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叙州区二中2023年秋期高二开学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社会心态作为社会存在的公众意识反映,在重大社会变革背景下发生演化,并呈现出整体性、大众性等特征。理性看待社会变革下公众心态的不同方面,并予以合理调适,是以健康社会心态涵养现代化精神力量的题中应有之义。现代社会中,自然秩序为理性新秩序所取代,人的创造性和主体性不断放大,却也带来了一系列现代性困境。在“远方的世界”里,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恶劣自然灾害等成为伴随人类改造自然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后果。在个体精神层面,个人主义的转向又给人带来孤独感和漂泊感。伴随互联网时代电子文化影响的持续深入,当代社会人际关系对技术严重依赖,加深了虚拟世界里的群体性孤独。另外,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通过便利的交通工具流动到陌生的地方工作和生活。这使得他们中的一部分成为悬停在城乡之间的“蜂鸟”,挤压在快节奏、超负荷的现代生活中。《“长三角”青年民生民意》调查显示,约70%的新市民、大学毕业生与青年人在租房居住,一线城市则更加普遍,这种社会和个体的经济压力,已经使青年群体消费行为趋于守成。社会的变迁导致了人类心理内部的转化,现代性焦虑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和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内卷”“躺平”或者较早流行的“佛系青年”,揭示出社会变化下的公众心态的不同类型:努力自我投资提高竞争力、主动降欲寻求躲避竞争出口或者合理宣泄在顺从中迂回反抗等。这些网络热词以符号化的话语编码流行和传播,用戏谑化的方式映射了社会情绪和公众心理,直观呈现了在现代社会压力下,外在现实之困和内在个体困境的矛盾冲突。 网络信息“放大镜”的信任危机时有闪现。新闻作为客观世界的现实建构,现实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不确定事件是新闻报道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也是新闻报道传播与沟通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不确定事件有时具有突发性、重要性和危害性特征,容易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具有无法忽视的新闻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尤其是在当下的信息环境中,一些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对信息真伪的不加甄别更增加了传播影响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新媒介技术赋权,人们拥有了更为自由地表达途径和表达空间,网络传播中信息流通速度空前加快,传播的匿名化与高自由度,进一步扩大了公众意见表达的可能。一条热点新闻评论区内,时有以激进观点引导整个话题的态度倾向,群体暗示的传播机制不断诱导激进盲从的社会心态,容易导致非常态集合行为,助推社会谣言扩散和负面情绪发酵。由于有的地方政府与民众之间缺乏有效互动以及信息透明化机制还有待完善,民众对政府存在认知偏差。在涉及不确定事件或热点问题时,政府即使持续发布真实信息,仍然受到群众质疑。(摘自《时代重大变革中公众心态调适的国家策略》)材料二:从整体来看,当代青年的社会心态整体上阳光乐观,积极向上,对国家发展充满希望,对个人生活充满信心。但与此同时,当前青年心态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需要引起重视。愿意拼搏奋斗,但要知道“努力的意义”。当代青年具有奋斗精神,对自己的未来有着美好的规划,也愿意为之付出努力。但在“奋斗”和“内卷”的区别上,部分青年认为:“有意义的努力是奋斗,没有意义的努力是内卷。”进而他们将“有意义”界定为:能看到自己在工作链条中的角色,能找到自己在工作链条中的价值。人们通过工作,感觉到自己被需要,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工作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确证自我”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工作的内在价值必须超越生存目的,指向人之为人的本质实现。认同主流价值,但也关注“个体的表达”。近年来,教育公平、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劳动救济等议题成为一些网络新生代积极推动的权利主张。青年人对某些权利的强调,正是现代社会中个体独立意识和权利意识彰显的体现,是青年追求个性、渴望自由的情感表达。在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一些青年对某些权利的“在意”,反映出社会转型期社会心态的转变。成就预期较高,但易伴生“相对剥夺感”。青年时期处于人生的爬坡过坎阶段,在“明天会更好”“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家庭和社会期待之下,他们面临着超越父辈获得更好生活的压力,对自己未来社会地位的预期持续上升,且预期上升的速度较快。我国经济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增长后开始逐渐放缓,特别是受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逐渐传导到个人的就业和收入,使得青年感受到生活的困难与艰辛。叠加国际局势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部分青年感到忧虑。尽管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产生某些悲观情绪是人之常情,但有的青年将人生中的“不如意”归结为时代红利的减少,甚至认为时代对自己“不公平”。与上一代人相比,自己“得的少了”“没赶上好时候”,进而对当前经济形势产生极端负面心理。(摘自《当前青年社会心态的新特点和引导策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会心态是社会存在的公众意识反映,有着整体性、大众性等特征,需要得到人们的重视和理性看待。B.当下,人们深受互联网的影响,但也加深了虚拟世界里的群体性孤独。C. 虽然当代青年的社会心态整体上看是阳光乐观、积极向上的,但我们仍要重视其心态呈现的一些新特点。