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0341公文写作与处理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

自考00341公文写作与处理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

ID:83562710

大小:68.22 KB

页数:25页

时间:2023-10-23

上传者:139****0001
自考00341公文写作与处理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_第1页
自考00341公文写作与处理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_第2页
自考00341公文写作与处理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_第3页
自考00341公文写作与处理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_第4页
自考00341公文写作与处理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_第5页
自考00341公文写作与处理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_第6页
自考00341公文写作与处理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_第7页
自考00341公文写作与处理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_第8页
自考00341公文写作与处理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_第9页
自考00341公文写作与处理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自考00341公文写作与处理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第一章公文知识点名称内容什么是公文★1.(1)公文区别于其他文章的主要之点是公文是具有法定效用与规范格式的文件。(2)机关或组织行使职权、实施管理的活动是公文形成的必要条件。(3)增强公文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便于公文的处理和管理,必须强调公文体式规范。(4)公文形成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这些机关或组织的组建依据是宪法、法律、章程、决定。公文的产生与发展★★★2.(1)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后期,出现了一种体式较为完整的甲骨文书。在我国,作为国家管理工具的官文书的产生已经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了。(2)徐望之《公牍通论》“人类有政治之组织,即有法令,有文字之法令,即有公牍。”《荀子•劝学篇》说:“《书》者,政事之纪也”。《尚书》(又称《书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政治文件汇编本。恩格斯指出:“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3)《周易·系辞》中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4)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文书工作的确立时期。秦代出现的“书”、“奏”,是我国最早的上行公文。自秦汉以后,据徐望之《公牍通论》所计,公文种类,不下六七十种。文书、文件和公文★3.(1)“文书”一词,最早见于西汉贾谊《新书•过秦(下)》。汉代以后,文书作为公文与案卷的含义才逐步被确定和沿用下来。(2)“文件”一词,大约在清代末年才出现。(3)我国古代官府之间往来的公事文书在三国以后,多称公文。公文的特点★★★★4.公文具有很强的现实效用性。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公文有法定的作者,指公文是由法定作者制成和发布的,以领导者个人的名义发文,在个人名字前面都应冠以机关的名称与职务。(2)公文有法定的权威。(3)公文有特定的效用(指现实效用)。(4)公文有规范的体式(主要包括公文文体、文面格式)。(5)公文有规定的处理程序。公文的作用★★5.(1)公文是机关公务活动的文字记录,因而具有凭据记载作用。(2)规范性公文的行为规范作用与社会道德规范不同,它具有强制性。1/13 公文的分类★★★★★6.(1)根据宪法的有关规定所制发的文件,称之为法令文件。(2)从公文的行文关系上来划分。可划分为:①上行文。如请示、报告。②平行文。如函。③下行文。下行文(指挥性公文)一般常用指示、决定、意见、通知、批复等。(3)从公文的秘密程度和阅读范围来划分,可将公文划分为秘密文件、普通文件和公布文件。秘密文件。国家秘密的密级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涉密文件只交主要领导人阅办。(4)从公文制发机关的性质来划分,可以将公文分为法律、法规文件、行政文件和党的文件。限定在党的组织和党员中阅读和传达的文件,称党内文件。(5)从公文内容的性质与作用来划分:①指挥性公文。