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13648
大小:132.04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4-09-02
《2023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二模语文 Word版无答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学业质量调研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注意,不能错位。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劝学》)(2)____________,破灭之道也。(苏洵《________》)(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由对大自然雄奇景象赞叹,引出英雄豪杰的事迹。2.按要求选择。(1)以下是青浦某中学高一学生阅读完《乡土中国》后归纳的阅读这类著作的策略,不适合的一项是()A.关照全篇来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逻辑。B.分析日常生活描写,领悟作品社会意义。C.抓住核心概念,以找出概念之间联系。D.梳理出作者所形成结论的相关研究思路。(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空白处,正确的一项是()元宇宙是一个以众多用户为中心的无限世界,,,,,它是一个源于科幻小说的概念,首创于1992年的小说《雪崩》。作品描写了现实与虚拟这两个既关联又分离的平行世界,现实中的人通过虚拟现实设备,以虚拟化身的形态投射在虚拟世界中。①也有被现实化的虚拟想象②而人们可以通过现实世界中的入口进入其中③一个与互联网紧密相连的多维数字时空④里面既有基于实用目的被增强的现实A.②④①③B.②①④③C.③①④②D.③④①②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罗兰·巴特在《文之悦》里说:“文即织物。”对中国人来说,这很容易理解。《说文》释“文”的本义即“错画”。所以在中文里,文章被视为一种经纬交错之物,也就与别的文章有千丝万缕的牵连。根据互文性理论,任何文本都是由诸多前/潜文本中引出而重编的新的织品。②巴特所见的“织文”,何尝不就是王安石所讥议的“编事”?但是李商隐的高妙之处在于,他总是做得到“用旧合机”“用人若己”。他以一个统一的意思,让不同的文本像橘瓣一样聚焦,以己意与原典相发明,“化堆垛为云烟”。这两相发明的效用,在于作者互文的拼贴物,将其原有的更为丰富的内容带进了新的场合。③刘若愚曾就李商隐《锦瑟》一诗的众说纷纭写道:这首诗存在这么多论争,可见大多数读者都受到此诗的强烈影响,并且感觉到了诗中具体表现出来的某一境界,尽管在描述这个境界与形容对此一境界的反应时,他们会有很大差别。一些批评家可能误解了此一诗的境界的本质,错认了他们反应的缘由,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反应不真实。④我们试着从互文性角度理解这一问题。一个繁复的文本总是能够唤起读者的多重阅读体验,像刘若愚说的,他们的反应并非不真实,然而有一些反应没有正确缘由,这就是误读。尽管从“诗无达诂”的意义上说,没有哪种阅读不是误读,一如哈罗德·布鲁姆所说,没有哪种解释不是曲解。但读者寻找唯一正确的解释的冲动绝不会停止。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之十二曰:“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①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中国传统的笺注,大抵只注出处,认为出处明意义自明,如果典故都已精确制导,规限了读者的反应,则可以一举中的。如果发生理解上的分歧,一定是互文关系挖掘不力。高阳在《〈锦瑟〉详解》一文中的看法,就代表了这种自信:“我作考证,以穷极源流为尚;义山诗号称难解,但本此义一字不放过,解亦不难。”⑤也许有人会说,互文性理论从文学中抽离了现实生活,切断了文本与现实的联系。要做李商隐的解人,必须寻绎他真实的生命史。可是,离开浇覆在他文本之上的盘根错节的互文关系,所谓真实的生命何从侦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不是在说鲜活的情感只有瞬间的真实性吗?个人的记忆是靠不住的,我们最终只能依靠文本世界所保存的记忆。