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61668

大小:51.16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3-10-23

上传者:老李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2023年度下学年高二年级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文化就是乡村的魂。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持久弥新的魅力和风采。《荀子·富国》中写道:“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古人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产生了农时观、地宜观、节用观等。农时观强调“不违农时”,形成了“二十四节气”,并用它来指导农业生产;地宜观就是要因地制宜、因物制宜,选择合适的土地和适宜生长的农作物从而趋利避害,比如古人根据地形条件,创造了梯田、垛田、砂田、圩田等土地利用方式;节用观主要是用之有度、用养结合。孟子说,“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即指用和养要平衡。在朴素的生态学思想指导下,中国传统农业形成了精耕细作、生态保护、物质循环利用的发展方式和技术体系,探索出适宜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历经千年而不衰,可以说传统农业是生态农业的初始版本,为当前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绿色转型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以“家”为基础生产单位,特别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提高了小农家庭经济比例。在生产过程中,传统农事知识的传播多依赖长者、父辈,而不是通过文字或书本,老一辈的智慧和经验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这也因此形成了尊重长辈的传统。比如,哈尼族先民在梯田农耕实践中,将积累的关于自然山水保护、动植物利用、生产生活的技能和经验编成“四季生产调”,在父子、母女、师徒中流传。耕读传统在中国由来已久,《说苑》中有“曾子衣敝衣以耕”的记载。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指出:“在中国,读与耕之两事,士与农之两种人,其间气脉浑然,相通而不隔。”士人和农民这两个传统社会的最主要阶层,通过耕与读达到相互流通。“西道圣人”扬雄的“耕道而得道” 则传递了古人对知和行、理论和实践关系的探索。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上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家庭成员的经济利益高度一致,天然形成知识技术的共享机制,也不需要精准的劳动计量和监督。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小农户家庭经营仍然是中国农业经营的主要方式,但小农户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弘扬耕读传统对培育高素质农民,培养一支懂农业、善经营的“新农人”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摘编自张灿强《从优秀农耕文化中汲取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材料二: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农耕文化蕴含的伦理价值与生态智慧对社会的存续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产生于农耕文化的宗族,是整合乡村社会的基层组织。宗族是以血缘的亲疏关系聚集起来的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它构成了乡村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础。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乡村共同体的内聚性、稳定性和连续性是中国社会凝聚与稳固的坚实基座,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重要根基。在农业生产中,粮食产量无疑决定着人口规模。一定规模的人口以何种方式组织生产,不仅仅影响着具体的生产方式,还奠定了社会结构的基础。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生产方式与组织形式的紧密结合,由此决定了土地的产出和人口的规模。如果生产方式较为粗放,如仅仅使用手工工具,以人体肌肉力量耕种,导致亩产量低,则倾向于大量开垦土地,以扩大耕种面积获取总产量提升。耕种大面积土地以及修建大型水利工程,需要大量劳动力,为了协调生产,对于人群的组织形式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一般的情形中,以血缘纽带将人群组织在一起,无疑是最为自然的方式。于是宗族便理所当然成为农耕时代基层的社会组织,承担着生产与管理的基本社会职责。由此,宗族往往成为土地的管理者,其对于土地使用的管理权之重要性,有时甚至超过了土地所有权。由于土地是农业生产最为关键的生产要素,掌握了土地管理权,实际上也就具备了对于全部生产与生活的支配权。因此,宗族在实质上就成为农耕文化的关键性因素。农耕文化中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聚族而居的农业生活形态,农耕文化与宗族结构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农耕方式决定了宗族的基本结构。林耀华认为,从同一个祖先传衍下来,共同居住于相同的村落地域空间中的血缘与地缘共同体,构成宗族乡村。在宗族乡村中,宗族占据支配性地位,发挥总体性功能。