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561616
大小:191.58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3-10-23
《河南省豫北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河南省豫北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试卷主要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①一段时间以来,《演员的诞生》《导演请指教》等揭示艺术创作“奥妙”的演评类综艺节目受到观众喜爱。其中“演”后的点评环节还引起诸如“什么是好的表演”“好电影的标准是什么”等艺术问题的讨论,无形中向观众普及了文艺知识,帮助人们拓展品评作品的思维。②演评类综艺节目的流行有其社会土壤。对创作者来说,要让艺术焕发旺盛的生命力,需要不断与受众对话,在专业评论和观众评价中得以精进。于观众而言,长期大量的艺术欣赏,使他们在特定“垂直领域”内的专注度、专业性得以提升,他们已经不满足于“看热闹”,还希望看懂门道,在审美体验之外获得专业知识。这两方面需求相向而行,让演评类综艺节目受到关注。③演评类综艺的快速发展,还借助了综艺节目进行知识普及的“东风”。传播平台日益多元、网络渠道不断拓宽,综艺节目已经不再满足于拼盘式的文艺展示,而是以丰富多样的综艺样式开拓各行各业“垂直领域”,展示更加丰富的社会生活,普及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比如把文物知识搬上荧屏的《国家宝藏》,探讨中国文化元素与流行音乐怎样融合的《中国潮音》等。综艺节目发挥直观展示、生动诠释等视听优势,为知识普及提供了更多可能性。④在演评类综艺节目中,艺术知识的专业属性和综艺节目的娱乐属性能否兼容?怎样寓教于乐?这是难点所在。尊重知识是有效普及的前提。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能够辅助知识传播,强化对原理的理解和记忆。首先,创作者要足够熟悉相关知识,并且不能为了娱乐效果而牺牲知识的准确性和严肃性;其次,营造观众容易进入的场景,为普及艺术知识提供生动形象、曲高和众的样本,做到通俗而不失准确、轻松但不乏深刻。 ⑤区别于其他艺术普及类节目,演评类综艺的“先演后评”模式增加了更多趣味性和紧张感,促使观众自我代入“点评者”角色,也激发观众进行艺术思考;同时,为观众提供了近距离观察的沉浸感和交流互动的参与感,与主创、嘉宾“隔空对话”,这种平等交流氛围也为艺术普及提供了合理、合适的情境。比如在综艺节目《2060》中,来自动漫制作、电子音乐、戏剧表演等领域的评审成员细致分析舞台美术设计理念,评点虚拟形象的表演风格和艺术效果,让有一定距离、充满“未来感”的艺术形式变得更易亲近。可以说,善于抓取典型话题,用深入浅出、轻松幽默的交流让知识和理论“豪华落尽见真淳”,才能优化艺术普及效果,达到传播目的。⑥演评类综艺节目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营造尊重差异的探讨氛围,培养理性的观赏心态,让艺术普及有格局、有活力。艺术鉴赏活动既有基于客观事实的群体共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基于主观感受的个体判断。普及艺术知识的目的,是要拓宽不同群体看待问题、欣赏艺术的视角,增进欣赏群体之间的理解与交流。从创作者到受众,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识别高下优劣并理解差异、尊重差异,关系到艺术作品能否拥有一个良性的、健康的生长环境与传播生态。⑦目前,诸多演评类综艺节目对艺术普及的多角度实践已经展现出新意和亮点,但这类节目在整体综艺市场上所占份额依然有限。节目的娱乐性和专业性之间如何调节,作品类型和受众偏好之间如何更精准地对应,都是值得持续关注和探讨的话题。期待涌现出更多有新意、有质感的综艺节目参与艺术普及,在繁荣发展文艺创作中发挥更大作用。(摘编自刘洋《探索艺术普及新渠道》)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艺术创作者和观众两方面需求相向而行,为演评类综艺节目受到关注并流行提供社会土壤。B.综艺节目直观展示、生动诠释等视听优势有助于知识普及,这为演评类综艺的快速发展提供助力。C.其他艺术普及类节目不像演评类综艺那样具有趣味性和紧张感,也不能激发观众进行艺术思考。D.演评类综艺要持续关注和探讨如何处理好艺术知识的专业性和综艺节目的娱乐性的兼容问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①段指出近来《演员的诞生》等演评类综艺节目受到观众喜爱的现象,并提出中心论点。B.文章第③段列举《国家宝藏》等综艺节目,意在论证综艺节目发挥视听优势进行知识普及的流行。C.文章第⑤段使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论证了演评类综艺节目“先演后评”模式的优势。D.文章在论述演评类综艺节目流行、发展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难点的方法,并展望其未来。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演评类综艺节目便于向观众普及文艺知识,有助于提升观众在特定“垂直领域”内的专注度和专业性。B.寓教于乐、解决演评类综艺节目的难点,需要创作者足够熟悉相关知识并为观众营造容易进入的场景。 C.演评类综艺节目“先演后评”模式的核心内涵是为观众提供近距离观察的沉浸感和交流互动的参与感。D.演评类综艺节目普及艺术知识的实践有助于为艺术作品营造一个良性的、健康的生长环境和传播生态。【答案】1.C2.D3.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其他艺术普及类节目……也不能激发观众进行艺术思考”说法过于绝对。第⑤段原文为“区别于其他艺术普及类节目,演评类综艺的‘先演后评’模式增加了更多趣味性和紧张感,促使观众自我代入‘点评者’角色,也激发观众进行艺术思考”,没有说其他艺术普及类节目不能激发观众进行艺术思考。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相关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A.“并提出中心论点”说法错误。本文的论点是“演评类综艺节目为什么能够流行”,在文章的第①段中并没有提出论点。B.“意在论证综艺节目发挥视听优势进行知识普及的流行”说法错误。文章第③段列举《国家宝藏》等综艺节目,意在论证“演评类综艺的快速发展,还借助了综艺节目进行知识普及的‘东风’”。C.“文章第⑤段使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说法错误。