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

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29278

大小:52.92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4-09-03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绵阳中学高2023级高一上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文人的审美取向,主导和塑造着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我们说,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是由儒释道融合构成的。但是,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却又是由中国文人所主导和塑造的。这样说,并不排除老庄、佛道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而是有主次之分。唐代,推动茶艺美学成型的,除了小时在寺院生活、后又成为学者的陆羽外,还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先行者,借用现代的说法,是有一个“文人集团”或“文人群体”。当时,一些刚正率直并深存抱负和学识的人,诸如颜真卿、皇甫冉、刘长卿、张志和、耿讳、孟郊、戴叔伦等,都对茶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大诗人元稹、白居易等都有茶诗名作问世,特别是卢仝以一首吟颂“七碗茶”的诗句光耀千古。作为具有超凡脱俗的高尚情怀的群体,文人墨客和士大夫们有意识地把品茶作为一种能够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感情、表现自我的艺术活动刻意追求、创造和鉴赏,饮茶走向艺术化,而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也纷纷把饮茶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加以描述和品评,这些是在唐代完成的。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茶寄诗情,品鉴名泉,精研茶艺,推广茶学,创立茶室,墨写茶事,终于成就了茶艺美学的构架。宋代茶文化走向两极:民间的普及、简易化,宫廷的奢侈、精致化。而在两极中间的文人,依然崇尚风雅和自然。唐代是文人、隐士、僧人领导茶文化的时代,而宋代则各领风骚,文人保持着独有的率真并与自然契合。所以,宋代虽以贡茶名世,但真正领导茶文化潮流,保持其精神的仍是文化人。宋代文人的性情、荼情、豪情、柔情,都在茶中得到展示,真可谓从“一杯茶中看世界”。与焕然一新的茶的生产和加工方式相适应,明代饮茶风尚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与此同时,士大夫阶层对饮茶艺术的追求和审美也创造了一个新的天地。明朝前期文人的沉湎于茶事,并非是闲情逸致,而是以茶雅志,别有一番怀抱。著《茶谱》的朱权就明确表示,饮茶并非只在茶本身,而是“神栖物外”,表达志向的一种方式而已。到了晚明至清代初期,茶艺风尚和美学追求又是一变。自万历、天启到崇祯末年,以小品为代表的文学,在游山玩水、起居日用中追求自我,沉湎物趣,以达雅趣。晚明名士嗜好茗饮,风流倜傥,有钱有闲,闲情雅致。这种在表现个性中追求物趣雅韵的饮茶风尚,明亡后又延续了半个世纪,直到康熙中期。当时,一些文人清士意绝仕宦,却又饱受亡国破家之痛,只好在风雅艺术中显示其才俊、能力、品味。所以,讲求至精至美,成为这一时期文人饮茶的风尚。 总之,明代文人所强调的是天、地、人心融通一体,清幽淡雅、超越尘世的理想境界,适应了明中叶以后心学炽盛、三教合流所追求的平淡、闲雅,端庄、质朴、自然、温厚等精神需要。此外,明清还不断把文人雅事引入茶饮中,将品茗与歌舞、弹琴、棋弈、书法、赏画、读书、作诗、撰联、赏玩有机地结合起来,多种雅事的集合,使茶文化成为一种集哲学、史学、美学、文艺学、宗教学以及音乐舞蹈、琴棋书画于一体的庞大而深广的文化体系,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茶艺美学的纵深发展,可以说,是文人的直接参与,使中国茶艺美学终于成为了一种体系。(摘编自余悦《中国茶艺的美学品格》)材料二:在数千年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融汇了儒释道三教美学思想的中国古典美学理论,让茶事活动具备了美学的特点。在宋代这个中国文化最灿烂的时代,点茶艺术成为了无数文人寄托身心、抒怀遣意的工具。宋代文人不仅追求点茶的雅致、茶具的精巧,对茶的色香味形也有极高的追求。宋代茶审美追求道家的“虚静”,借由“物我观照”“妙悟自然”等审美方法,让文人们得以超然物外,获得自由;儒家思想赋予茶艺伦理道德的理想色彩,让点荼活动变得重礼尚仁,行止有度,荼香远益清、方正不阿的特质让宋人在茶中寻找到塑造心灵品格的君子之味,体悟到道德之境。儒道相融,让宋代文人以“真味™真香”为茶的审美标准;“禅茶一味”,品茗如参禅,冷暖自品,苦甜自知。宋代人在点茶中,人茶相融,荼人同一,进而寻求到茶人皆空的境界,茶和人都融入天地,足以明心见性,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三教合一的美学思想对宋代文人的审美起到了导向作用,“清”“正”“和”的思想,贯穿在宋代点茶美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茶所包念的隽永、高洁、清净的特质,在点茶的碾、罗、点、拂中悠然散逸,使人旷达,使人超脱。无论是点茶还是斗茶,在宋代都是雅俗共享,集物质美与精神美于一身。茶钟山川之灵秀,大雅而又大俗。对于两宋这个文化大繁荣的时代,点茶艺术的繁荣具有其独特的时代性与社会性,融汇了儒释道思想的宋代文化展现出一种精神婉约而又落拓旷达的气质并且揉进茶文化之中,使平和谦让的茶香契合了君子的人格,清灵、洁净的特质象征了传统文人“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淳然淡泊、宁静致远的品行,蕴含了“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茶是宋代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将之与人的道德修养、生活情操联系起来,就能够探寻到点茶法所蕴含的审美意蕴。(摘编自卓力《宋代点茶法的审美意蕴研究》)材料三:“围炉煮茶”最早源于中国古代文人茶事。