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九师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1月联考(一)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山西省九师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1月联考(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画家对诗的理解,以及画家的想象力,对绘画作品的高下来说至关重要。邓椿《画继》所载北宋徽宗朝画院考试的情况,曾有关于诗意画的一段趣闻:复立博士,考其艺能……所试之题,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自第二人以下多系空舟岸侧,或拳鹭于舷间,或栖鸦于篷背。独魁则不然,画一舟人卧于舟尾,横一孤笛,其意以为非无舟人,止无行人耳,且以见舟子之甚闲也。又如“乱山藏古寺”,魁则画荒山满幅,上出幡竿,以见藏意。余人乃露塔尖或鸱吻,往往有见殿堂者,则无复藏意矣。同样一句诗,各人所画不同,可见诗句能够提供给画家的想象空间是相当大的,画家的想象落实到画上,主要是对细节的描绘。至于其高下则取决于对诗和画这两种文艺形式特点的把握,以及相互转换的技巧。诗借助富有节奏感的语言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叙事议论,以唤起受者的共鸣,是将物象提炼为意象,以形成意境,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物象—意象—意境。而这一切都是诉诸想象的,但受者的想象跟作者的想象未必相同,同一首诗在不同受者的心中唤起的想象也有差异。这就是说,诗的想象是游移的,诗歌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至于受者如何想象,则因人而异。实际上,受者在接受的过程中也参与了创作,可谓是艺术的再创造。诗里的“孤舟”这个意象,在受者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究竟是什么模样,是舴艋舟呢,还是乌篷船呢,只能凭受者的生活经验加以具体化。诗中的“古寺”,究竟是类似灵隐寺呢,还是类似岳麓寺呢,也只能凭受者自己想象了。绘画则直接诉诸受者的视觉,它必须将诗中的意象固定为可以看到的一种具体事物,而排斥其他的想象空间。从诗到画的转换,本有多种选择,画家可以驰骋想象,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形象,而画作一旦完成后,就只有一种形象呈现在观者面前了。也就是将想象的多种可能固化在一种实实在在的画面上,从诗到画的过程可以表示为:意境—意象—物象。再回过头来讨论那段趣事。“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出自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原是出自韦应物《滁州西涧》的一句“野渡无人舟自横”。关于寇准这两句诗,宋王十朋《梅溪后集》记载:“盖公雅存济世之心,与舟横野渡之意合。……公为是邑时,年方逾冠,有爱在民,世呼为寇巴东。其后致身宰相,践其所言。然性素刚直,不与物浮沉,晚节为奸邪所挤,流落南荒以死,天下至今哀之。”意谓“舟横野渡” 流露出寇准弱冠未遇时之心态,并预示了日后之拜相与功业。济河与济世,其间有一点微妙的联想。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本有我行我素、不随波逐流之意。寇准化用这两句诗,同样也流露出自己性情之刚直,所以日后受谄罢相,流落南荒而死。这些言外的隐藏的含义,也许连作者本人也未曾明确地意识到,我们通过细读才能体会,夺魁的画士恐未必知晓,即使知晓也画不出来,而这正是诗意画的限度。诗歌作品为诗意画开启了灵感之门,也筑起了限制想象的围墙。画家既要跨入诗人开启的门,进入诗意的境界,又不能为诗的内容所囿,更不能甘心于图解,图解很难成为高超的艺术。绘画欲表现诗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其实是很难的。画景物比较容易,要画诗人内心的波澜就很难,尤其是那些言外之意就更难表现了。画家只好摘句为画,抓住有直观性的一句或几句来画。在诗的各种体裁中,绝句是比较容易画的。长篇歌行,只能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在诗的各种题材中,山水诗是比较容易画的,而那些带有说理性的诗就很难画了。似乎可以说诗意画乃是诗的简化,可以产生定格聚焦的趣味,而难以给人读诗时所产生的回肠荡气的感动、回味无穷的美感、丰富的联想和人生的启发。(摘编自袁行霈《诗意画的空间及其限度》)材料二:在中国古代很多士大夫的眼中,诗与画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载体,但都是表现情感的艺术。优秀的诗歌通过对文字符号的加工,表现作者内心深处的旨趣;同样,画纸上描绘的山川景色人物,也能传达出无可言表的弦外之音。因此诗与画相互交融,互相汲取营养,使诗境愈来愈像画境,画意亦愈来愈具诗意。宋人“诗画同一律”的概念,深受王维以来南宗画风的影响,而这一学说的流行,是与我国特有的文化土壤息息相关的,古典诗歌注重抒情的传统,抒情诗中对韵味的追求,文人和画家身份的重合(如王维、苏轼),都极大地推动了它的演进。不过,诗与画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媒介。德国莱辛在《拉奥孔》中就反对“诗画同律”的说法,在他看来,诗与画各有所长:诗歌中的语言文字以能描述出事物的时间性为长,而绘画的颜色线条则更能捕捉景象的空间性。在中国,“诗画一律说”也并非一统天下;片面追求诗画一律,也造成了不小的弊端。后来的文人画片面追求神似反对形似,影响了中国画的总体风貌:文人画家造型和模写物象的能力都受到限制,写实作品偏少;题材上也限于惯例的“诗意”趣味,缺乏广阔的视野。