材料二:①从古人著作里收集诗歌的材料和词句,从古人的诗里孳生出自己的诗来,把书架子砌成一座象牙之塔,偶向人生现实凭栏眺望。偏重形式的古典主义发达到极端,可以使作者丧失对具体事物的感受性,恰像玻璃缸里的金鱼,生活在一种透明的隔离状态里。②我们古代批评家也指出相同现象:“ 人于顺逆境遇所动情思,皆是诗材,子美之诗多得于此。人不能然,失却好诗,惟学古人句样而已。”这是讲明代“七子”,宋诗病情还不至于那么沉重,不过它的病象已经显明。南宋陈渊在旅行诗里说:“渊明已黄壤,诗语馀奇趣;我行田野间,举目辄相遇。”陶潜当然是位大诗人,但是陈渊觉得一眼望去都是六七百年前陶潜歌咏的情景,那未必证明陶潜的意境包罗得很广阔,而也许只表示自己的心眼被限制得很褊狭。③早在南宋末年,严羽对本朝诗歌已经作了公允结论:“近代诸公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明人对宋诗的批评也逃不出这几句话,例如:“宋人又好用故实组织成诗,用故实组织成诗,即奚不为文而为诗哉?”宋诗是遭到排斥了,可宋诗的习气依然存在。清代的“浙派”诗“无一字一句不自读书创获”,“同光体”诗把“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们明说承袭了宋诗传统。可是痛骂宋诗的朱彝尊一样“贪多”炫博,师法白居易的吴伟业也獭祭②典故,这不也是旁证么?④偏重形式的古典主义有个流弊:把诗人变得像写学位论文的博士,“抄书当作诗”,要自己的作品能够收列在图书馆里,就得先把图书馆安放在自己的作品里。偏重形式的古典主义还有个流弊:把诗人变成有营业执照的盗贼,不管是巧取还是豪夺,是西昆体那样认准一家去打劫还是像江西派那样挨门排户光顾。【注】①西昆:宗法李商隐的宋初诗派。此处代指李商隐。②獭祭:意指陈列。3.以下不符合材料一对“互文性”阐释的一项是()A.刘勰:夫经典沉深,载籍浩瀚,实群言之奥区,而才思之神皋也。扬、班以下,莫不取资。B.王若虚: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C.艾略特:不仅最好的部分,就是最个人的部分也是前辈诗人最有力地表现他们不朽的地方。D.克里斯蒂娃:任何的文本都是一些引文的马赛克式的构造,都是对别的文本的吸收和转换。4.以下对材料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罗兰·巴特《文之悦》中对“文”理解与《说文》基本一致,这为下文综合运用中西文论做了铺垫。B.刘若愚不否定一些批评家对《锦瑟》的反应是真实的,但并不意味着“误解”或“错认”也是正确的。C.元好问寄希望于一部理想的权威笺注,这与高阳《〈锦瑟〉详解》中所持的观点在逻辑上是一致的。D.李商隐的诗歌已经道明个人记忆是靠不住的,那么,我们对他的理解就只能依靠其繁复的文本世界。5.以下论证中的推理方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文章被视为一种经纬交错之物,也就与别的文章有千丝万缕的牵连。B.出处明意义自明,如果典故都已精确制导,规限了读者的反应,则可以一举中的。C.人于顺逆境遇所动情思,皆是诗材,子美之诗多得于此。人不能然,失却好诗。 D.痛骂宋诗的朱彝尊一样“贪多”炫博,师法白居易的吴伟业也獭祭典故,这不也是旁证么?6.请简要概括材料二的论证思路。7.针对“文学中的用典”现象,两则材料持不同观点进行论证,你认为哪则论证更具有说服力?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理由。(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雪芹小道风景谈史宁①四大名著中“红楼”的妙处,在我看来委实需要文火慢炖、岁月淘洗之后才有所感悟。曹雪芹背负的人生苦难和传奇经历就像一本巨著,其点滴过往值得红楼爱好者窥察一番,好在京城留下不少雪芹足迹,尤以西郊香山一带为多。②香山脚下乃曹公晚年寓居地,其晚景只能从友人诗文中窥探一二,加上代代相传的行迹传说,仅勾勒出粗线条的生活图景,其中包括雪芹小道。③雪芹小道起点位于国家植物园北园内的曹雪芹纪念馆。进入黄叶村茅草门,先入眼的是一方巨石,卧于小径中央,启功先生题写的馆名镌刻其上。曹雪芹西山传说里提到他家屋前曾有“门前古槐歪脖树,小桥溪水野芹麻”之景。如今门前确有三株古槐,其东一株虬枝斜卧,歪脖之状明显。树龄目测皆在百岁之上,据“先安宅后植槐”传统,这所老宅的年岁起码有两三百年了。而唯独下半句“小桥溪水野芹麻”之景已杳然无踪,故存疑。④出纪念馆小门,道旁两侧精心竖立若干红楼文化研究者的方碑,从戚蓼生、洪秋蕃,到王国维、胡适,再到俞平伯、周汝昌和张爱玲等等,好似给游客温柔的提醒:不要对《红楼梦》或曹雪芹妄加揣度,在你面前已有诸多名流皓首穷经投身其中。