乡村社会中的民众以宗族的方式结合,宗族构成乡土中国基本的集体组织形式,民众依靠宗族开展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以祠堂为核心的宗族组织是宗族乡村中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制度安排,在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挥着总体性的支配作用。全族人共同供奉的祠堂是宗族的最大特征,宗祠是“宗族中宗教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中心” 。宗祠既是祭祀祖先的神圣空间,也是族人交往的日常公共空间;既是族老政治的舞台,也是家规族约形成和发挥作用的场所。宗族乡村中,个人、家庭、房支和宗族构成环环相扣的整体,从家到族构成一个具有内在关联性的整体。中国宗族社会的文化底蕴,正在于以家为纽带的共同体的内聚、整合与应对变迁。农耕文化所形成的宗族伦理,是乡土中国的底色。宗族的日常伦理实践及其具体的运作机制与逻辑,形成了乡村社会内部较为稳固的规范与结构,塑造了乡村社会的集体认同与文化图谱,由此建构起传统乡村社会的共同体图景。(摘编自周丹丹《农耕文化与共同体建设》)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农耕文化蕴含着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是中华文化的特有标签。B.在农耕时代,古人遵循农时观、地宜观、节用观等,并形成了朴素的生态学思想。C.宗族在实质上成为农耕文化的关键性因素,是因为它能够对全部的生产与生活进行支配。D.传统农耕文化中,聚族而居的农业的生活形态是由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农业生产方式决定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农业历久不衰,是生态农业的成熟版本,为实现农业绿色转型奠定了实践基础。B.中国传统小农经济中,农事知识的传播都依赖长者和父辈,而不是通过文字或书本。C.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宗族是整合乡村社会的上层组织,是乡村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础。D.农耕文化中,乡村社会产生的以宗族为核心的共同体,有利于稳固乡村社会,形成集体认同感。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天人合一”思想的一项是()A.靠天吃饭,靠地立身。B.尊重自然、追求和谐天成的生态平衡观念。C.任情返道,劳而无获。D.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4.请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5.乡土社会的宗族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答案】1.A2.D3.D4.①材料一采用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②首先阐述了农耕文化的重要作用,倡议乡村振兴应从中汲取精神力量。③然后论述了农耕实践的思想观念是天人合一。③最后阐述了农耕家庭的耕读传统在中国由来已久。5.①宗族是以血缘的亲疏关系聚集起来的地缘与血缘共同体。②耕种大面积土地以及修建大型水利工程,需要大量劳动力,为了协调生产,宗族便成为农耕时代基层的社会组织,承担着生产与管理的基本社会职责。【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特有标签”曲解文意,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而不是“特有标签”。故选A。【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中国传统农业历久不衰,是生态农业的成熟版本”曲解文意,传统农业是生态农业的“初始版本”,而不是“成熟版本”。B.“都依赖长者和父辈”过于绝对,原文“多依赖长者、父辈”,而不是“都依赖长者和父辈”。C.“宗族是整合乡村社会的上层组织”曲解文意,宗族是整合乡村社会的“基层组织”,而不是“上层组织”。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反映了农耕劳动的艰苦,与材料一“天人合一”思想不符。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由“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持久弥新的魅力和风采”可知,文章首先阐述了农耕文化的重要作用,倡议乡村振兴应从中汲取精神力量。由“《荀子·富国》中写道:‘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古人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可知,文章接着论述了农耕实践的思想观念是天人合一。由“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以‘家’为基础生产单位,特别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小农户家庭经营仍然是中国农业经营的主要方式,但小农户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弘扬耕读传统对培育高素质农民,培养一支懂农业、善经营的‘新农人’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可知,文章最后阐述了农耕家庭的耕读传统在中国由来已久。由此可见,材料一采用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由“宗族是以血缘的亲疏关系聚集起来的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它构成了乡村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础”可得出:宗族是以血缘的亲疏关系聚集起来的地缘与血缘共同体。 由“耕种大面积土地以及修建大型水利工程,需要大量劳动力,为了协调生产,对于人群的组织形式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一般的情形中,以血缘纽带将人群组织在一起,无疑是最为自然的方式。