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587750
大小:469.52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4-09-01
《四川省德阳市什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什邡中学高2022级平实班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下列有关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圈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B.烟草花叶病毒等少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C.动物、植物、真菌的遗传物质是DNA,除此之外的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D.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详解】A、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A错误;B、烟草花叶病毒等少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B正确;C、动物、植物、真菌、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除此之外的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C错误;D、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和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故选B。2.人成熟红细胞的寿命为100〜120d,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会经历的是( )A.细胞生长,体积增大,与外界物质交换效率升高B.细胞分化,形态改变,基因选择性表达合成特异蛋白C.细胞衰老,体积减小,染色体解螺旋变成染色质D.细胞分裂,产生更多新的红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详解】A、细胞生长,体积增大,与外界物质交换效率降低,A错误; B、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正确;C、人成熟红细胞为高度分化细胞,不再进行细胞分裂,不存在染色体,C错误;D、人成熟红细胞为高度分化细胞,不再进行细胞分裂,D错误。故选B。3.下列有关细胞增殖过程中相关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真核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是有丝分裂,原核细胞增殖的方式是无丝分裂B.有丝分裂中期,动物细胞中的中心粒发出星射线构成纺锤体C.有丝分裂末期,低等植物细胞壁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D.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中均会出现着丝粒分裂的现象【答案】C【解析】【分析】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有丝分裂前的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前期:①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②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③纺锤体形成纺锤丝;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便于观察;后期:着丝粒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纺锤丝牵引分别移向两极;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详解】A、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都是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A错误;B、有丝分裂前期,动物细胞中的中心粒向两极移动,同时发出星射线构成纺锤体,B错误;C、低等植物细胞壁的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高尔基体可以合成纤维素,故有丝分裂末期,植物细胞壁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C正确;D、有丝分裂后期出现着丝粒分裂,无丝分裂没有该现象,D错误。故选C。4.下列有关对遗传学概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兔的白毛与黑毛、棉花的细绒与长绒都是相对性状B.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C.性状分离是子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状性的现象D.表现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不一定相同【答案】D【解析】 【分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由等位基因控制,含有显性基因即表现为显性性状,隐性基因纯合子表现为隐性性状。【详解】A、棉花的细绒与长绒不是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B、隐性性状在隐性基因纯合时可以表现出来,B错误;C、性状分离是杂合子自交的子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状性的现象,C错误;D、表现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AA和Aa可以均表现为显性性状,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易错选C项,错因在于对性状分离概念理解不正确。性状分离是杂合子自交的子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状性的现象,杂合子测交的后代也会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状性,但不属于性状分离。5.某植物花色分为红色和白色两种,分别受等位基因A和a控制,且含有A基因的雄配子的存活率为1/2。某实验小组为模拟基因型为Aa的红花植株的自交过程,取甲、乙两个桶,甲代表雄性生殖器官,乙代表雌性生殖器官,向两桶中分别放入标有A和a的彩色小球若干,摇匀进行随机抓取进行组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桶中放入A和a小球的比例应为2∶1,乙桶中放入的比例应为1∶1B.