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599606
大小:16.69 KB
页数:5页
时间:2024-09-02
《优化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数学量感.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优化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数学量感【摘 要】在小學数学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学生的数学量感对其学习水平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想方设法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数学量感,强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思考,引导学生在量感的影响下,更高效地学习。文章结合小学数学学科,浅谈培养数学量感的教学策略。【关键词】小学生;小学数学;量感量感,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对量的感知和感觉。量感,主要是指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量态的感性认知。如对形状的认知、对程度的认知、对多少的认知等。这种感性的认知虽不能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却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产生较大的影响。量感较强的学生,其感知能力和领悟能力也会更强,学习上也会更加高效。那么如何优化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量感呢?一、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量感情境教学法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实施教学,有利于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也有利于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在培养学生数学量感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产生量感。量感的培养,就是让学生对物体量态产生感性认知,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可以出示一些物体,利用多种途径展示物体的量态,引导学生在情境中通过观察和操作产生量感。这就是培养学生量感的起点,也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前端步骤。 千克和克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重要的质量知识点。对物体轻重的认知也是量感的一种。于是教师在带领学生认识“克”这一质量单位时,利用实物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产生对克的认知。在课堂的开端,教师展示出一小盘花生米,并提问大家:一粒花生米有多重呢?随后,教师先让学生称一称,看看是否能够得到一粒花生米的质量。结果这里花生米太轻了,放到秤上指针根本没有反应。教师又让学生拿一粒花生米放在手心,掂一掂有什么感觉,学生一致认为几乎感觉不到有东西,花生米的质量很轻。由此,学生已经有了对很轻的物体的感知,于是,教师向学生引出克的概念:像这样很轻的物体,我们常常用“克”作单位,一粒花生米的质量大约就是1克。在这之后,教师陆续又拿出一些其他的质量较轻的物体,如一枚两分钱的硬币、一根羽毛、一枚回形针等,让学生加强对克的感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产生量感,是一种最直接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丰富学生视觉和触觉的认知,而且能够为接下来的新课教学做好铺垫,拉开教学序幕。因此,教师应当潜心研究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量感,进而促进接下来的学习。二、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感知量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居住的环境、每天所发生的事、大自然的景象等,无一不蕴含着数学知识。数学在生活当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和体现。因此,生活也是数学教学的资源和素材。联系实际生活开展数学教学,是一种常见的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策略不仅能够让数学更加“接地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量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知识点选择生活中对应的案例,让学生感知量的大小、轻重、形状、速度等。这样一来,一方面能够消除学生对数学的偏见,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则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生活中万物的量感,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知数学。以面积单位为例,面积测量在生活中是常见的事情。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实际生活案例,引导学生感知各个面积单位的大小。首先,教师带领学生认识1平方厘米,教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卡片,指出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学生通过观察,就有了视觉上1平方厘米的感知。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说一说有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学生集思广益,给出了很多案例。比如一格错字贴纸、电脑的开关按钮、一个按键、一颗冰糖的表面等。有了对1平方厘米的量感之后,教师又组织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测量一张稍大的正方形纸的面积,并由此引出1平方分米的概念,同样地组织学生回忆生活中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的物体,加强对面积单位的感知。 尤其是对年龄较小的小学生来说,用一些他们所熟悉的生活中的物品辅助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教学策略。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仍然需要结合实际生活,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进一步促进学生感知量感。三、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量感实践活动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设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调动多种感官,用实验验证或归纳数学知识概念。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是喜闻乐见的,大部分小学生都喜欢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其实这种教学方法除了能够发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知识形成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量感也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优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和提高量感。具体来说,就是要更注重实践活动中的操作部分,要规划一些有意思的、不枯燥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全身心投入,通过操作和观察产生触觉和视觉上的量感,再将量感转化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带领学生学习“观察物体”这一课时,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实践活动法教授新课。首先,教师拿出若干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积木吸引学生的兴趣: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玩摆积木的游戏,在游戏中学习如何观察物体。随后,教师用四个正方体积木摆成了特定的形状。并提问学生:如果这时让你在原本的形状上添加一个小正方体,那么放在哪里不会影响正面看到的形状呢?在问题的引导下,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什么,然后想一想,正方体积木可以摆在哪里,有几种摆法。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找一找这几种摆法的规律,对比摆放后和摆放前的形状有哪里不一致。通过这一观察和操作活动,学生体会到同一位置看到的相同视图的不同摆法,提升了对实物以及视图进行转化的能力。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能够马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品味到学习数学的有趣。培养学生的数学量感,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实践活动就是最常用的一种途径。我们要致力于创新和改善实践活动的方式,寓教于乐,让学生体验快乐,体验量感。 四、抽象具象融合,让学生强化量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教学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变成具象,把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变得容易理解。之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量感,最直接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面对数学知识时能够更加敏感,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然而数学知识内容中有一些抽象的知识是学生不易理解的。在面对这些知识时,教师要对教学策略进行优化和调整,将抽象与具象相融合,深入浅出地开展数学教学,引导学生从直观的观察和操作中感受抽象的数学知识的本质,从具体形象中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概念,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强化量感,理解知识。在“小数的意义”这一课中,教师结合长度单位让学生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和三位小数。以认识一位小数为例,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一条长度为1米的线段,并将其分成10份,提问:每份是多少分米?合多少米?三份呢?随后教师指出,1分米=1/10米,也可以写成0.1米。同样地,3分米=3/10米,也可以写成0.3米。有了这一认知之后,教师让学生自主将课件的另外两个点5/10分米和9/10分米转化为小数的形式。由此学生认识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后续教师又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了两位小数和三位小数。有了这些知识基础之后,教师启发学生抽象概括出小数的含义:如果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和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和千分之几……,像这样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如3/10可以表示为0.3。像这样用课件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从具体的形象中抽象出数学知识概念,是一种非常高效且常见的教学策略。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量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遇到一些不易理解的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具体形象加深学生的理解,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五、发挥学生作用,让学生拥有量感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量感,学生的体验和作用才是关键。无论任何的教学策略和手段,最终的目的都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量感,并不是通过重复训练就能够形成的技能,更强调的是一种感觉、认知,只有学生真正在视觉和触觉上有所感受,才能够逐渐产生量感、强化量感、拥有量感。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当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内容,积极思考,全面感受。教师要做的就是充分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为学生的学习做好铺垫工作,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对整体教学流程精心设计,为学生呈现一节出彩的课堂。在开展“扇形统计图”的教学时,笔者在课堂上利用课件为学生展示一张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体会扇形统计图的作用。这张扇形统计图上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家庭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笔者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图中的每个部分像什么形状?从扇形统计图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通过观察,學生认识到,扇形统计图中的每个部分都是一个扇形,可以表示每种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多少。有了这些基础的认知之后,笔者又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讨论,根据观察得来的信息,归纳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用整个圆表示整体,每一个扇形表示其中的各个部分,扇形统计图能够表示出个部分占整体的百分比。在这节课上,学生自主观察、分组交流讨论,凭借自己的发现和想法学习了扇形统计图及其特点,笔者在整个过程中只起到了引导作用,学生通过自身的量感获得了知识。在每一节课上,教师都应该时刻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无论是培养学生的量感,还是其他能力,都应当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学习。只有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够让学生拥有量感,拥有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效果。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量感,对学生理解知识、形成技能都有着关键的影响作用。量感的培养应当渗入日常教学的每个流程中,教师应当精心改进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变化进行调整,让学生在精彩的课堂中形成量感,在量感的引导下学到更多的知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