⑤离开起点百米外有一口古井,井口井架历经剥蚀而完好,据说是三口古井中仅存的一口,也是距离纪念馆院子最近的一口井。方圆百里空余这孤独一宅,古井看起来俨然是它的专属。走近井旁,俯身可见井水甚深,几名顽童投石井中,久久方闻石子落水之音。⑥向前过了澄明湖石桥,才算进入雪芹小道。因其不在游园主干道上,故人迹罕至,别有一番清幽滋味。上小土坡入松林,沿途能见清代碉楼和龙王庙,但路途较远,是一种走法;下小坡沿水北行,能领略河墙烟柳的清雅景致,路程稍近,又是一种走法。据说曹雪芹在西山常为乡民看病。小说中提到薛宝钗所服冷香丸的药方,虽不乏文学笔法但药理上看似无问题,可见曹雪芹行医问诊并非空穴来风。⑦不知不觉,小径汇入大路,视野渐次开阔,道旁不时出现几座墓园 。香山一带山水澄明,多被名士显宦视为吉地,园内不乏梁启超、孙传芳、张绍增和王锡彤等人的墓园。荒寂幽闭的名墓,如今鲜有人踏足,虽各具特色,却依然门庭冷落。至于曹公墓地,则又是一桩聚讼不已的悬案。据敦诚敦敏诗作与曹雪芹西山传说,曹公安葬地应在香山脚下的地藏沟义地。除了纪念馆里一张历史旧照,地图上已找不到这一名址,意欲寻访也茫然不知所往,曹雪芹最终就这般悄然隐入历史尘烟。⑧很快地,人语车声多了起来,打破了此前的静穆,眼前是西山兰若之冠的卧佛寺。文献里有提到,寺山前古朴挺拔的智光重朗牌楼正是小说里太虚幻境牌楼的原型,寺内佛殿两庑的藏经柜则是盛放十二钗册子大橱的原型。待进入伽蓝胜地一探究竟,佛殿东西配殿早已改成茶厅和文创店,屋内悠哉怡然的光晕连一丁点昔日的影子都找不见了。周汝昌先生认为太虚幻境的原型来自朝阳门外东岳庙内的七十六司,同样言之凿凿。麟庆《鸿雪因缘图记》中记卧佛寺,题名“卧佛遇雨”,题图笔下古柏夹道不见落雨反而一派逸兴满怀。流落在此的曹雪芹大概总缺少几分麟庆的闲情,他有时候真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常困顿潦倒,而对文事矢志不移。陀氏小说疏于雕饰显粗糙,曹公下笔则字字沥血。⑨转过卧佛寺向西到了樱桃沟,沟长不足八百米而景色奇崛。清人孙承泽告老隐居于此,依山架屋,自号退翁,遂称此为退谷。退谷和曹雪芹最具关联的是水尽头的元宝石与石上柏。元宝石形如元宝,人们传言乃小说补天遗石原型。石上柏是元宝石斜上方一株从巨石缝中长出的侧柏,遂被定为木石前盟的来源。两景别有韵味,而一旦和《红楼梦》扯上干系总有附会穿凿之感。曹雪芹生平史料太过稀缺,生卒年月亦存诸争议,这个人明明白白在历史上出现过,查考其行踪轨迹反倒像一缕烟霞捉摸不定,又似年久古碑石刻漫漶不清。⑩水尽头迤北翻山岭就是雪芹小道北段,如今很受徒步爱好者青睐,对穿越险境的热情似乎高于对曹雪芹与《红楼梦》的关注,对曹红文化景观的注目想必也寥寥。似乎又不觉惋惜了。待回到黄叶村,正逢第十三届曹雪芹文化艺术节紧张筹备中,馆前空地两旁张灯结彩一派繁忙。曹雪芹就这样在香山脚下走入了你我的生活节令,刹那间似乎使人了然曹雪芹西山传说缘何也能进入国家非遗名录,它和雪芹小道一同构筑起一个可知可感的曹红文化有形空间,使行止成谜的曹雪芹,终由缥缈无形有了触手可及的人间温度。纪念馆那几间老屋看着还是不似雪芹住所,却多了几分明媚。(选自《文汇笔会》,有删改)8.分析第①段画线句在全文中的作用。9.分析作者在第⑤段和第⑦段写与曹雪芹没有直接关联的“古井”和“墓园”的意图。10.这篇游记散文体现“形散神聚”的艺术特色,请从这一角度赏析。11.小说家略萨说:“虚构作品的活动只是在有限的现实层面进行。”文中提到“太虚幻境的原型”“补天遗石的原型”“十二钗册子大橱的原型”,请任选其一,说说你对小说虚构与真实关系的理解。(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淮上喜会梁州故人(唐)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12.以下适合收录两首作品的一项是()A.《唐宋古风长调选》B.《唐宋律诗中调选》C.《唐宋律诗小令选》D.《唐宋古风乐府选》13.以下对两首作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都以回忆往昔欢愉的宴饮往事作为开篇。B.都以简练的笔法交代自己多年来的经历。C.都以今昔不同处境的对比直抒悲慨之情。D.都以令人回味之景来代替叙事抒情作结。14.两首作品都表现了“由喜而悲”的复杂情感,请结合内容分析“悲”情内涵的异同。(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①吴育,字春卿,建安人也。历知临安、诸暨、襄城三县。自秦悼王葬汝①后,子孙从葬,皆出宦官典护。岁时上冢者,往来呼索扰州县。育在襄城,请凡官所须,具成数,毋容使者妄索,羊豕悉出大官,由是民省供费殆半。宦官过者衔之,或中夜叩县门,索牛驾车,育拒不应。