文章第⑤段没有使用引用论证。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核心内涵是为观众提供近距离观察的沉浸感和交流互动的参与感”说法错误。原文第⑤段的表述为“区别于其他艺术普及类节目,演评类综艺的‘先演后评’模式增加了更多趣味性和紧张感,促使观众自我代入‘点评者’角色,也激发观众进行艺术思考;同时,为观众提供了近距离观察的沉浸感和交流互动的参与感,与主创、嘉宾‘隔空对话’,这种平等交流氛围也为艺术普及提供了合理、合适的情境”。其中“观众提供近距离观察的沉浸感和交流互动的参与感”只是演评类综艺节目“先演后评”模式的优点之一,作者并没有说其是核心内核。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拉乌尔定律是物理化学的基本定律之一,该定律可表述为:“在某一温度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等于纯溶剂的饱和蒸气压乘以溶剂的摩尔分数。”该定律是法国物理学家F.M.拉乌尔于1887年在研究不挥发性非电解质的稀薄溶液时,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来的,后来发现,它对于其他稀薄溶液中的溶剂也是正确的。拉乌尔定律是稀薄溶液的基本定律之一,作为溶液热力学研究的基础,它对相平衡和溶液热力学函数的研究起指导作用。此定律后来在蒸馏和吸收等化学过程的计算中广为应用。(摘编自《百科知识》)材料二:在古代,形容一个人豪爽能饮可以用“大碗喝酒”“千杯不醉”等词汇来形容,描述酒的量词很多都是碗、斗、坛,如“李白斗酒诗百篇”。为什么古代的人都那么能喝?这是因为在元代以前出现的酒都是发酵酒,一般度数比较低,不超过二十度,不像现在意义上的白酒。而现在的高度白酒,其出现离不开白酒蒸馏技术。有了蒸馏技术,人们才能生产出蒸馏酒,从而使得高浓度酒的出现成为可能。蒸馏酒的出现时间较多人认可为元代,最早提出此观点的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元代文献中已有蒸馏酒及蒸馏器的记载。如《饮膳正要》作于1331年,故14世纪初,我国已有蒸馏酒。白酒酿造生产过程中,生香靠发酵,提香靠蒸馏。所谓蒸馏,就是利用母糟中各液体组分挥发性的不同,用加热、汽化及冷凝的方法,将母糟中所含的乙醇及香味成分提取出来,并排除有害杂质的操作,俗称:“烤酒”。这个过程符合拉乌尔定律。拉乌尔定律指出:混合溶液中,蒸汽压高(沸点低)的组分,汽相中的含量,总是比液相中高;反之,蒸汽压低(沸.点高)的组分,在液相中的含量,总是比汽相中高。水的沸点在常压下是100C,酒精(也就是乙醇)的沸点在常压下是78.3C,酒精的沸点低,更容易挥发,在同一汽态环境下,酒精含量就相对多。具体的可以参照下面的曲线图。液态发酵溶液里面的酒精含量一般在13%左右,固态酒醅里面的酒精含量一般在5%左右,把5%的酒精要提.升到60%或者70%,就需要加热变成蒸汽,这是因为如拉乌尔定律所揭示的那样酒精在汽相中的含量比液相中的含量高。 酒精水溶液的蒸馏变化图(摘编自邹江鹏《为什么古代的人都那么能喝?真相原来如此》)材料三:想要水变甜,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加糖,是不是有点失望。别急,加了糖的水可以让水的沸点升高,轻松超过100°C。这可以用一条物理化学定律来解释:“拉乌尔定律”表明,加入了不挥发溶质的溶液,其沸点会高于纯溶剂的沸点。一句话概括,就是糖水的沸点比纯净水沸点高。那么问题来了,沸点为105°C的糖水有多甜呢?有实验论文表明,沸点在105C的蔗糖水溶液浓度达到了70%左右。也就是说,一瓶1.2升可乐那么多的水,想要达到105°C的沸点,需要加入约800克的糖,差不多是超市购买2袋的量。真的是齁甜。说到105°C的水,大家第一反应都是汽态是不是?其实,105°C的水也会变成“冰”。经过多次实验后,科学家们得到一个验证,当水温达到了105°C的时候,密闭容器之中的水,无法从液态转变为汽态,因此也就导致某些热量无法成功地被释放掉,所以才能形成“冰块”模样。这种冰是在高温状态下融合到一起的,只是一种特殊的结晶体而已,与低温状态下形成的冰块差距是很大的。在高温状态下,形成的这种冰,被科学家们称为“超级冰”,之前就有人们曾经进行过研究,发现到了“超级冰”的存在。超级冰在巨大的压力下,会形成100个微小集群,超出1600公里/小时的速度快速生长,就是这一个发现,也证明地球表面的水,或许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结冰而成的。你看,同样是105°C的水,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完全不同。你以为是“暴沸”,但也有可能是“寒冰”。(摘编自瑾睿《105°C的水,到底有多甜》)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拉乌尔定律是法国物理学家拉乌尔早在1887年提出的有关稀薄溶液的一个基本定律,该定律广泛应用于工业化学生产过程的计算中。B.古代人能“千杯不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古代的酒与现在的高浓度蒸馏酒不同,古代的酒都是发酵酒,一般度数比较低。C.材料二图表显示,在酒精蒸馏加热的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原液中的酒精含量就会不断减少,而蒸汽中的酒精含量则不断增加。D.根据拉乌尔定律,糖水的沸点比纯净水沸点高,而要让蔗糖水的沸点提高5°C,则需再添加70%左右的蔗糖,那样糖水会变得齁甜。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拉乌尔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是溶液热力学研究的基础,对相平衡和溶液热力学函数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B.白酒蒸馏是利用酒精的沸点和水的沸点不同,把酒精从含酒精的水溶液或者是含酒精的固态酒醅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符合拉乌尔定律。C.材料二图表显示,含酒精的发酵醪液(即原液)加热到91°C左右的时候开始沸腾,沸腾之后的蒸汽里面酒精浓度可以达到60%左右。D.105°C的水不是液态也不是汽态,而是固态的“冰”,这种“冰”和一般的冰不同,是一种特殊的晶体结构,也被称为“超级冰”。6.“拉乌尔定律”在生产中有什么作用?这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答案】4.C5.D6.作用:拉乌尔定律可用于指导与溶液热力学相关的生产活动,如白酒蒸馏等,在其蒸馏和吸收等化学过程的计算中可以应用到拉乌尔定律。