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94446

大小:741.42 KB

页数:24页

时间:2024-09-01

上传者:老李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余姚中学2023学年高二第一学期质量检测生物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1个符合题意的选项,多选、不选、错选均不给分)1.对不良环境发生响应有关的植物激素是A.脱落酸B.生长素类C.赤霉素类D.细胞分裂素类【答案】A【解析】【分析】植物激素主要包括生长素类、细胞分裂素类、赤霉素类、脱落酸和乙烯,其中,前三种主要是促进植物生长的,后两种与植物的衰老、成熟、对不良环境发生相应有关。【详解】A、脱落酸可以引起植物在失水时关闭气孔,减少蒸腾作用,以适应干旱环境,A符合题意;B、生长素类可以促进茎的伸长,使植物产生向光性等,不能对不良环境做出响应,B不符合题意;C、赤霉素类可以促进种子萌发、茎的伸长和叶的生长等,不能对不良环境做出响应,C不符合题意;D、细胞分裂素类可以促进细胞分裂,不能对不良环境做出响应,D不符合题意。故选A。2.光敏色素是植物体内由两条多肽链组成的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其功能可受光照影响。据图推测,光照条件能改变光敏色素()A.肽链中氨基酸的种类B.肽链中氨基酸的连接方式C.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D.肽链的空间结构【答案】D【解析】 【分析】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特点是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由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次序不同,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具有多样性。【详解】由题意可知光敏色素是植物体内由两条多肽链组成的一种特殊的蛋白质,由图分析可知组成光敏色素的氨基酸种类、连接方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均不会发生改变,经过不同光照的处理,肽链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功能也随之改变,ABC错误,D正确。故选D。3.下列关于细胞的物质、结构和功能相互关系的判断依据,正确的是()A.耗能越大的细胞ATP含量也越大B.细胞中的蛋白质数量越多,DNA分子数也越多C.生存在低温环境中恒温动物的散热量比变温动物大D.DNA是否能与蛋白质结合,可作为判断真核细胞还是原核细胞的依据【答案】C【解析】【分析】ATP是细胞直接的能源物质,在细胞中含量很少,但转化速度很快,ATP与ADP处于动态平衡中。DNA是细胞的遗传物质,控制着细胞的遗传和代谢;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其种类和数量与细胞的功能相关。恒温动物的体温保持相对稳定,不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变温动物的体温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根据细胞中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将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类。【详解】A、细胞中的ATP含量保持相对稳定,耗能越大的细胞ATP的转化速度越快,A错误;B、DNA是细胞的遗传物质,其含量保持相对稳定,只有在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出现周期性的增加和减少,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细胞的功能越复杂,其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B错误;C、生存在低温环境中恒温动物因体温与外界环境温差大,散热量大,通过加强呼吸作用产生更多热量以维持体温稳定,而变温动物的体温与外界环境基本一致,散热量小,C正确;D、判断真核细胞还是原核细胞的依据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即有无核膜,原核细胞中也会有DNA与蛋白质结合,如DNA聚合酶,D错误。故选C。【点睛】4.经调查统计,某物种群体的年龄结构如图甲所示。图乙是先后两次(间隔3 天)调查某种有害昆虫得到的数据统计结果。下列分析中不合理的是()A.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未来数量的变化B.图甲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昆虫种群C.图乙可能是在两次调查间隔期内该昆虫种群受到性引诱剂诱杀D.图甲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果树种群【答案】D【解析】【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年龄结构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详解】A、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进而预测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A正确;B、图甲表现为生殖前期的数量多,而生殖后期的数量少,因而该种群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昆虫种群,B正确;C、第1次调查相比,第2次调查结果中生殖期和生殖后期昆虫的性别比例变化较大,性引诱剂诱杀雄性昆虫,因此生殖期和生殖后期雄性昆虫数量变化较大,与图示结果相符,C正确;D、图甲不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果树种群,因为某果树种群可能没有性别的划分,D错误。故选D。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酵母菌在有氧与无氧环境都能生活。左图为酵母菌细胞呼吸的部分过程示意图,①~③为相关生理过程,右图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设计的实验装置。实验中先向气球中加入10mL酵母菌培养液,再向气球中注入一定量的氧气,扎紧气球,固定于装有20℃温水的烧杯底部。再将整个装置置于20℃的恒温水浴中,记录实验开始30min后烧杯中液面变化量。(备注:水浴温度对气球体积的影响忽略不计) 5.在低氧环境下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能进行①②③,当②、③过程消耗等量的丙酮酸时,酵母菌产生的CO2量与消耗的O2量的比值是()A3B.1C.3:4D.4:36.依据上述材料中的实验装置进行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酵母菌进行了厌氧呼吸则液面应该下降B.还应设置一个气球中加入等量煮沸过的酵母菌培养液的相同装置作为对照C.若30min后液面没有变化是因为酵母菌只进行了需氧呼吸D.