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587975
大小:1.62 MB
页数:19页
时间:2024-09-01
《浙江省余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余姚中学2023学年高一第一学期质量检测地理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地球被迫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流浪地球”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终止地球自转;第二,将地球推入木星轨道,借助木星引力,弹射出太阳系;第三步,地球经历2500年的星际流浪,抵达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下图为地球流浪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按照计划,将地球推进至木星轨道附近需要穿越的行星轨道是()A.金星轨道B.水星轨道C.火星轨道D.土星轨道2.计划流浪2500年,最终进入比邻星轨道,成为比邻星的行星,全新的地球时代到来。关于地球进入宜居轨道后,下列推测可信的是()A.比邻星周围仅有地球一颗行星B.比邻星的体积质量和太阳相近C.地球表面没有一定厚度的大气D.与比邻星距离适中,温度适宜3.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判断比邻星所处的天体系统为()A.太阳系B.银河系C.河外星系D.木星行星系【答案】1.C2.D3.B【解析】【分析】【1题详解】太阳系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所以将地球推进至木星轨道附近需要穿越的行星轨道是火星轨道,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2题详解】 地球进入宜居轨道,必需满足适宜的温度,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液态水。与比邻星距离适中,温度适宜,D正确;地球表面没有一定厚度的大气,就不适合生物生存,C错误;比邻星是恒星,但题目所给信息无法判断它与太阳的体积质量的大小关系和环绕它运行的行星数量,AB错误,所以选D。【3题详解】根据材料,比邻星是恒星,不属于太阳系,AD错误;银河系侧看像一个中心略鼓的大圆盘,整个圆盘的直径约为10万光年,太阳位于据银河中心3.3万光年处,比邻星与太阳只有4.22光年,所以比邻星在银河系,B正确,C错误。所以选B。【点睛】太阳系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4.火星质量、体积远小于地球。2021年初,“希望”号探测器拍摄到了火星上微弱的极光现象。完成与地球相比,火星上极光现象较弱的原因可能是()①大气层较厚②受太阳风影响较小③磁场作用较弱④表面温度较高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B【解析】【详解】极光现象的产生是太阳风与行星磁场相互作用的结果,当太阳风影响小或磁场较弱时,极光现象较弱,②③正确;火星与太阳的距离比地球远,体积和质量比地球小,大气层厚度较小,表面温度较低,①④错误。所以选B。行星与月亮相伴出现在夜空的现象,被称为“行星伴月”。2023年5月23日(农历四月初五)傍晚,浙江某中学学生观测到了“金星伴月”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肉眼观测“行星伴月”时,金星较其它行星明亮,是因为金星()A.离太阳近B.离地球近C.体积更大D.发光更强6.从该日起经过三天,该校学生傍晚观测到的月相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5.B6.C 【解析】【5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肉眼观测到金星比其他行星明亮,是由于此时金星距离地球较近,B正确;进行离太阳近不会使其在肉眼观测的情况下变亮,A错误;金星的体积是相对固定的,一般不会变大,C错误;金星是行星,行星本身不发光,D错误。故选B。【6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此时为农历四月初五,应为蛾眉月过渡到上弦月,月相位于②和③之间,而三天后为四月初八,初八为上弦月,对应③,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月——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以此循环,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2023年5月,浙江渔民在杭州湾滩涂发现中华鲎(hòu)(图左)。鲎有“生物活化石”之称,早在距今4亿年左右就生活在地球上。图右为地质年代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鲎出现的地质年代是()A.前寒武纪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8.下列地球演化历史特点,发生在甲地质时期的是()A.蕨类植物繁盛B.出现三叶虫C.哺乳动物繁生D.恐龙大繁生【答案】7B8.D【解析】【7题详解】由材料“鲎有“生物活化石”之称,早在距今4亿年左右就生活在地球上”,可知其生活年代约为4亿年左右,再根据地质年代示意图可知,2.52-5.41亿年为古生代,推知鲎出现地质年代是古生代,B正确,ACD错误,故选B。【8题详解】 由图可知,甲地质时期大致为古生代晚期到中生代末期,蕨类植物在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繁盛,A错误;三叶虫最早出现于寒武纪,在古生代早期达到顶峰,此后逐渐减少至灭绝,B错误;哺乳动物繁生在新生代,C错误;恐龙大繁生主要出现在中生代,D正确,故选D。