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06055
大小:5.02 MB
页数:23页
时间:2024-09-02
《2023-2024学年高中上学期期末模拟考高一生物期末模拟卷02(全解全析)(人教版2019).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生物试卷(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测试范围:必修1。一、单选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关于蛋白质和DNA共性的概括不正确的是( )A.组成元素含有C、H、O、NB.由相应的基本结构单位构成C.具有相同的空间结构D.都是生物大分子【答案】C【分析】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是C、H、O、N等,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一条或几条肽链盘曲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的蛋白质。2、DNA的组成元素是C、H、O、N、P,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DNA分子是由2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详解】A、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是C、H、O、N等,DNA的组成元素是C、H、O、N、P,A正确;B、蛋白质是由其基本结构单位氨基酸组成的,DNA是由其基本结构单位脱氧核苷酸组成的,B正确;C、蛋白质和DNA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但空间结构不相同,C错误;D、蛋白质和DNA都是生物大分子,D正确。故选C。2.下列关于“可溶性还原糖、蛋白质和脂肪鉴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常用番茄、苹果等组织样液作为鉴定植物组织内还原糖的实验材料B.脂肪鉴定中观察花生子叶切片细胞间不可能出现橘黄色小颗粒C.脂肪鉴定中50%的酒精是为了溶解组织中的油脂 D.蛋白质鉴定中加入的0.1g/mLNaOH溶液可为反应提供碱性环境【答案】D【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蔗糖)。(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呈橘黄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详解】A、番茄有颜色干扰,会影响实验最终结果,不适用于鉴定植物组织内还原糖,A错误;B、对花生子叶进行切片时,部分细胞被破坏,脂肪外流,故脂肪鉴定中观察花生子叶切片细胞间可能出现被苏丹III染液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B错误;C、脂肪鉴定中50%的酒精是为了洗去浮色,C错误;D、蛋白质鉴定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即0.1g/mLNaOH溶液,可为反应提供碱性环境,铜离子在碱性条件下与肽键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D正确。故选D。3.下表是某运动员饮料的化学成分表,请结合表格和所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成分蔗糖其他糖柠檬酸柠檬香精氯化钠氯化钾磷酸二氢钠磷酸二氢钾碳酸氢钠质量浓度/g·L-13010100.81.00.10.10.10.2A.喝饮料主要是给运动后的身体补充出汗所流失的无机盐B.体内Na+缺乏会引起神经、肌肉细胞的兴奋性降低,引发肌肉酸痛、无力等症状C.饮料中的蔗糖进入人体消化道后能直接被细胞吸收D.如果运动员的细胞中含有的Ca2+含量太低,则容易出现抽搐等症状【答案】B【分析】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铁是血红蛋白的必要成分;镁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Ca2+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水盐平衡。(3)是细胞的组成成分,如骨细胞的成分是磷酸钙。【详解】A、运动后的身体流失的水分多于无机盐,喝饮料主要是补充出汗所流失的水分,A错误;B、无机盐可以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其中Na+、K+、Ca2+等于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有关;人体内Na+缺乏会引起神经、肌肉细胞的兴奋性降低,最终引发肌肉酸痛、无力等,B正确; C、蔗糖属于二糖,进入人体消化道后必须被水解为单糖才能直接被细胞吸收,用于细胞呼吸,C错误;D、人体血液中Ca2+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D错误。故选B。4.兔子细胞中储藏能量的主要物质是( )A.纤维素、淀粉B.淀粉、脂肪C.糖原、脂肪D.糖原、胆固醇【答案】C【分析】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多糖,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脂肪是生物体内主要的储能物质。【详解】A、纤维素、淀粉存在于植物细胞中,而不存在于动物细胞中,A错误;B、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B错误;C、糖原存在于动物细胞内,是动物细胞的主要储能物质,而脂肪是动物体内主要的储能物质,C正确;D、胆固醇不是动物体内的储能物质,它是动物细胞膜的成分,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D错误。故选C。5.