如命令、决定、指示、政策性通知等。②规范性公文。条例、规定、规则、章程等。③报请性公文。这类公文主要是报告、请示等。④知照性公文。如公报、公告、知照性通知等。(6)按照公文的来源,可分为:对外文件、收来文件和内部文件。指挥性公文:上级领导1/13 机关对下级机关或群众发出的用以领导和指导工作的公文。公文的文种★★★7.(1)1996年5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规定了党的机关公文文种有14种,即:决议;决定;指示;意见;通知;通报;公报;报告;请示;批复;条例;规定;函;会议纪要。(2)一份公文的文种并不是随意确定的,它是根据发文机关的权限、发文机关和收文机关之间的关系以及发文的具体目的和要求而确定的。第二章公文写作知识点名称内容公文写作是代机关立言★8.(1)公文写作,是指公文的起草与修改,是撰写者代机关立言,体现机关领导意图和愿望的写作活动。(代机关立言者指的是撰写人。)(2)公文写作包括起草初稿、讨论修改形成送审稿(公文写作过程完成的标志)的整个过程。一般说来,公文起草的组织可以分别采用以下三种形式:①由一人准备、选取材料并构思布局直至拟写成文。一些小型公文,如简报、便函、事务性通知,或是基层单位的文件,多采用这种形式。②由多人共同讨论、构思和准备材料,最后由一人执笔起草。在公文写作中,集体构思、一人执笔是运用最普遍的基本组织形式。③由起草小组共同酝酿,多人分工执笔,一人统稿贯穿成文。如重要会议的报告、总结,重大的方针政策性决定、决议,布置全局性工作的指示。《中共中央关于各级领导干部要亲自动手起草重要文件,不要一切由秘书代劳的指示》发文时间是1981年。发挥公文效用,把好公文质量关★★9.(1)公文质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内容,要求政策性强、针对性强、科学性强;二是文字表达,要求结构严谨、语言精当,行文规范。(2)公文质量影响公文效用充分发挥,直接关系到机关的工作效率问题。公文写作的特点★★★10.(1)被动写作,遵命性强。(2)对象明确,针对性强。公文写作须明确受文对象,公文内容应当具有针对性。(3)集思广益,群体性强。(4)决策之作,政策性强。(5)急迫之作,时限性强。(6)讲究格式,规范性强。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11.(1)要保证公文内容在政治上的正确性。公文的撰写必须符合党的基本路线和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2)要实事求是,在业务上符合客观规律。(3)在文字表述上准确、鲜明、生动,符合语法与逻辑。1958年,毛泽东同志在《工作方法六十条》中指出:“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4)公文起草要符合统一规定的体式与程序。这是为了保证公文的完整性、正确性、有效性。(5)公文写作不能使用纯蓝、红色墨水和其他质量低劣的墨水。公文的体式包括公文的文体、结构、附加标记及文面格式。明确发文主旨★12.任何一份公文都是根据机关工作中的实际需要来撰写的,公文的主旨体现了机关领导意图和发文目的,它是公文的灵魂和统帅。收集有关材料★13.材料的收集必须做到真实、典型、适用、时效。真实是材料的生命,选取的材料如果不典型,就不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认真起草正文★14.公文撰写中如引用了相关的文件内容,应予注明,注明的方式是先注文件标题,后注发文字号。反复检查修改15.(1)要使撰写的公文严谨、畅达、匀称和完整,必须注意修改文稿的结构。(2)机关公文处理中,需要整理(立卷)文件定稿。(3)文稿拟成以后仍需材料的选用,其修改重2/13 ★点是看材料是否真实可靠、最适合表现主旨、具有典型意义。决定公文其他方面修改依据的首要项目是公文主题。第三章公文的体式与稿本知识点名称内容公文的表达方式★★★★★16.(1)表达方式是指在写作中运用语言的方法和手段,它是辨别文章体裁的重要标志。在公文写作中,兼用叙述、说明和议论三种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报告、请示、通报等侧重于叙述;法律、法规文件以及通告、公告等主要是说明;调查报告、会议纪要以及综合性的工作总结等通常是夹叙夹议;而在公文中运用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则有讲话稿等。(2)说明:指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功用等,客观,准确、真实地解说清楚。公文语言特点★17.公文运用语言应当做到:准确、简明、庄重、得体。公文中几种常见词语的运用★★★★★18.(1)在公文写作中,要注意几种常见词语的运用。即熟悉和掌握公文的特定用语,恰当地使用一些惯用语、缩略语、成语,准确地使用一些引用语。(2)引用语。一般有几种情况:引用名人名言;引用古书上的现成语句;引用党和国家领导机关重要文件中的语句。(3)缩略语。如“一国两制、三农、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三个代表、政协”等用语。(4)特定用语:称谓用语,如:我局,你局,本局,贵局、该局等。期请用语,如:拟请、函请、务请、恳请、希、希望、望、希冀等。表态用语,如:同意、照办、可行、拟同意、不同意,不可等。过渡用语。过渡用语,如:为此、据此、因此、现函复如下、现通告如下等。谦敬用语。如:恭请、敬请、谨请、惠于、惠赠、惠示、承蒙等。结尾用语。结如:此令、此布、此告、为要、为盼、请批示、请批复。眉首部分★★★★19.