钱锺书先生认为诗较画更胜一筹:“文字艺术不但能制造颜色的假矛盾,还能调和黑暗和光明的真矛盾,创辟新奇的景象”“诗歌里渲染的颜色、烘托的光暗可能使画家感到彩色的破产,诗歌里勾勒的轮廓、刻画的形状可能使造型艺术家感到凿刀和画笔力竭技穷”“写一个颜色而虚实交映,有时还进一步制造两个颜色矛盾错综的幻象,这似乎是文字艺术的独家本领,造型艺术办不到”。(摘编自赵静文《诗与画的相互渗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因为诗句为画家提供了充足的想象空间,通过绘画的形式来表现一句诗时,不同的人会绘出不同的画。B.读者要借助想象来理解诗句,读者的想象与作者的想象存在偏差,读者对诗的理解是对诗的艺术再创造。C.“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出自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表达了他受谄罢相、流落南荒的苦闷之情。D.钱锺书认为诗较画更胜一筹,因为文字艺术凭借想象创造丰富的形象,而造型艺术家用凿刀和画笔难以做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绘画以视觉呈现形式将意象固定为物象,限制了受者的想象空间,在艺术水平上,绘画不及诗歌。B.古人作诗会化用前人诗句,来表现自己的志趣,如寇准《春日登楼怀归》就化用了韦应物《滁州西涧》。C.诗转换成画是画家利用自己想象将其形象固定化的过程,画作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诗作的体裁和题材。D.“诗画同一律”的观念与古代文人和画家身份重合的现象密切相关,这一观念成为了中国画的金科玉律。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诗画一律”论的一项是()A.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B.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C.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赋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D.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北宋邵雍说:“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答案】1.C2.B3.A4.首先引用北宋徽宗时画院考试的一段趣闻,说明画家对诗的理解、画家的想象力对所画诗意画至关重要;然后分析诗歌创作和从诗到画的创作过程的不同,并论述诗意画的限度;最后总结诗意画难以表现诗所包含的丰富内容,也难以给人读诗时所产生的感动、美感、联想和人生启发。5.①邵雍的观点属于诗画异质论,诗歌和绘画两种艺术形式通过不同的表现方法来表现不同的对象;②绘画直接诉诸视觉,利用丹青等创作手段,将意象固定为具体事物,表现万物之形;③诗歌善于运用想象,而诗的想象是游移的,诗歌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能够表现出幽微之情。【解析】【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表达了他受谄罢相、流落南荒的苦闷之情”错误,“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写于寇准拜相之前,“流露出寇准弱冠未遇时之心态,并预示了日后之拜相与功业”。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在艺术水平上,绘画不及诗歌”于文无据,原文是说“绘画与诗歌是不同的艺术形式,各有所长”。C.“画作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诗作的体裁和题材”错,根据材料一“其高下则取决于对诗和画这两种文艺形式特点的把握,以及相互转换的技巧”。D.“这一观念成为了中国画的金科玉律”错,材料二是说“‘诗画一律说’也并非一统天下”。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诗画一律”论指的是“诗与画相互交融,互相汲取营养,使诗境愈来愈像画境,画意亦愈来愈具诗意”。BCD都属于诗画异质论。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一段开篇总结“画家对诗的理解,以及画家的想象力,对绘画作品的高下来说至关重要”,然后在第二段列举北宋徽宗时画院考试的一段趣闻来证明这一观点。首先引用北宋徽宗时画院考试的一段趣闻,说明画家对诗的理解、画家的想象力对所画诗意画至关重要。第三四段分别写“同样一句诗,各人所画不同,可见诗句能够提供给画家的想象空间是相当大的,画家的想象落实到画上,主要是对细节的描绘。至于其高下则取决于对诗和画这两种文艺形式特点的把握,以及相互转换的技巧……从诗到画的过程可以表示为:意境—意象—物象”“再回过头来讨论那段趣事。……而这正是诗意画的限度”,通过分析诗歌创作和从诗到画的创作过程的不同,并结合趣闻论述诗意画的限度。 最后两段写“诗歌作品为诗意画开启了灵感之门,也筑起了限制想象的围墙”“绘画欲表现诗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其实是很难的。画景物比较容易,要画诗人内心的波澜就很难,尤其是那些言外之意就更难表现了。……。似乎可以说诗意画乃是诗的简化,可以产生定格聚焦的趣味,而难以给人读诗时所产生的回肠荡气的感动、回味无穷的美感、丰富的联想和人生的启发”,总结了诗意画难以表现诗所包含的丰富内容,也难以给人读诗时所产生的回肠荡气的感动、回味无穷的美感、丰富的联想和人生的启发。【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结合北宋邵雍所说“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和材料二“诗与画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媒介”“诗与画各有所长”可知,邵雍的观点属于诗画异质论。