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63788

大小:48.77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3-10-23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叙州区一中高2021级高三上开学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①古代中国之所以高度重视采诗观风活动,在于其利用自下而上的行政反馈机制了解民情,又借助自上而下的礼乐教化改良民风、改善民俗,形成了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乐治理念。②作为艺术创作,音乐、诗歌、舞蹈体现着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风土之音曰风”,《诗经》十五国风正是不同地区音乐与歌诗的展现。采诗观风,充分重视了民间艺术的原创性,尊重百姓的艺术创造,将生产生活作为艺术创新的来源,《诗经》才存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风雅之作;汉乐府才流传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民歌;西曲、吴歌、六镇兵歌才成为新鲜的音乐养分;唐宋的燕乐还能翻新出奇,推动曲子词的发展;北曲南下又推动了散曲和杂剧的兴盛。音乐的每一次推陈出新,都能牵动诗歌形式、格调、品味的与时俱进。中华文化所重视的采诗观风,持续从民间艺术中吸取养分,推动艺术创作不断更新。③作为文化观念,采诗观风高度重视了文艺作品的社会反馈功能。《礼记·乐记》认为诗歌是个人心志的体现,人的喜怒哀乐之情诉诸语言是为诗,见诸声律则为歌,付诸手足即为舞,诗、歌、舞体现人之常情,就形成了最基础的艺术表达。若要建构稳定的社会秩序,就要尊重、理解并恰当引导百姓的喜怒哀乐。尊重是充分认同百姓有表达自我情志的合法性,对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祈所盼感同身受,能理解百姓疾苦,才可以得到民心。理解是通过隐含在乐声、歌辞中的委婉表达,体察百姓在生产生活中的期待,认可百姓赞美或批评的合理性,就可以体察民情。恰当引导是以礼别异、以乐合同的方式,鼓励百姓将喜怒哀乐的表达保持在合理的限度之内,发乎情止乎礼义,形成中和之音,合乎稳定顺畅的社会秩序。 ④作为治理模式,采诗活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策略。中华文明强调民为邦本,两周设计的行政纠错机制,是期待自下而上地对天子进行劝谏,使之尽可能避免决策失误。《国语·周语上》记载,邵公谏厉王弭谤时说:“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替献曲,史献书……是以事行而不悖。”官员用采集、整理或者创作的歌诗委婉劝谏,相互讽喻,共同改善行政措施。有了系统的劝谏、规劝、补察、教诲,以期避免重大的决策失误。⑤诗具有美刺功能,美是对朝政进行颂美,刺是对决策进行批评。因此,采诗、献诗甚至作诗,常以美、刺两个维度来衡量诗的功用。秦汉之后的行政体系,因更多采用奏疏、谏议的方式讨论得失,音乐、诗歌委婉含蓄批评朝政的功能逐渐淡化、但士大夫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依然期待诗歌能够担负起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功能,恢复乐治传统。白居易曾呼吁重设采诗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元好问也主张以诗存史,以诗写风土人情、兴亡成败,强化诗的美刺功能,倡导采诗以观得失、作乐以为教化的乐治理念。⑥因此,采诗观风的核心意义在于建构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和自上而下的教化机制,充分发挥文艺的认识作用、审美作用和教育作用,作为国家治理理念的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可以借鉴古代采诗观风的实践经验,深入田间地头,了解百姓的喜怒哀乐,吸收新的文艺养分,推陈出新,精益求精,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艺作品。(摘编自曹胜高《采诗观风:中国古代的乐政与乐治》)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土之音曰风”,十五国风正是当时不同地区风土人情的展现。B.《诗经》和“汉乐府”诗是由重视民间艺术原创性,尊重百姓艺术创造的采诗观风活动搜集而来的。C.尊重、理解并恰当引导百姓的情绪,有利于建构稳定的社会秩序。D.秦汉以后,诗歌“刺”的功能有所淡化,后世一些士大夫希望诗歌的美刺功能得到强化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卖炭翁》也可作为论据来体现中国古代的乐治理念。B.文章多处引用古代经典诗文内容,让作者表达的思想更明晰,也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度。C.④段中,作者举邵公谏厉王弭谤的例子,意在强调改善行政措施对于采诗观风的重要性。D.本文主要论述了采诗观风的价值和意义,提出了古代采诗观风的实践经验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借助自上而下的礼乐教化改良民风、民俗,是古代中国高度重视采诗观风活动的根本原因。B.采诗观风将生活作为艺术创新的来源,从民间艺术中吸取养分,推动了艺术创作发展更新。C.采诗活动是一种有效的行政管理策略,因为它填补了两周以来行政纠错机制的空缺。D.乐治理念就是强化诗的美刺功能,采诗以观得失、作乐以为教化的理念。 【答案】1.B2.C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诗经》和‘汉乐府’诗是……采诗观风活动搜集而来的”错误,以偏概全。结合“采诗观风,充分重视了民间艺术的原创性,尊重百姓的艺术创造,将生产生活作为艺术创新的来源,《诗经》才存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风雅之作;汉乐府才流传着‘感于哀乐,缘事而’”的民歌”可知,文中只能推断出“《诗经》‘汉乐府’部分诗作是由采诗观风活动搜集而来的”。