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63006

大小:53.8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3-10-21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泸县一中高2022级高二上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部分1.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B【解析】【详解】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题目主要涉及到了西汉经济领域的诸多概念,如实物田租和货币人头税、土地兼并、重农抑商、自耕农经济等,考生需要准确理解这些重要概念,才可以由题干信息推论出答案,思维含量较高。2.“西亚是小麦、大麦的故乡,其种植发生在九千年前;东亚则有粟、黍、水稻、蚕桑,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粟米、南方长江流域的水稻栽培,距今都有上万年的历史;美洲在公元前七千年就培育了土豆、玉米、红薯等。”据此可知,人类文明的产生()A.呈现多元特征B.起源时间完全一致C.相互借鉴发展D.都分布在大河流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西亚、东亚、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均有各自的农作物,可知人类文明呈现多元特征,基本独立发展,A项正确,排除C项;起源时间并非完全一致,排除B项;文明并非都产生在大河流域,排除D项。故选A项。3.到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境内建立大道已有372 条之多,形成“条条道路通罗马”的景象;罗马帝国也留下了众多宏大壮观的建筑遗产,其中,壮丽的万神殿、宏伟的大竞技场是典型代表。据此理解此时古罗马帝国()①对外扩张促进了交通的发展②基督教信仰是社会普遍的文化符号③联系加强促进经济贸易繁荣④发达交通直接沟通与中国汉朝联系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罗马帝国时期。根据材料“到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境内建立大道已有372条之多,形成‘条条道路通罗马’景象;罗马帝国也留下了众多宏大壮观的建筑遗产,其中,壮丽的万神殿、宏伟的大竞技场是典型代表。”可知,罗马帝国境内建立大道已有372条之多,说明罗马帝国对外扩张促进了交通的发展,以及联系加强促进经济贸易繁荣,①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是在4世纪末,与材料中时间不符,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和C项;根据历史史实可知,古代罗马帝国与中国汉朝未实现直接沟通,④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4.中世纪时期,骑士要为封君服军役。12世纪,英国出现以钱代役的“盾牌钱”制度并逐渐流行,雇佣兵由此出现。到14世纪,英法军队都建立起军饷制,国王更多地依靠市民和农民组成的军队。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骑士地位提高B.王权逐渐加强C.近代军队建立D.商品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世纪至14世纪(英国法国)。据材料可知,中世纪时期,西欧国家军队实行骑士军役制,12世纪以后,英法等国逐步流行职业雇佣兵制,据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的缘故,出现职业军人市场,D项正确;材料信息与骑士地位不相关,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王权变化情况,排除B项;题干时间截至14世纪,当时还未步入近代社会,排除C项。故选D项。5.646年,日本政府宣布改革“当遵上古圣王之迹而治天下,复当有信可治天下”,孝德天皇与中大兄皇子召集群臣宣誓:“自今以后,君无二政,臣无二朝”“天覆地载,帝道唯一”。这表明改革旨在()A.奠定儒学的主流地位B.确立封建伦理道德观C.强化天皇的统治地位D.逐步过渡到封建社会【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 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大化改新时期的日本。材料“646年”“自今以后,君无二政,臣无二朝”“天覆地载,帝道唯一”是对日本大化改新的描述,确立了天皇集权的地位,因此材料所述日本改革目的是强化天皇的统治地位,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儒学的地位及其发展,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天皇地位的提升,非确立封建伦理道德观,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社会转型,排除D项。故选C项。6.鸦片战争前后,一批“睁眼看世界”的士大夫首先冲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的教条束缚,掀起一股“悉夷”、“知夷”、编纂舆地著作之热。他们()A.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B.改变国人“天朝上国”的心态C.旨在获取符合国际惯例的外交礼仪D.完全抛弃了清朝闭关自守的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掀起一股‘悉夷’知夷’、编纂舆地著作之热”可知,他们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了解西方,开始向西方学习,A项正确;清政府“天朝上国”的心态并没有因他们而改变,排除B项;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并非获取符合国际惯例的外交礼仪,排除C项;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门被打开,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由此可知他们并没有完全抛弃清朝闭关自守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7.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艰难的转型之路,这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救国御侮之策。第一批开眼看世界,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是A.道光帝B.魏源C.李鸿章D.康有为【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故选B,排除ACD。8.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侵略军所到之处,中国人民群众都自发进行了抵抗。恩格斯当时指出:“这是一场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中国民众自发抵抗侵略的行为A.彰显了爱国主义情怀B.推动了洋务运动兴起C.维护了国家主权完整D.获得了地方政府支持【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期间,中国民众进行了自发 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说明随着民族危机加深民众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彰显了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怀,故A正确;洋务运动的背景是内忧外患,与材料无关,故B不正确;民众的抗击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侵略者,但“维护了国家主权完整”的说法不正确,故C不正确;民众的抗争往往受到地方政府的压制,故D不正确。9.汪精卫之羽翼周佛海对中日之战曾言:“中国没有一件能与日本比拟,如果战争扩大并延长下去,日本自然也感到困难,可是日本感觉到痒的时候,中国已痛不可忍了。”针对“亡国论”和“速胜论”,毛泽东发表了()A.《论人民民主专政》B.《论联合政府》C.《井冈山的斗争》D.