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0031心理学高频主观题汇总.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目录第一章概论1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2第三章意识与注意2第四章感觉和知觉3第五章记忆与学习5第六章思维与创造性6第七章智力8第八章动机与情绪9第九章人格11第十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12第十一章心理健康13第十二章毕生发展14 第一章概论节知识点名称主观题一心学概第节理的念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名词解释)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以人的心理与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是心理和行为的活动规律。第三节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心理学理论领域★★★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社会心理学是主要研究人际间的行为和社会力量对行为的控制和影响的学科。生理心理学。(名词解释)生理心理学研究遗传因素对行为的影响,以及大脑、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生物化学因素等生理功能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简述心理学的理论领域。(简答题)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分支。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际间的行为和社会力量对行为的控制和影响。3、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一般与人的整个生活历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心理特点。4、心理测量学:心理测量指的是对行为、能力和个体差异的测量,通常用心理检测和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5、生理心理学:研究遗传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心理学的应用领域★★简述心理学的应用领域。(简答题)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①临床与咨询心理学;②教育与学校心理学;③工业与组织心理学;④广告与消费心理学;⑤法律与犯罪心理学第四节心理学的研实验法★★实验法。(名词解释)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1 究方法简述心理学家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的变量。(简答题)(1)自变量,即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2)因变量,即反应变量,它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3)控制变量,即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简述心理学中的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简答题)(1)自然实验。自然实验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但是由于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2)实验室实验。实验室实验获得较精准的研究结果,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但是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局限性。观察法★★观察法。(名词解释)在自然情境下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自然情境指的是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正在受到观察。简述观察法的优点和不足(简答题)(1)优点: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且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2)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观察结果难以重复,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测和偏见的影响。第五节学认识内外世界结合实际阐述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论述题)学习心理学,既有助于对自己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能够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有1 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助于知己知彼,搞好人际关系,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起一定的促进作用。(1)认识客观世界:学习心理学可以加深人们对自身的了解。(2)调整和控制行为:我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自身和他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和调整。也可以通过改变内外在的因素实现对行为的调控。(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心理学分为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两大部分,理论心理学的知识大部分是以间接方式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的,而应用研究的各个分支在实际工作中则可以直接起作用。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节知识点名称主观题第一节神经系统与神经元外周神经系统的构造与功能★★★简述外周神经系统的构造与功能。(简答题)指除中枢神经系统之外的,遍布于全身的神经系统,分为:①躯体神经系统,指主管躯体活动的神经系统,它遍布于头、面、躯干及四肢的肌肉之中。是随意肌能够随个体的意志而活动的关键。②自主神经系统:分布于身体内的心肌、平滑肌、内脏各器官以及内分泌腺等各部位。控制心跳、呼吸、腺体分泌,管制平滑肌的收缩与扩张,维持身体内一切生理运作的均衡。神经元的构造与功能★★★简述神经元的兴奋性的特殊现象。(简答题)神经元的兴奋性的特殊现象——全有全无律。当刺激没有达到某一程度时不会有神经冲动发生。当刺激强度达到某一种程度而引起冲动时,该神经系统运动立即达到最大强度;此后刺激的强度纵使再加强或渐弱时,对于引起的运动强度不再发生影响。五内泌统第节分系内分泌腺的分类及机能★★简述内分泌腺的分类及机能、(简答题)①甲状腺:促进机体代谢机能,增进机体发育。分泌不足则使儿童发育停滞,变现为呆小症。②副甲状腺:保持血液和细胞内钙的浓度。分泌不足会使人反应迟钝,肢体的运动不协调。③肾上腺:包括皮质和髓质两部分。皮质若缺乏则精神萎靡肌肉无力;髓质主要作用是兴奋交感神经,应付突然的事变有重要的作用。④脑垂体:由前叶、中叶和后叶三部分组成,被称人体“主腺”。⑤性腺:男性为睾丸,刺激精子产生;女性为卵巢分泌性激素,控制排卵、怀孕等。第三章意识与注意节知识点名称主观题一意的质第节识性什么是意识★★意识。(名词解释)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简述意识活动的内容。(名词解释)①对外部事物的知觉。②对内部刺激的知觉。③对自身的知觉。2 意识的状态★★★简述意识本身具有的不同状态。(简答题)(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它本身要求很少注意,并且不妨碍其他同时进行的活动。(3)白日梦状态:它是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时做梦之间,似乎是一方面清醒着一方面做着梦,通常在不需要集中注意的情况下自发产生。