古朴的茶桌椅、精致的茶器,三五好友饮酒煮茶、围炉夜话,这是历史记载中的冬天生活。茶讲究的是“一杯一盏品人生”。茶文化真正令人着迷的是一半烟火,一半诗意的中式慢生活。 随着社交平台的进一步破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用更接地气的方式来品味茶文化,通过茶与年轻人对话,以求重新唤醒古老而传统的茶文化,于是“围炉煮茶”这一新兴吃茶方式逐渐风靡,成为年轻人社交的新宠。“围炉煮茶”火热兴起,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很长一段时间内,喝茶似乎是中老年人的专利,而“围炉煮茶”主力为年轻人,这形成了某种违和感。人们不禁联想到前一段时间,在年轻人群体中流行的露营、骑行、飞盘等运动,正是因为这些运动契合了城市人亲近大自然的诉求,而在冬季,“围炉煮茶”似乎能满足人们宅在家里暖洋洋过冬的心境。可以说,“围炉煮茶”是持续火热的传统文化回归生活又一例证,也是当代年轻人赋予传统文化新内涵、新玩法的生动体现。“围炉煮茶”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在某些人看来也许是一场虚荣的附庸风雅表演,或许还有褒贬意义不明的网红属性,但它确实提供了一种传统文化复兴的可能,并进而带来了新的消费热潮和生活方式。不久前,“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围炉煮茶”热潮迅速兴起,彰显了传统茶文化对国人生活美学的深刻影响。相信,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现和挖掘,更多老传统将会嬗变为新风尚,古老的茶文化将被更多年轻人所接受,并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摘编自吴学安《“围炉煮茶”让传统文化回归生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代文人对品茶艺术的追求,推动了茶艺美学的成型,搭建了茶艺美学的构架。B.宋代点茶艺术追求人茶相融、茶人同一,人的性情、豪情、柔情都在茶中得到展现。C.明朝前期士大夫阶层以茶雅志,使明代饮茶风尚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D.明清文人将品茗与歌舞、琴棋等多种雅事有机结合,构建了三教合一的中华文化体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茶艺美学的哲学基础是由儒道释融合构成的,但它们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是有主次之分的。B.材料一认为茶艺美学体系由文人参与构建,材料二认为宋代茶艺美学以其独特气质促进了两宋文化大繁荣。C.材料一中的“一杯茶中看世界”与材料二中的“禅茶一味”都揭示了茶艺美学与文人精神的契合。D.前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相同,且都阐释了中国品茗艺术的重要特点,即寄托身心,抒怀遣意。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儒家思想对茶文化影响的一项是()A.仙翁白扇霜鸟翎,拂坛夜读黄庭经。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B.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C.落日疏林数点鸦,青山阙处是吾家。归来何事添幽致,小灶灯前自煮茶。D.决决春泉出洞霞,石坛封寄野人家草堂尽日留僧坐,自向前溪摘茗芽。4.请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围炉煮茶”的兴起“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理解。5.请结合前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下面选段中“妙玉邀人品茶”的茶艺美学特点。 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hǎi,大杯)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得了这一盒?”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蹋。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盒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隔年所蠲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答案】1.D2.C3.C4.(1)意料之外:喝茶似乎是老年人的专利而“围炉煮茶”主力为年轻人。(2)情理之中:①传统文化回归生活的大背景下传统茶文化深刻影响国人生活美学。②“围炉煮茶”满足宅家暖洋洋过冬的心境。③“围炉煮茶”与时下流行的露营有相似之处。5.①作为茶艺美学审美主体的妙玉,其审美品位决定了所追求的茶艺之美。②妙玉邀请宝黛玉等人与自己一同饮茶,茶艺活动成为了品茶之人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情感、表现自我等的审美活动。③妙玉对茶器、茶水、茶人的要求颇高,表现出茶艺美学集物质美与精神美于一身的特点。④茶艺美学文化底蕴深厚,与儒释道融合共同构成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妙玉深谙佛学,因而能“禅茶一味”悟茶之美。【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构建了三教合一的中华文化体系”错误,结合原文“多种雅事的集合,使茶文化成为一种集哲学、史学、美学、文艺学、宗教学以及音乐舞蹈、琴棋书画于一体的庞大而深广的文化体系”可知,应是构建了茶艺美学的体系。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但它们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是有主次之分的”错误,材料二第一段“在数千年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融汇了儒释道三教美学思想的中国古典美学理论,让茶事活动具备了美学的特点”,然后分别介绍三种思想对茶艺的影响,可见儒释道三家思想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没有主次之分。B.