异时宗子所过,纵鹰犬暴民田,入襄城境,辄相戒约,毋敢纵者。②元昊僣号②,议出兵讨之。群臣曰:“元昊,小丑也,旋即诛灭矣。”育独建言:“元昊虽称蕃臣,其尺赋斗租,不入县官,且服叛不常,请置之,示不足责。宜援国初江南故事,稍易其名,可以顺拊而收之。”时方锐意讨之,既而诸将多覆军者,久之无功,卒封元昊为夏国主。③章献、章懿太后升祔③真宗庙,议者请覃恩,且优赐军士。育曰:“无事而启侥幸,谁为陛下建此议者,请治之。”已而外人多怨执政者,帝以语辅臣。育曰:“此必建议者欲动摇上听,臣以身许国,何惮此耶?”④向绶知永静军,为不法,疑通判江中立发其阴事,因构狱以危法中之,中立自经死。绶宰相子,大臣有营助,欲傅轻法。育曰:“不杀绶,无以示天下。”卒减死一等,流南方。 ⑤帝语大臣曰:“吴育刚正可用,第嫉恶太过耳。”因命知汝州。会疾不已,又请居散地,以集贤院学士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外台旧不领民事民讼久不决多诣育诉育为辨曲直。(选自《宋史·吴育传》,有删改)【注释】①汝:地名。②僣号:指元昊越位称帝。③升祔: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意思。(1)纵鹰犬暴民田()(2)因构狱以危法中之()16.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1)宦官过者衔之()A.接受B.记恨C.拜访D.畏惧(2)议者请覃恩()A.铭记B.讨论C.推广D.延伸17.把第②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时方锐意讨之,既而诸将多覆军者,久之无功,卒封元昊为夏国主。18.第⑤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外台旧不领民事民讼久不决多诣育诉育为辨曲直19.第②段中对于是否出兵征讨元昊,吴育与群臣有不同的观点,请完成以下填空还原吴育的思考过程。20.第⑤段帝语大臣曰:“吴育刚正可用,第嫉恶太过耳。”你是否认同皇帝对吴育的这一评价?结合第①③④段内容分析。(五)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甲相州昼锦堂记(宋)欧阳修 ①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②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士,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馀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④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⑤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③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有删改)乙游西陂记(清)管同①既入陂,至赐书堂,晤其主人,出王翚石谷①所为六境图。折而西,有小屋一区,供尚书②遗像。其外则巨石布地如散棋,主人曰:“此艮岳石也,先尚书求以重价,而使王翚用画法叠为假山,其后为河水所冲败,乃至此云。”闻其言,感叹者久之。②抵暮皆归,饮于陈氏仲谋。度光③举酒属予曰:“子曷为记?”嗟夫!当尚书以诗文风雅倾动海内,一时文士景从响应,宾客园林之胜,可谓壮哉!今始百年,乃令来游者徒慨叹于荒烟蔓草之外,盖富贵固无常矣;而文辞亦何裨于是也?士亦舍是而图其大且远者,其可已。是为记。(有删改)【注释】①王翚石谷:王翚,字石谷,著名画家。②尚书:指宋荦,官至吏部尚书。文中的赐书堂主人是其后人。③陈氏仲谋、度光:与作者同游西陂的友人。④高牙大纛:指高位者的仪仗。⑤桓圭衮冕:古代帝王及大夫的礼服和礼帽。21.可填入甲文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A.盖B.且C.岂D.然22.以下对甲乙两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都阐释了相同的人生追求。B.都未直接阐释自己的观点。C.都是出于相同的写作目的。 D.都表达了对建堂者的赞美。23.甲乙两文都表达了对人生追求的认识,但阐释观点的方式各有特点,请结合两文内容加以分析。三、写作(70分)24.有人认为,怀疑是认识世界本质的前提。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