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47903

大小:49.78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3-10-26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成都石室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上期高2025届十月月考语文试卷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人云:“诗言志。”就是说,诗歌是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的。尽管胡适、陈独秀等人倡导“文学革命”时对古典诗歌进行了大力否定,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抛弃那些可以超越时代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诗歌观念。即使在现代诗歌受到人们广泛质疑的今天,“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的看法恐怕还是具有合理性的。然而,诗歌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是从哪儿来的呢?只要翻开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穆旦等人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诗歌中蕴含的内心情感绝不是诗人的任意发挥,而是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的。尽管人们可能因为生活境遇的不同而对诗歌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只要是真正的诗人,他就无法拒绝现实生活在诗歌情绪生成中的决定意义。虽然现实生活是诗歌情绪产生的基础,但这并不是说只要生活着就会有新的诗歌情绪产生。诗人不但要生活着,而且要生活得更具广度,更有深度。诗人的生活范围不应当只局限在个人的小圈子里,而应该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与普通大众生活在一起,进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去。其实,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生活与艺术是统一的,诗歌的情绪蕴藏在深厚的生活土壤中。诗人应当经常地询问自己:“我被生活感动过吗?”如果生活感动了诗人,这表明诗人是在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着,是在真正体验着普通大众的人生。只有生活在感动的世界里,诗人所获得的诗歌情绪才是真诚的,包含了人类普遍的精神追求,而不至于纯粹是一种封闭孤独的自我情绪的宣泄。 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并不能全部进入到诗歌的创作中。因为,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选择的过程,是一种情绪升华的过程。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读郭沫若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渴望民族新生的期盼;读艾青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面对民族抗争的悲壮;读穆旦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个体生命在艰难境遇中的痛苦。没有丰富的情感就不会产生优美的诗篇。然而,进入诗歌中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诗人要在真善美的表达中“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给人以美好的感受”。像郭沫若、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感动读者,就是因为他们作品中的情绪和感受是经过了诗人的审美超越的。这样说,并不是意味着个人的生存感受就没有价值。相反,那些在与普通大众相互交融的生活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往往是最接近真善美的,是最具有人文情怀和精神深度的。