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射洪市射洪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四川省射洪市射洪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63064

大小:63.2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3-10-21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射洪市射洪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射洪市射洪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射洪市射洪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射洪市射洪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射洪市射洪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四川省射洪市射洪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四川省射洪市射洪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四川省射洪市射洪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四川省射洪市射洪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四川省射洪市射洪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射洪市射洪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射洪中学高2020级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文关键》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吕祖谦编选的吕门主要的古文教材。我们在书中却很少看到关于唐代儒学复兴和意识形态的内容,对文以载道的过分要求,而这些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非常强调的,是由道到文的转型。吕氏《古文关键》对文的重视,背后实际上是宋代文人的自觉。文人们开始非常看重自己文章的独立存在价值,编写与阅读古文选本成为时尚。《四库提要》评《古文关键》以为:“各标举其命意布局之处,示学者以门径,故谓之关键,卷首冠以总论看文作文之法。”从《古文关键》开始,古文从神圣的复兴儒学的神坛,从形而上的“高大上”下沉到形而下的作文法。《古文关键》一改唐人只取秦汉古文的传统,变为只取唐宋八大家古文。宋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具有极大的文化自信,欧阳修疑经疑古,王安石制《三经新义》,苏东坡提倡自由的思想与自由的书写,全都是推崇当代文化。宋人在绘画、书法、诗词方面都是自成面目,开宗立派。南宋人以北宋为模范,以北宋为经典,号曰北宋典型。南宋人对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从学习的角度继承,特别推崇欧苏又能自成面目,特别强调事功之学、制度之学,曰永嘉派、永康派、江西派。秦汉派古文艰涩难懂,唐宋八大家古文则明白晓畅,便于实用。南宋事功派继承了八大家的明白晓畅,这是一种近代化、实用化的语言趋势,也是平民化、世俗化的时代要求,结合事功的主题,成为南宋散文的时代面貌。 《古文关键》有点像现在的作文范文书,并附有评点。范文是供学生学习模仿之文,评点只是告诉学生如何模仿。说起科举辅导,吕祖谦比同时期的老乡陈傅良还要稍逊。陈傅良科举辅导的城南书院红极一时,他编著的服务于科举的古文选本《八面锋》也红极一时。科举文与古文互相借重,互相煽动,是典型的新样古文,是永嘉派古文的核心样式。城南书院是新样古文的培训场所,当时浙人在科场无论是数量,还是名次,都独占鳌头,以至于受到别的地区的投诉。新样古文在科举场的成功对南宋古文运动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古文关键》中提出了“有用文字,议论文字是也”这样违背纯文学的观点,恰恰体现了科举文的特点,议论文对科考最有用。古文运动借助古文选本评点,借助书商的商业化操作,将古文运动从过去孤立封闭的师门传承,扩大到更加广阔的读者、举子、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让古文运动落实在普及教育上,有了更加扎实的基础。从《古文关键》的多处矛盾来看,可能由书商最终出版定稿,他们从吕祖谦谈文的语录、授课的讲义、课堂评点的古文组合剪辑成《古文关键》一书。当时该书比较畅销,可能有二卷本,还有二十卷版本。实际上不管书商有多少“神操作”,不管其多么粗制滥造,但它价格便宜,且大量印刷,还是极大推动了古文选本的发行,让老百姓买得起、看得上书本,由是推动了古文的普及,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最终促进了文化的普及。评点的最大特色是文本与评点结合在一起的现场感。评点者将文本阅读感现场表达出来,随机标注在文本上,可以是即兴的、感性的,也可以是理论提升式的。读者借助这些标注符号以现场体会评点者的感受,犹如现在的线上教学。清代章学诚《校雠通义·宗刘》认为评点是一种因陋就简的即兴式批评,在应用上是“庶几便于(初学者)揣摩诵习”,可以说评点本是最好的自学考试教材。到清代,古文选本600种,而成熟的选本大部分有评点,古文也找到了它最佳的存在方式,最终延续为今天中小学教材中的文言文,成为我们的国粹。(摘编自马茂军《〈古文关键〉与南宋古文转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吕祖谦编写《古文关键》过分强调文以载道的编写理念与韩柳欧对古文的评价有别。B.“形而上的”指复兴儒学神圣使命的传统古文主张,“形而下的”指写文章的方法。C.《古文关键》选取唐宋八大家的古文,是因为秦汉古文艰涩难懂,没有事功的思想。D.因商业出版的原因导致《古文关键》后来不再受吕祖谦的掌控,尽由书商胡编乱造。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不同观点和角度,对吕祖谦所选编的《古文关键》展开论述,可谓脉络清晰。B.第二段引用《四库提要》中的点评,证明《古文关键》的编写目的是指导文章写法。C.文章列举南宋时期的各种派别体现出南宋文人在散文写作上的平民化、世俗化的特点。D.文章在论证南宋书商的行为时,从书商做法的错误和正确两个角度进行,显得客观公正。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文关键》成书前的古文多有复兴儒学之作,而此书成书意味着“由道到文”的转型。B.像城南书院提倡的新样古文在科举场的成功,对南宋古文运动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C.《古文关键》中“有用文字,议论文字是也”这一观点说明议论文对科举考试很有用。D.清代章学诚认为评点是一种即兴式批评,便于初学者揣摩诵习,是最好的自学考试教材。