于是宗族便理所当然成为农耕时代基层的社会组织,承担着生产与管理的基本社会职责”可得出:耕种大面积土地以及修建大型水利工程,需要大量劳动力,为了协调生产,宗族便成为农耕时代基层的社会组织,承担着生产与管理的基本社会职责。(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陶渊明写《挽歌》(节选)陈翔鹤在六朝时,宋文帝元嘉四年,陶渊明已经满过六十二岁,快达六十三岁的高龄了。近三四年来,由于田地接连丰收,今年又是一个丰年,陶渊明家里的生活似乎比以前要好过一些。尤其是在去年颜延之被朝廷任命去做始安郡太守,路过浔阳时,给他留下了两万钱,对他生活也不无小补。虽说陶渊明叫儿子把钱全拿去寄存到镇上的几家酒店,记在账上,以便随时取酒来喝,其实那个经营家务的小儿子阿通,却并未照办,只送了半数前去,其余的便添办了些油盐和别的家常日用物。这种情形,陶渊明当然知道,不过在向来不以钱财为意的陶渊明看来,这也算不得什么,因此并不再过问。在身体健康方面,虽说陶渊明自四十一岁归田以后,即“躬耕自资,遂抱羸疾”,但在六十岁以前,他却仍然不断地参加部分劳动。只是当他满过六十岁之后,他才把锄头交给儿子,说:“不成不成,手脚骨头都松了,使用不得力,这些事只好交给你们来做了!"此后即很少自己动手,只早晚间负手到田垄间去看看桑麻禾黍,一面温习温习自己心爱的诗篇。这一年浔阳的秋天,来得似乎比哪年都早;每到早晚间,八月里的瑟瑟秋风便使人倍加有畏缩之感。这天早晨,天刚放亮,陶渊明便起来了。昨夜他在床上翻腾了一整夜。昨天在庐山东林寺给他的不愉快的印象实在太深了,这不能不逼使他去思考一些问题。因为他去庐山,本来是想同慧远法师①谈谈,同时也想在庙里住上几天,静静脑筋,换换空气。却不料一到东林寺,就遇见那里正在大办法事,来烧香的人,真有如穿梭一般,进进出出,十分闹杂。而尤其令他不愉快的,便是那盘腿打坐在大雄宝殿正中的慧远和尚的那种近于傲慢、淡漠而又装腔作势的态度。这与他平时的为人是完全两样的。他头戴昆卢帽,身披绯色罗袈裟,前后左右还围着一大群年轻俊美的小和尚,手中各持着铜唾盂、白玉柄尘尾、紫丝布巾帨等类的东西,俨然是另一种达官贵人的派头。只见他半闭着眼睛,两手合十,让香客们在他座前四礼八拜,脸上纹风不动,连点表情都没有;真不知他是在睡觉呢还是在闭目养神。法会一会儿正式开始了,首先由僧徒们高声唪诵一通《无量寿佛经》,然后又由刘遗民②来大念一遍他自己作的所谓“发愿文”,次即由白莲神社③中的社友们一齐向慧远和尚顶礼膜拜,然后又由会众大声宣扬一阵“南无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佛号,便算散会。这时他才微微地动了一下眼皮,在钟鼓齐鸣中,喃喃念道:“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普提萨婆诃!”念毕这种神秘而又令人难懂的咒语之后,他什么也没有说,便下得座来起身入内了。对于那些匍匐在地面上的会众,连正眼都不曾看一眼,更不用说和气地来同大家打招呼了!这种毫不理会大家的态度,给陶渊明以一种大有“我慢”之概的印象。而这种“我慢”,又正是慧远本人对陶渊明时常提起,认为是违反佛理的。 “渊明公,你看这个念佛法会怎样?”到禅堂里坐下喝茶时,刘遗民对他这样地问。还不等他回答,周续之④接着便说:“真正是名山胜会,世间少有啊!我看渊明公还是加入我们白莲社的好。慧远法师不是说你加入之后,还是特许可以喝酒吗?”“对,对!还是加入的好。‘浔阳三隐’⑤中有两位都已经加入,渊明公再加入,那便算是全数了!”只听得张野、张铨、宗炳、雷次宗等陶渊明儒学中的朋友,当时所谓知名之士的,都一齐异口同声地来劝说。“让我再想想看。人生本来就很短促,并且活着也多不容易啊!在我个人想,又何必用敲钟敲鼓来增加它的麻烦呢?”陶渊明边说边立起身来,打算出去。“你不坐坐,吃过午斋,去同法师谈谈再走吗?”大家齐声说。“不用啦,今天人多,他也很忙,改天再来。”陶渊明记得自己昨天正是这样起身回家的。虽说“肯负炉峰(香炉峰),旁带瀑布”的东林寺离陶渊明的住处柴桑山的栗里只不过二十多里地,可是陶渊明这次走起来却觉得比往常任何一次都吃力。他停停走走一直到将近黄昏时候才回到了家。在喝过一碗稀粥之后,他便上床睡觉了。他一方面虽然觉得自己腿酸腰疼,疲乏不堪,但一方面想睡却又睡不着。而更可恶的是那种“铛、铛、铛、铛”的东林寺的钟声,于蒙眬半睡中,还不住阴一下阳一下的在他耳边鸣响。“看来东林寺以后是不能再去啦,这些和尚真作孽,总是想拿敲钟敲鼓来吓唬人。最可笑的还有刘遗民、周续之那一班人,平时连朝廷的征辟也都不应,可是一见了慧远和尚就那样地磕头礼拜,五体投地!是不是这可以说明,他们对于生死道理还有所未达呢?死,死了便了,一死百了,又算得个什么!哪值得那样敲钟敲鼓地大惊小怪!佛家说超脱,道家说羽化,其实这些都是自己仍旧有解脱不了的东西。”陶渊明就像这样地想着想着,直翻腾了一整夜。(有删改)[注]①慧远法师:东晋著名佛学领袖。法师,对佛教僧侣的敬称。②刘遗民:东晋隐士,陶潜的朋友。③白莲神社:慧远、刘遗民等在庐山结社专修念佛法门,因掘池植白莲,故称白莲社。④周续之:东晋隐士。⑤浔阳三隐:陶渊明、刘遗民、周续之,因三人同隐居于江西浔阳而得名。6.下列关于小说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十多岁的陶渊明隐居在江西浔阳,过着清贫、闲适但满足的生活,喝酒、作诗、散步成为他老年生活中的乐趣。B.陶渊明本打算去东林寺拜访慧远法师,再小住几天,不料那里正大办法事,人多吵闹,慧远法师又很忙,他只好改天再来。C.陶渊明在庐山法会上,看到自己昔日好友慧远和尚一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我慢”之态时,他心里感到失望。D.陶渊明拒绝了朋友让他加入白莲社的邀请,也谢绝了几位朋友的挽留,提前回了家,并决定再也不去东林寺了。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前两段的描绘,再现了陶渊明的日常生活场景和心理状态,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场所,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背景。B.小说详细叙述了陶渊明去东林寺的经过,通过描写陶渊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来表现陶渊明的思想和性格。C.陶渊明从东林寺回来,走了二十多里地,他“觉得比往常任何一次都吃力”,只是因为他年纪大了,体力跟不上了。D.小说结尾“直翻腾了一整夜”与前文“昨夜他在床上翻腾了一整夜”相照应,也强调了陶渊明从东林寺回来后的反应。8.陶渊明从东林寺回来后,为什么表示再也不去东林寺了呢?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原因。