启示:①科学定律是严谨的,它能够指导人们进行发明和创造,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②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现象,并从中发现科学规律,推动科学的进步。【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该定律广泛应用于工业化学生产过程的计算中”错,材料一原文是“此定律后来在蒸馏和吸收等化学过程的计算中广为应用”。B.“古代的酒都是发酵酒”错,材料二原文有“在元代以前出现的酒都是发酵酒”,而元代就出现了蒸馏酒。 D.“要让蔗糖水的沸点提高5°C,则需再添加70%左右的蔗糖”错,根据材料三,应该表述为“要让水的沸点提高5°C,则需再添加70%左右的蔗糖”。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D.“105°C的水不是液态也不是汽态,而是固态的‘冰’”错,根据材料三,105°C的水成为“冰”是有条件限制的,不是所有105°C的水都呈现为“冰”状的晶体结构。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拉乌尔定律是稀薄溶液的基本定律之一,作为溶液热力学研究的基础,它对相平衡和溶液热力学函数的研究起指导作用。此定律后来在蒸馏和吸收等化学过程的计算中广为应用”可知,拉乌尔定律可用于指导与溶液热力学相关的生产活动,如白酒蒸馏等,在其蒸馏和吸收等化学过程的计算中可以应用到拉乌尔定律。根据“该定律是法国物理学家F.M.拉乌尔于1887年在研究不挥发性非电解质的稀薄溶液时,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来的,……它对相平衡和溶液热力学函数的研究起指导作用。此定律后来在蒸馏和吸收等化学过程的计算中广为应用”“有了蒸馏技术,人们才能生产出蒸馏酒,从而使得高浓度酒的出现成为可能”可知,科学定律是严谨的。它能够指导人们进行发明和创造,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根据“想要水变甜,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加糖,是不是有点失望。别急,加了糖的水可以让水的沸点升高,轻松超过100°C”“说到105°C的水,大家第一反应都是汽态是不是”“经过多次实验后,科学家们得到一个验证……”可知,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现象,并从中发现科学规律,推动科学的进步。(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一道千金尹瘦石冯骥才 海户养船的天成号韩家老爷子做寿。管家说:“我家新翻盖了一间花厅,迎面墙缺幅横批大画,顶好是丈二匹。”萃华斋的铁嘴八哥从铺子里拿纸回去,当晚把老亮、狗圣、扛头那一小群小子全叫到家,一说,转过天来狗圣就带来一位画家。这人又高又瘦又干又脆一根细麻秆儿;小脑袋顶大赛个茶壶,眼珠赛玻璃球,有眼无珠,亮而无神;耳朵好比蒲扇,脑袋后一根猪尾辫,可是前额发短,流不到辫子上去,四散开一片黄毛。袍子赛卦摊的帐子,有土有泥有洞有补丁;细赛枯枝的手攥卷画儿。八哥介绍说:“这位是咱天津卫画界的奇才,尹瘦石,尹七爷!”大家压根儿没听过这姓名,再瞧这打扮,不赛有身份的名人也不赛玩风流的名士,倒赛一个穷鬼。这尹瘦石把扎画的红线绳解去,剥开包画的破毛头纸。这纸满是墨渍色渍水渍,原是作画时垫在画下边的衬纸。惹惹忙帮忙,捏着卷首,一点点打开画卷儿。先露出一个粗笔写意勾勒的童子,倒还有味儿。这童子手里拿根绳子,下边画上只有这绳,一根线儿。画打开一半,还是条线,这线就没完没了。愈急着往下看愈没东西,直打到另一端,才现出一辆小车,车上十八个金元宝。画上题四个字:天天进宝。画拿进韩家,老爷就火了。说画上嘛都没有,一尺一根线就要十两银子,是画钱还是纸钱?管家把这话原封不动告诉八哥。八哥笑道:“尹七爷说,请您家老爷邀来天津卫名人,一齐作画。只要有一位能画出这条线,他分文不取,天天拿扫帚给您扫大门口。”八哥这套话给传进去,韩家老爷立时应了,出帖子真的把天津卫画界名人请进家门。连大名赛日月的张和庵、马景韩、黄益如、黄山寿、吴秋农、王铸九、方药雨全到齐了。似乎不来就没能耐,来了也要瞧瞧这土里冒出来的狂夫有嘛拿手本事。尹七爷坐在一边,没人理他,好赛理这无名之辈就矮一截;墙上挂着尹七爷的《天天进宝图》,各位一瞅就赶紧扭身回身背身,好赛多瞧一眼就给这一介草夫添点神气。名人交名人,名人看名作,名借名,名托名,名仗名,名添名。只有八哥站在尹七爷身后,照应着这位打擂来的奇人。尹七爷只管一边喝茶,好赛等着瞧小孩子们玩耍。还是方药雨有根,上来一捋袖子就干,先打右边几笔画个蜘蛛网,跟手打网里拉出一条蛛丝来。众人点头称好叫妙喝彩助威,恨不得他一下打败那无名小卒毁了完啦。可是这条蜘蛛网来到四尺开外,笔头就挺不出,线条也塌下来,再一顶劲,忽叫:“笔没墨了。”只好搁笔,脸赛红布。黄山寿笑了笑,走到案前,把长长胡子一挽,撂在肩上,捉笔就来,先嘛不画,只画一线,打右朝左,赛根箭射过去,出手挺奇,一下把众人招得拥上前。黄山寿与吴秋农不同,吴秋农擅长小写意花鸟,平时顶大画二三尺的条幅;黄山寿是山水出身,动辄六尺中堂,粗笔泼墨,一气呵成,向例以气取胜,可那是连笔带墨一大片,笔不足,墨可补。当下这大白纸上,好坏全瞧这条线,无依无靠无遮无拘无藏无掖,好赛唱戏没有胡琴锣鼓帮忙,就得全仗嗓子。有味没味嘛味,都在单根一条线里,必得有气有神有势有质有变幻有看头嚼头品头才行。笔尖不过手指头大小,蘸足不过一兜墨,必得会使,再说一张长的线,还要悬腕悬肘悬臂拔气提气使气,站在原地不成,横走三步,才能把笔运.到头。黄山寿不知轻重不知手法不知窍门,楞来楞干,线走一半,只知换步,不知换气,一下撤了劲儿,线打疙瘩,再用气,劲不匀,忽粗忽细忽轻忽重,手下没根,笔头打颤,变成锯条了。黄山寿把笔一扔,脸赛白布。 这一来,没人敢上阵。名气顶大的张和庵,专长工笔花卉,平时都是小笔头,哪敢贸然出手?到了这节骨眼儿,谁都明白,一栽就栽到家,不如装傻充愣不出声,不叫人看见才好。韩家老爷再让,就成了你让我,我让你,嘴上相互客气,好赛要把别人往井里火里死里推。尹七爷咔嚓一撂茶碗,起身甩着两条细胳膊走来,这架势赛长坂坡赵子龙入无人之境。叫人再搬一条长案连上,拿两张纸,接头并齐,使镇尺压牢,这家伙,居然要画一条两丈长的线,真是打古到今没听说过。只见他先在右边这头下角画个童子,再在远远左边那头画只风筝。打笔筒抽出一管羊毫大笔,蘸足墨汁,眼睛半闭,略略凝神。忽然目张赛灯,就打这右端孩童扬起的小手,飘出一根线,赛有风吹送,悠悠升空,遥遥飞去,神化气,气入笔,笔走人走。气带人走,笔领线行。笔头到了两张纸接口处,不磕不绊不停不结,线条又柔又轻又飘又洒脱又劲韧。真赛一根细绳,能打纸上捏起来。笔管在瘦指头里转来转去,这叫捻管。画出的线,忽忽悠悠。有神儿,有味儿,有风儿。他横处走出六步,忽地身子一收,小脑袋茸毛一张,笔头一扬一住一拾,线头刚好停在风筝的骨架上。两丈多的画上,虽说只有一根线,却赛有满纸徐徐吹拂的风。没听人叫好,却看得个个见傻,那些人原本是画画来的,倒赛是看画来的。八哥也不管自家身份,对韩家老爷说:“您说这画值多少银子?”