【答案】1.B2.C3.D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吕祖谦……过分强调文以载道”错,张冠李戴,由原文第一段“《古文关键》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吕祖谦编选的吕门主要的古文教材。我们在书中却很少看到关于唐代儒学复兴和意识形态的内容,对文以载道的过分要求,而这些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非常强调的”可知,“过分强调文以载道”的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而不是吕祖谦。C.“是因为秦汉古文艰涩难懂,没有事功的思想”错误,滥加因果关系,且于文无据。由原文第三段“唐宋八大家古文则明白晓畅,便于实用。南宋事功派继承了八大家的明白晓畅,这是一种近代化、实用化的语言趋势,也是平民化、世俗化的时代要求”可知,选取原因与“秦汉古文艰涩难懂,没有事功的思想”无关,且秦汉古文“没有事功的思想”在文中没有体现,属无中生有。D.“不再受吕祖谦的掌控,尽由书商胡编乱造”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第五段“可能由书商最终出版定稿,他们从吕祖谦谈文的语录、授课的讲义、课堂评点的古文组合剪辑成《古文关键》一书”可知,由书商出版的《古文关键》一书的内容均来自吕祖谦讲述的相关内容,并非胡编乱造。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南宋文人在散文写作上平民化、世俗化的特点”错,以偏概全。由原文第三段“南宋人对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从学习的角度继承,特别推崇欧苏又能自成面目,特别强调事功之学、制度之学,曰永嘉派、永康派、江西派。”“南宋事功派继承了八大家的明白晓畅,这是一种近代化、实用化的语言趋势,也是平民化、世俗化的时代要求”可知,“平民化、世俗化”是南宋事功派的写作特点,不是南宋文人的散文特点。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D.“章学诚……是最好的自学考试教材”曲解文意。由原文第五段“清代章学诚《校雠通义·宗刘》认为评点是一种因陋就简的即兴式批评,在应用上是‘庶几便于(初学者)揣摩诵习’,可以说评点本是最好的自学考试教材”可知,“是最好的自学考试教材”是本文作者的观点,而不是章学诚的观点。故选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是世界最大棉花消费国、第二大棉花生产国,2020/2021年度棉花产量约595万吨,总需求量约780万吨,年度缺口约185万吨。与此同时,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纺织生产国,除了自身生产的棉纺终端成品出口外,还有很多是棉纺中间品出口到第三方国家,再由第三方国家进行后道加工成成品出口到欧美等国。比如,越南每年进口棉纱中,中国棉纱的比重占到50%以上;进口坯布中,来自中国的占到60%以上。为确保国内棉花供应链稳定,我国积极拓展进口渠道,加强与巴西、印度等重要棉花生产国的合作。我国还建立了棉花储备制度,确保棉农无虞。总体看我国棉花供需基本平衡,棉花生产、进口与棉及棉制品、棉及棉制品服装进出口在“量”上大致保持平衡关系,国产棉原料有足够保障。在国内外消费恢复带动下,纺织企业产销回暖,国内棉价近来涨势明显。(摘编自《新疆棉花:中国自己还不够用》)材料二“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左传·疏》),所谓“华夏”,就是“衣冠礼仪之国”的意思。在历史上,中国占据世界纺织服装产品生产和贸易的制高点长达两千年之久,直到工业革命启动数十年后的1831年,英国对华输出的机织棉制品金额才首次超过同年从中国输入本色布的金额,然此时英国机织棉制品之价格、牢度仍不能与中国本色布匹敌。今天,中国已经连续数十年位居世界第一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国,即使在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大幅上涨推动部分服装加工环节外流的压力之下,2020年上半年中国“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额仍同比增长27.8%之多,达到了741.033亿美元。作为世界第一纺织服装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中国既是第一棉花生产大国,又是第一棉花进口大国。从1949年全国产量44.4万吨起步,中国棉花产量于2007年攀上了759.71万吨的最高峰,其后虽有所减少,2019年产量仍高达588.9万吨,大大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从全球疫情和当前国际政治形势来看,要保障国内棉花需求和世界棉花市场稳定,我国比前几年更需要立足于国内供应,而不能过度依赖进口。尽管中国不会改变努力发展进口贸易的政策取向,但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只有确保国内棉花生产稳定,才能确保国内下游产业免遭来自印度、美国的“断供”风险。(摘编自《中国棉花产业面临多重挑战》)材料三我国有三大棉花产地,分别是新疆棉区、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新疆棉区主要包括新疆和甘肃地区,其中2020年新疆产棉量约占我国棉产量的87. 3%。新疆棉花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这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干燥,虫害轻。在每年的4月到9月棉花主要生长季,当地日照时数可达1460~1980小时,日照百分率60%~80%,高于长江、黄河流域10%~20%,特别是秋季以晴好天气为主,有利于棉花进行光合作用。尤其在南疆,热量条件更好,棉花种植面积比北疆大,品质最好的长绒棉就在南疆。近年来,中国棉花生产重心都在向西北方向移动,新疆棉区生产在全国的主导地位日益增强。(摘编自《我国棉花播种即将全面开启一图看懂棉花产地在哪里》)材料四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消息称,2020年新疆棉花播种面积为2501.9千公顷,较2019年的2540.5千公顷同比下降1.52%;2020年新疆棉花产量为516.2万吨,较2019年的500.2万吨同比增长3.20%。如今,一个产量大、效益好、底气足的新疆棉花产业已在全球棉花产业链中站稳了脚跟,代表中国好品质的新疆棉花,呈现出高质量发展新景象。新疆棉花产量和品质不断提升。“十三五”以来,新疆全区棉花机械化采收面积以年均超百万亩的速度快速增长。2020年,全区棉花机耕、机播环节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棉花机采率达到75.5%,采棉机总数超5800台。合作联社实现了对棉花生产的全过程管理。棉花由合作社实行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后,亩均生产成本可降低380元、实现增产120公斤,棉花生产亩均收益增加1100元以上,效益提升明显。