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无答案.docx

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无答案.docx

ID:83603503

大小:73.18 KB

页数:5页

时间:2025-02-12

上传者:老李
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1页
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2页
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3页
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4页
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无答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3年秋季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据元代陈孚《题管仲井》诗中记载:“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诗中说明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冲击2.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写道:(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秦的“独制”所体现的秦朝制度是()A.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B.创立了皇帝制度和郡县制C.实施分割相权的制度D.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宋初的统治者按照交通路线划分行政区,分为转运司、刑狱司、常平司和安抚司四个机构,隶属中央,各部分别负责地方事务。据此可知,路的设立A.体现重文轻武的理念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对后世体制影响深远D.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4.在皮里安德(科林斯僭主)的时代,科林斯的经济达到空前繁荣,获得了声誉以及地位。皮里安德与雅典有权势的氏族,与米利都僭主,甚至与埃及的法老王,皆维持着友好关系。皮里安德不但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留名于史册,而且是科学及艺术的奖励者。这说明()A.僭主政治可以平衡平民与贵族的斗争B.早期僭主政治客观上有一定进步作用C.经济上的繁荣能促使统治者奖励学术D.地中海地区的统治者维持者和亲关系5.《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一条第一款:本宪法所规定的立法权,属合众国的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第二条第一款:行政权力赋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第三条第一款: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材料体现出美国政体的重要原则是()A.君主专制B.封建独裁C.联邦政体D.三权分立6.秦始皇三十二年,秦朝在今内蒙古包头一带设置了九原郡,又从内地迁移大批罪犯;三十六年,下令迁移内地民众3万户,到北河、榆中定居,号此地为“新秦”。以上政策的影响是()A.为秦的统一扫除了后顾之忧B.成为大泽乡起义的直接导火线C.遏制匈奴南下,促进北部边疆开发D.有利于五尺道的修凿和贯通7. 历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在古典时代便出现了一众历史学家,如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塔西佗、李维等。但是至中世纪,大学里没有历史学这一独立的学科,当时认为史学涉及的工作就是文本的最表层的含义或字面意义,只要完成对现象的描述就可以了。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日耳曼人入侵造成文化的倒退B.中世纪的经济社会一直不如古典时代发达C.神学是主要学科,历史为其辅助工具D.上层人士皆无心于历史8.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中认为,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着国家”。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首次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文件是()A.《共同纲领》B.《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C.《五四宪法》D.《民族区域自治法》10.《十二铜表法》中第三表第五条有这样的表述:“当债务人在拘禁期间,他有权与原告人谋求和解,但若双方不能和解,则这些债务人应继续拘禁60天。在此期间,他们须在市集口连续三次被带到会议场最高判官前,并宣布其所判决的钱额。至第三个市集日,他们则被处以死刑,或售之于国外,于第伯河以外。”第十表第一条则“批准以最残忍的法律禁止平民与贵族通婚”。据此可知该法典()A.实质是维护贵族奴隶主的利益B.管辖内容涵盖公民生活的所有方面C.属于制定法而非习惯法的汇编D.未能起到限制贵族司法权的作用11.元封五年,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各设刺史一人,以诏书规定的“六条问罪”为工作范围,又于近畿七郡置司隶校尉,职权与各州部刺史相等。武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增设州级行政机构,完善国家机构B.便于遴选优秀儒生从政C.强干弱枝,弹压豪强,纠举地方官D.加强对北边军事威胁的防范12.下述材料不能体现出的是()《英国文官制度及其改革》中《诺思科特—屈维廉报告》规定(1)文官的遴选实行公开考试制度。(2)文官不能有政治偏向,不能有党派色彩。(3)文官的晋升依据工作实绩,而非资历,高级文官从文官内部提拔产生,停止从外部任命的做法。(4)文官的工作和服务实行统一的标准和做法。(5)文官按工作性质分为智能类和体力类(即白领和蓝领)。A.公开考试,择优录用B.革除党派色彩C.官员分类,科学管理D.实现政治与管理的结合 13.从中央组织部出台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提醒、函询和诫勉实施细则印发到2019年3月18日,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共开展提醒、函询和诫勉139.6万人次,其中提醒110.8万人次,函询16.9万人次,诫勉11.9万人次。这体现了党的A.严惩腐败原则B.甄别审查机制C.