“一尺一两金子!”韩家老爷说。非此不能表示他懂眼。(节选自《阴阳八卦》,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采用传统小说的写法,尹瘦石一出场,先描写他的外貌,运用漫画式的描述,生动有趣地突出人物的特点。B.韩家老爷出帖子就将天津画界名人请来了,一是表现出韩家有势力有面子,二是说明这些名人没把尹瘦石放在眼里。C.方药雨作画时,众人喝彩助威与他画不下去只好搁笔形成了对比,以此刻画出其没有真才实学、浪得虚名的形象。D.黄山寿败下阵来后,其他画家再没有一个人敢出手,可见这些画家还有点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画技不足以完成画作。8.与尹瘦石相比,方药雨和黄山寿两位画家作画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9.蓄势,是小说有意识地控制叙事节奏,不使故事情节或矛盾冲突一触即发,草草结束,而是延缓它总爆发,借以渲染蓄势。请简要分析小说在塑造尹瘦石的形象时是如何运用蓄势手法的。【答案】7.C8.①方药雨:准备不充分,运笔少“气”。他上来一捋袖子就干,可不到四尺笔头就挺不出了,墨也没了;而尹瘦石则用一管羊毫大笔,蘸足了墨,凝神静气后才开始动笔。 ②黄山寿:平时作画虽以气取胜,但他在画线时,只知换步,不知换气,后劲不足;而尹瘦石凝神静气之后,以气带笔,笔领线行,中间运用捻管技法换气,收笔干脆利落,一气呵成。9.①小说先写尹瘦石其貌不扬和他画作包装的随意,无论如何看不出他画作的高超;②接着写尹瘦石的画被拿进韩家,韩家老爷对其画作不满意,并邀请画界名人来与其对阵;③然后写画界名人方药雨、黄山寿等下笔画线失败,其他画家不敢上阵,最后尹瘦石出场,他潇洒自如地画出两丈长的线。经过这样层层铺垫,渲染蓄势,最后凸显出尹瘦石画技高超的形象特点。【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以此刻画出其没有真才实学、浪得虚名的形象”错误。小说用对比突出方药雨画线的失败,但术业有专攻,他画不出线来并不能说明他就没有真才实学。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文章写方药雨作画时“上来一捋袖子就干”“可是这条蜘蛛网来到四尺开外,笔头就挺不出,线条也塌下来,再一顶劲,忽叫:‘笔没墨了。’”,而尹瘦石作画时是“打笔筒抽出一管羊毫大笔,蘸足墨汁,眼睛半闭,略略凝神。忽然……”,二者形成对比,由此可概括为:方药雨准备不充分,运笔少“气”;而尹瘦石则用一管羊毫大笔,蘸足了墨,凝神静气后才开始动笔。文章写“黄山寿是山水出身,动辄六尺中堂,粗笔泼墨,一气呵成,向例以气取胜”,但此时却“黄山寿不知轻重不知手法不知窍门,楞来楞干,线走一半,只知换步,不知换气,一下撤了劲儿,线打疙瘩,再用气,劲不匀,忽粗忽细忽轻忽重,手下没根,笔头打颤,变成锯条了”。写尹瘦石作画时是“神化气,气入笔,笔走人走。气带人走,笔领线行……笔管在瘦指头里转来转去,这叫捻管。画出的线,忽忽悠悠。有神儿,有味儿,有风儿。他横处走出六步,忽地身子一收,小脑袋茸毛一张,笔头一扬一住一拾,线头刚好停在风筝的骨架上”,由此可概括为:黄山寿平时作画虽以气取胜,但他在画线时,只知换步,不知换气,后劲不足;而尹瘦石凝神静气之后,以气带笔,笔领线行,中间运用捻管技法换气,收笔干脆利落,一气呵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情节结构技巧的能力。 “这人又高又瘦又干又脆一根细麻秆儿;小脑袋顶大赛个茶壶,眼珠赛玻璃球,有眼无珠,亮而无神;耳朵好比蒲扇,脑袋后一根猪尾辫,可是前额发短,流不到辫子上去,四散开一片黄毛。袍子赛卦摊的帐子,有土有泥有洞有补丁;细赛枯枝的手攥卷画儿”“这尹瘦石把扎画的红线绳解去,剥开包画的破毛头纸。这纸满是墨渍色渍水渍,原是作画时垫在画下边的衬纸”,小说先写尹瘦石其貌不扬和他画作包装的随意,无论如何看不出他画作的高超——大家压根儿没听过这姓名,再瞧这打扮,不赛有身份的名人也不赛玩风流的名士,倒赛一个穷鬼。“画拿进韩家,老爷就火了。说画上嘛都没有,一尺一根线就要十两银子,是画钱还是纸钱”“尹七爷说,请您家老爷邀来天津卫名人,一齐作画。只要有一位能画出这条线,他分文不取,天天拿扫帚给您扫大门口”“八哥这套话给传进去,韩家老爷立时应了,出帖子真的把天津卫画界名人请进家门。连大名赛日月的……全到齐了。似乎不来就没能耐,来了也要瞧瞧这土里冒出来的狂夫有嘛拿手本事”,接着写尹瘦石的画被拿进韩家,韩家老爷对其画作不满意,并邀请画界名人来与其对阵。“还是方药雨有根,上来一捋袖子就干,先打右边几笔画个蜘蛛网,跟手打网里拉出一条蛛丝来……可是这条蜘蛛网来到四尺开外,笔头就挺不出,线条也塌下来,再一顶劲,忽叫:‘笔没墨了。’只好搁笔,脸赛红布”“黄山寿不知轻重不知手法不知窍门,楞来楞干,线走一半,只知换步,不知换气,一下撤了劲儿,线打疙瘩,再用气,劲不匀,忽粗忽细忽轻忽重,手下没根,笔头打颤,变成锯条了。黄山寿把笔一扔,脸赛白布”“这一来,没人敢上阵”,然后写画界名人方药雨、黄山寿等下笔画线失败,其他画家不敢上阵。经过这样层层铺垫,渲染蓄势,最后尹瘦石出场,他潇洒自如地画出两丈长的线:“尹七爷咔嚓一撂茶碗,起身甩着两条细胳膊走来,这架势赛长坂坡赵子龙入无人之境……只见他先……打笔筒抽出一管羊毫大笔,蘸足墨汁,眼睛半闭,略略凝神。忽然……神化气,气入笔,笔走人走。气带人走,笔领线行……他横处走出六步,忽地身子一收,小脑袋茸毛一张,笔头一扬一住一拾,线头刚好停在风筝的骨架上。两丈多的画上,虽说只有一根线,却赛有满纸徐徐吹拂的风”。更加凸显出了尹瘦石画技高超的形象特点。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鞠其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将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既而悔之,谓房玄龄曰:“公等食人之禄,须忧人之忧,事无巨细,咸当留意。今不问则不言,见事都不谏诤,何所辅弼?如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所司又不覆奏,遂即决之,岂是道理?”因诏曰:“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五覆奏。”五覆奏,自蕴古始也。又曰:“守文定罪,或恐有冤。自今以后,门下省覆,有据法令合死而情可矜者,宜录奏闻。”蕴古,初以贞观二年,自幽州总管府记室兼直中书省,表上《大宝箴》,文义甚美,可以规诫。其词曰: “今来古往,俯察仰观,惟辟作福,为君实难。宅普天之下,处王公之上,任土贡其所有,具僚和其所唱。是故恐惧之心日弛邪僻之情转放岂知事起乎所忽祸生乎无妄故以圣人受命拯溺烹屯归罪于己推恩于民大明无偏照至公无私亲故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礼以禁其奢,乐以防其佚。左言而右事,出警而入跸。四时调其惨舒,三光同其得失。