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光华校区)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光华校区)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66217

大小:36.92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3-10-21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光华校区)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光华校区)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光华校区)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光华校区)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光华校区)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光华校区)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光华校区)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光华校区)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光华校区)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光华校区)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光华校区)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光华校区)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编修史书时,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追溯其与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渊源。这反映出当时诸侯()A.积极谋求国家统一B.对华夏正统的认同C.高度重视史书编撰D.固守分封等级秩序【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战国时期的中国。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立足于本国立场,通过追溯自己与三代之间的关联,来证明自己是华夏正统的延续,这体现了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B项正确;各诸侯国立足于自己的立场去追溯与三代的历史渊源,这意味着各诸侯国的立场有别,而谋求国家统一是各诸侯国共同的立场,并非差异性,排除A项;各诸侯国追溯与三代历史渊源,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现实政治,而非重视史书编撰这一表象,排除C项;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当时的大部分诸侯国自立为王,而非固守分封等级秩序,排除D项。故选B项。2.秦汉时期,在参与实际政治的过程中,儒家学者逐渐从“儒者”变成了“儒士”。因此,学者余英时指出“先秦儒家的君臣观在董仲舒手上也经过了一番相当彻底的法家化。”这里的“法家化”指的是儒学A.丧失了社会批判精神B.完成政治体制化进程C.融入于法家思想体系D.与官僚政治逐步结合【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先秦儒家君臣观在董仲舒手上也经过了一番相当彻底的法家化”认为儒家“法家化”是在董仲舒的手上实现的,董仲舒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成为了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工具,而董仲舒创立的新儒学则具有“外儒内法”的特点,因此“法家化”指的是儒学为封建专制服务,和官僚政治相结合成为大一统的工具,D项正确;“丧失”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完成”政治体制化进程不符合史实,汉代时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排除B项;“融入于”法家思想表述错误,是以儒学为基础,带有法家色彩而非彻底与法家思想融为一体,排除C项。故选D项。3.史载,宋太宗派内侍8人带着国书、礼物分四批出使海外各国,邀请外商来华贸易。宋高宗时市舶司领班蔡景芳招徕外船,纳税98万缗,被提升为低级武官。据此可知,两宋政府A.对各国实行怀柔政策B.调整了传统的商业政策 C.强化了对外贸易管理D.以商业税收主要财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太祖派人邀请外商来华贸易、宋高宗奖励招徕外船的官员,可知宋代政府调整了传统的商业政策,B项正确;材料与怀柔政策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对外贸易管理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政府税收来源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4.