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61661

大小:45.9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3-10-23

上传者:老李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终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涂)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上“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2.单项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若在试题上作答,则答案无效。3.考试结束,监考教师将答题卡收回。4.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艺和文艺工作?这个问题,首先要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来审视。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也证明了,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同样离不开文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我们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当然,生活中并非到处都是莺歌燕舞、花团锦簇,社会上还有许多不如人意之处、还存在一些丑恶现象。对这些现象不是不要反映,而是要解决好如何反映的问题。古人云,“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止乎礼义”。文艺创作如果只是单纯记述现状、原始展示丑恶,而没有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就不能鼓舞人民前进。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摘编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二: 《平凡的世界》写农民、农村基层干部、农民出身的青年时刻意追求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纵然在描写中国乡村极端闭塞落后的一隅时,作者也始终竭力将这一隅放在更宏阔的背景下予以审视,由近及远,见微知著,大胆而敏锐地捕捉乡村生活一隅和整个国家、社会、民族、世界的普遍联系,尤其注意捕捉荒僻一隅所折射、所透露的整个国家、社会、民族和世界发展的某些根本性问题与趋势。小说“故事发生的时间”严格遵循客观社会历史节奏,小说世界内部的年月与现实生活中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往往分毫不差。作者追求的是真实的历史时空和虚构的小说世界高度统一。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典型社会现象,如书中详细描写了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在原西县引起的震动,其他如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10月21日粉碎“四人帮”,1977年9月决定10月公布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1978年11月安徽小岗村等地率先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80年8月成立深圳经济特区——凡此等等都有案可稽(全国和地区报纸杂志以及各类文件)。在空间概念上,西北某省大致对应着陕西,黄原地区大致对应着延安,原西县大致对应着延川县。“对应”不等于重合,但如果没有这种“对应”,小说虚构就会领时失去来自现实生活丰富厚重的内容和不可或缺的质感。《平凡的世界》毕竟不是社会调查报告,它的有关历史、文化和社会问题百科全书般的“知识”绝非生硬地作为框架包围或支撑着小说故事主体,而是巧妙地穿插于小说故事无比丰富的细节褶皱,在重点刻画三类人物形象——干部、青年、农民暨农村基层干部——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正如这三类人物始终紧密地纠缠在一起,作为背景的丰富而准确的社会历史信息也和人物塑造高度融合。惟其如此,《平凡的世界》才真正称得上是中国初期改革前后一幅气势磅礴的编年史式全景图。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仅熟稔已然的历史,也敏感于未然的历史,尤其对初期改革逐步推行过程中出现的诸多新的社会文化现象有相当出色的观察和富于前瞻性的思考。比如,小说频繁写到初期改革几乎必然带来的各种乱象,包括地区发展严重不平衡、乡村贫富差异不断加大、集体涣散令人触目惊心。其他如干部队伍和文艺界的急遽分化,科研机构如何更好服务于经济社会,如何正确对待高科技和“外星人”问题……凡此种种也都尽收眼底。路遥对上述种种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其实并无多少自信。对历史复杂性以及包括自己在内整整一代人的历史局限,他无可奈何地承认:是的,在我们生命结束之前,也许还不会看到这个社会的完全成熟,而大概只能看出一个大的趋势来。但我们仍然有理由为自己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而感到自豪!我们这代人所做的可能仅仅是,用我们的经验、教训、泪水、汗水和鲜血掺和的混凝土,为中国光辉的未来打下一个基础。(摘编自邯元宝《编年史和全景图——细读<平凡的世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审视我国的历史流变和世界发展大势后,会认识到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助推作用,党中央就高度重视文艺和文艺工作。 B.引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止乎礼义”是为了说明文艺创作者在反映现实丑恶现象时应把握好分寸和尺度。C.《平凡的世界》如实记叙周总理逝世、恢复高考等历史事件,说明作者遵循客观历史节奏,取得了“编年史式的效果”。