(4)睡眠状态:人在睡眠时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但个体自身意识不到。此外,有时候还可以通过药物使人产生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催眠实际上是一种受暗示的状态。什么是意识★★★简述意识活动的主要内容。(简答题)(1)对外部事物的觉知。(2)对内部刺激的觉知。(3)对自身的觉知。2 注意与意识的关系★★★简述注意和意识的关系。(简答题)(1)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而意识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2)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第三节生物节律、睡眠与梦睡眠与失眠★★★简述有关睡眠作用的两种不同解释。(简答题)关于睡眠的作用,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认为人经过白天的活动,消耗了精力和体力,需要通过晚间的睡眠来恢复;另一种则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睡眠起着一种保护作用,保护个体也保护种族的发展。这两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也就是说,黑夜睡觉一方面为了恢复机能,另一方面也为了保护自己。简述失眠的类型。(简答题)①情境性失眠:涉及一些造成个体心理压力的事件;是暂时性失眠;②假性失眠:心理上有失眠感,但神采奕奕;③失律性失眠: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形成的暂时性失眠;④药物性失眠。梦★★★★简述弗洛伊德关于梦与无意识关系的观点。(简答题)弗洛伊德首先提出,人的心理可以划分为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面。其中无意识是指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无意识中包含了大量的观念、想法、欲望、冲动等,虽然无法意识到,但可以通过这样、那样的途径泄露出来,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梦。梦是欲望的满足。简述梦的特征。(简答题)①自我中心是梦的第一个重要特征;②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是梦的第二个重要特征;③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第四章感觉和知觉节知识点名称主观题第一节感觉概述感觉的概念★★感觉。(名词解释)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化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它是多种感觉的总称,通常五官即指视、听、味、嗅和皮肤五种感觉,也有人提出“第六感觉”。感觉的生理机制★★简述感觉加工系统的三个环节。(简答题)①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收集信息。②第二步是转换,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③第三步是传导,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感受性与感受阈限感受性。(名词解释)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3 ★★★★★感觉阈限。(名词解释)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简述感受性与刺激强度的关系。(简答题)感受性与刺激强度的关系:不同的人对刺激的感受性不同,人的感觉系统只是对强度在一定范围内的刺激作用发生反应。为了产生感觉,刺激的强度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随着刺激的强度增大感觉也加强,但在强度超过某种限度时,它又会破坏感觉系统的正常活动。第二节视觉基本的视觉现象★视觉适应。(名词解释)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是降低感受性。该现象有明适应(光适应)和暗适应,暗适应是指感受性逐渐增高的过程,明适应则相反。视觉的机制★★试论述关于色觉的几种理论。(论述题)①三原色说(杨–黑理论)由杨和黑尔姆兹二人提出。他们认为任何颜色都能由三种波长的纯光混合而产生。人具有三种不同形态的锥体细胞,它们分别对红、绿、蓝三原色最敏感。以不同比例混合这三种原色,可以产生各种不同颜色。②拮抗理论(四色说)由赫林提出:人眼对光反应的视觉基本单元是成对组织的,有红、绿、3 黄、蓝四种原色,加上黑与白共成三对,在光波影响下起作用。每一对的两个要素作用相反,具有拮抗作用,表现是当其中一个停止作用后另一个就激活。所以先看红色后像就是绿色。第四节知觉—感觉的整合知觉的概念★★知觉。(名词解释)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几种知觉及其机制★★★★★简述时间知觉的影响因素。(简答题)①感觉通道的性质。②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③个体的兴趣和情绪。请联系实际论述知觉与感觉的区别与联系。(论述题)知觉与感觉的区别与联系: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离开了事物对感官的直接作用,既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同时,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几乎每时每刻都有许多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人的感官也在不断分别地了解客观事物的各个属性,比如客体的声音,颜色、空间属性、气味等。然而在现实中,我们总是要把通过感觉所得到的有关事物的各个属性整合起来并加以理解。我们所认识到的任何属性,都与一定的客体相联系,并具有一定的意义。时间知觉★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哪些?(简答题)(1)感觉通道的性质。(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3)个体的兴趣和情绪。知觉的特性★★★★★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简答题)(1)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首先依赖于刺激物的结构,即刺激物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分布。(2)知觉组织原则(格式塔学派):格式塔学派提出的知觉组织原则被普遍接受,也称格式塔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条规律:①接近性。②相似性。③连续性。④封闭性。⑤良好图形。(3)知觉的选择性: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就是知觉的选择性。(4)知觉的理解性:在对现实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知觉的这一特性叫理解性。(5)知觉的恒常性:指在刺激变化的情况下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的整体。包括:①大小恒常性;②形状恒常性;③颜色恒常性。简述知觉的组织原则。(简答题)(1)接近性:距离上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知觉组织在一起。在听觉上,时间上接近的声音也容易被组织在一起。(2)相似性:凡物理属性(强度、大小、形状、颜色等)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组织在一起。(3)连续性:凡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刺激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4)封闭性:人们倾向于将缺损的轮廓加以补充使知觉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图形。(5)良好图形:客体本身的组合符合良好图形的原则,即具有简明性、对称性的客体更容易被知觉。