“宋代茶艺美学以其独特气质促进了两宋文化大繁荣”错误,原文说的是“对于两宋这个文化大繁荣的时代,点茶艺术的繁荣具有其独特的时代性与社会性,融汇了儒释道思想的宋代文化展现出一种精神婉约而又落拓旷达的气质并且揉进茶文化之中”,而不是宋代茶艺美学以其独特气质促进了两宋文化大繁荣。D .“前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相同”错误,两则材料都阐释了中国品茗艺术的重要特点,即寄托身心,抒怀遣意,但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选自唐代温庭筠的《西陵道士茶歌》。诗人感觉到出尘之心通往了悠远深邃之境。此诗极具仙风道骨,是唐代道茶流派的代表作。B.选自唐代灵一的《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该诗表达出灵一禅师对远离尘嚣的山林生活的喜爱与向往,属于受佛家思想影响。C.选自宋代陆游的《自法云归》。诗人以简单的煮茶之事,表达了对平凡生活的满足和对家庭的依恋。该诗是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体现,与材料二第1段中“儒家思想赋予茶艺伦理道德的理想色彩,让点荼活动变得重礼尚仁,行止有度,荼香远益清、方正不阿的特质让宋人在茶中寻找到塑造心灵品格的君子之味,体悟到道德之境”的表达相符。D.选自唐代陆龟蒙的《谢山泉》。作者自己去溪边采摘茶叶,展现了他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属于受佛家思想影响。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意料之外表现为:由原文“很长一段时间内,喝茶似乎是中老年人的专利,而‘围炉煮茶’主力为年轻人,这形成了某种违和感”可知,喝茶似乎是老年人的专利,而“围炉煮茶”主力为年轻人,此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表现为:由原文“可以说,‘围炉煮茶’是持续火热的传统文化回归生活又一例证,也是当代年轻人赋予传统文化新内涵、新玩法的生动体现。‘围炉煮茶’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但它确实提供了一种传统文化复兴的可能,并进而带来了新的消费热潮和生活方式”可知,传统文化回归生活的大背景下传统茶文化深刻影响国人生活美学。由原文“而在冬季,“围炉煮茶”似乎能满足人们宅在家里暖洋洋过冬的心境”可知,“围炉煮茶”满足了宅家暖洋洋过冬的心境。由原文“人们不禁联想到前一段时间,在年轻人群体中流行的露营、骑行、飞盘等运动,正是因为这些运动契合了城市人亲近大自然的诉求,而在冬季,‘围炉煮茶’似乎能满足人们宅在家里暖洋洋过冬的心境”可知,“围炉煮茶”与时下流行的露营、骑行、飞盘等运动有相似之处。【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一“中国文人的审美取向,主导和塑造着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可知,“妙玉邀人品茶”的情节中,作为茶艺美学审美主体的妙玉,其审美品位决定了所追求的茶艺之美。由材料一“作为具有超凡脱俗的高尚情怀的群体,文人墨客和士大夫们有意识地把品茶作为一种能够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感情、表现自我的艺术活动”可知,妙玉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此她本身就是一个具有高尚情怀的“文人”。而她邀请的人只有宝钗、黛玉,这两个人都是诗词高手,文化底蕴丰厚。因此妙玉邀请宝钗黛玉等人与自己一同饮茶,茶艺活动成为了品茶之人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情感、表现自我等的审美活动。由材料二“无论是点茶还是斗茶,在宋代都是雅俗共享,集物质美与精神美于一身”可知,物质美体现在妙玉对茶器、茶水的要求很高,如茶器是“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出来”,茶水是“收的梅花上的雪”,精神美体现在对茶人的要求更高,只邀请了黛玉宝钗,表现出茶艺美学集物质美与精神美于一身的特点。由材料一“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是由儒释道融合构成的”可知,茶艺美学文化底蕴深厚,与儒释道融合共同构成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而妙玉亲自入了空门,在玄墓蟠香寺出家,深谙佛学,因而能“禅茶一味”悟茶之美。(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高山下的花环(节选)【注】李存葆在哀牢山中某步兵团三营营部,在赵蒙生的办公室里,我和他相识了。赵蒙生是这三营的指导员。他出生于革命家庭,三年前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他荣立过一等功。三年多来,他毫不艳羡大城市的花红柳绿,默默地战斗在这云南边陲。面对前来采访的我,他沉默许久,才站起来说:“先请您看一下这两幅照片——”他的办公桌上方的墙上,并排挂着两帧带像框的照片。他指着左边的像片说:“这是我要讲述的故事中的主人公。他名叫梁三喜。他原是我们三营九连连长,在还击战中壮烈殉国。当时,我是九连的指导员。”他又指着右面那张十二寸的大照片说:“这是梁三喜烈士一家在他墓前的留影。”我从旅行包里取出小型录音机,赵蒙生却向我摆了摆手:“别急。在我讲述之前,我得向您提出三点要求。“其一,当您把我讲述的故事写给读者看的时候,我希望您不要用华丽的词藻去打扮这个朴实的故事。要离部队的实际生活近些,再近些。文学是要有审美价值的,而朴实本身不就是美吗?” “其二,某些描写战争的作品没有战争的真情实感,把本来极其尖锐的矛盾冲突磨平,失去了震撼读者心灵的艺术力量。别林斯基说过,缺乏戏剧性的长篇小说,是生气索然而沉闷的。这话有道理。但有的作者为追求戏剧性,竟凭空编造故事,读来则更令人感到荒诞不经。这个真实生活中发生的故事,您能不加粉饰地把它记录下来吗?”“其三,您必须如实描绘生活中的‘这一个’,如果您稍将‘这一个’加以美化的话,这个故事不是大减成色,便是不能成立了。”我急于听到下文,连忙点头同意。以下,便是赵蒙生的讲述:一九七八年九月六日,我下到九连任指导员。十二月,命令下达,我们这只部队要上前线作战。当时我们团受领的任务是打穿插。三营任团尖刀营,九连受命为营尖刀连。这就使我们九连一下在全团乃至全师——居于钢刀之刃、匕首之尖的位置上!全连上下都为当上了尖刀连而自豪。但大家更明白:摆在我们九连面前的,将是一场很难想象的恶仗!按照步兵打仗前的惯例:全连一律推成了锃亮的光头,一是为肉搏时不至被敌揪住头发,二是为头部负伤时便于救治。炊事班竭尽全力为全连改善生活,并宣布在国内吃的最后一顿饭将是海米、猪肉、韭菜馅的三鲜水饺。