D.作为背景的社会历史信息和人物塑造高度融合,使路遥的小说成为中国初期改革前后气势磅礴的编年史式全景图。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文艺创作中真实和虚构的问题,都肯定文艺作品要反映现实,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把很小的题材放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考虑,是《平凡的世界》的写作特色,也是路遥创作意图的体现。C.路遥虚构小说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分毫不差地对应真实的历史时空,使小说具有反映现实的厚重感和质感。D.路遥对历史的熟稔、对未来的敏感和对新的社会文化现象的思考,是《平凡的世界》能获得赞誉的原因之一。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孔子在《季氏将伐颛臾》中提出:“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B.刘勰《文心雕龙》的《时序篇》:“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C.白居易《与元九书》中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D.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应该如何履行自己责任?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D2.C3.C4.①材料二整体上采用总分结构。②开篇先总写《平凡世界》写作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接着写该特点的表现之一是虚构的小说世界和现实生活高度统一,最后写该特点的表现之二是小说折射了社会生活新现象与根本性问题。5.①文艺工作者应该致力于改造国民的精神,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②应该成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倡导者,创作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彰显信仰之美,鼓舞中国人民;③应该成为社会生活的审视者和先觉者,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反映时代的进步要求,促进国家和社会良性发展。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使路遥的小说成为中国初期改革前后气势磅礴的编年史式全景图”说法错误。从材料二第三段“《平凡的世界》才真正称得上是中国初期改革前后一幅气势磅礴的编年史式全景图”可知,是使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成为中国初期改革前后气势磅礴的编年史式全景图,不是路遥的所有小说。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路遥虚构的小说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分毫不差地对应真实的历史时空”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在空间概念上,西北某省大致对应着陕西,黄原地区大致对应着延安,原西县大致对应着延川县”可知,小说在空间概念上是大致对应的,空间上分毫不差则不正确。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文艺创作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要反映现实。A.“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是说,远方的人不归服,就要修文德、重教化,吸引他们过来。这句经典强调了文化在交往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不能支持材料一的观点。B.“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是说,文学的变化会受到社会情况的影响,其兴衰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不能支持材料一的观点。C.“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方面是说文艺要反映时事,另一方面是指文艺作品要为现实而作。这既是古训,又是历代文人富于历史使命感一种集中概括。可以支持材料一的观点。D.“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意思是,对世事洞悉明了也是一门学问,对人情熟悉通达就能化作文章。可用于指文艺来源于现实生活。不能支持材料一的观点。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二共五段。第一段作者总写《平凡的世界》写作的显著特点,“《平凡的世界》写农民、农村基层干部、农民出身的青年时刻意追求的一个显著特点,……大胆而敏锐地捕捉乡村生活一隅和整个国家、社会、民族、世界的普遍联系,尤其注意捕捉荒僻一隅所折射、所透露的整个国家、社会、民族和世界发展的某些根本性问题与趋势”。 接着在二三两段中,从“小说‘故事发生的时间’严格遵循客观社会历史节奏,小说世界内部的年月与现实生活中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往往分毫不差。作者追求的是真实的历史时空和虚构的小说世界高度统一”“它的有关历史、文化和社会问题百科全书般的‘知识’绝非生硬地作为框架包围或支撑着小说故事主体,而是巧妙地穿插于小说故事无比丰富的细节褶皱,在重点刻画三类人物形象——干部、青年、农民暨农村基层干部——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等内容可以总结出:作者在写《平凡的世界》的写作特点时,该特点的表现之一是虚构的小说世界和现实生活高度统一。而第四、五两段中,从“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仅熟稔已然的历史,也敏感于未然的历史,尤其对初期改革逐步推行过程中出现的诸多新的社会文化现象有相当出色的观察和富于前瞻性的思考”可以总结出:作者写该特点的表现之二是小说折射了社会生活新现象与根本性问题。