甲桶中小球和乙桶中小球的总数量必须相等的C.子代中,AA、Aa、aa三种组合的比例应为1∶3∶2D.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殖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用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详解】A、由于A基因的雄配子的存活率为1/2,所以乙桶中放入A和a的比例应为1:2,模拟雄配子产生情况,甲桶放入的小球A和a的比例是1:1,模拟雌配子产生情况,A错误;B、甲、乙两桶可以分别代表雌性和雄性的生殖器官,而自然条件下,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数目不等,所以甲桶中小球和乙桶中小球的总数量不是必须相等的,B错误; C、由于A基因的雄配子的存活率为1/2,所以雄配子中A:a=1:2,雌配子中A:a=1:1,随机结合后,AA:Aa:aa=1:3:2,C正确;D、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殖过程中配子的随机结合,D错误。故选C。6.下图甲是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图乙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甲中,后期出现的大量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并增殖而来的B.图甲中,AB对应时间段内,小鼠体内还没有形成大量抗R型细菌的抗体C.图乙经离心的试管中,沉淀物中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具有放射性D.图乙若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则子代噬菌体中只有少部分具有放射性【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AB段由于细菌刚进入小鼠体内,小鼠还没有产生相应的抗体,所以R型细菌会增多,该实验中部分R型菌转化成了S型菌,然后大量增殖。从理论上讲,乙图中的放射性只会出现在上清液中,但在实际操作中沉淀物中也会出现部分放射性。因为乙图中的实验如果搅拌过程不充分,则很多噬菌体会附着在细菌表面,经过离心后会进入沉淀物中,使得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增强。【详解】由于是将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所以甲图中最初的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来的,但之后产生的S型细菌有的是由转化形成的S型细菌增殖而来,A正确;小鼠产生抗体需要经过体液免疫过程,要一定的时间,所以甲图中AB时间段内,小鼠体内还没形成大量的免疫R型细菌的抗体,导致R型细菌数目增多,B正确;乙图中噬菌体被标记的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不能进入细菌,所以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完全没有放射性,C错误;由于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所以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裂解后子代噬菌体中少部分具有放射性,D正确。【点睛】关键:对于甲图要能正确分析实验中R型菌和S型菌变化的原理;对于乙图关键要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7.染色质(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有较大区别。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染色质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内,DNA和基因还可存在于细胞质内B.基因可以是DNA片段,但DNA片段不一定是基因C.摩尔根通过白眼果蝇和红眼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基因和染色体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答案】C【解析】【分析】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在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在细胞质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DNA分布。2、摩尔根通过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3、基因和染色体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详解】A、染色质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内,DNA和基因还可存在于细胞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A正确;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没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是基因,B正确;C、摩尔根通过白眼果蝇和红眼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C错误;D、基因和染色体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D正确。故选C。8.细胞内有些tRNA分子的反密码子中含有稀有碱基次黄嘌呤(I)。含有I的反密码子在与mRNA中的密码子互补配对时,存在如图所示的配对方式(Gly表示甘氨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种tRNA可以携带多种氨基酸B.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碱基之间通过氢键结合C.mRNA是单链,tRNA是双链,且一个核糖体有两个tRNA结合位点D.mRNA中的碱基改变一定造成所编码的肽链改变【答案】B【解析】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含有CCI反密码子的tRNA转运甘氨酸,而反密码子CCI能与mRNA上的三种密码子(GGU、GGC、GGA)互补配对,即I与U、C、A均能配对。