在人体中既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又参与血液中脂质运输的物质是( )A.磷脂B.胆固醇C.脂肪D.维生素D【答案】B【分析】常见的脂质有脂肪、磷脂和固醇。(1)脂肪是最常见的脂质,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还是一种良好的绝热体,起保温作用,分布在内脏周围的脂肪还具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可以保护内脏器官。(2)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构成多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3)固醇类物质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详解】A、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但不参与血液中脂质运输,A错误;B、胆固醇既是在人体中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还是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B正确;C、脂肪的主要功能是储能,此外还有保温、缓冲和减压的作用,C错误;D、维生素D能有效的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D错误。故选B。6.牛胰岛素包含51个氨基酸,其结构如下图,其中—S—S—是由2个—SH脱去2个H形成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牛胰岛素中至少含有2个游离的氨基B.牛胰岛素为多肽,其中肽键有50个C.牛胰岛素对牛的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D.形成—S—S—的—SH位于侧链基团上【答案】B【分析】分析题图:牛胰岛素有2条肽链,A链有21个氨基酸,B链有30个氨基酸,含有51个氨基酸,两条肽链间通过两个—S—S—相连。【详解】A、蛋白质中至少含有的氨基和羧基数=肽链数,牛胰岛素有2条肽链,至少含有2个游离的羧基和2个游离的氨基,A正确;B、牛胰岛素有2条肽链,含有51个氨基酸,因此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51-2=49个,B错误;C、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对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C正确;D、根据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可知—SH位于侧链基团上,D正确。故选B。7.细胞受到冰冻时,蛋白质分子相互靠近,当接近到一定程度时,蛋白质分子中相邻近的巯基(—SH)氧化形成二硫键(—S—S—)。解冻时,蛋白质氢键断裂,二硫键仍保留(如下图所示)。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巯基位于氨基酸的R基上B.结冰和解冻过程涉及肽键的变化C.解冻后蛋白质功能可能异常D.抗冻植物有较强的抗巯基氧化能力【答案】B【分析】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 【详解】A、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巯基(-SH)中含有S,巯基位于氨基酸的R基上,A正确;B、由题干信息知,结冰时会增加蛋白质分子中的二硫键,解冻时空间结构改变,结冰和解冻过程未涉及到肽键的变化,B错误;C、蛋白质的结构决定蛋白质的功能,由题干“解冻时,蛋白质氢键断裂”可知解冻后的蛋白质结构会发生变化,其功能也可能发生异常,C正确;D、细胞受到冰冻时,蛋白质分子中相邻近的巯基(-SH)会被氧化形成二硫键(-S-S-),抗冻植物能够适应较冷的环境,根据形态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可推知抗冻植物有较强的抗巯基氧化能力,D正确。故选B。8.大熊猫骨骼肌细胞中的核酸,含有的碱基种类和核苷酸种类分别为( )A.4种、4种B.5种、5种C.5种、8种D.8种、8种【答案】C【分析】核酸分为两种,即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它们的基本组成单位依次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组成的五碳糖分别为脱氧核糖和核糖,其中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碱基有四种,即A、C、G、T,核糖核苷酸的组成碱基有四种,即A、C、G、U。【详解】大熊猫骨骼肌细胞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四种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基本单位是四种核糖核苷酸,因此大熊猫骨骼肌细胞含有8种核苷酸。组成DNA的碱基有四种,即A、C、G、T,组成RNA的碱基也有四种,即A、C、G、U,因此大熊猫骨骼肌细胞含有5种碱基,即A、C、G、T、U,ABD错误,C正确。故选C。9.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表面蛋白帮助HIV主动运输进入细胞B.HIV的两条RNA链储存其遗传信息C.逆转录酶用HIV宿主细胞的原料合成D.病毒包膜的组成中含磷脂双分子层【答案】A 【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长繁殖,HIV是RNA病毒,主要由蛋白质和RNA组成的。【详解】A、HIV主要由蛋白质和RNA组成的,通过胞吞方式进入细胞,A错误;B、HIV是RNA病毒,其两条RNA链储存其遗传信息,B正确;C、逆转录酶用HIV宿主细胞的原料合成,C正确;D、病毒包膜来源于病毒的寄主细胞,其组成中含磷脂双分子层,D正确。故选A。10.脂筏是细胞膜上富含胆固醇的区域。这些区域更有秩序且流动性相较于周围较小。