全文采用总分结构,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论证有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从材料一“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也证明了,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同样离不开文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可以总结出:文艺工作者应该致力于改造国民的精神,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从材料一“文艺创作如果只是单纯记述现状、原始展示丑恶,而没有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就不能鼓舞人民前进。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可以总结出:应该成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倡导者,创作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彰显信仰之美,鼓舞中国人民。从材料二“纵然在描写中国乡村极端闭塞落后的一隅时,作者也始终竭力将这一隅放在更宏阔的背景下予以审视,由近及远,见微知著,大胆而敏锐地捕捉乡村生活一隅和整个国家、社会、民族、世界的普遍联系,尤其注意捕捉荒僻一隅所折射、所透露的整个国家、社会、民族和世界发展的某些根本性问题与趋势”“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仅熟稔已然的历史,也敏感于未然的历史,尤其对初期改革逐步推行过程中出现的诸多新的社会文化现象有相当出色的观察和富于前瞻性的思考”等内容可知,应该成为社会生活的审视者和先觉者,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反映时代的进步要求,促进国家和社会良性发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阿吾斯奇董夏青青 云霭封锁了雪峰之间偶尔显露的天际远景。阴冷彻骨的北风越刮越大。雷声滚过,空气里潮乎乎的土腥味刺鼻。这两天他有些不太习惯。四月末,要是在南疆,白天早已经热起来。现在的北疆山上却潮湿阴冷,棉被盖在身上都又潮又重。“营长,来。”教导员冲他扬了下下巴,又转头看向列队站立的三班战士。“跟你们介绍一下,”教导员说,“这是南疆军区的殷营长,他弟弟就是你们三班长。三班长还要在总医院住一段时间,休养好了就回来。”去年阿吾斯奇的雪下得早、下得多。连队自己烧锅炉,攒的煤渣子多了没地方放,入冬就找乡里派拖拉机来运煤渣。拖拉机上山的时候没油了,小弟一听就拿上一桶油开上皮卡车去给拖拉机送。路上,小弟将皮卡车停在窄道边,跑下去找拖拉机。送完油顶着风雪往回跑时,对面驶来一辆拉粮食的大半挂车,司机没刹住,车头把皮卡车推出去十几米远,小弟当时就在车斗后边,被撞进砌在路边的雪堆里埋住了。知道这件事时,他第一反应是应当感恩、知足。小弟至少还活着,至少将来睁开眼是躺在一张干干净净的病床上。“殷营长跟我说了,下午他跟咱们一块去巡逻。到界碑看看,你们三班长去年刚带人上去描的字。”教导员说。坐在巡逻车的副驾驶上向外看,雨前灰暗、阴沉的天空,已经被清澈明亮、瞬息万变的光芒冲破,无垠无底的草野上闪耀着星星点点。“营长,这是你头一回来我们北疆边防吗?”教导员在后座问。“对。”他说。“南疆那边的边防什么样?”“挺高的,每年上山驻训的平均海拔都在千米以上。”“那你出过国吗?”又有人说。“去年夏天我们在塔吉克斯坦搞了一次联合反恐演习。”他说。后座一阵惊叹。二十八号界碑与哈萨克斯坦的边防哨楼毗邻。那一带早先是苏联的地界,齐踝深的草从里遍布铁丝绊网。界碑立在紧邻铁丝网的一个小土包上,坡下围着一片比人高的芦苇,地下水汩汩向外冒。他跟在战士们后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太阳当空,界碑上新描的红色字眼看起来醒目极了。 小弟在少林寺学了六年武。2009年,小弟在给他的一封信中说,少林寺受邀参加第一届俄罗斯国际军乐节,他和师兄弟都出国了。普京总统亲自接见了他们。信的后半部分,小弟提到身边很多师兄弟已开始寻求未来更好的出路。小弟说,自己有两条路可选,一是去曼哈顿的华人街当私人武术教练;另一份工作,也是自己比较倾向的,是和同班一个德国同学回巴伐利亚支教。信的末尾小弟问他,到底是选美元还是欧元。他那会儿已在南疆部队当班长,深夜趴在锅炉房的地上给小弟回信。他说,小弟练过武功、见过世面,他希望小弟参军,为家庭挣得荣誉。信寄出后的第三个月,小弟入伍进疆。先在团里的步兵营待了几年,后来被调到这个叫阿吾斯奇的地方。他站在界碑前向四周远望,阳光在光滑舒缓的大地上流泻。即将栽种新作物的大片黑土刚刚犁过,有雨水未及冲净的耙痕。“三班长能吃苦、能干活儿。”教导员说,“有时候我在那儿看书,他碰见了就聊两句,问看的什么书,书里讲的什么事……有一回说到连长让他当炊事班班长,他说这不就是个弼马温的差事吗?”“当时也给我抱怨过,说不愿意下厨房。”“我给他讲,毛主席的弟弟毛泽民,当年受兄长之托,也管理过一个学校师生的伙食。民以食为天,有的吃才有的干。战士们训练辛苦,最怕吃不好,全连队的嘴交给他,是觉得他行。”“谢谢,”他说,“是你们把他带出来了。”“不用谢,你弟天生是带兵的料,在连队很有威信。”教导员说,“三班长有一回给我说你要他多看书,看啥书没给他说,他就来问我。我说平时你们训练那么忙,个人时间很少,既然要看就看好书,就推荐了大学士苏东坡的传记。苏东坡和他的弟弟苏辙,文章写得好,官也做得明白。我跟三班长说,不管是当班长,还是以后当排长、当连长,对上,关键时刻要能顶上去;对下,紧要关头也要能扛下来,尽心做事。”“说实话,我都不知道他还在看书。”他说,“平时打电话也只跟我讲讲平常的训练。”“还有个事你也不知道吧,”教导员说,“几年前了,有天中午他来找我,说连续失眠半个月了,很苦恼。我就和他谈心,帮助他分析。问了几个问题以后他就说你别问了,告诉你吧,我想起来我没参军前偷东西了,虽然我当时就放回去了,谁都不知道。具体什么事他就不肯再往下说了。前年他主动再跟我提起这个事,说知道为什么你一定要他参军了。他说没有参军前,觉得社会上和他一样的人多。来了部队才觉得和他哥,就是和你一样的人多。”他回到总医院时已响过熄灯号。外头下雪了。广大空旷的天地间,每一片雪花都标示出风的力道和方向,在窗外连缀而下。连天漫地的帕米尔黑夜,被一轮皓月照亮。