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意在强调改善行政措施对于采诗观风的重要性”错误。结合“官员用采集、整理或者创作的歌诗委婉劝谏,相互讽喻,共同改善行政措施”可知,作者举邵公谏厉王弭谤的例子,为了说明“以诗歌委婉劝谏,可以改善行政措施,形成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策略”。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是古代中国高度重视采诗观风活动的根本原因”错误。由原文“古代中国之所以高度重视采诗观风活动,在于其利用自下而上的行政反馈机制了解民情,又借助自上而下的礼乐教化改良民风、改善民俗,形成了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乐治理念”可知,并不是“根本原因”,只是原因之一,还有自下而上的反馈来了解民情。C.“因为它填补了两周以来行政纠错机制的空缺”错误,于文无据。由原文“作为治理模式,采诗活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策略。中华文明强调民为邦本,两周设计的行政纠错机制,是期待自下而上地对天子进行劝谏,使之尽可能避免决策失误”可知,原文只是说“采诗活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策略”,并没有说“因为它填补了两周以来行政纠错机制的空缺”。D.“乐治理念就是强化诗的美刺功能”错误。由原文“元好问也主张以诗存史,以诗写风土人情、兴亡成败,强化诗的美刺功能,倡导采诗以观得失、作乐以为教化的乐治理念”可知,原文说的是“强化”诗的美刺功能,可见对乐治理念的理解太片面,不只包括“诗的美刺功能”。故选B。(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器官移植能够成功非常不容易,宿主抗移植物反应是影响移植物存活的重要因素。受者对供者组织器官产生的排斥反应称为宿主抗移植物反应,主要表现为三种不同的类型。超急性排斥反应一般发生在移植后24小时内,出现坏死性血管炎表现,移植物功能丧失,受者常伴有全身症状。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基本原因是受者循环内存在针对供者—HLA的抗体,常见于ABO血型不符、多次妊娠、反复输血、既往移植史等使受者体内存在抗HLA抗体,这些抗体与抗原结合,激活补体和凝血系统,导致血管内凝血。急性排斥反应多见于移植后一周到几个月内,但移植多年以后亦可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典型的急性排斥反应表现为发热、移植部位胀痛和移植器官功能减退等。急性排斥是否出现和反应的轻重与供受者HLA相容程度直接相关,相容性越低,发生排斥反应的可能性越大,症状也会更重。慢性排斥反应属于迟发型变态反应,发生于移植后数月甚至数年之后,表现为进行性移植器官的功能减退直至丧失。该反应的发生大体是由急性排斥细胞坏死、炎性细胞慢性炎症等因素导致。本型反应虽然发生缓慢,但用免疫抑制治疗无明显的临床效果。(摘编自《医学免疫学》)材料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脏器衰竭患者对器官移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由于传统观念,自愿死后捐献器官的人寥寥无几,人体器官来源不足已严重制约了人体器官移植的发展。这促使科学家开始研究不同物种之间的器官移植,经过无款次的尝试,科学家们发现猪可能是更为理想的器官供体。但猪作为供体,面临着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异种器官移植所造成的免疫排斥;二是猪自身携带有病毒,如果将其器官移植到人体,可能会带来安全隐患。由于存在上述原因,上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表示,在找到解决办法之前,停止一切异种器官移植的临床试验。异种器官移植的发展历程跌宕起伏,但随着基因编辑技术进步和新药研发加快,实验受体的存活时间大幅延长,现已进入到初期临床试验阶段。2017年杨璐菡及其研究团队成功克隆一批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失活的猪。不仅消除了猪供体所携带的病毒,同时也展示出基因编辑技术对解决器官匮乏问题的推动作用。2022年1月,Griffith等人进一步尝试将多基因敲除猪心脏,移植到一名晚期心脏病患者,该患者存活了长达两个月。因此,进一步制定监管政策,规范移植行为;开展临床试验,寻求技术突破,将会为异种移植赢得明天,为解决人类重大健康需求提供帮助。(摘编自《基因编辑猪有望成为人的器官来源》)材料三:科学家研究证实,人体的主要器官拥有“细胞记忆”的功能,会随着器官移植将记忆转移到他人身上,使接受器官移植的人的自我认同感遭到破坏。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前苏联和美国都开展了大脑移植的研究,科学家认为器官移植技术一旦用于人类,就会面临类似于“王子”和“鞋匠” 互换大脑后到底谁是“王子”谁是“鞋匠”的困惑。据报道,还有一些接受器官移植的人在手术后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尤其是接受了死囚的组织、器官(比如脸、肢体)的受体。如同其他疾病治疗和生命研究一样,器官移植也要遵循有利、尊重、公正、互助等原则,解决好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摘编自《器官移植引发的伦理问题研究》)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按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早晚可以将宿主抗移植物反应分为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三种类型。B.在器官移植后,移植物受者体内的预存抗体可能与抗原结合,引起超急性排斥反应,导致坏死性血管炎,移植物功能丧失。C.上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停止一切异种器官移植临床试验的做法体现了对人类安全负责任的审慎态度。