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63776

大小:34.9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3-10-23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叙州区一中高2022级高二上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部分1.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上古史》中提到,人类历史上的一项巨大革命,这场革命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此,人类从较多地依靠、适应自然转为利用、改造自然。这场革命指的是()A.早期国家的形成B.建筑技术的进步C.原始农业的产生D.商业分工的出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类从“依靠自然”到“改造自然”的关键性进步应该是原始农业的产生,C项正确;早期国家的形成未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A项;建筑技术的进步不足以使人类从较多地依靠、适应自然转为利用、改造自然,排除B项;商业分工没有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2.旷世珍宝“何尊”上的青铜铭文记载,武王灭商后告祭于天:“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意为:我将中国作为统治地,亲自统治那里的民众)这是“中国”二字作为词组首次出现。下列关于“何尊”的相关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当时中国实行分封制B.当时中国的统治区域包括今新疆地区C.何尊上的文字被称为铜文D.“何尊”属于农业生产工具【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何尊记载“武王灭商后告祭于天”可知何尊制作于西周。何尊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结合所学知识,西周实行分封制,故A项符合题意;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权设立西域都护府,新疆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西周的时候新疆并不在中国统治区域,故B项不符合题意;何尊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金文是指铸或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故C项不符合题意;西周的鼎多作为礼器,故D项不符合题意。3.据统计,从汉文帝十六年到汉武帝元封五年,郡级政区的数量由24个增长到了108个。这一变化反映出()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B.分裂问题日益严重 C.诸侯实力不断增强D.君主权力渐趋分散【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从汉文帝十六年到汉武帝元封五年,郡级政区的数量由24个增长到了108个。结合所学可知,地方郡级政区的增加表明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A项正确;材料中“郡级政区的数量由24个增长到了108个”,这表明了对地方控制进一步细化,而不是分裂问题严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诸侯问题,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不是君主权力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4.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黄宗羲也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这说明他们都()A.反对君主专制B.反对宋明理学C.重视伦理秩序D.强调社会责任【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学问须用来“救世”“明道”,黄宗羲倡导用毕生精力“扶危定倾”,说明他们都强调社会责任,D项正确;反对君主专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两人的主张与宋明理学强调社会责任是一致的,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两人重视伦理秩序,排除C项。故选D项。5.《天工开物》不仅记录并总结了当时农业和手工业领域的生产实践经验及工艺技术成就,而且注意从现象中发现本质,在科学理论方面也取得不少成就。它的作者是()A.利玛窦B.徐光启C.宋应星D.徐弘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天工开物》不仅记录并总结了当时农业和手工业领域的生产实践经验及工艺技术成就,而且注意从现象中发现本质,在科学理论方面也取得不少成就。”结合所学可知,《天工开物》的作者是宋应星,C项正确;利玛窦是意大利人,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最早传教士之一,排除A项;徐光启的主要著作是《农政全书》,排除B项;徐弘祖的主要著作是《徐霞客游记》,排除D项。故选C项。6. 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冠勾结,进行走私活动,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明廷为解决倭患派大军镇压。其中相互合作连续重创倭寇,使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的民族英雄是()A.郑和戚继光B.戚继光林则徐C.戚继光俞大猷D.郑和俞大猷【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明朝中后期,戚继光与俞大猷密切配合,肃清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倭寇,C项正确;郑和七次下西洋,沟通亚非地区的联系,排除A项;林则徐虎门销烟,彰显了先进的中国人抵抗列强侵略的决心,排除B项;郑和七次下西洋,沟通亚非地区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7.2019年12月18日,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了针对总统特朗普的两项弹劾条款,正式以“滥用职权”“妨碍国会调查”两项罪名弹劾特朗普。美国的这种政治现象充分体现了A.法律至上的治国理念B.分权制衡的运行机制C.国会两党对垒的局面D.美国总统对国会负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众议院按照宪法规定弹劾总统的现象,体现了美国政治生活中分权制衡的运行机制,B选项正确;众议院弹劾总统是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不能体现“法律至上”的治国理念,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国会”中的两党对垒,C选项排除;美国总统对宪法负责,不对国会负责,D选项排除。8.1493年,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作出仲裁: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这条分界线A.划分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永久势力范围B.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开始C.把巴西划分为西班牙和葡萄牙共同的势力范围D.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部分殖民地划归教会管辖【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教皇子午线”是1493年在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线,故选B;A项中“永久”表述错误;“教皇子午线”不仅仅是对巴西的划分,排除C;“教皇子午线”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线,并非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部分殖民地划归教会管辖,排除D。