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582248
大小:27.16 KB
页数:5页
时间:2024-09-01
《一“加”一“减”,赋予“双减”作业高效变革.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一“加”一“减”,赋予“双减”作业高效变革自《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正式发布之后,教育部也随即推出了“5+2”课后延时服务,这两项重大举措旨在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的负担,因此,作业改革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必然趋势。于家庭作业而言,“双减”政策的落实让教师重新看待作业的意义,实现作业的教学变革。一、小学数学作业存在的问题作业内容是“双减”主要强调的中心环节之一。一直以来,作业的概念一直被曲解着,教师深陷“题海战术”的固化思维中,布置大量机械化、重复性的数学作业,导致学生在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作业负担中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原有的浓厚兴趣,长期以往会让他们逐渐滋生厌学情绪,失去了享受学习的过程。另外,现阶段的数学作业内容总是围绕着数学课堂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本身,以对错之分论英雄,在作业的内容设计上和评价标准上都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与创新性,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想象思维能力的空间发展,违背了作业巩固、拓展、深化知识的初衷。因此,“双减”政策的应时而生,更像一场及时雨,给广大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兴趣培养提供了一种机遇,也搭建了一个发展的平台,促使小学数学教学作业突破原有的模式体系,向着更高效、更科学、更切合未来社会人才需求的方向发展。立足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在数学教学工作中具备足够的前瞻性,勇做教学改革的弄潮儿,抓住教改的契机,在质量上做“加法”,在数量上做“减法”,以避免无效、机械化作业的重复性堆砌,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二、注重巩固性作业,赋予“双减”作业质量变革“双减”背景下,教师需要减少惩罚性、重复性的机械作业,从作业内容入手,选择合适的数学作业,帮助学生牢固把握课堂上所讲的数学基础知识。所有的作业都应该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出发点,以服务于课堂教学内容为根本宗旨,让学生通过作业的完成达到知识的巩固、深化和拓宽,以及能力提升、习惯养成的学习目的。曾经一味地追求怪题、多题、难题的作业内容,不但脱离了作业设置的初衷,而且会让不少学生产生畏惧作业的心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学习苦恼。因而,教师在教育改革理念的指导下,以减负增效为出发点,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针对课堂上教学的知识点选取相应的作业内容,能够有效地巩固学生课上学习的知识,帮助学生在教材所学的数学知识与书本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之间建立联系。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简单的周期”时,教师在设计预习作业时,可以先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以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不同策略在其中的数学应用。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初步熟悉了简单的周期知识,并逐步发现题目中隐藏的数学规律,掌握了这些数学规律,能够指导人们在生活中解决多样化的数学问题。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完成初步探索并发现教材中所示例的题目中暗含的周期规律的学习任务,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经典的数学作业题型,如:珠子、图形排列、花盆植物排列、红绿灯排列、时间、排队等问题,让学生在观察生活、动手操作以及动脑思考的过程中,探索题目中的周期规律,让数学作业的内容设计侧重于巩固性知识需求,不追求数学作业的数量和难度,以保护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譬如:国庆节那天,大街上按照3红2黄1蓝的规律排列彩灯,一共挂了197盏彩灯,有多少盏红灯、多少盏黄灯?这是一种经典的周期规律延伸,需要学生充分理解周期规律。3红2黄1蓝可知周期为6盏,197÷6=32……5(盏),其中是32个循环周期、3盏红灯2盏黄灯,红灯为32×3+3=99(盏),黄灯为32×3+2=98(盏)。以经典的数学题型,进一步巩固学生简单的周期数学知识。可知,“双减”下的数学作业并非是一味地减少作业的量,甚至减没了数学作业,广大教师需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双减”政策的本质,摒弃“一刀切”的教学认知。在充分认识“双减”的基础上,教师可适当减少作业数量,以“少而精”的经典作业加强巩固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实现减量不减质、减负不放松的目的,为后期数学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三、重视预习性作业,赋予“双减”作业效率变革预习作业在小学数学作业中是常被忽略的问题,然而预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课前预习有助于学生大致了解课上的学习内容,带着问题的听课学习能更有针对性地深入挖掘相应的数学知识;同时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既能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又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减少书面作业的内容,布置预习性作业任务,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提前熟悉即将在数学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等式与方程”一课的内容教学,旨在让学生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与区别。教师课在设计预习作业时,让学生先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几道基本的数学问题,作业前指导学生根据书上的排布逐步阅读、思考预习。首先,要认识一下什么叫等式:等式是含有等号的式子。从“50+50=100,1+2=3,3<4”的例子中甄别“3<4”不是等式,充分理解等式的含义是什么。其次,在认识和了解等式的基本含义之后,初步引入方程的定义,认识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了解方程是基于等式的基础之上的,然而方程中含有未知数。区分等式和方程的异同:方程一定属于等式的一种,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最后,分析并利用题目中文字描述时暗示的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列出相应的方程。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产生等式与方程之间的关系疑虑,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带着这样的疑虑引导学生重点突破,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入领悟“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从而让学生能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学习新知识。另外,教师可以提供“等式两边不同是等式吗?什么是方程?等式是方程,方程是等式吗”等一系列的问题供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思考,并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依据提供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教学步骤,将问题抛给学生,再逐步引导学生根据预习的学习情况解决相应的问题,以实现对预习作业的教学监督,保证预习作业的作业质量。 