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582803
大小:739.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3-11-21
《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昆明市第三中学高2026届高一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填涂考号。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A.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B.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C.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D.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所学可知,人类早期生产力水平较低,过着集体生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私有财产归贵族所有,材料中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说明当时贫富差距已经出现,私有制产生,C项正确;仅凭遗址出土的陶器无法证明当时人类出现私有财产,因为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究竟属于个体所有还是集体所有,材料没有明确告知,排除A项;多人合葬墓主要反映当时人类过着集体生活,没有贫富差距,排除B项;D项说明当时人类的陶器制作具备一定的水平,但是不能证明当时出现私有制,排除D项。故选C项。2.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该学者意在说明()A.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B.宗法制与分封制相辅相成C.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元素D.西周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答案】C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对于士、庶民而言,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知,材料意在说明分封制容易导致士和庶民不忠于国,只忠于家的局面,这反映了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元素,C项正确;宗法制是早期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而不是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排除A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森严的等级制度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在名前”旨在说明()A.郡县制影响深远B.中西方书写习惯不同C.专制主义的强大D.家族宗法制观念浓厚【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人的姓名顺序与西方不同。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中国宗法制观念有浓厚的血缘色彩,家族重视血缘关系。因此,中国人把姓排在前,反映了宗族家族血缘色彩浓厚,D项正确;郡县制是地方行政机构,不影响姓名的顺序,排除A项;中国的姓名顺序反映家族血缘的特点,而书写习惯对中西姓名的顺序没有影响,排除B项;专制主义的强大是指君权的独裁专断,而与姓名顺序没有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4.西周时期楚王熊渠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囊则说“赫赫楚国……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这一变化反映了()A.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B.礼崩乐坏局面C.儒家思想受诸侯认同D.华夏认同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熊渠说他是蛮夷人,不用中原国家的号谥,而子囊认为楚国对南方诸国或安抚或征伐,使之归顺诸夏,这表明了楚国为华夏而战,并以华夏自居,体现了楚国人对华夏文明的接受与认同,D项正确;据所学,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割据,分裂趋势加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礼乐制度的情况,排除B项;据所学,儒家思想是春秋末年孔子创立,材料未体现受诸侯认同,排除C项。故选D项。5.中国古代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诸如: 朝代名称效益战国(秦)都江堰“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战国(魏)西门豹渠“以富魏之河内”汉朝白渠“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这些工程的兴建A.阻碍了经济交流B.不利于商业进步C.促进了农业发展D.实现了国家统一【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以富魏之河内”,“衣食京师,亿万之口”,可以看出水利工程的兴建,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水利工程对农业的积极作用,“阻碍”表述错误,排除A项;农业经济的发展,百姓生活的富足,是有利于商业进步的,排除B项;战国时期是分裂时期,不能用“实现”来形容,应是有利于统一事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6.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与该思想家同属一个学派的是()A.荀子B.墨子C.老子D.韩非【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法家的主张,其中韩非是法家的代表,D项正确;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排除A项;墨子是墨家学派的代表,排除B项;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排除C项。故选D项。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关于中国的某一制度,写道“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中新皇帝推行的制度()A.最早出现于西周B.官员既有封地且可以世代相袭C.导致了秦灭亡D.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答案】D 【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对于中国的某项制度的描述中“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制度为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D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诸侯并非中央政府任命,排除A项;在郡县制下郡县长官没有封地,也不可以世袭,排除B项;郡县制并非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8.