他眼前一片清辉。他想起苏轼的一句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开篇描写了地处北疆的阿吾斯奇风大雪多、苦寒恶劣的生活环境,随着情节的展开,透过“他”的眼睛也展示了这块土地雄浑壮美的一面。 B.殷营长是串联全文的线索。文本通过记叙他来到阿吾斯奇后的所见所想,描写戍边军士的日常生活,展示了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军人形象。C.文中的小弟热爱国家、尽职尽责、吃苦耐劳、很有上进心,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典型人物。这种塑造是不断变化、逐步丰富、多次完成的,更显真实。D.哥哥不知道弟弟还在看书,也不知道弟弟因曾偷过东西而失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兄弟之间因相距遥远、相处较少而自然产生的情感隔膜。7.关于文中出现的多组兄弟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教导员以毛主席弟弟为例,旨在向三班长说明当炊事班班长是连队对他的信任。B.教导员称赞苏东坡兄弟,以此激励三班长兄弟二人以苏氏为榜样,取得大成就。C.殷营长在文中直接出现,弟弟在他的见闻和回忆之中出现,一明一暗,相互映衬。D.文本借殷营长兄弟体现的不仅有手足亲情,还有军人精神的引导、延续与激励。8.文中以插叙、补叙方式记载往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文本结尾处引用苏轼的词,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说明。【答案】6.D7.B8.①补充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说明殷营长出现在北疆的缘由;②回忆和现实相交织,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展现小弟,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以哥哥对往事的回忆表现兄弟之间的亲情,真切感人。9.①苏轼词表达了兄长对弟弟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符合殷营长此时希望弟弟恢复健康的心情;②在各自的岗位上,他们相距遥远,只能相互思念。这句词也是长期一南一北的兄弟二人心境的写照:③在阿吾斯奇,作为军人的殷营长触景生情,想起此词,也是军人保家卫国、希望中国人民得享幸福安康的心声流露。【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兄弟之间因相距遥远、相处较少而自然产生的情感隔膜”说法有误。作者写这两部分是为了凸显弟弟当兵后思想的转变。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B.“以此激励三班长兄弟二人以苏氏为榜样,取得大成就”说法有误。根据原文“苏东坡和他的弟弟苏辙,文章写得好,官也做得明白。我跟三班长说,不管是当班长,还是以后当排长、当连长,对上,关键时刻要能顶上去;对下,紧要关头也要能扛下来,尽心做事”可知,教导员是为了激励弟弟尽心做事。 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叙述顺序的能力。殷营长一直在南疆驻扎,而此时突然出现在北疆,不免令人疑惑。而结合作者对小弟住院的原因的描写“拖拉机上山的时候没油了,小弟一听就拿上一桶油开上皮卡车去给拖拉机送……小弟当时就在车斗后边,被撞进砌在路边的雪堆里埋住了”可知,文中以插叙、补叙方式记载往事,是补充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说明殷营长出现在北疆的缘由。根据原文“小弟至少还活着,至少将来睁开眼是躺在一张干干净净的病床上”可知,小弟此刻一直躺在病床上没有意识。因此,作者想要展现弟弟形象,就只有通过哥哥及他人的回忆,描述过去的弟弟的所作所为。因此,文中以插叙、补叙方式记载往事,回忆和现实相交织,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展现小弟,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原文中“他那会儿已在南疆部队当班长,深夜趴在锅炉房的地上给小弟回信。他说,小弟练过武功、见过世面,他希望小弟参军,为家庭挣得荣誉”可知,哥哥与弟弟感情深厚。因此,以哥哥对往事的回忆来进行插叙、补叙,也能表现兄弟之间的亲情,真切感人。【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是苏轼对在远方的弟弟的美好祝愿,表现了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结合原文“知道这件事时,他第一反应是应当感恩、知足。小弟至少还活着,至少将来睁开眼是躺在一张干干净净的病床上”可知,苏轼词表达了兄长对弟弟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符合殷营长此时希望弟弟恢复健康的心情。结合原文“这两天他有些不太习惯。四月末,要是在南疆,白天早已经热起来。现在的北疆山上却潮湿阴冷,棉被盖在身上都又潮又重”“‘营长,这是你头一回来我们北疆边防吗?’教导员在后座问。‘对。’他说”可知,在各自的岗位上,他们相距遥远,只能相互思念。这句词也是长期一南一北的兄弟二人心境的写照。根据原文“苏东坡和他的弟弟苏辙,文章写得好,官也做得明白。我跟三班长说,不管是当班长,还是以后当排长、当连长,对上,关键时刻要能顶上去;对下,紧要关头也要能扛下来,尽心做事”“他在信里拉杂说了两页纸才切入正题。他说,希望小弟参军,为家庭争得荣誉。信寄出后的第三个月,小弟入伍进疆。先在团里的步兵营待了几年,后被调往阿吾斯奇”可知,作者有意在结尾写这两句词,是有感于殷营长和小弟同为戍边战士、同有为国奉献的精神,同时也是军人保家卫国、希望中国人民得享幸福安康的心声流露。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夫天之生人也,盖非以为君也;天之立君也,盖非以为位也。夫为人君,行其私欲而不顾其人,是不承天意,忘其位之所以宜事也。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顺德规谏,勿振以威,毋格其言,博采其辞,乃择可观。夫有文无武,无以威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尧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痛万姓之罹罪,忧众生之不遂也。