我发现,即使每月拿六元津贴的战士,会抽烟的也大都夹起了带过滤嘴的高级香烟。连从来都抽劣等旱烟末的梁三喜,竟也破例买了两盒“红塔山”。靳开来不知从哪里买来两瓶精装的“五粮液”,硬拉我和其他连、排干部一起喝一口……人之常情呵,这一切都在告诉我,大家都想到将去决一死战,都想到这次将会流血牺牲。而在告别人生之前,要最后体味一下生活赐予人的芳香!这里已决定一排为尖刀排。党支部再次开会,商定连干部谁带尖刀排。支委们刚刚坐下,靳开来便站起来说:“这个会根本不需要再开吆!查查我军历史上的战例,副连长带尖刀排,已是不成条文的章程!既然战前上级开恩提我为副连长,给了我个首先去死的官衔,那我靳开来就得知恩必报!放心,我会在副连长的位置上死出个样子来!”我沉痛表示:“执行军长让我第一个炸碉堡的指示吧!这尖刀排,我来带!”靳开来道:“指导员,从现在起,我们将患难相依,生死与共!指导员是连队的中枢神经,要死,第一个也轮不到你!”他的话充满真诚的感情,我眼里一阵发热。梁三喜刚提出要带尖刀排,就被靳开来大声喝住:“ 连长,少啰唆,要带尖刀排,比起我靳开来,你绝对没有资格!当然,讲指挥能力,我靳开来从心里服你;论军事素质,你也比我靳开来高一筹!我说的资格是:我靳开来兄弟四个,死我一个,我老父老母还有仨儿子去养老送终,祖坟上断不了烟火。可你梁三喜,你家大哥为革命死得早,二哥为他人死得惨,惨啊!就凭这,不到万不得已,你梁三喜得活下来!”我心里沉甸甸的。下连这么久了,我竟对连长的身世一无所知!靳开来擦了擦发湿的眼睛:“连长,我说句掏心话,全连谁‘光荣’了,我都不会过分伤心,为国捐躯,打仗死的吆!唯独你,如果有个万一……你那白发老母亲,还有韩玉秀怎么办……咳!小韩该是早已经生了,可你还不知她生的是男是女啊!”梁三喜摆了摆手,声音有些颤抖:“副连长,别说那些了!”“行了。别开马拉松会了。顺理成章,带尖刀排的事,听我的。”靳开来拍板定了音。夜幕降临,我们全连伏在红河岸边待命。战斗打响前,最大权威者莫过于表的指针。人们越是对它迟缓的步伐感到焦急,它越是不肯改变它那不慌不忙的节奏。当它的时、分、秒针一起叠在十二点上时,正是十七日凌晨。骤然,一声炮响,牵来万声惊雷,千百门大炮昂首齐吼!瑰丽的夜幕下,数不清的橡皮舟和冲锋舟载着千军万马,穿梭往返,飞越红河……(选自《高山下的花环》,有删改)注:《高山下的花环》原文共十七个章节,本文节选自第一、第六章。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的两帧照片,为下文写主人公梁三喜的家庭状况做了铺垫,并交代他最终牺牲的结局,为小说抹上悲怆的色彩。B.小说的人物语言个性鲜明,如靳开来的语言略显粗鲁,凸显他率真直爽的形象特点,展现出他对战友热情真诚的关怀。C.小说中对时间的表述十分精确,如“十七日凌晨”,对应着特定的历史事件和时代背景,彰显军旅文学的时代感与现实性。D.小说通过靳开来、赵蒙生和梁三喜争带尖刀排这一情节,歌颂战士们为国征战不怕牺牲的英勇崇高,突出战友间革命友谊的主题。7.关于小说结尾作战部分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战斗打响之前的时间流逝缓慢,仿佛停滞,这侧面烘托了战士们内心的焦虑和紧张。B.时分秒针叠在十二点上这一描述细腻生动,富于画面感,使战斗打响的一刻更震撼人心。C.小说运用拟人、夸张等手法来描绘开战的场景,“瑰丽”一词暗示战争的血腥惨烈。D.开战前静如死水,开战后疾如风雷,这一静一动的鲜明对比强化了小说的戏剧张力。8.小说灵活变换叙述者来讲述梁三喜的故事,请简要说明,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9. 文中赵蒙生提出的三点要求,是作者借人物之口阐明他的创作观,这些创作观在本文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D7.C8.①采访者“我”是故事的引入者,“我”的好奇为小说设置了悬念,采访者的身份也增加了事件的真实感;②赵蒙生“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串联起小说的情节,又是故事的亲历者,使小说更真实可信;③靳开来是梁三喜身世的知情者,他的叙述充满感情,使小说更富戏剧性和感染力;④多次变换叙述者,使叙述灵活生动,情节波澜起伏,层层推进,引人入胜,使梁三喜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便于读者更全面客观地了解人物。9.①朴实的语言是美的,有审美价值。如表现人物情感时,只用“擦了擦眼睛”“声音颤抖”等简洁质朴的描述,却使小说更富感染力;②让矛盾冲突来强化小说的戏剧性,如梁三喜面临着为国还是为家的矛盾,使小说更富张力,又如小说三位人物在“带领尖排连”问题上的争夺,这一矛盾冲突也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③要贴近生活实际,真实再现人物,要有真情实感。如临战前剃光头,改善生活等情节,贴近部队生活,使小说更真实可信,靳开来直率粗俗的缺点使人物更真实生动。【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突出战友间革命友谊的主题”错,主题解读不准确,争带尖刀排这一情节主要突出革命者不怕流血牺牲、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瑰丽’一词暗示战争的血腥惨烈”错,“瑰丽的夜幕下,数不清的橡皮舟和冲锋舟载着千军万马,穿梭往返,飞越红河……”,“瑰丽”一词表现的是战争场面的壮阔和战士们精神的豪迈。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叙述视角的作用的能力。小说开头以“我”的身份来讲述,结合“面对前来采访的我”可知,“我”是采访者,来采访赵蒙生,从而引出了这个故事,“我”是故事的引入者;同时以采访的形式讲述故事,更增加了事件的真实感;“我”和读者一样不知道这个故事的具体情况,“我”的好奇为小说设置了悬念;小说的故事是通过赵蒙生来讲述的,“以下,便是赵蒙生的讲述”,因而赵蒙生成了第二个“我”,由他开始讲述故事,起到了串联小说情节的作用;同时赵蒙生又是当时九连的指导员,亲身参与了这次战斗,由他来讲述,使小说更真实可信; 小说中描写支委开会,讨论谁来带尖刀排的时候,通过靳开来讲述了梁三喜的家庭情况,“可你梁三喜,你家大哥为革命死得早,二哥为他人死得惨,惨啊!就凭这,不到万不得已,你梁三喜得活下来!”“靳开来擦了擦发湿的眼睛:‘连长,我说句掏心话,全连谁‘光荣’了,我都不会过分伤心,为国捐躯,打仗死的吆!唯独你,如果有个万一……你那白发老母亲,还有韩玉秀怎么办……咳!小韩该是早已经生了,可你还不知她生的是男是女啊!’”,靳开来是梁三喜身世的知情者,通过他到讲述,读者知道了梁三喜家的情况,而且他的叙述充满感情,如“不到万不得已,你梁三喜得活下来!”“唯独你,如果有个万一……你那白发老母亲,还有韩玉秀怎么办……咳!