脂筏参与信号转导等过程;图中G蛋白偶联受体与信息分子结合后发生结构变化,经过G蛋白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产生第二信使cAMP,从而引发生物学效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脂筏区的特点保留了细胞膜上分子具有流动性的结论B.脂筏区细胞膜外侧的糖基化程度高于膜内侧C.脂筏是细胞膜实现信息交流功能的重要区域D.信息份子结合受体引发cAMP产生的过程体现微量高效性【答案】D【分析】(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是可以流动的;(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3)在细胞膜的外表,少数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除糖蛋白外,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与脂质结合形成糖脂。【详解】A、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是可以流动的,图中脂筏区也有磷脂双分子层,保留了细胞膜上分子具有流动性的结论,A正确;B、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进行信息交流,主要是细胞膜外侧起作用,因此脂筏区细胞膜外侧的糖基化程度高于膜外侧,B正确; C、图中G蛋白偶联受体与信息分子结合后发生结构变化,经过G蛋白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产生第二信使cAMP,从而引发生物学效应,说明脂筏是细胞模实现信息交流功能的重要区域,C正确;D、信息份子结合受体引发cAMP产生的过程体现了专一性的特点,D错误。故选D。11.如图中各结构与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A. 细胞核B. 线粒体C. 高尔基体D. 中心体【答案】C【分析】各细胞器的作用:(1)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被称为“动力车间”。(2)高尔基体可以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蛋白质的加工厂,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与动物细胞分泌物的合成有关。(3)中心体与低等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详解】A、如图结构是线粒体,不是细胞核,线粒体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含有大量有氧呼吸酶,A错误;B、如图结构是叶绿体,不是线粒体,叶绿体是真核生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其基质中分布着大量与光反应有关的酶,B错误;C、如图结构是高尔基体,单层膜网状结构,本身没有合成蛋白质的功能,但可以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有人把它比喻成蛋白质的“加工厂”,C正确;D、如图结构是溶酶体,不是中心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D错误。故选C。12.核孔复合体由镶嵌在内外核膜上的多种复合蛋白构成。大分子物质凭借自身的信号与核孔复合体蛋白质(主要是中央运输蛋白)上的受体结合而实现主动转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核膜有两层磷脂分子组成B.核孔复合体存在,说明核孔具有选择性C.大分子物质均可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D.大分子物质的主动转运,实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答案】B【分析】核孔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核孔的数目、分布和密度与细胞代谢活性有关,核质与细胞质之间物质交换旺盛的细胞核膜孔数目多,通过核孔的运输具有选择性,核孔在调节核与细胞质的物质交换中有一定的作用。【详解】A、核膜是双层膜结构,由4层磷脂分子组成,A错误;BC、核孔复合体的存在,说明大分子物质进出核孔具有选择性,如蛋白质和RNA可以通过,但DNA不能,B正确,C错误;D、核孔能让部分大分子物质通过,实现了核质间的信息交流,细胞膜实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错误。故选B。13.马达蛋白可通过沿细胞骨架的定向运动(如图)参与细胞内的物质运输。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中合成马达蛋白的场所是核糖体B.马达蛋白定向运动需要ATP水解供能C.运动中马达蛋白随空间结构改变失活D.该过程循环进行利于物质远距离运输【答案】C【分析】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网架结构,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详解】A、马达蛋白属于蛋白质,细胞中合成马达蛋白的场所是核糖体,A正确;B、ATP水解可为马达蛋白定向运动提供能量,B正确;C、运动中马达蛋白空间结构改变,但并未失活,C错误;D、该过程循环进行,为物质远距离运输提供能量,D正确。故选C。 14.某学生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为实验材料,制成临时装片后,利用0.3g/mL蔗糖溶液和清水,进行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观察。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乙所示细胞出现质壁分离,b处充满蔗糖溶液B.图甲到乙的变化是由于细胞周围溶液浓度低于细胞液浓度C.