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社会知觉。(名词解释)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关键点】社会环境;他人/个体/群体;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推测判断。4 第五节社会知觉与社会认知★★★★简述社会知觉的内容。(简答题)包括①对人的知觉:对他人的知觉、对自我的知觉;②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③对人际关系的知觉。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论述影响社会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并说明如何避免社会刻板印象的消极影响。(论述题)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或某一群体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社会刻板印象是对社会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1)认知者总是希望根据较少的信息做出全面的推论;(2)每一个群体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目标,因而人们普遍认为同一群体中的个体就会有许多相似之处;(3)人们有时受到接触机会的限制,只能通过间接方式得到信息,而信息一旦获得,又由于4 缺乏直接接触的机会,所形成的印象就难以改变;(4)社会刻板印象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5)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等:为了减少社会刻板印象的消极影响,人们应该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应该深入了解社会刻板印象的性质。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与物的知觉相比,社会知觉有哪些特性。(简答题)与对物的知觉相比,社会知觉的独特性表现在:(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社会知觉的主体可能同时还是社会知觉的对象。(2)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知觉者的经验会严重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与结果。(3)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社会知觉的主客体能够理解彼此间的行为对对方的利害关系,知觉者和被知觉者都可以有意识地操纵和利用彼此。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简述信息的整合过程出现的几种效应。(简答题)①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信息比后来获得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②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③社会刻板效应。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些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第五章记忆与学习节知识点名称主观题第一节记忆概述记忆的概念★★记忆。(名词解释)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向脑内存储到再次提取出来应用完整的过程总称为记忆。记忆的类型★★★简述记忆系统间各成分的关系。(简答题)来自环境的信息首先到达感觉记忆,若这些信息被注意,它们则会进入短时记忆。正是在短时记忆中,个体把这些信息加以改组和利用并作出反应。为了分析存入短时记忆的信息,个体会调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同时,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需要保存,也可以经过复述存入长时记忆。记忆的基本过程★★简述记忆的基本过程。(简答题)(1)编码。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过程需要注意的参与。(2)保持(储存)。信息在记忆中储存,在一定时间后才可能被提取。(3)提取。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回忆和再认。感觉记忆★★感觉记忆。(名词解释)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觉印象。5 第二节记忆系统短时记忆。(名词解释)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短时记忆中储存的是正在使用的信息。短时记忆★★简述短时记忆的作用。(简答题)①扮演着意识的角色,使我们知道自己正在接受着什么以及正在做什么;②使我们能够将许多来自感觉的信息加以整合构成完整的图像;③短时记忆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起到暂时寄存器的作用;④保存着当前的策略和意愿。长时记忆★★长时记忆。(名词解释)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保存着我们将来可以运用的各种事实、表象和知识。容量几乎是无限的。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论述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特征与区别。(论述题)感觉寄存器保存时间很短,如果不被注意或编码,它们就会自动消退。在感觉记忆中经过编码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后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再从这里进入可以长久保存的长时记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主要以语音代码的形式储存。人们看到的视觉形象必须转换成声音代码,才能在记忆中更好地保存下来。信息的保持时间是有限的。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后,5 的特征与区别★★★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长时记忆的容量大,保持的时间长,一般认为是无限的。第三节遗忘遗忘的原因及影响因素★★★试论述遗忘的原因。(论述题)结合实例论述遗忘的干扰理论。(1)消退理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2)干扰理论:干扰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干扰被解除,记忆就可以恢复。干扰又可分前摄干扰与倒摄干扰两种。前摄干扰指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倒摄干扰指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一系列研究表明,在长时记忆里,信息的遗忘尽管有自然消退的因素,但主要是由信息间的相互干扰造成的。一般说来,先后学习的两种材料越相近,干扰作用越大。许多研究已经证明,几乎所有长时记忆的遗忘都可归因于某种形式的提取失败。信息间在记忆中的联系依然存在,被干扰所破坏的仅仅是提取信息的能力。简述遗忘的影响因素。(简答题)①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②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信息经常是以语义方式组织的,因此与信息意义紧密联系的线索,往往更有利于信息的提取。③情绪的作用。有意遗忘★★有意遗忘。(名词解释)人们为了能减轻不安,有意识地逼迫自己不去回忆引起痛苦体验的事件,或以某种方式有意歪曲他们,使之不再出现,这种有意识地不使某些信息再现的记忆效应,称之为有意遗忘。第四节学习学习的过程的一般模式★★简述梅耶提出的学习过程模式。(简答题)梅耶的学习过程模式:外界刺激→产生注意,选择信息,同时激活长时记忆中的相关的原有知识→找出新信息中包含的内在联系,与被激活的原有信息相联系→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中储存起来学习的定义★简述学习与记忆的关系。