【详解】A、一种tRNA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A错误;B、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碱基对之间通过氢键结合,B正确;C、由图示可知,tRNA分子由单链RNA经过折叠后形成三叶草形,有双链部位存在,C错误;D、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mRNA中碱基的改变不一定造成所编码氨基酸的改变,从图示三种密码子均编码甘氨酸也可以看出,D错误。故选B。9.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说法,错误的是( )A.减数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上基因不同,可能是基因突变或染色体互换引起B.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会表达为新的表现型C.染色体上DNA中碱基对的替换、缺失、增添不一定引起基因突变D.基因重组导致杂合子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重组的定义是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和新的表现型。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导致基因结构发生改变。【详解】A、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应该是相同的,造成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发生基因突变,或者是联会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互换,A正确;B、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基因型有可能会被显性性状掩盖,不一定会表达出新的表现型,B正确;C、染色体上DNA中碱基对的替换、缺失、增添可能不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则不会引起基因突变,C正确;D、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是因为减数分裂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不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故选D。10.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植物(洋葱根尖)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低温处理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作用的时期是有丝分裂前期B.制作临时装片的程序:选材→固定→解离→染色→漂洗→制片C.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的形态,并用清水冲洗;用甲紫溶液对染色体染色D.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生了加倍【答案】A【解析】 【分析】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1、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2、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3、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详解】A、低温处理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因此作用的时期是有丝分裂前期,A正确;B、制作临时装片的程序: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B错误;C、卡诺氏液为有机溶剂,不溶于水,应用酒精冲洗,C错误;D、由于绝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染色体数目不变,因此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少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生了加倍,D错误。故选A。11.某双链DNA分子中,鸟嘌呤与胞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的比率为a,其中一条链上鸟嘌呤占该链全部碱基的比例为b,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双链DNA分子每条链上都含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B.互补链中鸟嘌呤占该链碱基的比率为(a-b)/2C.(A+G)/(T+C)的比值体现了DNA分子的特异性D.互补链中鸟嘌呤与胞嘧啶之和在该链上所占的比例也为a【答案】D【解析】【分析】DNA由脱氧核苷酸组成的大分子聚合物。脱氧核苷酸由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构成。其中碱基有4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反向互补,通过碱基间的氢键形成的碱基配对相连,形成相当稳定的组合。【详解】A、该双链DNA分子每条链上都含1个游离的磷酸基团,A错误;B、DNA中鸟嘌呤(G)与胞嘧啶(C)之和占全部碱基的比率为a,DNA单链中G+C占比为a,一条链上鸟嘌呤占该链全部碱基的比例为b,由于C=G,互补链中C占b,G占a-b,B错误;C、由于A=T,G=C,任何DNA双链分子中(A+G)/(T+C)=1,不能体现DNA分子的特异性,C错误;D、由于两条单链上C+G的数量相等,两条链碱基数量相等,因此互补链中鸟嘌呤与胞嘧啶之和在该链上所占的比例也为a,D正确。故选D。12.下图为进行有性生殖生物生活史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过程①体现了自由组合定律B.只有过程①保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C.④过程形成卵细胞时经过了两次均等分裂D.过程①和④有利于同一双亲的后代呈现出多样性【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进行有性生殖生物的生活史示意图,其中①表示受精作用;②表示胚胎发育;③表示胚后发育;④表示细胞的减数分裂。