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 Word版无答案.docx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 Word版无答案.docx

ID:83568333

大小:355.12 KB

页数:7页

时间:2023-10-30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1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2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3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4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5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6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7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 Word版无答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高2021级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2021年10月,中国考古学会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表1为入选该名单的38项石器时代遗址地域分布情况。“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石器时代遗址地域分布表区域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遗址数3679922依据上表,可以推知()A.早期中华文明各自独立发展B.南方与北方经济文化交流活跃C.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中心D.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化特征2.西周后期,周厉王打破王室与诸侯共享的传统,要求诸侯上交山林川泽的所有物产;同时打破传统的听政程序,禁止国人议论、监督王政。最终,诸侯拒交贡赋,国人暴动,厉王“流于彘”。这反映了A.“天下一家”观念的消亡B.王权强化受制于传统体制C.“礼崩乐坏”局面的形成D.土地国有制逐步走向解体3.商代青铜礼器的装饰花纹充满了神秘性、幻想性和威慑性;西周中期以后,青铜礼器在装饰上多采用几何形花纹,追求典雅、朴素的美。这一变化反映出A.周代青铜制造技艺已开始衰退B.青铜器的功用发生了重大改变C.观念形态从重神事转向重人事D.父子相袭的工官制度遭到破坏4.史学家范文澜在论述周代井田制时说道:“经授土授民以后,土地臣民名义上仍是王土王臣的一部分,事实上授土授民的人有权割让或交换,等于私有了……领主们的所有权,天子是不该无故侵犯的。”其意在说明周代井田制()A.弱化了宗族内的凝聚力B.成为分封制瓦解的根源 C.蕴含着土地私有的成分D.动摇了周天子统治基础5.在商代,各方国的臣民都是为各地方伯所有,并不为商王所拥有,商王要想征召方国臣民必须通过方伯。西周分封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受(授)民受(授)疆土”,这就打破了诸侯、贵族所有不为商王所有的局限,使得诸侯之臣也成了周王之臣。这表明,分封制的推行A.瓦解了诸侯国的宗法秩序B.扩大了周天子统治权威C.强化了对各级贵族的监察D.拓展了西周的统治疆域6.《史记》载:武王灭商之后“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又“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黄帝之后于祝(今山东禹城),帝尧之后于蓟(今北京),帝舜之后于陈(河南准阳),大禹之后于杞(河南杞县)”。此举旨在()A.强化对落后边缘地区控制B.笼络监视殷商贵族C.彰显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D.弘扬儒家仁政思想7.如图是春秋战国时期出土铁器分布图。由此可知,当时()A.礼器在全国范围内普及B.南方冶铁规模不及北方C.中原地区经济水平较高D.战争推动铁器交流使用8.西周、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盛行休耕制,或种一年休一年,或种一年休两年。到了战国时期,土地肥沃的地区已经采用连作制,甚至可以做到一年两熟。由此可见,战国时期()A.铁犁牛耕普及全国B.土地所有制发生剧变C.小农经济开始产生D.农业耕作趋于精细化9.在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在上层社会,旧氏族在国内激烈的兼并斗争中不断消失;在民间,主要是众多家长制家族的解体;姓氏制度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姓的“别婚姻”作用越来越小,氏无区别贵贱的功能。与以上现象属于同一时代的是()A.分封秩序依然能够有效维持 B.人群结构更多地按地区划分组织C只有皇族仍然具有世袭特权D.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已经成为共识10.夏商周时期,先王们“临事制刑,不豫(预)设法”;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活中频繁地引用制、常、典、则等多种法律形式,当权者也往往事前“为刑辟”。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A.士阶层的崛起B.社会经济的发展C.学术争鸣影响D.中央集权的建立11.《论语》记载,孔子的雅言仅用于《诗》《书》和《执礼》,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及实践()A.适应了社会现实的需要B.体现了一定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C.注重借鉴外来思想成果D.兼具学术研究和政治统治双重功能12.孟子的政治诉求在于使诸侯行“王政”。他认为,“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的“王政”A.主张小国寡民B.强调民心归附C.与“王”字本义相符D.明确以“天理”为核心13.墨子既“贵义”又“尚利”,提倡“他人之利,天下之利”。他把利看作义的内容、目的和标准,把义看作是达到利的手段,提出以利作为行为的道德价值标准。这说明墨子的义利观()A.具有反传统的启蒙意义B.带有浓厚的民本主义色彩C.体现出鲜明的政治立场D.否定了法家的重义轻利观14.老子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孔子也说:“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据此可知,两人都()A.致力于维护平民阶层的利益B.促进了敬德保民意识的形成C.制约了君主集权观念的发展D.强调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15. “圣贤”是中国人长久的人生价值追求。法家以为“农、战”是贤,儒家以为贤主要包括学识、行政能力与仁、义、正直、良心等道德,墨子则以为贤应包括兼爱、非攻,!节用及具有救民于匮乏和悲惨生活之中的宗教信念与使命。这说明先秦思想家()A.完成社会秩序重建B.重视个人道德修养C.关注社会现实需要D.提倡建立精英政治16.