有一民饥,则曰:“此我饥之也。”有一人寒,则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则曰:“此我陷之也。”仁昭而义立,德博而化广,故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治。先恕而后教,是尧道也。人臣之术,顺从而复命,无所敢专;义不苟全,位不苟尊,必有益于国,必有补于君,故其身尊而子孙保之。晏子朝,乘敝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任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交游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敝丰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晏子出,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三返不受。公不悦,趣召晏子。晏子至,公曰:“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晏子对曰:“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人,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遂让不受也。子贡问孔子曰:“赐为人下,而未知所以为人下之道也。”孔子曰:“为人下者,其犹土乎!种之则五谷生焉,掘之则甘泉出焉,草木植焉,禽兽育焉,生人立焉,死人入焉,多其功而不言。为人下者,其犹土乎!”(摘编自《说苑·君道》《说苑·臣术》)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交游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敝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B.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交游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敝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C.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交游/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敝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D.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交游/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敝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与“故有道者不处”(《<老子>四章》)两句中的“处”字含义不同。B.“故不赏而民劝”与“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孟子《兼爱》)两句中的“劝”字含义相同。C.“遂让不受也”与“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两句中的“让”含义相同。D.“多其功而不言”与“智勇多困于所溺”(《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的“多”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先写君王应该懂得的治国治民之道,接着写作为人臣应该具备的品格,最后写要做贤臣需懂得做人的道理,将修身与治国结合为一体。B.尧以天下为己任,将百姓挨饿受冻视为自己受苦,最终确立了广施恩德、先宽容后教育的仁义之政,实现不用赏罚人民就得到治理的局面。C.晏子身居尊位,却乘坐破旧不堪的车子,是想通过节省自身生活上的花费,为国人做不尚奢靡的榜样,即使触怒君主也没改变自己的原则。D.在子贡询问为人之下的道理时,孔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告诉子贡:为人下者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像泥土一样默默无私奉献却不夸耀自己。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顺德规谏,勿振以威,毋格其言,博采其辞,乃择可观。(见文中画横线处)(2)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见《屈原列传》)【答案】10.D11.C12.B13.(1)遵循道德与劝诫,不要动用威势震慑他们,也不要拒绝他们的进言,要广泛采纳他们的意见,从中选取可借鉴的。(2)屈原思念君王、振兴国家而想要使楚国回归富强局面的意愿,在一篇作品中再三表达出来。【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句意:我依赖君王的恩赐,才得以用俸禄福荫父、母、妻三族,惠及国内喜好交游的贤士,使他们都能得以生存。我每天都能吃饱穿暖,还有旧车和劣马载我出行,可以奉养自身,这一切对于我来说已经足够了。“及国交游”中,“及”是动词,“国交游”则为动词“及”的宾语,而其中“国”则为定语,故应在“及”前,“游”后断开,排除AB;“于”意为对于,“于臣”作为“足”的状语,故应在“于”前断开,排除C。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A.处于,担任;为,做。两句中的“处”字含义不同。句意:凡是位于尊贵地位的人一定会恭敬地对待下属/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B .两句中的“劝”字都解释为“鼓励”。句意:所以虽然没有奖赏,但人民都受到鼓励/又怎么可以不禁止恶行而鼓励善行呢?C.推辞;责备。两句中的“让”含义不同。句意:于是推辞不接受/使者很高兴,就用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D.形容词,意为“很多”;状语,意为“大多”。