9. 某位思想家认为,使人得到“救赎”的,不是教会所称的诸如祈祷、施舍、圣餐、圣洁生活等“善行”,而是内心的信仰,这是上帝直接授予每个灵魂的一种内在精神皈依。这位思想家是A.苏格拉底B.马丁•路德C.但丁D.伏尔泰【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的领袖马丁•路德的观点是“信仰即可得救”,否认教会的权威和教士的中介作用,B项正确;苏格拉底生活在古希腊时代,古希腊信仰的不是基督教的上帝,A项错误;但丁没有针对教会强调的所谓“善行”进行批驳,C项错误;伏尔泰则是直接抨击教会的特权和专制王权,不仅是教会的“善行”论,D项错误。10.“(1870年)9月3日晚7时,一批巴黎市民率先走向街头,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废黜被俘的、应对战败负责的皇帝,实行共和制度……次日凌晨,更多的市民涌向了街头。”材料反映的事件()A.表明共和派势力超过保皇派B.导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C.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D.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主要考查法国的共和制。保皇派的势力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故A项与题意不符。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这些与题干中“1870年”不符,故C,D项错误。依据所学,1870年9月,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后,巴黎爆发革命,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所以应选B。【点睛】11.19世纪中叶,各种不满资本主义的思想,纷纷贴上“社会主义”的标签。这些思想有的主张恢复封建制度和小私有制度,有的主张通过社会改良来消除社会的弊端。19世纪后期,这些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退出历史舞台。这说明()A.马克思主义影响力扩大B.社会主义理论在西方失去市场C.工业革命缩小贫富差距D.“福利国家”制度缓解社会矛盾【答案】A【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叶(世界)。据题意可知,各种不满资本主义的思想都贴上了“社会主义”的标签,其意图就是借助社会主义的影响力来反对资本主义,这从侧面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影响力的扩大,A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影响力的扩大,贴有“社会主义”标签的思想退出历史舞台并不能代表社会主义理论在西方失去市场,排除B项;工业革命扩大了贫富差距,而不是缩小,排除C项;“福利国家”出现于二战结束以后,排除D项。故选A项。12.罗斯福曾说:“勇敢的中国人民抗击日本的侵略,歼灭了无数日军,摧毁了大量日本军用物资。援助中国进行的英勇抗战并最终发起反击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中国的抗战是最终战胜日本的重要因素。”罗斯福的这一观点主要表明A.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B.美国的援助是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C.中国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起了主要作用D.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答案】A【解析】【详解】罗斯福认为中国的抗战歼灭了大量日军,因此只有援助中国的抗战,才能最终战胜日本法西斯,这说明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A项正确;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敌后战场起到了主要作用,排除C项;D项与题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3.胡绳在《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是①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②探索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③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③【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具体考查毛泽东思想。正确解答本题,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即1927年至1937年期间。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可知: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1922年的中共“二大”,排除含①的选项,即排除A、B、D。进一步可知,②③正确,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C。14.以下是《二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重要史事简表》。表中这些史事说明二战后世界历史重要变化是()时间史事1947年印度独立 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1960年非洲17国先后独立,这年被称为“非洲年”1999年巴拿马从美国手中收回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A.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B.欧美国家社会运动高涨C.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D.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表格内容为亚非拉国家的民族独立大事件,说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A项正确;材料中都是亚非拉国家,不是欧美国家,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社会主义阵营无关,排除C项;民族独立运动不属于经济全球化,排除D项。故选A项。15.“(20世纪30年代苏联)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产重的剥削……”西方国家做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A.没能促进经济发展B.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利益C.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民生改善D.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答案】C【解析】【分析】略【详解】苏联工业化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重视发展重工业,忽视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由此导致了对民生改善的忽视,故选C项;苏联的工业化促进了经济发展,排除A项;BD项都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排除。二、非选择题部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朝加重了江南的田赋征收,同时规定征收一定数量的丝绢实物。自1405年到1433年,郑和的7次远航中,丝织品是贸易的主要物产。明朝后期,嘉兴所辖濮院镇“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吴江的盛泽镇“居民稠广,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仅丝绸牙行,约有千百余家”。归安县“男耕女织,农家本务,况在本地,家家织经”。江南官营织机有3500台,民间已超过万台。明后期废除了匠户和徭役制度,丝绸机户有机会积累原始资本,扩大生产,机户郑灏家就有“织帛工及挽丝佣各数十人”。 ——摘编自李绍强徐建青《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明清卷》材料二从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的几十年间,是近代工厂制的兴起时期。1786年,曼斯菲尔德的奥德诺与库伯联合工厂建厂时总资产4200镑,固定资本3789镑;1789年总资产5421镑,固定资本3916镑。阿克莱特的克罗姆福德纺纱厂,1771年建厂时雇用300多人,到1816年翻一倍,达到727人。在韦奇伍德埃特鲁利亚制陶厂中,整个工厂分为若干个车间,如拌土车间、制胚车间、上釉车间、烧窑车间、上彩车间等,每个车间的工人只负责所指定的一道生产工序。18世纪下半叶,韦奇伍德在其制陶厂中首创了原始的计时系统,即用打铃来召集工人。19世纪初一家工厂规定:“任何人如非确有必要而擅离岗位,或在工作时间与工友交谈,每次将处以一便士罚款。”——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代江南丝织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发展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厂生产的特点,并分析工厂生产方式的出现对英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答案】(1)表现:出现丝织业市镇;私营规模远超官营;采用雇佣劳动;出现工序分离趋势。主要原因:赋役制度改革;对外贸易发展;商品经济活跃。(2)特点:采用机器生产;固定资本占总资产的比例高;劳动力高度集中;劳动分工深化;实行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影响: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了英国经济的转型,同时也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奠定了基础;工厂制在兴起的过程中,存在工人劳动强度大等问题,激化了社会矛盾,推动了英国工人运动的兴起。【解析】【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明朝后期,嘉兴所辖濮院镇‘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吴江的盛泽镇‘居民稠广,俱以蚕桑为业’”可知,出现丝织业市镇;根据材料“江南官营织机有3500台,民间已超过万台”可知,私营规模远超官营;根据材料“织帛工及挽丝佣各数十人”可知,采用雇佣劳动,而且出现工序分离趋势。主要原因:根据材料“明朝加重了江南的田赋征收,同时规定征收一定数量的丝绢实物”可知,赋役制度改革;根据材料“自1405年到1433年,郑和的7次远航中,丝织品是贸易的主要物产”可知,对外贸易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江南地区商品经济活跃。(2)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工厂采用机器生产;根据材料“1786年,曼斯菲尔德的奥德诺与库伯联合工厂建厂时总资产4200镑,固定资本3789镑;1789年总资产5421镑,固定资本3916镑”可知,固定资本占总资产的比例高;劳动力高度集中;根据材料“阿克莱特的克罗姆福德纺纱厂,1771年建厂时雇用300多人,到1816年翻一倍,达到727人”可知,劳动分工深化;根据材料“18世纪下半叶,韦奇伍德在其制陶厂中首创了原始的计时系统,即用打铃来召集工人”可知,实行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厂制度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了英国经济的转型,同时也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奠定了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厂制在兴起的过程中,存在工人劳动强度大等问题,激化了社会矛盾,推动了英国工人运动的兴起。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文化自觉,同样表现为“人的自觉”,有时也被称之为“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无论是孔孟学说还是程朱理学,儒家文化始终执着于强调人之为人的道德性。同时,它对道德性的强调以维持社会的秩序为出发点和归宿,对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道德要求,这便使其所强调的道德限定在伦理道德的范畴。儒家文化在晚明时期发生了裂变与分化。李贽发挥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提出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对自然人性的肯定,着眼于“我”之真实;对个性意识的推崇,侧重于“我”之独立,二者共同体现出晚明人文精神的“人”不再是儒家文化中伦理型的人。但这股人文主义思潮并未掀起类似西方文艺复兴那样深入持久的文化运动,它只作为儒家主流文化的一股逆流在中国文化史中昙花一现。——摘编自孙桂丽《对中国古代主流人文精神的反叛-浅谈晚明人文主义思潮对“人”的发现》材料二近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发展可以追溯到1840年。自幼学习儒家经典的洪秀全在偶然接触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后,在基督教义的基础上,融入儒家思想文化中的“大同思想”;而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是对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改良派在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基础上,自觉学习西方思想文化,主张采用西方君主立宪制;19世纪末,革命派以中西思想文化融合创新中提出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为文化精神的旗帜;进入20世纪后,不同政治派别思想家无不把文化作为民族自觉自立的要素。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用“民主”“科学”大旗猛烈冲击中国的封建思想文化,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则是在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合创新中自我创建和自我发展的过程。——摘编自杨正军《“文化自觉”视野下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变迁与转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明时期中国文化自觉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文化自觉”发展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答案】(1)变化:由伦理型的人文精神转变为肯定自然人性、推崇个性意识。原因:阳明心学的兴起与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社会矛盾尖锐。(2)特点: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学习西方与民族文化创新相结合;具有鲜明的阶段性与阶级性;以民族性、中国化、科学、民主、大众化为内涵;上升到历史的高度来看待中国文化;突出文化对于社会近代化的重要性;自觉促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影响:为中国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思想近代化;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近代化推动了近代中国经济的工业化;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解析】【详解】(1)变化:据材料“李贽发挥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提出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对自然人性的肯定,着眼于‘我’之真实;”可知,李贽强调“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即对肯定自然人性;据材料“……二者共同体现出晚明人文精神的‘人’不再是儒家文化中伦理型的人”可知,不论是李贽还是王艮,都由由伦理型的人文精神转变为肯定自然人性、推崇个性意识。