D.接受器官移植的人会因器官“细胞记忆”功能拥有他人记忆,从而破坏自我认同感,由此面临伦理困惑。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器官移植的过程中,如果供者和受者血型不符或者受者有既往移植史,容易造成排斥反应,从而导致移植失败。B.慢性排斥反应属于迟发型变态反应,在器官移植几月甚至几年后产生,虽然发生缓慢,但用免疫抑制治疗无明显临床效果。C.科学家们经过不断的尝试发现,猪是最为理想的器官供体,但必须解决好免疫排斥和猪自身携带的病毒问题。D.基因编辑技术的进步和新药研发的加快,推动了异种器官移植领域在临床上的应用,有助于解决人体器官来源不足问题。6.在器官移植工作方面还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4.A5.C6.①技术问题:器官移植中容易出现排斥反应,影响移植物的存活;异种器官移植还有一些技术问题需要突破。②伦理问题:传统观念导致人体器官来源不足,制约了器官移植的发展;细胞的记忆功能给器官移植受体带来身份认同的困惑。③心理问题:器官移植可能给接受器官移植者带来心理问题。【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宿主抗移植物反应”的分类并不完全是按发生时间的早晚,从“急性排斥反应多见于移植后一周到几个月内,但移植多年以后亦可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可以看出,时间并不是分类的唯一标准。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科学家们经过不断的尝试发现,猪是最为理想的器官供体”与原文不符。原文说的是“经过无款次的尝试,科学家们发现猪可能是更为理想的器官供体”。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技术问题:由原文“器官移植能够成功非常不容易,宿主抗移植物反应是影响移植物存活的重要因素”可知,器官移植中容易出现排斥反应,影响移植物的存活;由原文“进一步制定监管政策,规范移植行为;开展临床试验,寻求技术突破,将会为异种移植赢得明天,为解决人类重大健康需求提供帮助”可知,异种器官移植还有一些技术问题需要突破。伦理问题:由原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脏器衰竭患者对器官移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由于传统观念,自愿死后捐献器官的人寥寥无几,人体器官来源不足已严重制约了人体器官移植的发展”可知,传统观念导致人体器官来源不足,制约了器官移植的发展;由原文“科学家研究证实,人体的主要器官拥有“细胞记忆”的功能,会随着器官移植将记忆转移到他人身上,使接受器官移植的人的自我认同感遭到破坏”可知,细胞的记忆功能给器官移植受体带来身份认同的困惑。心理问题:由原文“据报道,还有一些接受器官移植的人在手术后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尤其是接受了死囚的组织、器官(比如脸、肢体)的受体”可知,器官移植可能给接受器官移植者带来心理问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为奴隶的母亲柔石 她的丈夫是一个皮贩,就是收集乡间各猎户的兽皮和牛皮,贩到大埠上出卖的人。然而境况是不佳,债是年年积起来了。他大约就因为境况的不佳,烟也吸了,酒也喝了,钱也赌起来了。这样,竟使他变做一个非常凶狠而暴躁的男子,但也就更贫穷下去。在穷的结果得病以后,全身便变成枯黄色,连眼白也黄了。有一天,他向他的妻说:“再也没有办法了。我想,还是从你的身上设法罢。你跟着我挨饿,有什么办法呢?”“我的身上?……”他的妻自坐在灶后,怀里抱着刚满五岁的小男孩——她讷讷地低声问。“你,是呀,”她的丈夫病后无力的声音,“我已经将你出典了……”“什么呀?”他的妻子几乎昏去似的。屋内稍稍静寂了一息。他气喘着说:“有一个秀才,没有儿子,年纪已五十岁了,想买一个妾;又因他的大妻不允许,只准他典一个,典三年或五年,肯出八十元或一百元的身价。”说到这里,他垂下头,声音很低弱。他的妻简直痴似的,话一句没有。又静寂了一息,他继续说:“本月十八,五天后。”这时,他的妻简直连腑脏都搏抖,吞吐着问:“你也想到过春宝吗?没有娘,他怎么好呢?”“我领他便了,本来是断了奶的孩子。”他似乎渐渐发怒走出门外去。她呜呜咽咽地哭起来。这一天,春雨滴滴渐渐地落着。妇人一夜不曾睡。她先将春宝的几件破衣服都修补好,连孩子冬天用的破烂棉袄都拿出来,移交给他的父亲——他已经在床上睡去了。以后,她坐在他的旁边,想对他说几句话,可是一句也没有。两村相隔有三十里路,轿夫第二次将轿子放下肩,就到了。一个两眼很有心计的约摸五十来岁的老妇人来迎她,她想这是大娘了。接着长长瘦瘦的秀才从房里走出来……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春宝的哭声有时在她的耳朵边响,梦中,她也几次遇到过他。可是梦一个比一个缥缈,眼前的事务一天比一天繁多。她知道这个老妇人是猜忌多心的,外表虽则对她还算大方,可是她的嫉妒的心是和侦探一样,监视着秀才对她的一举一动。次年秋的这一天,全家人都到了希望的最高潮,屋里的空气完全地骚动起来。这样的情形一直继续到黄昏,婴儿落地了,是一个男的。秀才坐在屋角,几乎快乐到流出泪来。关于孩子的名字,秀才煞费苦心地想着,但总想不出一个相当的字来。婴儿的母亲呆地坐在房内的一边,忽然开口说:“叫他‘秋宝’罢。”屋内人们的几对眼睛都转向她,注意地静听着:“他不是生在秋天吗?秋天的宝贝。” 秀才立刻接着说道:“是呀。我年过半百,实在到了人生的秋期;孩子也正养在秋天。秋宝,实在是很好的名字呀!”接着又称赞了一通婴儿的母亲,说得这妇人连坐着都觉着局促不安,垂下头,苦笑又含泪地想:“我不过因春宝想到罢了。”秋宝是天天成长地离不开他的母亲了。可是他执住他的母亲愈紧,他母亲离开这家的日子也愈近了。而妇人的心却正矛盾着这两种冲突:一边,她的脑里老是有“三年”这两个字,三年是容易过去的,而且想象中的春宝,也同眼前的秋宝一样活泼可爱,她既不舍秋宝,怎么就能舍得掉春宝呢?可是另一边,她实在愿意永远在这新家里住下去。有时,她倦坐在房外的沿廊下,初夏的阳光,异常地能令人昏朦地幻想,觉得仿佛春宝同时也站在她的旁边,她伸出手去也想将春宝抱进来,她还要对他们兄弟两人说几句话,可是身边是空空的。妇人一天天地黄瘦了。没有精采的光芒在她的眼睛里起来,而讥笑与冷骂的声音又充塞在她的耳内了。“她哪里愿意在这里呢?她是极想早些飞回去的。”冬末了,催离别的小鸟,已经到她的窗前不住地叫了。