关于秦朝的灭亡,贾谊认为“仁义不施”;陆贾认为“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柳宗元则强调“秦之失,在政不在制”。这三者都认为秦的速亡在于A.为政者残忍昏庸B.农民起义频发C.统治者不行仁政D.社会矛盾激化【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中“仁义不施”“暴众”“用刑太极”在政不在制”等观点,共同体现了秦推行暴政,没有推行仁政,故选择C选项;秦朝统治者中秦始皇并不昏庸,故排除A选项;BD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故选择C选项9.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面对这一客观形势,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A.严刑峻法B.对外扩张C.与民休息D.盐铁官营【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知,西汉建立后,受秦朝暴政影响,地方混乱,百姓流移失所,粮食价格飞涨,人们生活苦不堪言,对于此种情况,汉初统治者采取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政策,C项正确;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严刑峻法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对外扩张的信息,排除B项;盐铁官营是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10.某同学在历史笔记中列举了“推恩令”“初置刺史”“尊崇儒术”等措施。由此可知,他正在学习的内容是()A.周武王推行分封制B.汉高祖建立汉朝C.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D.汉光武帝重建汉朝【答案】C【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汉武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推恩令”“初置刺史”“尊崇儒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汉武帝时期“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发展和完善了地方监察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时期的政策,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的统治政策,所以该同学学习的内容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相关论述,排除A项;材料内容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汉高祖建立汉朝无关,排除B项;因“汉光武帝重建汉朝”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C项。11.《史记》注最有影响的是“三家注”,即南朝裴驷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今有学者认为,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学家的注。该学者意在强调()A.《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B.文献价值有赖于当代学者阐释C.文献必须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证D.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学家的注”可知,该学者认为对《史记》的研究,不能只看一些注解,还要看考古学家的注解,由此得出,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12.下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序号与政权对应正确的是()A.①——西晋B.②——前秦C.③——唐D.④——后汉【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之后是西晋,十六国之后是北魏,东晋后是宋齐梁陈,西魏之后是北周,①是西晋,A项正确;②不是前秦而是北魏,排除B项;③不是唐而是梁,排除C项;④不是后汉而是北周,排除D项。故选A项。 13.某同学在学习中发现以下两则学习材料。从材料甲到材料乙可推断的正确结论是()材料甲材料乙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汉]司马迁《史记》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南朝]沈约《宋书》A.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B.江南地区人地矛盾突出C.南方是当时的政治中心D.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西汉时,江南地区无积聚而多贫,到南朝时,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说明这一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地方经济得到发展,D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江南的开发过程,没有涉及北方经济,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江南地区的人地矛盾,排除B项;材料只说明江南从汉朝到南朝的发展过程,同时这一时期的政治重心依然在北方,排除C项。故选D项。14.北京大学闫步克教授说:“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据此说明孝文帝改革()A.加剧了民族之间的矛盾B.推动了北方政权的统一C.导致了门阀政治的灭亡D.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答案】D【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指的是孝文帝改革体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通过改革产生了制度创新,如颁布了均田令、改革租调制度、创三长制以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改汉姓穿汉服等等,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一定程度上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孝文帝改革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排除A项;先是北方政权的统一,后有孝文帝改革,B项时间先后顺序颠倒,排除B项;虽然材料有“它扭转了魏晋以来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但是孝文帝改革仿照门阀士族制度给北魏境内的族姓定高低等级,所以不能直接说孝文帝改革导致了门阀政治的灭亡,排除C项。故选D项。15.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A.减少制度变革阻力B.