结合材料二“诗与画各有所长:诗歌中的语言文字以能描述出事物的时间性为长,而绘画的颜色线条则更能捕捉景象的空间性”可知,“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中,“状物”是说绘画直接诉诸视觉,“长于运丹青”是说利用丹青等创作手段,“丹青入巧思”是说将意象固定为具体事物,“万物无遁形”是说表现万物之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中,“状物,长于运丹诚”是说诗歌善于运用想象,而诗的想象是游移的,“万物无遁情”是说诗歌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能够表现出幽微之情。(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暖暖的麦香李忠元太阳像个大火球,低低地挂在头顶,烤得人汗流浃背。周月独自站在地头,手搭凉棚,不停地向远处张望。眼前,是一望无际的麦田,麦子金黄金黄的,风儿起处,金波涌浪,飘来阵阵麦香,一群叽叽喳喳的麻雀从头顶盘旋而过,更让周月心生无限焦虑。此时正逢酷夏,正是麦收的黄金时节,如果再不收麦子,就让这些家雀给败坏光了。可眼下,家家都在忙着收麦,周月却在这个关键的节骨眼上崴了脚。即便身体无恙,她一个留守乡村的妇女又能奈何?丈夫进城打工这几年,还不是人家村里的王二帮衬。可今年又和往年不同,今年自己伤病在身,走路都有些费劲呢,更别说干活了。那个王二呢?也跟着村里的男人们出去打工了,如今这个村子里就只有几个年迈的长者和乳臭未干的小孩子了。周月抬起头,远处那几个吓唬家雀的人偶一时忘了自己承担的重任,只是耷拉着手臂,呆呆地立在麦田里,任凭那些叽叽喳喳的家雀为非作歹。怎么办?眼下正是麦子掉脑袋的时候,再耽搁两三天,烈日持续晒下去,这金黄的麦子恐怕就只能任它落在地上,喂家雀了。周月站在麦地头,一时急得汗如雨下。 正在这时,天空里猛然掠过几丝云朵,在金黄的麦田里投下一些斑驳的暗影。周月立时感到心里一阵舒爽,如果这些云朵能遮住烈日,麦子还可能再晚收几日。这样一想,她像得到了宽慰,心里舒坦了不少。周月正在地里愣神,村子里的广播喇叭突然响了起来,村干部李凤的声音由远及近,虽然离得有些远,声音有些小,她却听得一清二楚:广大村民注意了,据气象部门最新发布的消息,明天午后到夜间,阴、大风,有暴雨,望各家各户抓紧抢收,确保麦子颗粒归仓,全面做好迎接暴雨的准备……啊!周月刚刚还觉舒爽的内心顷刻土崩瓦解,远天里的一丝阴云顿时就像一块巨石压在了心头,她颓废地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彻底傻眼了。这可怎么办啊?真是屋漏偏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周月抬头望着金黄的麦田,一时急得眼泪都下来了。此刻,周月真想丈夫能回来解燃眉之急,可那是多么遥不可及的事啊。丈夫自从外出打工之后,基本没回来过几趟,一般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回到家团聚。想到这,周月左手猛地触地,踩到弹簧一样蹿了起来。大雨在即,容不得自己迟疑。她三步并作两步,急急地往村里赶,她要找村里的姐妹帮忙,将自家的麦子抢收回来,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半晌地的麦子就这么泡汤了。村子里并不平静,大家听了李凤的喊话,都在火急火燎地忙碌着。场院里,弥漫着暖暖的麦香。收回麦子的,都在忙着翻晒,地上满是金黄的麦粒,被蹚成一垄一垄的,活像如诗如画的梯田;凉好了的,在忙着灌袋,等待适时归仓。虽然一个个白色的塑料袋装得都不太满,但东倒西歪地摆放着,倒凸显了收获的欣喜。周月来不及欣赏这些生产生活的美好图景,她的心里只有自己的麦子,是啊,要是不能赶在下雨之前收回麦子,那这一年的功夫就都白搭了。跑了东家跑西家,周月见家家都在忙碌,也不好意思开口。等她来到李凤家时,已是下午。可当她反复敲了几次门,接连喊了好几嗓子,竟然始终没人应声。到最后,惊动了西院的陈嫂,陈嫂说:“李凤家的麦子也没收呢,这不听说要下暴雨,大中午就跑出去,到别的村找收割机回来抢收。”周月一时傻眼了,连村子里最乐于助人的李凤都指望不上,那别人就更不用提了,看来自己这半垧地麦子铁定泡汤了。求助无望,周月一时心灰意冷。周月垂头丧气地赶回家,径直来到场院里,一头躺在了打麦场上,回想起丈夫在家务农的那些日子,思潮翻滚,不禁泪流满面。周月躺在地上,不一会儿就睡着了。她梦见自己的丈夫回来了,一回到家就去地里收麦,把家里的活都扛起来,一件也不让她沾手,她每日清闲自在,悠哉游哉。 睡着,睡着,周月猛然被一阵“突突”的马达声惊醒,她坐起来,使劲揉了揉眼睛,睁眼一看,发现一辆“小四轮”拉了车麦子,已经驶进她家场院。周月不明就里,站起身用探寻的目光向来人张望。只见“小四轮”上下来个女人,正是自己没敢去找的王嫂。上几天,周月刚刚因为王嫂家小鸡偷吃麦子而撵鸡,和王嫂闹了大红脸,所以,周月去搬救兵,走到最后一户王嫂家院门口却退缩了。还没等周月和王嫂搭话,另一辆“小四轮”也风驰电掣到了,跳下车的正是李凤。她爽朗地笑着说:“你家的麦子都收回来了,请查收吧!”周月望着李凤,又望了望王嫂,一时瞠目结舌。李凤见周月望着王嫂发愣,接着说:“虽然大雨将至,大家都在忙,但每年你都帮着大家收麦,今年你又撵鸡崴了脚,王嫂就找到我,发动大家帮你抢收麦子……”听了李凤的话,周月顿时泪如雨下。(选自《内蒙古日报》2021年7月15日)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酷夏时节,麦子金黄,丰收在望,但是周月却很焦虑,因为收麦子缺乏人手,而且田地里麻雀不停地吃着麦子。B.听到即将下大暴雨的广播,周月赶紧去找村里的妇女帮忙收麦子,但是没找到,她因而得过且过,倒头便睡。C.周月的丈夫长年在外打工,经常帮助她的王二今年也外出务工,小说深刻地表现出留守妇女的窘境。D.小说结尾处周月在王嫂和李凤的帮助下收回麦子的情节,表现出留守乡村的妇女们不计前嫌、热情互助的高贵品质。