先是孩子断了奶,又叫道士们来给孩子度了一个关,于是孩子和他亲生的母亲的别离——永远的别离的运命就被决定了。这天早晨当她给秋宝穿衣服的时候,她的泪如溪水地流下,孩子向她叫:“婶婶,婶婶”——因为老妇人要他叫自己是“妈妈”,只准叫她是“婶婶”——她向他咽咽地答应。她很想对他说几句话,可是她无论怎样也说不出。她也知道一岁半的孩子是不会了解的。她离开大门时,听见秋宝的哭声;远远地走了三里路,还听见秋宝的哭声……妇人回来了,在灰暗的屋内坐了许久许久,她和她的丈夫都没有一句话。她唤着“春宝”去抚摸他的时候,他躲闪开了。男子加上说:“会生疏得那么快,一顿打呢!”她眼睁睁地睡在一张龌龊的狭板床上;春宝陌生似的睡在她的身边。在她的已经麻木的脑内,仿佛秋宝肥白可爱地在她身边挣动着,她伸出两手想去抱,可是身边是春宝。寂静而寒冷的死一般的长夜,似无限地拖延着,拖延着……1930年1月20日(有删节)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时间为序,展现了妇人悲苦的命运,题目“奴隶”一词寄寓着作者对妇人的同情。B.小说中多次出现“静寂”“话一句没有”等词句,为人物的命运涂抹上阴冷压抑的色彩。C.小说语言耐人咀嚼,画线句既写出了夜的漫长,也表现出人物苟延残喘的悲苦生命状态。D.小说运用全知视角讲述旧中国农村典妻的故事,皮贩、老妇人的自私是妇人悲剧的根源。8.小说中的妇人与《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有相似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 鲁迅曾评价柔石的作品“用了巧妙的技术写成”,“周遭的人物也都生动”,本篇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人物生存的悲惨境况,请结合妇人的矛盾处境对此加以分析。【答案】7.D8.①都只是“奴隶”和“工具”而没有人身权利:妇人被丈夫典当给秀才,祥林嫂被婆家卖进深山。②都是深爱孩子的母亲:妇人惦记孩子,朝思暮想;祥林嫂想念儿子,不断诉说阿毛出事的情形。③都无力挣脱悲苦的命运:妇人最终回到原来的环境中并陷入内心的煎熬,祥林嫂希望改变自己命运却陷入更深的悲剧。9.①临走时,修补孩子衣服、一夜无语等细节,刻画出妇人不舍离开春宝又不得不离开的痛苦;②秀才家,倦坐时的幻想、没有精采的光芒等细节刻画出希望孩子都在身边、留在秀才家却又无法改变命运的痛苦;③再回家,春宝的躲闪、睡在龌龊的狭板床上想秋宝等细节突出了环境的差异、思念对象的错位,有强烈母爱的妇人的苦痛与煎熬更加深刻。【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皮贩、老妇人的自私是妇人悲剧的根源”错误,妇人的悲剧虽然与皮贩、老妇人的自私有关,但归根结底是腐朽的社会制度。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本文中,丈夫面对“大约就因为境况的不佳,烟也吸了,酒也喝了,钱也赌起来了……但也就更贫穷下去”这一境况,不反思自己如何改善,而只是利用妻子生育的性别特点当作工具,挣得八十元或一百元。《祝福》中,祥林嫂自己本意守节,婆婆却为了给小叔子挣结婚钱,未经她同意就将她卖进了深山。所以她们都只是“奴隶”和“工具”而没有人身权利。本文中,妇人在秀才家时“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春宝的哭声有时在她的耳朵边响,梦中,她也几次遇到过他”,回到自己家时“在她的已经麻木的脑内,仿佛秋宝肥白可爱地在她身边挣动着,她伸出两手想去抱,可是身边是春宝”,她惦记孩子,朝思暮想。《祝福》中祥林嫂不断说起“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她想念儿子,不断诉说阿毛出事的情形。由此可见她们都是深爱孩子的母亲。 本文中,妇人在秀才家时永远只能自己一个人默默地想念春宝,回家时也只能自己一个人默默地想念秋宝。而两个孩子永远也不可能团圆,最终妇人最终回到原来的环境中,永远也不可能摆脱内心的煎熬。《祝福》中,祥林嫂身为妻子,本该从一而终,但恰恰男人死去,在道德上成为了一个永远的未亡人;作文媳妇本该尽孝婆婆,却恰恰被婆婆绑架卖掉。最终夫权与族权的矛盾的荒谬(夫权要求守节,族权却可以将之卖出,卖出就不能守节),使得她在柳妈和鲁镇人的心中受尽冷眼,最终她希望改变自己命运却陷入更深的悲剧。【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细节描写的能力。原文中,“妇人一夜不曾睡。她先将春宝的几件破衣服都修补好,连孩子冬天用的破烂棉袄都拿出来,移交给他的父亲——他已经在床上睡去了”这些修补孩子衣服、一夜无语等细节,展现了她不舍得儿子春宝,却又不得不离开,于是只能尽量为儿子安排好的矛盾痛苦心理。在秀才家时,作者通过“有时,她倦坐在房外的沿廊下,初夏的阳光,异常地能令人昏朦地幻想,觉得仿佛春宝同时也站在她的旁边,她伸出手去也想将春宝抱进来,她还要对他们兄弟两人说几句话,可是身边是空空的”这一静坐细节,以及对“妇人一天天地黄瘦了。没有精采的光芒在她的眼睛里起来,而讥笑与冷骂的声音又充塞在她的耳内了”的人物描写细节,都刻画出她希望孩子都在身边、留在秀才家却又无法改变命运的痛苦。再次回到自己家时,原文通过“她唤着‘春宝’去抚摸他的时候,他躲闪开了”的行动描写细节,“她眼睁睁地睡在一张龌龊的狭板床上;春宝陌生似的睡在她的身边。在她的已经麻木的脑内,仿佛秋宝肥白可爱地在她身边挣动着,她伸出两手想去抱,可是身边是春宝”的心理描写细节,真实突出了环境的差异、思念对象的错位,也表现了有强烈母爱的妇人的苦痛与煎熬更加深刻的现实。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故为王至计,莫如从亲以孤秦。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计之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大王诚能听臣之愚计,则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矣。赵、代良马囊驼,必实于外厩。故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雠也。横人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谓养仇而奉雠者也。夫为人臣而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顾其祸。