【点睛】地球上的生命,从最原始的无细胞结构状态进化为有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从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单细胞生物,然后按照不同方向发展,出现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植物界从藻类到裸蕨植物再到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最后出现了被子植物。动物界从原始鞭毛虫到多细胞动物,从原始多细胞动物到出现脊索动物,进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又演化到两栖类再到爬行类,从中分化出哺乳类和鸟类,哺乳类中的一支进一步发展为高等智慧生物,这就是人。中国首枚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在550千米高的近地轨道上,成功检测到引力波源所在的天区。下图为某地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导致A、B两层气温垂直变化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海拔B.气象条件C.大气成分D.纬度10.“慧眼”卫星运行轨道所处大气层的特点是()A.电磁场利于无线电短波传播B.流星体会燃烧产生流星现象C.大气平稳,有利于飞机飞行D.对流现象显著,多云雨天气【答案】9.C10.B【解析】【9题详解】 读图可知,A层为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川而递减,原因是该层是大气圈的最底层,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会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海拔越高,大气密度越小,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B层为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原因是该层有臭氧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因此,导致A、B两层气温垂直变化差异的主导因素是大气成分,C正确;海拔、气象条件、纬度不是影响对流层和平流层气温垂直变化差异的主导因素,ABD错误。所以选C【10题详解】“慧眼”卫星运行在550千米高空,该层为高层大气,结合所学知识及图示可知,该层含有电离层,有利于反射无线电波,A错误;流星体与高层大气摩擦产生流星现象,B正确;平流层大气平稳,有利于飞机飞行,C错误;对流层对流现象显著,多云雨天气,D错误。所以选B。【点睛】高层大气,是指地球大气开始电离(约60千米)以上的大气区域。高层大气上界的层状结构已不明显,由于收到太阳辐射的缘故,高层大气粒子速度很高,这些大气粒子有可能克服地球引力的束缚而逃离地球大气层,而宇宙空间的气体粒子也有可能进入高层大气。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3年6月16日在斐济群岛发生7.2级地震,震源深度130公里,下图为地震中心及周边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本次地震震源位于()A.地壳B.下地幔C.地核D.上地幔12.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对下列哪一圈层的影响最小()A.水圈B.大气圈C.岩石圈D.生物圈【答案】11.D12.B【解析】【11题详解】 地壳厚度各处不,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5千米,在大洋处很薄,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幔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自地壳以下至2900千米深处,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进一步划分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次一级圈层。从地幔到地心之间为地核。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30公里,应位于上地幔,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12题详解】地震引发的海啸会直接影响水圈,A不符合题意;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对大气圈的影响较小,B符合题意;地震会对岩石圈产生影响,C不符合题意;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会影响生物及其生存环境,D不符合题意。所以选B。【点睛】海啸,是指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海啸的波速高达每小时700~800千米,在几小时内就能横过大洋;波长可达数百公里,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在茫茫的大洋里波高不足一米,但当到达海岸浅水地带时,波长减短而波高急剧增高,可达数十米,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墙”。如果对流层大气出现“上热下冷(即随高度上升,气温也上升)”现象时,空气对流运动减弱,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这种现象称为逆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上图中,符合材料所述现象的大气层次是()A.①+②B.②C.②+③D.③14.近地面大气中,时空差异最显著的大气成分是()A.氮气和氧气B.水汽和杂质C.水汽和氧气D.