D.青年人对某些权利的强调彰显了个体独立意识和权利意识,但只是追求个性的情感表达,我们没必要太在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些网络热词揭示出社会变化下的公众心态的不同类型,体现了外在现实之困和内在个体困境的矛盾冲突。B.不确定事件有时具有突发性、重要性和危害性特征,具有无法忽视的新闻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媒体报道时应严谨。C.只要及时删去热点新闻评论区内以激进观点引导整个话题方向的言论,就可有效防止社会谣言扩散和负面情绪发酵。D.青年人对自己未来社会地位的预期持续上升,但经济下行的压力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困难与艰辛,甚至让有些人产生某些悲观情绪。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很多高学历青年远离家乡,去一线城市打拼,一个人租房住,经常感到孤独、焦虑。B.某市政府陆续将全区51处核酸采样亭改造成“暖心小屋”,免费向户外劳动者提供饮用水、水果等服务。C.有的年轻人不管对方对他做了什么,采取什么样的态度,都不做任何的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D.个别地方政府不能在第一时间公开相关信息或处理结果,导致舆情沸腾。4.关于社会心态,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针对当前青年社会心态的新特点,我们应该制定出怎样的引导策略?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D2.C3.B4.①材料一立足于现代性困境、现代性焦虑、网络信息下的信任危机等,从宏观层面着重阐述重大社会变革下公众心态的整体特征及存在的问题;②材料二分析了当前青年心态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从青年群体层面,揭示了当前青年群体心态存在的问题。5.示例:①加强青年心态的分析研判。及时准确了解青年心态的真实情况,加强青年心态的分析监测。②分类开展青年思想引领。提振青年对于社会发展的信心和国家主人翁的身份意识;促进青年共建共享发展成果,针对不同的青年群体,要摸准需求痛点,分层分类开展高效精准服务。【解析】【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没必要太在意”无中生有,依据材料二“青年人对某些权利的强调,正是现代社会中个体独立意识和权利意识彰显的体现,是青年追求个性、渴望自由的情感表达。在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一些青年对某些权利的‘在意’,反映出社会转型期社会心态的转变”可知,原文没有信息表明这一点。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只要……就”说法武断。原文“一条热点新闻评论区内,时有以激进观点引导整个话题的态度倾向,群体暗示的传播机制不断诱导激进盲从的社会心态,容易导致非常态集合行为,助推社会谣言扩散和负面情绪发酵”可知,由原文无法推导出选项的内容,即使有此意思的传达,选项说法也过于武断。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时代重大变革中公众心态也受到了很大的触动,进而引发变化,应该以合理健康的方式去引导社会心态。A.现象属于社会心态的变化,需要引起注意,进行合理的引导,可以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的观点。B.做法属于政府的便民行为,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的观点。C.做法属于“佛系青年”,揭示出社会变化下的公众心态的变化,需要引起注意,进行合理的引导,可以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的观点。D.选项内容是社会心态的问题由于处理不及时或者不合适,导致的社会问题,可以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的观点。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由材料一“现代社会中,自然秩序为理性新秩序所取代,人的创造性和主体性不断放大,却也带来了一系列现代性困境”“社会的变迁导致了人类心理内部的转化,现代性焦虑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和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网络信息‘放大镜’的信任危机时有闪现”“社会心态作为社会存在的公众意识反映,在重大社会变革背景下发生演化,并呈现出整体性、大众性等特征。理性看待社会变革下公众心态的不同方面,并予以合理调适,是以健康社会心态涵养现代化精神力量的题中应有之义”可知,材料一立足于现代性困境、现代性焦虑、网络信息下的信任危机等,从宏观层面着重阐述重大社会变革下公众心态的整体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由材料二“从整体来看,当代青年的社会心态整体上阳光乐观,积极向上,对国家发展充满希望,对个人生活充满信心。但与此同时,当前青年心态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需要引起重视”“愿意拼搏奋斗,但要知道‘努力的意义’”“认同主流价值,但也关注‘个体的表达’”“成就预期较高,但易伴生‘相对剥夺感’”可知,材料二分析了当前青年心态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从青年群体层面,揭示了当前青年群体心态存在的问题。【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由材料二“但与此同时,当前青年心态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需要引起重视”“愿意拼搏奋斗,但要知道‘努力的意义’”“认同主流价值,但也关注‘个体的表达’”“成就预期较高,但易伴生‘相对剥夺感’”可知,针对不同的心态问题,加强青年心态的分析研判。及时准确了解青年心态的真实情况,加强青年心态的分析监测。由材料二“当代青年具有奋斗精神,对自己的未来有着美好的规划,也愿意为之付出努力。……进而他们将‘有意义’界定为:能看到自己在工作链条中的角色,能找到自己在工作链条中的价值”“青年人对某些权利的强调,正是现代社会中个体独立意识和权利意识彰显的体现,是青年追求个性、渴望自由的情感表达”“他们面临着超越父辈获得更好生活的压力,对自己未来社会地位的预期持续上升”“尽管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产生某些悲观情绪是人之常情,但有的青年将人生中的‘不如意’归结为时代红利的减少,甚至认为时代对自己‘不公平’。