拓宽财政收入来源C.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D.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隋朝(中国)。根据材料“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可知,与西汉京畿区相比较,隋朝的京畿区向以洛阳为中心的东部延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人口大量增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亟需通过南粮北运等形式来缓解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隋京畿区的东移,与制度变革无关,排除A项;京畿区的东移,与拓宽财政收入来源无关,排除B项;隋朝京畿区的变动目的是缓解经济压力,而民族融合是东移带来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16.安史之乱期间,吐谷浑、于阗、回纥、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或“请助讨贼”或“请助国供灵州军粮”,积极助唐平乱。唐玄宗感叹道:“西戎北狄,吾常厚之,今国步艰难,必得其用。”唐朝能得到少数民族政权支持的主要原因是()A.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B.受到唐玄宗人格魅力的感染C.少数民族地区的物资充足D.安史之乱动摇少数民族统治【答案】A【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西戎北狄,吾常厚之,今国步艰难,必得其用”可知,在国家动乱的时候得到少数民族政权的帮助,主要得益于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认可,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唐玄宗个人的人格魅力,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少数民族地区物资充足的信息,并且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物资不充足,排除C项;安史之乱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少数民族,但并未达到动摇其统治的地步,排除D项。故选A项。17.唐代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写了《登科后》,诗中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下列选项中,与诗歌所反映的选官制度一致的是()A.“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C.“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反映的是科举制中举后的场景,而“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是宋代科举制发展对社会的影响,C项正确;A项是军功爵制,排除A项;B项是九品中正制,排除B项;D项是察举制,排除D项。故选C项。18.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对汉唐的相制有如下评论: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朝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相制的变化()A.提高了行政效率B.削弱了君主权力C.使官僚机构膨胀D.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政事堂作为最高议事机关,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A项正确;三省六部制设立加强了君主权力,排除B项;唐朝相制的变化并没有使官僚机构膨胀,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能得出加强中央集权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19.《资治通鉴》记载:“玄宗之末,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反映了两税法()A.废除了人头税B.为均田制的实施提供了条件C.加剧土地兼并D.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唐玄宗后期,土地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减少,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材料“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反映两税法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以资产多少收税,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项正确;清朝雍正时期,正式废除人头税,排除A项;国家掌握大量无主的荒地才是均田制的实施的条件,两税法是均田制破坏的产物,排除B项;两税法一定程度上上可以抑制土地兼并,排除C项。故选D项。20.佛像在隋唐以前是额宽鼻隆,眉眼细长,头发呈波浪状,具有印度风格。至盛唐时则发展为面容典雅丰腴,含蓄飘逸,具有中国特点,这一变化反映了()A.外来文化趋向中国化B.中外艺术风格交融C.艺术发展受时代影响D.佛教吸收儒家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至盛唐时则发展为面容典雅丰腴,含蓄飘逸,具有中国特点”,结合所学可知,佛教传入中国后,吸收中国儒家文化,佛像雕塑发生变化,出现佛教的本土化,D项正确;材料反映佛教的本土化,并非“外来文化趋向中国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我国不同时期的佛像风格,无法体现中外艺术风格交融,排除B项;材料反映佛教受到中国儒家文化影响,并非强调艺术发展受时代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21.7世纪中叶,因当时医家奉为治病指南的《本草经集注》存在种种不足及错误而显“不合时宜”,唐政府遂组织苏敬等二十余贤才集体重修了丰富严谨的《唐本草》,颁布后对国内外医药学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这体现出医药学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这体现出()A.国家力量助推技术发展B.中国医学技术领先于世界C.唐朝政府内部人才济济D.技术更新有利于巩固统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政府组织二十余贤才集体重修丰富严谨的《唐本草》,体现了国家力量助推技术发展,A项正确;材料没有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作比较,无法得出“中国医学技术领先于世界”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国家力量助推技术发展,C项存在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C项;唐政府组织重修《唐本草》,对国内外医药学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未体现技术更新有利于巩固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22.