二氧化碳和氮气【答案】13.B14.B【解析】【13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为对流层;②层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升高,为平流层;③层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材料信息所述为随着海拔高度上升,气温也上升,对应的是②层,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14题详解】近地面大气中水汽来源于河流、湖泊、海水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杂质来源于地面的灰尘和小颗粒,水汽和杂质受重力作用影响,随着海拔升高含量越少,时空差异最显著,B正确;氮气和氧气、水汽和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时空差异较小,ACD错误。所以选B。【点睛】平流层亦称同温层,是地球大气层里上热下冷的一层,此层被分成不同的温度层,当中高温层置于顶部,而低温层置于低部。它与位于其下贴近地表的对流层刚好相反,对流层是上冷下热的。在中纬度地区,平流层位于离地表10公里至50公里的高度,而在极地,此层则始于离地表8公里左右。下表是我国华北某地天气状况数据。下图是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日期白天最高气温天气11月2日19℃晴11月3日17℃霾—多云11月4日16℃霾—雨15.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③—④—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④—②—③16.与前两日相比,11月4日白天最高气温较低的原因是()A.辐射①减弱B.辐射④增强C.作用⑤增强D.作用③减弱【答案】15.C16.C【解析】【15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是太阳辐射,②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地面辐射,⑤是大气的削弱作用。根据所学知识,首先是太阳的短波辐射经过大气的小幅削弱后,大部分到达地表,然后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放出长波辐射,长波辐射绝大部分被对流层大气吸收,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①—②—④,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16题详解】根据材料,11月4日是霾、雨天气,云层深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所以气温较低,图中⑤代表的是大气的削弱作用,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点睛】大气削弱作用是指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过程中,由于大气对它有一定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总辐射有明显削弱,特别是波长短的辐射能削弱显著,这种现象称为大气削弱作用或衰减作用。读某地近地面等压线图,图中甲处箭头表示甲点空气运动及受力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7.该图所在半球以及判断理由,正确的是()A.北半球、有地转偏向力B.南半球、风向左偏转C.北半球、风向右偏转D.南半球、有摩擦力18.图中箭头表示正确的是()A.风向受四个力共同作用而形成的B.B与D大小相等,方向相反C.C只能改变风向,不能改变风速D.B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答案】17.B18.C【解析】【17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A垂直于等压线,为水平气压梯度力;B与等压线斜交,由高压指向低压,应为风向;C垂直于风向,为地转偏向力;D与风向相反,为摩擦力。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此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左,位于南半球,B选项正确;AC选项错误;有摩擦力不能成为判断南北半球的依据,D选项错误。所以选B。【18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地面风向是受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三者共同作用而形成的,A选项错误;B为风向,D为摩擦力,风向与摩擦力方向相反,大小不等,B选项错误;C为地转偏向力,只能改变风向,不能改变风速,C选项错误;B为风向,D选项错误。所以选C。【点睛】近地面风最终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地面风最终风向是斜穿等压线指向低压一方。高空风是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高空风最终与等压线平行。图甲图乙为冬季某日沈阳附近20时的高空和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等压距相等;图中H代表高压中心,L代表低压中心,①②分别对应地面③④。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判断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气压值最高的是()A.①B.②C.③D.④20.与④处相比,②处()A.风力更大,且风向相近B.风力更小,且风向相近C.风力更大,且风向相反D.