与上一代人相比,自己‘得的少了’‘没赶上好时候’,进而对当前经济形势产生极端负面心理”可知,分类开展青年思想引领。提振青年对于社会发展的信心和国家主人翁的身份意识;促进青年共建共享发展成果,针对不同的青年群体,要摸准需求痛点,分层分类开展高效精准服务。(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嫁妆契诃夫在我的记忆深处,有这样一所很小的平房:它有三个窗子,活像一个老太婆。矮小,伛偻,头上戴着包发帽。小房子以及它的白灰墙、瓦房顶和灰泥脱落的烟囱,全都隐藏在苍翠的树林里,夹在目前房主人的祖父和曾祖父所栽种的桑树、槐树、杨树当中。那所小房子在苍翠的树林外边是看不见的。这里从来也没有什么人坐着马车路过,行人也稀少。小房子的窗户从没敞开过,因为住在房子里的人不喜欢新鲜空气。小房子四周是人间天堂,树木葱茏,栖息着快乐的鸟雀,可是小房子里面,唉!夏天又热又闷,冬天像澡堂里那样热气腾腾,有煤气味,而且乏味,乏味得很…… 我第一次访问小房子是很久以前:房主人奇卡玛索夫上校托我到那儿去探望他的妻子和女儿。请您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您从前堂走进大厅的时候,一个矮小虚胖、四十岁左右的女人带着恐慌和惊愕的神情瞧着您。您是“生人”,客人,“年轻人”,这就足以使得她惊愕和恐慌了。“请问,您贵姓?”上了年纪的女人用颤抖的声音问您,而您认出她就是女主人奇卡玛索娃。您说出您的姓名,讲明您的来意。惊愕和恐惧就换成尖细而快活的“啊”的一声喊,她的眼珠不住往上翻。不久,整所房子都充满各种声调的、快活的“啊”。房间里弥漫着除虫粉和新羊皮鞋的气味,皮鞋就放在我身旁的椅子上,用手巾包着。窗台上放着天竺葵和薄纱的女人衣服。衣服上停着吃饱的苍蝇。墙上挂着某主教的油画像,镜框玻璃的一角已经破裂。主教像旁边,是一排祖先们的肖像。桌上有一个顶针、一团线和一只没有完的袜子。地板上放着一件黑色女上衣,潦草地缝在一块纸样上。“我们这儿,请您原谅,凌乱得很!”奇卡玛索娃说。不久房门开了,我看见一个又高又瘦的姑娘,十九岁左右。她走进来,行个屈膝礼,脸红了。是她那点缀着几颗碎麻子的长鼻子红起来,然后从鼻子红到眼睛那儿,再从眼睛红到鬓角儿。“这是我的女儿玛涅琪卡!”奇卡玛索娃用唱歌般的声音说。我对这里纸样之多表示惊讶。母亲说:“我们总是在市集上买些衣料,然后做整整一年的针线活。我们的衣服从不交给外人去做。”“可是谁要穿这么多的衣服呢?这儿只有你们两个人啊。”“嗨,……难道这是现在穿的?这不是现在穿的!这是嫁妆!”“哎呀,妈妈,您在说些什么呀?!”女儿说,脸上泛起红晕,“这位先生真会这样想了……我绝不出嫁!绝不!”她说着这些话,可是说到“出嫁”两个字,她的眼睛亮了。吃晚饭的时候,我听见很响的呵欠声,有人在隔壁房间里大声打呵欠。我惊讶地瞧着房门:只有男人才那样打呵欠呢。“这是彼得·谢梅内奇的弟弟叶戈尔·谢梅内奇……”奇卡玛索娃发现我吃惊,就解释说,“他从去年起就住在我们这儿。您要原谅他,他不能出来见您。他简直是个野人……见着生人就难为情……”晚饭后,奇卡玛索娃邀我跟她一块儿到堆房里走一趟。在堆房里,我看见五口大箱子和许多小箱子、小盒子。“这……就是嫁妆!"奇卡玛索娃对我小声说,“这些衣服都是我们自己做的。”我看了看那些阴沉的箱子,就开始向两个殷勤好客的女主人告辞。她们要我答应日后有空再到她们家里来。这个诺言,一直到我初次访问过了七年以后,我才有机会履行。我走进那所小房子,又听见“啊” 的一声喊……她们认出我来了!我看见母亲长得越发胖了,头发已经花白,正在地板上爬来爬去,裁一块蓝色衣料。女儿坐在长沙发上刺绣。这里仍旧和以前一样,不同的是主教像旁边挂着彼得·谢梅内奇的肖像,两个女人都穿着丧服。“我们遭到很大的不幸!”她说,“彼得·谢梅内奇……已经不在人世了。我和女儿成了孤儿寡母。叶戈尔·谢梅肉奇拿走了玛涅琪卡的嫁妆,有两口箱子已经全拿空了!要是这种情形继续下去,那我的玛涅琪卡的嫁妆就会一点也不剩了……"一个矮小的男人身影往前堂那边溜过去,他像耗子那样窸窸窣窣地溜过去,不见了。“这人大概就是叶戈尔·谢梅内奇吧。”我暗想。我瞧着她们母女俩:两个人都苍老消瘦得厉害。母亲满头闪着银白的光辉。女儿憔悴,萎靡不振,看样子,母亲似乎比女儿至多大五岁光景。奇卡玛索娃说:“叶戈尔·谢梅内奇把我们缝的衣服统统拿走,我的玛涅琪卡就要没有嫁妆了!"玛涅琪卡涨红脸,可是什么话也没说。“衣服我们只好重新再做,我们不是阔人!我们是孤儿寡母啊!”去年,命运又驱使我到那所小房子去。我走进客厅,看见老太婆奇卡玛索娃。她穿一身黑衣服,戴着丧章,坐在长沙发上做针线活。跟她并排坐着的,是个小老头。小老头看见我,就跳起来,从客厅里一溜烟跑出去了……“您在缝什么?”我问。“这是女衬衫。”奇卡玛索娃小声说。她面前桌子上放着女儿的照片,她看一眼照片,叹口气说:“要知道我成了孤魂!”那么她女儿在哪儿呢?玛涅琪卡在哪儿呢?我没问穿着重丧服的老太婆,我不想问。不论:我在这所小房子里坐着,还是后来我站起来告辞的时候,玛涅琪卡都没走出来见我,我既没听见她的说话声,也没听见她那轻微胆怯的脚步声……一切都明明白白,于是我的心头感到沉重极了。(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整所房子都充满各种声调的、快活的‘啊’”表明“我”的到来受到了奇卡玛索娃家的欢迎。B.“衣服上停着吃饱的苍蝇”等描写显示出房子里凌乱不堪,主要是为了表现房子的女主人特别懒惰。C.“我”第一次拜访奇卡玛索娃家时就感到压抑,特别是看到那些“阴沉的箱子”后,“我”便离开了。D.“我”第二次拜访奇卡玛索娃家时,母女两人都苍老消瘦得厉害,表明她们的生活处境更加艰难!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以“嫁妆”为线索,将“我”三次拜访的情节串联起来,“嫁妆”又象征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B.小说在记叙“我”与奇卡玛索娃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采用了第二人称,有利于增强读者的代入感。C.这篇小说内容单薄,侧重描写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了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叙事平静,语言简练。D.结尾处写奇卡玛索娃穿着重丧服、玛涅琪卡一直没有出现等细节,暗示了玛涅琪卡其实已经离开了人世,8.小说开头两段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契诃夫在小说中善于运用漫画式夸张手法凸显人物特征,以变形来反映人物最典型的精神状态。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答案】6.B7.C8.①小说开头两段详细描写了小房子周围的环境及介绍了小房子内部的情况,为后文故事的发生提供了具体的场所。