眉首包括公文份数序号、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签发人等项。(1)公文份数序号。编制份数序号一般用6位(不得少于两位)阿拉伯数码,其位置在版心左上角顶格第1行。(2)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标注方法是:在密级与期限中间加“★”。公文密级的标注位置在文件首页公文版头右上角第一行。(3)紧急程度。标明紧急程度的位置在文件首页文头右上角。(4)发文机关标识。约占图文区的三分之一或五分之二。联合行文的同级别机关,一般按党、政、军、群的顺序排列。(5)发文字号。发文机关和机关内各组织单位的代字应由机关的办公厅(室)统一编排。联合发文应当一文一号。党政联合发文,只能标明党的机关的发文字号。(6)签发人。签发人标识仅在上报的公文中才出现。3/13 主体部分★★★★20.公文的主体部分包括公文标题、主送机关、公文正文、附件、成文时间、公文生效标识、附注等项。(1)公文标题。在一定条件下,公文标题可以省略公文机关、事由、机关名称和事由。(2)主送机关。《办法》规定,“主送机关指公文的主要受理机关,应当使用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统称。”版记部分★21.公文的版记部分包括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时间等项。3/13 第四章公文的行文规范知识点名称内容公文行文关系★22.公文行文规范的内容包括行文关系、行文方向与方式以及行文规则三个方面。公文的行文关系是指发文机关与收文机关之间的公文往来关系。确定行文关系的基本原则★★23.(1)国家行政机关的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在我国,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2)党的各级机关的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党的各级组织的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是由《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的。分★机关之间行文关系的划24.(1)同一系统的机关,既有上级领导机关,又有下级被领导机关,上下级机关之间,构成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2)同一系统的同级机关之间的关系,属于平行关系。如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办之间,省人民政府各厅(局)之间。上行文★★25.(1)逐级上行文。这是上行文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正常情况下,下级机关一般都应当采用这种逐级行文的方式向所属上级领导机关请示和报告工作。(2)多级上行文。(3)越级上行文。如:由于发生特殊紧急的情况,发生战争或严重自然灾害(如地震、水火灾害等),逐级上报将会延误时机、造成损失的问题;经多次请示直接的上级机关,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上级机关交办的并指定越级直接上报的问题;对直接上级机关进行检举、控制的问题;直接上下级机关或领导之间有争议而无法解决的问题等。平行文★★26.平行文是指同级机关,或者不相隶属的,没有领导与指导关系的机关、部门、单位之间的一种行文。关于联合行文的问题★★27.同级政府、同级政府各部门、上级政府部门与下一级政府可以联合行文;政府与同级党委、军队机关可以联合行文、政府部门与相应的党组织和军队机关可以联合行文;政府部门与各级人民团体和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也可以联合行文。关于“请示”的行文问题★★28.凡请示的公文应当一文一事,一般只写一个主送机关。如请示的内容需同时告知其他机关,应当用抄送形式,但不得同时抄送其下级机关。第五章机关法定公文的写作(上)知识点名称内容4/13 命令(令)概述★★★★29.(1)命令,简称令,是领导机关颁发的具有强制执行性质的指挥性公文。《办法》规定:命令(令)“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嘉奖有关单位及人员;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2)《尚书》里就有“命”这一文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皇帝下颁的文书称为“制”和“诏”。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废除了“制”、“诏”等文种,保留了“令(谕)”、“示”、“状”等文种。(3)建国以前,我党领导的红色政权使用过的文种有“令”、“命令”、“训令”、“通令”、“指令”、“任免令”等文种。(4)就行政系统而言,国家最高领导人、国务院及其所属部委、乡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权发布命令。权威性★★30.命令的特点:权威性、指挥性、强制性。公布令31.命令的类型很多,最常用的是下面三种:4/13 ★★(1)公布令。适用于国家公布法律,国家行政机关发布根据法律制定的行政法规和规章。(2)行政令。