故身为之度,而声为之律。勿谓无知,居高听卑;勿谓何害,积小成大。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壮九重于内,所居不过容膝;彼昏不知,瑶其台而琼其室。罗八珍于前,所食不过适口;惟狂罔念,丘其糟而池其酒。勿内荒于色,勿外荒于禽;勿贵难得之货,勿听亡国之音。内荒伐人性,外荒荡人心;难得之物侈,亡国之声淫。勿谓我尊而傲贤侮士,勿谓我智而拒谏矜己。闻之夏后,据馈频起;亦有魏帝,牵裾不止甲。巍巍荡荡,推汉高大度。抚兹庶事,如履薄临深;战战栗栗,用周文小心。”(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刑法》)[注]①三国魏文帝时,侍中辛毗为徙民事曾牵文帝衣裾强为直谏,帝遂奋衣不还,良久乃出。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恐惧之心日弛/邪僻之情转放/岂知事起乎/所忽祸生乎无妄/故以圣人受命/拯溺亨屯/归罪于己/推恩于民/大明无偏照/至公无私亲/B.是故恐惧之心日弛/邪僻之情转放/岂知事起乎所忽/祸生乎无妄/故以圣人受命/拯溺亨屯/归罪于己/推恩于民/大明无偏照/至公无私亲/C.是故恐惧之心日弛/邪僻之情转放/岂知事起乎/所忽祸生乎无妄/故以圣人受命/拯溺/亨屯归罪于己/推恩于民/大明无偏照/至公无私亲/D.是故恐惧之心日弛/邪僻之情转放/岂知事起乎所忽/祸生乎无妄/故以圣人受命拯溺/亨屯/归罪于己/推恩于民/大明无偏照/至公无私亲/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惟辟作福”与“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两句中的“辟”字含义相同。B.“具僚和其所唱”与成语“一倡百和”中的“和”字含义相同。C.“故以一人治天下”与“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两句中的“治”字含义不同。D.“勿谓我智而拒谏矜己”与“凡在故老,犹蒙矜育”(《陈情表》)两句中的“矜”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理寺丞张蕴古泄露唐太宗的旨意,又和本来被治罪的李好德一起博戏,这个行为惹怒了太宗,于是太宗下令处死张蕴古。B.张蕴古事件让唐太宗认识到死刑复核的必要性,他将房玄龄指责了一番后,下诏确立了五覆奏制度和门下省复核制度。C. 张蕴古《大宝箴》表中认为,君主应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身作则,为天下人的楷模,造福于百姓,切不可奢侈放纵。D.张蕴古列举夏禹、魏文帝、汉高祖的事例,是希望唐太宗明白君王不贪暴、不倨傲、谨慎处事的重要性,效仿他们治国安邦。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事无巨细,咸当留意。今不问则不言,见事都不谏诤,何所辅弼?(2)内荒伐人性,外荒荡人心;难得之物侈,亡国之声淫。【答案】10B11.A12.D13.(1)事无大小,都得留心。如今我不询问,你们就不说自己的看法,看到事情都不直言规劝,这怎么能称作辅佐君主的人呢?(2)在内沉迷美色会损害健康,在外沉迷田猎会放荡人心,贪恋稀有的财宝是奢侈,迷恋亡国的音乐为淫靡。【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因此国君容易丢掉戒备之心,滋生放纵之情。岂知福兮祸所伏,事故生于疏忽,灾祸生于意外。所以圣人顺应天意,拯济苍生,归罪于自己,施恩于百姓。太阳不单独照耀某些地方,大公无私的人不偏私自己的亲友。“事起乎所忽”和“祸生乎无妄”结构一致,故“事起乎所忽”不应断开,排除AC;“圣人受命”中,“圣人”是主语,“受命”是谓语,结构完整;“拯溺亨屯”是“拯救苍生”的意思,为一个句子,主语是“圣人”,故应在“受命”后断开,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君王/征召。句意:君主都要为民造福/接连被公府征召,他也不赴任。两句中的“辟”字含义不相同。B.句意:都是“唱和应和”的意思。满朝文武一呼百应/一人倡导,百人应和。两句中的“和”字含义相同。 C.治理/惩治。句意:所以君主以一己之躯治理天下/如果不能实现就惩治我的罪过。两句中的“治”字含义不同。D.骄矜/怜悯。句意:不要说我有智慧就不听别人进谏,骄矜自负/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两句中的“矜”字含义不同。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效仿他们治国安邦”错。魏文帝是个反例,张蕴古举魏文帝的例子,是想要唐太宗以之为戒,而不是效仿。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巨细”,大小;“咸”,全,都;“谏诤”,直言规劝;“辅弼”,辅佐的人。(2)“内”“外”,在内,在外;“伐”,损害;“侈”,奢侈。参考译文:贞观五年,张蕴古任大理寺丞。相州有个名叫李好德的人,一向有疯癫病,讲了些荒谬狂妄的话,唐太宗诏令治罪。张蕴古说:“李好德患疯癫病证据确凿,按照法律不应判罪。”太宗答应对他予以从宽处理,张蕴古私下把太宗的旨意告诉李好德,并和他博戏。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弹劾张蕴古,太宗对张蕴古的行为感到十分愤怒,便下令把张蕴古在东市斩首。不久,唐太宗对自己的做法很后悔,对房玄龄说:“你们吃了君主的俸禄,就要替君主分忧,事无大小,都得留心。如今我不询问,你们就不说自己的看法,看到事情都不谏诤,这怎么能称作辅助呢?比如,张蕴古身为法官,和狱囚一起博戏,还泄露我的话,虽说罪状严重,但如果按正常的法律量处,还不至于判处死刑。我当时盛怒,立即下令处死,你们竟然不说一句话,主管部门又不复奏,就把他处决,这难道合乎道理吗?”于是下诏说:“凡有死刑,虽下令立即处决,都还得五次复奏。”唐代五复奏的规定,就是从张蕴古这件事情开始的。诏令中又说:“遵照律文定罪,也可能有冤情。从今以后,由门下省复审,有按照法令应当处死而情有可原的,应将案情抄录奏报。” 张蕴古,在贞观二年,任幽州总管府记室兼直中书省时,他向唐太宗呈上了《大宝箴》一文,文辞华美,道理深刻,是一篇规诫朝政的好文章。内容如下:“古往今来,纵观横看,君主都要为民造福,做君主的确不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全国各地随其所有进贡,满朝文武一呼百应。因此国君容易丢掉戒备之心,滋生放纵之情。岂知福兮祸所伏,事故生于疏忽,灾祸生于意外。所以圣人顺应天意,拯济苍生,归罪于自己,施恩于百姓。太阳不单独照耀某些地方,大公无私的人不偏私自己的亲友,君主以一己之躯治理天下,不以天下百姓侍奉一身。用礼教防止奢靡,制定音乐防止其放荡。左右史官,记录君主的言行,外出时戒备森严,回宫时路禁行人。按照春夏秋冬而调整其宽严,依据日月星辰检查得失。