②小说开头两段的描写突出了小房子封闭,乏味的特点,烘托出居住在小房子里的人生活的贫乏与心灵的空虚。③为下文女主人公与“我”初见时惊愕恐慌这一情节埋下伏笔。9.①奇卡玛索娃看到“我”这个陌生人登门时,吓得声音颤抖,脸上表现出恐慌和惊愕的神情,契诃夫用夸张的手法塑造了奇卡玛索娃惧怕陌生和新鲜事物的形象。②塑造叶戈尔·谢梅内奇的形象时,运用了幽默、夸张的语言。如他见到“我”时“像耗子那样窸窸窣窣地溜过去”,刻画出叶戈尔·谢梅内奇逃避现实、缺乏开创新生活的行动和能力的形象。③塑造玛涅琪卡的形象时,在神态描写中运用了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如文中“然后从鼻子红到眼睛那儿,再从眼睛红到鬓角那儿”,表现了玛涅琪卡的敏感害羞。④“我”第一次拜访时,母女俩在做嫁妆;七年后“我”再次拜访时,母女俩还在做嫁妆。甚至女儿已经去世而母亲还在习惯性地、机械性地做嫁妆,这种夸张式的写法突出了母亲内心的苍凉和麻木。【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主要是为了表现房子的女主人特别懒惰”错误,作者这么写,主要是为了表现整个家庭就像一潭死水,毫无生气。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C.“内容单薄”错误,小说通过自己的三次拜访,详细描写了“我”与他们一家人见面的不同场景,应该是“内容饱满”。故选C。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段落(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内容上看,前两段主要介绍“我”记忆中的一所房子的特点,而“我”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我头一次访问小房子是很久以前为办一件事而去的:房主人是契卡玛索夫上校,他托我到那儿去探望他的妻子和女儿。那第一次访问,我记得很清楚。而且,要忘记是不可能的”。所以,小说开头两段详细描写了小房子周围的环境及介绍了小房子内部的情况,为后文故事的发生提供了具体的场所。“小房子的百叶窗经常关着:房子里的人不需要亮光……因为住在房子里的人不喜欢新鲜空气”可见小房子的封闭、孤独、破旧、衰残不堪的姿态,渲染了一种宁静、孤寂的氛围。“小房子四周是人间天堂,树木葱茏,栖息着快乐的鸟雀,可是小房子里面,唉!乏味得很……”使用对比反衬手法,用周围环境的生机活力突出小房子的封闭、孤独、死气沉沉的状态,暗示房子主人封闭、寂寞的内心和生活状态。正是因为小房子的闭塞,所以奇卡玛索娃看到“我”这个陌生人登门时,才会有“请您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您从前堂走进大厅的时候,一个矮小虚胖、四十岁左右的女人带着恐慌和惊愕的神情瞧着您”这样的反应。所以,对房子的描写为下文女主人公与“我”初见时惊愕恐慌这一情节埋下伏笔。【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描写手法、鉴赏作品审美特征的能力。“漫画式夸张手法”是指作者通过夸张等手段来突出角色的某些特征而达到使读者一目了然的效果的人物塑造手法。本文中,人物的特征都一目了然。解答此题时,首先找出表现人物特征最突出的相关描写,然后再针对性地判断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作者对契卡玛索娃的描写,一开始是“一个矮小虚胖、四十岁左右的女人带着恐慌和惊愕的神情瞧着您”,后来她得知来意后“惊愕和恐惧就换成尖细而快活的‘啊’的一声喊”“这‘啊’的一声喊,像回声一样,从前堂传到大厅,从大厅传到客厅,从客厅传到厨房……连续不断,一直传到地窖里”。对普通人来说,显然不至于此,所以,契诃夫用夸张的手法塑造了奇卡玛索娃突出其缺少社交,惧怕陌生和新鲜事物,大惊小怪的形象。作者在描写叶戈尔·谢梅内奇时,通过“一个矮小的男人身影往前堂那边溜过去,他头顶秃一大块,穿着棕色上衣,脚上穿的是套鞋而不是皮靴。他像耗子那样窸窸窣窣地溜过去,不见了”“小老头看见我,就跳起来,从客厅里一溜烟跑出去了”的描写,极力强调他一见“我”就逃的特点。对他逃跑行动的描写,运用了幽默、夸张的语言,刻画出叶戈尔·谢梅内奇逃避现实、缺乏开创新生活的行动和能力的形象。 作者在写玛涅琪卡时,通过原文“她走进来,行个屈膝礼,脸红了。先是她那点缀着几颗碎麻子的长鼻子红起来,然后从鼻子红到眼睛那儿,再从眼睛红到鬓角那儿”可知,作者对她的肖像、神态描写,显然运用了一种漫画式的夸张手法,仅仅是见到一个生人,就“然后从鼻子红到眼睛那儿,再从眼睛红到鬓角那儿”,这充分表现了玛涅琪卡的敏感害羞。从故事的情节来看,“我”第一次拜访时,母女俩在做嫁妆,而且“在堆房里,我看见五口大箱子和许多小箱子、小盒子”;七年后“我”再次拜访时,根据原文“我走进客厅里,看见母亲长得越发胖了,头发已经花白,正在地板上爬来爬去,裁一块蓝色衣料。女儿坐在长沙发上刺绣。这里仍旧有纸样,仍旧有除虫粉气味”可知,母女俩还在做嫁妆。最后,甚至女儿已经去世而母亲还在习惯性地、机械性地做嫁妆,这从“我走进客厅,看见老太婆契卡玛索娃。她穿一身黑衣服,戴着丧章,坐在长沙发上做针线活”可看出。这种夸张式的写法突出了母亲内心的苍凉和麻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文本一: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节选自《鸿门宴》,有删改)文本二: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公欲以兵二万人击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成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侯,古代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B.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12.下列对文本一、文本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邦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能虚心向谋士请教,采纳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B.刘邦面对危情,既惊呼“为之奈何”,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使项伯为他所用,局势出现转机。C.张良面对故人报信,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计败峣下秦军,又说汉王授印于韩信,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D.