明代徽州府一份土地登记簿册显示,当地大户朱学源崇祯十五年时共有土地803.23亩,分散在1259块地段上,平均每个地段约为0.64亩,而且其中90%以上的土地分散在本户所在的乡里以外。类似的情况在当地比较普遍。上述状况反映出()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适应B.大土地所有制进一步发展C.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改变D.农村土地利用率大幅提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当地大户朱学源崇祯十五年时共有土地803.23亩,分散在1259块地段上,平均每个地段约为0.64亩,而且其中90%以上的土地分散在本户所在的乡里以外。”可知,当时大户的土地数量虽然较多,但是较为分散,而且每个地段的平均亩数较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散而且面积较小的土地适应当时小农经济发展水平,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A项正确;通过材料的静态描述无法看出当时大土地所有制进一步发展,排除B项;当时的农业生产方式并未发生重大变化,排除C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土地利用效率,排除D项。故选A项。5.清末新政时,在地方兴办学校、企业的绅士得到朝廷重用,官场出现“绅比官更有前途”的观点,不少地方官辞去官职,“跑到日本去住几个月,回原籍就转为绅了”。这一现象反映当时()A.地方势力影响政府决策B.效法日本成为社会共识C.政府对新式人才的重视D.官僚集团内部分崩离析【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中国)。材料显示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绅士得到朝廷重用,甚至有人为了得到朝廷重用,不惜辞官前往日本只为能够快速变为绅士,说明这一时期,地方势力影响政府决策,A项正确;材料涉及日本,是强调当时人们想方设法成为绅士,不能据此推断效法日本成为社会共识,排除B项;材料中的“绅士”没有强调是新式人才,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涉及官僚集团内部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6.1931年,农村革命根据地以累进税制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田赋,向店铺征收营业税,对经过中央根据地24 个关卡的货物征收过境税。因此,1932年7月以后,红军部队不再担负筹款任务,而是由根据地的中央政府财政部门为其提供给养。据此可知,当时()A.红军的财政保障能力提高B.敌后根据地遭遇严重的困难C.中共放弃了土地革命政策D.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被粉碎【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红军部队不再担负筹款任务,而是由根据地的中央政府财政部门为其提供给养”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初中共调整根据地的税收政策,增加了根据地的财政收入,因此红军部队的给养由根据地的中央政府财政部门提供,不再担负筹款任务。这说明当时红军的财政保障能力提高,A项正确;依据材料时间可知,涉及的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而非抗战时期的敌后根据地,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土地革命,而且“放弃”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是否被粉碎,排除D项。故选A项。7.1950-1952年我国国营经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贡献率年份在财政收入中的贡献(亿元)占财政总收入比重(%)195021.7533.41951597447.81952101.0158.1上表可用于说明,当时A.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基本完成B.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C.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积极性D.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我国的国营经济在财政中的贡献率占比明显上升,这说明当时新生的人民政权在经济方面占据了主导,政权得到了巩固,D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经济恢复完成,排除A项;一五计划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B项;当时的土地改革之后,土地不属于国营经济,排除C项。故选D项。8.下表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新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单位:个)。阶段六十年代七十年代 数量地区亚洲113欧洲114非洲1419美洲113大洋洲-5合计1764据此可知,该时期A.第三世界国家登上了国际舞台B.中国的国际活动空间得到拓展C.中美建交推动了中国外交发展D.