小韩该是早已经生了,可你还不知她生的是男是女啊!’”,这些讲述充满真挚的感情,能够感染读者,使小说更富戏剧性和感染力;总之,小说多次变换叙述者,采访者引入故事,赵蒙生讲述故事,靳开来补充家庭情况,这样的变换使叙述灵活生动;随着叙述人物的变化,情节不断推进,波澜起伏,让读者跟随叙述者逐渐了解事情经过,了解人物事迹和人物形象,引人入胜;使梁三喜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多个人物叙述,也便于读者更全面客观地了解人物。【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表现手法、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其一,当您把我讲述的故事写给读者看的时候,我希望您不要用华丽的词藻去打扮这个朴实的故事。要离部队的实际生活近些,再近些。文学是要有审美价值的,而朴实本身不就是美吗?”可知,作者认为朴实的语言是美的,有审美价值。如小说表现人物的情感时,没有华丽的辞藻和过多的描述,只用“靳开来擦了擦发湿的眼睛”“梁三喜摆了摆手,声音有些颤抖”来描写,“擦了擦眼睛”是简单的动作,却准确传达出靳开来了解梁三喜的家庭情况,不愿让他再去牺牲的感情;而“摆了摆手”“声音颤抖”则是对梁三喜的描写,表现他不以自己的小家为意,同时对靳开来充满感激的情绪,这些语言简洁质朴,却使小说更富感染力;由“其二,某些描写战争的作品没有战争的真情实感,把本来极其尖锐的矛盾冲突磨平,失去了震撼读者心灵的艺术力量”可知,作者认为应该让矛盾冲突来强化小说的戏剧性。如梁三喜的家庭情况是,上有白发老母,下有待哺幼儿,两个哥哥都去世了,家里只有他一个顶梁柱;但面对谁来带尖刀排的问题,他毫不犹豫,抢着要带,这样使人物面临着为国还是为家的矛盾,使小说更富张力。又如小说三位人物在“带领尖排连”问题上的争夺,“支委们刚刚坐下,靳开来便站起来说:‘这个会根本不需要再开吆!查查我军历史上的战例,副连长带尖刀排,已是不成条文的章程!……’”“我沉痛表示:‘执行军长让我第一个炸碉堡的指示吧!这尖刀排,我来带!’”“梁三喜刚提出要带尖刀排,就被靳开来大声喝住”,这一矛盾冲突也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由“其三,您必须如实描绘生活中的‘这一个’,如果您稍将‘这一个’加以美化的话,这个故事不是大减成色,便是不能成立了”可知,作者认为作品要贴近生活实际,真实再现人物,要有真情实感。如“按照步兵打仗前的惯例:全连一律推成了锃亮的光头,一是为肉搏时不至被敌揪住头发,二是为头部负伤时便于救治”“炊事班竭尽全力为全连改善生活,并宣布在国内吃的最后一顿饭将是海米、猪肉、韭菜馅的三鲜水饺。我发现,即使每月拿六元津贴的战士,会抽烟的也大都夹起了带过滤嘴的高级香烟”,临战前剃光头,改善生活等情节,贴近部队生活,使小说更真实可信;人物方面,靳开来直率粗俗的缺点使人物更真实生动,如他请战的语言“既然战前上级开恩提我为副连长,给了我个首先去死的官衔,那我靳开来就得知恩必报!放心,我会在副连长的位置上死出个样子来!”,语言直白粗俗,,但却真实再现了人物特点。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柳宗元二十一日,宗元白: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热,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仓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庭,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吾子前所欲见吾文,既悉以陈之,非以耀明于子,聊欲以观子气色,诚好恶如何也。今书来言者皆大过。吾子诚非佞誉诬谀之徒,直见爱甚,故然耳!宗元复白。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今之A世B不闻有C师D有辄E哗笑之F以为G狂人。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犯,指冒着、顶着,与柳宗元《捕蛇者说》“触风雨,犯寒暑”中的“犯”词义相同。B.冠礼,实行于周代,指男子20岁行冠礼,然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多提早行礼。C.已,指蜀地的狗不再吼叫和狂奔,与荀子《劝学》“学不可以已”中的“已”词义不同。D.诚,在此句中是表假设关系,翻译为“如果”,与“诚好恶如何也”中“诚”的意思并不一样。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因为招收后辈学生,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饭都还没来得及煮熟,就被外放(洛阳)而匆匆忙忙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B.柳宗元认为,在当时社会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人太少了,因而没有人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的与众不同,从而去招惹喧扰和自讨责怪。C.孙昌胤举行完冠礼,第二天在朝廷告知同僚,唯独引起京兆尹郑叔则的不满,因为他做了别人所不做的事。当时被称作老师的人,非常像这种情况。D.韦中立品行敦厚,文辞高深,所作文章,气魄宏大,有古人的风貌;作者认为即使敢做他的老师,对他也没有什么帮助。这体现了作者的谦虚谨慎的态度。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2)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14.文中化用“蜀犬吠日”的典故和列举“孙子成礼”的事实分别想要说明什么?【答案】10.BDF11.C12.C13.(1)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2)天下的人不因此去责难京兆尹郑叔则,而称赞孙昌胤(反而嘲笑他),这是为什么呢?14.①“蜀犬吠日”的典故说明:要兴起从师的风尚需要移风易俗,改变社会风气。②“孙子成礼”的故事说明:仅凭一己之力,改变世俗的耻于从师观念是非常困难的。【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句意: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 “今之世”是时间状语,其后应断开,故在B处断开;“师”是“不闻有”的宾语,其后应断开,故在D处断开;“有”与“不闻有师”对比,“辄哗笑之”是对假设“有”这种情况的说明,故在“之”后,即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A.