在文本一中,张良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在文本二中,张良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14.结合文本一、二,简述刘邦遇到的哪些危局在张良的帮助下得到化解?【答案】10.B11.A12.D13.(1)给官吏、百姓登记造册,封闭收藏财物的府库,来等待项将军。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入关和意外变故。 (2)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14.①危局一:受无知小人进言占领秦国,有被项羽视为敌人的危险。张良直言进谏,建议刘邦去向项羽请罪,稳定民心,助刘邦鸿门脱险。②危局二:面对还很强大的秦军,张良献计重金贿赂秦将,成功袭击秦军。③危局三:韩信想自立为齐王,张良劝告刘邦授予韩信齐王王印,化解了内部分裂的危机。【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此天以臣授陛下”,判断句,之前断开,排除AC;“不敢当三万户”,不敢接受的内容是“三万户”的封地,之间不断开,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比‘伯’低一等”错误,比“伯”高一等。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没费一兵一卒”错误,据原文“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成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可知,张良只是献策提议在他们懈怠时袭击他们,取得了胜利,大败秦军,并没有说到没有费一兵一卒。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籍”,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所以”,……的原因;“出入”,进入;“非常”,意外变故。 (2)“畔”,通假字,通“叛”,反叛;“因”,趁着;“解”,懈怠。【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甲文“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良乃入,具告沛公”“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可知,受无知小人进言占领秦国,有被项羽视为敌人的危险。张良直言进谏,建议刘邦去向项羽请罪,稳定民心,助刘邦鸿门脱险。结合乙文“秦兵尚强,未可轻”“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可知,面对还很强大的秦军,张良献计重金贿赂秦将,成功袭击秦军。结合“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可知,韩信想自立为齐王,张良劝告刘邦授予韩信齐王王印,化解了内部分裂的危机。参考译文:文本一: 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于是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于是张良进去,详细地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比得上项王的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比不上啊。这又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现在事情危急,因此他特意来告知我。”刘邦说:“他和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项羽答应了。文本二:沛公从洛阳向南穿过轩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沛公。沛公打算率领两万人马去攻击峣山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出发,替五万人准备粮食,在各山头张挂很多旗帜,作为疑军,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接受他们。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于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大败秦军。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经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汉王身边。汉四年,韩信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张良向汉王献计,汉王才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汉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高帝说:“在帷帐之中运筹谋划,在千里之外决战取胜,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高帝驾崩,八年以后,留侯去世,谥号为文成侯。(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古文人有登高怀远之俗,作者于超然台上登临远眺,抒发胸中情怀,词题由此而来。B.上片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已春暮而未老。C.下片写情,“休对”二句说明作者不再思念故乡,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D.“诗酒趁年华”一句,表明作者超然物外的态度:忘却世俗,珍惜年华,借诗酒以自娱。16.“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在写景上都体现了豪放风格,请简要赏析。【答案】15.C16.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采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写出了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 ②“半壕”两句诗是说诗人试着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看见护城河内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满城春花明艳,迷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千家万户皆看不真切。