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说明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D.该实验过程中虽然未另设对照组,但存在对照实验【答案】B【分析】该题主要考查了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实验,图甲与图乙构成对照,可得出在0.3g/mL蔗糖溶液中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现象,此时细胞内原生质层收缩。a为细胞液,b为外界溶液,c为细胞液。【详解】A、图像乙是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此时细胞壁以内、原生质层以外的部分(b处)充满了蔗糖溶液,A正确;B、图像从甲到乙发生了细胞的渗透失水,是由于细胞液浓度低于细胞周围溶液浓度导致的,B错误;C、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内因是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C正确;D、该实验用到了自身前后对照,D正确。故选B。15.己糖激酶催化糖酵解(细胞呼吸第一阶段)的第一步反应(如下图)。水和葡萄糖均可进入己糖激酶的活性中心,但己糖激酶催化磷酸基团从ATP转移到葡萄糖分子的效率是转移给水分子的105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糖酵解发生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糖酵解过程不消耗ATPC.已糖激酶具有专一性D.已糖激酶与葡萄糖结合后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答案】B【分析】结合细胞呼吸的过程分析题意: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第一步反应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所以催化该步反应的己糖激酶分布在细胞质基质,而己糖激酶能够催化ATP水解并将磷酸基团转移到葡萄糖分子上,说明葡萄糖分解的第一步反应需要ATP水解供能。【详解】A、糖酵解即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转化生成丙酮酸的过程,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正确;B、己糖激酶催化糖酵解,题干显示己糖激酶催化磷酸基团从ATP转移到葡萄糖分子的效率是转移给水分子的105倍,其中的磷酸基团来自ATP水解,可见糖酵解需要消耗ATP,B错误;C、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比较温和等特点,故已糖激酶具有专一性,C正确;D、由图示可知,已糖激酶与葡萄糖结合后,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D正确。故选B。16.食品卫生检验人员常利用荧光素-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法测定食物样品中细菌的ATP总含量,从而判断食品的污染程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荧光素酶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B.ATP是驱动细菌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C.细菌中ATP合成所需的能量由磷酸提供D.正常细胞中ATP与ADP的比值相对稳定【答案】C【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ATP是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但本身在体内含量并不高,依靠ATP和ADP相互转换的供能机制保证了细胞对能量的需求。【详解】A、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荧光素酶也不例外,据具有高效性,A正确;B、ATP是直接供能物质,在细菌细胞内,ATP也是直接能源物质,这也是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的表现之一,B正确;C、绝大多数细菌为异养型生物,对于这些细菌来说,其细胞中ATP中的能量来源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还有部分细菌为自养型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则其体内ATP中的化学能可来自光能或无机物氧化产生的化学能,C错误;D、正常细胞中通过ATP与ADP相互快速转化,而使二者的比值相对稳定,从而保证细胞中的能量供应,D正确。故选C。17.一瓶混有酵母菌的葡萄糖培养液,密封后在最适温度下培养,培养液中的O2和CO2相对含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t1时,酵母菌进行了有氧呼吸过程B.t2时,酵母菌产生CO2的场所主要是细胞质基质C.t3时,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消耗速率比t1时快D.若升高培养温度,O2相对含量达到稳定所需时间会缩短【答案】D【分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葡萄糖分解生成丙酮酸和还原氢,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与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还原氢,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还原氢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详解】A、t1时,培养液中的氧气仍呈下降趋势,说明酵母菌进行了有氧呼吸,A正确;B、t2时,培养液中氧气含量几乎不发生改变,说明此时酵母菌主要进行无氧呼吸,其产生CO2的场所主要是细胞质基质,B正确;C、t3时,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CO2变化曲线是直线,说明产生CO2速率不变,无氧呼吸消耗1mol葡萄糖产生2mol二氧化碳,有氧呼吸消耗1mol葡萄糖产生6mol二氧化碳,故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消耗速率比t1(既有有氧呼吸又有无氧呼吸)时快,C正确;D、图中曲线表示的是最适温度下的反应,若升高温度培养,有关酶的活性降低,O2相对含量达到稳定所需时间会延长,D错误。