正确。句意: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B.正确。C.错误。两句的“已”都译为“停止”。句意:(蜀犬)直到没有雪了才消停(静止)下来。/学习上是不能停止的。D.正确。果真/到底、究竟。句意:您果真愿同我往来,交谈彼此所学的东西。/(我的文章)到底是好是坏。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能力。C.“唯独引起京兆尹郑叔则不满”中的“唯独”错误。原文是“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廷中皆大笑”,也就是大多数同僚对孙昌胤行冠礼都是讶异、不解的,只不过京兆尹郑叔则的反感更强烈,并不是“唯独引起……的不满”。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1)“既”,已经;“不……乎”,反问句式;“病”,受到责骂。(2)“以”,因为;“非”,责难;“快”,以……为快,可引申为“称赞”。【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涉及的重要问题的分析和概括能力。首先要理解“蜀犬吠日”和“孙子成礼”两个故事的大意,然后把握作者引述故事的目的。“蜀犬吠日”是说蜀南边经常下雨而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而当时的社会很少有人从师尊师,也很少有人像韩愈一样“好为人师”“抗颜为师”,这说明兴起从师风尚需要移风易俗,厚植从师的沃土。 孙昌胤独自下决心举行冠礼,提振当时“冠礼”没落的风气,然而他的行为非但没有得到同僚的赞赏,反而遭到朝廷同僚的奚落和嘲笑。作者讲此故事的目的是:仅凭一己之力,改变世俗耻于从师的观念是非常困难的。参考译文:二十一日,宗元写: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遇到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我还听说,古代重视冠礼,是借以用成年人做人的道理来要求大家。这是圣人所以特别重视的原因。几百年以来,人们不再举行这种冠礼。近来有个叫孙昌胤的人,独自下决心举行冠礼。冠礼举行过后,第二天去上朝,来到外廷,把笏板插进衣带对大臣们说:“我已经行过冠礼了。”听见这话的人都感到莫名其妙。京兆尹郑叔则却满脸怒气,垂手拖着笏板,退后一步站着,说:“这与我有什么相干呀!”廷中的人都大笑起来。天下的人不因此去责难京兆尹郑叔则,反而嘲笑孙昌胤,这是为什么呢?只是因为孙昌胤做了别人所不做的事。现在被称作老师的人,非常像这种情况。   您的品行敦厚,文辞高深,凡是您作的文章,都气魄宏大,有古人的风貌;即使我敢做您的老师,对您又有什么帮助呢?假如因为我比您年长,学道、写文章的时间比您早,您果真愿同我往来,交谈彼此所学的东西,那么,我当然愿意向您毫无保留地陈述自己全部的心得,您自己随便加以选择,吸取哪些,扬弃哪些,就可以了。如果要我判定是非来教您,我的才能不够,而且又顾忌前面所说的那些情况,我不敢做您的老师是肯定的。您以前想要看看我的文章,我已经全部陈列给您了,这并不是以此向您炫耀自己,只是姑且想要看看,从您的神情态度上反映出我的文章到底是好是坏。现在您的来信,说的话都对我过奖了。您的确不是那种巧言谄媚假意奉承的人,只不过是特别喜欢我的文章,所以才这样说罢了。柳宗元再次告知。(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15.下列对两首词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词都以梅花为吟咏的对象,但对梅花的生长环境和开放特点的描写并不一样。B.两首词构思大体相同,上片都侧重描写梅花的开放,下片都托梅言志,抒发情感。C.毛词中的“梅”是一个报春的前驱者形象,这与陆词中的“梅”的形象大体一致。D.毛泽东词上片和下片的转换中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比陆游的转换更自然。16.毛泽东借用陆游词的原调原题,创作此词时曾有词前小序“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请结合两首词,谈谈你对“反其意而用之”的理解。【答案】15.C16.⑴心境不同:陆游的“梅”开在断桥边,寂寞无主,黄昏风雨中愁苦;毛泽东的“梅”在飞雪的悬崖边,非常俏丽,笑傲风雪,不畏严寒。⑵心志不同:陆游的“梅”不争春,忍气吞声,受到妒忌和排挤;毛泽东的“梅”不争春,但报春,非常积极,乐于奉献。⑶境界不同:陆游的“梅”被碾作尘,依然芳香如故,保持操守,坚贞不污;毛泽东的“梅”在烂漫花丛里,功成身退,笑对世界,自信坦然。⑷象征意义不同:陆游的“梅”是主张收复中原,但被打击排挤,苦闷,报国无门又坚守自我节操的诗人写照;毛泽东的“梅”是坚强、喜乐、洋溢着昂扬豪情、甘于奉献的革命胜利者形象。【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 .“这与陆词中的‘梅’的形象大体一致”分析错误,陆词中的“梅”的形象是不争春,忍气吞声,受到妒忌和排挤。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1)首先,陆词中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令人怜惜了。无人照看与护理,其生死荣枯全凭自己。毛词“悬崖”表明环境是如此险峻,“百丈冰”显示出寒威如此只酷烈,而梅花就在这冰凝百丈、绝壁悬崖上俏丽地开放着,一个“俏”字,不仅描画出梅花的艳丽形态,更表现了梅花傲岸挺拔、花中豪杰的精神气质。可见二者心境不同。(2)其次,陆词“无意苦争春”一句中的“梅”不争春,忍气吞声,因此“一任群芳妒”,受到妒忌和排挤;毛词中“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梅”不争春,但报春,乐于奉献,积极乐观。可见二者心志不同。(3)再次,陆词中的“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词人从民族国家的利益出发,做出生命的表白。悲忧中透出一种坚贞的自信。词人借梅言志,曲折地写出险恶仕途中坚持高洁志行。毛词的结尾,突出梅花“丛中笑”的风度,表现了共产党人斗争在前,享受在后的崇高美德和奉献精神,他们功成身退,笑对世界,自信坦然。可见二者境界不同。(4)最后,陆词中“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一句,说明陆游的“梅”是主张收复中原,但被打击排挤,苦闷,“只有香如故”则体现了词人报国无门又坚守自我节操的诗人写照;毛词中的“梅”,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敢地迎接挑战,直到取得最后胜利。