是国家行政机关为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而发布的命令,国务院及其所属部委、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发布行政令。(3)嘉奖令。是领导机关为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人员或集体而发布的命令。一般是省级以上机构,对贡献特别大的人员或集体进行奖励,才用命令的形式宣布。要注意各类型命令写作的共同点和不同点★★32.(1)在命令的标题之下、正文之上应标明的是编号。(2)行政令正文的三部分分别为:命令原由、命令事项和执行要求。行政令正文的主要部分是命令事项。(3)写在嘉奖令正文最前面的部分应当是先进事迹。(4)编号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单独编号,另一种是不单独编号。中央政府和国家首脑颁发的命令均单独编号。议案概述★★★33.(1)1993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在修订后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首次将“议案”列为国家行政机关法定公文文种。(2)在人民代表大会上改用“议案”一词以后,各级政协会议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则使用“提案”这一名称。(3)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五人以上联名,可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属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4)《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第九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一个代表团或者三十名以上的代表,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行文内容单一性和可行性★34.(1)行文关系及办理程序的法定性。(2)行文内容的单一性和可行性。注意行文格式和办理程序★★35.标题由提议案人、议案内容、文种三部分组成,中间一般要加“提请审议”、“提请审议批准”、“提请审议决定”等字样。议案的办理运作程序和一般公文有所不同,所以议案没有发文号。决定的类型★★36.(1)指挥型。对重要事项和重大行动做出决策或部署。(2)个案型。对某些性质重要、影响较大的个人或事件作出决定。(3)知照型。有些事情比较重要,需要让大家知道,用决定的形式公布只是“广而告之”的意思。决定的写作★★37.决定标题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决定事由、决定事项、执行要求。决议概述★★38.(1)决议是经领导机构主持召开的会议通过的对重要事项进行决策部署的指导性公文。(2)决议作为公文文种,最早见于1931年中共中央制定的《文件处置办法》。第六章机关法定公文的写作(中) 知识点名称内容公告、通告概述★★★39.(1)从民国时期开始,在不同范围内公布事项的文种有三种,即布告、公告、通告。(2)1993年发布的《办法》修订稿中,取消了“布告”这一文种。40.公告、通告、通知、通报的共同点是告知性。公告、通告的40.公告、通告的异同:5/13 特点和差异★(1)发布的公开性:公告和通告的内容都是公开的,发布的目的是要让大家知道或遵守。差别在于发布的范围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公告涉及的范围广,通告涉及的范围小。公告通常通过新闻媒体向全世界发布,范围没有限制;而通告既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发布,也可以只在一定范围内张贴公布。(2)事项的重要性:公告和通告是代表政府或一定的机构发布的,其内容涉及较多群众,因而必须是重要的事情才可以使用公告、通告的形式发布。一般公告公布的都是比较重大的事情,而通告公布的,虽次于公告,但在其适用范围内,也是重要的事情。一般性的事情,可以使用通知或其他形式。(3)操作的严肃性:公告一般由国家各级政权机构发布,涉及地方法规的,必须由省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一般机关团体,不能随意发布公告。发布通告的机构也要注意自己的权限范围,不能超越权限办事。不代表法定机构的团体或个人,不能随意发布通告。总之,公告和通告均内容重要而涉及面广,因而操作时必须严肃,要严格按章办事。公告、通告的写作★★★41.(1)公告、通告的标题有四种形式:发文单位加事由加文种;发文单位加文种;事由加文种;只有文种名称。(2)公告、通告的写作:①符合权限,一事一告。②内容明确,语气庄重。公报的类型★★42.(1)会议公报:一般用以公布党的重要会议召开的情况及会议所做的决定。(2)统计公报:发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方面情况的统计数字。(3)外交公报: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政党、团体等在会谈或交往后发表的文件。通知概述★★★★43.(1)通知是向特定受文对象告知或转达有关事项或文件,让对象知道或执行的公文。(2)通知是一种使用面极广、以下行为主也可以平行的公文文种。(3)通知产生于民国时期,1942年以前属非公文程式文种。解放以后,通知适用范围的趋势是日益扩大,现在已成为机关使用最频繁的公文文种。