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月梦见丈夫收了麦子,自己每日清闲自在,而现实中周月为收麦子忙得焦头烂额,虚实相生,产生强烈的艺术张力。B.“周月左手猛地触地,踩到弹簧一样蹿了起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周月敏捷的身手和做事果断的性格。C.周月找李凤帮忙,陈嫂告诉她陈凤去找收割机,这为后文写李凤开“小四轮”给周月收回麦子的情节作铺垫。D.小说有多处环境描写,描绘了夏天农村麦熟时的景色,衬托出人物不同的心情,推动着情节的发展。8.小说中周月的心情起起伏伏,请就此作简要梳理。9.小说采用了伏笔的手法,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其作用。【答案】6.B7.B 8.因麦子成熟,无人帮忙收割,周月感到焦虑;看到天空掠过几丝云朵,略感宽慰;听到将有大风暴的广播后,内心顷刻土崩瓦解;找人帮忙没找到后,感到心灰意冷;看到王嫂、李凤帮忙收麦子,感到欣喜、感动以及惭愧。9.小说开头描述周月崴脚的情节采用了伏笔的手法。小说结尾部分通过李风之口,交代了周月崴脚的原因是撵王嫂家的鸡。文中的伏笔使小说情节前后呼应,结构更加严密,更能凸显乡村妇女的优秀品质。【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B.“她因而得过且过,倒头便睡”错误,由“求助无望,周月一时心灰意冷。周月垂头丧气地赶回家,径直来到场院里,一头躺在了打麦场上”可知,是周月没找到人,感觉无助和无奈,才倒在打麦场睡着。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B.“突出了周月敏捷的身手和做事果断的性格”错误,由“此刻,周月真想丈夫能回来解燃眉之急,可那是多么遥不可及的事啊”“想到这,周月左手猛地触地”可知,这句话主要表现周月焦急的心情。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本情节和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由“眼下正是麦子掉脑袋的时候,再耽搁两三天,烈日持续晒下去,这金黄的麦子恐怕就只能任它落在地上,喂家雀了”“周月站在麦地头,一时急得汗如雨下”等可知,最初,周月因为自己崴了脚,丈夫不在家,经常帮忙的王二也进城打工了,成熟了麦子没有人帮忙收割,因此内心焦急。由“正在这时,天空里猛然掠过几丝云朵,……如果这些云朵能遮住烈日,麦子还可能再晚收几日。这样一想,她像得到了宽慰,心里舒坦了不少”可知,周月看到天空掠过云朵,想到如果天气能够阴几天,麦子就能晚几天收割,内心感到宽慰。由“据气象部门最新发布的消息,明天午后到夜间,阴、大风,有暴雨,望各家各户抓紧抢收”“周月刚刚还觉舒爽的内心顷刻土崩瓦解,远天里的一丝阴云顿时就像一块巨石压在了心头,她颓废地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彻底傻眼了”可知,周月听到近两天有大风、暴雨,再不收割麦子就泡汤了,因此内心顷刻土崩瓦解。由“周月一时傻眼了,连村子里最乐于助人的李凤都指望不上,那别人就更不用提了,看来自己这半坰地麦子铁定泡汤了”“求助无望,周月一时心灰意冷”等可知,周月去找姐妹帮忙,结果看到邻居们一个比一个忙,求助无望,心灰意冷。 由“她坐起来,使劲揉了揉眼睛,睁眼一看,发现一辆‘小四轮’拉了车麦子,已经驶进她家场院”“周月望着李凤,又望了望王嫂,一时瞠目结舌”“听了李凤的话,周月顿时泪如雨下”可知,周月听到马达声醒来,看到闹过矛盾的王嫂,村支书李凤意境帮自己收完了麦子,并且拉到了家里,内心无比欣喜、感动,又为自己和王嫂闹矛盾而感到惭愧。【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分析小说手法的能力。题干已经指明找出来伏笔并简要分析其作用,学生可以结合前后文倒,找到前文与后文照应的情节,并分析其在结构、人物、主旨等方面的作用。前文说“可眼下,家家都在忙着收麦,周月却在这个关键的节骨眼上崴了脚”,小说结尾“虽然大雨将至,大家都在忙,但每年你都帮着大家收麦,今年你又撵鸡崴了脚,王嫂就找到我,发动大家帮你抢收麦子……”交代了崴脚的原因,与小说开头首尾呼应,增强了小说结构的完整性。作用:由“周月刚刚因为王嫂家小鸡偷吃麦子而撵鸡,和王嫂闹了大红脸,所以,周月去搬救兵,走到最后一户王嫂家院门口却退缩了”“只见‘小四轮’上下来个女人,正是自己没敢去找的王嫂”“虽然大雨将至,大家都在忙,但每年你都帮着大家收麦,今年你又撵鸡崴了脚,王嫂就找到我,发动大家帮你抢收麦子……”可知,周月平时经常帮助村民,王嫂不因为周月的行为记仇,村干部李凤面对风暴及时解决问题,帮助村民收割麦子,因此小说的伏笔体现了人物性格,凸显了乡村妇女的优秀品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三月,刘裕抗表伐南燕[注],朝议皆以为不可,惟左仆射孟昶、车骑司马谢裕、参军臧熹以为必克,劝裕行。裕以昶监中军留府事。夏四月己巳刘裕发建康帅舟师自淮入泗五月至下邳留船辎重步进至琅邪所过皆筑城留兵守之刘裕过大岘,燕兵不出,裕举手指天,喜形于色。左右曰:“公未见敌而先喜,何也?”裕曰:“兵已过险,士有必死之志;余粮栖亩,人无匮乏之忧。虏已入吾掌中矣。”六月己巳,裕至东莞。(慕容)超先遣公孙五楼、贺赖卢及左将军段晖等将步骑五万屯临朐,闻晋兵入岘,自将步骑四万往就 之,使五楼帅骑进据巨蔑水。前锋孟龙符与战,破之,五楼退走。裕以车四千乘为左右翼,方轨徐进。与燕兵战于临朐南,日向灵,胜负犹未决。参军胡藩言于裕曰:“燕悉兵出战,临朐城中留守必寡,愿以奇兵从间道取其城,此韩信所以破赵也。”裕遣藩及建威将军河内向弥潜师出燕兵之后,声言轻兵自海道至矣,向弥擢甲先登,遂克之。超大惊,单骑就段晖于城南。裕因纵兵奋击,燕众大败,超遁还广固,获其玉玺、辇及豹尾。裕乘胜逐北至广固。丙子,克其大城,超收众入保小城。裕筑长围守之。抚纳降附,采拔贤俊,华夷大悦。于是因齐地粮储,悉停江、淮漕运。二月,南燕贺赖卢、公孙五楼为地道出击晋兵,不能却。丁亥,刘裕悉众攻城,或曰:“今日往亡日也,不利行师。”裕曰:“我往彼亡,何为不利!”四面急攻之。悦寿开门纳晋师,超与左右数十骑逾城突围出走,追获之。裕数以不降之罪,超神色自若,一无所言。