虽然“已是悬崖百丈冰”,但“犹有花枝俏”,是坚强、喜乐、洋溢着昂扬豪情、甘于奉献的革命胜利者形象。可见二者象征意义不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下片中用一幅形象的画面回答了上片“谁主沉浮”的疑问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曹操《短歌行》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切地接待贤才。(3)苏轼《赤壁赋》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两个维度写出了人生所面临的悖论。【答案】①.到中流击水②.浪遏飞舟③.周公吐哺④.天下归心⑤.寄蜉蝣于天地⑥.渺沧海之一粟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遏、哺、蜉、蝣、渺、沧、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袁隆平院士,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事迹相信我们都①。袁隆平院士,是我们心目中②的科学家。他身上有着太多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爱国报国、无国界的学术精神,勇于挑战、不怕失败的坚韧意志,淡泊名利、谦卑笃实的人格风范等。袁隆平院士最大的成就是把“杂交水稻”从0变成了1。在他之前,杂交水稻只是一个概念上的东西,但是完全无法种植生产,正是他和他的团队把这种概念上的东西变成了实际的农作物。杂交水稻的伟大之处也不是口感,而是“可控”。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具有更大的适应力与更高的产量,粮食生产更具抵抗风险。③的时候,可以适当减少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气候恶劣时,则可以增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这是对袁老的铭记和缅怀,这是在告诫每一代学子,不要忘记今天的丰衣足食源自哪里。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下列与文中“可控”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面对“万类霜天竟自由”的壮丽秋景,毛泽东填写了这首词。B.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C.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D.钟扬的“暖”是有目共睹的,这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关爱上。【答案】18.①耳熟能详②德高望重③风调雨顺19.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具有更强的适应力与更高的产量,让粮食生产更具抵抗风险的能力。20.D【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因为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影响很大很广,所以语境强调大家对袁隆平的事迹非常熟悉,可以填入“耳熟能详”。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第二空,结合后文“他身上有着太多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可知,语境强调袁隆平作为科学家在我们心中具有崇高的声望,可以填入“德高望重”。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又有很高的声望。 第三空,与后文“气候恶劣时”相对,表现气候好,利于农耕,应填“风调雨顺”。风调雨顺:指风雨适合农时,年景好。【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更大”与“适应力”搭配不当,应将“更大”改为“更强”。二是结构混乱。句子的主语应是“杂交水稻”,而后面句子主语则变成了“粮食生产”,偷换了主语,应在“粮食生产”前加上“让”。三是成分残缺。“具”后缺少与之搭配的宾语中心词。应在“风险”后加上“的能力”。【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可控”的引号表特殊含义A.表间接引用B.表特定称谓C.表直接引用D.表特殊含义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景与情在写作中应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一篇景情自然融合的文章,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心灵的触动和情感上的共鸣。因情写景,借景抒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感到高兴或烦恼,轻松或沉重,热烈或悲凉,_①,似乎看到的景物也产生了不同,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正是此意。以情感为轴心选择与之契合度较高的景物进行描写,②,使“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同样也能写出一篇好的写景抒情文字。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北平之秋景物众多,作者选择了槐树的落蕊、秋蝉衰弱的残声、微凉的秋雨等颇具悲凉之感的景物,来表现对故都的思念与眷恋,皆因它们与自己内心的孤独、苦闷之情相一致,史铁生《我与地坛》中,“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坍圮”的高墙,“散落”的玉砌雕栏,也都高度暗合了作者失落、悲伤甚至绝望的心境。这样的文字,处处写景,字字关情,_③。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请从必修上第七单元中选一篇文章,嵌入该文自然景象,拟写一则对联。【答案】21.①而随着情感的变化②将自己的情感赋予景物③能给读者以思考或震撼(能让读者深深沉浸其中)22.