《论持久战》【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抗日战争初期,日军采取了所谓的“速决战略”,以快速占领中国主要城市为目标,试图在短期内结束战争。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多次被打败,面临崩溃的危险,出现“亡国论”和“速胜论”。对此,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D项正确;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总结中国近百年革命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科学概念,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论联合政府》是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报告深刻分析了国内外形势,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人民民主革命的经验,特别是抗战以来国共两条抗战路线斗争的经验,提出了党必须实行“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们党领导之下,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政治路线。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井冈山的斗争》一文,是毛泽东同志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作于1928年11月25日。文章分为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割据地区的现势两个部分,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10.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的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下列各项,符合当时实际情形的是A.汽车在马路上奔驰B.电灯照亮了千家万户C.电话成为人们重要的通信工具D.人们可以坐火车外出【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D符合题意;汽车、电灯和电话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ABC排除。故选D。11.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仍处于危急中,于是政府发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号召,为此苏维埃政权实行了 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D.斯大林模式【答案】B【解析】【详解】“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表明苏维埃政权实行此政策的首要目的是保证战争的胜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正是在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仍处于危急中,为了保证战争胜利和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而采取的非常措施,故B正确。12.1945年6月,苏联向土耳其提出了无理的要求:要土耳其…允许苏联在黑海海峡拥有基地:对此美国国会提出:如果土耳其(海峡)落入苏联手中,那就是自由世界的末日。材料史实()A.标志着苏联冷战的正式开始B.说明了美苏在欧洲展开对抗C.说明地理因素影响国际关系D.说明土耳其沦为了半殖民地【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45年的美苏。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1945年6月,苏联要求在土耳其获得黑海海峡的基地,美国认为苏联的举动是对自由世界的严重威胁。结合所学可知,二战结束后美苏从战时盟友变为冷战对手。因此反映美苏在欧洲的对抗,B项正确;1947年美国杜鲁门宣言标志对苏联冷战的开始,排除A项;材料反映美苏在欧洲的对抗,而不是强调地理因素的作用,排除C项;土耳其仍然是独立民族国家,受到美苏两国冷战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13.甘地认为:“非暴力反抗总是优于武装抵抗”“非暴力并不意味着向坏人的意志屈服和妥协”“非暴力决不能用于保护一个邪恶的事业”。以下不符合“非暴力不合作”原则的是A.1920年9月组织罢工、罢课、罢市、集会游行B.1922年2月联合省乔里乔拉村村民冲击警察局C.1930年3月破坏食盐专营法,组织“食盐进军”D.1940年国大党政府辞职抗议印度总督宣布参战【答案】B【解析】【详解】“非暴力不合作”首先意味着不采取暴力手段,1922年2月联合省乔里乔拉村村民冲击警察局明显是暴力行为,与“非暴力不合作”原则不符,B符合题意;A、C、D符合“非暴力不合作”的原则,不符合题意,排除。14. 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A.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动摇B.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趋势C.从经济区域集团化到经济一体化D.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冷战”是美苏两极格局的表现,“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体现的是新兴力量的崛起,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B项正确;“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其霸主地位并未被动摇,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国际格局的变化,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但材料主旨是世界多极化趋势,排除D项。故选B项。15.1945年,《联合国宪章》首次确认民族自决权,尊重所有民族之权利平等与自决原则。这一原则也在多个国际法律文件中得到强调或重申,并成为国际合法性的主导标准。这一原则的实施A.推动了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B.促进了各民族间的平等往来C.消弭了大国间的冲突与对立D.维护了国际法的权威和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确认民族自决权,尊重所有民族之权利平等与自决原则”可以得出,这一规定有利于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故A项正确;平等往来不能体现,排除B;这一原则不能消除大国间的冲突,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到国际法,排除D。二、非选择题部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37年,国民党邀请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到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并同时开展两党进一步谈判。由于蒋介石急于调动红军开赴抗日战场,谈判在红军改编等问题上进展比较顺利。国民党放弃了一些不合理要求,表现出比较多的合作愿望。随后蒋介石政府接受中共中央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同时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张啸鹏、马伟军、王红丽《抗战初期国际政治环境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影响》材料二重庆谈判是在抗战结束后极端复杂的形势下,国共两党试图通过和平协商解决中国前途和命运问题的一次尝试。毫无疑问,历史为国共两党提供了一次和解的机遇,共产党抓住这个机遇,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做出了大的让步。而国民党却缺乏远见和诚意,在让步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使国共两党失去了这次和解的机遇。 ——张小满、宋广伟《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的妥协与让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共合作谈判进展比较顺利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重庆谈判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并谈谈重庆谈判的启示。【答案】(1)原因:日本侵华加剧(或当时平津被日军占领,上海方面形势日趋紧张);蒋介石已深刻认识到日本就是要灭亡中国,因此中国只能以全面抗战来图存;蒋介石表现出比较多的合作意愿,双方共同努力,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2)国际形势:二战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美国的对华政策由“援华抗日”转变为“扶蒋反共”等。国内形势:和平建国是人民的强烈愿望;民主党派促使国共两党谈判等。启示:党派利益应与民族利益、人民利益联系在一起;国共合作是历史和现实的需要,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解析】【小问1详解】原因:根据材料“1937年......由于蒋介石急于调动红军开赴抗日战场......国民党放弃了一些不合理要求,表现出比较多的合作愿望”及所学知识可得知日本侵华加剧(或当时平津被日军占领,上海方面形势日趋紧张);蒋介石已深刻认识到日本就是要灭亡中国,因此中国只能以全面抗战来图存;蒋介石表现出比较多的合作意愿,双方共同努力,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小问2详解】形势:根据材料“重庆谈判是在抗战结束后极端复杂的形势下”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国际形势:二战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美国的对华政策由“援华抗日”转变为“扶蒋反共”等。国内形势:抗战胜利后和平建国是人民的强烈愿望;民主党派促使国共两党谈判等。启示:根据所学知识,可得知党派利益应与民族利益、人民利益联系在一起;国共合作是历史和现实的需要,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摘自《苏联的共产主义》等材料二 1945年,工党执政后颁布《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服务法》,实行银行、交通、能源等部门的国有化。保守党执政后也奉行相应政策,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并存,国家“计划”引导和市场自由竞争结合,英国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1979年,保守党领袖撒切尔夫人上台后,进行大刀阔斧改革:一是私有化,将许多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二是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抑制通货膨胀;三是削减各种福利开支,减少政府补贴。在经历短暂的低谷后,英国80年代经济增长率超过了欧美平均水平,失业率持续下降,保守党连续执政达十八年。——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材料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并没有宏大的预先设计,而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铺就了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这标志着中国领导人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念、理论以及目标模式有了重大的突破。这为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提供了一个中间过渡模式。——摘编自胡鞍钢《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列宁领导下的苏俄(联)在实践中经历了怎样的政策转变?(2)根据材料二,比较英国两次经济改革措施的异同。(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史实说明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经历怎样的“摸着石头过河”的历程。综合上述材料,苏、英、中在不同时期的经济改革围绕怎样的共同主题展开?【答案】(1)观点: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先例可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探索:由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实施新经济政策转变。(2)不同:二战后初期的改革: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推动国有化;发展福利制度。撒切尔夫人的改革:减少国家干预,推行私有化;削减福利开支。相同:都在一定时期内推动英国社会经济发展。(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最先在四川、安徽展开,后逐步推广到全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由最初的引入市场机制,允许其它经济成分存在到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主题:如何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如何正确处理市场调节和国家干预的关系。【解析】【详解】(1)观点:根据“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得出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先例可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探索:结合所学可得出由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实施新经济政策转变。 (2)不同:根据“保守党执政后也奉行相应政策,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并存,国家“计划”引导和市场自由竞争结合,英国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可得出二战后初期的改革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推动国有化、发展福利制度。根据“一是私有化,将许多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二是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抑制通货膨胀;三是削减各种福利开支,减少政府补贴”可得出撒切尔夫人的改革:减少国家干预,推行私有化、削减福利开支。结合材料信息可得出相同点是都在一定时期内推动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3)结合所学可从农村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回答。主题:根据所学可从如何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如何正确处理市场调节和国家干预的关系等方面概括。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工业革命发生在煤资源比较丰富的英国北部不完全是偶然的…政治本身的内在价值和贸易的兴起,两者结合使商人的政治力量大大加强,他们对规则加以干预和改变的力量也大大加强,而这些规则的改变就带动了17世纪英国金融和财政制度的改革。工业革命把英国从欧洲的边缘带入世界的中心,把一个不起眼的阴暗、潮湿的小岛变成了“日不落”的帝国。同时,在乔叟与莎士比亚文学中造就的仅六七百年的现代英语,通过殖民等渠道广泛传播,最终成为一种全球性语言。---摘编自马德斌《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材料二下面是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的发展情况表。