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届高三10月阶段考文综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届高三10月阶段考文综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87686

大小:250.32 KB

页数:9页

时间:2023-11-29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届高三10月阶段考文综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届高三10月阶段考文综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届高三10月阶段考文综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届高三10月阶段考文综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届高三10月阶段考文综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届高三10月阶段考文综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届高三10月阶段考文综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届高三10月阶段考文综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届高三10月阶段考文综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届高三10月阶段考文综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上期高2024届10月阶段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300分第Ⅰ卷本卷共35题,每题4分,共1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不辨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上之”。墨家的上述人才观折射出A.春秋时期的社会阶层分化剧烈B.战国时期新生社会力量的崛起C.新兴地主不断壮大的时代特征D.希望社会矛盾缓和的理想寄托【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强调“尚贤”,主张任人唯贤,这种人才观的出现意味着当时社会阶层流动较大,新的社会力量崛起,B项正确;社会阶层流动会影响人才观,而非社会阶层分化剧烈,排除A项;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利益,而非地主阶级,排除C项;墨家的人才观在当时得到了实践而非理想寄托,排除D项。故选B项。2.东汉尚书台曾独任中央秘书机构,后担负行政任务,失去了信息枢纽本色,魏晋时为中书省所取代;后中书省显耀,皇帝则又另设门下省负责中央的秘书工作。这反映出A.中枢权力运行机制成熟B.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C.中外朝制度已逐渐确立D.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尚书台担负行政事务后变成事实上的宰相机构,后为中书省所取代,中书省权力扩张后,皇权则以门下省来制约,因此,这本质上讲是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D项正确;通过题干信息无法得出“成熟”,排除A;材料不能说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B项排除;中外朝制度创立于汉武帝时,C项排除。3.宋代植茶既可折税也能出售获利,“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民卖茶资衣食,与农夫业田无异。”鄂州崇阳县“民不务耕植,唯以植茶为业”。从中可知宋代A.农民所受人身束缚相对松弛B.土地兼并不受国家抑制C.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D.农业生产租佃关系盛行【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材料“民卖茶资衣食,与农夫业田无异”“民不务耕植,唯以植茶为业”体现的是宋代植茶风气盛行,说明的是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C项正确;材料与农民的人身束缚相对松弛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土地兼并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租佃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4.据统计,明代270多年间产生进士家族至少2088个,但近87%的进士家族不能传至三代。出身于“上三代无任实职官”家庭的进士,明初为72.32%,明末仍为60.73%。这反映出明代A.科举制度陷于僵化B.传统的四民秩序瓦解C.宗族制度根深蒂固D.社会流动性显著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代科举取士打破了家族式的特权垄断,有利于阶层流动,D项正确;材料中无法反映出科举制度程序、方式、内容的僵化,排除A项;社会流动性增强不等同于四民秩序瓦解,排除B项;据材料“近87%的进士家族不能传至三代”可推断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5.1900年1月清廷颁布了一道有关处理教案上谕。在这道上谕中,清廷要求地方督抚慎重处理各地教案,不可将反对洋教者一概“目为会匪”,“良莠不分”……地方官在处理此等民教案件时,应该“只问其为匪与否,肇衅与否,不论其会不会、教不教”。由此可知,清政府A.试图操纵和利用反帝势力B.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C.积极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D.谋求联合绞杀义和团运动【答案】A【解析】【详解】清政府关于处理教案的上谕中要求地方官员不能一味偏袒教会,应该“只问其为匪与否,肇衅与否”,结合这一时期正是八国联军侵华之前,民众反洋教斗争激烈,清政府的上谕意在操纵和利用反帝势力,A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标志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到民族矛盾,而是缓和阶级矛盾,排除C项;这一时期清政府意图笼络义和团,排除D项。故选A项。6.近代某时期,曾集中出现许多以“新”字开头的刊物。如《新国民》《新青年》《新社会》《新生活》《新村》《新生命》《新教育》《新新小说》《新妇女》《新人》《新学生》《新共和》《新湖南》等,有数十种之多。由此可推知,当时A.民主革命的呼声高涨B.民众期盼民主和平建国C.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D.