在写作手法上,此句中作者写春景,注意色彩上强烈的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同时,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城内长满花,雨丝暗千家,展现出了一幅阔大的春花满城烟雨图。在内容上,此句描写出了满城春色的壮美景象。“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最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看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休对’二句说明作者不再思念故乡”错误。“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是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并不是不再思念故乡。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此题首先要明确“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句诗是如何体现豪放风格的。这句诗写出了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雪,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诗人采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穿”写出山崖高耸入云的动势;“惊涛拍岸”运用拟人的手法,“拍”写出了江涛的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波涛力量之浩大,展示了一幅阔大的雪浪图。结合以上分析,可以从诗句的意思、写作手法、内容这三个方面作答。在诗意方面,“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诗句意思为诗人试着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看见护城河内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满城春花明艳,迷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千家万户皆看不真切。在写作手法方面,“春花”灿烂和“烟雨”迷蒙形成颜色明暗上的对比,同时,诗中写城内长满花,雨丝暗千家,这些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在内容方面,作者以居高临下的视角看见满城春色,视野开阔,景色更显得壮美,因此更显豪迈之风。(三)情景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贤才的渴念之情。(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的特点;“____________”一句则直写阿房宫楼阁数量之多。 (3)二十八星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一句用星宿给月亮定位,李白《蜀进难》中“____________”一句则通过星宿的触手可及写蜀道之高险。【答案】①.青青子衿②.悠悠我心③.覆压三百余里④.矗不知其几千万落⑤.徘徊于斗牛之间⑥.扪参历井仰胁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衿”“悠悠”“覆”“矗”“徘徊”“扪”“胁”。第II卷表达题(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年画是中国绘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_①_的艺术形式。各地对年画的称谓各式各样,北京叫“画片”、“卫画”,苏州叫“画张",浙江叫“花纸”,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②。今天,各地对年画逐渐约定俗成地简称为“年画”。年画大多于农历新年到来时张贴。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传统年画多为木版水印制作,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现代年画则多为机器印制。年画的题材_③,总计画样有两千多种,堪称一部民间生活百科全书。常见题材多含有吉祥喜庆的意义。从种类上看,年画大致可分为门神类、吉庆类、风情类、戏出类、符像类、杂画类。其中戏出类,表现戏曲故事的年画。形式上完全照搬戏曲舞台的表演形式,背景道具跟戏曲舞台的布景道具一样简单,以桌、椅摆法交代故事发生的不同地点和环境,人物持马鞭指代骑马,执桨则示意乘船,如此等等,刻意减少画面背景,着重突出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年画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有相关记载;清代中期,年画尤为盛行;至今还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中国民间年画几乎是中国民俗文化的图解。因为它不单承载着大量的自然和人文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具有艺术价值。虽然年画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但是始终呈现出相对固定的价值取向与特征。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20.请运用上面文段中的有效信息介绍下面这幅《白蛇》年画。 【答案】18.①喜闻乐见②不一而足③包罗万象19.示例:因为它不单具有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大量的自然和人文信息。年画虽然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变迁,但是始终呈现出相对固定的价值取向与特征。20.①这是根据戏曲《白蛇》创作的戏出年画。②形式上照搬戏曲舞台的表演形式。③画面淡化背景,突出人物表情和动作。④青蛇想要拔剑斩许仙,许仙眼望白蛇苦苦哀求。白蛇伸手握住青蛇执剑手腕,回头看倒在地上的许仙。