故选D。18.图为酵母菌细胞模式图,关于利用酵母菌生产α-淀粉酶,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α-淀粉酶在结构2上合成B.α-淀粉酶的产生与结构1的加工、分类和包装有关 C.结构3可分解葡萄糖为酒精和,用于此过程能量消耗D.酵母菌细胞具有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构成的生物膜系统【答案】C【分析】各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相似,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例如分泌蛋白的合成及运输体现了生物膜在功能上的统一,内质网膜与细胞膜和核膜直接相连,高尔基体膜通过囊泡与细胞膜和内质网膜相连,体现了体现了生物膜在结构上的统一。【详解】A、α-淀粉酶是蛋白质在结构2核糖体上合成,A正确;B、α-淀粉酶的产生与结构1高尔基体的加工、分类和包装有关,B正确;C、结构3是线粒体,可将丙酮酸分解为CO2和水,在细胞质分解葡萄糖为酒精和CO2,用于此过程释放能量,C错误;D、酵母菌细胞是真核细胞,具有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构成的生物膜系统,D正确。故选C。19.呼吸电子传递链是指在线粒体内膜上由一系列呼吸电子传递体组成的将电子传递到分子氧的,“轨道”,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B.Cytc所处的位置为细胞膜外C.只有线粒体基质能产生NADHD.H+借助F0和F1,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膜内【答案】A【分析】有氧呼吸过程: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1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的丙酮酸,产生少量的[H],释放少量的能量;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释放少量的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经过一系列反应,与O2结合生成水,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详解】A、图示过程进行的是[H]与氧气结合生成水的过程,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A正确; B、Cytc所处的位置线粒体内膜的外侧,B错误;C、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也能产生NADH,C错误;D、H+借助F0和F1进入膜内,不消耗ATP且合成ATP,不是主动运输,D错误。故选A。20.研究者在温度、湿度适宜,CO2气体充足供给的实验条件下,测定了杨树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开放程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光照强度在0~500μumol·m-2·s-1,净光合速率上升最快B.光照强度在0~500μmol·m-2·s-1,净光合速率上升主要由光照强度增加所致C.气孔开放程度增大可能有助于净光合速率提高D.当光照强度超过2000μmol·m-2·s-1,限制净光合速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CO2吸收不足【答案】D【分析】据图可知,随光照强度增大,净光合速率先增加后趋于稳定,气孔开放程度一直增加。【详解】A、据图可知,光照强度在0~500μumol·m-2·s-1,净光合速率曲线斜率最大,上升最快,A正确;B、光照强度在0~500μmol·m-2·s-1,气孔开放程度变化不明显,净光合速率上升主要由光照强度增加所致,B正确;C、气孔开放程度增大有利于二氧化碳进入,可能有助于净光合速率提高,C正确;D、曲线在温度、湿度适宜,CO2气体充足供给的实验条件下测得,当光照强度超过2000μmol·m-2·s-1,气孔开放程度增加明显,限制净光合速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不是CO2吸收不足,D错误。故选D。21.在两种光照强度下,不同温度对某植物CO2吸收速率的影响如图。对此图理解错误的是( ) A.在低光强下,CO2吸收速率随叶温升高而下降的原因是呼吸速率上升B.在高光强下,M点左侧CO2吸收速率升高与光合酶活性增强相关C.在图中两个CP点处,植物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D.图中M点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差值最大【答案】C【分析】本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强度和温度,因变量为CO2吸收速率。【详解】A、CO2吸收速率代表净光合速率,低光强下,CO2吸收速率随叶温升高而下降的原因是呼吸速率上升,需要从外界吸收的CO2减少,A正确;B、在高光强下,M点左侧CO2吸收速率升高主要原因是光合酶的活性增强,B正确;C、CP点代表呼吸速率等于光合速率,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C错误;D、图中M点处CO2吸收速率最大,即净光合速率最大,也就是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差值最大,D正确。