下图为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天下之道》,所圈字样为“天下之守者,民心是守”,以下诸子思想主张中,与图片内容反映一致的是()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B.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C.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D.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17.《诗经》三百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基本相符,形式也多是整齐的四言诗,涵盖的地域极广,体系完整且内容丰富。因此有学者推测,《诗经》应当是周王朝通过诸侯各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成。据此可知,《诗经》()A.创作方法受到广泛认同B.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C.体现对区域文化整合D.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端18.《诗经》中描绘的贵族和平民女子,多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端庄、娴雅淑女形象。“楚辞”中描绘的女子多含有“美人迟暮”“香草美人”的理想化政治意象。据此可知,《诗经》和“楚辞”的共同之处在于()A.植根于礼制传统B.蕴含着人文精神C.体现了平等意识D.彰显出士人风骨19.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人在市政广场树立了第一组刺杀僭主者的雕像;亚里士多德的《雅典政制》记载了雅典人对刺杀僭主者的崇拜仪式,这种仪式都是每年周期性举行的,且仪式地点是烈士公墓和市政广场,都是雅典政治空间的核心区域。这说明()A.雅典民主政治初步确立B.民主政治成为大势所趋C.雅典公民意识不断强化D.民众参与政治空间拓展 20.梭伦改革提出把国家置于党派或氏族之上,他要求一切公民都参与国家事务,尤其在立法时规定,一个人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这一规定使一个不关心城邦公共事务的人不配为公民。这反映的理念是()A.人人平等B.分权制衡C.直接民主D.集体主义21.公元前462年,雅典第四等级在公民大会中占了统治地位,为厄菲阿尔特推行民主改革创造了契机。公元前411年,公民大会参加者主要是重装步兵等级以上的公民,在这次会议上,民主政治被“合法地”推翻,建立起贵族寡头政治制度。这反映了古代雅典A.财产多寡决定了公民法律地位B.民主决策机制影响到城邦发展C.公民自由难以兼顾到城邦利益D.民主决策程序容易受民意操纵22.苏格拉底认为应该“以知识取代运气,以人竞选取代人人抽签,选举城邦公职人员”。这表明苏格拉底主张()A.增强公民意识提升城邦竞争能力B.普及教育提升公民道德C.改革民主程序规避直接民主弊端D.削弱领袖权威防止专制23.西塞罗宣称:“真正的法律是与自然协调一致的健全的理性,它扩及所有人之中,始终如一,永恒不变。颁布有违这一法律的条例,是宗教所禁止的,即便部分地废止它也不可以,同时我们也无法通过元老院或人民摆脱它的约束。”他意在强调“真正的法律”A.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B.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C.适用于罗马境内的各族人民D.开辟一个非宗教的理性时代24.当中世纪的欧洲摆脱了普遍的无政府状态,当它的商业经历了复苏而日益高涨,当它的社会生活愈来越复杂,因而感到需要更为精巧的调节手段时,它“发现”了罗马法。当时罗马法被“发现”A.为文艺复兴运动奠定基础B.推动了近代民主政治体制在欧洲确立C.源于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D.体现了资产阶级建立“理性王国”愿望二、材料解析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从西周开始到春秋末年,周王室基于拓殖建城的需求,建立国鄙之制。国鄙之分相当严格,一来以区分身份之差异,二来可以保障国人的安全。野鄙之人可以进城来参与市场活动,进行买卖交易,但不得在城中定居。到了战国时期,这种划分已无必要,人为的界限便逐渐淡化,终于消失,城乡人口开始对流。国人务农者会觉得住在城里,日间出城到田间耕作,十分不便,不如索性迁居乡野。野鄙之人,也有进城居住,改操他业者。政治上,国鄙居民的身份差异已经泯除。事实上,中国城乡之间的流动性很大,少数的实例是由政府强制执行或加以组织与督导,不过绝大多数情况,人口流动是人民自动自发的。——摘编自赵冈《从宏观角度看中国的城市史》材料二西欧中世纪城市产生后,由于其经济本质完全不同于乡村农业经济,城市又因自治而变成不受领主控制的独立性强的政治主体,再加上矗立的城墙成为鲜明的界限,二者的对立关系也就特别分明。更重要的是,当时城乡人口对流的程度很低,乡村庄园的领主对其属下人口控制甚严,以各种方式防止其逃亡。每年只有少量的人可以从庄园成功地逃至附近城市。庄园之人在逃至城市后经过101天未被领主抓回,便被承认为自由人,具有市民身份,可以安全地长居于城市中,市民在法律和各种选择上是相对自由的。——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西欧城市与城乡关系的转型》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时期“国鄙制度”特点,并分析其在战国时期崩溃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战国时期的中国和中世纪的西欧城乡交流的异同。(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城乡交流的主要因素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观察上面的历史时间轴,选择一个角度,确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论从史出,史实充分,逻辑严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先秦的士在我国古代社会的阶级结构中是非常活跃、占有一定历史地位的阶层。西周的士,作为下级奴隶主,也要按血缘亲疏来区别大宗、小宗;当时不仅“士食田”“士竞于教”,而且(士)“大抵皆有职之人矣”,其职责包括“传言”和主察狱讼之事等。——摘编自詹子庆《先秦士阶层的演变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二战国初期,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此时的“士”已与出身无关,他们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战国以前的士受“六艺”教育,文武并重,而战国时期的士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他们已经脱离了分封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很多国家出现了“布衣卿相”,国君礼贤下士,并不计较出身。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变化之处。(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士阶层变化的原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