【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指年画很受百姓欢迎,可用“喜闻乐见”。喜闻乐见:意思是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第二空,语境中各地对年画的叫法不止一种,应该是很多,可用“不一而足”。不一而足:指同类的事物不止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第三空,语境写“年画的题材”,应指内容丰富,可用“包罗万象”。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无所不有。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共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应该先说具有艺术价值,后才承载大量的自然和人文信息;二是关联词位置不当,因为主语都是年画,所以关联词“虽然”应该放在年画后面。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①文段“其中戏出类,表现戏曲故事的年画”,题目中的年画就是根据戏曲《白蛇》创作的戏出年画。②文段“形式上完全照搬戏曲舞台的表演形式”,这幅年画形式上照搬戏曲舞台的表演形式,人物动作明显带有戏剧特点。③文段“刻意减少画面背景,着重突出人物表情和动作”,这幅年画背景只有一座断桥,一棵树,画面淡化背景,突出人物表情和动作。④画面右侧是挥剑想要斩杀许仙的青蛇,倒在地上的许仙眼望白蛇苦苦哀求,而白蛇伸手握住青蛇执剑手腕,回头看倒在地上的许仙。(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了北京、天津、河北,对首都北京出现大城市病等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从而作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北京从集聚功能求增长转向了协同辐射谋发展,先后实施了两轮非首都功能疏解;三地也从“各说各话”转到了协同发展的话语体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规划、标准、政策、管理等四个方面逐步实现统一,以推进①。在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北京要发挥带头作用,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把大家带起来一起欢乐,才是②。北京从“一城独大”转向“一核两翼”,中心城区不再“摊大饼”,把雄安新区和城市副中心作为③,来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同时,从谋划蓝图向重点突破转变,在交通、生态、产业和公共服务四个领域实现了快速突破。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2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摊大饼”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A.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B.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D.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答案】21.①京津冀协同发展②最大的幸福(快乐)③北京“两翼”22.A【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前面说“在规划、标准、政策、管理等四个方面逐步实现统一”,此处用动词“推进”搭配,后面说“在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可见语境是讲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此处可以填“京津冀协同发展”。 第二处,此处是对“把大家带起来一起欢乐”的总结,前面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那么“把大家带起来一起快乐”应该是快乐的最高境界了,即最大的快乐。第三处,前面说“一核两翼”,然后说到“中心城区”,就是“一核”;“雄安新区和城市副中心”就是作为“两翼”。此处应该明确讲作为北京的“两翼”。【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摊大饼”为比喻修辞,把城市向周边环绕发展比喻为“摊大饼”。A.只是类比,没有比喻,诗人以晋代王质自比,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B.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把“仙人们”比作“麻”,运用比喻修辞。C.诗人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运用比喻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D.把照在花林上的月光比作一层雪霰。“皆似霰”巧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点染出春江月夜中“月照花林”的奇异景象。故选A。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百年前,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疾呼: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感情的陶养。这种陶养就在于美育。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材料二:百年后,2021年4月25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保证体育活动时间,完善体质健康管理评价考核体系”。习总书记谈及新时代美育时强调,“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中学生成长成才论坛”要组织一次以“强健体魄,美育人生”为主题的庆祝五四青年节的演讲活动,邀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参加。请完成一篇演讲稿。