9.小说是如何塑造陶渊明的形象的?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答案】6.B7.C8.①在庐山法会上,慧远法师傲慢、淡漠的态度让陶渊明看穿了他的虚伪和装腔作势,这引起了陶渊明的反感,所以陶渊明决定不再去东林寺。②刘遗民等隐士对慧远法师磕头礼拜、五体投地的行为与陶渊明看淡生死、看清世事的人生观不一致,所以陶渊明决定远离他们,不愿与之为伍。9.①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绘,塑造陶渊明的形象。陶渊明对钱财之物毫不在意,而注重修身养性,体现了他安贫乐道、旷达宁远的形象。②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陶渊明拒绝加入白莲社时说的话、躺在床上时的想法都表现出陶渊明对生死问题平静坦然和对世事清醒超越的认识态度。③运用衬托的手法。小说将慧远法师的装腔作势、刘遗民等人的盲从附庸与陶渊明做比较,衬托出陶渊明特立独行的精神立场。【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B.“他只好改天再来”错误,原文的“改天再来”是陶渊明谢绝朋友的挽留的托词。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只是因为他年纪大了,体力跟不上了”错误,还有主观上的原因,东林寺之行给他留下了不愉快的印象。故选C。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从“林寺给他的不愉快的印象实在太深了……而尤其令他不愉快的,便是那盘腿打坐在大雄宝殿正中的慧远和尚的那种近于傲慢、淡漠而又装腔作势的态度”“看来东林寺以后是不能再去啦,这些和尚真作孽,总是想拿敲钟敲鼓来吓唬人”可知,在庐山法会上,慧远法师傲慢、淡漠的态度让陶渊明看穿了他的虚伪和装腔作势,这引起了陶渊明的反感,所以陶渊明决定不再去东林寺。从“最可笑的还有刘遗民、周续之那一班人,平时连朝廷的征辟也都不应,可是一见了慧远和尚就那样地磕头礼拜,五体投地!是不是这可以说明,他们对于生死道理还有所未达呢?死,死了便了,一死百了,又算得个什么!哪值得那样敲钟敲鼓地大惊小怪!”可知,刘遗民等隐士对慧远法师磕头礼拜、五体投地的行为与陶渊明看淡生死、看清世事的人生观不一致,所以陶渊明决定远离他们,不愿与之为伍。【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从“去年颜延之被朝廷任命去做始安郡太守,路过浔阳时,给他留下了两万钱,对他生活也不无小补。虽说陶渊明叫儿子把钱全拿去寄存到镇上的几家酒店,记在账上,以便随时取酒来喝,其实那个经营家务的小儿子阿通,却并未照办,只送了半数前去,其余的便添办了些油盐和别的家常日用物。这种情形,陶渊明当然知道,不过在向来不以钱财为意的陶渊明看来,这也算不得什么,因此并不再过问”“只早晚间负手到田垄间去看看桑麻禾黍,一面温习温习自己心爱的诗篇”可知,本文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绘,塑造陶渊明的形象。陶渊明对钱财之物毫不在意,而注重修身养性,体现了他安贫乐道、旷达宁远的形象。从“让我再想想看。人生本来就很短促,并且活着也多不容易啊!在我个人想,又何必用敲钟敲鼓来增加它的麻烦呢?”可知,运用了语言描写,表明了陶渊明恬淡自然的生活态度;从“‘看来东林寺以后是不能再去啦,这些和尚真作孽,总是想拿敲钟敲鼓来吓唬人。最可笑的还有刘遗民、周续之那一班人,平时连朝廷的征辟也都不应,可是一见了慧远和尚就那样地磕头礼拜,五体投地!是不是这可以说明,他们对于生死道理还有所未达呢?死,死了便了,一死百了,又算得个什么!哪值得那样敲钟敲鼓地大惊小怪!佛家说超脱,道家说羽化,其实这些都是自己仍旧有解脱不了的东西。’陶渊明就像这样地想着想着,直翻腾了一整夜”可知,运用了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出陶渊明对生死问题平静坦然和对世事清醒超越的认识态度。 从“尤其令他不愉快的,便是那盘腿打坐在大雄宝殿正中的慧远和尚的那种近于傲慢、淡漠而又装腔作势的态度。这与他平时的为人是完全两样的。他头戴昆卢帽,身披绯色罗袈裟,前后左右还围着一大群年轻俊美的小和尚……”“然后又由刘遗民来大念一遍他自己作的所谓‘发愿文’,次即由白莲神社中的社友们一齐向慧远和尚顶礼膜拜,然后又由会众大声宣扬一阵……”“看来东林寺以后是不能再去啦,这些和尚真作孽,总是想拿敲钟敲鼓来吓唬人。最可笑的还有刘遗民、周续之那一班人,平时连朝廷的征辟也都不应,可是一见了慧远和尚就那样地磕头礼拜,五体投地!是不是这可以说明,他们对于生死道理还有所未达呢?死,死了便了,一死百了,又算得个什么!哪值得那样敲钟敲鼓地大惊小怪!……”可知,运用衬托的手法。小说将慧远法师的装腔作势、刘遗民等人的盲从附庸与陶渊明做比较,衬托出陶渊明特立独行的精神立场。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文本一: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怫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崔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选自《五代史伶官传序》)文本二:徐无鬼因女商①见魏武侯,武侯劳之曰:“先生病矣,苦于山林之劳,故乃肯见于寡人。”徐无鬼曰:“我则劳于君君有何劳于我君将盈耆欲长好恶则性命之情病矣君将黜耆欲孯②好恶则耳目病矣我将劳,君有何劳于我”武侯超然不对。少焉,徐无鬼曰:“尝语君吾相狗也。下之质,执饱而止,是狸德也;中之质,若视日;上之质,若亡其一。吾相狗,又不若吾相马也。吾相马,直者中绳,曲者中钩,方者中矩,圆者中规。是国马也,而未若天下马也。天下马有成材,若恤③若失,若丧其一。若是者,超轶绝尘,不知其所。”武侯大悦而笑。徐无鬼出,女商曰:“先生独何以说吾君乎?吾所以说吾君者,横说之则以《诗》、《书》、《礼》、《乐》,从说则以《金板》、《六韬》,奉事而大有功者不可为数,而吾君未尝启齿。今先生何以说吾君?使吾君说若此乎?”徐无鬼曰:“吾直告之吾相狗马耳。”女商曰:“若是乎?”曰:“子不闻夫越之流人乎?去国数日,见其所知而喜;去国旬月,见所尝见于国中者喜;及期年也,见似人者而喜矣。不亦去人滋久,思人滋深乎?夫逃虚空者,藜藋④柱乎鼪鼬之径,良位其空,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又况乎昆弟亲戚之謦欬⑤其侧者乎!久矣夫,莫以真人之言謦欬吾君之侧乎!” (选自《庄子·杂篇·徐无鬼》,有删改)[注]①女(rǔ)商:魏国大臣,姓女名商,春秋时期晋大夫女叔齐之后。