通报概述★44.通报是在一定范围内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事项的告知性文件。第七章机关法定公文的写作(下)知识点名称内容报告概述★★★★45.(1)报告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情况的陈述性公文。(2)我国古代,下级对上级的陈述性公文有“书”、“表”、“奏”、“状”、“揭帖”、“呈”等等。(3)民国时期,下级对上级的陈述性公文用“呈”。(4)毛泽东同志在1948年1月7日写的《关于建立报告制度》,更严格规定地方和部队必须定期向中央报告工作情况。报告的特点★★46.报告的主要任务是如实向上级陈述工作情况,事实和意见的陈述应当是报告的主要内容。报告的主要特点是重陈述。报告的类型47.(1)按照内容涉及的范围,报告可分为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综合报告多属例行报告,政府首脑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是这类性质的报告。 ★★★(2)按照行文的目的的不同,报告可分为呈报性报告和呈转性报告:报告的写作★★48.(1)陈述事实要清楚扼要。(2)表达观点要精练清晰。(3)语言要简洁朴实。请示概述49.请示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或批准的报请性公文。6/13 ★请示的特点★★50.(1)超前性:请示必须在办事之前。(2)说明性:请示的目的是向上一级说明情况,请求帮助。(3)单一性:请示必须坚持“一文一事”。请示的写作★★51.遵守行文规则有四条:(1)请示应当一文一事。(2)请示一般只写一个主送机关。(3)—般不得越级请示。(4)受双重领导的机关向上级机关请示,应当写明主送机关和抄送机关,由主送机关负责答复。批复概述★★52.(1)批复,是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的指示性公文。(2)至于“批复”这一名称,历代未见,最早见于1948年11月18日华北人民政府政务会议通过的《办事通则》。批复的特点★★53.(1)针对性:批复是针对性最强的文种,一定要有请示才答复。(2)指导性:批复针对请示表态或发表意见,对下级的工作有指导、规范。函的特点★★★54.(1)形式灵活,适应性强。有些工作上级机关想和下级机关商量着办,不带强制性质,这时也不宜用“指示”一类文种行文,而可以用函。(2)务实性强。函的类型★★★55.(1)商洽函:用于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讨论问题。多用于平行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之间。(2)问复函:用于机关之间提出询问和答复询问。(3)请准函:用于向没有隶属关系的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4)知照函:用于把自己管辖范围的事项告诉有关的机构。会议纪要概述★★56.《办法》规定:“会议纪要适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198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才把它定为正式公文文种。第八章机关其他常用文书的写作(上)知识点名称内容规章类文书概述★★★★★57.(1)规章类文书是规范工作、活动、行为等的规章制度类文书,包括条例、规定、办法、实施细则、章程、规则、守则、制度、公约等等文种。(2)规章类文书都具有内容的规范性、执行的强制性和制定的程序性三大特点。内容的规范性是指规章类文书是为了规范特定范围、特定方面的工作、活动、行为而制定的,它是办事的准则、活动的依据、行为的规范。办法★★58.办法和条例、规定一样,同属行政法规。但“办法”规范的内容比“条例”、“规定”更具体、更细致,他是对某一项行政工作做比较具体的规定。实施细则★★★★59.实施细则就是实施法律、法规的细小规则,它多半是主管部门针对实施法律、法规时已经或者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而制定的规则。法律、法规必须概括,实施细则必须具体,便于操作。其内容,必须和法律、法规的有关条款相对应。 章程★★★★60.章程是一定的组织机构制定的确定组织原则或办事原则的规章类文书。(1)章程可分组织章程和办事章程两大类。组织章程系统阐明一个组织的性质、宗旨、任务、成员、机构、活动方式、经费来源等等。任何一个按法定手续成立的团体,包括政治团体、经济团体、学术团体、群众团体都必须有自己的组织章程。办事章程如《甲种外币存款章程》、《xx大学助学基金使用章程》。(2)章程的形式也是“章条式”和“条款式”两种。政党、较大的社会团体的章程多为“章条式”。机构较小、涉及事务不很多的章程,可用“条款式”。7/13 守则★★★61.守则是特定范围的全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简洁易记是它的最大特点。守则因为需要有关人员都遵守,涉及的人比较多,因此必须简短、精练、易记。计划类文书的特点★★★62.(1)目标的前瞻性。(2)操作的预想性:正因为具有这种性质,所以工作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如遇主客观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可以根据新的形势,对计划进行修订。计划类文书的类型★★★63.