学界重视改造国民精神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新青年》《新社会》《新生活》《新村》《新生命》《新教育》《新新小说》《新妇女》”等信息可得出这一时期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从创办刊物的名称可以看出,此时学界强调对民众思想的改造,故D项正确;材料的信息没有体现民主革命,排除A项;B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内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排除C项。7.1941年,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调整财政政策,盐务局制定“以军队生产为主,盐民产盐为辅”的生产计划,计划出口食盐60万驮。1942年,边区开始实行盐业专卖和统销政策,统一产销盐价,收入统归军委。这些政策调整()A.缓解了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困难B.粉碎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C.扩大了苏维埃政权的群众基础D.实现了盐务管理的近代化【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以军队生产为主,盐民产盐为辅……1942年,边区开始实行盐业专卖和统销政策,统一产销盐价,收入统归军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面对日军的扫荡与围剿,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边区政府采取措施予以应对,缓解了经济困难,A项正确;材料所示时间是抗战时期,并不是国共对峙时期,排除B项;苏维埃政权是土地革命时期,我党建立的政权,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边区政府应对日军的扫荡,做出的政策调整,不能得出实现了盐务管理的近代化,排除D项。故选A项。8.1977年5月9日,在停顿16年之后,人民大会堂迎来了久违的全国先进生产者表彰大会。此后,1978年、1979年每年进行两次全国劳模表彰。三年中,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先后为4157个先进集体、2520位先进个人颁奖。如此高调、密集的全国劳模表彰主要是因为()A.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B.改革开放进程的开启C.艰苦风斗的作风建设D.拨乱反正的时代需求【答案】D【解析】【详解】改革开放前后,高密度进行劳模表彰,主要是契合拨乱反正的时代需求,D项正确;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排除A项;1977年尚未改革开放,排除B项;艰苦奋斗高密度的劳模表彰不存在因果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9.梭伦担任雅典执政官时,放开城邦议事会的任职资格,不再考虑公民的出身或血统,那些富裕并有闲暇投入公共事务的人都可以进入议事会。梭伦的做法() A.助推公民权力的扩大B.旨在捍卫低等级公民利益C.有助于工商业的发展D.推动雅典进入“古典时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梭伦以财产选官,有助于缓解工商业者与传统奴隶主贵族的矛盾,也有助于刺激工商业者发展经济,C项正确;雅典的公民权是固定的,排除A项;梭伦改革注重各阶层利益的平衡,并非侧重捍卫低等级公民利益,排除B项;古典时代指的是最好的时代,一般指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距离梭伦的时代还比较遥远,排除D项。故选C项。10.1852年英国布莱克本的一位工厂主宣称:生意人没有党派偏见,全心全意为城市谋利益,应当掌管城市事务。1853年曼彻斯特的64名市政委员中,有12人是纺织业工厂主、10人是其他行业工厂主、农业代表仅9人。这说明英国A.工业资产阶级开始掌管城市权力B.两大政党社会基础发生变化C.新兴社会群体参与地方城市治理D.城市职能转变推动工业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越来越多的加入到社会治理中,C项正确;材料与资产阶级开始掌权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两党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城市职能转变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1.1931年,苏联实施工资改革,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将非熟练工人和熟练工人的工资差距从1:2.8扩大到1:3.6,并实行刺激性较大的累进计件工资制。这一改革A.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破坏B.延续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精神C.适应了工业化建设需要D.推动了高度集中经济体制的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素养。根据材料可知30年代初,苏联工资改革的重点在于提高技术人员和掌握技术的熟练工人的工资,鼓励人员提高技术,这适应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故选C项;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没有遭遇经济危机,故排除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平均主义原则,与材料明显不符,故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2.下图为1950年5月有关欧洲发展状况的漫画《舒曼的交响乐》。画中贝文尽管也在鼓起腮帮努力演奏,但他左右双臂怀抱着两个婴儿,一个代表“社会主义规划”,另一个代表“英联邦”。该漫画表明() A.欧洲的联合面临复杂挑战B.欧洲煤钢联营组织的发展C.欧洲国家抵制马歇尔计划D.英国主导欧洲一体化进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50年5月有关欧洲发展状况的漫画《舒曼的交响乐》。画中贝文尽管也在鼓起腮帮努力演奏,但他左右双臂怀抱着两个婴儿,一个代表‘社会主义规划’,另一个代表‘英联邦’。”可知,漫画表明,在推动欧洲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法国和德国积极配合,英国则是不配合的形象,还有社会主义的因素,说明欧洲的联合面临复杂挑战,A项正确;煤钢联营组织建立于1951年,排除B项;马歇尔计划于1948年实施,排除C项;英国主导欧洲一体化进程,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第Ⅱ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3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4~45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中期,面对城市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德国部分城市结合社区中卫生、宗教与教育组织的力量进行济贫改革,英美则发起社区睦邻组织运动,目标在于通过社区组织整合社区资源来扶危济困。