②孯(qiān):引申为除去。③恤:忧思。④藜藋(lídiào):杂草。⑤謦欬(qǐnɡkài):音容笑貌。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我则劳于君/君有何劳于我/君将盈耆欲/长好恶/则性命之情病矣/君将黜耆欲/孯好恶/则耳目病矣/我将劳君/君有何劳于我/B.我则劳于君/君有何劳于我/君将盈/耆欲长好恶/则性命之情病矣/君将黜耆欲/孯好恶/则耳目病矣/我将劳君/君有何劳于我/C.我则劳于君/君有何劳于我/君将盈/耆欲长好恶/则性命之情病矣/君将黜/耆欲孯好恶/则耳目病矣/我将劳君/君有何劳于我/D.我则劳于君/君有何劳于我/君将盈耆欲/长好恶/则性命之情病矣/君将黜/耆欲孯好恶/则耳目病矣/我将劳君/君有何劳于我/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抑本其成败之迹”与“其本欲舒”(《种树郭橐驼传》)两句中“本”字的含义不同。B.“徐无鬼因女商见魏武侯”与“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两句中“因”字的含义相同。C.“武侯大悦而笑”与“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十二章》)两句中“而”字的含义不同。D.亲戚,文中指父母,现在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人,不包括父母。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宗大仇得报时意气风发,报仇后却一朝败落、狼狈不堪,作者借此得出结论。B.徐无鬼去拜见魏武侯,魏武侯认为徐无鬼是迫于生活的劳累才来拜见自己的。C.徐无鬼认为,离开故人越久,思念故人的情意就越深,对故友旧亲就越依赖。D.两则文本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即人们只有减少自己的欲望和享乐,才能真正受益。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下之质,执饱而止,是狸德也。(2)若是者,超轶绝尘,不知其所。14.女商和徐无鬼分别用什么办法来使魏武侯高兴的呢?请简要说明。【答案】10.A11.B12.C13.(1)下等材质的狗,只求填饱肚子也就算了,这是跟野猫一样的禀性。(2)像这样的马,能够超越马群,奔跑得极快,不知所终。14.①女商向魏武侯介绍《诗》《书》《礼》《乐》,跟他谈论太公兵法。②徐无鬼跟魏武侯说相狗、相马的事,用真诚的语言委婉劝谏魏武侯治国要像上等狗、最好的马一样,忘掉自身的存在,无为而治。 【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是来慰劳你的,你对于我有什么可慰劳的!你想要满足自己的嗜好和欲望,增多喜好和憎恶,那么性命攸关的心灵就会弄得疲惫不堪;你想要废弃嗜好和欲望,减少喜好和憎恶,那么耳目的享用就会困顿乏厄。我正打算来慰劳你,你对于我有什么可慰劳的!“盈耆欲”“长好恶”句子结构一致,“盈耆欲”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君将黜”是主谓结构,“耆欲”是“孯”的状语,因此“黜”后断开,排除D。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第一个“本”译为“考察,探究”;第二个“本”译为“根”。含义不同。句意:或者推究他成功和失败的过程。/它的根想要舒展。B.错误。第一个“因”译为“通过”;第二个“因”译为“趁机”。含义不同。句意:徐无鬼通过女商的引荐见到了魏武侯。/趁机把沛公击杀在座位上。C.正确。第一个“而”表修饰;第二个“而”译为“如果”,表假设。含义不同。句意:魏武侯听了高兴得笑了起来。/人如果不讲仁德,他怎么对待礼呢?D.正确。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对故友旧亲就越依赖”错误,由“去国数日,见其所知而喜;去国旬月,见所尝见于国中者喜;及期年也,见似人者而喜矣”可知应该是“对故友旧亲就越感到亲切”。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质”,品质、质地;“执饱”,吃饱、填饱肚子;“狸德”,山猫的德性。(2)“超轶”,超越;“绝尘”,脚不沾尘土,形容奔跑得极快;“所”,地方、去向。【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吾所以说吾君者,横说之则以《诗》、《书》、《礼》、《乐》,从说则以《金板》、《六韬》”可知,女商向魏武侯介绍《诗》《书》《礼》《乐》,跟他谈论太公兵法。由“尝语君吾相狗也。下之质,执饱而止,是狸德也;中之质,若视日;上之质,若亡其一。吾相狗,又不若吾相马也。吾相马,直者中绳,曲者中钩,方者中矩,圆者中规。是国马也,而未若天下马也。天下马有成材,若恤若失,若丧其一。若是者,超轶绝尘,不知其所”“久矣夫,莫以真人之言謦欬吾君之侧乎”可知,徐无鬼跟魏武侯说相狗、相马的事,用真诚的语言委婉劝谏魏武侯治国要像上等狗、最好的马一样,忘掉自身的存在,无为而治。参考译文:文本一: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的出兵向东逃跑,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文本二:徐无鬼通过女商的引荐见到了魏武侯,武侯慰劳徐无鬼说:“先生一定十分疲惫吧,为隐居山林的劳累所困苦,所以才肯前来会见我。”徐无鬼说:“我是来慰劳你的,你对于我有什么可慰劳的!你想要满足自己的嗜好和欲望,增多喜好和憎恶,那么性命攸关的心灵就会弄得疲惫不堪;你想要废弃嗜好和欲望,减少喜好和憎恶,那么耳目的享用就会困顿乏厄。我正打算来慰劳你,你对于我有什么可慰劳的!”武侯听了怅然若失,不能应答。不一会儿,徐无鬼说:“请让我告诉你,我善于观察狗的体态以确定它们的优劣。下等品质的狗,只求填饱肚子也就算了,这是跟野猫一样的秉性;中等品质的狗,好像总是凝视上方;上等品质的狗,便总像是忘掉了自身的存在。我观察狗,又不如我观察马。我观察马的体态,直的部分要合于墨线,弯的部分要合于钩弧,方的部分要合于角尺,圆的部分要合于圆规,这样的马就是国马,不过还比不上天下最好的马。天下最好的马具有天生的材质,或缓步似有忧虑或奔逸神采奕奕,总像是忘记了自身的存在。像这样的马,能够超越马群,奔跑得极快,不知所终。”魏武侯听了高兴得笑了起来。 徐无鬼走出宫廷,女商说:“先生究竟是用什么办法使国君高兴的呢?