两句的“多”含义不同。句意:土地的功劳非常多,但从不表功/聪明勇敢的大多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将百姓挨饿受冻视为自己受苦”不正确。文中的饥之、寒之、陷之都是使动用法,尧是将百姓受饥寒、犯罪过归咎于自己。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振”,震慑;“格”,搁置,拒绝、排斥;“观”,借鉴。(2)“存”,思念、保全;“反覆”,回归;“致”,表达。参考译文:上天创造人,并不是为了做君主;上天设立君主,也并不是只为了这个位置。做君主的人,只顾自己的私欲而不顾及他的子民的,是不遵循上天的意志,忘记自己拥有这个位置是为了方便做事。所以凡是位于尊贵位置上的人一定要恭敬地对待下面的人民:遵循道德与劝诫,不要动用威势震慑他们,也不要拒绝他们的进言,要广泛采纳他们的意见,从中选取可借鉴的。只有文德而没有武德,不足以威慑下级人民;只有武德而没有文德,人民只会畏惧而不会亲近;只有兼具文德和武德,威严与德行才能成立。唐尧心怀天下百姓,用尽心力去周济贫民,为百姓遭受罪罚而痛心,为众生不能顺利生长而忧心。有一次遇到一个百姓挨饿,他就说:“这是我使他挨饿的啊。”有一次遇到一个百姓受冻,就说:“这是我使他受冻的啊。”有一百姓犯了罪,尧就说:“这都是我使他陷入此等境地的。”他仁爱昭著而树立正义,施恩众多而教化深广;所以即使不加以奖赏,百姓也都很努力;不施加刑罚,民众也会很安定。他往往先推己及人,然后再对别人施以教导,这就是尧治理天下的方法啊!做为臣子的方法,是能够顺从君主,完成君主交代的任务,而不独断专行;能坚持大义而不苟且以保全自己,身居高位却并不妄自尊大,这样一定能够对国家有贡献,对君主有裨益。所以他能身份尊贵,并且保有子孙的荣华富贵。 晏子上朝,每天都是乘坐一辆破旧的马车,拉车的马也是不能快跑的劣马。景公见到这种情况,说:“唉!难道是我赐给先生的俸禄太少了吗?为什么先生会乘坐这么不堪胜任的破旧马车呢?”晏子答道:“我依赖君王的恩赐,才得以用俸禄福荫父、母、妻三族,惠及国内喜好交游的贤士,使他们都能得以生存。我每天都能吃饱穿暖,还有旧车和劣马载我出行,可以奉养自身,这一切对于我来说已经足够了。”晏子出宫后,景公命令梁丘据从宫中选一辆有四匹好马的大车赠送给晏子,然而被晏子拒绝了,甚至连续送了三次晏子都没有接受。景公很不高兴,立即召见晏子。晏子到了以后,景公说:“如果先生再不接受这辆马车,那么我以后也不乘坐马车了。”晏子说:“主公您遣使我成为治理百官的官员,我就应当节俭自身衣服饮食的供养,奉行节俭的风气,以便去顾及齐国国内的民众,然而即便如此,我还是唯恐自己有过于奢侈而没有顾及民众的行为。如今这有四匹好马驾驭的大车,主公您乘坐其上可以,而臣下也乘坐这样的马车行驶于君王之下,那么民众就会效法而做事不讲求最佳的行为方式,出现那些追求奢华的衣服和饮食浪费而不顾自己行为的人,如此下去,我将没有理由去禁止他们。”于是,晏子谦让而辞谢了景公,始终没有接受这个赏赐。子贡问孔子说:“我端木阳为人臣子,但是却不知道为人臣子的道理。”孔子说:“作臣子的,就如同土地一样。在土地上面播下种子就会长出五谷,向地下挖掘就会涌出泉水,草木依赖它生长,禽兽依赖它繁衍,人类活着的时候靠它生存,死后靠它埋葬。土地的功劳非常多,但从不表功,做人家的臣子,就应该像土地一样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独登东岩陆游早慕功名已绝痴,晚耽笔墨愈无奇。牧叛未乳身先老,化鹤①重归语更悲。朋旧在亡成断梦,山河兴废入孤吹②。悠然独倚阑干笑,又过簪萸泛菊③时。【注】①化鹤:陶潜《搜神后记》记载,辽东人丁令威学道于灵虚山,离家多年后化身为鹤归乡,徘徊空中而言:“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家累累。”遂高上冲天。②孤吹:多指一人吹笛。③簪萸泛菊:自汉至宋,北人九月九日宴会,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祈愿令人长寿。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与《书愤》同为诗人晚年时所作,但和《书愤》的悲怆郁愤风格大有不同,显出清旷淡远而又苍凉的风味。B.回顾生平经历,诗人自我解嘲:已经放弃了对建功立业的痴心追求,一心写作诗文,但诗文也没有奇特之处。C.第四句化用典故,表达自己对比早年志向和现今处境产生的物是人非之感,因不能学道消去烦恼而更感悲伤。 D.“笑”字意味深长。诗人悠然的笑容看似契合节日欢乐之景,实际上难掩朋旧零落、知音难觅、忧心国事的孤独。15.诗歌第三句“牧叛未乳身先老”使用典故,诗人有什么用意?【答案】14.C15.诗句记载的是苏武牧羊的事迹。①诗人自比苏武,虽受磨难却内心坚定、持节不失、忠贞自守;②诗句看似指在公羊还未产乳的时候人就先年纪老大了,实际侧重指时光飞逝;③结合诗歌来看,诗人身具美好品质却年华老去,功业未成,也借此典故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感伤之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因不能学道消去烦恼而更感悲伤”不正确。原句意为若能像丁令威一样化身为鹤回到旧时,我一定会因不能实现早年志向、空度时光而比丁令威更悲伤。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诗句“牧叛未乳身先老”所写的是苏武牧羊的典故。汉苏武出使匈奴,单于胁迫他投降,苏武不屈服。后来把他流放到“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公羊),羝乳乃得归。”羝根本不会产乳,以此来断绝他回汉的希望。苏武在匈奴坚持了十九年,“及归,鬚髮皆白”。苏武心向大汉,在匈奴受苦十九年仍未屈服。而陆游所处的南宋,宋朝和北方少数民族之间也战乱不断,颇令人有“山河兴废”之感。而陆游身为爱国诗人,所以他使用苏武的典故,是为了表达自己虽受磨难却内心坚定、持节不失、忠贞自守的意志。“未乳身先老”意思是指在公羊还未产乳的时候人就先年纪老大了,而在诗人这里,结合后文“朋旧在亡成断梦,山河兴废入孤吹”可知,诗人在这里重在表达时光飞逝,自己年老身衰之感。所以这里诗人侧重指时光飞逝,自己功名无望之悲。结合后半句“化鹤重归”可知,诗人身具美好品质,但最终却只落得“朋旧在亡成断梦,山河兴废入孤吹。悠然独倚阑干笑,又过簪萸泛菊时”的结局,只留自己一人年华老去。所以诗人是借此典故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感伤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因为把实现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一直到死方能停止,任重道远,所以“________”(《论语》十二章之《泰伯》)。