若要确认气球内是否进行了厌氧呼吸,还需用酸性重铬酸钾检测酒精【答案】5.D6.A【解析】【分析】1、分析左图:①代表呼吸作用第一阶段,②代表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③代表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2、分析右图: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时,消耗的氧气和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相等,气球体积不变,所以烧杯内的液面不会发生变化;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时有二氧化碳的产生,气球体积变大,所以烧杯内的液面上升。【5题详解】在低氧环境下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②无氧呼吸第二阶段消耗1mol的丙酮酸,生成1mol的CO2,③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消耗1mol的丙酮酸,生成3mol的CO2,以及在第三阶段会消耗3mol的O2,故酵母菌产生的CO2量与消耗的O2量的比值是4:3,D正确,ABC错误;故选D。【6题详解】A、若酵母菌进行了厌氧呼吸,由于厌氧呼吸不吸收氧气,但是放出二氧化碳,使气球体积增大,因此液面应该上升,A错误;B、在气球设置的过程中是在室温下进行的,然后放在装有20℃温水的烧杯中,这个过程中温度也可能导致气体体积的变化,因此最好设置一个气球中加入等量煮沸过的酵母菌培养液的相同装置作为对照,B正确; C、由于有氧呼吸吸收的氧气与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相等,因此有氧呼吸不会引起烧杯液面变化,而无氧呼吸会释放二氧化碳,因此若烧杯液面没有变化,说明酵母菌只进行了有氧呼吸,C正确;D、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会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可以用酸性重铬酸钾检测酒精从而来判断气球内是否进行了厌氧呼吸,D正确;故选A。7.流式细胞仪可根据细胞中DNA含量的不同对细胞分别计数。研究者用某抗癌物处理体外培养的癌细胞。24小时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如图。对检测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b峰中细胞的DNA含量是a峰中的2倍B.a峰和b峰之间的细胞正进行DNA复制C.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均被计数在a峰中D.此抗癌药物抑制了癌细胞DNA的复制【答案】C【解析】【详解】由图可知,在b峰中细胞的DNA含量为80,而a峰中细胞的DNA含量为40,故A项正确;在a峰与b峰之间细胞内的DNA相对含量在逐渐增加,所以正进行着DNA分子的复制,B项正确;在细胞分裂期中,前、中、后三个时期的细胞应位于b峰,而末期的细胞应位于a峰处,所以C错误;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中b峰细胞的数量可以看出,实验组中进行DNA复制的癌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则说明该药物对癌细胞DNA复制有抑制作用,D项正确。【考点定位】细胞的有丝分裂8.下列关于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A.遗传密码由DNA传递到RNA,再由RNA决定蛋白质B.多肽合成结束,核糖体脱离mRNA并迅速降解为RNA和蛋白质C.DNA一条链上的G变成A,复制n次后有1/2的DNA发生了突变D.发生基因突变的DNA复制后,子代DNA中嘌呤核苷酸的比例改变 【答案】C【解析】【分析】1、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翻译过程:mRNA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携带甲硫氨酸的tRNA,通过与碱基AUG互补配,进入位点1,携带某氨基酸的tRNA以同样的方式进入位点2,甲硫氨酸通过与某氨基酸形成肽键而转移到占据位点2的tRNA上,核糖体读取下一个密码子,原占据位点1的tRNA离开核糖体,占据位点2的tRNA进入位点1,一个新的携带氨基酸的tRNA进入位点2,继续肽链的合成,重复步骤上述步骤,直到核糖体读取到mRNA的终止密码。2、子代DNA分子其中的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这种方式称半保留复制。3、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加、缺失或改变,从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详解】A、遗传密码在mRNA上,不在DNA上,不能由DNA传给RNA,A错误;B、核糖体遇到mRNA的终止密码子,多肽合成结束,核糖体脱离mRNA并进入下一个循环,B错误;C、DNA分子复制是半保留复制,一条链突变了,另一条链没有突变,所以无论复制多少次总是一半突变,一半没有突变,C正确;D、一个DNA分子中嘌呤碱基数目等于嘧啶碱基数目,基因突变是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者改变,因此发生基因突变的DNA复制后,子代DNA中嘌呤核苷酸的比例不变,还是一半,D错误。故选C。9.研究表明大熊猫的祖先是肉食动物,经过漫长演化,现在大熊猫99%的食物来源于竹子。由于森林砍伐等人类活动导致大熊猫栖息地被分割,现有大熊猫被分割成了33个孤立种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大熊猫中与食性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定向变异B.栖息地分割形成的孤立种群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C.种群间基因的双向迁移不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大熊猫遗传多样性的有效方法【答案】D【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变化。【详解】A、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B、栖息地分割形成的孤立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B错误; C、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不同,种群间基因的双向迁移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C错误;D、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环境不受破坏,是保护大熊猫遗传多样性的最有效方法,D正确。故选D。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如图是Danon综合征的遗传系谱图,这是一种罕见的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LAMP2基因突变造成溶酶体相关膜蛋白缺失所致;猫叫综合征起因于第五号染色体短臂上缺失一段染色体片段,患儿哭声尖细,似猫叫。