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中指出:“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余英时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一书中说:“宋代士阶层不仅是文化主体,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与两位学者的观点相关的重要因素是() A.选官制度的发展完善B.重文抑武成为基本国策C.官僚政治的基本成熟D.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宋代重视文臣,官僚士大夫成为文化和政治的主体,这是由于宋代实行重文抑武,B项正确;选官制度有利于官员素质的提高,并不能使士大夫成为政治主体,排除A项;隋唐之际官僚政治走向成熟,排除C项;南宋后期程朱理学才受到官方推崇,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23.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形势图,据此可知,图中“□”处应填()A.东晋B.北宋C.南宋D.后金【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南宋时期(中国)。据图示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该政权处于南方,且都城是临安,结合所学可知是南宋,C项正确;东晋都城在建康,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北宋都城在开封,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后金政权在东北地区,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4.王安石认为财政困难的症结不在于官吏之多和傣禄之厚,理财应“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以此为指导,他在改革中A.大幅缩减官员俸禄B.集中力量整顿吏治C.拨款从事商业经营D.废除原有的募兵制【答案】C【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可知,王安石认为增加财政收入不在节流而在开源,即拨款从事商业经营,故C选项正确;AB选项说法与材料“财政困难的症结不在于官吏之多和傣禄之厚”不符,故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王安石解决财政困难的措施,D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故排除。25.“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由此可见,契丹(辽)的政策特点是()A.实行汉化B.民族分离C.军民合一D.因俗而治【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中可知,契丹设置北面官管理契丹事务,设置南面官管理汉人事务,说明其统治政策的特点是实行因俗而治,D项正确;契丹对本民族和汉人实行不同的统治政策,不是完全汉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因俗而治,不是实行民族分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因俗而治,不是军民合一,排除C项。故选D项。26.金朝某一民族管理系统,其成员平时在各自部落内从事狩猎、捕鱼劳动,一遇战争,青壮年便应征召去打仗,并自备武器、军马和粮草。据此可知,该系统()A.提高了金朝的行政效率B.形成了兵农合一的鲜明特色C.放弃了游牧民族的传统D.加速了契丹民族的汉化进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中国。根据材料“平时在各自部落内从事狩猎、捕鱼劳动,一遇战争,青壮年便应征召去打仗”并结合所学可知,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体现了其兵农合一的特点,B项正确;“猛安谋克”是一种基层治理措施,与行政效率无关,排除A项;狩猎、捕鱼等体现了游牧民族特色,排除C项;金朝是女真民族建立的,排除D项。故选B项。【分析】【点睛】27.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是根据两个原则划分的:一是山川形便,另一个是犬牙交错。有一个朝代在划分省级行政区划时把“犬牙交错”原则运用到了极致,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防止地方割据。材料所指的是()A.秦朝郡县制度B.汉朝刺史制度C.辽朝南北面官制D.元朝行省制度【答案】D 【解析】【详解】据材料“有一个朝代在划分省级行政区划时把‘犬牙交错’原则运用到了极致,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防止地方割据”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在划分省级行政区划时把“犬牙交错”原则运用到了极致,有利的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元朝的行省制,而不是秦朝的郡县制,排除A项;汉朝刺史的区划是设立州,州作为监察区,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度是“一国两制”,而不是行政区划,排除C项。故选D项。28.北宋时期,淮南地区由于种茶农户众多,专门称之为“园户”。福建地区最上品的龙凤团茶,一斤售价黄金二两。明州、福州、广州一带出现了很多“霜糖户”,专门种蔗制糖,甚至远销海外。可见,当时南方地区()A.海外贸易提高了农户社会地位B.城市发展刺激消费观的更新C.面向普通民众的基层市场活跃D.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倾向明显【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北宋时期,南方出现众多种茶的“园户”和专门种蔗制糖“霜糖户”,说明当时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倾向明显,D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海外贸易对农户社会地位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城市发展和消费观更新的信息,排除B项;面向普通民众的基层市场活跃与“(龙凤团茶)一斤售价黄金二两”等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9.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数民族都模仿汉字自行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如下图)。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A.国家统一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B.汉字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包容性C.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的频繁D.少数民族审美呈现世俗化趋势【答案】C【解析】【详解】 考查辽宋夏金时期的文化。