【详解】A、自由组合定律实质是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过程④,①表示的是受精作用,A错误;B、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而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因此过程①和④保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B错误;C、④过程形成卵细胞时经过了两次不均等分裂,只经历一次均等分裂,C错误;D、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因此产生的配子具有多样性,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也会使后代具有多样性,①表示受精作用,④表示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①和④有利于同一双亲的后代呈现出多样性,D正确。故选D。13.下图为四个遗传系谱图,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和丁所示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可能相同B.乙中的遗传病一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丙中所示系谱图中父亲不可能携带致病基因D.丁中夫妇再生一个正常女儿的概率为1/8【答案】D【解析】 【分析】甲图中遗传病是无中生有且女儿患病,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丁中遗传病为有中生无,且女儿有正常的,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详解】A、甲图中遗传病是无中生有且女儿患病,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丁中遗传病为有中生无,且女儿有正常的,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甲和丁所示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不同,A错误;B、乙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或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错误;C、丙中遗传病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父亲可能为携带者,C错误;D、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夫妇均为杂合子,再生一个正常女儿的概率为1/4×1/2=1/8,D正确。故选D。14.家蚕(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刚孵化时形如蚂蚁,故称为蚁蚕。正常蚁蚕体色为黑色,而赤蚁蚕的体色为巧克力色且在发育早期具有温敏致死效应(高温下致死)。蚁蚕的这种体色性状受Z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黑色对巧克力色为显性。若要让杂交子代孵化的家蚕全部为雄蚕,应选择的杂交组合以及子代的饲养条件分别是()A.黑色雌蚕×巧克力色雄蚕,子代在常温下饲养B.黑色雌蚕×巧克力色雄蚕,子代在高温下饲养C.黑色雄蚕×巧克力色雌蚕,子代在常温下饲养D.黑色雄蚕×巧克力色雌蚕,子代高温下饲养【答案】B【解析】【分析】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的生物,ZZ为雄性;ZW为雌性。【详解】用A/a表示相关基因,黑色雌蚕的基因型为ZAW,巧克力色雄蚕的基因型为ZaZa,二者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为ZAZa、ZaW,若子代在高温下饲养,则只有基因型为ZAZa的个体存活,即子代中存活的均为雄蚕,B符合题意。故选B。15.如图为某植物细胞一个DNA分子中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图中Ⅰ、Ⅱ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在该DNA分子中b缺失,则发生了基因突变,但性状不一定改变B.a、b互为非等位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时可自由组合 C.在每个植物细胞中,a、b、c基因不一定都会表达出相应蛋白质D.基因的首、尾端存在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答案】C【解析】【分析】1、基因突变的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2、基因重组有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两类。3、分析题图:图中Ⅰ、Ⅱ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不属于基因,a、b、c是三个基因,基因突变发生在a、b、c片段里。【详解】A、若在该DNA分子中b缺失,则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缺失),A错误;B、a、b互为非等位基因,由于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则在亲子代间传递时无法自由组合,B错误;C、在每个植物细胞中,a、b、c基因不一定都会表达出相应蛋白质,因为不同细胞中的基因具有选择性表达,C正确;D、基因的首、尾端存在启动子和终止子,而mRNA的首、尾端存在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D错误。故选C。16.酪氨酸酶基因(A)有3种隐性突变基因(a1、a2、a3),均能使该基因失效导致白化病。下图为3种突变基因在A基因编码链(与转录模板链互补)对应的突变位点及碱基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酪氨酸酶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三种突变基因之间互为等位基因B.a1基因与A基因的表达产物相比,多一个甘氨酸而其他氨基酸不变C.a2和a3基因都只替换一个碱基对,表达的产物只有一个氨基酸差异D.对白化病患者父母(表型正常)进行基因检测,双方都含突变基因(a1、a2、a3)中的一个【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少或替换,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料,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详解】A、图中A基因突变为a1、a2和a3三种基因,这三种基因是控制同一性状不同表现形式的基因,属于等位基因,也可以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A正确;B、a1是在A基因编码链的GAG的GA之间插入了GGG,编码链变为GGGGAG,相比以前多了三个碱基GGG,所以其模板链多了CCC,转录形成了mRNA多了GGG,因此多了一个甘氨酸,而其他氨基酸不变,B正确;C、a2基因CGA变为TGA,DNA分子的模板链是ACT,转录形成的mRNA上的密码子为UGA,是终止密码子,所以如果发生a2突变,则编码的蛋白质少了多个氨基酸,C错误;D、白化病患者父母表型正常,携带患病基因,可能发生在a1、a2或a3,因此进行基因检测,可含其中三种基因,D正确。