原因: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阳明心学的兴起与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社会矛盾尖锐等方面回答。(2)特点:据材料“近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发展可以追溯到1840年”可知,鸦片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因此文化自觉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据材料“自幼学习儒家经典的洪秀全在偶然接触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后,……19世纪末,革命派以中西思想文化融合创新中提出……”可知,学习西方与民族文化创新相结合;具有鲜明的阶段性与阶级性;以民族性、中国化、科学、民主、大众化为内涵;上升到历史的高度来看待中国文化;据材料“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则是在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合创新中自我创建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可知,突出文化对于社会近代化的重要性;自觉促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影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为中国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思想近代化;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近代化推动了近代中国经济的工业化;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等角度回答。18.完美的政治设计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这个例子对中国有意义,而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因为中国不是像美国这类“没有历史的国家”。——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材料中“完美的政治设计”指的是什么?这种政治设计是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2)英国这种“最完美的政治设计”是否适合19世纪末的中国?运用史实说明你的看法。 (3)美国是个“没有历史的国家”指什么?你对“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这种看法是否同意?请运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答案】(1)政治设计:君主立宪政体。如何控制:颁布《权利法案》,确立法律至上、议会主权的原则;议会和内阁掌握实权,君主变为虚君。(三点中任意两点即可)(2)不适合。理由:自然经济顽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极不充分;导致资产阶级力量软弱;专制主义空前强化,顽固势力过于强大;以君主立宪为目标的维新运动失败;在中国试图民主化时,西方列强却要将中国变为殖民地,外部环境也不支撑中国运用这一模式。(以上三方面任意两方面即可)(3)指没有君主专制的历史传统。不同意。理由:资产阶级革命派以民主共和思想为武器,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以美国共和政体为范本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大大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实现了中国20世纪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理由与态度必须匹配,即观点与理由捆绑计分。)【解析】【详解】(1)政治设计:结合所学可知,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如何控制:结合所学,可从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的原则,议会和内阁掌握实权,君主变为虚君等总结回答。(2)不适合。理由:可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极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软弱,顽固势力过于强大,以君主立宪为目标的维新运动失败,西方列强要将中国变为殖民地等方面分析总结。(3)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没有君主专制历史传统。不同意。理由:可从资产阶级革命派以民主共和思想为武器发动了辛亥革命,以美国共和政体为范本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大大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实现了中国20世纪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等进行说明。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科举制废除前后的几种论述(下表)。论述出处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同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撰索,最足为世诟讥。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1905年10月15日下诏停止科考,士心散凑,有子弟者皆不作读书想。别图他业,以使于弟为之,世变至此,珠可畏惧。1918年8月29日自科考既停以后,改设学堂,几入校读书者,均称学生,所读者,皆教科书,至十三经,全行废除,禁止不读,最重洋文洋字:虽无秦始皇而较樊书坑儒尤甚刘大鹏(清末民国时期山西的一位乡绅)著《退想斋日记》根据材料论述,就科举制的存废提出一个有价值的历史问题并阐释自己的见解。(要求:问题具体,史论结合,逻辑严谨)【答案】示例问题:科举制到底该不该废除?见解:我认为科举制不能简单地保留或废除,而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统筹兼顾和循序渐进地改革。科举制自隋朝创立以来,以分科考试为主要手段,公开、公平地选官,促进了读书向学社会风气,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国家治理。它历经唐宋发展,虽有不足,但对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方式在19世纪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鉴,创立了近代文官制度。这些证明它具有自身的合理性。明清时期,为加强君主专制,发展成为八股取士,考试科目、考试内容和文章形式趋向僵化,逐渐脱离实用,禁锢思想,消极作用凸显。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内外变局和困局,中西文明碰撞交融,科举制的面临挑战。必须改变。清末废科举,倡西学,培养新式人才,但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说明制度创新是必要的,但废除科举制是有诸多教训的。综上所述,破旧立新求发展,理性改革也是一种正确的选择。(若考生提出其他问题,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成理,亦可得分)【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根据“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最足为世诟讥”、“下诏停止科考,士心涣散………世变至此,殊可畏惧”、“改设学堂………至十三经,全行废除,禁止不读,最重洋文洋字,虽无秦始而较焚书坑儒尤甚”等信息可知,对科举制的废除评论不一。结合科举制的设立、科举制选官方面的先进性和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僵化等内容展开论述即可,得出结论为科举制不能简单的保留或废除,而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客观辩证地对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