(2)贾谊和欧阳修分别对秦朝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进行总结,表达了“______ ”(《过秦论》)和“_________,________”(《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观点。(3)《锦瑟》中“______,______”两句,化用庄周和望帝的典故,表达诗人迷惘而又失落的感受。【答案】①.士不可以不弘毅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③.忧劳可以兴国④.逸豫可以亡身⑤.庄生晓梦迷蝴蝶⑥.望帝春心托杜鹃【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弘”“逸豫”“鹃”。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兰考,树大根深的“焦桐”,被视为焦裕禄精神的象征。无论光风霁月,繁花似锦,还是寒凝大地,落木萧萧,早已人格化的“焦桐”均遗世独立,御风而行。五湖四海的人们景仰“焦桐”,到兰考必欲一睹“焦桐”踔厉风发的神韵,在亲炙焦裕禄手泽的英雄化身前流连忘返。但“焦桐”的前世今生,却①。1963年开春,焦裕禄到城关公社胡集大队朱庄村组织防风固沙试点工作。兰考八十四个风口,朱庄以村前村后五个风口和五条千米沙丘,居全县风沙危害程度之冠。焦裕禄实地走访后,从张市镇边岗村采购苗木,带领群众在五个风口累计栽种五十亩泡桐林,形成五道防风林。这些遏阻风沙的绿色屏障,使肆虐多年的风沙___②___。焦裕禄生前喜爱泡桐,遍及兰考的泡桐在防风固沙、涵养水土的同时,也以优良的声学品质和防腐耐碱性能回馈伯乐、造福人民,成为兰考振兴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战略资产。“焦桐”也在声名日炽中演化成焦裕禄精神的绿色隐喻。半个多世纪③,又历霜雪,“焦桐”拔地参天,冠盖如云。笔直的树干,犹如一根硕壮无比的擎天柱,把大地的滋养、信任和重托,凝结成具有丰碑和图腾价值的标识。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象征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7.①鲜为人知②销声匿迹③栉风沐雨18.①该句将“焦桐”的树干比作擎天柱,写出“焦桐”高大挺拔的特点,突出它扎根大地、涵养水土的作用;②该句也象征着“焦裕禄精神”在紧密团结群众的过程中产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复兴。 【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依据“‘焦桐’的前世今生”推断应该说的是“焦桐”的历史,并依据“却”可知其历史知道人的不多,故可填写“鲜为人知”。“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第二空:依据“遏阻风沙的绿色屏障”推断由于植树造林,风沙减少了,甚至没有了,故可填写“销声匿迹”。“销声匿迹”:形容消失得无影无踪。第三空:依据“又历霜雪”推断半个多世纪经历了很多苦难、风雨,辛苦地克服了很多难题,故可填写“栉风沐雨”。“栉风沐雨”:风梳发,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比喻修辞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句子中将“树干”比作“擎天柱”,把“焦桐”的形象特点——高大挺拔生动的表现了出来。同时“擎天柱”强大的支撑力和“焦桐”扎根大地、涵养水土的作用,一起成为焦裕禄为百姓奉献一生的精神象征,运用比喻更好的传达了作者的意图,也让读者印象深刻。“把大地的滋养、信任和重托”象征着“焦裕禄精神”从群众中来,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维结出的硕果,也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任,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特定时代背景下诞生的。象征修辞的表达效果寓意深刻,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具体到本句中表达了“焦裕禄精神”在紧密团结群众的过程中产生,即从群众中来,最后这种精神成为了“丰碑和图腾”,即成为了发展和复兴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实现了为群众的目的。(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端午节,又称“夏节”,是指“五月五日”,还是“午月午日”,向来众说纷纭。其实,这和中国古代使用的纪年法有关。上古时期,很多节气是按照干支的序次来确定的。人们已观测到,天上的北斗星“指午夏至”。随着汉代统一颁行历法,对日月星辰的观测和上古多种历法出现合流。端午节的节期经历了从干支纪年到数字纪年的转换,历法中的“午月午日”,①。《礼记·月令》载:“是日至,阴阳争,死生分。”这种说法逐渐沉淀在文化认知中,形成了端午节早期的“恶日观”。②,这一天,人们采艾悬于门上,用兰汤沐浴,佩戴装有雄黄的荷包,用五彩丝线系手臂。诸多礼俗的端午在“万物满长,初实有成,阴气萌作,疫疠流行”的五月,都是“应天顺时”传统文化流脉的具体表现,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守望。 魏晋南北朝时,《荆楚岁时记》记有“是日,竞渡”,又解释竞渡之俗说:“俗以五日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至今竞渡是其遗俗。”此时,③,浸染了道德与伦理的色彩,镌刻着民众的价值取向与精神诉求。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0.请结合文本简述“恶日观”的含义并分析它得名的缘由。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9.①也演变为“五月五日”②为了避恶祛病③端午节和屈原联系起来20.①“恶日观”的含义是认为端午节是不好的、不吉祥的、会给人们带来不幸的日子。②因为在阴阳观念的影响下,人们认为五月是阴气萌生、疾病和瘟疫流行的月份,端午是阴与阳、死与生力量抗衡、变动的关键时节。21.