(1)规划类:实现目标的期限较长,往往是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内容侧重在工作的指导方针、努力方向,工作的实施步骤和重要措施等。(2)计划类:计划的作用是指导具体工作,以便按步骤、按时间、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3)安排类:指较短时间段内对工作的具体安排。总结概述★★★64.(1)总结是机关团体在实施计划或完成任务之后,对已做工作进行概括及评估的文书。(2)总结的主要作用是下情上达和提高自身。总结的写作★★★★★65.总结的正文常见的写法有两种,一是“分层展开式”,一是“纲目带动式”。“分层展开式”是一种纵式结构,其内容和排列顺序通常是这样的:总体概况、主要成绩及做法、存在问题、经验教训、今后努力方向。这五层内容的展开,不能平均使用力量。总体概况要简明扼要,能用数字显示的最好用数字。主要成绩及做法是总结的重点。“纲目带动式”是一种横式结构,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以议论为纲目,带动具体材料的陈述。调查报告的特点★★66.调查报告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来的。调查研究是一种普遍的经常运用的工作方法,但并非所有的调查研究都需要写成调查报告。这些调查报告有两个共同特点:(1)针对性强。(2)纪实性强。调查报告的写作★★★★67.(1)调查报告的格式:调查报告的标题有公文式标题和新闻式标题两种形式。公文式标题比较简单朴素,无非是“对象加内容加文种”、“对象加文种”、“内容加文种”三种形式。新闻式标题有单行和双行两种,其形式比较多样。单行的有直陈式(如《自贡盐业生产忧喜录》)、结论式等。双行的一般是正标题点明主题或提出问题,副标题说明调查对象、内容等。(2)调查报告的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个部分。主体是调查报告的主要部分,调查所得的材料和结论都放在这部分。第九章机关其他常用文书的写作(下)知识点名称内容讲话类文书的类型★★★★68.(1)讲话稿。通常是指各级领导在各种会议上宣读的文稿。人们一般把领导人在会议上的发言称为“讲话”,把以群众身份在会议上的发言称为“发言”,而把演讲活动中的连讲带演、声情并茂的发言称为“演讲”。(2)开幕词是在大会开始时,由主要领导人向大会宣读的阐明会议宗旨、说明会议议题和议程、向与会代表提出希望的书面文稿。这种讲话往往具有指导性、方向性和基调性的作用。闭幕词往往具有总结性、激励性和评估性的作用。(3)欢迎词、欢送词、答谢词。 讲话类文书的特点★★★69.(1)口头性。口头性是讲话类文书独有的特点。讲话类文稿都需要当众口述,因此,它应该照顾到口语的特点。(2)直接性。(3)针对性。(4)情感性。讲话类文书不仅要求以理服人,还要求以情感人。讲话类文书的写作格式70.(1)闭幕词:开头。概括总结大会的主要成效。毛泽东同志所作的《愚公移山》是1945年6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闭幕词。8/13 ★★(2)欢迎词、欢送词、答谢词的写作格式。开头。首先要交代欢迎、欢送或是答谢的对象。记录类文书概述★★★★71.(1)会议记录。如实记载有关会议基本情况和主要内容的文书。记录和整理会议记录,不仅可以作为原始材料长期存查,更重要的是为使会议议决事项能在会后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并为日后检查执行情况提供依据。(2)电话记录。(3)接待记录。(4)大事记。大事记是将本机关本部门工作的重大公务活动或重大事件按年、月、日的先后顺序进行如实记载的一种记录性文书。作为对史实的客观记录,大事记具有客观、准确、系统、可信的特点。简报类文书概述★★72.(1)简报类文书是用于汇报工作、反映问题、交流经验、沟通情况、推动工作开展的一种简短的、摘要性的信息载体。(2)简报类文书的使用范围也日益扩大,成为机关内部向上级机关反映情况和向下级、平行单位沟通情况时经常使用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工具。简报类文书的类型★★★★★73.(1)简报类文书只是一种统称,常见的名称有“简讯”、“快讯”、“快报”、“动态”、“信息”、“工作通讯”、“情况通报”、“情况反映”、“内部参考”、“摘报”等。(2)按印刷的时限分,可分为定期简报和不定期简报,按性质分,可分为综合性简报和专题简报,按发送方向分,可分为上送简报、下发简报和平行交流简报。1)会议简报。即专门报道、交流有关重要会议的内容和情况的简报。2)工作简报。就是反映本部门本系统各方面工作情况的简报。这种简报一般有固定的简报名称。如《教学通讯》《后勤简报》等。简报类文书的写作★★★74.简报类文书的写作格式简报类文书一般由报头、主体、报尾三个部分组成。(1)报头。简报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有独特的报头。一般在页面上端用红色字体印上“简报”、“工作简报”等字样。(2)主体。主体一般由按语、标题和正文组成。(3)报尾。正文写完后,用一条黑线将主体部分与报尾部隔开,在黑线下写简报的报、送、发单位及简报的份数。建议类文书概述★★75.建议类文书是以书面形式提出建议、意见的一类公务文书。人民代表大会议案属人民代表大会议案。(1)提案。“提案”是指提请机关或一定组织的会议讨论、处理的意见或建议的文书。提案一般在各级政协会议和职工代表大会中使用。(2)建议。代表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它的常务委员会提出的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称建议。