(简答题)记忆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回忆”、“认知”四个基本环节。四个环节互相联系、不可分割:识记和保持是回忆和认知的前提;回忆和认知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并能够加强识记和保持。学习的分类★★★★★按学习内容将学习分为哪些类型?(简答题)按学习内容将学习划分为三大类:①知识学习,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②技能学习,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有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两种③社会规范的学习,把外在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发现学习。(名词解释)发现学习,指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个体自己去独立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学习的策略与方法★★★联系实际说明学习的策略。(论述题)1.复习策略(1)复习的时间:要注意及时复习、系统复习。(2)复习的次数: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较好。(3)复习的方法:尝试背诵法,调动多种感官共同记忆。2.组织策略: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6 括,使结构合理化。第六章思维与创造性节知识点名称主观题第一思维的思维。(名词解释)节思概念和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维及特征★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6 其基本特征思维的过程和种类★★★简述思维的过程。(简答题)思维的过程:①分析和综合: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综合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关系,组成一个整体去认识和了解的过程。②比较:重要的思维过程。比较是把各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点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更复杂的分析和综合。③抽象和概括: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概括是在头脑中把具有抽象得出的共同属性的事物联合在一起,归为一类给一个总名称,即创造一个概念。组成的概念可以分为初级概括与高级概括。概念的心理学定义及分类★概念(名词解释)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词的形式来表现。内容上都包含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分为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人工概念研究是怎样解释概念的形成过程的?(简答题)人工概念研究认为,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过程,被试者通过对所给刺激材料的分析与综合,并依据自己的知识经验,首先提出一个与目标相一致的假设。然后再根据主试者的反馈和对新材料的分析,检验和修正所提出的假设,最终形成概念。其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假设——检验——再假设——再检验……直到成功。问题解决的定义★★★★简述问题的组成部分。(简答题)(1)初始状态-接受问题,所拥有的信息不够完整;(2)目标状态-确定所希望达到的状态;(3)认知操作-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步骤。简述常见的启发式策略。(简答题)手段——目的分析法:是指先有一个目标,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种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来减小这个差异。爬山法: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逆向工作法: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简述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简答题)(1)算法式:依照正规的、机械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具体做法:是将各种可能达到目标的方法都算出来,再对每个进行尝试,确定哪一种为正确答案。(2)启发式:能够通过观察发现当前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利用经验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为启发式方法。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论述题)(1)问题表征的方式。(2)无关信息的干扰。(3)功能固着性: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称为功能固着性。人们在表征物体时总是参照物体的传统功能,不会变通,在问题解决时不能用新的方式来表征问题情境。这种功能固着现象有时会限制人们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心向: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7 ★简述功能固着性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简答题)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称为功能固着性。人们在表征物体时总是参照物体的传统功能,不会变通,在问题解决时不能用新的方式来表征问题情境。这种功能固着现象有时会限制人们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节想象和创造性培养创造性的影响因素和创造性思维训练试述影响创造性活动的因素。(论述题)(1)智力因素。高创造力者必有高智力,高智力却不能保证有高创造力;在一定的智商分数之下,二者有显著的正相关;在此之上,二者的相关不显著。(2)人格因素。高创造性个体经常具有某些典型的人格特征,如独立性、自信、对复杂问题感兴趣、冒险精神等。(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主要通过个人的活动动机起作用。(4)动机因素。内在动机更有利于个体创造性活动的产生和创造力的发挥与发展。7 ★★(5)广博的知识。广博、系统地掌握所在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够帮助创新。想象和创造思维★★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点。(简答题)①敏感性,即容易接受新现象,发现新问题;②流畅性,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于特定的问题情境能够顺利地做出多种反应或找到③灵活性,即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具有灵活改变定向的能力,能发挥自由联想;③独创性,即产生新的非凡的思维能力,表现为产生新奇、罕见、首创的观念和成就;⑤再定义性,即善于发现特定事物的多种使用方法;⑥洞察性,即能够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清其内在含义、特性或多样性,进行意义交换。第七章智力节知识点名称主观题第一节智力概述智力的性质★★★智力。(名词解释)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受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简述智力与能力的关系。(简答题)能力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指个体现在实际能力和将来潜在能力,有多种表现形式。智力则指现在人的认知学习方面。简述能力的类型。