因此,自己的言行就成了国家法度,声音就成了时代旋律。不以臣下为无知,身居高位而能倾听下面的呼声;不可掉以轻心,让小小的过失酿成难以挽回的灾难。快乐不可过度,过度则转喜为悲;欲望不可放纵,放纵则成为祸患。君王居住琼楼玉宇,何等华丽,其实尺幅之地就可以容身。那些暴君不明这道理,竟用美玉来修筑楼台宫室。山珍海味任由享用,其实食物只要合口就已很好了。而一味放纵的暴君却贮酒为池,酒糟堆成山。在内不要沉溺于女色,在外不要荒废于打猎;不以奇珍异宝为贵,不听让人亡国的音乐。在内沉迷美色会损害健康,在外沉迷田猎会放荡人心,贪恋稀有的财宝是奢侈,迷恋亡国的音乐为淫靡。不要认为我地位高就轻慢贤士,不要说我有智慧就不听别人进谏,骄矜自负。我听说听说夏王,一顿饭要中断好几次;也有魏文帝被人拉着衣服衣服苦苦劝阻,却也并不停止。古代宽厚仁慈的君王,汉高祖可为典范。他处理政事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敬畏谨慎的样子就像周文王一样小心谨慎。”(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①苏轼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山上白云横匹素②,水中明月卧浮图。未成短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为问③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④无。[注]①本诗是苏轼的一首下元诗。下元,又称“下元节”“下元日”,为每年农历十月十五这一天,与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同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黄楼,为苏轼担任徐州太守时,率领民众治水成功后所建。②匹素:白色丝绢。③为问:借问、请问。④使君;苏轼自指。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下元日天气晴好特点,渲染出诗人和朋友一同赏月的良好氛围。 B.颔联虚实结合,将诗人所见的高山、白云、湖水等实景与美好想象结合起来。C.颈联“未成”“已约”对举,极写行程急促,流露出诗人观月时自由快乐的心情。D.尾联向席间诸位好友发问,感叹不知明年的今日谁还会忆起“我”这个太守。15.本诗颔联“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与《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都写月,其写法和目的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4.B15.①本诗颔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水中倒映的一轮明月,宛如浮图佛憨态可掬地卧在水底,从正面描写下元佳景,为下文表达“下元之感叹”张本。②《春江花月夜》中将月亮拟人化,写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诗人用极具人情味的月光侧面烘托思妇的怀念之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颔联虚实结合”有误,这里诗人所见的高山、白云、湖水等都是实景,没有虚写。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意为:洁白的云就像白色丝绢环绕在山上,空中皎洁的月亮宛如浮图佛静静地映在寺院的湖水中。该诗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水中明月卧浮图”一句中将明月比喻成“浮图”,写水中倒映的一轮明月,宛如浮图佛憨态可掬地卧在水底。这就从正面描写下元节的佳景,为尾句诗人感叹不知明年的今日谁还会忆起自己张本。《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意为: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在离人的梳妆台。诗人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月”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诗人用“徘徊”的“月”侧面烘托思妇的怀念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作者即使遭受分解肢体的酷刑也不改变心志,表达了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2)《逍遥游》中赞美宋荣子荣辱不惊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与国学大师陈寅恪“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学术追求有异曲同工之妙。 (3)白堤原名“白沙堤”,是西湖风景的标志性胜迹,《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这一景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虽体解吾犹未变兮②.岂余心之可惩③.举世誉之而不加劝④.举世非之而不加沮⑤.最爱湖东行不足⑥.绿杨阴里白沙堤【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的字有:犹,惩,誉,沮,堤。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龙游石窟是一个成年已久的巨型地下建筑群,在方圆0.38平方公里的山上似有规律地分布着不同大小、不同造型的24个洞窟,洞窟内均科学地分布着3一4根巨大的“鱼尾形”石柱,石柱与洞顶浑然一体,其布局与形状似乎是依照力学原理而设,难道古代人早已参悟了建筑学的真谛?更让人①________的是洞壁、洞顶和石柱上都凿着极有规律的半叶脉装饰纹,似乎一气呵成。这一切,都引发游客的猜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同伴之间还常常争得②________。据说,龙游石窟与范蠡有关。范蠡是越国相国,在越国兵败吴国后,他向勾践献了一策——在姑蔑凿山采石,建立秘密军备基地。姑蔑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诸侯国,封地即在现今龙游一带。因为范相国事先有指示,且又常常到现场督查,工人们采石,逐层下剥,斜凿而进,且注意了洞窟的整体布局,于是,数年之间,一个庞大的地下石窟群秘密诞生了。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场景。