裕忿广固久不下,欲尽坑之。韩范谏曰:“彼皆衣冠旧族,先帝遣民;今王师吊民伐罪而尽坑之,使安所归乎?”裕改容谢之,送超诣建康,斩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刘裕灭南燕》)[注]南燕(398-410年),晋时十六国之一,由慕容德所建,其侄子慕容超嗣位后,为东晋权臣刘裕所灭。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夏四月己巳/刘裕发建康/帅舟师自淮入泗/五月/至下邳/留船舰辎重/步进至琅邪/所过皆筑城/留兵守之/B.夏四月己巳/刘裕发/建康帅舟师自淮入泗/五月/至下邳/留船舰/辎重步进至琅邪/所过皆筑城/留兵守之/C.夏四月己巳/刘裕发建康/帅舟师自淮入泗/五月/至下邳/留船舰/辎重步进至琅邪/所过皆筑城/留兵守之/D.夏四月己巳/刘裕发/建康帅舟师自淮入泗/五月/至下邳/留船舰辎重/步进至琅邪/所过皆筑城/留兵守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参军臧熹以为必克”与“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克”字含义不同。B.“自将步骑四万往就之”与“就有道而正焉”(《论语》)两句中的“就”字含义相同。C.“裕数以不降之罪”与“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数”字含义相同。D.“今王师吊民伐罪而尽坑之”与“及见贾生吊之”(《屈原列传》)两句中的“吊”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裕上奏请求讨伐南燕,遭到多数朝臣的反对,只有孟昶、谢裕、臧熹三人赞成刘裕,一个月后,刘裕率领军队进发。B.慕容超先派人屯驻临朐,后来听闻东晋军队已过大岘山,于是亲率大军前往,并派人进据巨蔑水,南燕军前锋在与东晋军队交战中获胜。C.在临朐之战中,两军一时难分胜负,东晋参军胡藩推测留守临朐城的南燕军队一定很少,建议从小路偷袭临朐,刘裕采纳了他的建议。D.刘裕军队追击南燕军队至广固,攻下大城,将慕容超的军队逼入小城。南燕军队试图挖地道出去攻击晋军,但是失败了,最终广固被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兵已过险,士有必死之志;余粮栖亩,人无匮乏之忧。 (2)悦寿开门纳晋师,超与左右数十骑逾城突围出走,追获之。14.攻克广固后,刘裕为什么想坑杀广固军民?后来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请简要说明。【答案】10.A11.C12.B13.(1)军队已经通过险关,士兵们怀有必死的决心;余粮保存在田地里,我们没有缺乏军粮的后顾之忧。(2)悦寿打开城门放进东晋军队,慕容超与左右侍从几十个人翻过城墙突围逃走,东晋军追击捕获了他们。14.第一问:因为刘裕攻打广固,耗费很多时日,才彻底攻克,心怀愤怒,所以他想要坑杀广固军民。第二问:韩范劝谏刘裕,广固百姓原是晋朝衣冠旧族,刘裕以吊民伐罪的名义北伐南燕,现在却要坑杀他们,这违背了北伐的初衷。【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夏季四月已巳日,刘裕从建康出发,率领船队从淮河进入泗水。五月,到达下邳,把船只、军用物资留下,步行前进到琅邪郡,所经过的地方修筑城池,留下士兵防守。“发建康”是“发于建康”的省略,“建康”是后置状语,应在其后断开,排除BD。“船舰辎重”指船只、军用物资,共同作“留”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BC。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A.克,攻克,胜利。句意:参军臧熹认为一定胜利。克,能,能够。句意:而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B.就,前往,到句意:慕容超亲自率领步兵、骑兵四万人前往。就,前往,到。句意: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C.“含义相同”错误。数,责备,列举过错或罪状。句意:刘裕列数慕容超不投降的罪行。数,屡次,频频。句意: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D.吊,安慰。句意:现在王师(本来)是来讨伐有罪的统治者,安慰受苦的百姓的,但现在又想将他们全部活埋。吊,凭吊。句意:等到看到贾谊凭吊他。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叙述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B.“南燕军前锋在与东晋军队交战中获胜”错误,由“闻晋兵入岘,自将步骑四万往就之,使五楼帅骑进据巨蔑水。前锋孟龙符与战,破之”可知,前锋是东晋的前锋。因此是东晋的前锋在与南燕军队交战中获胜。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1)“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关;“栖”,这里指保存;“匮乏”,缺乏。(2)“纳”,使……进入,放进来;“逾”,翻越;“出走”,逃走,逃跑。【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首先根据题干的关键词“坑杀”找到答题区间,然后再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概括。由“裕忿广固久不下,欲尽坑之”可知,刘裕之所以想要坑杀广固的军民,是因为愤怒于广固城久攻不下。由“韩范谏曰:‘彼皆衣冠旧族,先帝遣民;今王师吊民伐罪而尽坑之,使安所归乎?’裕改容谢之”可知,后来改变主意,是因为听从了韩范的进谏。广固百姓原是晋朝的衣冠旧族,刘裕以吊民伐罪的名义北伐南燕,现在却要坑杀他们,这违背了北伐的初衷。参考译文: 三月,刘裕上奏章请求讨伐南燕,朝廷商议都认为不可行,只有左仆射孟昶、车骑司马谢裕、参军臧熹认为一定胜利,劝导刘裕出征。