夫外挟强秦之威,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无过此者。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横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有亿兆之数。两者大王何居焉?故弊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命之。” 楚王曰:“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深谋,与深谋恐反人以入于秦,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昧,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今主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一》)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计之/B.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计之/C.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计之/D.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计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霸王之资”中的“资”与“持千金之资币物”(刘向《战国策·荆轲刺秦王》中的“资”含义相同。B.文中“天下莫能当也”和“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司马迁《史记·鸿门宴》)中的“当”含义不同。C.文中“大王诚能听臣”中的“诚”和“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诚”含义不同。D.“社稷”是指土地神和谷神,古时君王都要祭祀土地神、谷神。后来就代指国家,如“民为贵,社稷次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A.苏秦告诉楚威王,楚国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秦国的盛衰;楚国强盛了秦国就被削弱,楚国变弱秦国就变强大。B.苏秦希望楚王及早谋划合纵之事,如果采纳这个建议,就可以让崤山以东各国都来进贡朝拜,奉行楚王诏令。C.苏秦告诉楚王,主张连横的人是割让自己侍奉的国主的领土讨好秦国,来结交强秦侵略诸侯,最终会招来祸患。D. 楚威王认为,秦国贪婪暴虐如虎狼,山东诸国又迫于秦威,不敢与楚国深入谋划,所以合从联盟必将大祸临头。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2)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答案】10.B11.A12.D13.(1)全国土地方圆五千里,有上百万的披着铠甲带着武器的将士,千辆战车,万匹战马,粮食物资可供十年使用。(2)我自己料想(估计,考虑),(单)凭楚国来对抗秦国,未必能够取得胜利。在国内与群臣谋划,也不值得依靠。【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这样,楚国鄢、郢必然会引起震动。我听说平定天下,在它还未混乱时就要着手;做一件事在未开始时就要做好准备;祸患临头,然后才去发愁,那就来不及了。所以,我希望大王及早谋划。“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是对称结构,其中“其未乱”“其未有”都是后置状语,不能与前面的谓语断开,排除AD。“则无及已”中“已”通“矣”,是句末语气词,在“已”后断开,排除C。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A.前句,资本、依托。句意:这是建立霸业的资本。后句,财物。句意:带着价值千金的财物。含义不同,判断错误。B.前句,阻挡,抵挡。句意:天下无人能够抵挡。后句,对等,比得上。句意: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比得上项王的吗?含义不同,判断正确。C.前句,果真,如果。句意:大王如果真的能听取我的建议。后句,确实,实在。句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含义不同,判断正确。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 “山东诸国又迫于秦威”错,原文是“韩、魏迫于秦患”,是韩、魏迫于秦威,不是山东诸国迫于秦威;“合从联盟必将大祸临头”于文无据,原文为“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深谋,与深谋恐反人以入于秦,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楚王认为韩、魏两国迫于秦国的威胁,不能和他们深入地谋划合作,恐怕他们反会投入秦国的怀抱。这样,计谋还没有付诸实行,楚国就会大祸临头。不是“合从联盟必将大祸临头”。且楚王并非不同意“合纵联盟”,原文为“今主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可见楚王同意“合纵联盟”,并且也认为“合纵联盟”对自己国家有利。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地方”,土地方圆;“带甲”,披着铠甲带着武器的将士;“支”,供给;“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带百万甲,千乘车,万匹骑”,上百万的披着铠甲带着武器的将士,千辆战车,万匹战马。(2)“自料”,自己料想(估计,考虑);“当”,对抗;“内”,名词作状语,在国内;“恃”,依靠。参考译文:苏秦为赵国推行合纵联盟,去游说楚威王说:“楚国是天下强国,大王是天下的贤主。楚国西边有黔中、巫郡,东边有夏州、海阳,南边有洞庭、苍梧,北边有汾陉一带的重镇郇阳,全国土地方圆五千里,甲兵百万,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可供十年,这是建立霸业的资本。