机械化的推广提升了棉花生产综合效益,为机械化推广创造条件的则是土地的流转与整合。目前,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含高效节水)面积已超600万亩,北斗导航精量播种、无人机植保、植物生长智能监测等现代化农业技术因为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而得到广泛的应用。正是得益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水平的提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一批批普通农户参与到棉花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分享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在实现增收致富的同时,也为棉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筑牢了根基。(摘编自《中国棉花看新疆》)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既是世界最大棉花消费国,又是全球最大的纺织生产国,对棉花的需求量巨大,产需之间存在一定的缺口。B.中国棉纺品出口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自身生产的棉纺终端成品出口到欧美,一是生产的棉纺中间品出口到越南等第三方国家。C.要保障国内棉花需求和世界棉花市场稳定,我国应立足于国内供应,不能过度依赖进口,因此,确保国内棉花生产稳定尤其重要。D.我国有新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花产地,新疆自然条件优越,当前产棉量最大,并有取代其它棉花产地而成为我国唯一产地之势。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加强与巴西、印度等棉花生产国的合作稳定国内的棉花供应链,建立棉花储备制度等措施,我国棉花供需基本平衡,棉纺业发展势态良好。 B.我国棉纺织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极其深厚,在世界纺织服装产品生产和贸易的发展史上长期占据着领先地位,工业革命后才被英国彻底反超。C.中国位居世界第一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国已有数十年之久。面对各种不利因素,2020年上半年中国“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额仍逆势增长。D.2020年新疆棉花播种面积较2019年同比略有减少,但是2020年新疆棉花产量较2019年同比有所增长,新疆棉花的产量和品质正在不断提升。6.当前新疆棉区为推动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采取哪些措施,效果如何?请结合材料四简要说明。【答案】4.D5.B6.①机械化生产推广,提升了棉花生产综合效益。②合作社的管理,带动更多的普通农户参与到棉花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为棉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筑牢了根基。③土地的流转与整合,提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便于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④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北斗导航精量播种、无人机植保、植物生长智能监测等现代化农业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D.“并有取代其它棉花产地而成为我国唯一产地之势”错,原文是“中国棉花生产重心都在向西北方向移动,新疆棉区生产在全国的主导地位日益增强”,并不是说有取代其它棉花产地而成为我国唯一产地之势。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被英国彻底反超”错误,与原文矛盾,原文是“此时英国机织棉制品之价格、牢度仍不能与中国本色布匹敌”。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四第二段“2020年,全区棉花机耕、机播环节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棉花机采率达到75.5%,采棉机总数超5800台”“机械化的推广提升了棉花生产综合效益”可知机械化生产推广,提升了棉花生产综合效益。 由材料四第二段“合作联社实现了对棉花生产的全过程管理。棉花由合作社实行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后……效益提升明显”“正是得益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水平的提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一批批普通农户参与到棉花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分享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在实现增收致富的同时,也为棉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筑牢了根基”可知合作社的管理,带动更多的普通农户参与到棉花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为棉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筑牢了根基。由材料四第二段“棉花由合作社实行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后,亩均生产成本可降低380元、实现增产120公斤,棉花生产亩均收益增加1100元以上,效益提升明显。机械化的推广提升了棉花生产综合效益,为机械化推广创造条件的则是土地的流转与整合”可知土地的流转与整合,提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便于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由材料四第二段“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含高效节水)面积已超600万亩,北斗导航精量播种、无人机植保、植物生长智能监测等现代化农业技术因为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也为棉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筑牢了根基”可知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北斗导航精量播种、无人机植保、植物生长智能监测等现代化农业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老来割麦蒲楠栀子花的香在村子里荡来荡去,猛烈得很,哦,是割麦时间了。