10.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正确的是()A.该材料说明基因突变具有多方向性B.Ⅰ2为纯合子C.这两种遗传病均能通过显微镜观察确认D.猫叫综合征患者第五号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发生改变1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下列关于优生的说法,正确的是()A.猫叫综合征不能通过绒毛细胞检查的方法进行诊断B.上述两种疾病在人体不同发育阶段的发病风险相同C.人群中女性Danon综合征的发病率高于男性D.母亲的年龄会显著影响所生育后代是否患有Danon综合征【答案】10.D11.C【解析】【分析】人类的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题意分析,Danon综合征的遗传系谱图,这是一种罕见的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该病的表现患病女性多于男性,且表现为代代相传、交叉遗传的特征。【10题详解】 A、该材料不能说明基因突变具有多方向性,因为一个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一个是染色体异常遗传病,A错误;B、Ⅰ2的后i的中有正常的女性,因此可确定,该个体为杂合子,B错误;C、这两种遗传病中只有猫叫综合征可通过显微镜确认,C错误;D、猫叫综合征患者起因于第五号染色体短臂上缺失一段染色体片段,可见该患者第5号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减少,D正确。故选D。【11题详解】A、猫叫综合征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因而能通过绒毛细胞检查的方法进行诊断,A错误;B、上述两种疾病属于不同的类型,在人体不同发育阶段的发病风险不同,B错误;C、Danon综合征的遗传系谱图,这是一种罕见的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人群中女性Danon综合征的发病率高于男性,C正确;D、母亲的年龄会显著影响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使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的发病率上升,但母亲年龄对Danon综合征无显著影响,D错误。故选C。12.关于人体缩手反射发生过程中兴奋沿反射弧传导(传递)的分析,正确的是()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不消耗能量,在突触间传递消耗能量B.突触处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作用于神经细胞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双向的,在突触间传递是单向的【答案】B【解析】【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详解】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钠-钾泵会起重要作用,其对钠离子和钾离子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是胞吐过程,都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B、突触前膜发生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突触后膜处为化学信号→电信号,即兴奋在突触处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C、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能够作用于神经细胞以及效应器中肌肉细胞或腺细胞等,C错误;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双向的,在突触间传递是单向的,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在缩手反射中兴奋沿着反射弧是单向传导的,D错误。故选B。13.细胞内铁蛋白的合成与游离Fe3+、铁调节蛋白、铁应答原件等有关。铁蛋白的合成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铁调节蛋白可以结合Fe3+而恢复与铁应答原件的结合能力B.图中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从左向右C.铁调节蛋白未与铁应答原件结合时,铁蛋白mRNA上的启动部位可以被核糖体识别D.铁调节蛋白可以与铁应答原件形成双链结构,从而阻止铁蛋白的表达【答案】B【解析】【分析】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详解】A、铁调节蛋白由于结合Fe3+不能再与铁应答原件结合,因此丧失了与铁应答原件的结合能力,A错误;B、分析题图,根据肽链的长度可知,图中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从左向右,B正确;C、当铁调节蛋白与Fe3+结合而丧失与铁应答原件的结合能力,不是mRNA可以被核糖体识别,而是核糖体能与铁蛋白mRNA的一端结合,沿mRNA移动,遇到起始密码后开始翻译,C错误;D、铁调节蛋白与铁应答原件结合不是因为形成双链结构阻止铁蛋白的表达,而是因为铁调节蛋白与铁应答原件的结合,核糖体不能与铁蛋白mRNA的启动部位结合,从而阻止铁蛋白的表达,D错误。故选B。1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构成物质和能量的动态平衡 B.与淋巴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液体一定是淋巴C.神经系统不参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D.肿瘤细胞发生转移进入淋巴管阻碍淋巴回流,会引起组织水肿【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其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详解】A、通过稳态调节,使人体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而不是与外界环境的物质和能量构成动态平衡,A错误;B、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血浆和淋巴中,故与淋巴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液体有淋巴和血浆,B错误;C、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循环系统等都参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C错误;D、部分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因此肿瘤细胞发生转移进入淋巴管阻碍淋巴回流,造成组织液增多,可能引起组织水肿,D正确。