《故都的秋》:故都飘落叶,梦里扫飞花(《荷塘月色》:依依柳岸春光媚,淡淡荷塘月色清)【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第一空,根据前文“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感到高兴或烦恼,轻松或沉重,热烈或悲凉”和后文“景物也产生了不同”可知,此处是说随着情感的变化,看景物也产生了不同。故可填“而随着情感的变化”。第二空,根据前文“以情感为轴心选择与之契合度较高的景物进行描写”和后文“使‘物皆著我之色彩’”可知,此处是说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在景物上,故可填“将自己的情感赋予景物”。第三空,根据前文“作者选择了槐树的落蕊、秋蝉衰弱的残。声、微凉的秋雨等颇具悲凉之感的景物,来表现对故都的思念与眷恋”和中心句“因情写景,借景抒情”可知,此处是说结合景物写的文字,主客统一,能给读者思考,使读者沉浸其中。故可填“能给读者以思考或震撼(能让读者深深沉浸其中)”。【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拟写对联,注意上下联的字结构一致,词性相同;符合仄起平收的音韵。(1)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其主体部分是摹绘故都的秋景。文章采用“横式结构”,从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蝉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个方面,紧扣“故都”和“秋”两个词语,表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其中“秋槐之景”中有落蕊铺得满地,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的描写,所以可拟:故都飘落叶,梦里扫飞花。(2)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主要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象以及荷塘月色之美,又由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最后作者由江南采莲的旧俗,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其中主要内容是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所以可拟:依依柳岸春光媚,淡淡荷塘月色清。四、写作(60分)23.按要求作文。题目:我与请结合自己经历,选择某个与“我”有关联的地方完成作文。 要求:空格处填入的必须是某地点或场所;文体不限,立意明确;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我与玉米地印象里,关于玉米地的回忆总是快乐的。初夏,刚刚收过冬麦的田地里,齐整的排排麦茬为播种玉米留下了天然的种道。于是,在一个刚下过夜雨的早晨,空气里弥漫着湿润的气息,当大地尚未完全苏醒之际,我们一家便向着目的地出发了。一辆老式自行车,爸爸骑着,我坐在他前面的大梁上,妈妈坐在后座上,怀里抱着弟弟。而弟弟的怀里抱着的一定是用毛巾包起来的昨晚剩下的两个又干又凉的馒头——这也是弟弟和我干活时的动力。一辆在泥土路上喘着粗气的自行车,载着一家人的哈欠声到达了目的地一一被全家人寄予厚望的玉米地。我和弟弟边揉着惺忪的睡眼,边用两个小盆舀满浸着农药的玉米,一个跟着爸爸,一个随着妈妈。他们挖坑,我们丢种,不一会儿,手上就沾满了橙红的刺鼻的农药。抬头望去,远处的田地里,除了几棵稀稀拉拉的树木外,只有大人不断扬起又落下的铲子以及年幼的孩子紧随其后,并不断丢种子的情形。耳中听到的是铲子落下大地沉闷的响声,玉米落入土地欢快的声响,偶尔还有一两句父母的训斥。最希望听到的,是在脖酸腰疼肚子叫时,爸爸对妈妈说:“歇会儿吧,孩子饿了。”这时,我和弟弟飞快地跑到停在地头的自行车旁边,踮起脚等着,望着,然后小心翼翼地接过用毛巾包着的馒头,狼吞虎咽地吃下去。那一刻,爸爸通常会蹲在我们旁边抽支劣质烟,偶尔扭过头来看我们一下。妈妈呢,会趁机整理一下我和弟弟撒种子的盆子,再次把它们装满。当太阳公公露出笑脸时,自行车载着唱着歌儿的我们轻松无比地驶回家去。难忘在烈日下,我们跟着爸妈到玉米地里锄玉米苗,随父母到半人高的玉米地打杀虫药。难忘盛夏时节,在高近两米的玉米丛中来回奔跑,充当背玉米叶出来喂牲畜的搬运工。更难忘在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里掰玉米。永远记得夏日太阳的灼烧,玉米叶划破的伤口浸在汗水里的疼痛,但也永远不会忘记,妈妈脸上赞许的微笑,家中院子里挂满玉米棒的壮观和一家人在繁星下剥玉米时的欢声笑语。童年不复,远离故乡,父母没有了以前的高大,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童年时的场景已不会再出现。而那片玉米地,却留在我永远的记忆中……【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则半命题作文题。 题目是“我与_______”,提示语对于作文标题补充和写作内容的要求是“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某个与‘我’有关联的地方”,具体要求中对空格处填入的内容进行了限定:必须是某地点或场所。从题目要求可见,我们所选择和填写的地方,必须是我们亲身去过的、较为熟悉的地方,而且还应该是对我们的心智成长和人生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地方。当处于情绪的剧烈波动时,有人会选择与他人分享沟通,有人会选择自己默默找一个地方去独自化解或享受。就像史铁生在地坛中寻得了新的生命,朱自清在荷塘边觅得了人生“刹那的意趣”,苏东坡在赤壁领悟了“物与我皆无尽也”的道理……我们的生命中,或许也会有这样的地方,在我们失意或快意时,能带给我们遗世独立的悠游、温暖的感动、生命的启示或人生的顿悟。在此时,这个地方,或许只是一个外在的载体,或许就是引发我们悠悠情思的“导火索”。但不管怎样,正是因为“我”在这里有所思有所感,这个地方也就变得意义非凡了。从题目来看,文体是记叙文或散文。可以直接点出那个带给自己诸多情绪体验的地方,以倒叙方式叙述自己过去在此地的经历,说明那个地方已成为我记忆中最感动的触点;也可采用意识流的方式,仅以这一地方为切入点,而重点则在展现自己的情绪体验。立意:1.我与市图书馆。(写自己在图书馆阅读的过程中,打开了一个知识的新世界,找到了人生追寻的意义和方向。)2.我与候车室。(写自己在车站经历的一次次离别和重逢,从而感受到了亲情或友情的重要性。)3.我与紫玉山。(写自己在紫玉山的经历或沿途看到的风景,从而带给自己生命的启示,让自己豁然开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