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六十年代与中国建交数量少于七十年代,可知中国的国际活动空间得到拓展,B项正确;材料与第三世界的发展无关,排除A项;1979年中美建交,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显著提升”说法太过夸张,排除D项。故选A项。9.据记载,公元前440年雅典城邦一个司库官委员会被指控挪用公款,公民大会在没有详细调查的情况下判处十名司库官死刑。在已经处决了九人后,钱的去向被查明,结果仅有一人幸免。这暴露出雅典民主制A.根本上违背了民主公正原则B.制度设计存在损害初衷的漏洞C.与雅典当时的基本国情不符D.无法保障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答案】B【解析】【详解】公民大会在没有详细调查情况下判处十名司库官员死刑,最后钱的去向被查明,结果仅有一人幸免,这种冤假错案的出现是因为直接民主体制下,公民大会权力太大,没有制约,是制度设计存在漏洞,B项正确;公民大会的判决体现了民意,没有违背民主公正的原则,排除A项;雅典是小国寡民,直接民主制与当时的国情相符,排除C项;雅典民主制能够保障公民的基本的民主权利,排除D项。故选B项。 10.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地区40多个自治城市颁布了多达300部的禁奢法令。仅15世纪就颁布了83部禁奢法令,这一数字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里更是翻了两番。这股禁奢立法的潮流直至18世纪才逐渐偃旗息鼓。这从侧面表明,当时意大利()A.人文主义思潮盛行引发反省B.天主教会禁欲主义根深蒂固C.封建等级秩序受到严重冲击D.广大民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盛行,人们追求现实的生活和幸福,在一定程度上助长奢侈虚浮的社会风气,引起了多方关注和担忧,众多禁奢法令的颁布是这些反省的体现,A项正确;文艺复兴时期,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但致使禁奢法令颁布的因素有很多,天主教会的禁欲主义只是部分因素,并不全面,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封建等级秩序,排除C项;禁奢令的颁布并不一定能反映民众的生活水平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11.14世纪时,但丁、马尔西利奥等思想家提出,教会应该是纯粹精神和道德的宗教组织,教皇和教会的官吏都无权干预世俗政治,也无权干预纯属其他政治领域和民间的各种事项。这种思想在普通民众中的深入传播()A.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B.有利于构建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C.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D.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教皇和教会的官吏都无权干预世俗政治,也无权干预纯属其他政治领域和民间的各种事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思想削弱了教会在政治方面的势力,在普通民众中的深入传播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D项正确;材料设问强调的是在普通民众中深入传播带来的影响,排除A项;构建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是启蒙运动,排除B项;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排除C项。故选D项。12.17世纪,欧洲地图制作的中心转移到荷兰。许多制图师竞相为商业公司提供地图,世界的边界被重新清晰界定,有市场和原材料开放潜力的地方被一一进行了标注。这一现象A.表明荷兰已经成为世界霸主B.反映出商业革命的逐渐发展C.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D.得益于地圆学说的深入人心【答案】B【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欧洲新制作的地图中有市场和原材料开放潜力的地方被进行了一一标注,说明当时的欧洲注重新的市场和原材料产地。根据“17世纪”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因为商业革命逐渐发展,对市场和原材料市场的要求不断提升,B项正确;这一现象不能说明荷兰成为世界霸主,排除A项;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在20世纪初,排除C项;这一现象是商业革命推动的结果,并不能说明地圆学说深入人心,排除D项。故选B项。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先秦经秦汉到曹魏,随着令的编集和完善,律由原可不断增减的开放性体系,变成大致固定和封闭的体系。《魏律》是秦汉法典体系演变成果的集中体现。《法经》是一部法学著作,而不是一部法典;盗、贼、囚、捕、杂、具,是法学意义上的分类。所谓“汉律九章”,是在《法经》分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三类,同时也泛指汉律篇章之多。从文本上看,律、令都有一个由原始的诏书到改写成精密的法律条文的过程。无论是内容还是法律效力,秦汉时期的律、令似乎并无不同。——摘编自孟彦弘《秦汉法典体系的演变》材料二公元前27年,屋大维废共和而行帝制。皇帝敕令开始显示力量,并逐渐成为罗马法的渊源之一。