故选D。15.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取正常蛙1只,捣毁该蛙的脑,进行下列操作。实验一:将蛙悬挂起来(如图1),用1%稀硫酸刺激左后肢,观察现象。实验二:手术暴露蛙左后肢的坐骨神经,用麻醉药处理该坐骨神经,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用药后10分钟用药后15分钟左腿右腿左腿右腿刺激左趾端-+--刺激右趾端-+-+注:“+”表示发生缩腿反射,“-”表示不发生缩腿反射根据以上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实验1刺激左后肢的趾端,发生屈腿,该反射中枢在脊髓 B.实验1刺激左后肢的趾端,该刺激与屈腿不同时发生C.实验2说明蛙坐骨神经既有传入神经纤维,又有传出神经纤维D.实验2中用药后10分钟,左腿的传入神经已经被麻醉【答案】D【解析】【分析】一个典型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其中,感受器为接受刺激的器官;传入神经为感觉神经元,是将感受器与中枢联系起来的通路;中间神经即神经中枢,包括脑和脊髓;传出神经为运动神经元,是将中枢与效应器联系起来的通路:效应器是产生效应的器官,如肌肉或腺体。只有在反射弧完整的情况下,反射才能完成。任何部分发生病变都会使反射减弱或消失。【详解】A、该蛙的脑被捣毁,实验1刺激左后肢的趾端,发生屈腿,说明该反射中枢在脊髓,A正确;B、实验1刺激左后肢的趾端,由于兴奋传递需要时间,因此该刺激与屈腿不同时发生,B正确;C、实验二中,刺激右趾端,右腿收缩,说明右后肢的坐骨神经既有传入神经纤维,又有传出神经纤维,C正确;D、实验2中用药后10分钟,左腿的传出神经已经被麻醉,因此左腿没有收缩,D错误。故选D。16.辣椒素与辣椒素受体(TRPV1)结合后,引起Ca2+内流,细胞内Ca2+升高后引起C蛋白磷酸化,解除K蛋白与N蛋白的结合,N蛋白进入细胞核,抑制编码IL-6等细胞因子基因的表达,最终缓解骨关节炎症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辣椒素与TRPV1结合,导致感觉神经元的膜电位变为外正内负B.食用辣椒时,兴奋最终传至大脑皮层产生辣觉属于非条件反射C.辣椒素会促进N蛋白进入核而引起IL-6等细胞因子的含量降低D.阻断N蛋白进入核的药物有利于缓解骨关节炎症状【答案】C【解析】【分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一个典型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详解】A、辣椒素与TRPV1结合,引起Ca2+内流,导致感觉神经元的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A错误;B、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产生辣觉只需要传到神经中枢即可,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错误; C、辣椒素会促进N蛋白进入核,抑制编码IL-6等细胞因子基因的表达,而引起IL-6等细胞因子的含量降低,C正确;D、N蛋白进入细胞核,最终缓解骨关节炎症状,因此阻断N蛋白进入核药物不有利于缓解骨关节炎症状,D错误。故选C。17.2021年5月,受极端寒冷天气影响,在甘肃白银举行的山地越野马拉松比赛中多名选手由于失温而死亡。“失温”即人体的核心温度低于35℃,失温者会出现颤抖、心律升高、协调性下降,甚至晕厥,严重者会死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失温的原因是散热速率明显大于产热速率,导致体温下降B.机体颤抖属于条件反射,是机体在寒冷环境下增加产热的表现C.寒冷环境下,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等分泌增加D.寒冷环境下,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参与应急反应【答案】B【解析】【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详解】A、人体体温恒定机制是产热量与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出现失温的原因是人体长时间处于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的状态,导致体温下降,A正确;B、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寒冷环境下,机体颤抖属于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具有的,机体通过该过程可增加产热从而达到抵御寒冷的目的,B错误;C、寒冷环境下,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机体产热,含量环境条件下,血糖消耗增多,因而糖皮质激素的含量也会上升,C正确;D、寒冷环境下,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参与应急反应,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增加产热,同时也会引起血糖上升保证能量的消耗,D正确。故选B。18.下列关于种群的有关描述,不正确的是()A.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B.果蝇种群的性别比例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C.动物的领域行为是调节种群数量波动的内部因素D.气候对种群数量变化的作用力与种群密度无关 【答案】A【解析】【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种群的空间特征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详解】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呈现“J”形,没有最大值(环境容纳量),A错误;B、果蝇种群的性别比例会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B正确;C、动物的领域行为使动物不能聚集在一个区域,可能导致种群均匀分布,属于调节种群数量波动的内部因素,C正确;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故选A。19.如图为人体体液中的物质相互交换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a、b、c、d四种液体中,蛋白质总量最高的可能是aB.a3一定是红细胞,在人体内成熟后没有细胞核C.液体d中的O2进入肌细胞参与需氧呼吸至少需要穿过3层生物膜D.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b+c【答案】A【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题图分析:题图是人体体液中的物质相互交换的示意图,由于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进入淋巴(液),而淋巴(液)不能进入组织液,淋巴(液)可以进入血浆,而血浆不能进入淋巴(液),所以根据图中的箭头可以推知,a代表细胞内液,b代表组织液,c代表淋巴(液),d代表血浆,a1是组织细胞。