁岁,他最常说的话已从“今天的伞做了几把”变为“我老了,快干不动了。”师傅似乎已不像几年前那样,每日都有无限的精力做伞。那日,又逢秋雨,门前依旧无人来,只有雨点打在石板路上,激起极小的水花。师傅忽然翻出一把伞“你看”,这是几十年前我做的伞,这是我这辈子做的最好的伞了。“他苍老的手缓缓撑开伞,一股桐油混着木头的暗香弥漫开来,精致的纹理,工整无比的伞骨,那一朵花缀在油纸伞上,蝴蝶都会忍不住飞来。我跟师傅学了几年伞,他总说好的油纸伞要有匠人气。看着这把伞,我终于体会到了。这把伞如一位亭亭少女,只在我眼前伫立了一会,却让我不住回想。我想,师傅对这把伞一定倍加珍惜吧。有一天,店铺门口忽然多了人,他们称是省博物馆的代表,想拜访师父。谈话过程中,他们表达想要那把油纸伞,说深知老师傅手艺精湛,那把油纸伞更是独一无二,随着时间的推移,再过几年它就要变成文物了。师傅没说话,把代表打发走了,我以为他会像以前一样,十分果决地说不,可没想到这次,他在门前坐了一晚,望着皎洁的月色,竟犹豫了良久。过了几天,我见师傅心情郁闷,便带他出去走走。江南的小镇不大,却也有小桥流水。细雨将小镇笼上薄纱,船舫在秦淮河上摇晃着前进。我们转着伞伫立,路过的孩子问:“妈妈,这是什么。”“这是油纸伞,不中用的,又贵又不好用。”一句话刺痛着我们的心,想想伞铺门前冷落,以及终日不见客人的一日日,师傅似乎想到了什么,眼神里多了几分坚定。又一日,博物馆代表来,师傅没有像从前一样拒绝,而是把伞交给了代表。“这伞经历无数江南的雨,在几条巷间流转,如今应有个好归宿了,我努力一辈子,不就是为了让人记住伞吗?”师傅笑了,仿佛伞是自己的孩子。天晴了,小镇难得日出。那一刻世间万物仿佛握手言欢。【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要点】我们常常需要与他人“和解”,消除矛盾与误会,化干戈为玉帛;与自己“和解”,放下执念与挣扎,开启一段新的旅程。 写一篇记叙文,叙述你的经历或见闻。【审题】本题是一段引语式的命题作文,学生作答时首先根据材料“‘和解’是指双方不再争执或仇视,归于和好”理解“和解”的含义,然后根据“我们常常需要与他人‘和解’,消除矛盾与误会,化干戈为玉帛”可知作文内容可选择与他人“和解”,写与他人消除了矛盾与误会,与他人化干戈为玉帛;根据“甚至与自己‘和解’,放下执念与挣扎,开启一段新的旅程”可知作文内容也可选择自己解决烦恼事,做出正确的选择;自己直面挫折,开启一段新的旅程;根据后边的“……”可知也可写其他与他人、与自己和解的内容。根据“请以‘和解’为题”可知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和解”;根据“写一篇记叙文”可知文体是记叙文,而不能写成其它文体;根据“叙述你的经历或见闻”可知叙述的经历或见闻要有真情实感;根据“不少于700字”可知作文的字数要求是不少于700字。【立意】1.与他人“和解”,消除矛盾与误会;2.与他人“和解”,化干戈为玉帛;3.与自己“和解”,放下执念与挣扎,开启一段新的旅程;4.与自己“和解”,战胜挫折。【素材】1.故事型(1)让他三尺又何妨相传清康熙年间有这样一个故事:安徽桐城县有张、叶两家邻居,因建房而闹纠纷。张家朝中有人,叶家是当地望族,两家互不相让。张家写信至京,企求以势压人,结果官至礼部尚书的张英广回一封家书:“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读罢,顿生惭色,于是让叶三尺。叶家见状,感慨至深,也让张家三尺,两家房屋中间留下一条六尺巷。两家恩怨从此一笔勾销。(2)将相和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2.名言名句型(1)化干戈为玉帛、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一忍可以克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佚名 (2)一味的勇猛精进,不见得就有造就;相反,在平淡中冷静思索,倒更能解决问题。——王小波(3)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场合:你打算用忿恨去实现的目标,完全可能由宽恕去实现的目标,完全可能由宽恕去实现。——西德尼·史密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