(简答题)能力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类型:①按照倾向性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②按照功能可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其中社交能力包含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③按照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关系,可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简述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区别和联系。(简答题)(1)一般能力是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所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2)特殊能力,又称专门能力,指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它只在特殊活动领域内发生作用,是完成有关活动必不可少的能力。(3)一般能力是各种特殊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特殊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会促进一般能力的发展。简述不同类型的智力差异。(简答题)①个体差异:表现在智力的水平和智力的结构两方面。首先,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其次,每个人智力的结构,即组成方式上也有所不同。最后,人的智力发展过程有不同形态,有早熟有大器晚成。②团体差异:最明显的是性别差异。除此之外,不同职业、种族之间在智力上也存在着差别8 智商与智力差异★日常生活中,有的人聪明,有的人愚笨;有的人擅长绘画,有的人擅长写作;有的人言语能力强,有的人空间能力占优势……请运用智力的相关原理说明这种差异现象。(论述题)由于人们在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生长环境和所接受教育等方面都不相同,人和人之间在智力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智力的个别差异可以表现在智力的水平、智力的结构以及智力的发展过程上:(1)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2)每个人智力的结构,即组成方式上也有所不同。由于智力不是一个单一的心理品质,它可以分解成许多基本成分,用单一的智商分数,是不足以表明智力的特点的。(3)人的智力发展过程有不同形态:一是稳定发展,这是大多数人的发展模式;有一些人表现出早熟,在很小的时候就崭露头角,但在成人以后智力平平;也有些人前期发展很慢,但大器晚成,后来居上,得到了高水平的发展。第二节智力的理论多元智力理论★★★★简述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的种类。(简答题)加德纳认为,存在多种不同的智能,个体的能力就是这些智能的不同组合。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他提出八种智能:(1)语言智能——说话的能力。(2)音乐智能——创造、沟通与了解声音的能力。(3)逻辑—数学的智能——对行动或对象间有无关系的理解与运用的能力,即进行抽象思8 维的能力。(4)空间智能——知觉、改变空间信息,同时不需要参照原刺激就能再造视觉影像的能力。(5)身体—动觉智能——运用全部或部分身体以解决问题或生产物品的能力。(6)人际智能——了解他人。人际交往中观察他人的情绪、性格、动机和意向的能力。(7)自我认知智力——了解自己,辨明自己的感受、意向与动机的能力。(8)自然智能——能够辨认和区分不同物种的能力。智力的认知理论★简述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简答题)斯腾伯格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对智力的三个方面予以说明,即智力的内部构成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智力的内部构成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在认知性智力活动中,元成分起着最重要的核心作用,它决定人们解决问题时使用的策略。智力的第二个方面涉及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它指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从而获益的能力,或称为经验性智力。最后,在日常生活中,智力是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智力的这方面特点又称作情境智力或实践智力。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简述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及其区别。(简答题)(1)流体智力的含义: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晶体智力的含义: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2)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区别:1)主要作用不同:①流体智力的主要作用是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异问题,主要受人的生物学因素影响。②晶体智力测量的是知识经验,是人们学会的东西,主要作用是处理熟悉的、已加工过的问题。晶体智力一部分是由教育和经验决定的,一部分是早期流体智力发展的结果。2)发展历程不同:①和其他生物学方面的能力一样,流体智力随着生理成长曲线的变化而变化,在20岁左右达到顶峰,在成年期保持一段时间以后,开始逐渐下降。②晶体智力在成年期不仅不下降,反而在以后的过程中还会有所增长。第三节智力的测量智力测验概述★★心理测验。(名词解释)指在对心理进行测量时所使用的工具,有时也称心理量表,由一组精心设计的测试题目或项目组成,其作用在于抽取一组标准化的行为样本,通过对这组行为反应的观察分析,测验者就可以对引起行为的心理活动做出推论和解释。智力测验与性向测验、成就测验的关系★★简述智力测验与性向测验、成就测验的关系。(简答题)同属于能力测验范畴,但又有区别:能力测验是一个概括性名词,这类测验主要以应答的速度和正确性为指标判定结果。区别在于智力测验一般注重的是表现在认知活动中的稳定的一般能力;性向测验测量潜在才能,目的在于发现儿童的潜在才能,深入了解其长处和发展倾向;成就测验主要考查受测者在学习和训练后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第四节智力的影响因素:遗传与环境智力的影响因素★★★★★试述智力的影响因素。(论述题)(1)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包括家庭谱系研究和双生子研究。(2)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智力发展。(3)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学校教育对儿童在智力测验上的成绩有显著影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智力的发展,并能促进多种智力技能的发展(4)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人的各种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智力也不例9 外。第八章动机与情绪节知识点名称主观题动第节动机的定义动机。(名词解释)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9 与为机行★★力。动机的产生★★简述动机的产生。(简答题)1.需要(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2.诱因(动机产生的外在环境):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3.需要、诱因与动机产生的关系: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使活动朝向外界的诱因,从而使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动机的种类★★简述动机的种类。