根据材料,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数民族都创制了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字,但是这些文字基本上都是在汉字造字的基础上的模仿,说明当时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交流的频繁,C项正确;辽宋夏金时期是处于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分裂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是少数民族模仿汉字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字,不是汉字的包容性,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少数民族审美呈现世俗化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30.宋代瓷器强调制作中精神性的“道”的主导性。宋代不少瓷器采用传统青铜器形制,整体造型规整,大多呈对称形式,给人强烈的庄严、肃穆的视觉感受(如下图所示)。据此可知,宋瓷()宋钧窑月白釉出戟尊A.追求浪漫奔放B.理学色彩浓厚C.凸显个性解放D.注重简单实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宋代瓷器强调制作中精神性的‘道’的主导性。宋代不少瓷器采用传统青铜器形制,整体造型规整,大多呈对称形式,给人强烈的庄严、肃穆的视觉感受”可知,宋瓷整体造型规整,大多呈对称形式,体现的是中庸、庄重的设计理念,通过瓷器造型,宋人摆脱了以物役心的精神桎梏,使心灵得以解放和净化,达到人与宇宙浑然一体的境界,即道的境界,据此可知,宋瓷在设计制造上理学色彩较为浓厚,B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宋瓷庄严、肃穆,而非浪漫奔放,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宋瓷采用传统青铜器形制,整体造型规整,大多呈对称形式,而非凸显个性解放,以及简单实用,排除C项和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31.开辟道路交通是中国古代王朝经略边疆的重要举措,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到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统一后,秦朝铺设有以首都咸阳为中心辐射于全国的驰道,并对在道路上行驶的车子两轮间的距离作了统一规定。为了与匈奴作战时能迅速地将军队派往长城,以咸阳为起点修筑了一条直线延伸向北的道路。秦朝还在山区修筑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加强了对云、贵一带的控制。一条道路可以通往帝国最偏僻的地方,就中央而言,任何地方道路的中断,都意味着妨碍了对那里的统治。——摘编自(日)鹤间和幸《秦汉帝国:始皇帝的遗产》材料二 西域自昔戎胡错居,道路时为闭塞。至汉征匈奴,武帝闻月氏族与匈奴有怨,欲诱之共击匈奴,乃遣张骞使月氏……后霍去病破匈奴右地,金城河西、盐泽之间,不复有匈奴,于是……设四郡,武帝发使抵安息、奄察、黎轩诸国,使者相望于道。唐初设州府以经营云贵,后扶南诏制吐蕃,又拓建、修缮道路。后南诏渐强,与唐交恶,以滇川黔相邻处之道入川,屡战于唐。为占滇川黔相邻地,南诏乃东向,建东城,修道路。唐为制防之,更视滇川黔相邻地之道路为重。二者乃战不息,皆有减损。——据马亚辉《边疆经略与交通变迁的互动》等整理材料三忽必烈即位后两都之间的交通路线也很快建立起来,大体可分为驿道、东道和西道三条线路。驿道是一般元人走的路线,从大都出发,途经驿站十一处,抵达上那,这条路线也是大都至岭北地区线路的南段,元朝派往漠北地区的使臣、官员、军队以及物资调配,也都要通过这条驿道运输北上。东道和西道分别是专供皇帝从大都往返上都的路线。——摘编自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辽宋夏金元卷》(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在道路交通建设方面的举措,概括这些举措实施的政治意义,(2)根据材料二,归纳汉唐王朝经略边疆的相同方式。结合所学,简述汉武帝时期“张骞使月氏”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驿道的功能。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道路交通开辟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之间的关系。【答案】(1)举措:修筑驰道、直道、五尺道、统一车轨;政治意义:加强边疆管理,强化中央集权,巩固统一。(2)方式:设置机构、开通道路、付诸战争。影响: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基础。(3)功能: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运输官府物资;负责传递公文;关系:道路交通开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起到重要作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进一步促进了古代中国道路交通的开辟。【解析】【详解】(1)举措:根据材料“秦朝铺设有以首都咸阳为中心辐射于全国的驰道,并对在道路上行驶的车子两轮间的距离作了统一规定”,可得出修筑驰道、统一车轨;根据材料“以咸阳为起点修筑了一条直线延伸向北的道路”,可得出修筑直道;根据材料“秦朝还在山区修筑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可得出修筑五尺道。政治意义:根据材料“加强了对云、贵一带的控制”,可得出加强对边疆管理;根据材料“就中央而言,任何地方道路的中断,都意味着妨碍了对那里的统治”,可得出强化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2)方式:首先需要分别概括汉唐两朝的方式,找出相同的方式。汉朝:根据材料“霍去病破匈奴右地”,可得出付诸战争;根据材料“设四郡,武帝发使抵安息、奄察、黎轩诸国,使者相望于道”,可得出设置机构、开通道路。唐朝:根据材料“唐初设州府以经营云贵”,可得出设置机构;根据材料“又拓建、修缮道路”,可得出修建道路;根据材料“二者乃战不息,皆有减损”,可得出战争方式。综合两个朝代的方式,相同的有:设置机构、开通道路、付诸战争。影响:根据所学,从东西方交通连接的角度,中原与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角度,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定基础的角度作答。(3)功能:根据材料“元朝派往漠北地区的使臣、官员、军队以及物资调配,也都要通过这条驿道运输北上”,可得出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运输官府物资,根据所学可知,有利于公文的传递等。关系:概括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互相促进的角度去分析:道路交通开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起到重要作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进一步促进了古代中国道路交通的开辟。32.唐宋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变革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宋城市变革标志着中国古代的城市在空间格局和制度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下表)。