诗歌创作中的审美超越不但是一个情感的把握过程,而且是一个语言的挑选过程。古人云:“在心为志,发口为言,言之美者为文,文之美者为诗。”说的就是诗歌创作中语言运用的重要性。“五四”新文学革命以后,白话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工具,口语化成为现代汉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然而,现代汉诗的口语化并不是意味着语言的粗俗化。日常口语可以成为诗歌的语言,但是它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也就是说,现代汉诗的口语化不仅是诗歌语言的艺术化,而且也是诗人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的审美化。卞之琳的《断章》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但是诗人却通过日常生活的语言和意象的排列与组合,表达了常人司空见惯却又难以言说的人生体验和情绪。(节选自《人民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胡适、陈独秀等人虽然否定古典诗歌,但是并没有抛弃具有普遍意义的诗歌观念。B.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只要生活着,就能够产生新的诗歌情绪。C.诗歌是诗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诗人要写出好诗,就必须将自己的情感尽情抒发。D.诗人要生活得更具广度和深度,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进入普通大众的精神世界。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诗歌的情绪蕴藏在生活的土壤中,真正的诗人应该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着。B.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而丰富的情感,诗人所具有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C.文学的创作是一种选择和升华的过程,所以并非所有情绪和感受都能进入诗歌中。D.进入诗歌的日常口语是审美化的,卞之琳的《断章》就是用诗化的口语表达情感。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的人生态度积极与否会影响诗歌情感的真诚度,真诚的诗歌情感表达是诗人必须坚守的诗歌观念。B.阅读不同诗人的诗歌,我们感受到的诗人的情感是不同的,这些情感往往包含了人类普遍的精神追求。C. 诗人郭沫若的诗歌作品《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情绪和感受因为经过了审美超越,所以能感动读者。D.诗歌创作中的审美超越既是情感的把握过程,也是语言的挑选过程,因此诗歌的情感和语言同样重要。【答案】1.D2.B3.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并没有抛弃”错误,原文“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抛弃那些可以超越时代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诗歌观念”,是没有“完全”抛弃。B.“只要生活着,就能够产生新的诗歌情绪”错,原文“虽然现实生活是诗歌情绪产生的基础,但这并不是说只要生活着就会有新的诗歌情绪产生”。C.“诗人要写出好诗,就必须将自己的情感尽情抒发”表述不确切,原文“诗歌中蕴含的内心情感绝不是诗人的任意发挥,而是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的”。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诗人所具有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错误,原文“进入诗歌中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并不是“诗人所具有的情感”。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真诚的诗歌情感表达是诗人必须坚守的诗歌观念”无中生有,原文“只有生活在感动的世界里,诗人所获得的诗歌情绪才是真诚的,包含了人类普遍的精神追求,而不至于纯粹是一种封闭孤独的自我情绪的宣泄”,并不是说“真诚的诗歌情感表达是诗人必须坚守的诗歌观念”。