(简答题)1.根据需要的不同性质分类:①生理性动机。②社会性动机:人类所特有。2.根据动机产生的源泉分类:①外在动机:是在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是为了获得某种奖励而产生的动机。②内在动机: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③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关系: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可以相互转化,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可以同时存在于一身。3.依据动机在行为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划分: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二者会相互转化。第二节社会性动机成就动机★★★★结合实际论述成就动机的结构和特征。(论述题)(1)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一般认为,成就动机较高的人喜欢选择富于挑战性的任务,其追求成功的倾向大于回避失败的倾向,成就动机水平较低的人则因害怕失败而回避困难的任务。(2)一般来讲,成就动机水平较高者具有以下特征:①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②具有坚定信念。③正确的归因方式。成就动机。(名词解释)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是决定个体努力程度的动力因素。工作动机★★★简述工作动机理论。(简答题)①X理论:人工作就是为了钱,动机来自于物质利益的驱动。②Y理论:工作是出于一种要将工作做好的内驱力。③V理论:个体的工作动机水平依赖于为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付出的努力。④Z理论:当个人价值感与组织的目标协调一致时,个体的工作动机、士气和忠诚度都会得到提高。三动理第节机论需要层次理论★★★★简述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简答题)(1)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动机分为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并将其动机理论建立在需要层次理论上。①匮乏动机:匮乏动机是指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理和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便趋于消失,与人的本能相联系。②成长动机:是人类所特有的,指个体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2)在需要层次中,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这些需要是天生的。(3)—般而言,在低层次需要得到基本满足的基础上,才会出现高层次需要;但有时人也会在低层次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去寻求高层次需要。第四节情绪情情绪情感的定义★★★★论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论述题)区别:(1)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情绪更多的是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情感更多地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2)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差异。情绪发生早,情感发生晚。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而情感是人所特有的。(3)从反映特点看差异。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与外显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联系:(1)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 感及其种类(2)情绪的变化反映了情感的深度,情绪变化过程中饱含着情感。情绪情感的种类★★★★★简述情绪状态。(简答题)(1)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当人处于某种心境时,会以同样的情绪体验看待周围事物,体现了“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的弥散性特点。(2)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3)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10 第五节情绪情感的功能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举例说明情绪情感的功能。(论述题)(1)动机作用:①情绪具有激励作用。从情绪的动力性特征看,有积极增力的情绪和消极减力的情绪。②情绪被视为动机的指标。情绪也可能与动机引发的行为同时出现,情绪的表达能够直接反映个体内在动机的强度与方向。(简述情绪与动机的关系。)(2)调控功能:①情绪情感对人们的认知过程具有影响作用,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②情绪情感具有促进功能:良好的情绪情感会提高大脑活动的效率,提高认知操作的速度与质量。③情绪情感具有瓦解作用:情绪对人的认知效果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不良情绪对认知活动功能的瓦解上。(3)健康功能:人对社会的适应是通过调节情绪来进行的,情绪调控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身心健康。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会引起人的各种疾病。(4)信号功能:情绪的外部表现是表情,表情具有信号传递作用。人们可以凭借一定的表情来传递情感信息和思想愿望。第九章人格节知识点名称主观题第一节人格性质人格概述★★人格。(名词解释)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第二节人格差异认知方式差异★★认知方式。(名词解释)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结合实际谈谈人格差异的表现。(论述题)(1)认知方式差异。认知加工方式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冲动型-沉思型、系列型-同时型和场独立性-场依存性。(2)气质差异:主要体现在四种气质类型上,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3)性格差异:主要体现在四类特征上,即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的意志特征。(结合实际论述)简述场独立性人格与场依存性人格的差异。(简答题)场独立性的人不太依赖于外界环境,他们在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时,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也很少能体察入微,这种人称之为场独立性。而场依存性的人则要依赖于外界环境,处理问题总是依赖于“场”,他们在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时,依据外在参照,与别人交往时也能考虑到对方的感受,所以,把这种人称之为场依存性。11 第三节人格描述人格特质★★★★运用“大五人格”理论,谈谈如何开展职业选择。(论述题)人格五因素模式中五种人格特质是:(1)神经质(情绪稳定性):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2)外向性: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3)开放性:想象,审美,修养、情感丰富,求异,智能;(4)宜人性:随和,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5)尽责性:胜任,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这五种人格特质也被称为“大五人格”,可以通过人格调查表(NEO-RI-R)来测定。