唐坊市制宋街市制城市空间形态封闭开放坊与市的关系坊、市严格分离商、住逐渐融合市的经营特点封闭独立,官设官管自由设市,无官员监督市的经营时间白天规定时间经营出现夜市市的经营业态200余种400余种街道的功能交通交通、市民生活场所肆的临街面特点无侵街装饰物伞棚、招幌、权子、彩楼欢门等装饰物出现材料二郑樵在总结唐宋之际婚姻观念的历史变迁时说,唐以前“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宋代门阀世族政治的消亡反映在人们的婚俗观念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士庶不婚的陈规被打破,婚姻重科举进士,婚姻论财等社会现象在宋代普遍出现,特别是世人嫁娶尤重钱财成为一时之尚,宋代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官僚、宗族、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冯芸《宋代商人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结构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宋朝城市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婚姻观的不同,并分别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作简要评价。 【答案】(1)表现:(任答4点)城市商业职能上升;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出现街市和夜市);出现专业服务性场所(娱乐、服务设施完备);商品种类丰富;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直接监管。原因:(任答2点)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城市管理有所放松);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2)变化:隋唐以前婚姻重门第,宋代婚姻重才能、财富,婚姻不问阀阅原因:隋唐以前,世家大族掌握国家政权(门阀政治),门第观念盛行,等级严格,婚姻重视出身门第;北宋时期,统治者崇文抑武,科举制盛行,文官政治形成,门阀政治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商品经济发展,抑商观念淡化。评价:隋唐以前的婚姻观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家大族地位,但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不利于选拔人才。宋代婚姻观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解析】【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一中,城市空间形态由唐代的“封闭”发展到宋代的“开放”,宋朝“(市的经营业态发展到)400余种”“(街道是)交通、市民生活场所”等信息可知,城市的商业职能上升;根据“(宋代)商、住逐渐融合”“出现夜市”可知,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出现街市和夜市);根据“(宋代)自由设市,无官员监督”“伞棚、招幌、权子、彩楼欢门等装饰物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直接监管,城市中商品种类丰富,出现了专业服务性场所(娱乐、服务设施完备)。原因:综合材料一中信息和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分析可知,推动宋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有,社会生产力提高,农业和手工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城市管理有所放松),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壮大。(2)变化:根据材料二中“唐以前‘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婚姻重科举进士,婚姻论财等社会现象在宋代普遍出现”可知,隋唐以前婚姻重门第,宋代婚姻重才能、财富,婚姻不问阀阅。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士庶不婚的陈规被打破”“宋代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官僚、宗族、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运用唯物史观,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分析可知,导致唐宋婚姻观不同的原因主要有,隋唐以前,世家大族掌握国家政权(门阀政治),门第观念盛行,等级严格,婚姻重视出身门第,北宋时期,统治者崇文抑武,科举制盛行,文官政治形成,门阀政治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商品经济发展和抑商观念淡化。评价:综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等方面辩证评价唐宋婚姻观的变化可得出,隋唐以前的婚姻观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家大族地位,但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和人才的选拔,宋代婚姻观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和商品经济发展。33. 印章、印蜕(印章钤印在纸上的图样)、印面,呈现在方寸之间,展现了天下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秦:宜阳津印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铜印,秦代管理宜阳县渡口官员的官印。印文小篆宜阳,旧韩地名,秦时设县驼钮金印。呈现典型的晋代官印文字风格。魏晋时期颁少数民族官印大致有几个特点:一是首字多有“魏”或“晋”字,以表明至高无上的权威;二是官印中多有族名;三是赐给归附投降的少数民族首领多有“归义”字样;四是印钮多为驼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任选一枚印章多角度解读材料。(要求:观点明确,任选一枚印章进行阐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观点:印章、印蜕(印章钤印在纸上的图样)、印面反映了当时历史信息。秦印:秦代管理宜阳县渡口官员的官印。宜阳,秦时设县,秦实行郡县制官印制,体现文书用印制度,在秦代,凡是政府所出公文均须加盖相应印章,以示真实性和有效性宜阳县渡口,注重交通管理;印文小篆,秦统一文字,字体小篆。质地铜印,反映了印章所有者地位,在古代,印章的材质往往和官员的品级相关;秦朝手工业金属冶铸技艺。总之,印章为一手实物史料,历史价值巨大。示例二观点:印章、印蜕(印章钤印在纸上的图样)、印面反映了当时历史信息。 晋印: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体现汉族政权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方式;羌族内迁,西晋对少数民族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加强民族管理。反映了西晋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民族融合的见证。。字体小篆,表明官方正统;驼钮具有民族性,为游牧经济金印反映了印章所有者地位,羌族首领,已归附中央。总之,印章为一手实物史料,历史价值巨大。【解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