故选C。22.用新鲜菠菜叶片进行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提取叶绿体中色素的原理是四种色素的溶解度不同B.可以用无水乙醇作为层析液进行四种色素的分离C.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层析液不能浸及滤液细线D.层析完毕后应迅速记录结果,否则色素带会挥发消失【答案】C【分析】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详解】A、提取叶绿体中色素的原理是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分离色素的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A错误;B、可以用无水乙醇作为提取液提取色素,无水乙醇不作为层析液使用,B错误;C、分离色素时,层析液不要没过滤液细线,防止色素溶解,C正确; D、层析完毕后应迅速记录结果,否则叶绿素条带会因色素分解而消失,但不会因挥发而消失,D错误。故选C。23.APC/C复合物促进有丝分裂进入后期,为研究其蛋白修饰对细胞周期调控的影响,利用药物对细胞进行同步化处理,测定洗去药物后不同时间的细胞周期时相,结果如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G1、S、G2期为M期进行物质准备B.药物使大部分细胞停滞在G1/S期C.APC/C缺失蛋白修饰会阻碍细胞周期顺利完成D.APC/C可能在后期将同源染色体拉向细胞两极【答案】D【分析】有丝分裂的过程:(1)分裂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2)分裂期:前期:①出现染色体:染色质螺旋变粗变短的结果;②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③纺锤丝形成纺锤体。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便于观察。后期:着丝点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纺锤丝牵引分别移向两极。末期:①纺锤体解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新形成;③染色体解旋成染色质形态;④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植物形成细胞壁,动物直接从中部凹陷)。【详解】A、分裂间期包括G1、S、G2,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为M分裂期做物质准备,A正确;B、分析题图可知,洗去药物后0时,G1期细胞占比最大,由此可知,药物使大部分细胞停滞在G1/S期,B正确;C、分析题意可知,APC/C复合物促进有丝分裂进入后期,故APC/C缺失蛋白修饰会阻碍细胞周期顺利完成,C正确; D、APC/C复合物促进有丝分裂进入后期,即APC/C可能在后期将姐妹染色单体拉向细胞两极,D错误。故选D。24.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制作装片的正确顺序是( )A.染色→解离→漂洗→压片B.解离→漂洗→染色→压片C.漂洗→解离→染色→压片D.解离→染色→漂洗→压片【答案】B【分析】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观察。【详解】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不能观察一个细胞的变化,而是观察不同时期的不同细胞的特点,先需要对细胞进行解离使细胞分散,再用蒸馏水洗去解离液,之后用碱性染料染色,最后压片使细胞称为单层便于观察,顺序应为解离→漂洗→染色→压片,B正确,ACD错误。故选B。25.DNA探针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等标记的特定DNA片段。用某人的胰岛素基因制成DNA探针,下列各项中,不能与之形成杂交分子的是( )A.此人胰岛A细胞中的DNAB.此人胰岛B细胞中的mRNAC.此人肝细胞中的DNAD.此人胰岛A细胞中的mRNA【答案】D【分析】DNA探针是具有放射性标记的单链DNA分子,可以和相应的DNA片段杂交,也可以和相应的RNA片段杂交。【详解】AC、体细胞都是受精卵有丝分裂产生的,具有全部的遗传信息,胰岛A细胞和肝脏细胞中含有胰岛素基因,可以和胰岛素基因制成的探针形成杂交分子,AC正确;B、胰岛B细胞中,胰岛素基因转录出mRNA,可以与胰岛素基因制成的探针形成杂交分子,B正确;D、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胰岛A细胞中胰岛素基因不表达,不含有胰岛素基因的mRNA,不能与胰岛素基因制成的探针形成杂交分子,D错误。故选D。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题,共50分。26.学习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4)信号肽的发现 20世纪50年代的研究表明,分泌蛋白是由膜结合型核糖体(结合在膜结构上的核糖体)合成的,并且蛋白质在合成的过程中发生了穿膜转移。然而,当时无法解释为什么合成分泌蛋白的核糖体是膜结合型核糖体,而合成某些细胞质基质中蛋白质的核糖体不与膜结合。骨髓瘤细胞能大量分泌抗体,因此常被用作研究分泌蛋白的模型。通过实验发现,利用游离核糖体进行体外合成时,合成的IgG轻链(抗体的一条分子量较小的多肽链)要比成熟的IgG多20个氨基酸。而利用骨髓瘤细胞中的膜结合型核糖体进行体外合成时,合成的IgG轻链与细胞分泌的轻链大小相同。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膜结合型核糖体合成IgG的过程中,加入蛋白酶不能使IgG轻链水解。一般来说,蛋白酶只能作用于游离的蛋白质。科学家据此推测了IgG等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新合成多肽的氨基端有一段特殊的序列——信号肽,信号肽可以被细胞质基质中的SRP识别并结合。