在帝政前期,皇帝敕令并不经常被使用,而是借由元老院之手颁布法律。以公元235年塞维鲁斯遇刺为起点,罗马帝国开始分崩离析。政治动荡使皇权愈发集中,皇帝操纵了立法权。皇帝敕令几乎成了唯一的法律渊源,甚至被直接称为“法”。在查士丁尼的支持下,东罗马帝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法典编纂(汇成《罗马民法大全》)。在《法学阶梯》(查士丁尼时代的法学教科书)一书中,保留了大量的皇帝敕令。——摘编自沈超《从皇帝敕令的演进过程看罗马政治与法律的关系》材料三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制定一部民法典的条件已经具备。基于这样的政治经济背景,经由学者的呼吁以及最高决策层的决断,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编纂民法典的法治任务与目标,我国民法典的制定工作由此拉开帷幕。“我国民法学界以后讨论的问题也不再是“中国为什么需要民法典”,而是“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民法典”。”——摘编自李星、王利民《中国民法典的定位与编纂》(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汉法典与古罗马法律的相同之处。(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汉法典与古罗马法律演进的历史背景。(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制定民法典的意义。【答案】(1)相同之处:由开放转向封闭;承袭前代,影响后世;皇帝的敕令具有法律效力;具有法学基础;逐步形成法律体系;维护现实统治。(2)历史背景:秦汉: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君主专制加强;思想实现大一统;法家思想的影响。古罗马:帝制的建立;领土的扩张;皇帝的重视和法学家的努力。 (3)意义:维护人民民事权利,增进人民福祉;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解析】【详解】(1)由材料一“原可不断增减的开放性体系,变成大致固定和封闭的体系”及材料二“皇帝敕令开始显示力量,并逐渐成为罗马法的渊源之一”“皇帝敕令几乎成为了唯一的法律渊源”可得出“由开放转向封闭”;由材料一“所谓‘汉律九章’,是在《法经》分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三类”“《魏律》是秦汉法典体系演变成果的集中体现”及材料二“东罗马帝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法典编纂”可得出“承袭前代,影响后世”;由材料一“律、令都有一个由原始的诏书到改写成精密的法律条文的过程”及材料二“皇帝敕令几乎成为了唯一的法律渊源,甚至被直接称为‘法’”可得出“皇帝的敕令具有法律效力”;由材料一“《法经》是一部法学著作,而不是一部法典;盗、贼、囚、捕、杂、具,是法学意义上的分类。所谓‘汉律九章’,是在《法经》分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三类”及材料二“《法学阶梯》一书”等信息,结合古罗马自然法等相关史实,可得出“具有法学基础”;由材料一“随着令的编集和完善,律由原可不断增减的开放性体系,变成大致固定和封闭的体系。《魏律》是秦汉法典体系演变成果的集中体现”及材料二“东罗马帝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法典编纂”可得出“逐步形成法律体系”。(2)背景,秦汉方面,先秦时期分裂割据,秦汉国家统一;先秦尚未完全建立君主专制,秦汉建立皇帝制度并加强皇权;先秦百家争鸣,秦汉先后有法家、儒家的思想大一统。古罗马方面,由材料“屋大维废共和而行帝制”可得出“帝制的建立”;由“皇帝敕令几乎成了唯一的法律渊源”,得出“皇帝的重视”。因为领土扩张,出于缓和民族矛盾和加强对各地控制的需要,皇帝权力的扩张才会在法律中日益突显;由“大规模的法典编纂”《法学阶梯》”可得出“法学家的努力”。(3)意义,从“民”“法典”及材料中提及的制定背景、联系当下时代特征等思路组织答案。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面是一本历史教科书前三个单元编排和主要内容的初稿。现在要新增一课“古代非洲和美洲”,主要内容是“4一15世纪非洲出现的一系列国家,阿拉伯商人用印度、中国的手工业品交换当地的黄金、象牙和奴隶”。“印第安人在中美洲、南美洲创造的玛雅、印加文明,在12一16世纪的鼎盛时期,这里的农业兴盛,培育了其他大陆没有的马铃薯、玉米、番茄等,城市和交通建设比较完善”。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公元前3500年一公元前6世纪)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印度和古代希腊的文明产生和特点)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交流(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的兴起和衰落)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5-15世纪)第1课中古时期的欧洲(西欧封建社会的庄园、城市与教会;拜占庭与俄罗斯)第2课中古时期的亚洲(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印度、日本等国情况) 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15-16世纪)第1课全球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和其他航路的开辟)第2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人类第一次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的建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将新增一课放入哪一单元作为第几课比较适合并阐述理由。