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无论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还是今天的“天眼”、大飞机等“国之重器”,无一不是劳动人民精益求精的劳作结晶。日本非常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匠人精神”。丰田集团曾打造了一个实验基地,让孩子们能够体验汽车制造的过程,在活动的过程中,感悟“匠人精神” 的本质。纵观古今中外大国工匠、非遗大师,他们身上无不闪现着为民谋福、奉献社会的家国情怀。中国古代工匠的养成分为修技、修心、修道三个层面,劳动者对“技”和“艺”有了感悟后,才能激发出宝贵的创造力,进入“道”的境界。今天,中国培养工匠精神,除了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应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这正是新时代大国工匠的“道”之所在。(摘编自陈艳《工匠培养需久久为功》)材料二:《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文章《新时代大庆这样回答“铁人三问”》,并在记者调查版同时推出长篇通讯《大庆为何青春常在》,从大庆油田60年来的卓越贡献里,深入揭示“大庆为什么能行”的密码。刘丽很普通,是大庆油田采油二厂一名采油工;刘丽又很不平凡,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首届“石油名匠”,35岁就成为大庆最年轻的集团公司技能专家。一线职工摸索、提炼出的具有独创性、先进性、经济性和普及性的发明创造,都会以员工名字命名。贡献大的还与职称等挂钩,刘丽工作室就有6人被聘为技能专家,30多人被聘为高级技师和技师。比如2011年,刘丽领衔成立“刘丽工作室”;2014年,工作室扩容,尝试多工种、跨专业联合攻关;近几年,又向“研发、生产、应用”一体化发展。“小作坊”变成“创新大联盟”,成员达531人,包含采油、集输、测试、机械等11个分会。(摘编自黄福特《培厚工匠精神土壤》)材料三:中国就业人员约7.76亿,技术工人约1.65亿,其中高技能人才仅有4700多万,占整个就业人员的6%。而在日本,整个产业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则高达50%。相关机构的研究还表明,中国技能越高的劳动力缺口越大。随着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迈向中高端,就业结构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更多,低质低效低技能的劳动力下岗失业的风险在加大。千百年形成的精益求精、质量至上的精神在挣快钱、快挣钱的时代被人们舍弃,逐利之心远胜过做出令人感动的产品。企业与个人把“聪明劲”用在“灵活性”上,经常对应该遵守的程序和规则采取变通处理方法,甚至进行伪造,偷工减料,损人利己。据中消协统计,在众多投诉项目中,质量投诉连续10年超过50%,质量问题带来重大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居民海外消费高达1.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至少一半用于购物,所购商品也从以往的高档奢侈品转向了性价比较高的日用消费品。(摘编自魏际刚《实施“工匠中国战略”再造工匠精神与工匠队伍》)材料四:德州永盛斋数十年如一日聚焦品牌打造。创始人刘永海,作为由手工作坊起家的著名扒鸡制作艺人,他留给企业的除扒鸡制作核心技术“八扒工艺”以外,还有一笔重要财富,就是凝聚了永盛斋工匠精神的祖传训制:“宁要一锅汤,不要五间房”“毫毫克克的配料一厘不少,分分秒秒的焖煮一分不差”。永盛斋制定出台了300 多条各工序工艺操作标准,根据祖传训制的要求和工艺操作标准严格把关,做到一丝不苟。同时实现了扒鸡生产全流程管理的信息化、程序化、数字化,使每只扒鸡“一品一码”和“全程可追溯”,特别是在2018年9月被端上外交部宴会餐桌之前,以刘儒子为代表的新一代扒鸡技师,大胆地尝试中餐西做,为这一民族特色品牌走出国门作出了必要的准备。(摘编自栾文通《德州永盛斋的坚守之道》)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工匠精神曾为灿烂的中华文明作出重大贡献,但利益至上使工匠精神传承不足,孕育传统工匠精神的土壤有所流失。B.刘丽成为“石油名匠”和技能专家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人成才既源于个人的才干和勤奋,也要有适宜成长的环境。C.实施“工匠中国战略”,再造工匠精神与工匠队伍可以节约社会经济成本,还能减少对低质低效低技能的劳动力冲击。D.