凭楚国的强大,大王的贤能,天下无人能够抵挡。秦国妒忌的莫过于楚国,楚国强盛则秦国削弱,楚国衰弱则秦国强大,楚、秦两国势不两立。所以为大王考虑,不如六国结成合纵联盟来孤立秦国。大王如果不合纵联盟,秦国必然会派出两路军队进军楚国:一路从武关出发,一路从黔中而下。这样,楚国鄢、郢必然会引起震动。我听说平定天下,在它还未混乱时就要着手;做一件事在未开始时就要做好准备;祸患临头,然后才去发愁,那就来不及了。所以,我希望大王及早谋划。“大王如果真的能听取我的建议,请允许我让崤山以东的各国奉上四时贡品,奉行大王的诏令,将国家和宗庙委托给楚国,训练士兵,磨砺兵器,听凭大王使用他们。如果大王真的能听从我的愚计,那么,韩、魏、齐、燕、赵、卫各国的音乐和美人必定会充满您的后宫。越国、代地的良马一定会充满您的马厩。所以说,实现了合纵联盟,楚国就能称王;实现了连横联盟,秦国就会称帝。现在您放弃称王、称霸的大业,反而落个‘侍奉别人’的名声,我私下认为大王不该这样做啊。 秦国是如同老虎豺狼一样贪婪的国家,有吞并天下的野心。秦国是各个诸侯共同的仇敌。主张连横的人却想以割让诸侯的土地去侍奉秦国,这就是所谓的奉养仇敌的做法啊!身为人臣却要主张割让主人的土地,来结交虎狼一样的秦国并使它强大起来,来侵略天下各国,最终遭受到秦国侵略的祸患,这是没有顾及可能到来的灾祸啊。至于对外依靠强秦的威势,对内胁迫自己的国君,来割让自己国家的土地,大逆不道、不忠不义,没有比这种人更厉害的了。所以说,实现合纵联盟,那么各个诸侯国就会割让土地来侍奉楚国;实现连横联盟,楚国就得割让土地来侍奉秦国。合纵与连横这两种谋略,所达到的结果相距真是太远了,有亿兆那么多。对于这两个谋略,大王如何取舍(占居哪一个)呢?因此,敝国的国君赵王,特派我来献上这个愚计,想坚定地遵守盟约,听凭大王的选择(决定)。”楚王说:“我的国家,西边与秦国相接,秦国有夺取巴蜀、吞并汉中的野心。秦国,贪狠暴戾如同虎狼,不可能和它友好。而韩、魏两国迫于秦国的威胁,不能和他们深入地谋划合作,恐怕他们反会投入秦国的怀抱。这样,计谋还没有付诸实行,楚国就会大祸临头。我自己考虑,单凭楚国来对抗秦国,未必能够取得胜利;与群臣的谋划,也没法依靠。我寝食难安,心神不定,好像风中旗子飘荡不定,终无所托。现在您想统一天下,安定诸侯,拯救危国,我完会同意参加合纵联盟。”(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峡口二首(其一)①[唐]杜甫峡口大江间,西南控百蛮。城欹连粉堞,岸断更青山。开辟多天险,防隅一水关。乱离闻鼓角,秋气动衰颜。出峡泊宜昌府[清]张问陶②万山回首太崚嶒,此日余生问最能。送尽奇峰双眼豁,江天空阔看彝陵③。[注]①《峡口二首》,创作于大历元年(766)或二年。峡口,即覆塘峡西入口,也称夔门。②张问陶,四川遂宁人,这首诗是他从四川赴京过长江三峡后,写于船泊宜昌时。③彝陵:即夷陵,辖境在宜昌及其东南的长阳、宜都一带。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杜诗开篇点题,首联总写峡口。峡口处于大江间,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能控制西南地区诸蛮。B.杜诗颔联写峡口之景城依山势倾斜,城墙连绵。岸被背山遮断,岸接背山。城岸和山连绵起伏。C.张诗开篇用拟人手法,写出万山回头看诗人的情状,一个“太”字,极写山峻水急,船行峡口的险危。D.张问陶是“性灵”派诗人,诗求独抒性情。全诗意象富于变化,具有动态之美,读之有如引身入境。15.《毛诗序》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所抒情感的异同。【答案】14.C15.同:在对峡口崇山峻岭的自然特征的描写中,都感叹峡口位置之险。 异:杜诗在峡听到鼓角声联想到国家动荡的局势,抒发了对国事的担忧及年老迟暮之悲;张诗写出过三峡一路的惊心,惊叹,惊喜,后怕,最后归于平静泰然,赞叹船工、水手高超的本领,抒发对三峡奇景的赞叹之情,引人入胜。【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C.“张诗开篇用拟人手法,写出万山回头看诗人的情状”错误,没有运用拟人手法,应为“诗人飞舟出峡脱险,回首看那万山,感叹山势的峭危峻险,水流的湍急异常”。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同:杜诗中,“峡口大江间,西南控百蛮”描写峡口处在大江之间,地处西南,控制着百蛮地区,写出峡口位置之险。张诗中,“万山回首太崚嶒”描写诗人回首眺望,万山险峻,“送尽奇峰双眼豁”描写峡口山峰奇险。可见,两首诗都在对峡口崇山峻岭的自然特征的描写中,感叹峡口位置之险。异:杜诗前六句描写峡口的地理位置,描写峡口作为天险,开辟艰难,一水当关,结尾写“乱离闻鼓角,秋气动衰颜”,表现了诗人听到作战时的鼓角之声,不由联想到此时国家动荡,战乱频仍,而自己已经迟暮之年,壮志难酬。张诗中,“万山回首太崚嶒,此日余生问最能”写诗人渡过峡口之后,回望险峻的峡口,不由问今日谁是最能之人;“送尽奇峰双眼豁,江天空阔看彝陵”描写诗人舟行江上,看奇峰频出,山峰之后是一派豁然开朗之景,江天空阔。通过描写诗人过江时的惊心动魄,过江后的惊喜等,来表现对三峡景色的赞叹之情。(三)情景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荷花,别称芙蓉,古人喜欢以“芙蓉”入诗词,通过这一富有美感的意象来表达自己高洁的品质,如《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韩愈《师说》中,表明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位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李清照《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深秋天气的冷暖不定,让人不知如何是好。【答案】①.制芰荷以为衣兮②.集芙蓉以为裳③.位卑则足羞④.官盛则近谀⑤.乍暖还寒时候⑥.最难将息【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荠”“谀”“乍”“候”。第II卷表达题(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走进四川博物院,《高山仰止回望东坡——苏轼主题文物特展》正在展出。头戴斗笠,脚穿木屐,双手撩起衣摆,展厅起点处明代朱之蕃所绘的苏轼像轴,让不少观众对苏轼有了直观印象。这是苏轼流放儋州时的生活写照,尽管极其艰苦,他仍①,以著书为乐。