我用来使国君高兴的办法是,从远处说向他介绍《诗》《书》《礼》《乐》,从近处说跟他谈论《金板》《六韬》,侍奉国君而大有功绩的人不可计数,而国君从不曾有过笑脸。如今你究竟用什么办法来取悦国君,竟使国君如此高兴呢?”徐无鬼说:“我只不过告诉他我怎么相狗、相马罢了。”女商说:“就是这样吗?”徐无鬼说:“你没有听说过越地流亡人的故事吗?离开都城几天,见到故交旧友便十分高兴;离开都城十天整月,见到在国都中所曾经见到过的人便大喜过望;等到过了一年,见到好像是同乡的人便欣喜若狂。不就是离开故人越久,思念故人的情意越深吗?逃到空旷无人之地的人,丛生的野草堵塞了黄鼠狼出入的路径,却能在杂草丛中的空隙里跌跌撞撞地生活,听到人的脚步声就高兴起来,更何况是兄弟父母的说笑声在旁边呢?很久了,没有人用真诚的语言在君主身旁谈笑了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金陵怀古刘禹锡潮满冶城①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②,山川空地形。后庭花③一曲,幽怨不堪听。[注]①冶(yè)城:东吴著名的制造兵器之地。冶:一作“台”。②兴废:国家兴亡。人事:人的作为。③后庭花:《玉树后庭花》,陈后主所作歌曲名。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的是晨景。诗人为寻访东吴当年冶铸的遗迹来到江边,正逢早潮上涨,水天空阔,满川风涛。B.首联巧妙地把盛衰对比从景语中道出,使诗歌一落笔就紧扣题意,自然流露出吊古伤今之情。C.颔联写景,不是对历史陈迹的凭吊,而是以雄伟美丽的山川为见证来抒怀,借以形象地表达情感。D.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诗人以极其精练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国家兴亡,源于人事!16.《贞一斋诗说》说:“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请结合本诗简要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答案】15.C16.①前两联只点出了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暗示千古兴亡的缘由,而不是为了追怀一朝一帝、一事一物,所写的内容并不是言之凿凿的历史事实。②最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揭示出国家兴亡源于人事的主旨。而“人事”并不指向具体的历史事实,却又能够让人明白。【解析】【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不是对历史陈迹的凭吊”错误。颔联两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此处写的景,则不仅是对历史陈迹的凭吊,而且以雄伟美丽的山川为见证来抒怀,借以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识见。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写诗人为寻访东吴当年冶铸之地——冶城遗迹来到江边,正逢早潮上涨,水天空阔,满川风涛。冶城这一以冶制吴刀、吴钩著名的古迹在何处,诗人徘徊寻觅,却四顾茫然。只有那江涛的拍岸声和江边一片荒凉的景象。它仿佛告诉人们:冶城和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得无影无踪了。傍晚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之中,伴随着它的不过是投在地上的长长的黑影而已,那东晋王谢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排场,也早已销声匿迹。尽管亭子与夕阳依旧,但人事却已全非。“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颔联两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此处写的景,则不仅是对历史陈迹的凭吊,而且以雄伟美丽的山川为见证以抒怀,借以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识见。前两联只点出了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暗示千古兴亡的缘由,而不是为了追怀一朝一帝、一事一物,所写的内容并不是言之凿凿的历史事实。“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示警当世: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尾联“《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六朝帝王凭恃天险、纵情享乐而国亡,历史的教训并没有被后世记取。诗人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最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揭示出国家兴亡源于人事的主旨。而“人事”并不指向具体的历史事实,却又能够让人明白。(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贺《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思奇特,形神兼备。(2)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乐景写哀情,描写幽静的春景,衬托出庄严肃穆的气氛,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3)李密《陈情表》中,写出自己孤独的情景和缺少心灵的安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昆山玉碎凤凰叫②.芙蓉泣露香兰笑③.映阶碧草自春色④. 隔叶黄鹂空好音⑤.茕茕孑立⑥.形影相吊【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凰”“隔”“鹂”“茕”“孑”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人对红色是①的,红色甚至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史前时代先民对生命和鲜血的敬畏、对火和太阳的崇拜,赋予了“红”超人的神性与力量,红色因此被建构成吉祥如意的文化原型。