确实是这样,麦子黄了,麦子熟了,一棵棵沉醉的麦穗,饱饱地低着头。麦粒的香味,也从穗的缝隙里渗出,悄悄地香。这香和栀子的香不同,婉约而不张狂,提示着人们该磨镰了,该下地了。顺爷起得很早,他要乘着星露割麦。麦在一夜的露水里柔和,麦秸柔和,穗也柔和,不会碰一下就爆裂了。顺爷磨了一夜镰,实际上是用锉刀锉的,弯月样的锯镰刀,长了碎碎的牙齿,要一个个锉,否则镰刀锋利不起来,割起麦子费力不说,还拖泥带水。顺爷边磨镰边听收音机,习惯了,收音机播天气预报,明天天气晴好,适合开镰。一夜的星露果然是好,麦子们都还在露水里睡觉呢。顺爷自小就听老人说,露水是星星上落下的,所以就叫星露。星露好,新鲜,庄稼们爱这口。今年的麦长得好,风调雨顺,长得厚实。顺爷找了个田嘴下地,顺手挽了把麦子,刚要发力,却听到相邻的麦地有“唰唰”的镰刀摩擦麦秸的声音。还有比顺爷更早的人呢。顺爷知道是谁,他喊了声:六哥,割麦呀,还活着!六哥从麦地里抬起头,不阴不阳地回了句:承情,还活着,睡地上垫席子哦。 顺爷七十二岁了,六哥比顺爷大上两岁,都是村中老人了。干巴巴的对话结束了,顺爷和六哥都一心向麦,使着劲割起麦子来,一地的麦,要割上大半天时间的。顺爷和六哥的麦地都不大,亩把田的样子,要是田地多了,还真种不动。人不服老不行。年轻时顺爷种地可是一把好手,三五亩一天就能割个干净,镰刀挥起,一道优美的弧线划去,麦就倒了一片。现在差多了,几行麦子割下来,腰像要断了样,弯不下直不起。顺爷割了一气,汗流进眼里、嘴里,嗓子直冒烟。他缓缓地挺起腰,对着邻地说:六哥歇会儿吧,也没多少活儿。六哥回应:歇啥,不怕慢,就怕站,慢慢干。六哥不抬头,但“唰唰”的声音明显慢了下来。顺爷还听到六哥在嘟囔:不知明天的太阳可照我。不多的对话在麦穗间传来传去,幽幽的,似乎是这块地上唯一的声音。麦实在是长得好,可割麦的人呢?只管种不管收,可不是庄稼人的作派。还真是的,村里青壮年都跑城里去了,田又怕空着,疏疏地撒上种子,一副靠天收的模样,天和地都发了力,收获就在眼前,可怎么就忘了收割呢?顺爷想不明白,电话没少打,通知城里的人回来割麦。城里的人感谢归感谢,可就是人不回来。去年的麦,就有不少烂在田里,好了麻雀和喜鹊们。六哥自言自语:小东西们都不回,还说,一亩田的收成,不如城里干两天的。小东西们,田不收,吃啥呀。顺爷明白,六哥也一定打了无数电话,捂着嘴没笑出声来。顺爷问六哥:怎么不进城去?在家当孤鬼。六哥反问:你呢,家的灯盏亮些?这话是不用回答的,舍不得离开家,舍不得脚下的地,种了一辈子的地,地熟了,离不开人呢。顺爷和六哥都有不少承包地,儿孙们作主,大多数地流转给别人种,留下的地,是顺爷和六哥硬坚持的,这地是他们立根的地方。顺爷对流转出的地是有看法的,那些种地的人不下功夫,花拳绣腿,怎能和自己种、自己出力比。留下的地,顺爷不让别人插手,六哥也是,当孩子服侍,麦自然长得好,长得厚。小两岁还是不一样,顺爷超前割完了,六哥的地还剩下一垄。顺爷从麦棵间插了过去,对头地割将起来。六哥没说什么,乡里乡亲相互帮衬,再正常不过了。六哥突然笑出了声;顺子还记得不,过去为一拃宽的地,还打过架呢!顺爷答腔:记得,现在我把这地都给你,你可种得动?又是无话,只听到“唰唰”的声音紧一下慢一下。两块地割完了。割完的两块地陷在大片的麦地中央,像是两只眼睛,沉浸地看着天空。六哥和顺爷坐在田埂上,各自想着心思。想什么呢?俩人对望了一眼,同时冒出了一句:该回了。 气歇顺了,顺爷问六哥:明年还种吗?六哥斩钉截铁:种,没种够!你呢?顺爷也毫不含糊:种,走不动,爬也爬来。顺爷叹了口气:舍不得呀!六哥叹口气:舍不得哦!六哥突然很神秘地对顺爷说:告诉你,我大孙子要回村子了,说是再创业,种田呢!顺爷说:真的呀!真好。六哥说:真的,儿子敢不同意,打断他的狗腿。嗯,真好!割完的麦地,麦茬留得整齐,黄亮亮金灿灿的,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而留在麦茬间的花生,正嫩嫩吐绿,这是顺爷和六哥套种的。(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文本二:土地是乡土小说中最重要的意象,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同样离不开对土地的描述,“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直接陈述了乡下人为什么离不开土地,乡土社会的地缘与血缘关系,使定居成为常态,迁移成为变态。土地之所以能够成为农民谋生的手段,是因为土地上可以种植庄稼,生产粮食,而粮食才是养育人类的根本。《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国之根本,伟大的农民多是善于耕种的形象,守护土地与庄稼成为他们引以为傲的职责。(选自李如彬《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的“庄稼”书写》,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以栀子花香引出麦香并将二者进行对比,深入传达出农人丰收在望的喜悦和对庄稼的深厚感情。B.顺爷和六哥“还活着”的调侃,看似极不礼貌,实则充分凸显了乡土社会中相知相熟的老哥俩关系的亲密和感情的融洽。C.小说通过对入城青壮年疏于耕作、淡于收获的侧面叙写,表达了对迷恋城市、好逸恶劳行为的委婉批判。D.小说用富有乡土气息的质朴语言描绘了生动真实的劳动场景,自然和谐充满意趣,又隐约闪现伤逝之情。8.文本一最后一段颇具意味,作者以此结尾有何用意?9.请结合文本二,评析小说中塑造的顺爷、六哥这类形象的现实意义。【答案】7.C8.①凸显人物形象。以优美的景物烘托人物喜悦而自豪的心情,凸显人物勤劳、热爱家乡、珍视土地的优良品质。 ②增强审美意蕴(以景结情)。以麦茬地里优美的景象,揭示劳动创造了美、劳动者赋予了大自然诗情画意,给人给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之感。③深化小说主题。作者寄寓景物以象征意义,预示着农业发展必将如嫩芽吐绿,充满勃勃生机。9.①顺爷和六哥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代表,他们热爱家乡、珍视土地、勤于劳作、乐于助人,具有值得传承发扬的可贵品质;②他们思想相对保守、安于现状,对进城务工、土地流转等存有偏见,对这种心理予以理解,但也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引领和合理指导;③顺爷和六哥的形象极具真实性和典型性,折射出社会转型时期必然产生的矛盾冲突,能够引发人们对农村改革的思考;④农业作为国之根本,作者通过这两个形象的塑造,呼吁全社会要重视农业生产,理解和尊重从事农业生产的耕作者。【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C.“表达了对迷恋城市、好逸恶劳行为的委婉批判”错。由与原文“小东西们都不回,还说,一亩田的收成,不如城里干两天的”等可知,入城青壮年不回乡收麦不是因为迷恋城市、好逸恶劳,而是因为种地的收入比不上在城里工作的收入。