故选C。17.将DNA分子双链用3H标记的蚕豆(2n=12)根尖移入普通培养液(不含放射性元素)中,让该细胞连续进行有丝分裂。观察普通培养液中某处于第三次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根据图示,判断该细胞中染色体的标记情况最可能是()A.12个bB.b+c=24个,但b和c数目不确定C.6个b,6个cD.b+c=12个,但b和c数目不确定【答案】D【解析】【分析】在普通培养液中第一次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的每个DNA分子中仅有1条链被标记,故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时,每条染色体的2条染色单体中仅有1条染色单体具有放射性;在有丝分裂后期时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两条子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的两极,即第二次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具体放射性的染色体数目不能确定;所以在第三次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仅有1条染色单体具有放射性,有的染色体无放射性,但二者之和肯定为12。【详解】根据题意可知,亲代DNA分子双链用3 H标记,由于DNA分子为半保留复制,因此亲代细胞中染色体经过复制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均有标记,如图a;第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后产生的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均有一条链被标记,该细胞再经过复制,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染色单体只有一条有标记,如图b;由于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时两条子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的两极,因此第二次分裂结束后产生的子细胞中的具有放射性的染色体的数目不确定,可能是0条,最多可能是12条;该细胞再经过染色体的复制,染色体可能有两种情况,即图b和图c,但是不能确定b、c各自确切的数目,而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肯定是12条,即b+c=12个。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故选D。18.某种植物的红花和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花顶生和花腋生是另一对相对性状,这两对相对性状各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研究其遗传机制,科研小组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实验①∶红花顶生×红花顶生一→红花顶生∶白花顶生∶红花腋生∶白花腋生=6∶2∶3∶1实验②∶红花顶生×白花腋生一→红花顶生∶白花顶生∶红花腋生∶白花腋生=1∶1∶1:1实验③∶红花腋生×白花顶生一→红花顶生∶白花顶生∶红花腋生∶白花腋生=1∶1∶1:1实验④∶红花顶生×白花顶生一→红花顶生∶白花顶生∶红花腋生∶白花腋生=?A.实验①可说明红花对白花为显性性状,花顶生对花腋生为显性性状B.实验①②③都能单独地证明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相对独立的C.根据实验①推测该分离比的出现可能是控制花顶生的基因纯合致死导致D.实验④的结果为红花顶生:白花顶生∶红花腋生∶白花腋生=2∶2∶1∶1【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1)实验①∶红花顶生×红花顶生一→红花顶生∶白花顶生∶红花腋生∶白花腋生=6∶2∶3∶1,则子代中红花:白花=3:1,亲代全为红花,说明子代有性状分离现象,红花对白花为显性性状;顶生:腋生=2:1,说明顶生对腋生为显性性状,且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同时说明子代的分离比为6∶2∶3∶1,为9:3:3:1的变形,即控制花颜色和花顶腋生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2)分析实验②和实验③可知,单独根据实验②或实验③无法判断显隐性,也无法判断2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但是结合实验①的分析结果可知,实验②为测交实验的结果。【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实验①∶红花顶生×红花顶生一→红花顶生∶白花顶生∶红花腋生∶白花腋生=6∶2∶3∶1,则子代中红花:白花=3:1,亲代全为红花,说明子代有性状分离现象,红花对白花为显性性状;顶生:腋生=2:1,说明顶生对腋生为显性性状,A正确;B、分析题意可知,分析实验②和实验③可知,单独根据实验②或实验③无法判断显隐性,也无法判断2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所以实验②和实验③都不能单独地证明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相对独立的,B错误;C、分析题意可知,实验①∶红花顶生×红花顶生一→红花顶生∶白花顶生∶红花腋生∶白花腋生 =6∶2∶3∶1,则子代中红花:白花=3:1,亲代全为红花,说明子代有性状分离现象,红花对白花为显性性状;顶生:腋生=2:1,说明顶生对腋生为显性性状,且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C正确;D、分析题意可知,红花对白花为显性性状,顶生对腋生为显性性状,且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假设控制红花的基因为A,控制白花的基因为a;控制顶生的基因为B,控制腋生的基因为b,实验④中亲本红花顶生为AaBb,白花顶生为aaBb,所产生的后代表现型为4种,比例为红花顶生:白花顶生∶红花腋生∶白花腋生=2∶2∶1∶1,D正确。故选B。19.某种植物的花色有紫花和白花,受三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实验小组用纯合的两个白花亲本杂交,F1表现为紫花,F1自交产生F2,F2紫花:白花=27:3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每对基因中都有显性基因存在的植株才开紫花B.在F2植株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比紫花植株多C.