试述学校教育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论述题)第四社会文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教师、学生班集体、同学与同节人化因素伴等都是学校教育的元素。格成★★(1)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因(2)同伴群体是影响人格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力会逐渐大于老师,对孩子人格发展具有“扬善弃恶”的作用。11 生物遗传因素★★★★★试论述人格的成因。(论述题)(1)生物遗传因素: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3)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父母的教养方式的恰当性,会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家庭教养方式的分类:权威型教养方式、放纵型教养方式、民主型教养方式。(4)早期童年经验。(5)学校教育因素。(6)自然物理因素。第十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节知识点名称主观题一人交概第节际往述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简述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简答题)从产生行为动机的心理需要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本能: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是在个体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它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2)合群需要:与人交往能增加人的安全感,减低恐惧感。(3)自我肯定需要:个体对自己真正的了解,必须依赖于与他人的交往。人际交往是认识自己的主要社会来源。人际交往的理论★★★简述舒茨提出的三种基本人际需求。(简答题)(1)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①包容需要: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②支配需要: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③情感需要: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人际沟通★★人际沟通。(名词解释)广义是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狭义是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在这过程中,沟通的双方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简述人际沟通的功能。(简答题)(1)沟通的最基本功能是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协调人们的生活,使人们的行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从而使社会生活维持动态的平衡。(2)沟通还具有需要满足的功能,个人通过表达自己的身心状态,实现与他人的联系,明确人际关系的行动方向,从而使自我价值得以实现。三群及对人为影第节体其个行的响群体的一般特性★★简述群体的含义和一般特性。(简答题)含义:为一定的共同目标,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和相互认同的两个以上的人群。12 一般特性:1.群体规范。2.群体中的角色。3.群体的领导。社会影响★★★去个体化。(名词解释)是费斯廷格等人提出的。在群体中个人意识和理解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社会助长。(名词解释)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社会惰化。(名词解释)主要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12 某次重大自然灾害后,很多地方出现了民众大量抢购食盐的现象,不少人看到别人购买也随大流,导致这些地区出现了“盐荒”。请用心理学知识解释这种现象并分析其原因。(论述题)1、这种现象心理学称之为“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2、从众的原因概括地讲有三方面:(1)行为参照,即以群体中的他人的行为或者观点,作为自己行为或意见的参照;(2)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3)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题目中的抢盐现象就是明显的从众心理。遇到问题时候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判断,不要人云亦云,不要从众。经过理性的判断后,再作决定。简述减少社会惰化的有效途径。(简答题)(1)不仅公布整个群体的工作成绩,而且还公布每个成员的工作成绩,使大家都感到自己的工作是被监控的,是可评价的。(2)帮助群体成员认识他人的工作成绩,使他们了解自己和他人都在努力。(3)不要将一个群体弄得太大,如果是一个大群体,就可以将它分为几个小规模的群体,使得更多的成员能够接受到外在影响力的影响。第十一章心理健康节知识点名称主观题一心健的准第节理康标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名词解释)从广义上讲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心理健康的标准★★★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三个等级。(简答题)(1)一般常态心理。(2)轻度失调心理。(3)严重病态心理。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简答题)(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4)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简述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简答题)(1)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2)开发自己的各种潜能,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3)激发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尝试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4)提高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性。(5)增强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评价能力。二心健与力第节理康压焦虑的主要类型和产生原因★★★简述焦虑的主要类型和产生原因。(简答题)1.广泛性焦虑障碍。持续感到害怕,但无法指出具体害怕什么。2.恐慌障碍。突然的、强烈的、不断出现的并且常常是无法预测的焦虑行为的袭击。3.恐惧症:对一些非常具体的东西在并无危险的情况下的极度强烈的恐惧。4.强迫症。常常没有理由地重复一些思想和行动。如果不作出自己的仪式性的行为就会感到十分地焦虑。 5.创伤后应激症,创伤应激症最常见的表现是对创伤事件的重复体验。压力的身心反应★心理枯竭。(名词解释)心理枯竭是指在持续的巨大压力下,个体无法应付外界和自身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所产生的生理、认知、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职业枯竭。(名词解释)职业枯竭:也叫职业倦怠,是指在长期的巨大工作压力下,个体所出现的一系列身心反应,它包括有生理枯竭和心理枯竭。13 压力源。