设置预习作业,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在初步探究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养成自我发现预习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习惯,有重点地在小学数学预习中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所以,教师开设在新授课之前,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以及实际能力,设计出预习性作业让学生完成,不但能在新授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效衔接课堂知识,而且赋予“双减”作业实现教学效率上的变革。四、利用开放性作业,赋予“双减”作业创新变革显然,数学作业的表现形式并非是单一指向性纸质上的作业,教师可充分打开数学思路,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立足减量不降质的目标,充分利用好开放性作业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赋予“双减”作业实现在形式上的创新和变革。提高作业的开放性,变换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多元化,才能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可以从各个方面感触到作业的趣味性,将作业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在作业过程中以实践感受把数学与现实生活关联起来,加强数学知识在指导生活实践中的应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多方面思考问题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这才是作业存在的乐趣和意义,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教学目标。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观察物体”中,在以往的教学当中,教师布置作业往往直接给出一个固定的正方形式样,让学生依照固定的正方形去画出三视图。这种机械化的作业内容缺乏创新,激发不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同时也影响了作业效果。教师想要提高这类题目的开放性,可抛开固定图形思路,发挥学生的自由想象能力,让学生自己随意摆放、堆积正方形,或者引导他们深入生活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自由发挥动手画出相应的三视图。同时,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动手实践的过程,无形中掌握了三视图的绘画特点,更有利于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再以苏教版小学数学课程中“扇形统计图”的第一课时为例,教师如果在作业时要求学生直接给出扇形图让他们进行理解,未必能实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尽管会通过各个部分用不同颜色来表示让学生方便理解,但是这样的图看多了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也会感到枯燥。如果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实施理念的开放性,让学生去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食物的配料表,比如说观察牛奶包装盒子的说明书,根据说明书上的配料表或者能量表的相关数据或百分比例自己动手绘制扇形图,这样不仅让数学作业的形式更为开放,在学生动手完成作业的实践过程中,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也会有更为深刻的领悟,对相关的概念、定义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增加了数学作业的趣味性。开放性作业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教师还可以设置数学调研报告、数学教案编写、数学小实验等形式扩充数学作业设置的思路,以在巩固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多方位、立体化的数学学习能力,帮助学生突破固定数学思维的边界逐步提升数学创新意识。五、设计个性化作业,赋予“双减”作业层次变革 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认知水平有所差异,常规的作业思路显然不利于部分学生的学习发展。教师不应用统一标准去度量所有学生,概化地对所有学生布置同等数量、同等难度的作业。于部分学生而言,这相对不公平。因而,教师需要看清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及时了解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弹性化、针对性的数学作业,从而能够帮助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有所突破与提升。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旨在让学生运用列表的方法分析已知条件的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难度相对适中,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巩固性、拓展性的数学题目以供学生拓展深化知识。对于基础适中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基础性比较强的数学题目以供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注重学生能够将已知条件转化为表格。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需要兼顾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急于让学生解答出完整答案,先让学生针对已知条件设置相应的表格,等学生能够逐渐熟练准确地抓取已知条件的信息之后,再让学生列出相应的等式,解答相应的数学应用问题。譬如果园里有4行桃树、7行梨树、3行杏树,每行桃树有5棵,每行梨树有6棵,每行杏树有8棵,请问: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学生可根据问题的已知条件设置相应的数学表格(如下图所示),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果园里桃树是4×5=20棵,梨树是6×7=42棵,桃树和梨树一共是42+20=60棵。教师以层次化的弹性作业帮助不同基础的学生更好地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解题方法,逐步建立数学学习自信。桃树4行每行5棵梨树7行每行6棵杏树3行每行8棵不同的章节,不同学生的掌握情况有所差异,同一学生的掌握情况也有所差异。因此,教师需要通过课上的学习情况、学生的学习反馈、课下的互动交流等途径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制定层次化的作业计划,以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首先要充分打开作业设置的思路,通过多样化的作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要分层布置作业,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发展情况,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最后要提高作业的开放性。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从教师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过渡到可以没有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作业的布置不仅是完成一项任务,更是为了学生能够理解知识并能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双减”政策下的“5+2”课后延时服务也已经落地,巩固性作业、开放性作业、预习性作业、个性化作业的作业设置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实施的。老师要在给学生减少作业负担的同时,合理设计作业,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