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最后一段是对麦地里的景物的描写,“黄亮亮金灿灿的,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留在麦茬间的花生,正嫩嫩吐绿”写出了麦地里富有诗情画意的景色,小说景物描写是为人物服务的,而且眼前的这一切,是顺爷和六哥通过辛勤劳作换来的,由此可得出“以优美的景物烘托人物喜悦而自豪的心情,凸显人物勤劳、热爱家乡、珍视土地的优良品质”和“以麦茬地里优美的景象,揭示劳动创造了美、劳动者赋予了大自然诗情画意,给人给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之感”。“而留在麦茬间的花生,正嫩嫩吐绿”,绿色是希望的颜色,象征着新生,这句话正好承接了上文“告诉你,我大孙子要回村子了,说是再创业,种田呢”这一情节;预示着新一代年轻人将回到乡村,耕作土地,将有一代新人继承顺爷和六哥的事业,农村土地不会荒芜,深化了主题。由此可得出“作者寄寓景物以象征意义,预示着农业发展必将如嫩芽吐绿,充满勃勃生机”。【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 形象分析:小说中顺爷和六哥一个七十二岁,一个七十四岁,“都是村中老人了”,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的代表。他们身上有着传统农民的优良品质:他们勤劳,大早上就起床割麦;他们热爱家乡和土地,在村里青壮年都进城工作时,还能坚守土地,坚持种田;他们热情纯朴,互相帮衬,乐于助人。“顺爷对流转出的地是有看法的,那些种地的人不下功夫,花拳绣腿,怎能和自己种、自己出力比”“小东西们都不回,还说,一亩田的收成,不如城里干两天的。小东西们,田不收,吃啥呀”,但他们对进城工作的看法是保守的,总认为到麦收时节了就得回家割麦;同时,他们认为土地就是他们的根,对农村土地流转抱有偏见。对这种心理予以理解,但也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引领和合理指导。现实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流转是必然趋势。因此,对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农民,需要进行科学引领和合理指导,让他们明白土地流转、农村人口流动的必然趋势,消除他们的偏见。同时顺爷和六哥这样的传统农民对进城工作、土地流转的偏见,也折射出了社会转型时期必然产生的矛盾冲突,能够引发人们对农业改革的思考。由文本二中“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土地之所以能够成为农民谋生的手段,是因为土地上可以种植庄,生产粮食,而粮食才是养有人类的根本”等内容可知,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来说,土地就是根。作者通过这两个形象的塑造,呼吁全社会要重视农业生产,理解和尊重从事农业生产的耕作者。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燕易王时国大乱,齐闵王兴师伐燕,屠燕国,载其宝器而归。易王死,及燕国复,太子立为燕王,是为燕昭王。昭王贤,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丑,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隗曰:“臣闻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所求者生马安用死马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期年,千里马至者二。今王诚欲必致士,请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走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乐毅之策,得贤之功也。乐毅为昭王谋,必待诸侯兵,齐乃可伐也。于是乃使乐毅使诸侯,遂合连四国之兵以伐齐,大破之。闵王亡逃,仅以身脱,匿莒。乐毅追之,遂屠七十余城。临淄尽降,唯莒、即墨未下。尽复收燕宝器而归,复易王之辱。乐毅谢罢诸侯之兵,而独围莒、即墨。会时田单为即墨令,患乐毅善用兵,不能诈也,欲去之。昭王又贤,不肯听谗。昭王死,惠王立,田单使人谗之惠王,惠王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去之 赵,不归燕。骑劫既为将军,田单大喜,设诈大破燕军,杀骑劫,尽复收七十余城。是时齐闵王已死,田单得太子于莒,立为齐襄王。(选自刘向《新序·杂事第三》)【注】涓人:古代宫中担任洒扫清洁的人。亦泛指亲近的内侍。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所求者生马/安用死马捐五百金B.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所求者生马/安用死马捐五百金C.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所求者生马/安用死马捐五百金D.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所求者生马/安用死马捐五百金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燕昭王”的“昭”字,从日,为“明亮”之意,“昭”是谥号,意在赞美昭王才德高功业显。B.“今王诚欲必致士”中的“致”字,与《过秦论》中“以致天下之士”的“致”字意义不相同。C.“燕王吊死问孤”中的“吊”字,与《陈情表》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吊”字意义相同。D.“乐毅去之赵”中的“之”字,与《阿房宫赋》中“杳不知其所之也”的“之”字意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昭王贤明,即位之后,降尊屈贵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财物去招揽人才;并能察纳雅言,不轻信谗人。B.郭隗智慧,进谏有道,用一个涓人买马骨故事打动了燕昭王,使燕昭王为他修筑房屋并拜为老师。C.田单狡诈,见战事不利,齐国被乐毅屠城七十余座,于是使用离间计,燕王立刻派出骑劫取代乐毅。D.乐毅精明,燕昭王礼贤下士,他便远来投奔,一展所长,建功立业;惠王偏听偏信,他就远走避祸。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丑,孤之愿也。(2)会时田单为即墨令,患乐毅善用兵,不能诈也,欲去之。【答案】10.A11.B12.C13.(1)但是我希望能得到贤能之士和我共同治理国家,来洗刷先王的耻辱,这是我的愿望啊。(2)当时田单为即墨的长官,忧虑乐毅善于用兵,自己不能用诈术(骗其上钩),想要使他离开(或赶走乐毅)【解析】【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请让我帮您去找寻吧。”国君就派他去,三个月后,终于见得一匹千里马,但是马已经死了,就用五百金将马骨买下,返回国都报告国君。国君勃然大怒说:“我所求购的是活马,哪里用得着花费五百金买匹死马。”“求”作谓语,其宾语是“之”,所以应在“之”后断开,排除BD;“金”作中心语,“五百”做“金”的定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的能力。A.正确。B.错误。两句中“致”,都有“招纳、招致”的意思,意义相同。句意:如今大王您诚心招纳贤能之士。