刘裕让孟昶担任监中军留府事。夏季四月已巳日,刘裕从建康出发,率领船队从淮河进入泗水。五月,到达下邳,把船只、军用物资留下,步行前进到琅邪郡,所经过的地方修筑城池,留下士兵防守。刘裕顺利通过了大岘山,没有见到南燕兵出现,刘裕举手指着天空,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左右的侍从问道:“您没有见到敌军先高兴起来,这是为什么呢?”刘裕说:“军队已经通过险关,士兵们怀有必死的决心;余粮保存在田地里,我们没有缺乏军粮的后顾之忧。敌人已经掌握在我手中了。”六月己巳日,刘裕到达东莞。慕容超先派公孙五楼、贺赖卢及左将军段晖等人率领步兵、骑兵五万人屯驻临朐。听到东晋军队已经通过了大岘山,慕容超亲自率领步兵、骑兵四万人前往,同时派公孙五楼率领骑兵进据巨蔑水。东晋前锋孟龙符与公孙五楼大战.,大破公孙五楼,公孙五楼兵败逃走。刘裕以四千乘战车为左右翼,排阵并行,缓慢前进。与南燕兵大战于临朐之南,太阳偏西时分,还没有分出胜负。参军胡藩对刘裕说:“燕军全部出动,防守临朐城的士兵一定不多。我请求带领一支军队,出敌不意,从小路夺取临朐城。这是当年韩信打败赵国的策略。”刘裕派遣胡藩以及建威将军河内人向弥秘密出兵包抄燕军后部,进攻临朐,对外宣称是从海道前来增援的轻装部队到达了。向弥穿着盔甲首先登城,于是攻破临朐城。慕容超大惊失色,单枪匹马逃跑到城南段晖军中。于是,刘裕挥军发起进攻。南燕军大败,慕容超逃回广固,东晋缴获了南燕国的玉玺、皇辇以及豹尾。刘裕乘胜追击燕军到达广固,丙子日,攻克了广固外城。慕容超聚集残军退守内城。刘裕修筑了长长的围墙防守。同时招抚投降和归附者,提拔和任用贤才俊杰,华夷百姓都非常高兴。刘裕凭借着齐地粮食保证了军粮的充足,于是把长江、淮河的漕运全部停止。二月,南燕大臣贺赖卢、公孙五楼挖通地道,从地道中出去攻击东晋军,但是没有打退。二月丁亥日,刘裕率领全军攻城。有人说:“今天是往亡日。不利于出兵打仗。”刘裕说:“我们前往,他们灭亡,怎么不利?”于是,东晋军绕城四面进攻。悦寿打开城门放进东晋军队,慕容超与左右侍从几十个人翻过城墙突围逃走,东晋军追击捕获了他们。刘裕列数慕容超不投降的罪行,慕容超神情自若,十分镇静,一句话也没有说。刘裕愤恨广固城久攻不下,准备把全城的军民活埋。韩范劝谏说:“他们都是高门士族,是先帝留下来的后代,现在王师(本来)是来讨伐有罪的统治者,安慰受苦的百姓的,但现在又想将他们全部活埋,你将让百姓回到哪里去呢?”刘裕听后改变神色并道歉。(仅)把慕容超送到东晋都城建康处死。(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城”句描绘春日美景,让人想到春风吹拂,细柔的柳枝随风飘舞,姿态万千。B.“桥”“水”等意象点出了杨柳生长地点,表明当年曾有人在这里为词人“系归舟”。C.词人感慨韶华易逝,青春难留,自己少年时曾不珍惜时光,如今唯有无限的怅恨。D.本词用语精美而平易,典雅工致而清新自然,达到了言尽而情不尽的艺术效果。16.本词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借景抒情,词人描绘春日杨柳、落花等景象,以抒发词人伤别之情;②直抒胸臆,“动离忧”“恨悠悠”“许多愁”等词句直接抒发了词人内心的悲伤;③虚实结合,词人描绘了回忆的场景与现实的场景,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伤和离别的忧愁;④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便做春江都是泪”将“春江”比作“泪”,即使如此,也流不尽词人心中的愁绪。【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自己少年时曾不珍惜时光”错,文中没有提到,“韶华不为少年留”指美好的青春不为少年时停留。 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情感表达手法能力。借景抒情,“西城杨柳弄春柔”“飞絮落花时候”中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指男女离别;飞絮落花,代指暮春季节,暗指青春流逝,诗人借景抒情,抒发了伤春、伤别之愁。直抒胸臆,“动离忧。泪难收”想起离别时的忧伤,眼泪止不住的流;“恨悠悠”离别的苦恨,“许多愁”很多的愁苦在心头,这些词句直接抒发了词人内心的悲伤,抒发了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情。虚实结合,“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还记得当年你为我拴着归来的小舟。绿色的原野,红色的小桥,是我们当时离别的情形。而如今你不在,只有水在独自流淌。一切都记忆犹新,可是眼前呢,风景不殊,人儿已天各一方了。词人描绘了回忆的场景与现实的场景,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伤和离别的忧愁。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纵使泪水都化作满江的春水,也流不尽,依然有愁苦在心头。作者将“春江”比作“泪”,即使如此,也流不尽词人心中的愁绪,这一巧妙的比喻,它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感情的洪流中。(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写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反省自我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白居易《琵琶行》中写自己被贬后,无论春天江花盛开还是秋天美好的夜晚,都独自一人喝酒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词人对江山易主、物是人非的现实的怅恨和叹惋。【答案】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③.春江花朝秋月夜④.往往取酒还独倾⑤.