a2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a3是血细胞。 【详解】A、图中a代表细胞内液,b代表组织液,c代表淋巴(液),d代表血浆,a、b、c、d4种液体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可能是a细胞内液,A正确;B、a3可与血浆发生双向的物质交换,可代表血细胞,其包括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B错误;C、液体d是血浆,血浆中O2进入细胞参与需氧呼吸至少需要穿过毛细血管壁(2层膜)、组织细胞膜、线粒体膜(2)共5层生物膜,C错误;D、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b组织液和c淋巴(液),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液)和血浆,即d+c,D错误。故选A。20.节食是指只吃限定的食物或按医生给出的食谱进食。据调查统计,节食减肥中的中学生出现了明显的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计算力下降,过度节食还会诱发骨质疏松、贫血、内分泌失调、情绪低落等多种症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部分节食人员出现浮肿现象,可能是因为营养不良,从而引起全身组织水肿B.过度节食可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衡,使细胞在内环境中进行的代谢活动发生紊乱C.过度节食可能使磷脂和蛋白质摄入不足,对神经细胞的增殖和更新影响不大D.情绪低落不会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不会导致免疫细胞功能下降【答案】A【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其主要内容表现为体内化学成分和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目前普遍认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详解】A、部分节食人员出现浮肿现象,可能是因为过度节食导致营养不良,使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降低,从而引起全身组织水肿,A正确;B、过度节食可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衡,无法提供组织细胞所需要的稳定的细胞外液环境,即内环境,进而使细胞的代谢活动发生紊乱,细胞代谢的场所主要是细胞质基质,B错误;C、神经细胞是成熟的细胞,一般不会增殖,C错误;D、情绪低落会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进而会导致免疫细胞功能下降,导致容易患病,D错误。故选A。21.同位素示踪是生物学研究过程中常采用的技术手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用不同的同位素分别标记人鼠细胞膜蛋白研究膜的流动性B.用32P标记亮氨酸可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 C.用15N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研究DNA的半保留复制D.用H218O供植物生命活动,只能在其周围空气中检测到18O2【答案】C【解析】【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初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详解】A、用不同颜色的荧光分别标记人鼠细胞膜蛋白研究膜的流动性进而说明了膜具有流动性,A错误;B、在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用3H标记亮氨酸,通过追踪放射性来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B错误;C、用15N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同时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研究DNA的半保留复制,C正确;D、用H218O可参与光合作用水的光解,生成18O2,因此用H218O供植物生命活动,可在其周围空气中检测到18O2,同时H218O还会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进而在植物周围的空气中还可检测到C18O2,D错误。故选C。22.下图A所示为某一神经元游离的一段轴突,图B是该段轴突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电流表甲、乙的连接方式,都可测量无刺激时的静息电位B.刺激图A中的C处,甲、乙电流表指针均可发生两次偏转C.图B中bc段由Na+外流引起,该过程需要载体蛋白和ATPD.若降低细胞外溶液中Na+浓度,则图B中b点上移.【答案】B【解析】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详解】A、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表示的是膜内外的电位差,测量时需要电流表的两个电极一个接在膜内一个接在膜外,而甲、乙电流表电极都在膜外,测量的不是静息电位,A错误;B、刺激图A中的C处,兴奋不能同时到达甲、乙电流表,两表的两个电极均依次兴奋,发生两次偏转,B正确;C、图B中bc段为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由K+外流引起,该过程为协助扩散,不需要ATP,C错误;D、若降低细胞外溶液中Na+浓度,产生动作电位时Na+内流减少,b点值会降低,D错误。故选B。23.下图表示造血干细胞(HSC)动员的机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CGRP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可作用于HSC的细胞内的受体,促进HSC迁移至血管中B.神经元在未受刺激时,膜电位状态是内负外正C.G-CSF刺激伤害性感受神经元,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D.某患者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讲话,原因可能是损伤了位于大脑皮层的布罗卡区【答案】A【解析】【分析】动作电位的形成Na+内流的结果,Na+的浓度差决定了动作电位的峰值,内外浓度差越大,峰值越大。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详解】A、结合图示可以看出,CGRP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可作用于HSC的细胞膜上的受体,促进HSC迁移至血管中,A错误;B、神经元在未受刺激时,膜电位状态是内负外正,即处于静息电位状态,B正确;C、G-CSF刺激伤害性感受神经元,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进而释放神经递质,C正确;D、某患者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讲话,原因可能是损伤了位于大脑皮层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的S区,即布罗卡区,D正确。 