以《苏轼宦游图》为引,展览利用大量文物、图像和诗文串联起苏轼人生中的亮点。陕西凤翔是苏轼政治生涯的起点,他深入民间与百姓一起抗旱救灾,著名的“喜雨亭”“凌虚台”皆有图文展示,生动直观。借助视频技术,西湖一角被“搬进”展厅,苏轼两入杭州赈灾放粮、疏浚运河的故事娓娓道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了解苏轼在密州惩治盗贼、整顿军政的事迹后,观众重读这首词,内心激荡,豪情②。()中年以后苏轼接连被贬,远至海南岛。四海飘零中,他进入创作高峰。展览展出了明代许光祚书《记承天寺夜游》、清康熙款青花后赤壁赋笔筒等文物,苏轼影响之深远,③。展览还围绕苏轼的爱好专设了一个单元,穿行在展厅中,看苏轼纵情山水、饮茶品酒、制作美食,④的展品叙说着“此心安处是吾乡”。宋代四川的产业兴旺,催生了文化昌明、人才辈出的局面。本次特展将背景介绍贯穿始终,通过一件件文物向观众揭示出苏轼成长的时代风貌,能够走近他丰盈的精神世界。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下列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B.“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C.“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D.“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7示例:①泰然处之②油然而生③不言自明④琳琅满目18.A19.示例:本次特展将背景介绍贯穿始终,通过一件件文物向观众呈现出苏轼成长的时代风貌,使人们能够走近他丰盈的精神世界。【解析】 【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语境形容苏轼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的生活态度,可用“泰然处之”。泰然处之:形容对事毫不在意,沉着镇定,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比喻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和平常一样,不慌不忙。②语境形容观众重读苏轼词时情感自然产生,可用“油然而生”。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③语境形容苏轼影响之深远不用言说,可用“不言自明”。不言自明:不用说话就能明白。④语境形容形容展品丰富,可用“琳琅满目”。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A.“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可引出下文“接连被贬”与“进入创作高峰”等语;B项是杜甫诗句;CD两项表现苏轼的洒脱和壮志豪情,与上下文内容衔接不紧密。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搭配不当,“揭示出……时代风貌”动宾不搭配,改为“呈现出……时代风貌”;成分残缺,前面主语是“特展”,“能够走近他丰盈的精神世界”应改为“使人们能够走近他丰盈的精神世界”。(二)(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病毒之所以能与人类长期纠缠,大致有两个原因。第一,①。它需要寄生在活的宿主细胞之内并依赖于宿主细胞提供病毒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的原料体系、能量和场所。第二,人类发展需要病毒。病毒并非一无是处,它们有修复四千种人类混乱基因的特殊能力。我们可以把准确的基因附在经过处理没有感染性的病毒身上,使之进入有缺陷的细胞,②。我们应该凭借高超的智慧,③占据主动地位,减少病毒对人类的伤害。 此外还需要提醒的是,本来部分病毒已经与宿主之间达成了默契,而人类的不恰当行为,破坏了这些默契,最终导致了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从这个角度看,与其将这些后果归罪于病毒,不如认真反思自己,学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毕竟,无论是人类,还是病毒,本质上都是遗传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答案】20.①病毒需要人体做宿主②让这些细胞得以修复③在与病毒的斗争中21.由于人类与病毒本质上都是遗传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所以人类应学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避免破坏部分病毒与宿主间的默契,而致严重后果。【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由前面可知,此处是说病毒与人类长期共存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是说“人类发展需要病毒”,那么第一个原因应是说病毒需要人类,结合“它需要寄生在活的宿主……”可知,此处应是说“病毒需要人体做宿主”。第二处,结合前面“把准确的基因附在经过处理没有感染性的病毒身上,使之进入有缺陷的细胞”可知,此处应是说进入有缺陷细胞的目的,即“让这些细胞得以修复”。第三处,结合语段第一句“病毒之所以能与人类长期纠缠”和后面“占据主动地位”等可知,此处是说人类在和病毒的斗争之中。【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概括以及选用句式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找出因和果,最后使用因果关系的句子进行概括。第二段共三句话,第一句是说人类的不恰当行为破坏病毒和宿主之间的默契,导致严重后果;第二句是说人类要反思自己,学会和自然界和谐共处;第三句是陈说人类要与自然界和谐共处的原因,即“无论是人类,还是病毒,本质上都是遗传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由此可知,“人类与病毒本质上都是遗传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是原因,“人类应学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是结果。