/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C.正确。两个“吊”字均为“安慰、慰问”之意。句意:句意:燕昭王祭奠为国牺牲的死者,慰问孤苦之人。/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D.正确。两句“之”均为动词“到”。句意:乐毅奔走到赵国。/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能力。C.“于是使用离间计,燕王立即派出骑劫取代乐毅”错。由原文“会时田单为即墨令,患乐毅善用兵,不能诈也,欲去之。昭王又贤,不肯听谗。昭王死,惠王立,田单使人谗之惠王,惠王使骑劫代乐毅”可知,田单苦于乐毅善于用兵,不能使用诈术,于是在燕昭王死去,燕惠王即位之后才使出离间计的,且“立即派出”的说法也不准确。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共国”,共同治理国家;“雪……丑”,洗涮……耻辱;“孤之愿也”,判断句,这是我的愿望。(2)“会”,适逢;“患”,忧虑、担忧;“不能诈也”,不能使用诈术;“去”,使……离开。参考译文: 燕易王为政时,国家大乱,齐闵王乘机发兵攻打燕国,屠杀燕国百姓,并装载着掠夺来的珍宝器物返回齐国。燕易王死后,燕国恢复社稷,太子立为燕王,这就是燕昭王。昭王非常贤明,他继承王位后,降尊屈贵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财物去招揽人才。昭王对郭隗说:“齐国乘着我国内乱而突然偷袭,攻破我国,我深知燕国国力贫弱,不能报仇雪恨。但是我希望能得到贤能之士和我共同治理国家,来洗刷先王的耻辱,这是我的愿望啊。先生您看谁能和我共同治理国家,我愿亲自事奉他。”郭隗说:“我听说古时候有一位君主,用千金购买千里马,三年也不能得到。有一位清洁洒扫之人对君主说:‘让我帮您去找寻吧。’国君就派他去,三个月后,终于见得一匹千里马,但是马已经死了,就用五百金将马骨买下,返回国都报告国君。国君勃然大怒说:‘我所求购的是活马,哪里用得着花费五百金买匹死马。’洒扫之人回答说:‘死马都要用五百金买下来,何况是活马呢?天下人一定认为大王您是真心购买马匹,千里马也就不请自来了。’于是不到一年,就得到了两匹千里马。如今大王您诚心招纳贤能之士,那么就请从我开始吧。连我这样的人都能受到大王的重用,何况是比我贤明的人呢?又岂会认为千里为遥而不肯来到燕国呢?”于是燕昭王为郭隗修筑房屋并拜为老师。此事传开后,乐毅从魏国前来,邹衍从齐国前来,剧辛从赵国前来,贤能之士都争先恐后地涌向燕国。燕昭王祭奠为国牺牲的死者,慰问孤苦之人,与燕国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百姓生活殷实富足,士兵生活安乐又轻死敢战。于是就拜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赵、魏、韩一起谋划讨伐齐国。乐毅的计策,是得助于贤能之士的功效啊。乐毅为燕昭王出谋划策,他主张一定要等到各诸侯国的军队集结之后,才可以出兵讨伐齐国。于是燕昭王便派乐毅出使各诸侯国,联合四国的军队共同讨伐齐国,大破齐国。齐闵王战败逃跑,仅保住一条性命躲藏在莒城。乐毅乘胜追击,接连攻克了七十多座城池。连齐国的都城临淄也都全部投降了,只剩下莒和即墨两个城池没有攻克。于是乐毅命军队将齐国所掠燕国的珍贵器物全部载回,洗刷了易王兵败的耻辱。乐毅辞谢各诸侯的军队,只留燕国军队围攻莒和即墨。当时田单为即墨的长官,忧虑乐毅善于用兵,自己不能用诈术(骗其上钩),想要使他离开(或赶走乐毅)。昭王却又很贤明,不肯听信谗言。此时燕昭王恰好死去,燕惠王即位,田单便派人向燕惠王进谗言,燕惠王派骑劫代替乐毅,乐毅奔走赵国,不再回燕。骑劫当了将军之后,田单高兴极了,施用诈术大破燕军,杀死了骑劫,重新收复了被占领的七十多座城池。此时齐闵王已经死去,田单在莒城寻得太子,便立太子为齐襄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水西亭书事①曾巩一番雨熟林间杏,四面风开水上花。岸尽龙鳞盘翠筱②,溪深鳌背露晴沙。陇头刈麦催行馌③,桑下缲丝急转车④。总是白头官长事,莫嫌粗俗向人夸。 【注】①本诗写于作者任齐州(今济南)知州期间,西亭为作者任职时所建。②翠筱:翠竹。③馌:给在田间劳动的人送饭。④缲丝:煮茧抽丝。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一番雨”催熟“林间杏”,既点出节令,又寄托诗人的情感,读来饶有意趣。B.次句写水上花开,用语虽简,却既能突出水西亭的优美环境,又暗含诗人的欣喜之情。C.“溪深鳌背露晴沙”一句表现的意境,与杜甫《登高》中的“渚清沙白鸟飞回”类似。D.诗歌前两联写美景,后两联写农事,叙写内容的变换有利于表现诗人丰富的形象特征15.这首诗与白居易的《观刈麦》都写到刈麦场景,但所写的内容和所引发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4.C15.①曾诗只写麦收季节农家的忙碌,表达了诗人对丰收的喜悦和作为地方官忠于职守、督劝农桑的自豪;②白诗还写麦收时农人的辛劳和困苦,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不事农桑却生活无忧的愧疚。【解析】14题详解】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分析有误,诗歌前四句为一层,主要描绘水西亭周围优美的景色。首联写雨过杏熟,风来荷开,既交代节令,为下面写农忙景象作铺垫;又寓情于景,含蓄表露诗人欣喜自得的心情,为结尾的“向人夸”张本。颔联紧承首联,放开视野,描绘水西亭周围的优美景色——河岸、苍松、翠竹、溪水、小洲、晴沙,这些景物渲染出乡村秀美宁静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诗人面对自己治下安宁乡村的欣喜自得之情。因此,第四句“溪深鳌背露晴沙”所表现的意境,应当是秀美宁静的,它与“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一句所表现的冷清萧瑟意境是不同的。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试题将两首诗比较的范围限定在“刈麦场景”的“内容和所引发的情感”,这样设题有利于增加考查的具体性和针对性,避免考生套话答题。答题时,考生应紧扣“刈麦场景”这一要求,先梳理内容的不同,再分析情感的不同。 本诗中,写“刈麦场景”的诗句只有一句,即“陇头刈麦催行馌”;而《观刈麦》中,描写“刈麦场景”的诗句较多,表现的内容也较复杂。此时,考生要懂得根据题干中“不同”这一要求,先确定“陇头刈麦催行馌”所写内容就是“忙”,然后再由此倒推《观刈麦》所写的内容除了“忙”,还有哪些内容。《观刈麦》一诗中,“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是写“忙”,但此外还用“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刈麦的“辛劳”,用“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写农民的生活之苦。因此,两诗在内容上的不同,指的应是曾诗只写刈麦之“忙”,而白诗还写了农民的“辛劳”和“困苦”。梳理出内容的不同之后,就可以据此分析情感的不同。试题设问用“所引发的”来提示情感的范围和内容,意思是考生所要回答的情感,是由“刈麦场景”出发的,应联想到与“刈麦场景”有关的人、事,要将情感对象扩大到刈麦的农民及农村等,所归纳的情感才是完整正确的。