与信号肽结合的SRP可以识别、结合内质网膜上的SRP受体,并介导核糖体附着于内质网膜上。在信号肽的引导下,合成中的肽链通过由核糖体和内质网上某种蛋白共同形成的通道,穿膜进入内质网网腔,继续进行后续蛋白合成和加工。在这一过程中,信号肽可被切割去除。信号肽被视为蛋白质分选的初始信号,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科学家又发现了各种不同的蛋白质分选转运信号,为蛋白质在细胞中的定向转运研究奠定了基础。1999年,提出信号肽假说的科学家被授予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分泌蛋白合成过程中,氨基酸通过相应的反应构成多肽链,反应中形成的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常见的分泌蛋白有(举例)(2)将SRP、SRP受体、信号肽填在图中对应位置的方框中。(3)根据文中信息推测,信号肽被蛋白酶切割去除最可能发生在_____。A.核糖体B.细胞质基质C.内质网(4)请尝试从信号肽的角度解释,为什么合成某些细胞质基质中蛋白质的核糖体不与膜结合。【答案】(1)肽键抗体,IgG,消化酶,胰岛素,生长激素等(2)SRP受体 信号肽 SRP(从左到右,从上到下)(3)C(4)细胞质基质中的蛋白质不含SRP识别的信号肽序列,不能结合细胞质中的SRP,正在合成的肽链不能与内质网上的SRP受体结合,进而无法介导核糖体与内质网结合 【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详解】(1)分泌蛋白合成过程中,氨基酸首先在核糖体上通过脱水缩合反应构成多肽链,反应中形成的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常见的分泌蛋白包括抗体、消化酶、胰岛素、生长激素等物质。(2)题意显示,科学家据此推测了IgG等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新合成多肽的氨基端有一段特殊的序列——信号肽,信号肽可以被细胞质基质中的SRP识别并结合。与信号肽结合的SRP可以识别、结合内质网膜上的SRP受体,并介导核糖体附着于内质网膜上。在信号肽的引导下,合成中的肽链通过由核糖体和内质网上某种蛋白共同形成的通道,穿膜进入内质网网腔,继续进行后续蛋白合成和加工。在这一过程中,信号肽可被切割去除,据此可推出图中的各部分名称为: 。(3)题中显示:一般来说,蛋白酶只能作用于游离的蛋白质。与核糖体结合的多肽链不会被切割,随后该肽链在信号肽的引导下进入内质网中,此时多肽链会继续合成,而后进入内质网腔中进行加工,该过程该过程中信号肽被切割,可见,该过程发生在内质网中,即C正确。故选C。(4)根据题中解释的信号肽的引导作用可推出,某些合成细胞质基质中蛋白质的核糖体之所以不能进入到内质网中的原因是这种核糖体上合成的多肽链的氨基端没有特殊的信号肽,因而细胞质基质中的SRP不能与这些多肽链发生结合,更不能引导这些肽链从内质网中的专门通道进入内质网腔中,即合成某些细胞质基质中蛋白质的核糖体不与膜结合的原因是这些多肽链的氨基端没有特殊的信号肽序列。27.细胞器、蛋白质在真核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若细胞内堆积错误折叠的蛋白质或损伤的细胞器,就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研究发现,细胞通过下图所示的机制进行相应调控。回答下列问题:(1)损伤的线粒体和错误折叠的蛋白质会被标记,然后与自噬受体结合,被包裹进吞噬泡,最后融入溶酶体中,被多种降解。(2)图中的吞噬泡是一种囊泡,与溶酶体融合的过程中体现了生物膜具有 的结构特点,形成该结构特点的原因是。囊泡运输对细胞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动物细胞能产生囊泡的细胞器有多种,如高尔基体、等。(3)细胞通过图示过程对细胞内部结构和成分所进行的调控,其意义是。【答案】(1)泛素水解酶(2)一定的流动性组成生物膜的各种组分(磷脂分子和蛋白质等)是可以运动的内质网(3)清除细胞内功能异常的蛋白质和细胞器,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分析】自噬体是指内源性物质包括细胞内由于生理或病理原因而被损伤的细胞器,或过量储存的糖原等,它们可被细胞自身的膜(如内质网或高尔基复合体的膜)包裹形成。【详解】(1)结合图示可知,损伤的线粒体和错误折叠的蛋白质会被泛素标记;溶酶体中有多种水解酶,可以水解其它物质。(2)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是其结构特点;组成生物膜的各种组分(磷脂分子和蛋白质等)是可以运动的,故生物膜具有流动性;高尔基体、内质网等都具有膜结构,能形成囊泡。(3)细胞通过图示过程对细胞内部结构和成分所进行的调控,清除细胞内功能异常的蛋白质和细胞器,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28.如图是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示意图。其中面向肠腔一侧(小肠微绒毛)有蛋白S可转运葡萄糖和Na+,面向毛细血管一侧(基膜)有蛋白G和Na+﹣K+泵(一种能促进Na+、K+转运的蛋白质)。请回答问题。(1)据图可知,小肠上皮细胞膜上的Na+﹣K+泵运输Na+与K+过膜的方式均为,通过Na+﹣K+泵运输维持细胞内Na+处于(填“低浓度”或“高浓度”)。(2)据图可知,小肠上皮细胞通过蛋白S从肠腔吸收葡萄糖时,葡萄糖分子过膜方式为,致使小肠上皮细胞中葡萄糖浓度比血液中高,葡萄糖由上皮细胞通过蛋白G进入血液时的过膜方式为。(3)小肠上皮细胞中葡萄糖分子通过蛋白S、蛋白G跨膜运输的动力分别来自于与。 A.葡萄糖浓度差B.ATP水解C.Na+浓度差D.K+浓度差【答案】(1)主动运输低浓度(2)主动运输协助扩散(3)CA【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小肠上皮细胞通过同向协同运输的方式吸收葡萄糖,虽然这种方式属于主动运输,但不靠直接水解ATP提供的能量推动,而是依赖于Na+梯度形式储存的能量。当Na+顺电化学梯度流向膜内时,葡萄糖通过专一性的运送载体,伴随Na+一起运送入小肠上皮细胞。进入膜内的Na再通过质膜上的Na+-K+泵运送到膜外以维持Na+浓度梯度,从而使葡萄糖不断利用Na+梯度形式的能量进入细胞。