故选A。24.在豌豆的DNA中插入一段外来的DNA序列后,使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被打乱,导致淀粉分支酶不能合成,最终导致豌豆种子中淀粉的合成受阻,种子成熟晒干后就形成了皱粒豌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插入的外来DNA序列会随豌豆细胞核DNA分子的复制而复制B.淀粉分支酶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C.淀粉分支酶基因结构改变的这种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D.豌豆的圆粒基因和皱粒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分离定律【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控制生物形状的途径:(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白化病等;(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等。【详解】A、豌豆形状的遗传属于细胞核遗传,因此,插入的外来DNA序列会随豌豆细胞核DNA分子的复制而复制,A正确;B、淀粉分支酶基因通过控制淀粉分支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B错误;C、插入的外来DNA序列虽然没有改变原DNA分子的基本结构(双螺旋结构),但是使淀粉分支酶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因此从一定程度上使基因的结构发生了改变,由于该变异发生于基因的内部,因此该变异属于基因突变,C正确;D、豌豆的圆粒基因和皱粒基因属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分离定律,D正确。故选B。25.研究表明,正常女性细胞核内两条X染色体中一条会随机失活,浓缩形成染色较深的巴氏小体。但在雌配子中失活的X染色体又恢复正常。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LD)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用a表示),女性杂合子中有5%的个体会患病。下图为某患者家庭遗传系谱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女性杂合子患ALD的原因是巴氏小体上的基因丢失B.Ⅱ-3个体的基因型是XAXa,患ALD的原因是来自父方的X染色体形成巴氏小体 C.Ⅱ-4个体和正常男性婚配,后代不会患ALDD.若Ⅱ-1和一个基因型与Ⅱ-4相同的女性婚配,后代患ALD的概率为5%【答案】B【解析】【分析】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红绿色盲、血友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假肥大型),发病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交叉遗传);【详解】A、题意显示“两条X染色体中的一条会随机失活”,而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LD)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此,女性杂合子患ALD的原因是含有A基因的染色体浓缩成巴氏小体,A错误;B、Ⅱ-3个体的基因型是XAXa,患ALD的原因是来自父方的X染色体形成巴氏小体,因而表现为患病,B正确;C、Ⅱ-4个体的基因型为XAXA或XAXa,其与正常男性(XAY)婚配,后代可能会患ALD,C错误;D、Ⅱ-1基因型为XaY,和一个与Ⅱ-4基因型(XAXA)相同的女性婚配,后代女儿基因型为XAXa,儿子基因型为XAY,可知所生男孩均不含致病基因,都正常,所生女孩均为杂合子,根据题干可知女性杂合子中有5%的个体会患病,故后代患ALD的概率为1/2×5%=2.5%,若Ⅱ-4基因型(XAXa),则生出的儿子有一半患病,女儿患病的概率为1/2+1/2×5%=2.5%,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26.玉米叶肉细胞的叶绿体数目少、个体小、有基粒,与之相邻的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个体大、没有基粒或基粒发育不良。玉米叶肉细胞通过“CO2泵”将CO2“泵”入维管束鞘细胞,使维管束鞘细胞积累较高浓度的CO2,保证卡尔文循环顺利进行,相关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白天时,玉米植株体内的NADPH可由________与电子和质子(H+)结合形成。图中维管束鞘细胞和与之相邻的叶肉细胞之间会形成大量的胞间连丝,细胞间形成这种结构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2)研究得知,玉米叶肉细胞中的“CO2泵”实际上是发生在叶绿体中的一种特殊的CO2固定过程,推测该过程消耗的ATP应该来自______________(答场所和过程)。如果叶肉细胞中“CO2泵”受到抑制,则在短时间内维管束鞘细胞中A的含量________。 (3)晴朗的夏季,玉米叶片气孔开度下降,导致CO2供应减少,但玉米光合作用速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4)欲探究CO2中的碳在图示过程中的转移情况,用被____________供玉米进行光合作用,然后追踪检测____________出现的部位,根据____________确定CO2中碳的转移情况。【答案】(1)①.NADP+②.进行细胞间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2)①.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的光反应②.下降(或减少、降低等)(3)玉米叶肉细胞内有“CO2泵”,在气孔开度下降时仍可以维持维管束鞘细胞内较高的CO2浓度,同时在光照强度增强的条件下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速率增大(4)①.14C标记的CO2②.放射性③.不同部位放射性出现的时间【解析】【分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发生场所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色素吸收光能、传递光能,并将一部分光能用于水的光解生成[H]和氧气,另一部分光能用于合成ATP;暗反应发生场所是叶绿体基质中,首先发生二氧化碳的固定,即二氧化碳和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两分子的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在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的作用下被还原,进而合成有机物。