培养“工匠精神”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能更好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丰田集团的事例说明,日本非常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匠人精神”,引导孩子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感悟精益求精的品质。B.中国古代工匠早就认识到只有先修道才能修技、修心,今天我们提倡工匠精神也要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C.大庆油田积极采取措施,奖励激励技能人才,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引导全社会重新认识技能人才的价值。D.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我国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中国制造在品质与品牌方面存在短板,削弱了产业竞争力。6.永盛斋的发展体现了怎样的工匠精神?请结合材料分析。【答案】4.C5.B6.①几十年专注做品牌,体现工匠精神的专注品格;②操作标准严格,体现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精神;③全程信息化管理、中餐西做,体现了工匠精神中的创新精神。【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 “减少对低质低效低技能的劳动力冲击”错,原文“随着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迈向中高端,就业结构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更多,低质低效低技能的劳动力下岗失业的风险在加大”,可见“低质低效低技能的劳动力下岗失业的风险在加大”是因为社会需要高技能人才,而不是这些人缺少工匠精神;实施“工匠中国战略”并不能减少对低质低效低技能的劳动力冲击。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只有先修道才能修技、修心”错,原文“中国古代工匠养成分为修技、修心、修道三个层面,劳动者对‘技’和‘艺’有了感悟后,才能激发出宝贵的创造力,进入‘道’的境界”,可见应是先修技、修心,再修道。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德州永盛斋数十年如一日聚焦品牌打造”可知,“数十年如一日”足见其专注,体现工匠精神的专注品格;由“宁要一锅汤,不要五间房”“毫毫克克的配料一厘不少,分分秒秒的焖煮一分不差”“永盛斋制定出台了300多条各工序工艺操作标准,根据祖传训制的要求和工艺操作标准严格把关,做到一丝不苟”可知,体现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精神;由“实现了扒鸡生产全流程管理的信息化、程序化、数字化,使每只扒鸡‘一品一码’和‘全程可追溯’”“以刘儒子为代表的新一代扒鸡技师,大胆地尝试中餐西做,为这一民族特色品牌走出国门作出了必要的准备”可知,体现了工匠精神中的创新精神。(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保卫延安(节选)杜鹏程六月末尾的那一天,部队宿在沙漠边沿的小村。刚一宿营,团参谋长卫毅就紧急地派出二十多个骑兵侦察员,到方圆二十里去找水。第一营还算机遇不坏,他们驻的村子下面,有一眼小泉子。宿营后,二三十个炊事员,有的抬着大行军锅,有的提着灌水的葫芦,有的提着木桶,在那里等水。泉眼里麻绳粗的一股水往外流着,炊事员们都眼巴巴地瞧着它。啊,这一股清淙淙的细流系着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哩!夜里一点钟,王成德召开了支部大会,大伙儿研究了怎样通过沙漠的行军问题。开罢会,王成德困得站下就睡着了。 周大勇望着王成德,只见他脸黄瘦,眼里网满血丝。他说:“你瞌睡?给眼里放辣面子吧!”“真是穷开心,你总有气力!”周大勇的脸色黑黝黝的,两道粗黑眉毛下的一双大眼睛,闪着渴望猛烈斗争的光。他那钢一样结实的身体里,像是蕴藏着使用不尽的力量。王成德看看周大勇,劲头又来了,像是周大勇身上的力量传到他身上了。他说:“大勇!来,咱们把水的问题再琢磨琢磨。团政治处指示,要我们沿途收买老乡的葫芦,用它装水。我们才买到十七个葫芦,这管什么用?”战士们都睡了,炊事班长孙全厚还在烧水。他烧好最后一锅开水,就把战士们的水葫芦收集起来,一个个地灌满水。过后,他又舀了两碗水,给周连长跟王指导员送去。连长跟指导员,趴在灶火台上头顶头睡着了。看样子,大约他们是正在商量事情中间睡去的。