(1)根据材料一,分析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及给英国社会带来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生的变化及其根本原因。【答案】(1)原因:资源丰富;英国首先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政局稳定;商人的政治力量强;金融和财政制度改革。影响:机器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处于“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很快成为世界霸主;扩大了英语的影响,英语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多国家使用的官方语言。(2)变化:企业数量减少,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形成了垄断组织);产量和投资额增长。根本原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力迅速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原因:根据材料“煤资源比较丰富”可分析出资源丰富;根据材料“政治本身 内在价值”可分析出英国首先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政局稳定;根据材料“商人的政治力量大大加强”可分析出商人的政治力量强;根据材料“英国金融和财政制度的改革”可分析出金融和财政制度改革。影响:根据材料“工业革命把英国从欧洲的边缘带入世界的中心”可分析出,机器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处于“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很快成为世界霸主;根据材料“通过殖民等渠道广泛传播,最终成为一种全球性语言”可分析出扩大了英语的影响,英语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多国家使用的官方语言。【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后期美国。变化:根据表格数据企业总数“808、609”以及产量和投资额的大幅度增加可知,企业数量减少,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形成了垄断组织);结合产量“29500000”、投资额“590000000”可知,产量和投资额增长。。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力迅速发展是钢铁行业出现变化的根本原因。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经济全球化不仅促进了世界和各个国家及地区的经济增长,同时还带来了某些不可避免的风险和不利因素。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促进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组合,这促进了整个世界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生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了世界经济的效率。另一方面,世界发展不平衡,各个民族和地区的社会基础有着明显差异,导致经济全球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诸多弊端和矛盾。——摘编自张芷寻《基于积累的社会结构视角的经济全球化研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经济全球化”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答案】示例论题:经济全球化机遇和挑战并存。阐述: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经济全球化可以使世界各个地区的生产要素在更广泛的范围流动并不断优化,从而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全球资本的流动,有力地刺激了全球经济的增长。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引进外资、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完善产业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来实现经济的繁荣。但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发达国家利用其在国家政治经济秩序中的话语权不断扩大竞争优势,从而获取了大部分利益,加剧了世界经济格局的不平等,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失控的风险。此外,经济全球化给社会环境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导致跨国犯罪、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凸显。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关于文化同质化问题,威胁着各国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总之,经济全球化作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机遇和挑战并存,并将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示列”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20世纪——21世纪(世界)。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完整。首先,根据设问信息,围绕“经济全球化”并结合材料提炼论题,根据材料“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经济全球化不仅促进了世界和各个国家及地区的经济增长,同时还带来了某些不可避免的风险和不利因素。”可知,经济全球化具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所以可以提炼论题为:经济全球化机遇和挑战并存。其次,围绕提炼的论题“经济全球化机遇和挑战并存”,结合所学知识以及材料信息,从积极性与消极性两个角度,进行详细的阐述,如: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经济全球化可以使世界各个地区的生产要素在更广泛的范围流动并不断优化,从而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全球资本的流动,有力地刺激了全球经济的增长。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引进外资、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完善产业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来实现经济的繁荣。但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发达国家利用其在国家政治经济秩序中的话语权不断扩大竞争优势,从而获取了大部分利益,加剧了世界经济格局的不平等,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失控的风险。此外,经济全球化给社会环境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导致跨国犯罪、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凸显。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关于文化同质化问题,威胁着各国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最后,对论题进行总结升华,再次明确提炼论题的准确性,如:总之,经济全球化作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机遇和挑战并存,并将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