越王勾践在范蠡的帮助下,利用龙游石窟做掩护,③________十余年,终于实现复国的梦想。范蠡,这位后来的陶朱公,三成巨富,又三散家财。他晚年在陶地隐居的时候,脑子里常常想起灵山江边,姑蔑国采石叮叮当当热火朝天的场景,那里有他一个大秘密呢。17.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18.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是写“范蠡”,第一处用“范相国”称呼,而第二处用“他”指代,二者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区别?请简要说明。【答案】17.①叹为观止②面红耳赤③卧薪尝胆18.①第一处称“范相国”能与上下文更有效地衔接,强调其身份,表达对范蠡作为越国相国为越国复国大业操劳的肯定,并表现出当时人对范蠡的尊敬。②第二处写范蠡退隐后的情形,该处承前用“他”指代上一句提到的“陶朱公”,用“他”指代使语句更加简明、连贯,若用“范蠡”或“陶朱公”,反而显得生硬。【解析】【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这里说的是龙游石窟的精美,更让人感到惊叹的是洞壁、洞顶和石柱上都凿着极有规律的半叶脉装饰纹,似乎一气呵成。用“叹为观止”。“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第二处,说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同伴之间还常常争论得厉害,可用“面红耳赤”。“面红耳赤”,脸和耳朵都红了,形容因激动或羞惭而脸色发红。第三处,是说越王勾践在范蠡的帮助下,利用龙游石窟做掩护,十年间刻苦自勉立志报仇雪耻,终于实现了复国的梦想。可用“卧薪尝胆”。“卧薪尝胆”,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为国家报仇雪耻。【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表达效果的把握能力。①第一处,在姑蔑凿山采石,建立秘密军备基地的时候,范蠡的身份是越国相国,所以用“范相国”能与上下文更有效地衔接,强调其身份。并且范蠡给勾践献上这一条计策的时候是在越国兵败吴国之后,而越王勾践在范蠡的帮助下,利用龙游石窟做掩护,卧薪尝胆十余年,终于实现复国的梦想,所以称“范相国”更能表达对范蠡作为越国相国为越国复国大业操劳的肯定,并表现出当时人对范蠡的尊敬。②第二处,本处是说范蠡晚年的生活,这时候他在陶地隐居,身份不再是越国相国,而是陶朱公,并且前面已经提到了他陶朱公的身份,所以这里再次提到范蠡的时候,用代词“他”来替代,从而使语句更加简明、连贯,若用“范蠡”或“陶朱公”,反而显得生硬。(二)语言文字运用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最近几十年间,中国马铃薯育种研究经历了从国外引种鉴定,到品种间和种间杂交,再到生物技术育种的过程。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马铃薯品种选育与改良工作开始起步,彼时以引种为主。到20世纪50年代,马铃薯育种协作工作的全面展开,将一批马铃薯种质资源引进国内从苏联和东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深化,①________。1985年,国际马铃薯中心北京联络处成立,以此为契机,中国加大②________,荷兰、美国、加拿大等均成为我国马铃薯资源的引种国家,马铃薯育种亲本的遗传背景进一步拓宽。同时,相关国际科研合作和科技人员技能培训活动等日益活跃。这些因素大大加快了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进入21世纪,尤其在2008年原农业部启动马铃薯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之后,马铃薯种质资源研究和育种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马铃薯产业③________,中国马铃薯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的竞争力显著增强。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 20.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手法。请结合语境,对其相似性和效果加以分析。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9.①中外交往日益频繁深入②马铃薯优良种质资源引进力度③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①相似性:画横线的句子将“种子”比作“芯片”,两者具有相似点,都是体积小,却十分关键,作用巨大。②效果:形象地阐释了“种子”的重要性。21.示例:到20世纪50年代,马铃薯育种协作工作全面展开,将一批马铃薯种质资源从苏联和东欧引进国内。【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上下文“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深化”“国际马铃薯中心北京联络处成立,以此为契机,中国加大……”,推断①处是说中外的合作研究日益加强,可以填入“中外交往日益频繁深入”之类的内容。第二空,结合上下文“国际马铃薯中心北京联络处成立,以此为契机,中国加大……”“荷兰、美国、加拿大等均成为我国马铃薯资源的引种国家……”,推断②处是说中国加大了对马铃薯资源的引种,可以填入“马铃薯优良种质资源引进力度”之类的内容。第三空,结合上下文“马铃薯种质资源研究和育种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马铃薯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的竞争力显著增强”,推断③处是说中国马铃薯产业开启了新篇章,可以填入“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之类的内容。【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从相似性的角度看,画线句子把“种子”比作是“农业的‘芯片’”。“种子”是种子植物的的繁殖体,能萌发成新的植株。“芯片”是指内含集成电路的硅片,体积很小,常常是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的一部分。这两者都具有体积小、却十分关键、作用巨大的特征。从表达效果的角度看,这个比喻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形象生动地阐释了“种子”的重要性。