他们头边放着一盏小小的麻油灯。灯焰噗晃噗晃地闪着。老孙把嘴放在周大勇耳朵边,想喊:“连长,起来喝水!”可是话到口边,又留住了。他一手端水,一手扶住灶火台子,微微弯下身子望着连长,那种老父亲疼爱子女的感情在他心里浮起来。老孙的眼光落到周大勇那又黑又厚的头发上,只见那头发上有几根很小很小的草棍。这草棍大约是昨天晚上部队行军中大休息的时候,连长躺在路旁睡觉落上的。老孙像拿绣花针似的,把连长头上的小草,一根一根轻轻地取掉。他还想端来一盆水,亲自给连长把头洗一洗。哦,如今哪里能用水洗头?连长喝水还没喝够哩!一想起水,老孙的注意力又移到自己手里端的那碗开水上了。他鼓起很大的决心,叫了连长一声。周大勇猛一睁眼,只见自己口边有一碗水。他嘴唇都干得浮肿起来了,真想把这碗水一下倒在口里。周大勇从老孙手里把开水碗接过来,悄悄地说:“别吭声!让指导员好好休息一阵,给他留点水,到他醒来的时候再喝。我喝过几口水了。我这碗水让连部的两个小鬼喝。”老孙照着灯,只见卫生员三牛和通讯员小成挤在一块睡觉。小成枕着三牛的肚子,睡得可甜啦。卫生员三牛还说些什么梦话。小成的嘴在动弹,莫非他梦见自己正在喝水?老孙心疼起来:“孩儿们准是渴得厉害!”老孙想叫醒他们,可又不忍心打扰他们睡觉;不叫醒他们,又怕他们没喝上水身上出毛病。天将拂晓的时候,周大勇醒来了,揉了揉眼,身子舒展了一下,走出房子。他双臂放在胸前,抵挡寒冷。多怪呀:白天晒得身上流油,晚上像是数九寒天,冷得抽筋。难怪老乡们说这里气候是:早穿皮袄午穿纱,抱上火炉吃西瓜。他巡查了一趟哨岗,回来路过伙房,就顺便走进去。 孙全厚坐在火炉跟前,抱住膝盖睡定了。火光把他油渍渍的灰军服,照得发亮。他一阵一阵打冷颤,轻声慢气的在梦中呻唤。周大勇蹲下去,左手慢慢地搭在老孙肩上,头挨着头,把全身力量集中在耳朵上,听老孙长一口短一口地呼吸。过了一阵,他又轻轻地摸老孙那枣树皮一样的手,摸那浮肿而烫烧的脚……(有删改)文本二:永恒的忆念石晓华很多人应该都读过小学课本上《一个苹果的故事》,说一个小战士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送上来一个苹果,战士们之间互相谦让,谁都不肯吃了这个苹果。最后连长起头咬了一小口,战士们才开始吃,一圈下来,苹果还有大半个。这个故事并不是书本上杜撰出来的,而是在上甘岭战役中真实发生的。12军35师104团机枪连战士,是吃到苹果的幸运儿之一。他说:“看到苹果谁不想吃,都想吃,我们已经很久没喝到水了,但是不能吃,必须留给最需要的同志,这就是我们的无产阶级的感情。”12军34师100团通讯员兼理发员的王德君老人,在坑道里被困了十几天时间,晚年他回忆起这段岁月时说:“两天没喝过水,嘴皮子都干了,嘴都肿起来了,眼睛发昏,睁不开,鼻子发炎、喝点水比吃药都好,饿得心发慌,但是枪一响,脑子会忽然变得很清晰。”抗美援朝老兵马发泉老人回忆说:“白天打一仗,晚上下点雨,第二天早上醒来,看到坑道前面有个小坑,里面都是血水。有个炊事员看到是血水,就用手兜起来吃……血水里面有蛆虫,但是没办法,胃里面实在是烧得慌,就把蛆虫一起吃下去。”这件事在很多人看来,令人难以置信,但当时的环境确实如此恶劣。(节选自《抗美援朝六十周年回忆录》)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中周大勇见王成德开完会就困得不行,二人相互打趣,这既表现了行军的异常艰苦,也突出了他们乐观向上的品格。B.文本一中先从老孙的视角描写周大勇头发上的小草棍,又从周大勇的视角描写睡觉的老孙,视角的对换使人物塑造更立体。C.文本二中《一个苹果的故事》,通过上甘岭战役中的真实经历,突出了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战士们仍保留着谦逊的作风。D.两个文本都写了战争的残酷,虽然文体不同,但我们都能透过人物的表现,真切感受到战士们身上那种大无畏的战斗精神。 8.文本一对孙全厚着墨最多,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9.两个文本都表现了战争中缺水的艰难,文本一是小说,文本二是回忆录,在文本表现形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7.C8.①孙全厚烧水、送水的情节,表现了他任劳任怨、尽职尽责的特点。②为周大勇取掉头发上的小草棍以及探看卫生员和通讯员的情节,表现了他细心善良、思虑周全的特点。③对他军装和手脚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他不惧艰险、坚韧不拔的品格。9.①文本一是在现实基础上通过文学加工的结果,而文本二则是对战争写实性的回顾。②文本一表现手法更为丰富,重在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等描写,而文本二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回忆来再现当时艰苦的场景,手法相对单一。