结合全诗内容可以发现,曾诗写“刈麦”,意在写农民丰收、农村安宁;白诗写“刈麦”,意在写农民辛劳困苦,农村税负不合理。由此就可以归纳出诗人的情感应是:曾巩为农民丰收、农村安宁而喜悦自豪,白居易同情农民的辛劳困苦,并为官员不事农桑却生活无忧而愧疚。【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先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夸张手法描写周瑜卓越战绩。(3)“沧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文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伏清白以死直兮②.固前圣之所厚③.谈笑间④.樯橹灰飞烟灭⑤.沧海月明珠有泪⑥.蓝田日暖玉生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直、厚、谈、樯橹、沧、蓝、暖、蜉蝣、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惯常的印象中,方言常常营造出浓郁的乡土氛围,承载着家长里短和①。然而今天,在流行语聚集的网络上,方言也突然散发出不小的“感染力”。年轻人中间,夹杂不同方言的聊天方式越来越流行。方言发音和用词的“土味”不仅不被避讳,反而博得了年轻人的青睐。带有方言特色的表达已成为当今“Z世代”(通常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又被称作“网生代”“二次元世代”)日常社交中②的部分。在虚拟空间和公共空间中勇于并勤于使用方言,背后是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据某媒体在2021年面向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81%的人表示明确喜欢自己家乡的方言,76%的人会不自觉向身边人推荐家乡话,达八成左右“Z世代”表示愿意为家乡话代言。一句方言的身后是多少“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期待。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过去的③或坐拥“金山银山”,或发展特色产业,都成了丰衣足食的所在。家乡话的自信也因此底气十足了。更多人对方言的态度转变,可能意味着亿万人对祖籍、对人生来源的更坚定自信和更强烈认同。亿万人的“小家乡”汇成国人的“大家乡”,这份态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④。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9.下列对文段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加双横线句“青睐”一词在书写方面有误,“青”应为“亲”。B.加双横线句中的关联词“不仅……反而……”此处搭配不恰当。C.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括号起解释说明作用,引号表示特殊含义。D.文中加点的“可能”一词表示猜测、推断,增强了表达的严谨性。【答案】17.①陈年旧事/陈年往事②必不可少/不可或缺③穷乡僻壤/穷山恶水④大有裨益18.示例一:某媒体在2021年面向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81%的人明确表示喜欢自己家乡的方言,76%的人会不自觉向身边人推荐家乡话,达八成“Z世代”表示愿意为家乡话代言。示例二:据某媒体在2021年面向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81%的人明确表示喜欢自己家乡的方言,76%的人会不自觉向身边人推荐家乡话,达八成“Z世代”表示愿意为家乡话代言。19.D【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1)处,此处是说方言的氛围和承载的内涵,与“乡土氛围”“家长里短”并列,可知填入“陈年旧事”或“陈年往事”。陈年旧事/陈年往事:已经发生过的,有许多年头的旧事。第(2)处,文中强调“带有方言特色的表达”的重要性,已经成为“Z 世代”日常社交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可以填“必不可少”或“不可或缺”。必不可少:绝对需要的。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第(3)处,语境中强调贫穷,对应后文的“丰衣足食”,可以填“穷乡僻壤”或“穷山恶水”。穷乡僻壤:指贫穷落后、荒远偏僻的地方。穷山恶水:指贫瘠偏僻的荒山;水质不良未曾治理的河流。形容恶劣的自然条件。第(4)处,语境在强调“这份态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常有益处或好处。可以填“大有裨益”。大有裨益:大有,许多的;裨益,益处,好处。比喻有很大益处。【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据……显示”句式杂糅,删除“据”或“显示”;二是语序不当,句中“明确”应修饰“表示”,应提到“表示”前;三是“达八成左右”搭配不当,“达”后接确数,不接约数,故去掉“左右”。【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字形、一般词语和标点的能力。A.“青睐”的“青”是黑色,“睐”是看,“青睐”是指用黑眼珠看人,形容重视,看得起。与“白眼”相对。写成“亲睐”是我们平时的误写。B.根据句间关系和表达的意思,这里前句表示否定意义,后句用“反而”作相反或相对意义的推进,搭配合理,表意恰当。C.此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钙,为人体必需的常量营养素,它的主要作用就像是建造高楼大厦的砖。身体里99%的钙都是在骨骼里,所以有人也把它叫做“骨骼的守护者”。《中国居民营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人日钙摄入量仅为388.8毫克,要知道,人一天需要的钙是800毫克。并且①,大概也就是15%,更多的钙实际上是被当成废物排泄了。如果有维生素D在,情况就不一样了。它俩是“兄弟”,一起摄入,吸收率能翻倍。②?有一些可能被变成骨细胞“砌”到了骨头里;有一些可能变成了结石;还有一些逛游一圈,无所事事,最后又排泄了。怎么才能让它沉积到骨骼里呢?这就需要一种神奇的营养素——维生素K,它能指引着血液中的钙精准地沉积到骨骼上。要想不缺钙,饮食均衡是前提,多吃一些富含钙质的食物,像鸡蛋、牛奶和肉类。另外,③增加吸收率,刺激骨骼增加钙的利用度。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B.张伯伯,我要像您一样,做一颗革命的螺丝钉,拧在哪里就在哪里发光。C.雨是最寻常的,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D.像是知道我要摘它一样,那朵红色的荷花猛地一下把头埋进了荷叶丛中。【答案】20.