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0828
大小:54.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3-22
《以晋文公重耳流亡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以晉文公重耳流亡為例,試論《左傳》、《國語》中人物性格與事件的不同呈現──兼論《左傳》之戰役香山高中 沈妙瑾緒論先秦歷史散文對後世歷史家和古文家的寫作有很大的影響,在敘事文這一方面尤甚,歷史散文主要的發展就是由簡到繁,其中轉變最為明顯的可以從《左傳》和《國語》中得窺究竟,最主要的原因不外乎是《左傳》和《國語》的敘事年代有重疊的部分,《國語》是一部分國記事的歷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訖於戰國初年的魯悼公,分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等八國的歷史。它最初的記錄者可能是各國的史官,在春秋戰國之際由晉國的史官編纂成書。《國語
2、》偏重記言、文字簡練、邏輯嚴密、文情並茂,往往通過歷史人物的對話、議論,清晰地刻劃出人物的性格。而與《國語》平行而稍後的《左傳》,是仿照《春秋》的記事次序,博採當時官方史料和許多流傳在民間的材料所寫成的一部傑出的歷史散文著作。《左傳》在歷史散文的地位上是上繼《尚書》、《春秋》,後開《戰國策》、《史記》的重要關鍵,並影響了後世的史學、散文及小說。《左傳》規模宏大,近二十萬字,內容又比《國語》更廣闊豐富,敘事狀物、鏤刻人物、語言表達和結構佈局都達到很高的水平,成為篇幅完整、敘事詳實而又有條理,人物形象鮮明而又富有個性的文章,
3、並標誌著中國的歷史散文已趨於成熟。此外,《左傳》的作者常常透過「君子」或他人的言論來表示自己的觀點與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批評,這對過去的主政者而言,也還是有一定的警惕作用存在。本文的主要目的並非在於評論《左傳》與《國語》孰優孰劣,而是想探討《左傳》與《國語》的敘事方式對於相同的歷史事件造成了哪些不同的評論,而影響了後人對同一事件的看法;此外,本文會就《左傳》和《國語》對於人物性格描寫的不同之處來加以闡釋,在此利用晉文公重耳流亡一事,來加以探討《左傳》、《國語》中人物性格與事件之不同呈現。並兼論《左傳》中重要的戰爭描述,來清
4、楚了解《左傳》如何栩栩如生地保留了我國軍事史上的重要戰役資料。一、正文古史有記言、記事之分,前者以記言語為主,後者以記動作為主。《國語》載錄周與魯、晉等諸侯君臣的「嘉言善語」,是以記言為主。如孔穎達所陳,這是「因言而稱動」,主要是交代言語的背景或場合。《左傳》乃結合記言和記事兩種內容的史料融貫成篇,發展為敘事。屬於「以年為經」,為「編年」體,適合於敘事之史學體例。劉知幾曰:「逮左氏為書,不遵古法,言之與事,同在傳中,然而言、事相兼,煩省合理,故使讀者尋繹不倦,覽諷忘疲。」(《史通‧載言》)《國語》屬國別史,其義上不至於正
5、史,下不至於雜史。語言幽默,散文性很濃。《左傳》擅長敘事,是為本末詳明的敘事。也因此在描述人物方面與《國語》有所不同。(一)以晉文公重耳流亡的敘事為例:1.就篇幅上來說《國語》使用了卷十.晉語四1~10相當大的篇幅去描寫這樣的一件史實,《左傳》卻只有僖公二十三年這樣的一篇文章就概括了重耳流亡的經過。由此可以得知,《國語》的內容不單只有敘事,對於歷史事件,它的記敘已達鉅細靡遺的地步。此外,它還利用了對話體裁來呈現重耳流亡時的遭遇,來增強文章中連貫性與邏輯性。然而,《左傳》的語言簡潔準確,有很強的表現能力。它詳細敘述事件的始
6、末,以及有關的佚文瑣事。所以,《左傳》雖然是部歷史著作,卻擁有很強的文學性,也為史傳散文開啟新的境界。2.就內容上來看《國語》不僅讓整篇文章的戲劇張力增強之外,文章的語言也較富有個性。在晉語四<2.齊姜勸重耳勿懷安>一文中,齊姜的許多話語多引經據典,深明大義。表達了對重耳安於現狀、貪圖安樂的不滿。誠如其中一段:公子曰:「吾不動矣,必死于此。」姜曰:「不然。《周詩》曰:『莘莘征夫,每懷靡及。』夙夜征行。不遑啟處,猶懼無及。況其順身縱欲懷安,將何及矣!人不求及,其能及乎?日月不處,人誰獲安?《西方之書》有之曰:『懷與安,實疚
7、大事。』《鄭詩》云:『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昔管敬仲有言,小妾聞之,曰:『畏威如疾,民之上也。從懷如流,民之下也。見懷思威,民之中也。畏威如疾,乃能威民。威在民上,弗畏有刑。從懷如流,去威遠矣,故謂之下。其在辟也,吾從中也。《鄭詩》之言,吾其從之。』此大夫管仲之所以紀綱齊國,裨輔先君而成霸者也。子而棄之,不亦難乎?齊國之政敗矣,晉之無道久矣,從者之謀忠矣,時日及矣,公子幾矣。君國可以濟百姓,而釋之者,非人也。敗不可處,時不可失,忠不可棄,懷不可從,子必速行。吾聞晉之始封也,歲在大火,閼伯之星也,實紀商人。商之饗
8、國三十一王。《瞽史之紀》曰:『唐叔之世,將如商數。』今未半也。亂不長世,公子唯子,子必有晉。若何懷安?」公子弗聽。在這一段的敘述中,我們不但可以看到重耳當時樂不思蜀的心情,更可以清楚地了解到齊姜的品德與個性。但在《左傳》中,卻只有提到:「而謂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聞之者吾殺之矣。”公子曰:”無之。”姜曰:”行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