第十章公文处理工作知识点名称内容9/13 什么是公文处理工作★★★76.(1)公文处理通过公文的拟制、办理、管理以及整理归档的一系列相互衔接的程序和环节,构成机关信息运转与处理的科学流程。(2)狭义的公文处理工作的概念,主要是指机关内文书工作人员所承担的公文的收发、登记、催办、整理与保管等方面的具体工作。公文处理工作的特点★★77.(1)政治性。公文处理工作的政治性是指机关的公文的处理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的贯彻执行。(2)时限性。公文处理工作的时限性体现在公文处理工作的每一个具体环节上。主要表现在:凡进人文书部门的公文一般都要及时迅速地进行处理,不能延误。有的公文的处理要9/13 讲究适时。即要限制在一定的时间之内,不是越快越好。公文处理的各个环节都要注意时间上的衔接。(3)机要性。公文处理工作的机要性,是指公文处理所涉及的—些文件的内容具有不同程度的机密性,以及文书工作岗位的重要性。(4)规范性。指公文在形成、办理、管理和整理归档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统一的规范。公文处理工作的作用★★78.(1)助手作用。在机关内部,公文处理工作是机关领导人和业务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助手。通过公文的上送下达,使本机关的意图被有关人员了解,以利于本机关所担负的任务完成。(2)纽带作用。在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健全的文书工作制度。这套制度,起到了使我国各个机关上下通达、左右联系、相互协调、运转自如的作用。(3)查考作用。公文在处理完毕之后,需整理归档。公文处理工作的组织机构★★★79.(1)各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通常都纳人机关的综合性办事机构,也就是机关的办公室、秘书处、秘书科的工作范围之内。(2)对于一些较大的机关来说。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机构,归机关的办公厅(室)领导。对一些较小的机关,或者基层单位来说。由于他们在工作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数量比较少,就没有必要设立专门的公文处理工作的机构。公文处理工作具体要求★★80.(1)文书工作者有紧迫的时间观念,体现了文书处理工作要求的及时迅速,注重时效。(2)机关公文处理工作要求做到准确周密是为了确保质量。(3)机关文书部门在公文办理完毕以后应进行的一项工作是整理归档。(4)公文处理工作要迅速、及时,反对拖拉、积压和迂缓,归结为一句话就是讲究效率。第十一章公文办理程序知识点名称内容收文办理程序★★81.(1)收文办理程序主要有:签收、拆封与登记;审核分发和传阅;拟办、批办与承办;催办、查办与注办。(2)发文办理程序主要有:拟稿、审核与签发;核发、缮印与校对;用印、登记与封发。10/13 签收、拆封和登记★★★★82.(1)签收。签收是收文办理的第一个环节。(2)拆封。文书人员只是对写明由本机关或本部门收启的封件进行拆封。至于密件,则应交机要文书或机要室拆封。(3)登记。公文登记的原则是方便文件的运转和管理。内收发的收文登记主要项目中,来文字号、来文机关、文件标题、密级等项是记载文件的自然特征,其余各项是收进、运转和终结处理的记录。收文登记的形式,应从各单位方便管理文件的需要出发自行确定。一般可分为簿册式、联单式和卡片式三种。审核分发和传阅★★★★★83.(1)机关文书部门收到下级机关上报的需要办理的公文,应当进行审核。(2)一般说来,凡需送几位领导或几个部门阅知,但数量少,又不允许复印或翻印或没有必要复印或翻印的文件,都属于传阅件之列。(3)传阅文件应以文书人员为中心进行传递,这种传阅文件的方法称为“轮辐式传(4)传阅文件的顺序,一般先应送给机关主要领导。(5)机关文书部门对收到的文件应当进行审核的是下级机关上报的需要办理的公文。审核10/13 的重点包括:是否应由本机关办理;是否符合行文规则;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涉及其他部门或者地区职权范围内的事项是否经过协商、会签;使用公文文种、公文格式是否规范等。(6)公文的传阅是指单份或份数很少的文件以及一些非承办性文件,需要经机关各位领导人和许多部门阅知时,由文书人员组织在他们中间传递和阅读。(7)文书人员将文件拆封登记以后的下一道工作程序是分办。拟办、批办与承办★★★84.(1)—般说来,办公部门送批的文件是经过筛选后重要的、紧急的公文。(2)承办是机关有关部门或人员按照来文的要求进行具体工作或办理复文的环节,它既是收文办理的最后一道程序,又是发文程序的开始。(3)批办是机关领导人对送批的文件如何处理提出的意见。(4)在公文办理程序中,能充分体现秘书部门在办文办事中出谋献策,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的环节是拟办,对来文的处理提出初步意见,供领导人批办时参考。一般而言,负责提出拟办意见的是办公室负责人。催办、查办与注办★★★85.(1)经办人对公文承办的情况和结果在公文处理单上作简要说明称注办。一般的传阅文件,在有关人员传阅完毕后,文书人员应注明阅毕的日期。(2)文书部门查办工作首先经过的法定程序是查办立项。(3)须办理答复的文件应当列入催办范围。发文办理程序-序★★86.发文办理,就是指以本机关名义制发公文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本机关的文件从拟稿到印制发出的整个运行过程。