【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鉴赏能力。C.“战士们仍旧保留着谦逊的作风”分析错误。《一个苹果的故事》在文本中不是为了突出战士们的谦逊作风,而是为了表现在缺水环境下战斗生活的艰苦。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从小说中“战士们都睡了,炊事班长孙全厚还在烧水。他烧好最后一锅开水,就把战士们的水葫芦收集起来,一个个地灌满水。过后,他又留了两碗水,给周连长跟王指导员送去”可以看出,在别人休息的时候,炊事班长孙全厚还在忙碌,为了战士们有水喝而宁愿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从中可以看出他任劳任怨、尽职尽责的特点。从小说中“可是话到口边,又留住了。他一手端水,一手扶住灶火台子,微微弯下身子望着连长,那种老父亲疼爱子女的感情在他心里浮起来”“老孙像拿绣花针似的,把连长头上的小草,一根一根轻轻地取掉。他还想端来一盆水,亲自给连长把头洗一洗”等情节可以看出,孙全厚思虑周全、细心善良,同时对部队战友们充满着战友的关爱。从小说中“火光把他油渍渍的灰军服,照得发亮。他一阵一阵打冷颤,轻声慢气的在梦中呻唤”“他又轻轻地摸老孙那枣树皮一样的手,摸那浮肿而烫烧的脚”等情节可以看出,孙全厚经历过艰苦历程,从中可以看出他不惧艰险、坚韧不拔的品格。【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文本一是小说,是在现实基础上通过文学加工的结果,其中有不少虚构的部分,是通过艺术加工更好的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所以其中表现手法更为丰富,如语言描写,“他说:‘你瞌睡?给眼里放辣面子吧!’‘真是穷开心,你总有气力!’”;动作描写,“他烧好最后一锅开水,就把战士们的水葫芦收集起来,一个个地灌满水。过后,他又留了两碗水,给周连长跟王指导员送去”;细节描写,“周大勇蹲下去,左手慢慢地搭在老孙肩上,头挨着头,把全身力量集中在耳朵上,听老孙长一口短一口地呼吸”;心理描写“他还想端来一盆水,亲自给连长把头洗一洗。哦,如今哪里能用水洗头?连长喝水还没喝够哩!一想起水,老孙的注意力又移到自己手里端的那碗开水上了”等,还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所以表达更加生动,富有文学性。文本二则是回忆录,是对战争写实性的回顾。所写内容都是真实发生的。通过作者的回忆,真实再现当时战场上的残酷、艰苦的场景。如“12军35师104团机枪连战士,是吃到苹果的幸运儿之一。他说……”“抗美援朝老兵马发泉老人回忆说……”“12军34师100团通讯员兼理发员的王德君老人,在坑道里被困了十几天时间,晚年他回忆起这段岁月时说……”等,因为是纪实作品,所以文学性相对弱一些,其中表现手法要相对单一,没有文本一那样丰富。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景元四年冬十月,邓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大破蜀,进军到雒。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艾至成都,禅率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余人面缚舆榇诣军门,艾执节解缚焚榇,受而宥之。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艾深自矜伐,谓蜀士大夫曰:“诸君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吴汉之徒,已殄灭矣。”又曰:“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有识者笑之。文王使监军卫瓘喻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艾曰:“衔命征行,奉指授之策,元恶既服;至于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谓合权宜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钟会、胡烈、师纂等皆白艾所作悖逆。诏书槛车征艾。子忠与艾俱死,余子在洛阳者悉诛,徙艾妻子及孙于西域。泰始元年,晋室践阼。三年,议郎段灼上疏理艾曰:“艾心怀至忠而荷反逆之名,平定巴蜀而受夷灭之诛,臣窃悼之。艾性刚急,轻犯雅俗,不能协同朋类,故莫肯理之。艾诚恃养育之恩,心不自疑,矫命承制,权安社稷。虽违常科,有合古义,原心定罪,本在可论。钟会忌艾威名,构成其事。忠而受诛,信而见疑,头县马市,诸子并斩,见之者垂泣,闻之者叹息。臣以为艾身首分离,捐弃草土,宜收尸丧,还其田宅。以平蜀之功,绍封其孙,死无余恨。