党管干部原则D.干部任用改革14.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办法。这说明()A.改革开放进入全面深化新时期B.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C.公务员考录进入法制化轨道D.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15.1866年,奕䜣接受了赫德的建议,上奏说:“自各国换约以来,洋人往来中国,于各省一切情形日臻熟悉,而外国情形,中国未能周知,于办理交涉事件,终虞隔膜。臣等久拟奏请派员前往各国,探其利弊,以期稍识端倪,借资筹计。”这说明清政府()A.外交开始走向近代化B.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C.顽固势力异常强大D.尝试派遣驻外使节16.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武帝下诏:“今遣博士大六人分循行天下……谕三老孝悌以为民师,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朕嘉贤者,乐知其人。广宣厥道,士有特招,使者之任也……郡国有所以为便者,上丞相、御史以闻。”这种情况表明()A.察举制成为正式选官制度B.征召制是西汉重要的选官渠道C.刺史巡行郡国的制度正式建立D.武帝的执政趋向转变为“守文”二、非选择题17.史料一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史料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各国要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思想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是当代中国外交重大创新成果,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已多次被联合国文件引用,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摘自顾保国《新时代新发展理念要览》[探究](1)根据史料一,指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及主要目的。(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外交理念变化的表现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18.官员的选拔体现一个国家的治理水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的作用。结合所学,从选官的标准和方式两个角度说明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材料二1906年,孙中山先生在《民报》创刊纪念会上,首次公开提出“五权分立”的思想……所谓“五权分立”是指在统一的“治权”之下实行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弹劾五权分治。他在不同场合曾对弹劾权和考试权进行过论述。1916年7月20日,孙中山先生在发表演说时指出:“立法、司法、行政固可弗论,其他二权,各国之所无者,我国昔已有之。其一为御史弹劾,即皇帝亦莫能干涉之者;其二为考试,即尽人之所崇拜者也。此弹劾权及考试权实我国之优点,吾人采取外国良法,对于本国优点亦殊不可抛弃。——《孙中山全集》(第三卷)(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孙中山关于选拔官员主张,并概述其积极影响。材料三19世纪中叶,不列颠傲然成为“世界工厂”。工业资产阶级及其代言人从当时最有影响的功利主义观点出发,要求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两党制度形成后,某党一旦掌权,极力安排本党骨干分子,占据要害职位,编织关系网络,而另一政党上台后如法炮制。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持政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成为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备加关注的问题。恰巧,19世纪前期印度殖民政府和牛津、剑桥两所大学先后进行改革,如实行公开竞争考试选拔人才、奖优汰劣等,为全面实行文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一场多国战争成了文官制改革的催化剂。——摘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3)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指出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共同特点。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律规定,皇亲国戚、皇帝故旧、高级官僚贵族等八类人犯罪时,处罚“轻重不在刑书”。唐律还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答三十。”“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且近亲中又无成年男丁者,须奏报裁决。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对妇女犯罪有些可依律酌情而处。——据《唐律疏议》材料二清入关初,曾依照《明律》并参酌关外旧制,制定法律;至乾隆时期,修成了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乾隆在《大清律例》序文中说,法律“非徒示之禁令,使知所畏惧”,更在于“弼成教化,以治其好生之德”。清代还制定了《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等,使司法管辖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维护了法律政令的统一。——据《大清律例》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法律制定方面出现变化及其历史意义。20.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仍可不变......”——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中国古代中枢行政机构的演变示意图根据两则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标题,写一篇小论文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史论结合,思维清晰,格式正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