(要求:明确说明新增一课作为第几单元的第几课:结合时间、内容和历史联系等方面综合阐述理由:观点正确,论述有据清晰)【答案】示例一作为第一单元第2课。从历史分期年代上看,“古代非洲和美洲”都属于世界古代史的分期范畴。从新增一课的内容上看,主要讲述了非洲历史上出现的一系列早期国家,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的古代玛雅和印加文明,都是人类文明中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在美洲大陆被“发现”之前,印第安文明独立发展并达到较高程度。从历史联系上看,第一单元第1课的主题之一是人类文明的产生和早期发展的多元特点,但第1课主要讲述公元前3500年一公元前6世纪四大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印度和古代希腊的文明产生和特点。把“古代非洲和美洲”安排在第2课中,既可以从时间上承接上一课,还可以进一步强调人类文明产生的多元特点,同时也有利于揭示人类早期文明的共同特点以及影响文明间差异的主要因素。因此,从时间、内容和历史联系来看,把新增的“古代非洲和美洲”作为第一单元第2课比较适合。示例二将“古代非洲和美洲”放入第二单元第3课。初稿的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叙述了5—15世纪的历史,空间范围涉及欧洲和亚洲,每一课具体介绍了西欧、俄罗斯、阿拉伯帝国、印度、日本等不同国家的历史发展情况。新增的“古代非洲和美洲”的时间段是4—16世纪,与第二单元的历史时段基本吻合。内容介绍的是非洲、美洲地区历史发展的基本状况,也符合第二单元的内容。将“古代非洲和美洲”放入第二单元第3课,整个第二单元就可以从欧洲、亚洲、非洲、美洲等区域,更全面地呈现中古时期的世界历史,体现出各地区、各民族、各国家对人类历史发展都作出了独特贡献,也更能体现单元的主题。所以,将“古代非洲和美洲”放入第二单元第3课较为恰当。示例三作为第三单元第1课。 从时间上看,“古代非洲和美洲”的时间段是4—16世纪,与自15世纪开始的“走向整体的世界”相衔接,自然顺畅。从内容上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主要内容是新航路的开辟及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这两个主要内容都离不开非洲和美洲,特别是美洲。非洲己被纳入世界贸易循环,美洲农业的兴盛,城市和交通建设,以及具有其他大陆没有的马铃薯、玉米、番茄等,都可以被视为世界开始连成整体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从历史联系上看,欧洲航海探险家在寻找新大陆的过程中,多次抵达非洲,深入非洲内地,展开殖民活动和贸易,这就为发现美洲后形成的三角贸易圈奠定了基础。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和其他航路的开辟,进一步把欧洲与非洲、美洲、亚洲和大洋洲连成一体。在此基础上,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总之,把“古代非洲和美洲”一课作为“走向整体的世界”的背景,放在第三单元第1课是适合的。【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分析材料内容,结合史实,指出将新增一课放入哪一单元作为第几课比较适合并阐述理由,观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从历史年代先后、历史联系方面看,应该作为第一单元第2课;其次,结合相关史实,第一单元第1课主要讲述公元前3500年一公元前6世纪四大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印度和古代希腊的文明产生和特点,把“古代非洲和美洲”安排在第2课中,既可以从时间上承接上一课,还可以进一步强调人类文明产生的多元特点,同时也有利于揭示人类早期文明的共同特点以及影响文明间差异的主要因素。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自1900年后,北京饮水卫生事业发生了较大变化。早期,技术改良改善了北京饮水状况。凿井技术的进步,使深水井逐步普及,很多人喝上了甜水。接着,基于现代设备和化学化验的自来水公司建立起来。此时,现代饮水卫生的观念尚未形成,不过,人们已从简单地以口味苦甜区分井水的好坏,发展到具备一些关于饮水的科学知识。1925年后,北京饮水卫生进入到国家主导时期。技术进步带来的改变只是一种附带效果,而细菌理论指导的公共卫生则是一种官方的主动作为。1920年代,北京的西方医学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人们开始应用科学细菌方法检验水质。1928年8月,公共卫生成为政府职责之一,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卫生行政机构,一方面积极建设专业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又大力普及科学饮水卫生知识。