(名词解释)压力源或应激源,是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压力是一种身心反应。压力是一个过程。压力的影响因素★★★试述影响压力的因素。(论述题)1、压力的影响因素:①外部因素,一个人的压力来源与他所处的外部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大环境包括国内外形势、社会环境,小环境主要指工作单位或学校及家庭②内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5个方面,分别是个人经验、准备状态、生理状况、认知评估和性格差异。第三节焦虑焦虑的处理策略★★根据心理学有关理论,谈谈如何应对焦虑。(论述题)(1)认清焦虑状况。克服焦虑的第一步,要先认识焦虑症状,以及会带来什么影响。(2)克服焦虑的三个原则:①不回避:回避的方式虽可缓解焦虑,但焦虑源不会自动消失,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②正面迎战:正面迎战能使人习惯于引起焦虑的人、事、物,还会改变人们的认知。③做记录:对何时、何地、何事感到焦虑,应对措施是否有效等,加以记录。(3)学会放松自己。焦虑会让我们觉得紧张、担忧和激动,如果能够放松自己,就会比较容易接受焦虑的存在。(4)运用想象减轻焦虑。想象可能出现的焦虑情景,放任自己体验焦虑,同时随时提醒自己,焦虑虽然让人不舒服,却不会致命,慢慢地就可以与焦虑共存了。(5)进行理性思考。(6)接受专业治疗。挫折的应对策略★★简述挫折的应对策略。(简答题)(1)认知应对策略:①正确认识挫折;②改变不合理观念。常见的不合理观念有:此事不该发生、以偏概全、无限夸大后果。(2)情绪调节策略。如转移注意力,合理宣泄不良情绪,自我安慰等。(3)行为应对策略。为了提高挫折承受力,应该主动地、自觉地将自己置身于充满矛盾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去磨练,向生活学习,而不是逃避社会。(4)人格塑造策略。主动地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改变那些不适应发展的不良的人格品质。第十二章毕生发展节知识点名称主观题第一节个体发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简答题)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这一阶段,是心理发展变化最为明显的阶段,从婴幼儿期到青年初期是个体的形成阶段,成年期是稳定阶段,老年期是衰老和死亡的阶段。心理的发展是从个体出生到成年再到老年的持续过程,并不是随着生理的成熟而告终结的。14 展的基本理论年龄特征。(名词解释)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内的特殊矛盾或质的特点,而其主要表现在个体不同时期的主导活动、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以及生理发展和言语发展上。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简答题)1.横断研究法,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2.纵向研究法,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所选取的被试进行追踪研究,有系统地定期观察、记录其心理发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3.群体序列研究法,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被试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对各个被试群体进行纵向的跟踪研究。即克服了纵向研究的缺陷,又保持了横断研究的长处。第二节儿童期的身心发展儿童期的认知与语言发展★★★简述学龄前儿童发展和变化的三个方面。(简答题)(1)男孩和女孩的外貌和行为开始接近接近年轻的男子和女子。(2)心理和身体的能力得到增强,行为决策更加独立。(3)自信和自我意识提高,能自由地接触同伴和成人。14 皮亚杰怎样划分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包括每个阶段的名称和年龄段)?(论述题)皮亚杰描述了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顺序:(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学会了当自己看不见某个人或某个物体时,物体还仍然存在的概念,形成“客体永久性”的概念。(2)前运算阶段。2~7岁的儿童处于该阶段,这时儿童开始学习并能够运用符号来对事物进行表征,发展出了某些代表性的系统。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不成熟的,其典型的特点就是自我中心性或不“守恒”性。(3)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年龄处于7~12岁,这时儿童逐渐掌握了守恒的概念,可以开始进行一些运用符号的逻辑思考活动,可以形成一系列的行动心理表象。另外,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自我中心”的程度也在下降,提高了与他人沟通的能力。(4)形式运算阶段。在儿童十一二岁以后,就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这是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该阶段的典型特征是抽象思维得到了完善和发展,思维开始具有更大的弹性和复杂性。儿童期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简述性别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简答题)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还必须习得性别模式,进行性别社会化,其影响因素有:(1)家庭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表现在父母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所形成的对孩子的期望及相应的要求和训练方式上。(2)学校教育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影响:教科书中的角色刻板印象、教师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学生同伴群体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依恋行为。(名词解释)依恋行为:是通过个体与个体的互动关系建立起来的,交往双方通过相互给予安全、温暖、情感支持而使得双方产生了相互的亲密感的关系。社会性发展。(名词解释)社会性发展主要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生活的社会情境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简述儿童期社会性的发展。(简答题)(1)依恋行为(2)性别社会化(3)道德判断的发展简述皮亚杰儿童道德定向的认知特点。(简答题)皮亚杰发现儿童对已有的道德定向的认知表现出四个特点:(1)从认识单纯的规则到了解真正意义的准则。(2)从单方面的尊重到多方面的尊重。(3)从约束的道德品质到合作的道德品质。(4)从他律到自律。第四节成年期的心理发展成年晚期的发展★简述成年期各阶段的发展任务及其心理发展特点。(简答题)成年期是指从20岁左右到最后衰老死亡这一段漫长的时期。这一时期最典型的特点是个体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自我同一性得到确立,人生观和价值观趋于稳定,情绪也趋于稳定,人际交往趋向成熟。成熟初期的发展(个体从十八九岁到40岁左右):求知与升学;婚恋与生育。成年中期的发展(40~60):生理的变化及适应;中年期是一个从成年向老年的过渡时期,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转折和冲突。来自于自身生理变化、家庭生活变化和事业方面的压力构成了中年危机。人到中年无奈容颜衰老,功能衰退;孩子长大成人,离开家庭,“空巢”父母感到孤独、失落;事业的巅峰期后,对未来没有期待。成年晚期的发展(60岁以后到死亡):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衰老,其变化的明显性高于 成年初期和中期。1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