在“万物满长,初实有成,阴气萌作,疫疠流行”的五月,端午的诸多礼俗都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守望,是“应天顺时”传统文化流脉的具体表现。【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从前文“端午节的节期经历了从干支纪年到数字纪年的转换”可知,这是揭示了从“午月午日”演变为“五月五日”的原因,填入句子应是关于最后演变的结果,故可以填入“也演变为‘五月五日’”。第二空,从后文“这一天,人们采艾悬于门上,用兰汤沐浴,佩戴装有雄黄的荷包,用五彩丝线系手臂”可知,这些都是避恶祛病所采取的措施,所以填入句子应是表示为了达到避恶祛病的目的,可以填入“为了避恶祛病”。第三空,从前文“俗以五日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至今竞渡是其遗俗”可知,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将端午节和屈原联系起来。故可以填入“端午节和屈原联系起来”。【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及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从文中“《礼记·月令》载:‘是日至,阴阳争,死生分。’这种说法逐渐沉淀在文化认知中,形成了端午节早期的‘恶日观’”可知,古代人认为端午节是阴阳相争、生与死较量的日子,所以这个日子是不好的、不吉祥的,会给人们带来不幸。据此可以得出“恶日观”的含义是认为端午节是不好的、不吉祥的、会给人们带来不幸的日子。从文中“《礼记·月令》载:‘是日至,阴阳争,死生分。’”“诸多礼俗的端午在‘万物满长,初实有成,阴气萌作,疫疠流行’的五月”可知,在《礼记》中,根据阴阳理论,人们认为五月是阴气萌生、疾病和瘟疫流行的月份,端午是阴与阳、死与生力量抗衡、变动的关键时节。【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共有三处语病:(1)搭配不当,“端午是……的表现,表达守望”主宾搭配不当,应是“礼俗是……的表现,表达守望”。应将“诸多礼俗的端午”改为“端午的诸多礼俗”,使之与后面的动词搭配正确。(2)语序不当,“在‘万物满长,初实有成,阴气萌作,疫疠流行’的五月”应为句子的状语,应放在句首,与后面主干句用逗号隔开。(3)语序不当。因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守望”和“是‘应天顺时’传统文化流脉的具体表现”是递进关系,故应先说“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守望”,再说“是‘应天顺时’传统文化流脉的具体表现”。故正确表述为:在“万物满长,初实有成,阴气萌作,疫疠流行”的五月,端午的诸多礼俗都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守望,是“应天顺时”传统文化流脉的具体表现。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班级举行“职业生涯规划论坛”,同学们就自己未来的专业选择纷纷发言,大家的意见基本上有这三种:一是“国家现在最需要什么人才,我选择的就是什么专业”;二是“我的兴趣与国家需要一致,我喜欢的就是我的专业”;三是“我的特长能满足国家需要,我擅长的就是我的专业”。作为新时代青年,你对国家需要、个人兴趣和自身特长三者关系有什么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类型是引语类材料。 作文材料在“职业生涯规划论坛”的情境中以同学讨论的方式提出观点。三种意见主要涉及影响青年专业选择的三种因素:国家需要、个人兴趣和自身特长。三种意见都紧扣“国家需要”这一要素,启示学生在专业选择上首先要考虑“国家需要”这一关键因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应是空话而应该落在实处。第一种意见为“国家现在最需要什么人才,我选择的就是什么专业”,这是完全把“国家需要”放在首位,不感兴趣的专业自己可以培养兴趣,不擅长的专业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提升自己,为国家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种顾全大局、不惧困难的精神值得赞扬。如果能认识到只考虑“国家需要”,而不顾及“个人兴趣”和“自身特长”,可能会削弱个人的职业幸福感和获得感,着重表明个人为了国家需要应主动做出牺牲,文章更显深刻。第二种意见为“我的兴趣与国家需要一致,我喜欢的就是我的专业”,意味着如果“个人兴趣"和"国家需要"一致,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如果"个人兴趣"和“国家需要”不一致,放弃自己的兴趣,选择国家需要的专业,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专业上取得突出成绩,更是值得赞扬的。如果只谈“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之类的,应视为跑题作文。第三种意见为“我的特长能满足国家需要,我擅长的就是我的专业”,意味着如果“自身特长"和"国家需要"一致,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用自己的专长为国家发展做贡献;如果考虑到了“国家需要”,自己也选择了能够促进国家发展的专业,但通过实践,发现自身条件并不适合这一专业,而转为国家需要的其他专业,也是无可厚非的;我们不赞同的,是不经实践,就认为自己不适合某个专业,轻率地选择其他专业的行为。写作时,需以青年学子的身份,在响应“国家需要”这个大前提下,再去考虑“个人兴趣”和“自身特长”,唯有如此,才能在工作领域做出突出成就和贡献。对以上三种要素,“国家需要”这一点无疑最为重要,在论述中必须涉及且应居于首要位置。对国家需要、个人兴趣、自身特长三种因素的关系,应该辩证地看待,既要注重“国家需要”,又要兼顾“个人兴趣”和“自身特长”。行文时如果只强调“国家需要”的重要性,不考虑“个人兴趣”和“自身特长”,不结合实际情况,只突出满腔热情,内容比较空洞,酌情扣分。立意:1.打好专业发展的“组合拳”。2.国既需,己即择。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好恶避趋之。4.以吾之所长,助国之振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