使用因果关联词连缀即可。四、写作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目前,在太空运行着两个空间站,一个是将于2022年完全建成的中国“天宫”空间站,一个是计划于2024年退役停营的国际空间站。上世纪90年代国际空间站初建,中国申请加入,被拒之门外; 2011年,美国通过“沃尔夫条款”,全面禁止中美两国太空领域的合作。1992年,中国制定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2003年,中国成功实现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2011年,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2021年6月17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乘坐神舟12号首次入住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中国载人航天空间站时代的大门从此打开,10月16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进驻天和核心舱,中国空间站开启有人长期驻留时代。3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空间站是中国人打破国外长期封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锲而不舍的又一辉煌成果,再一次让世人见证了中国智慧和创造。孔子说:“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君子也。”请结合材料,以“自强与笃行”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自强不息,天道酬勤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努力奋斗的人生最美丽,这是千百年来锤炼出来的真理。中国空间站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展示出中国智慧和创造的魅力,更表现出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精神。揽古可知:自胜者强,自强者胜。春秋时期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阖闾打败了,很多人都认为越国从此会一蹶不起,但是,勾践却并没有放弃兴国的希望,他在被放回国之后每天卧薪尝胆,激励自己不要忘记亡国之耻,最终以三千越甲打败了吴国,吴王被迫拔剑自刎。范仲淹两岁丧父,年幼时连稠一点的稀饭都未曾吃过,却咬牙克服万难坚持读书,谋生的同时又付出百倍的努力,最终才能出口成章作出《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小个子的邓亚萍自尊自强,直面个子矮的客观事实,于是便更加勤奋更能吃苦,通过执着的努力和付出,最终成为冠军三满贯。鉴今可感:为国奉献,中华儿女当自强。自强离不开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决心,安逸无忧的生活总会有人去向往和追求,但困难却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内容。人惟有在这种自忧自喜、不断自强的日子里才能真正品味到生命的意义和充满活力的人生。中国体育界有一位传奇人物:郞平。她是光芒万丈的中国女排的核心人物;她是20世纪80年代世界女子排球界“三大主攻手”之一,她被称为“铁榔头”。年轻时,她作为女排队员多次出征,为国争光;退役后,她重新回到战场旁,悉心指导新一代的女排姑娘。凭借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她甘于为国奉献,用汗水浇灌出丰盈的人生。 年少需有为,青年当自强,自强要笃行。我们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更应该秉承先辈们的精神,走好自己的路,为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即使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这是鲁迅先生对青年热切,诚恳的期盼。这告诉我们,新青年要有责任,有担当,有理想,把小我融入大我,为中国梦的实现而自强不息!我的梦,民族梦,中国梦。青年一代强体魄,担责任,拥有自己的信仰,坚定不移,自强不息,方能天道酬勤,书写人生灿烂的辉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段介绍了现在空间站运行情况。第二段介绍我国在空间站方面经历了受歧视被拒绝后奋起的过程。由实现第一次载人航天飞机飞行到最后中国空间站开启有人长期驻留时代。第三段介绍了30年来,中国之所以能够在空间站方面取得成就的原因,自立自强,坚持笃行。材料之后给出了明确的主题“自强与笃行”。材料包含的内涵与所给的主题是一致的。写作时围绕“自强与笃行”写作。“自强”,自我勉励,奋发图强。“笃行”,切实履行,专心实行。中国人是因为自强与笃行,所以能够在空间站方面以及其他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写作的时候,可以安排成并列结构,因为“自强”和“笃行”可以理解为成功的两个因素。依靠“自强”和“笃行”成功的事例非常多,可以寻找相关的例子进行写作。比如古代汉朝自强不息,打退匈奴;清朝政府虽然软弱,但有一批勇士自强不息,比如左宗棠、林则徐等。在现代,抗日战争时,中华儿女奋勇杀敌。这都是自强不息、坚定笃行的事例。当然如果安排成递进式的结构也可以,因为“自强”可以是“笃行”前提条件,是因为“自强”所以能够“笃行”。安排成层进结构文章更有深度。这个作文题目如果对“自强”和“笃行”的内涵理解有误,最容易写的偏题。另外,在写作的时候,也容易忽略“笃行”,而只写“自强”。如果只写一个方面也是写作中的一个失误。立意:1.自强与笃行方能致远。2.自强与笃行是成功的双翼。3.自强与笃行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