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05527
大小:531.93 KB
页数:9页
时间:2024-09-02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绵阳南山中学2023年秋季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1.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中国境内已经形成若干文化体系。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逐渐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为主干,周围环绕多个文化圈的重瓣花朵式结构。这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A.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B.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C.呈现南多北少的局面D.受外来文明的影响较深【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新石器时期(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逐渐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的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A项正确;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排除B项;呈现出北方多于南方,排除C项;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独立性,排除D项。故选A项。2.考古发掘的器物、建筑物等是重要的实物史料,下列属于实物史料的是()A.三皇五帝的传说B.陶寺遗址的宫殿C.《史记·夏本纪》D.西周分封示意图【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陶寺遗址的宫殿属于实物史料,有利于实地考察、勘探研究,B项正确;三皇五帝的传说属于口头流传,并非实物史料,排除A项;《史记·夏本纪》属于文献史料,排除C项;西周分封示意图属于文献史料,排除D项。故选B项。3.汉字姓氏以祖先封地,封国为姓氏的占很大比重。周武王灭商后,封舜的后代妫满于陈,划界建国。妫满死后被谥为陈胡公,其后代便以陈为姓氏。这源于西周实行的()A.禅让制B.分封制C.礼乐制D.郡县制【答案】B【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封国为姓氏的占很大比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封到各地的诸侯,有的会以封地为姓氏,B项正确;西周并没有实行禅让制,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秦朝才实行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B项。4.周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有()①各诸侯纷争不断②礼乐征伐自天子出③华夏族发展壮大④各民族进一步交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周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为春秋战国时期,该时期,诸侯纷争不断、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分布更加广泛得以发展壮大、民族间进一步得到交融,①③④的组合成立,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②判断有误,①②③组合不成立,排除A项;②判断有误,②③④组合不成立,排除B项;②判断有误,①②④组合不成立,排除C项。故选D项。5.《战国策》记载:“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这反映的时代特征是()A.铁犁牛耕推广B.华夏文化认同C.礼乐征伐自天子出D.分封制受到挑战【答案】D【解析】【详解】“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体现的是战国时期等级制度遭到破坏,反映了分封制受到挑战,D项正确;材料信息与铁犁牛耕推广、华夏文化认同无关,排除AB项;材料反应的现象说明天子无力控制诸侯,礼乐征伐出于诸侯而非天子,排除C项。故选D项。6.如图所列内容充分体现出()Ø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Ø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Ø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Ø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A.对秦始皇统一和秦制的高度评价B.秦始皇暴虐统治导致秦朝灭亡 C.汉承秦制,到汉武帝时达到强盛D.秦大一统局面的形成过程和影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反映了对秦始皇统一的肯定评价。“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反映了秦朝制度建设的肯定评价。“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反映了对秦始皇功绩的高度评价。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秦始皇暴政,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汉朝,排除C项;D项没有充分的完整体现出秦始皇统一全国和秦朝制度的建设,排除D项。故选A项。7.周朝时确立了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而废除谥法。秦始皇的这一做法体现了()A.文化统一B.以法治国C.皇位世袭D.皇帝独尊【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了周朝时确立谥号制度,理由是“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加强了皇帝权威,体现了皇帝独尊,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文化统一,排除A项;材料与以法治国无关,排除B项;皇位世袭指的是国家王位由一个家族世代承袭的制度,这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8.如表所示是秦末三股反秦势力的主要领袖的基本情况。这主要反映出()起义领袖基本情况陈胜、吴广农民出身,大泽乡起义时皆为屯长刘邦农民出身,芒砀山斩蛇起义时为泗水亭亭长项羽楚国贵族出身,他的祖父在秦灭楚之战中被秦将所杀A.暴政导致秦朝短促而亡B.秦末统治失去人心C.秦末农民起义发展迅速D.秦朝基层管理松散【答案】B【解析】【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秦末三股反秦势力中,既有农民出身的基层小吏领导的农民起义,也有楚国贵族后裔领导的带有复仇情结的反秦活动,这说明秦朝末年的上层贵族、下层百姓都对秦朝的统治不满,即说明秦末统治失去了人心,B项正确;材料反映秦末统治失去人心,A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C项;秦朝在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强化了基层管理,排除D项。故选B项。9.西安高窑村曾出土过一件“高奴铜石权(如下图)”,在这件铜方升底部刻有秦始皇颁发的诏书,全文是“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该诏书可用来说明()A.秦文核心地位得以确立B.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显著提高C.地区文化交流得以实现D.秦朝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的诏书记载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度量衡的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诏书使用的文字是秦文,不能得出秦文核心地位得以确立,排除A项;统一度量衡对于提高行政效率没有直接作用,排除B项;统一度量衡主要是政治和经济举措,不能体现地区文化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10.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用了李斯主张,下令:凡《秦纪》之外的历史书籍及非博士官所藏的《诗》《书》、百家语限期烧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烧,禁止私学,欲求学的以吏为师;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此举旨在()A.发展教育事业B.强化地区管理C.加强皇权统治D.促进民族融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焚书坑儒,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意在加强皇权巩固统治,C项正确;焚书坑儒、禁止私学的行为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地方的管理,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少数民族事务,排除D项。故选B项。11.汉初,诸侯王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为解决上述问题,汉武帝()A.确立皇帝制B.颁布“推恩令”C.采取井田制D.实行科举制度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代武帝时期地方诸侯势力庞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推行了推恩令,削减地方诸侯势力,B项正确;皇帝制度是秦始皇设立的,排除A项;汉代已经不再实行井田制,排除C项;隋朝才开始出现科举制,排除D项。故选B项。12.天人感应本是古代的迷信思想,汉代董仲舒对天人感应加以发展,认为天地人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本”,“天”和“人”同类,人有好恶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天”同样有喜怒哀乐好恶,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这一发展()A.维护了社会安定B.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C.实现了国家统一D.有利于无为思想传播【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代董仲舒对天人感应加以发展,适应了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维护了社会安定,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国家已经实现统一,排除C项;汉代董仲舒思想属于儒学思想范畴,而不是无为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13.