【详解】(1)据图可知,小肠上皮细胞膜上的Na+﹣K+泵运输Na+与K+过膜时,均是逆浓度梯度发生的,通过Na+﹣K+泵运输维持细胞内Na+处于低浓度的状态。(2)据图可知葡萄糖与Na+共用一个载体蛋白S,随着Na+的顺浓度梯度运输产生的势能,葡萄糖被主动运输进小肠上皮细胞,致使小肠上皮细胞中葡萄糖浓度比血液中高,故葡萄糖由上皮细胞通过蛋白G进入血液时是高浓度向低浓度的运输,属于协助扩散。(3)葡萄糖与Na+共用一个载体蛋白S,随着Na+的顺浓度梯度运输产生的势能,葡萄糖被吸收进小肠上皮细胞;致使小肠上皮细胞中葡萄糖浓度比血液中高,是高浓度向低浓度的运输,属于协助扩散、蛋白G跨膜运输的动力分别来自于Na+浓度差和葡萄糖浓度差。29.化学防晒霜中的有效成分氧苯酮(OBZ)是一种紫外线的吸收剂。科研人员探究了OBZ对黄瓜光合作用的影响。(1)一般情况下,植物光合作用不能利用紫外线,因为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可见光中的.(2)科研人员测定了一定浓度的OBZ对黄瓜叶片光合和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如图1。请分析OBZ对呼吸速率的影响是(促进/抑制),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是(促进/抑制)。OBZ对作用的影响更明显,判断依据是。 (3)测定在植株正常生长的饱和光强下,不同浓度OBZ处理的黄瓜叶片的气孔导度(Gs)和细胞间隙CO₂浓度(Ci),结果如图2。实验结果表明。请推测Ci出现以上变化的原因是。(4)进一步研究发现OBZ严重干扰了光反应系统中的电子传递过程,请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下过程排序。①OBZ抑制光合作用中的电子传递②五碳化合物再生速率下降③ATP和NADPH合成受阻④OBZ通过根系进入植物体内⑤光合作用受到抑制,植株生长受限【答案】(1)红光和蓝紫光(2)抑制抑制光合与对照组对比,OBZ组的k值变化程度在黑暗条件下远低于光照条件下(3)OBZ显著抑制黄瓜叶片的气孔导度,且抑制作用与OBZ浓度呈正相关;但对细胞间隙CO₂浓度影响不大虽然Gs下降,CO₂进入减少,但CO₂的固定也减少(4)④①③②⑤【分析】分析题图:据图1分析可知,一定浓度的OBZ对黄瓜叶片光合和呼吸速率的影响k值相比对照组k值均减小,均表现为抑制。只不过与对照组对比,OBZ组的k值变化程度在黑暗条件很小,在光照条件下很大。据图2分析可知,OBZ能够明显抑制黄瓜叶片的气孔导度(Gs),且随着OBZ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加强;而OBZ对细胞间隙CO₂浓度(Ci)影响不明显。【详解】(1)一般情况下,植物光合作用不能利用紫外线,因为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可见光中的红光和蓝紫光。(2)依据图1分析可知,一定浓度的OBZ对黄瓜叶片光合和呼吸速率的影响k值相比对照组k值均减小,均表现为抑制。只不过与对照组对比,OBZ组的k值变化程度在黑暗条件很小,在光照条件下很大,所以OBZ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更明显,判断依据是与对照组对比,OBZ组的k值变化程度在黑暗条件下远低于光照条件下。 (3)依据图2分析可知,OBZ能够明显抑制黄瓜叶片的气孔导度(Gs),且随着OBZ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加强;而OBZ对细胞间隙CO₂浓度(Ci)影响不明显。推测Ci出现以上变化的原因是CO₂进入气孔的量减少,但是CO₂被固定的量也减少,所以细胞间隙CO₂浓度变化不大。(4)依据题干信息“进一步研究发现OBZ严重干扰了光反应系统中的电子传递过程”和光合作用过程分析可得:首先OBZ通过根系进入植物体内,然后OBZ抑制光合作用中的电子传递,接下来ATP和NADPH合成受阻,然后光反应影响到暗反应过程即五碳化合物再生速率下降,最后光合作用受到抑制,植株生长受限,所以答案为④①③②⑤。【点睛】本题考查了氧苯酮(OBZ)对光合作用过程的影响,准确提取题干信息,理解图像并正确分析是解题的关键所在,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30.肝癌细胞分裂失控,连续进行有丝分裂。我国科研人员开发出治疗肝癌的药物——shKIF20B(如下图)。(1)根据的行为,有丝分裂过程分为四个时期。图中的C是处于中期图像,判断依据是每条染色体的。(2)正常细胞的有丝分裂存在纺锤体组装检验点(SAC)的检查机制,在纺锤体装配完成之前阻止细胞进入有丝分裂后期。紫杉醇通过结合细胞中的微管蛋白,阻碍纺锤体的装配,从而将细胞阻滞在有丝分裂期。某些肝癌细胞的SAC功能受损,紫杉醇的药效。(3)KIF20B是细胞完成细胞质分裂的重要分子,药物shKIF20B的作用是抑制KIF20B,将细胞阻滞在有丝分裂期,该药物对SAC功能受损的肝癌细胞(填“有”或“无”)疗效。【答案】(1)染色体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2)中降低(3)末有 【分析】题图分析,A为细胞分裂间期,B为细胞前期,C为中期,D为后期,E为末期,F为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详解】(1)有丝分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人们根据染色体的行为,把它分为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图中C染色体上的着丝粒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属于有丝分裂的中期。(2)紫杉醇通过结合细胞中的微管蛋白,阻碍纺锤体的装配,使得细胞不能进入有丝分裂的后期,从而将细胞阻滞在有丝分裂的中期。SAC为纺锤体组装检测点,若SAC功能受损,紫杉醇的药效降低。(3)细胞质分裂为有丝分裂的末期,药物shKIF20B的作用是抑制KIF20B,将细胞阻滞在有丝分裂末期。SAC只负责纺锤体的形成,检测细胞进入有丝分裂的后期,该药物作用的是有丝分裂的末期,对SAC功能受损的肝癌细胞依旧有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