在纯合的两个白花亲本中,均至少含有一对显性基因D.不含隐性基因的植株开紫花,含有隐性基因的植株开白花【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纯合的两个白花亲本杂交,F1表现为紫花,F1自交产生F2,F2紫花∶白花=27∶37,即紫花占27÷(27+37)=27/64=3/4×3/4×3/4,说明当每对基因中均含显性基因时表现为紫花,其余均为白花。【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每对基因中都有显性基因存在的植株才开紫花,A正确;B、设控制花色的三对基因为A、a;B、b;C、c,F1自交产生F2,F2紫花∶白花=27∶37,说明F1的基因型为AaBbCc,故F2植株中,基因型的种类为3×3×3=27种,紫花基因型的种类为2×2×2=8种,所以白花植株的基因型种类为27-8=19种,即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比紫花植株多,B正确;C、由于每对基因均含有显性基因时表现为紫花,所以在纯合的两个白花亲本中,均至少含有一对显性基因,C正确;D、不含隐性基因的植株(AABBCC)开紫花,含有隐性基因的植株可能开紫花(如AaBbCc),也可能开白花(如aaBBCC),D错误。故选D。20.自然状态下,小茧蜂的X染色体有三种类型(X1、X2、X3),纯合受精卵发育为雄蜂,杂合受精卵发育为雌蜂,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成的也为雄蜂。现有一个人工培育群体,雄蜂组成为X1X1∶X3X3=1∶3,雌蜂组成为X1X2∶X2X3∶X1X3=1∶1∶2,让该群体中雌、雄蜂随机交配,若雌蜂的一半卵细胞进行受精,一半卵细胞直接发育,则获得的子代群体中,雌蜂与雄蜂的比例是( ) A.1∶3B.3∶5C.5∶11D.11∶21【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自然状态下,二倍体小茧蜂(2n=20,没有Y染色体)为雌蜂,单倍体小茧蜂(n=10)为雄蜂,雄蜂由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成;人工培育的小茧蜂的性别为:性染色体纯合型为雄性,性染色体杂合型为雌性。【详解】由题干可得,该人工培育群体中,亲本产生的精子中X1占1/4,X3占3/4;卵细胞中X1占3/8,X2占2/8,X3占3/8,其中参与受精的X1占3/16,X2占2/16,X3占3/16,雌雄蜂随机交配后,纯合受精卵X1X1占3/64,X3X3占9/64,这些受精卵都发育为雄性;一半卵细胞直接发育为雄蜂,所以雄性后代总共占3/64+9/64+1/2=11/16,则雌性后代占1-11/16=5/16,即在获得的子代群体雌:雄为5:11。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II卷(共60分)21.图1为某雌性动物体内五个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图2表示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的生物不同细胞分裂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分子的含量;图3为某哺乳动物细胞分裂过程简图,其中A~G表示相关细胞,①~④表示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b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____,d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a-e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_____;图1中a属于_____分裂_____期,有___对同源染色体。(2)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可发生在图2中的_____所代表的时期;图1中的细胞_____对应于图2中的Ⅲ时期。(3)图3中代表有丝分裂的是__________过程,代表减数分裂的是________过程。【答案】(1)①.初级卵母细胞②.(第一)极体③.d④.有丝⑤.后⑥.4(2)①.I②.d(3)①.①②.②③④ 【解析】【分析】分析图1:a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c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d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e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分析图2:Ⅰ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比例为1:2:2,且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Ⅱ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比例为1:2:2,且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一半,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Ⅲ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比例为1:0:1,且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表示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Ⅳ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比例为1:0:1,且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一半,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分析图3:图3为某哺乳动物减数分裂过程简图,其中A为初级精母细胞,BC为次级精母细胞,DEFG表示精细胞。【小问1详解】由题干知图1为某雌性动物体内细胞,图1中b细胞四分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所以b细胞名称是初级卵母细胞,d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而且细胞均等分裂,d细胞的名称为(第一)极体。a细胞着丝点分裂,有4对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c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d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e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只有d细胞不含有同源染色体。