赦冤魂于黄泉,收信义于后世,葬一人而天下慕其行,埋一魂而天下归其义,所为者寡而悦者众矣。”帝善其言。九年,诏曰:“艾有功勋,受罪不逃刑,而子孙为民隶,朕常愍之。其以嫡孙朗为郎中。” (节选自《三国志·邓艾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至于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谓合权宜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B.至于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谓合权宜/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C.至于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谓合权宜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D.至于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谓合权宜/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道行无人之地”与“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两句中“道”字含义不同。B.“艾深自矜伐”与“公亦以此自矜”(《卖油翁》)两句中的“矜”字含义相同。C.“信而见疑”与“必以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信”字含义相同。D.“捐弃草土”与成语“细大不捐”中的“捐”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邓艾用兵勇猛,不畏艰险。邓艾从阴平发兵,进军七百多里,一路荒无人烟,艰险异常,行军时用毛毡裹住自己从山上滚下。B.邓艾对待俘虏,仁爱宽厚。邓艾接受蜀国君臣投降,释放并安抚他们;他检查约束部队,无所夺取,让归顺的人重操旧业。C.邓艾劳苦功高,反遭诬陷。邓艾被钟会胡烈等人诬告悖逆作乱,于是朝廷下诏书将邓艾斩杀,议郎段灼当即上奏为他申诉不平。D.邓艾终得平反,后代获封。晋武帝认同段灼对邓艾被杀一事的分析,后来下诏表示对邓艾的同情,并任命他的孙子邓朗为郎中。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诸君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吴汉之徒,已殄灭矣。(2)虽违常科,有合古义,原心定罪,本在可论【答案】10D11.D12.C13.(1)各位幸好遇上了我,所以才能有今天。如果遇上的是吴汉这样的人,(你们)现在已经全被杀了。(2)虽然违背了常规条例,但也有合乎古义的地方,推究他的本意来定他的罪,本来也是可以说得过去的。【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至于以秉承皇帝旨意的名义授任官职,以安抚刚刚归附投降的人,这可以说是合乎当时情况的权宜之策。兵书上说,进取不是为了求得功名,退让不是为了逃避罪责。我邓艾虽然没有古人那样的节操,但终究不会为使自己避嫌而使国家遭受损失。“合权宜”是动宾结构,后面断开;“兵法”是下句主语,其前断开,排除AC;“以”是连词,连接“自嫌”和“损于国”,都是邓艾的做法,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能力。A.第一个“道”是“取道”,第二个“道”是“道路”。句意:取道经过没有人烟的地方。/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B.两个“矜”都是“夸耀”。句意:邓艾居功自傲极力夸耀自己。/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C.“信”,都是“诚信”。句意:诚信却被怀疑。/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D.两个“捐”都是“抛弃”,含义相同。句意:被抛弃在荒野中。/小的大的都不抛弃。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当即上奏”错,结合原文“泰始元年,晋室践阼。三年,议郎段灼上疏理艾曰”可知,是晋武帝即位后议郎敦煌人段灼上奏疏为邓艾鸣不平的,不是邓艾被杀之时。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遭”,遇到;“某”,我;“殄灭”,杀害。(2)“常科”,常规条例;“原”,推究;“论”,议论、判定。参考译文: 景元四年冬十月,邓艾从阴平取道经过七百多里没有人烟的地方,凿开山岭打通道路,架设桥梁栈道。