风力更小,且风向相反【答案】19.D20.A【解析】【19题详解】从近地面的高压和低压中心可知,④气压高于③;从高空的高压中心可知,②气压高于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③气压高于①,④气压高于②,故四地气压④>③>②>①,气压值最高的是④,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20题详解】 ②地位于④地的高空,②地等压线更密集,②地风力大于④地。近地面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共同作用,由高压指向低压,与等压线斜交;高空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平行于等压线,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②④两处风向相近,都为西北风,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点睛】近地面风向判读方法: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近地面风向可依此角度偏转,若为高空,则偏转90°),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两个且选对得3分,每小题选一个且选对得2分,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21.地球的内部和外部都是圈层结构,下图为地球部分圈层结构示意图,其中①有明显的分层现象,②圈层厚度不均,平均厚度约30多千米。完成地震波的横波不能通过的圈层有()A.①B.②C.③D.④【答案】AD【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可知,①有明显分层现象,①为大气圈;②圈层厚度不均,平均厚度约30多千米,②为地壳;③为地幔,④为外核。纵波可以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横波只能通过固态,在地球内部圈层中,外核④一般认为是液态的,所以地震波横波不会通过,水圈和大气圈①也不能通过,AD正确;地壳②和地幔③为固态,横波可以通过,BC错误。所以选AD。下图表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对图示大气受热过程描述正确的是()A.①是大气逆辐射作用B.③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C.④只出现在夜晚D.⑤是大气辐射的一部分23.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能量,下列地理现象与太阳辐射密切相关的是()A.风能资源B.石油、天然气C.火山地震D.潮汐现象【答案】22.BD23.AB【解析】【分析】【22题详解】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A错误;③是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B正确;④是大气逆辐射,白天和夜间都有,C错误;⑤是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部分,D正确。所以选BD。【23题详解】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与太阳辐射无关,C错误;潮汐现象是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引起,与太阳辐射无关,D错误;石油、天然气是地质历史时期固定下来的太阳能,与太阳辐射有关,B正确;风能资源的能量是来自太阳辐射,A正确。所以选AB。【点睛】大气受热过程包括: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对地面有保温作用。24.小明同学暑假在青海茶卡盐湖游玩,他在游记中写到:“蔚蓝的天空下,我走在洁白的盐滩上,感到阳光很刺眼,但气温却不高。”完成白天在盐滩上游玩时,小明需要同时注意防晒和保暖,主要原因是()A.云层较厚,大气反射太阳辐射多B.大气稀薄,到达地表太阳辐射多C.下垫面反射率较低,地面反射少D.大气稀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少【答案】BD【解析】 【详解】青海茶卡盐湖位于青藏高原之上,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光照强,因此需要防晒,B正确;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少,气温较低,因此需要保暖,D正确;青海茶卡盐湖位于青藏高原之上,海拔高,水汽少,不易成云致雨,A错误;盐滩反射率不低,且防晒和保暖,与地面反射关系不大,C错误。所以选BD。大气散射辐射的强弱和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有关。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大气散射辐射日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5.有关该城市大气散射辐射强弱的叙述,正确的是()A.夏季大于冬季B.郊区大于城区C.冬季大于夏季D.城区大于郊区26.下列现象与大气散射作用密切相关的是()A.晴天天空多呈蔚蓝色B.朝霞和晚霞往往呈红色C.深秋晴天夜里多霜冻D.雪后天晴阳光特别耀眼【答案】25.AD26.AB【解析】【25题详解】结合材料:“大气散射辐射的强弱和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有关”,又据图可知,日出、日落时刻,大气散射辐射弱,而此时是太阳高度小的时刻,北京时间12-14时左右,大气散射辐射强,而此时是太阳高度大的时刻,说明大气散射辐射与太阳高度成正相关,夏季太阳高度大于冬季,故大气散射辐射夏季大于冬季,A正确,C错误;又据图可知,阴天大气散射辐射大于晴天,原因是阴天云层厚,大气透明度低,大气散射辐射强,说明大气散射辐射与大气透明度成反相关,城区比郊区污染较严重,大气透明度低,故大气散射辐射城区大于郊区,故B错误,D正确。