【小问2详解】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后期,此时期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比例为1:2:2,且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对应于图2中的Ⅰ所代表的时期。图2中的Ⅲ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比例为1:0:1,且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表示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对应图1中的细胞d。【小问3详解】精原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图3中①可代表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形成精原细胞的过程,②代表精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次级精母细胞的过程,③④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精细胞的过程,所以代表有丝分裂过程的是①,代表减数分裂过程是②③④。【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柱形图等,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22.如图是某链状DNA分子的局部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图中序号所代表结构的中文名称:①____,④____,⑦____,⑧____,⑨____。(2)图中DNA片段中有____个氢键,该DNA分子应有____个游离的磷酸基团。(3)如果将无标记的细胞在含15N标记的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培养,则图中所示的____(填图中序号)中可测到15N。将上述培养得到的只含15N的DNA分子转移到含14N的培养液中分裂4次,则得到的子代DNA分子中含14N的DNA分子和含15N的DNA分子的比例为____。(4)若该DNA分子共有a个碱基,其中腺嘌呤有m个,则该DNA分子复制4次,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____个。【答案】(1)①.胞嘧啶②.氢键③.脱氧核糖④.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⑤.一条脱氧核苷酸链(2)①.10②.2(3)①.①②③⑥⑧⑨②.8∶1(4)15(a/2-m)【解析】【分析】DNA是由脱氧核苷酸组成的长链,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DNA分子的两条链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小问1详解】图中结构①与鸟嘌呤配对,所以结构①是胞嘧啶;结构④是连接鸟嘌呤和胞嘧啶的氢键;结构⑦是脱氧核糖;⑧是由⑤⑥⑦组成,其中⑥与腺嘌呤配对,⑥是胸腺嘧啶,所以结构⑧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结构⑨是由许多脱氧核苷酸连接而成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小问2详解】碱基对C—G由三个氢键相连,碱基对A—T由两个氢键相连,图中有两个C—G碱基对,两个A—T碱基对,所以图中DNA片段中有10个氢键;该DNA分子应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位于每条链的末端。【小问3详解】 核苷酸的组成元素有C、H、O、N、P,其中N元素存在于含氮碱基中,所以将无标记的细胞在含15N标记的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培养,则图中所示的①②③⑥⑧⑨中可测到15N;将上述培养得到的只含15N的DNA分子转移到含14N的培养液中分裂4次,则得到的子代DNA分子中含14N的DNA分子和含15N的DNA分子的比例为24:2=8:1。【小问4详解】该DNA分子共有a个碱基,其中腺嘌呤有m个,则胞嘧啶个数为(a-2m)2=a/2-m,该DNA分子复制4次,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24-1)(a/2-m)=15(a/2-m)个。23.下图为某种真菌线粒体中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过程①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过程②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2)完成过程①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至少答两种)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3)从图中分析,核糖体的分布场所有______________,同时也证明了线粒体是一个__________(填“自主性”或“半自主性”)的细胞器。(4)已知溴化乙啶、氯霉素分别抑制图中过程③、④,将该真菌分别接种到含溴化乙啶、氯霉素的培养基上培养,发现线粒体中RNA聚合酶均保持很高活性。由此可推测该RNA聚合酶由________中的基因指导合成。(5)用α-鹅膏蕈碱处理细胞后发现,细胞质基质中RNA含量显著减少,那么推测α-鹅膏蕈碱抑制的过程是________(填序号),线粒体功能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受到影响。【答案】①.转录②.翻译③.ATP、核糖核苷酸、酶④.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⑤.半自主性⑥.核DNA(细胞核)⑦.①⑧.会【解析】【分析】线粒体含有少量的DNA,为半自主性细胞器。据图可知,线粒体中的蛋白质有两个来源,一是由核基因编码合成的,二是由线粒体基因编码合成的。【详解】(1)过程①表示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转录过程,过程②表示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翻译过程。(2)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ATP和核糖核苷酸参与,这些物质是在细胞质中合成,然后进入细胞核的。 (3)图示表明,细胞质基质中可以合成前体蛋白,说明其中含有核糖体;线粒体中可以合成部分蛋白质,说明线粒体中也含有核糖体。线粒体可以合成自身所需要的部分蛋白质,证明线粒体是一个半自主性的细胞器。(4)溴化乙啶、氯霉素可以抑制线粒体中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将该真菌分别接种到含溴化乙啶、氯霉素的培养基上培养,发现线粒体中RNA聚合酶均保持很高活性。