【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一、结构混乱,“工作的全面展开”中“的”字,将主谓短语改变成偏正短语,破坏了句子结构,要删掉“的”;二、语序不当,“从苏联和东欧”状语位置不当,应将其放在“引进”前。 四、写作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心理学家认为人有两个“自我”,一个是感性的自我,一个是理性的自我。他用一个有趣的比喻来描述两个自我之间的关系:人的情感面就像一头大象,而理智面就像一个骑象人。大象显然是一只动物,而骑象人具有理性。骑象人手握缰绳,可以指挥大象前进、停下或转弯。而大象许多时候都是“自动”的:比如到了悬崖边,它会因为害怕而自动转弯。这种“自动”并不是因骑象人而存在,它有着自己的主张。骑象人只有在不和大象的欲求发生冲突时,才能轻松指挥大象;如果大象真要做什么,骑象人很难拉得住它。以上材料对于自我发展具有启发性,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理性与感性的对决心理学家认为人有两个“自我”,一个是感性的自我,一个是理性的自我。而从古至今,世间从没有停止过理性与感性的碰撞。我认为,《论语》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感性的代表,《孟子》中“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是理性的代表。感性与理性碰撞,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在我看来,理性战胜感性,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屈从命运摆布,是顺从内心真实想法的决然和勇气。晚清康梁为首的六君子,发动“戊戌变法”,失败后他们被迫逃离,只有谭嗣同不肯离去,决心以死殉之,用生命向封建势力做最后斗争,谭嗣同慷慨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以死者,无以召后起。”他这种感性的牺牲精神确实令人敬仰,但从理性来看却是不可取的,因为只有活着才能图将来。谭嗣同用鲜血唤醒民众的做法,或许能汇聚推动历史进步的力量,但从大局看,活下来才能“将以有为也”。“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是权衡得失后做出的明智决定,是理性与智慧的行为。刘邦称帝后,对群臣论功行封,张良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克服谋求功利的想法,理智辞封归隐。因此,“汉初三杰”中唯独张良全身而退,得以善终。正因张良保持理性的思考而及时行动,在历史画卷上留下浓墨一笔。现实生活中,感性与理性的对决从未停止。不同的人在对决中胜负不同。但极端的理性让人裹足不前,极端的感性让人感情用事,鲁莽草率导致错误不断。那么,如何才能把理性与感性协调起来,互为补充呢? 我认为,遇事首先要做到冷静,正确研判。热血男儿捍卫尊严,若为国为民,在法律框架下可以“冲冠一怒”;若为私欲与面子,则大可不必。保持理性冷静,运用智慧化解危机,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这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逆袭是感性充满理性的行为。而审时度势,知道“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是正确的态度。所以,当可为与不可为矛盾时,当理性与感性碰撞时,理性选择是解决难题最好的态度,也是最佳的办法。有所敬畏是面对冲动的一种理性;自强不息,是好男儿不服输的一种感性,非理勿躁,非感勿强。康德说:世界有两样东西令我敬畏。一是头顶上的星空;二是心中高尚的道德律。让感性与理性中和为一体,敬畏与喷张,恰当表达,因时而化。【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以心理学上的“大象与骑象人”来喻人身上两个“自我”之间的关系,即情感和理智。大象是我们感性的思维系统,它在意识之下自动运行,并产生各种情绪和直觉;骑象人是我们理性的思维系统,在意识层面运行,具有计划、逻辑和自控能力。理智可以指挥感情,却又无法完全掌控感情,因为感情会有“自己的主张”。由此可知,本次作文的核心就是思考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情感与理智”“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关系。事实上,情感和理智是人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它们都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情感让理智大放光彩,理智使情感不致失控,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既相生又相克,彼此依存,相互促进。一定条件下,它们也能够相互转化,理智可以被情感动摇,譬如刘兰芝抗婚殉情,卓文君当垆卖酒,老舍衔恨投湖;情感也可以为理智让步,譬如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林觉民书信别妻,鲁迅弃医从文。所以生活需要情感,同样也需要理智,只有坚守信念,善于平抑情理,也就是说能够理智地处理情感,在情感的一定范围内保持理智,使之和谐共处,才会有相对完美的人生。写作要求部分,“以上材料对于自我发展具有启发性”指导考生要结合自我发展思考“情感和理智”的关系;“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说明要写作议论文,同时行文中要体现“我”的存在,要体现有“我”之境。行文构思上,开篇用心理学上“象与骑象人”引出情感和理智的话题,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围绕二者的关系从“情感催生力量,理智平息欲念”“情感释放温暖,理智唤醒良知”“情感使人和睦,理智教人彻悟”“情感激活世界,理智照亮人间”等方面进行阐述;最后联系自身,明确当代青年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该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最后发出呼吁。立意:1.情感与理智和谐统一,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2.用情与理的共舞筑造美好人生。3.用理智控制情感,用情感润色理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