在古代,不同颜色有不同的用法,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色彩制度,但红色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古人很早便以“丹青”指代传统绘画,丹即朱砂。通过用色彩来完成对意境的描绘,使得我国古典诗词与中国画相辅相成。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有一部分描绘了家庭的天伦之乐,图画上父母和三个孩子的衣服上都用了鲜艳的红色,吉祥喜庆。红色也是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中亮丽的色彩。李可染的《万山红遍》描绘的深秋时节岳麓山的壮美景象②。作品《红岩》突破传统,大胆常试将黄土化为岩石,大面积拉开红、白两色的对立,烘托出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与③的革命力量,倾注了一位画家对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最为炽热的情感。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引用和借代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①情有独钟②引人入胜③排山倒海19.用色彩来完成对意境的描绘,使得中国画与我国古典诗词相辅相成。(或者:中国画用色彩来完成对意境的描绘,与我国古典诗词相辅相成。)20.①引用诗句,既丰富了内容,使语言富有诗意和感染力,又论证了“古人很早便以丹青指代传统绘画”的观点。②用“丹青”指代传统绘画,用材料代替本体,使形象更突出,表达更生动,使诗词的语言更简洁凝练。【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根据后文“红色甚至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等提示,可以填“情有独钟”。情有独钟:指对某人或某件事特别有感情,把自己的心思和感情都集中到他(她/它)上面。 ②处,根据前文“红色也是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中亮丽的色彩”“李可染的《万山红遍》描绘的深秋时节岳麓山的壮美景象”的提示,可以填“引人入胜”。引人入胜:指十分吸引人的,使人沉醉的优美的境界。多指山水风景或文艺作品吸引人。③处,根据后文“倾注了一位画家对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最为炽热的情感”的提示,可以填“排山倒海”。排山倒海:形容来势猛;声势浩大;力量强大;压倒一切。【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句子缺主语,应删去“通过”;二是语序不当,语段描述的对象是传统绘画,“用色彩来完成对意境的描绘”也是绘画的特点,所以应将“中国画”放在“我国古典诗词”的前面。【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结合后文“古人很早便以‘丹青’指代传统绘画,丹即朱砂”可知引用“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的诗句论证了“古人很早便以丹青指代传统绘画”的观点,为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同时引用诗文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富有诗意和感染力。“丹青”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指传统绘画,这是以工具代整体,使人联想到五言六色的绘画,使形象更加生动和突出,使诗词的语言更简洁凝练。(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般人之所以容易接受美是客观的这一观点,其中一个原因是①,因此他们觉得物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比如,这座山是客观的,那么②。这里的错误是把“象”与“物”混淆起来了。在审美活动中,我们所面对的不是“物”,而是“象”。“物”的有用性以及它的自然科学属性是不被注意的。审美观赏者注意的是“象”。在审美观赏者面前,“象”不等于“物”。一座山,它作为“物”,相对来说是不变的,但是在不同的时候和不同的人面前,③。“物”是实在的世界,“象”是知觉的世界。竹子是“物”,眼中之竹则是“象”。“象”是“物”向人的知觉的显现,也是人对“物”的形式和意蕴的揭示。当人把自己的生命存在灌注到实在中去时,实在就有可能升华为非实在的形式——“象”。这种非实在的形式是不能离开人的意识的。这正是朱光潜一贯强调的观点。朱光潜谈美,总是一再强调指出,把美看作天生自在的“物”,乃是一种常识的错误。他指出,“象”不能离开“见”的活动,有“见”的活动,“象”才呈现出来,所以美的观赏都带有几分创造性。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物”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为了提醒自己,鲁迅还在书签上写了一行字:“心到、口到、眼到,读书三到。”B.蚁后是蜜蜂家族的“国王”,占据着中心地位。C.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D.点支烟,继续写些“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C22.①他们看到的物是客观的②这座山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③它的“象”却在变化【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C项和例句的引号都表示强调。A.表示引用。B.表示特殊含义。D.表示反讽。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根据后文“因此他们觉得物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可知这里强调他们看到的物是客观的,可以填:他们看到的物是客观的。