【小问1详解】白天时,玉米植株进行光合作用,在叶肉细胞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光反应,光反应产生的NADPH可由NADP+与电子和质子(H+)结合形成。图中维管束鞘细胞和与之相邻的叶肉细胞之间会形成大量的胞间连丝,细胞间形成这种结构的主要作用是进行细胞间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即胞间连丝是植物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和物质交换的通道。说明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之间进行着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小问2详解】研究得知,玉米叶肉细胞中的“CO2泵”实际上是发生在叶绿体中的一种特殊的CO2固定过程,推测该过程消耗的ATP应该来自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的光反应。如果叶肉细胞中“CO2泵”受到抑制,即二氧化碳供应减少,则在短时间内维管束鞘细胞中A的含量将减少。【小问3详解】晴朗的夏季,玉米叶片气孔开度下降,导致CO2供应减少,但玉米叶肉细胞内有“CO2泵”,在气孔开度下降时仍可以维持维管束鞘细胞内较高的CO2浓度,同时在光照强度增强的条件下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速率增大,因此,玉米光合作用速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小问4详解】欲探究CO2中的碳在图示过程中的转移情况,可以运用同位素示踪法,即用14C将CO2标记,然后追踪检测放射性出现的部位,根据不同部位出现放射性的时间确定CO2中碳的转移情况,该方法为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27.为探索治疗机体对于某种药物依赖的有效途径,我国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研究:(1)将大鼠置于自身给药箱中(如图),当大鼠按压非给药杆时指示灯不亮,药泵不给药,按压给药杆时指示灯亮,药泵通过静脉导管向大鼠直射一定量药物,灯亮时,光刺激大鼠视网膜,引起视神经细胞产生_____,传至末梢,释放_____作用于突触_____上的受体,信息传至视中枢,产生视觉,多次重复训练后,大鼠在光信号和给药之间建立联系,当给药时间内大鼠按压给药杆的次数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被视为对该药物形成依赖,以下将这种大鼠称为D鼠。(2)研究发现,D鼠相关脑群内酶A含量和活性均明显升高,为探讨酶A活性对药物依赖的影响,在两组D鼠相关脑区注射酶A活性抑制剂或生理盐水后,再分别放入自身给药箱,记录单位时间内两组D鼠_____与对照组相比,若抑制剂组的D鼠______,则表明抑制酶A的活性可以降低D鼠对药物的依赖。(3)研究者设计了一种能与编码酶A的mRNA互相结合的,含22个核苷酸的RNA,它能进入细胞,促进编码酶A的mRNA降解,将这种小RNA用溶剂M溶解后,注射到D鼠相关脑区,引起酶A含量明显下降,D鼠对药物的依赖降低,进行本实验时,要同时进行一个对照处理,将一段小RNA用___(填写“生理盐水”或“蒸馏水”或“溶剂M”)溶解,注射到D鼠的相关脑区,这段小RNA的最佳设计为:与实验组使用的小RNA相比,其核苷酸的()(多选,只填序号)a种类相同b种类不同c数目相同d数目不同e序列完全相同f序列完全不同若此对照组D鼠相关脑区内酶A含量无明显变化,则可以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对实验组结果无影响。【答案】①.兴奋②.神经递质③.后膜④.按压给药杆的次数⑤.按压给药杆的次数明显少⑥.溶剂M⑦.a、c、f⑧.溶剂M、不能和编码酶A的mRNA形成互补结合的小RNA【解析】【详解】(1)当神经细胞受到外界刺激,会产生兴奋,在细胞内以局部电流的方式进行传导,当达到与下一个神经元细胞的连接处(突触小体),会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细胞的兴奋或者抑制。(2 )通过对题干材料的分析可以知道:小鼠对药物的依赖指标是给药的次数或用量,而对其给药又是通过其按压给药杆的次数来决定的,所以其对药物越是依赖则小鼠按压给药杆的次数则越多。若抑制剂组的D鼠按压给药杆的次数小于对照组D鼠按压给药杆的次数,则说明抑制酶A的活性可以降低D鼠对该药物的依赖。(3)实验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在实验中,要严格控制单一变量,所以给实验鼠注射“小RNA用溶剂M溶解后”,则其对照组应只注射“溶剂M”;若探讨对小RNA的设计,则其对照组应是所含的“核苷酸的种类和数目”都应该相同,唯一不同的应该是“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故选a、c、f。若此对照组D鼠相关脑区内酶A含量无明显变化,则可以证明溶剂M、不能和编码酶A的mRNA形成互补结合的小RNA等因素对实验组结果无影响。28.番茄是雌雄同花植物,可自花受粉也可异花受粉。M、m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基因型为mm的植株只产生可育雌配子,表现为小花、雄性不育。基因型为MM、Mm的植株表现为大花、可育。R、r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上,基因型为RR、Rr、rr的植株表型分别为:正常成熟红果、晚熟红果、晚熟黄果。细菌中的H基因控制某种酶的合成,导入H基因的转基因番茄植株中,H基因只在雄配子中表达,喷施萘乙酰胺(NAM)后含H基因的雄配子死亡。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互换。(1)基因型为Mm的植株连续自交两代,F2中雄性不育植株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雄性不育植株与野生型植株杂交所得可育晚熟红果杂交种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以该杂交种为亲本连续种植,若每代均随机受粉,则F2中可育晚熟红果植株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2)已知H基因在每条染色体上最多插入1个且不影响其他基因。将H基因导入基因型为Mm的细胞并获得转基因植株甲和乙,植株甲和乙分别与雄性不育植株杂交,在形成配子时喷施NAM,F1均表现为雄性不育。若植株甲和乙的体细胞中含1个或多个H基因,则以上所得F1的体细胞中含有____________个H基因。若植株甲的体细胞中仅含1个H基因,则H基因插入了______________所在的染色体上。若植株乙的体细胞中含n个H基因,则H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必须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植株乙与雄性不育植株杂交,若不喷施NAM,则子一代中不含H基因的雄性不育植株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答案】(1)①.1/6②.MmRr③.5/12(2)①.0②.M基因③.