示例:①钙的吸收率太低;②摄入的钙会去哪呢;③还要补充维生素D等营养素(或“还要补充维生素等营养素”)21.A【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从“一些富含钙质食物,像鸡蛋、牛奶和肉类”可知,文中的“像”,表列举。A.表列举。B.表比较。C.是比喻词。D.表情状。故选A。【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上下文“我国居民平均每人日钙摄入量仅为388.8毫克,要知道,人一天需要的钙是800毫克”“大概也就是15%,更多的钙实际上是被当成废物排泄了”,推断①处是说人体对钙的吸收不足,可以填入“钙的吸收率太低”之类的内容。第二空,结合下文“有一些可能被变成骨细胞“砌”到了骨头里;有一些可能变成了结石……”,是回答人体吸收的钙的去处,再结合前面的问号,可以推断②处可以填入“摄入的钙会去哪呢”之类的内容。第三空,结合上文“如果有维生素D在,情况就不一样了。它俩是‘兄弟’,一起摄入,吸收率能翻倍”“这就需要一种神奇的营养素一一维生素K,它能指引着血液中的钙精准地沉积到骨骼上”“多吃一些富含钙质的食物,像鸡蛋、牛奶和肉类。另外……”和下文“增加吸收率,刺激骨骼增加钙的利用度”,推断③处是说要通过补充维生素D、K等营养物质来促进对钙的吸收,可以填入“还要补充维生素D等营养素”(或“还要补充维生素等营养素”)之类的内容。 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上”者上进,“止”者知止,“正”者守正。“上”“止”“正”这三个字包孕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这三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也与每个人的求学、处友、从业等具体生活实践息息相关,深蕴待人处事之道。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外文体自选),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上进知止,守正而行人生如字,一横一竖如同方向的选择,起笔收笔如同命运的起落。而奋力争“上”,行上而明“止”再守“正”而行,从三笔到五笔,写尽人生之智慧。三笔学写“上”。以此勉励我们应先奋发向上,刻苦争先。从闻鸡起舞到“大棚外借网读书”;从科研高校,到流水车间,对于如日出之阳的少年阶段,一个“上”字就是我们打好人生基础,成就人生价值的不二引导。其上不仅是行动上的勤勇争先,更是思想上保持先进奋进。因为心中有奋斗的目标,所以可以让我们高瞻远望。如青年之毛泽东很早就立下向“上”的誓言——“少年立志出深山,学不成名誓不还”。最终学有所成,成就革命之伟业。又如周恩来从小就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向上奋斗的指导思想,后以此自勉,笃行不怠,在向“上”中打好人生基础,为之后的人生事业提供了保障。四画明所“止”。这告诉我们要有所不为,有所敬畏才能让根基更稳。就如“上”字虽指明了方向,但其左边却有所缺失,则需要用添之一“竖”,象征着我们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有所坚定,学会在“上”中明“止”。就如当我们回望历史时,是虽有惊世才华,却走向叛国之路的汪精卫;虽有强大领导力,却错误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希特勒。这些人皆是只进,而不知止,让自己的欲望泛滥而不懂克制,在没有“止”的约束与调节下,最终走向了歧途。倘若他们心中有所“止”,在选择向上奋进的道路的同时,以正确的思想引导,抑制奢靡、贪婪之念,也许会为历史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顶加一横,寓意“上止相和”,“一”以贯之。最后五笔形成正字则是总结向上和明止的道理应该和谐相和,要求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唯把握在向“上”中又有所“止”,有所“止”但又不断奋发向“上”,守其智慧,“一”以贯之,人生才会正道光明,达到“守正”的境界。深长思之,人生之奥妙何尝不是在这个“正”中。我们在向上奋发的路上难免会有所犯错,但只需要我们及时止损,并选择新的向上方向,心中有所敬畏,明辨是非曲直,从而坚定向上,向阳拔节,在自我进步中恒心守正道,迈步清风,人生的道路才能走得稳健,走得长远。正所谓山再高,努力攀登总能到达;又有言方向错了,走得再远也是南辕北辙。见微知著,因此,我们应争上而明止,并以此为基写好人生的“正”字,一横一竖一笔一画,在方寸间写出人生的精彩!【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题。材料中图片出现三个字:“上”“止”“正”。并对对这三个字的内涵进行了解释,然后指出概括的是人生历程,包含着人生智慧和生命哲学。本题所配图片是为凸显“上”“止”“正”三个字依次多一笔,三个概念的排列顺序进一步强调了“人生的成长历程”的说法。所以本题要求论说在人生中如何或为何要依次经历“上进”“知止”“守正”,而不是选择其一而论,或者将三者作为并列概念进行阐述。三个字中包含有人生哲学和生命智慧,在审题时,需要把这三个字里面的内涵及联系揭示出来。“上”者,上进,保持一颗上进心,对所认定目标执着追求。“上”代表目标、梦想。作为当代青年,要朝着目标不断前进,在梦想的沃野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止”者,知止,适可而止,当止则止,自己给自己“叫停”,懂得节制欲望、控制本能。对于“知止”,我们应该辩证看待:一方面在实现人生理想的道路上要永不止步,要达到“至善”境界,不能半途而废,这跟“上”的精神是不谋而合的。另外一方面,做人做事要留有余地,要懂得“适可而止”。“正”者,守正,“正”代表恪守正道,做大写的人,心有正气,胸有信念,人以正气立,事行正道远。无论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慷慨献身,还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持身守洁。正气总能给人心以温润,给社会以光明。守正的关键在于坚定,所谓“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正气凛然不失节,邪气就会让路;正义昭彰不退缩,黑暗不驱而散。考生在写的时候,可以列举反面素材突出对比。 行文构思上,可以开篇概述材料,引出观点,可结合青年成长与发展来谈。如作为当年青年,要上进、知止和守正。接着采用并列式分别阐述三个字的内涵,这三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包孕着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奋斗前进是人生的基本姿态,但我们同样知道,人生不会永远只有进步,正如山有顶峰也会有低谷,当前进到一定程度时,需要我们停下来,好好审视走过的路。“前进”过程中的“知止”,是一种忧患意识,也是人生智慧。同时,无论是前进拼搏还是审视知止,都要恪守正道,行正路,做正事。这就是三个汉字包孕的人生智慧。论证时要结合具体人物事例论证,可以采用引证法或者正反对比论证等手法,力求做到论证充分有力。立意:1.上进知行止,守正抱初心。2.守三字箴言,做有为青年。3.上进知止守正,拥有成功的人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