综合起来AD正确,BC错误;故选AD。【26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A正确;日出和日落的时候,太阳光要穿过较厚的大气层才能到达地面,波长较短的蓝光、青光、紫光大部分已被上层大气散射掉了,到达近地面大气时主要只有波长较长的红光、橙光、黄光了,故朝霞和晚霞往往呈红色,B正确;秋冬季节出现霜冻,与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有关,与大气散射无关,C错误;雪后天晴阳光特别耀眼是因为天气晴朗,云层少,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吸收作用少,不只是散射作用,D错误。综合起来AB正确,BD错误;故选AB。【点睛】影响大气散射辐射强弱的因素:大气散射辐射与太阳高度成正相关;大气散射辐射与大气透明度成反相关。科学家把近缘的种归合为属,下图示意全球寒武纪起源生物属数量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7.科学家将地球历史划分为不同代的重要依据是()(双项选择题)A.生物演化阶段B.海陆格局变迁C.大气成分变化D.气候数次更替28.下列关于图示说法正确是()(双项选择题)A.阿尔卑斯山脉形成于乙时期B.三叶虫和笔石繁盛于甲时期C.联合古陆开始解体于丙时期D.甲时期前约占地球历史的90%【答案】27.AB28.BD【解析】【27题详解】科学家将地球历史以生物演化、海陆格局变迁为依据划分为不同的代,故AB正确;大气成分变化、气候数次更替无法体现地球历史变化,CD错误。故答案选AB。【28题详解】由图可知丙为新生代,乙为中生代,甲为古生代,阿尔卑斯山脉形成于新生代;三叶虫和笔石繁盛于古生代;联合古陆开始解体于中生代;古生代之前的隐生宙占地球历史的90%。故BD正确,AC错误。故答案选BD。 【点睛】新生代发生的构造运动为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生代发生的构造运动为燕山运动;晚古生代发生的构造运动为海西运动;早古生代发生的构造运动为加里东运动。几乎每架飞机驾驶舱内都有气压高度表,用来为飞行员指示飞机的飞行高度。一般商用飞机在5.5千米高度以上是沿着标准大气恒定气压的航线飞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9.当飞机飞行在不同地区时,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其所在地气温垂直方向变化的有()A.①B.②C.③D.④30.当商用飞机在8千米高空从暖空气区飞入冷空气区时,飞机一般会()A.降低飞行高度B.拉升飞行高度C.沿等高面飞行D.沿等压面飞行【答案】29.AC30.AD【解析】【29题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递减;对流层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千米,高纬度地区平均为8~9千米,即对流层高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由图示四地的近地面温度和气温随高度升高递减的高度可知:①地近地面气温低于0℃,故该地纬度较高,对流层高度在8千米左右,与高纬度地区对流层平均高度相符,A正确;②地近地面气温低于0℃,故该地纬度较高,但对流层高度在17千米左右,与高纬度地区对流层平均高度不符,B错;③地近地面气温20℃,故该地纬度较低,对流层高度在17千米左右,与中低纬度地区对流层平均高度相符,C正确;④地近地面气温20℃,故该地纬度较低,对流层高度在8千米左右,与中低纬度地区对流层平均高度不符,D错。综合上述分析,本题选AC。【30题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一般商用飞机在5.5千米高度以上是沿着标准大气恒定气压的航线飞行”,故飞机一般会沿等压面飞行,D正确;由于近地面大气受热不均,实际大气中等高面与等压面并不重合,C错;由于近地面气压与气温存在负相关的关系,且近地面气压状况与高空相反,因此,当商用飞机在8千米高空从暖空气区飞入冷空气区时,近地面气压升高,8千米高空机外气压则降低,飞机要保持“沿着标准大气恒定气压的航线飞行”,飞机可以降低飞行高度,A正确,B错。故本题选AD。【点睛】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到高纬度减小,即低纬度地区的温度高,空气对流强烈。高纬度地区的温度低,空气对流弱。在空气对流较强的地区,对流层高度较高,空气对流较弱的区域对流高度较低。因此,对流层高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小。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下图为中国地壳厚度等值线分布图。青藏高原被认为是天文观测的最佳地点,其主要优势是空气透度高。(1)沿北纬30°纬线地壳分布特点____,其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在莫霍面处,纵波和横波的波速发生明显变化,地震波自上而下经过莫霍面时,纵波速度____。(2)拉萨具有丰富的____资源(可再生),大量使用可有效减少____等气体排放,有利于缓解全球变暖。(3)青藏高原的主要水体类型是____,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该地下垫面对太阳辐射____作用下降,增强了____辐射,使大气温度进一步升高。(4)指出青藏高原空气透明度高的原因。【答案】(1)①.西高东低②.海拔(地形、地势)③.加快(2)①.太阳能②.二氧化碳##CO₂(3)①.冰川水##冰川②.反射③.地面(4)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污染少。