雕栏玉砌应犹在⑥.只是朱颜改【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省”“知”“还”“砌”。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为了摆脱新冠肺炎疫情下农产品线下销售受阻的困境,各地利用网络直播创新销售农产品模式,“直播带货”①。“直播带货”让农产品搭上互联网平台,拉近了农民与市场的距离,使农产品卖得更远,更好。同时,“直播带货”倒逼农民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有助于加速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直播带货”实时画面感强。消费者能直观地看到农产品原产地的种植状况,与主播实现互动对话,体验性更强,信任度更高。“直播带货”高效快捷。视频直播在展示产品的同时,附带购物链接,消费者只需动动手,就可以②地下单购物。“直播带货”宣传与投放广告相比成本较低。曾经,许多特色农产品因市场供需信息不对称,往往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互联网信息时代,“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销售理念已是③。“直播带货”不受时间、场地空间限制,已逐渐成为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手段。当然,农产品“直播带货”也有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仓储物流设施不全、直播行业监管不够、农村电商人才不足等短板,还需统筹谋划,多点发力,才能使“直播带货”真正变成农民致富的新“农具”。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引用诗句“养在深闺人未识”,但改变了原句的意思。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请仿照此处引用诗句的方式,写一句话。【答案】18.①风生水起②轻而易举③明日黄花19.在舜陵、舜源峰公园、紫霞岩等处,每天可以看到不少摆摊的村民。他们“近水楼台先得月”,既增加了收入,又开拓了眼界。【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由“‘直播带货’让农产品搭上互联网平台,拉近了农民与市场的距离,使农产品卖得更远,更好”可知,语境意在强调“直播带货”目前发展势头很好,蓬勃兴旺,填写“风生水起”。风生水起:风从水面吹过,水面掀起波澜。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第二处,由“消费者只需动动手”“下单购物”可知,语境意在强调“直播带货”购买东西非常省时省力,很容易,填写“轻而易举”。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省事。第三处,语境强调互联网信息时代,“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销售理念已经成为过时的事物,因此填写“明日黄花”。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首先分析题干的仿写要求,“引用诗句‘养在深闺人未识’,但改变了原句的意思”,也就是说,既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引用合适的诗句等,还要使用该诗句的语境义,而不是本义。比如“近水楼台先得月”本义是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后比喻由于接近某些人或事物而抢先得到某种利益或便利。而“舜陵、舜源峰公园、紫霞岩”周围的居民,因为占据了有利的地理位置,因此可以先得到摆摊获利的“月”。当然也可以用“向阳花木早逢春”“病树前头万木春”之类的诗句。一定主意引用的诗句要符合语境的意思。(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快节奏的生活里,“吃素”的人越来越多。素食除了粮食之外,更多是蔬菜与水果。有人问,①?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二者的差异。一般地说,大多数蔬菜所含的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和植物化学物质都要高于水果,但水果中的有机酸,如苹果酸、柠檬酸以及芳香物质、香豆素等植物化学物质的含量比蔬菜更加丰富,再加上大多数水果可以生食,营养成分不会因高温烹调而流失,从这一角度看,②。既然如此,是不是可以用水果代替蔬菜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水果与蔬菜中的营养各有侧重,各司其职。所以,③,蔬菜也不能代替水果。既然蔬菜与水果举足轻重,所以干脆只吃蔬菜与水果,不吃粮食算了。其实,这更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不管吃下了多少水果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人类餐桌上的主角。人类离不开主食,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离开了主食,人类生命不可能维持长久。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0.①蔬菜与水果哪一种营养更高呢②水果的营养更加丰富一些③水果不能代替蔬菜21.①把“人类离不开主食”比喻成“鱼儿离不开水”,突出了主食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②化抽象为具象,使抽象的道理表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22.