二战后,欧美各国大都制定了城市社区自治的法律法规。美国联邦政府自1960年以来相继制定了几部关于城市社区发展的法律和法规,如《住宅和社区发展法》《社区再投资法》和《国家和社区服务条例》等。社区组织行使社区管理职能,由社区居民代表选举产生,多层次的非营利组织遍布各个社区,他们为社区提供各种各样的专业性和差异性服务,每年约有9000多万人次的志愿者从事社区服务工作,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为美国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和智力保障。——摘编自吴素雄、吴艳《欧美国家社区治理的结构、功能及合法基础》等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在城市建立了一种以“单位”治理社会的体系,各个企事业单位从属干各级政府,城市成员从属于各个单位,国家与城市社会几乎是重合的。1986 年初,民政部门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基层管理,开始倡导和推动社区服务工作,并于1995年制定《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随之在全国推行。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颁布,标志着社区建设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方向。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外,社区还出现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通过居民会议议事协商和民主听证等形式,社区各类主体都可以平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发表,体现了我国社区建设由“社区管理”向“社区治理”的转变。——摘编自邱梦华《城市社区治理(第二版)》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近代社区产生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美国相比,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的特点。(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意义。【答案】(1)工业革命的兴起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问题不断出现;原有救济方法的不足;城市基层治理的传统等。(任答4点即可)(2)起步晚;发展快;与改革开放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行政色彩;社区管理多元化;社区建设与时俱进等。(任答4点即可)(3)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增强居民幸福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升中国社会治理水平;促进基层民主自治,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任答4点)【解析】【小问1详解】背景:根据材料中的“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中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可得出工业革命的兴起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根据材料中的“面对城市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得出社会问题不断出现;根据材料中的“德国部分城市结合社区中卫生、宗教与教育组织的力量进行济贫改革,英美则发起社区睦邻组织运动,目标在于通过社区组织整合社区资源来扶危济困”可得出原有救济方法的不足;根据材料中的“二战后,欧美各国大都制定了城市社区自治的法律法规”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城市基层治理的传统等。【小问2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中的“1986年初,民政部门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基层管理,开始倡导和推动社区服务工作,并于1995年制定《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随之在全国推行。”可得出起步晚,发展快;根据材料中的“1986年初,民政部门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基层管理”结合所学知识,从时间上看,可得出与改革开放密切相关;根据材料可知社区是由民政部负责,还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发表”可得出具有一定的行政色彩;根据材料中的“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外,社区还出现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可得出社区管理多元化;根据材料中的“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发表,体现了我国社区建设由‘社区管理’向‘社区治理’的转变。”可得出社区建设与时俱进等。【小问3详解】意义:根据材料中“倡导和推动社区服务工作”可得出有助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增强居民幸福感;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国家不断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的治理,可得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材料的信息,我国社区建设由“社区管理”向“社区治理”转变,可得出提升中国社会治理水平;根据材料中的“通过居民会议议事协商和民主听证等形式,社区各类主体都可以平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可得出促进基层民主自治,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城市社区的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4.