【解析】 【分析】本题以中国地壳厚度等值线分布图为材料,考查地球圈层结构、地质灾害、自然资源、大气受热过程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据图中沿北纬30°纬线地壳厚度等值线数值,西部数值大,东部数值小,所以,地壳分布特点为西高东低;地壳厚度西高东低主要是因为西部海拔地势高,东部海拔地势低,故主要影响因素是海拔(地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地震波自上而下经过莫霍面时,纵波的速度会突然加快。【小问2详解】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因此,太阳能丰富,大量使用可以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有利于缓解全球变暖。【小问3详解】按照冰川的规模和形态,冰川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青藏高原的冰川属于山岳冰川。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所以对太阳辐射反射作用下降,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增强了地面辐射,使大气温度进一步升高。【小问4详解】青藏高原空气透明度高的原因有: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人口较少,工业欠发达,污染少;污染少,空气洁净,,凝结核少,再加上海拔高,空气比较干燥,又有山脉阻挡湿润水汽,所以晴天多。3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下图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穿堂风示意图和热力环流示意图。(1)图中只考虑天气状况的影响,昼夜温差最大的是下图中的____(单项选择题)。A.B.C.D.(2)民居屋前石质地面,屋后种植林木,可以明显增强夏季穿堂风。白天,表示石质地面的是____ (填甲、乙),用箭头在图中标出热力环流的方向____。(3)假如热力环流图所示区域位于南半球,则甲、乙之间的风向为____。(4)假如热力环流图所示环流为城市热岛环流,则表示郊区的是____(填甲、乙),请你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出两条合理性建议____。【答案】(1)D(2)①.甲②.(3)西北风(4)①.乙②.增加绿地面积(绿化楼顶、绿化墙壁);增加水域面积;通风廊道;合理规划城市建筑物和道路等。【解析】【分析】本题以穿堂风为材料,涉及热力环流以及近地面风向判断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只考虑天气状况的影响,昼夜温差最大的是昼夜均晴,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弱,气温低,AC错误;石质地面增温、降温较快,石质地面比山林温差大,B错误,D正确。所以选D。【小问2详解】白天石质地面比山林升温快,气流上升,形成低压区,风从山地的高压区吹向低压区,形成穿堂风。夜晚石质地面比山林降温快,气流下沉,形成高压区,风吹向山林,形成穿堂风。所以表示白天石质地面的是甲,乙表示山林,据冷热不均引起气流的垂直运动画出两条垂直方向的箭头;甲地面是低压,乙地面是高压,画出地面的气流由乙指向甲,高空水平气流运动方向与地面相反。热力环流方向如下图所示:【小问3详解】假如图所示区域位于南半球,则地转偏向力向左,气流从乙吹向甲为北风,然后再向左偏形成西北风。 【小问4详解】郊区地面植被覆盖,地表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对应乙。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可以增加绿化面积和水域面积;合理规划,将重污染企业迁到热力环流之外;建设通风廊道,促进城市污染物的扩散和热量的散失。33.某中学生利用下面的实验装置对一些地理原理进行探究,请根据要求完成探究内容。(1)用该装置探究水循环过程,可以模拟的水循环环节有____、____、____。(2)下渗是水循环中的重要环节,根据图示装置,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探究某个因素对下渗主要影响。环节一:确定实验主题____;环节二:描述实验过程____;环节三:得出实验结论____。(3)归纳由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的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答案】(1)①.(地表或地下)径流②.降水③.下渗(2)①.从水量、坡度、植被、土质角度都可以;例:实验主题:植被对下渗环节的影响②.实验过程:将苔藓铺设在土堆上,按照相同的流速注等量的水;记录下渗水量和下渗持续的时间③.实验结论:植被可以减缓下渗的速度(3)能量得到转换(电能转为势能、动能);促进物质迁移(土壤位移);塑造了地表形态(土壤形态变化)。【解析】【分析】本题以某中学生实验装置为材料,涉及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图中向上的水管和降水盘能够模拟水循环中的降水环节,图中沙土覆盖的坡面在水洒落后会出现径流和下渗。 【小问2详解】选择植被覆盖率因素对下渗环节的主要影响。进行模拟实验时,首先确定实验主题为:植被对下渗环节的影响,然后进行模拟实验。选择土壤疏松程度相同的两个土堆,设计相同的坡度。在其中一个土堆上铺设苔藓,另一个土堆上什么都不覆盖,然后以相同的流量和流速分别向两个土堆同时注入等量的水;观察下渗的水量和下渗持续的时间,看两个土堆下部土层湿润的厚度和持续的时间就可以得出实验结论,植被可以减缓下渗的速度。【小问3详解】图示实验过程能够体现出水循环能够实现不同地理空间水体的交换和更新,维持水的动态平衡;水循环过程中能够形成不同类型的流水地貌,改变和塑造地表形态;能够实现不同地区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会引发特定地区的洪涝灾害;该实验还反映了能量的转换,该实验将电能转换为水的势能和动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