由此可推测该RNA聚合酶不是由线粒体基因编码的,而是由细胞核中的基因指导合成。(5)细胞质基质中RNA来源于细胞核中的转录,用α-鹅膏蕈碱处理细胞后发现,细胞质基质中RNA含量显著减少,推测α-鹅膏蕈碱抑制了细胞核中的转录过程,会影响核基因编码的线粒体蛋白的合成,使线粒体的功能受到影响。【点睛】解答第(3)小题第一空时,应注意根据图示分析。核糖体有的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有的附着在内质网上,图示不能说明有核糖体附着在内质网上。24.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通常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顶端长雄花序,叶腋长雌花序),但也有的是雌雄异株植物。玉米的性别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雌花花序由显性基因B控制,雄花花序由显性基因T控制,基因型bbtt个体也为雌株。现有甲(雌雄同株)、乙(雌株)、丙(雌株)、丁(雄株)4种基因型不同的纯合体玉米植株。回答下列问题。(1)若以甲为母本,丁为父本进行杂交,需进行人工传粉,具体方法是在____期对甲去雄后套袋,待成熟后授以____后再套袋。最终获得F1,对F1照射X射线,发现有2%的个体表型为雄株,分析其产生原因,出发生基因突变外,还可能的原因是____。(2)乙和丁杂交,F1全部表现为雌雄同株;F1自交,F2中雌株所占比例为____,F2中雄株的基因型是____;在F2的雌株中,与丙基因型相同的植株所占比例是____。(3)已知玉米籽粒的糯和非糯是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为了确定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某研究人员将糯玉米纯合体与非糯玉米纯合体(两种玉米均为雌雄同株,即可杂交也可自交)间行种植进行实验,果穗成熟后依据果穗上籽粒的性状,可判断糯与非糯的显隐性。若糯是显性,则实验结果是____;若非糯是显性,则实验结果是____。【答案】(1)①.花蕾期(或未成熟时)②.丁的花粉③.染色体片段缺失(或B基因所在的片段缺失)(2)①1/4②.bbTT和bbTt③.1/4(3)①.糯玉米植株子代均为糯玉米,非糯玉米子代有糯玉米和非糯玉米②.非糯玉米植株子代均为非糯玉米,糯玉米子代有糯玉米和非糯玉米【解析】 【分析】雌花花序由显性基因B控制,雄花花序由显性基因T控制,基因型bbtt个体为雌株、甲(雌雄同株)、乙(雌株)、丙(雌株)、丁(雄株),可推断出甲的基因型为BBTT,乙、丙基因型可能为BBtt或bbtt,丁的基因型为bbTT。【小问1详解】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若甲为母本,丁为父本杂交,因为甲为雌雄同株异花植物,所以在花蕾期(或花粉未成熟时)需对甲植株雌花花序套袋隔离,等丁的花粉成熟后再通过人工授粉把丁的花粉传到甲的雌蕊柱头后,再套袋隔离。甲为雌雄同株,其基因型为BBTT,丁为雄株,其基因型为bbTT,二者杂交,F1基因型的比例为BbTT,表型为雌雄同株,F1照射X射线,发现有2%的个体表型为雄株(bbT_),可能是B基因所在的片段缺失。【小问2详解】根据分析及题干信息“乙和丁杂交,F1全部表现为雌雄同株”,可知乙基因型为BBtt,丁的基因型为bbTT,F1基因型为BbTt,F1自交F2基因型及比例为9B_T_(雌雄同株):3B_tt(雌株):3bbT_(雄株):1bbtt(雌株),故F2中雌株所占比例为1/4,雄株的基因型为bbTT、bbTt,雌株中与丙基因型相同的比例为1/4。【小问3详解】假设糯和非糯这对相对性状受A/a基因控制,因为两种玉米均为雌雄同株植物,间行种植时,既有自交又有杂交。若糯性为显性,基因型为AA,非糯基因型为aa,则糯性植株无论自交还是杂交,糯性植株上全为糯性籽粒,非糯植株杂交子代为糯性籽粒,自交子代为非糯籽粒,所以非糯植株上既有糯性籽粒又有非糯籽粒。同理,非糯为显性时,非糯性植株上只有非糯籽粒,糯性植株上既有糯性籽粒又有非糯籽粒。25.某种动物的A基因编码胰岛素生长因子-2(IGF-2),若突变为a基因则无此功能(A、a位于常染色体上)。IGF-2是该动物正常发育必需的一种蛋白质,缺乏IGF-2时该动物表现为个体矮小。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如胞嘧啶在发生甲基化后转变成5-甲基胞嘧啶,但仍能与鸟嘌呤互补配对。小鼠卵细胞形成时若A基因特定区域发生甲基化,会阻断该基因的转录,精子形成时无此现象。图2为中心法则,揭示了生物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过程。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A基因和a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它们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2)A基因特定区域发生甲基化,会影响图2中的_______(填字母)过程,表型发生_________(填“可遗传”或“不可遗传”)变化。A基因的甲基化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基因突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某基因甲基化后仍可转录则甲基化_________ (填“会”或“不会”)改变基因转录产物的碱基序列。(3)基因型为Aa的小鼠可能表现为个体矮小,请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2)①.b②.可遗传③.不属于④.甲基化不导致基因的碱基序列改变⑤.不会(3)若A基因来自母本,在产生卵细胞过程中发生了甲基化不能表达【解析】【分析】分析图1: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该图表示甲基化。分析图2:a表示DNA复制,b表示转录,c表示翻译,d表示逆转录,e表示RNA自我复制。【小问1详解】A和a是一对等位基因,A与a的根本区别是二者携带的遗传信息不同,遗传信息是指基因中的碱基(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小问2详解】甲基化的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无法合成相应蛋白,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因此A基因特定区域发生甲基化,会影响图2中的b转录过程。DNA分子发生甲基化后,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表型发生可遗传的改变。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甲基化不导致基因的碱基序列改变,因此不属于基因突变。若某基因甲基化后可转录则甲基化不会改变基因转录产物的碱基序列。【小问3详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