图像资料是具有直观性的历史记忆,但历史记忆夹杂着个人偏见,所有的历史场景都不可能自然呈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据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三月《星期画报》第23期提取图片信息,请你以一位历史观察者的身份,以“观察、见证、遥想”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答案】 观点:清王朝意图通过军备革新维护其封建统治。阐述:晚清时期,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危机不断加深,为救亡图存清政府自上至下的实行清末新政,改革学堂教学及新兵训练,以维护自身统治。当时的清政府及其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早已严重亏空,这使清朝统治者感到自己的统治根基业已动摇。加上列强不断给清廷施加压力,要求清政府迅速改变当前的无能状态。编练“新军”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清政府对此投入了巨大财力,花费了很大力气。漫画中德军冒雨参观晚清中国学堂且呈现出严肃认真的态度与形象;而中国官员却在会面中表现出抓耳挠腮的形态,两者之间德军的认真严谨与中方的漫不经心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预示着新政改革终将以失败告终的结局。由此可见,面对中西方两者之间这样的对比,作者产生了担忧,按照如此的表现发展下去,中国的未来甚是堪忧,故亟需自强,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异常艰难。【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清末时期。根据材料提取信息,如:清末、1907年、画报、好学、自强、冒雨、德国军人的严肃认真、中国官员的抓耳挠腮等。注意是以历史观察员的身份进行描述。以“观察、见证、遥想”为题并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论述。首先结合当时中国学堂发展的背景可得出观点:清王朝意图通过军备革新维护其封建统治。其次,分别从中国面临的危机、中国人的民族觉醒和挽救民族危机方面分析;从清朝官员和德国军人的对比说明中国近代政府的态度;结合所学分析学堂设立的影响,说明中国近代化的艰难曲折。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面对中西方两者之间这样的对比,作者产生了担忧,按照如此的表现发展下去,中国的未来甚是堪忧,故亟需自强。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平城时代是北魏势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但随着北魏帝国的发展,平城已不再适宜作为都城。493年秋,孝文帝放弃平城,迁往洛阳。洛阳素有“王里”之称,却在晋末大乱时毁于兵火,“号为荒土”。孝文帝“营洛务求壮丽”,“礼盛周宣《斯干》(祝贺周朝贵族宫室落成的歌辞)之制,事高汉祖壮丽之仪”,里坊形制益发规整化。城中有“户十万九千余”,若按五口之家的标准计算,至少也有五六十万人。而后世王夫之则认为:迁洛“涂饰虚伪……糜天下于无实之文,自诧升平之象。强宗大族,以侈相尚……部落心离,浮华气长”,是北魏速亡的原因。——摘编自陈汉玉《也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时期重建洛阳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孝文帝时期重建洛阳的活动。【答案】(1)特点: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规划整齐);耗费巨大;重视礼乐;深受中原文化影响。(2)评价:积极作用:使洛阳重现生机;为后世都城建设提供借鉴;有利于改革进一步展开;有利于民族融合。消极作用:耗费财富和民力,增加民众负担,激化社会矛盾;重建洛阳崇尚奢侈,激化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速了北魏的灭亡。【解析】【小问1详解】 特点:据材料“至少也有五六十万人”可知规模宏大;据材料“礼盛周宣《斯干》(祝贺周朝贵族宫室落成的歌辞)之制,事高汉祖壮丽之仪”可知布局严谨(规划整齐),重视礼乐,深受中原文化影响;据材料“糜天下于无实之文”可知耗费巨大。【小问2详解】评价:积极作用:据材料“洛阳……在晋末大乱时毁于兵火”及所学知识可知使洛阳重现生机;据材料“里坊形制益发规整化”可知为后世都城建设提供借鉴;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营建洛阳有利于改革进一步展开;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量鲜卑贵族来到洛阳,有利于民族融合。消极作用:据材料“涂饰虚伪……糜天下于无实之文”可知耗费财富和民力,增加民众负担,激化社会矛盾;据材料“强宗大族,以侈相尚”可知重建洛阳崇尚奢侈,激化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速了北魏的灭亡。1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他的经济思想丰富而深刻。他提出“利在于民,犹在国”的原则,强调“天子不能与万物争权”“民得其利则财源通”。他还主张,对手工制造业、矿冶业和商业等行业,封建国家应“一税之后,不问其所之”。他还指出,“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是常情也。……用天下之私以成一人之公,而天下治”,认为应通过尊重人的本性来管理经济。他主张要“藏富于民”,指出“有生财之方,而后赋税可得而收也”。财政分配应兼顾中央和地方,要使“州郡有余”。发展社会经济要“与天下同利”,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贪图小利。这些思想至今仍散发着光彩。——摘编自田泽滨《顾炎武经济思想简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经济思想形成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的主要经济思想。【答案】(1)背景:明清时期封建制度逐步僵化;商品经济发展;经世致用思潮和儒家民本思想影响;顾炎武的社会实践。(2)经济思想:反对国家与民争利,主张与天下同利;主张封建国家减少对工商业的干预;利用人的私性来管理经济;发展生产是税收的基础;要兼顾地方的财政自主权。【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末清初。由材料“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他经济思想丰富而深刻。”“利在于民,犹在国”“民得其利则财源通”“认为应通过尊重人的本性来管理经济”“财政分配应兼顾中央和地方”及所学可知,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作答,例如:明清时期封建制度逐步僵化;商品经济发展;经世致用思潮和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顾炎武的社会实践。【小问2详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