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B.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C.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D.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西域的汗血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物产传入中原,中原的丝和丝织品以及铸铁、凿井等技术通过这条道路西传,D项正确;西汉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发展并不需要依赖世界市场,排除A项;“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当时最主要的原因是道路开通,排除B项;“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4. 南朝时期各地农业经济普遍发展,荆州“田土肥美”,地跨“南楚之富”。侨雍州(襄阳地区)“田土肥良,桑梓野泽,处处而有”。益州一直号称“天府”,南朝时仍是“土境丰富”。交州一年二熟,“恒为丰国”。促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有()A.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传入B.玉米、甘薯推广种植C.曲辕犁在江南地区的推广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南朝时期,荆州、侨雍州、益州等南方地区农业生产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结合所学,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经济有了明显发展,A项正确;玉米、甘薯推广种植是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唐代曲辕犁在江南地区推广,排除C项;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排除D项。故选A项。15.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这样写道:“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摒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魏之衰弱,实肇于此。”可见马端临认为孝文帝改革()A.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B.为北魏的分裂灭亡埋下了伏笔C.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D.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马端临认为孝文帝急于汉化,矫枉过正,重文鄙武,削弱了军事力量,所以渐趋衰落。因此马端临认为孝文帝改革为北魏的分裂灭亡埋下了伏笔,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16.如图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其中序号与政权对应完全正确的是()A.①后蜀②后周③北魏④宋B.①后蜀②北魏③后周④隋C.①西晋②北魏③北周④宋D.①西晋②北汉③后周④隋【答案】C【解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被西晋统一,①是西晋;十六国末期,北魏统一北方,②是北魏;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之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③是北周;420年,低级士族出身的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东晋灭亡,④是宋。综上分析,C项序号与政权对应完全正确,C项正确;ABD项对应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摘编自刘焕曾、张文喜《新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战国时期影响最深远的变法运动,并概括其影响。(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所推行的措施,并结合所学,说明汉代还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答案】(1)变法运动:商鞅变法。影响:顺应了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2)措施:推恩令。措施:设立刺史,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解析】 【小问1详解】本题是内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战国时期(中国)。第一小问是变法运动,据材料一“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和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影响深远。第二小问是影响,结合所学从顺应了历史潮流、变法的特点、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的角度分析。【小问2详解】本题是内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汉武帝时期(中国)。第一小问是措施,据材料二“规定诸侯死后,必须把土地分封给所有子弟,令王国的领土分裂”可知,实行推恩令;第二小问是措施,结合所学从设立刺史、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的角度列举。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原因很多,其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由多民族形成统一的国家,华夏(汉族)起了主干作用,其他各民族也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国各民族的特长的荟萃,形成了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缔造,我国各民族都是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的。中国各民族特点与特长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共同性的发展,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某个或某些民族的特长,元旦为全国各民族或许多民族所接受,就变成为共同的特长,亦即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古老而又从未隔断其文化传统;也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统一帝国分裂以后经过一段南北王朝对峙与诸王、诸汗分庭抗礼以后重新走向更高度的统一。如此反复两三次,终于确立为不可分割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这种独特的历史,要从中国有众多民族内在联系不断发展当中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特点自拟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论题: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着一个凝聚的核心。论述: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强化了“华夏一体”局面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客观上促进了以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交融。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开创与巩固,促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增强了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清代改土归流的实行,对西藏等边疆地区的治理,扩大了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民族认同,从而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总之,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不断增强,进而形成了我国以汉(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 【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类说明题,时空是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论题:据材料“中国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生命力、凝聚力,原因很多,其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由多民族形成统一的国家,华夏(汉族)起了主干作用,其他各民族也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国各民族的特长的荟萃,形成了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可拟论题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着一个凝聚的核心。论述: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强化了“华夏一体”局面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客观上促进了以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交融;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开创与巩固,促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增强了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清代改土归流的实行,对西藏等边疆地区的治理,扩大了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民族认同,从而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等方面表述。总结:总结升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