——摘编自杜丽红《知识、权力与日常生活——近代北京饮水卫生制度与观念嬗变》(1)根据材料,分析北京近代饮水卫生事业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京近代饮水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答案】(1)近代西方技术的传入;近代医学教育的发展;政府的主动参与,设立专门机构;现代卫生观念的不断提高。(2)有利于保障民众的身体健康;推动了政府管理职能向近代转型;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提高了公众的卫生意识。【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早期,技术改良改善了北京饮水状况。凿井技术的进步,使深水井逐步普及,很多人喝上了甜水。接着,基于现代设备和化学化验的自来水公司建立起来”可知,近代西方技术的传入;根据材料“1920年代,北京的西方医学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人们开始应用科学细菌方法检验水质”可知,近代医学教育的发展;根据材料“1928年8月,公共卫生成为政府职责之一,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卫生行政机构,一方面积极建设专业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又大力普及科学饮水卫生知识”可知,政府的主动参与,设立专门机构;根据材料“现代饮水卫生的观念尚未形成,不过,人们已从简单地以口味苦甜区分井水的好坏,发展到具备一些关于饮水的科学知识”可知,现代卫生观念的不断提高。(2)根据材料“人们已从简单地以口味苦甜区分井水的好坏,发展到具备一些关于饮水的科学知识”“人们开始应用科学细菌方法检验水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保障民众的身体健康;根据材料“1920年代,北京的西方医学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人们开始应用科学细菌方法检验水质。1928年8月,公共卫生成为政府职责之一,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卫生行政机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了政府管理职能向近代转型;根据材料“一方面积极建设专业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又大力普及科学饮水卫生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高了公众的卫生意识;根据材料“基于现代设备和化学化验的自来水公司建立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城市化进程。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郭嵩焘,湖南湘阴人。1847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曾任署理广东巡抚、福建按察使等职。1875年8月清廷命郭嵩焘为驻英公使,消息传出,郭嵩焘顿遭众人奚落。…郭嵩焘不顾旁人的诟骂,于1876年12月由上海起航赴英。他逐日详记所见所闻,写成《使西纪程》一书;此书寄回国内后,遭守旧派群起攻之,被毁版停印。他以浓厚的兴趣,走访英国的学校、图书馆、博物馆和各种学会等,结识了不少数学、化学等方面的科学家。郭嵩焘上疏清廷要求在海外设立领事,保护侨民。这项建议被清廷采纳,1878年中国第一个驻外领事馆在新加坡设立。在厦门渔民被英商残害案、英轮撞沉华船赔偿案、英商虐待华工案等项交涉中,郭嵩焘都据理力争。…1879年1月,郭嵩焘出使未满三年,被迫卸职东归。回到国内后,他托病辞官,径回故乡。湖南上至巡抚下至地方士绅,皆视他勾通洋人。1891年7月,郭嵩焘在湖南老家病逝。——摘编自戴鞍钢《郭嵩焘:近代中国首任驻外公使》(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郭嵩焘出使英国的时代背景。(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郭嵩焘出使英国。【答案】(1)中国正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民族危机加深。);中外交往逐步增多;中国社会保守思想浓厚。(2)在保守思想浓厚的情况下,出使英国勇气难能可贵;出使期间,以浓厚兴趣接触西方文明,思想开明;上书请设海外领事,顺应世界潮流;涉外案件中据理力争,尽力维护国民利益。【解析】【小问1详解】 背景:根据材料“1876年12月由上海起航赴英”、“消息传出,郭嵩焘顿遭众人奚落”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民族危机加深;中外交往逐步增多;中国社会保守思想浓厚等角度分析。【小问2详解】评价:根据材料“1875年8月清廷命郭嵩焘为驻英公使,消息传出,郭嵩焘顿遭众人奚落。…郭嵩焘不顾旁人的诟骂,于1876年12月由上海起航赴英”可知,在保守思想浓厚的情况下,出使英国勇气难能可贵;根据“他以浓厚的兴趣,走访英国的学校、图书馆、博物馆和各种学会等,结识了不少数学、化学等方面的科学家”可知,出使期间,以浓厚兴趣接触西方文明,思想开明;根据“郭嵩焘上疏清廷要求在海外设立领事,保护侨民。这项建议被清廷采纳,1878年中国第一个驻外领事馆在新加坡设立”并结合所学可知,上书请设海外领事,顺应世界潮流;根据“在厦门渔民被英商残害案、英轮撞沉华船赔偿案、英商虐待华工案等项交涉中,郭嵩焘都据理力争”可知,涉外案件中据理力争,尽力维护国民利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