必须有1个H基因位于M所在染色体上,且2条同源染色体上不能同时存在H基因④.1/2n【解析】【分析】分析题干信息:番茄是雌雄同花植物,可自花受粉也可异花受粉,即可自交亦可杂交。M、m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基因型为mm的植株只产生可育雌配子,表现为小花、雄性不育。基因型为MM、Mm的植株表现为大花、可育。R、r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上,基因型为RR、Rr、rr的植株表现型分别为:正常成熟红果、晚熟红果、晚熟黄果,可知基因M、m和R、r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细菌中的H基因控制某种酶的合成,导入H基因的转基因番茄植株中,H基因只在雄配子中表达,喷施萘乙酰胺(NAM)后含H基因的雄配子死亡。 【小问1详解】基因型为Mm的植株自交,F1中MM:Mm:mm=1:2:1,其中MM、Mm的植株表现为大花、可育,mm的植株只产生可育雌配子,故只有1/3MM和2/3Mm能够自交,则F2中雄性不育植株mm所占的比例为2/3×1/4=1/6;雄性不育植株的基因型为mm,与野生型植株杂交所得可育(基因型为Mm)晚熟红果(基因型为Rr)杂交种的基因型为MmRr;雄性不育植株mm与野生型植株杂交所得可育(Mm)晚熟红果(Rr)杂交种的基因型为MmRr,以该杂交种为亲本连续种植,若每代均随机受粉,即自由交配,两对自由组合,产生的配子有MR、Mr、mR、mr,比例为1:1:1:1,则F1中有9种基因型,分别为:1MMRR、2MMRr、1MMrr、2MmRR、4MmRr、2Mmrr、1mmRR、2mmRr、1mmrr,雌配子种类及比例为:MR:Mr:mR:mr=1:1:1:1,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MR:Mr:mR:mr=2:2:1:1,则F2中可育晚熟红果植株(基因型为M_Rr)所占比例为1/4×3/6+1/4×3/6+1/4×2/6+1/4×2/6=10/24=5/12。【小问2详解】已知细菌中的H基因控制某种酶的合成,导入H基因的转基因番茄植株中,H基因只在雄配子中表达,喷施萘乙酰胺(NAM)后含H基因的雄配子死亡。H基因在每条染色体上最多插入1个且不影响其他基因。将H基因导入基因型为Mm的细胞,并获得转基因植株甲和乙,则H基因的可能位置有:插入了M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插入了m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插入了2号染色体以外的染色体上,植株甲和乙分别与雄性不育植株mm杂交,在形成配子时喷施NAM,则含H基因的雄配子死亡,F1均表现为雄性不育mm,说明含有M基因的雄配子死亡,即有H基因插入了M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即2号染色体)上。若植株甲和乙的体细胞中含1个或多个H基因,以上所得F1均表现为雄性不育,说明F1的体细胞中含有0个H基因;若植株甲的体细胞中仅含1个H基因,则H基因插入了M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即H与M基因连锁;若植株乙的体细胞中含n个H基因,则H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必须满足的条件是必须有1个H基因位于M所在染色体上,且2条同源染色体上不能同时存在H基因,植株乙与雄性不育植株杂交,若不喷施NAM,则子一代中不含H基因的雄性不育植株所占比例为1/2n。29.欲研究大鼠皮肤移植后的皮肤存活率,某同学提出了下面的实验思路。请以皮肤存活率为指标,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要求与说明:A、B系大鼠即为A、B品系大鼠。实验条件适宜。皮肤存活率是指移植存活的皮肤片数占总移植皮肤片数的百分比。排斥反应指移植物作为“非己”成分被免疫系统识别、破坏和清除的免疫反应)实验思路:(1)实验分组与处理:组1:取A系大鼠的皮肤片移植到自身的另一部位。 组2:取A系大鼠的皮肤片移植到B系大鼠。组3:取与组2相同处理并出现排斥反应后的B系大鼠的T淋巴细胞,注射到未处理的B系大鼠并将A系大鼠的皮肤片移植到该大鼠。(2)将上述各组若干只处理后的大鼠进行饲养,每隔一定时间观测皮肤片的存活状况并记录,计算皮肤存活率。回答下列问题:(1)预测实验结果(以坐标曲线图形式表示实验结果,其中横坐标为皮肤移植后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与讨论:①上述实验思路中,移植皮肤的受体大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为了进一步验证大鼠对移植皮肤起排斥反应的主要是T淋巴细胞,在实验思路的分组和处理中,若设置组4,其处理是给予大鼠免疫抑制剂,再移植皮肤片,用免疫抑制剂处理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还可设置组5,其处理是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②.A、B系大鼠③.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及功能,延长移植皮肤的存活时间④.切除大鼠的胸腺,再移植皮肤⑤.切除胸腺后,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延长移植皮肤的存活时间⑥.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癌细胞,对抗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解析】【分析】1、排斥反应指移植物作为“非己”成分被免疫系统识别、破坏和清除的免疫反应,此时细胞免疫发挥作用。 2、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研究大鼠皮肤移植后的皮肤存活率,自变量为两种品系的大鼠皮肤,因变量为皮肤存活率,即移植存活的皮肤片数占总移植皮肤片数的百分比。【详解】(1)分析实验分组和处理可知,组1的皮肤移植属于自体移植,所以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皮肤存活率最高,随时间延长存活率不变;组2将A系大鼠的皮肤片移植到B系大鼠,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皮肤存活率随时间延长而下降;组3,由于已免疫的T淋巴细胞注射到B系大鼠并将A系大鼠的皮肤片移植到该大鼠,免疫排斥反应增强,所以组3皮肤存活率比组2低,且出现免疫排斥的时间更短。绘制曲线如下图:(2).①A、B系大鼠细胞表面含有不同的MHC,若进行两者间的皮肤移植时,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②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及功能,延长移植皮肤的存活时间。需要切除大鼠的胸腺,再移植皮肤,切除胸腺后,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可延长移植皮肤的存活时间。③T淋巴细胞能够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癌细胞,对抗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