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以体育为支点,开启完美人生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以体育为支点,开启完美人生”。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家庭一直把文化课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学校的体育课被掐头去尾,任意克扣。部分学校体育也成了功利体育,只服务于体育,只服务于考试。部分学校这样的做法对吗?错!以体育为支点,我们才能健康成长,有所发展,开启完美人生。中国篮协主席姚明指出,体育除了有助于青少年锻炼身体,还能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等。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全民体育锻炼成为一种新的潮流。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也适用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没有健康的身体何谈学业有成?大家知道,84岁的钟南山院士,虽值耄耋之年,却身体健硕,腰杆笔直,一直工作在疫情最前线。这是因为他不只有无私的奉献精神,更因为他老人家经常锻炼,有“革命”的本钱!亲爱的同学们,学习钟南山院士,既有满腔的学习热情,更有强健的身体,只有这样,将来才能服务于人民,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以体育为支点,我们才能坚定意志,阳光积极,开启人生新篇章。体育是最好的社会实践课,是最好的精神助推器。体育锻炼,会磨炼意志;体育比赛,需要团结合作的意识,更需要顽强拼搏的精神。我们谁也不会忘记中国女排,她们坚忍不拔,拼搏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她们身上展现了体育的精神光芒,很多时候是她们的精神为我们脆弱的人生指明了方向。科比曾说:“我失败后再失败,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体育先辈奋斗的汗水让我们体会到了体育运动的真正意义与价值。同学们,请你在你投入地学习之余,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吧,这样你才会有更顽强的精神去战斗!以体育为支点,我们才能积攒实力,振兴中华,开启人生新精彩。作为00后,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上担负着振兴中华的重任,健康的身体、坚定的意志是我们的资本。轻视体育的民族,是落后的民族,是挨打的民族,是衰亡的民族。我们每一次奔跑,每一次挥汗如雨,都不只是为我们自己,更是为了我们的伟大的中华民族!少年强则国强,只有我们的身体强壮了,才能蓬勃成长、向阳而生,我们的国家、民族才大有希望!古希腊格言说:“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毛主席说:“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今天我说:“野蛮我体魄,文明吾精神。”让我们大家合理安排作息,迈开双腿,去跑步,去打球,去远足,去登山吧。同学们,让我们重视体育锻炼,从自我做起,以体育为支点,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开启我们的完美人生吧!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本题属于材料+任务驱动作文。1.审材料。材料一既说明了体育的重要性,又阐释了美育在人格精神陶养及形成高尚人格方面的意义,要求以“强健体魄,美育人生”为主题,要关注体育和美育在青年成长成才中的重要性及意义,能从二者之间的关系论证更佳。美育可以和人格精神、立德树人联系在一起阐发。材料二从方法论的角度同样强调体育和美育并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可以从怎么做的角度进行解读论证。2.审任务。共性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个性任务:“中学生成长成才论坛”要组织一次以“强健体魄,美育人生”为主题的庆祝五四青年节的演讲活动,邀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参加。请完成一篇演讲稿。情境:“中学生成长成才论坛”要组织一次以“强健体魄,美育人生”为主题的庆祝五四青年节的演讲活动,这里确定了主题,指向体魄和美育在中学生成才过程中的重要性。身份:学生代表,要面向的是老师和同学,这就确定了演讲的称呼语。文体:演讲稿,要注意格式,开头的称呼语,行文中要注意互动效果。【立意】1.加强体育锻炼,从我做起;2.野蛮我体魄,文明吾精神;3.让体育的阳光照亮校园;4.美育,可以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5.美育,可以培养一定的审美修养;6.美育,可以形成高尚的人生态度;7.美育告诉我们“诗和远方”的价值;等等。【素材】 1.(精彩片段)毛姆说:“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光。”社会总是发展太快,扪心自问,是不是失去了初心,应该等等我们的灵魂!美育就是对生命直觉的回归,美育就是用来温润眼睛和心灵的。当有对美执着追求的孩子们站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时,美的力量早已成为他们小小年纪最大的动力!恰如乔布斯对极简之美的追求,让他有勇气、有动力突破任何面前的科技阻力!以美育人生,让青年一代涵养一颗美丽心灵。2.(精彩片段)成长之路,繁花似锦,美的体验与培育,浇灌着我们的精神百花园。我们见过青莲居士笔下“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的绝美峭景;我们品过“悄悄,是别离的笙箫”的忧思氤氲;我们听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悠远绵长……美育正是经由生动形象来传达,以融合善和真理、力量的美感形象开蒙启智、滋润心灵,从而培养道德,涵养精神。3.(典型事例)1917年,毛泽东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这振聋发聩的呼喊,是对民族的警醒,是对每一个同胞的激励。不仅是写文章呼吁,毛泽东本人也身体力行,坚持锻炼。他一生酷爱运动,尤其是游泳,主席一生17次畅游长江,81岁时还在长沙游泳,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终身体育”的理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