②处,根据前文“比如,这座山是客观的”和后文“这里的错误是把‘象’与‘物’混淆起来了”等信息,可知这里强调的是这座山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可以填:这座山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③处,根据前文“但是在不同的时候和不同的人面前”可知,这里与“相对来说是不变的”相对,即是变化的,可以填:它的“象”却在变化。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2023年3月,一句“失意书生”的独白登上热搜,引来大量年轻人的共情。不少年轻人都说:“少年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网络热词“孔乙己的长衫”出自鲁迅的小说《孔乙己》。“穿长衫”代表读书人,“脱不下的长衫”代表难以舍弃读书人的身份去求生存。“失意书生”将“学历”比作“孔乙己的长衫” ,认为生活和工作的困顿都是源于被“长衫”(即读书人的身份)束缚住了。上述材料让你对“失意书生”的独白有怎样的感悟或思考?请结合当今时代青年人的现状,写一篇文章来阐述你的思考和观点。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脱下“孔乙己长衫”,迎接生命的精彩“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一句“失意书生”的独白登上热搜,接受过高等教育本应是优势,却成为束缚发展的“长衫”。其实困住青年的不是学历,而是自视高学历而不愿接受低门槛工作的心理枷锁。“脱下长衫”,需要调整心态,撕掉标签,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如果我没读过书,我可以找别的活做,可是偏偏读过”,我们在不甘心高学历身份工资平平、没有成就,但忘了学历的价值,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体现。最近,一个名为《我:毕业5年,存款5000;她,中传硕士,火锅店保洁》的视频火了。视屏中的两位传媒大学两名女硕士摆脱高学历的枷锁,与自己和解,接受自己的普通,努力地工作,努力地找工作,让我们看到青年努力奋进的样子。人生是旷野,而不是轨道,会有无数条路等待我们去尝试,正如视屏中两个女孩笑意暖暖告诉大家的一样,“别人说我们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但掀翻牌桌后,会发下你的选择还有很多”“我感觉了从未有过的自由和开阔”。“脱下孔乙己的长衫”,需要有厚积薄发,积蓄力量,改变现状。与其陷在孔乙己文学中自怨自艾,不如积蓄力量改变现状,努力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接受媒体采访表示,现在大学生不愿意下车间,好像就觉得自己拿个大学文凭,就应该坐在办公室里,其实聪明的人应该走基层,等你到基层历练了以后,你可以真正学到很多东西,不管在工人当中,还是在其他岗位,都会非常扎实。任何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实干,如果不注重实干,想象得再美好,也只能是浮想联翩的想象,难以变成实实在在的现实。在实践中不断打磨自己,不放弃自我提升,日以精进,厚积薄发,终能成就属于自己的精彩。脱下孔乙己的长衫,需认清自我,适时改变赛道。 当我们习惯了“红海”的火拼时,却忘记大片“蓝海”等待着我们去开拓。认清自我,调整自己前进的方向,会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北大才子陆步轩,毕业后放下身段,操起卖猪肉的行当。当成为体面公职人员后,他发现从前以为的理想工作根本不适合自己,于是果断离开体制内,再次投身猪肉行业,把卖猪肉卖出了北大水平:创立自己的生鲜品牌,身价近二十亿,并为母校北大捐款数亿。当下我们生长在生机勃发的青春中国,青年人应该认清自我,有勇气去探索不同的人生旅途,不再因学历为自己设限,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走出独特的步伐。哲学泰斗伏尔泰曾说:“人生布满了荆棘我们想的唯一办法是从那些荆棘上迅速跨过。”受困于“孔乙己的长衫”只是一时的,只要勇于打破束缚,坚持不懈努力奋进,未来总有无限可能值得期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在材料中,“孔乙己长衫”是一种象征和隐喻,当学历无法转化成相匹配的回报时,许多年轻人曾经的期望变成了失望,被现实的鞭子狠狠地抽打在身上。这就需要我们去正视学历与职业的关系,从固化的思想中解脱出来,重新审视时代、审视自己。及时与社会沟通、与时代同行,跨过一道道的坎,成就属于自己的精彩。题目要求结合当今时代青年人的现状,表达对“失意书生”的独白的感悟和思考,写作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职业无高卑,乐岗敬业。当学历与职业无法匹配时,要懂得正视现状,努力做好当下的自己。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都要认真地面对,踏实前行,风物长宜放眼量,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唯有适应生活,站稳脚跟,才能改变生活,走向辉煌。二、解开精神束缚,改变观念。“孔乙己的长衫”是一种精神上的束缚,它压抑着人们的精神与追求。作为时代青年,对陈旧的思维方式要懂得看开,及时改变思想观念,重新面对所处的时代,摆脱精神桎梏,勇往直前,追求自我。三、人生遇到困惑,缓缓而行。在成长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问题,在焦虑与忧伤突如其来时,要懂得停下来思考,凡事不能随波逐流,也不可操之过急。在回望中审视过往,昂首远眺未来,在与命运的抗争中,要不屈不挠,奋力前行。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不要受困于“孔乙己的长衫”。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人生应当广阔,没有下不来的高台,青年不必为自己贴上“孔乙己”的标签,做不被定义的梦想家。二、坚定理想信念,勇立潮头,争做新时代中国梦的追梦人。三、脚踏实地,抓铁有痕,做“强国有我”的实干者。立意:1.脱下“孔乙己长衫”,做奋发有为青年。2.脱下“长衫”,合理就业。3.“长衫”困不住时代青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