既然蔬菜与水果这么重要,那么,干脆只吃蔬菜与水果,不吃粮食算了。【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由“一般地说,大多数蔬菜所含的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和植物化学物质都要高于水……果”等可知,后文分析了蔬菜和水果谁的营养高,再结合第一处是问句可以推断出,应填写“蔬菜与水果哪一种营养更高呢”一类的句子。第二处,由“但水果中的有机酸,如苹果酸、柠檬酸以及芳香物质、香豆素等植物化学物质的含量比蔬菜更加丰富,再加上大多数水果可以生食,营养成分不会因高温烹调而流失,从这一角度看”可知,虽然蔬菜和水果各有优势,但是水果中“植物化学物质的含量比蔬菜更加丰富”“营养成分不会因高温烹调而流失”,因此,应该填写“水果的营养更加丰富一些”一类的句子。第三处,“所以”说明该句是在强调结果,而前文说“既然如此,是不是可以用水果代替蔬菜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再结合“蔬菜也不能代替水果”可知,前文是说“水果不能代替蔬菜”。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人类离不开主食,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运用比喻修辞,将“人类离不开主食”比喻成“鱼儿离不开水”,鱼儿离开水会死亡,人类离开粮食也会如此。重要的程度有多大是抽象的,而“鱼儿离不开水”是具体的,这里化抽象为具象,使抽象的道理表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更能引起读者的重视。因此这一比喻句将抽象的道理,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比喻句来进行阐释,突出了主食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以下语病:第一处,用词不当,举足轻重:原义是一抬起脚就可以改变两边的重量,使之失去平衡与均势。形容身份或地位特殊,一举一动足以影响全局。而水果和蔬菜显然没有如此重要,句子大词小用,应改为“这么重要”一类的词;第二处,搭配不当,“既然”“所以”关联词搭配不当,应将“所以”改为“那么”。故原句改为:既然蔬菜与水果这么重要,那么,干脆只吃蔬菜与水果,不吃粮食算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论语·子路》中载:“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君子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是对待事情都有独立的思考,不人云亦云;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北宋的王安石和苏轼就有这样的君子风度。王安石主张变法,苏轼则反对变法,两人针锋相对,毫不退让。但两人常常诗文唱和,王安石对苏轼评价极高,称“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还曾邀请苏轼到金陵买田卜邻。在王安石死后,苏轼赞王安石“名高一时,学贯千载”。你班将举行“《论语》读书会”,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自定立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分两段。第一段引《论语·子路》中的君子小人之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与“小人”分指两类人,不同在于:人际关系方面,君子与人和谐,小人则不能;思考能力方面,君子对事有独立见解,小人则无;意见主张方面,君子不从众,小人则苟合。因此,“和”强调人际和谐,“同”强调意见一致,尚“和”不尚“同”。中国传统观念主张以和为贵,体现儒家中庸特点,有利于构建和谐凝聚的社会。但尚“和”不等于失去自我人格,君子拥有并坚持独立见解,故不会随意附和他人,不当“乌合之众”。相反,小人恰恰因为缺乏独立思考,没有合理见解,才总是与他人保持一致以求自安,即使卷入错误舆论的漩涡,失去底线原则也满不在乎,虚浮表面的“同”之下包藏着为自己谋利益的私心,不仅无益社会和谐,反而造成危害。做人应提倡君子风度。联系《论语》其他地方对“君子”“小人”的论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皆是颂扬君子,批评小人。一为褒,一为贬,正邪立判。第二段举古人王安石和苏轼的交往事迹,佐证君子风度。一、君子不同,不同在政见。王安石主张变法,苏轼则反对变法,两人针锋相对,毫不退让。二、君子相和,和在诗文唱和,互相赞许。王安石评苏轼“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说这话时,王安石已变法失败,两遭罢相,苏轼也远谪黄州,诗文艺术弥合了两人政治上的宿怨。而当王安石病逝,苏轼起草制书,赞其“名高一时,学贯千载”。可见历史名家如何襟怀磊落,真可谓君子之交!导语要求写一篇“《论语》读书会”上的发言稿,文体为议论文,注意演讲稿格式。先明确态度,赞扬君子,贬抑小人,提倡君子之风;再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不同,理解“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的内涵之别;王、苏交往事迹及其他同类例子正面佐证君子风度,可使用对比论证,举小人交往趋炎附势的反例进行对照;结合当下,思考现代社会中如何践行君子人格,可拓展谈《论语》这类经典古籍的思想文化价值。立意: 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2.为人君子,和而不同。3.争当君子不为小人,与人和谐但不苟同。4.君子之“和”长流后世,小人之“同”转瞬离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