发文办理程序由拟稿、审核与签发;核发、缮印与校对;用印、登记与分发等环节组成。拟稿、审核与签发★★87.(1)公文撰写中如引用了相关文件内容,应予注明,注明的方式是先注文件标题,后注发文字号。(2)签发指文稿的最后审批。(3)在文件拟稿中,如果要引用某份公文,应当先引文件标题后引文件发文字号。拟写文稿需使用简称时,应当先用全称并加以注明。(4)机关公文文稿经签发后,即为公文的定稿。(5)牵涉到几个部门问题的下行文应该部门之间协商一致再行文。核发、缮印与校对★★88.(1)在公文正式印发之前,对经领导人签发的文稿进行复核并确定发文字号、分送单位和印制份数的工作称核发。(2)经核发的文稿,如需作涉及内容的实质性修改,须报请原审批领导人复审后印发。(3)对公文进行核发工作的人员应是办公室分管公文工作的负责人。11/13 第十二章公文的整理(立卷)与归档知识点名称内容什么是归档文件整理工作★★★89.2000年12月6日,国家档案局颁布了《归档文件整理规则》(以下简称《规则》)《规则》指出,归档文件整理是指“将归档文件以件为单位进行装订、分类、排列、编号、编目、装盒,使之有序化的过程。”《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只适用于文书档案。归档文件整90.(1)归档文件整理能够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便于文件的查找利用。11/13 理工作意义★★(2)归档文件整理可以维护文件的完整与完全,也便于文件的保管。(3)归档文件整理为档案工作奠定了基础。文件的整理(立卷),是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与档案工作的交接环节,它既是公文处理工作的最后一道程序,又是档案工作的起点。所以人们把它称之为文书工作与档案工作的“结合部”。文件材料以归档为界,归档之前是文件,归档以后是档案。建立和健全文书部门整理(立卷)制度★91.1993年1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修订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又明确规定:“公文办完后,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有关规定,及时将公文定稿、正本和有关材料整理立卷。电报随同文件一起立卷。公文整理(立卷)环节的选择★★92.(1)对一些比较小的机关或基层单位来说,可以考虑采用集中式,即由机关的办公室或者秘书室来负责集中进行整理(立卷)的工作。(2)要恰当地选择和确定立卷人员。最好是考虑选择担任内收发、运转、催办等工作的文书工作人员为好。(3)公文整理(立卷)环节的选择是指选择整理(立卷)的地点。明确公文整理(立卷)的范围★★93.(1)文书立卷的范围,也就是文件材料归档的范围。(2)公文整理(立卷)范围的确定,应以国家档案局颁发的《关于机关档案保管期限的规定》、《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和《机关文件材料归档和不归档的范围》等文件的基本思想为指导。12/13 归档文件整理的几个基本概念★★★94.(1)归档文件。归档文件是指立档单位在其职能活动中形成的、办理完毕、应作为文书档案保存的各种纸质文件材料。应予归档的文件必须是办理完毕的文件,指在公文处理程序上已经办理完毕。应予归档的文件,必须是能作为文书档案保存的各种纸质文件材料。(2)归档文件整理归档。文件整理是指将归档文件以件为单位进行装订、分类、排列、编号、编目、装盒、使之有序化的过程。(3)件。把“件”作为归档文件整理单位的出发点是检索的实际需要和减轻立卷的工作量。95.我国归档文件概念:归档文件指立档单位在其职能活动中形成的、办理完毕、应作为文书档案保存的各种纸质文件材料。从三方面理解:(1)定义指出了归档文件的来源和范围。(2)强调了归档文件必须是办理完毕的文件。在办理的文件不能归档。(3)归档文件必须是能作为文书档案保存的各种纸质文件材料。96.归档文件的整理及其基本原则:(1)归档文件整理是指将归档文件以件为单位进行装订、分类、排列、编号、编目、装盒,使之有序化的过程。(2)基本原则:遵循文件形成的规律,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区分文件的不同保存价值,便于保管和利用。归档文件整理的质量要求97.(1)质量要求:应归档的文件材料齐全、完整文件和电报按其内容的联系,合并整理、立卷;归档的文件材料,应保持它们之间的历史联系,区分保存价值,便于保管和利用。(2)整理归档文件所使用的书写材料、纸张、装订材料等应符合档案保护要求。书写材料,12/13 ★★指的是笔和墨水的使用,即应使用钢笔、毛笔、碳素墨水、蓝黑墨水及墨汁。装订材料是指以“件”为单位装订时使用的装订材料。归档文件整理的工作步骤★★★98.归档文件目录的意义:依据分类方案和室编件号顺序编制归档文件目录是归档文件整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他各种编目工作的起点和基础。通过编目,可以实现归档文件从一次文献向二次文献的初步转化,为档案整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本条件。公文归档★★99.根据有关规定,机关文书部门向档案部门移交档案的时间应在第二年上半年。在调整定卷时应注意检查:卷内文件的成分;卷内文件的联系;卷内文件的数量;卷内文件的保存价值。案卷归档的主要内容:归档范围;归档时限;归档要求。13/1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