山高谷深,非常艰险,加上运送的粮食将要耗尽,已经到了危亡的边缘。邓艾用毛毡裹住自己,从山上滚下去。将领士兵们都抓着树木沿着悬崖,依次前进。(邓艾)大破蜀军,进军到雒县。刘禅派使者献上皇帝的印玺,并写下书信带到邓艾的军营中请求投降。邓艾进驻成都,刘禅率太子、诸王及大臣六十多人反绑两手用车拉着棺材来到邓艾军营,邓艾手持符节解开绳索,烧掉棺材,接受了他们的投降并宽恕他们。邓艾检查约束自己的将士,没有发生抢掠财物的事情,他接纳安抚投降归顺的人员,让他们重操旧业,蜀地的百姓都称赞他。邓艾居功自傲极力夸耀自己,对蜀地的士大夫们说:“各位幸好遇上了我,所以才能有今天。如果遇上的是吴汉这样的人,(你们)现在已经全被杀了。”又说:“姜维本是当代的英雄,只是遇上了我,所以才走投无路罢了。”有见识的人都嘲笑他。司马昭派监军卫瓘告示邓艾说:“凡事应当等待答复,不应擅自行动。”邓艾说:“我受命出征,奉行朝廷指示的谋略,敌军首领已经归服;至于以秉承皇帝旨意的名义授任官职,以安抚刚刚归附投降的人,这可以说是合乎当时情况的权宜之策。兵书上说,进取不是为了求得功名,退让不是为了逃避罪责。我邓艾虽然没有古人那样的节操,但终究不会为使自己避嫌而使国家遭受损失。”钟会、胡烈、师纂等都上告说邓艾的所作所为是抗命悖逆,有反叛的征兆。皇帝下诏书将邓艾用囚车押送回京城。邓艾的儿子邓忠和邓艾一起被杀,其余在洛阳的儿子都被诛杀了,朝廷将邓艾的妻子孩子还有孙辈都流放到西域。泰始元年,晋王室建朝登位。泰始三年,议郎段灼上疏为邓艾申辩冤屈说:“邓艾心怀忠诚却背负叛逆的罪名,平定了巴蜀之地却受到灭族的惩罚,我私下为他悲伤。说邓艾谋反实在是很可惜啊!邓艾性情刚烈急躁,轻率地冒犯各式各样的人,不能和同僚们和谐相处,所以没有人肯为他申辩。邓艾实在是依仗朝廷养育栽培的恩德,内心里不对自己的作为感到疑虑,假托皇帝的旨意,为的是权且安定社稷。虽然违背了常规条例,但也有合乎古义的地方,推究他的本意来定他的罪,本来也是可以说得过去的。钟会嫉妒邓艾的威望名声,诬陷虚构他谋反的事情。邓艾忠诚却被诛杀,诚信却受怀疑,他的头颅被悬挂在马市示众,儿子也全被杀害,见到的人无不流泪,听说的人都感叹不已。臣认为邓艾身首分离,被抛弃在荒野中,应该为他收尸埋葬,归还他的田产住宅。按照他平定巴蜀的功劳,应该继续封赐他的孙子,让邓艾得以安葬后定好谥号,让死者没有遗憾。让九泉之下的冤魂得以赦免,让后代人认为朝廷是讲求信义的,安葬一人使天下百姓都仰慕朝廷的行为,埋葬一个魂灵使天下都会归顺朝廷的仁义,所做的事情少,但是高兴的人很多。”晋武帝很赞许他的话。泰始九年,皇帝下诏说:“邓艾立有功勋,遭受罪名但不逃脱刑罚,他的子孙也成为了平民奴隶,我经常怜悯他们,现在任命他的嫡孙邓朗为郎中。”(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秦州杂诗(其一)①杜甫满目悲生事②,因人作远游。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③秋。西征问烽火,心折④此淹留。【注】①此诗是作者携家前往秦州(甘肃天水一带)投奔从侄杜佐和旧友赞公所作。②生事,即生计。③鱼龙、鸟鼠,即鱼龙河、鸟鼠山,代指秦州的山水。④心折,即心惊。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满”字传神,写出悲况之广,“远游”交代路途遥远,和后文的陇关、鱼龙与鸟鼠形成关联。B.颔联“迟回”“浩荡”一语双关,既写出了秦州山关的地势特征,也流露出了诗人当时复杂的心情。C.颈联对仗工整,借山水写出了秦州一带的空旷闲静,以此衬托诗人因远游而生难以言状的悲苦之情。D.尾联下句“心折”二字,与首联上句的“悲”字首尾呼应,表达了诗人对秦州是否能够淹留的忧思。15.有人评价诗中“悲”字乃一篇之骨,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悲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4.C15.①全家生计无依之悲。“悲生事”“因人”,点明家境困苦,要投靠他人而生活。②飘泊远游之悲。诗人居无定所,只得携家到秦州投奔从侄、朋友而远游。③途中山川险恶,举步维艰之悲。过陇山与险关,涉鱼龙河,渡鸟鼠山,一路艰险万分。④战事不断,家国不宁之悲。一路西征,不停的战火,让诗人担心秦州也不是安宁之所。【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空旷闲静”错误,“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写夜晚的鱼龙川河水浅落,秋天的鸟鼠山一片空荡冷寂,可见应为“寂寥”;“因远游而生难以言状的悲苦之情”错误,尾联“烽火”指的是因战事不断,家国不宁而生悲。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联“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是说诗人看到的事情都是让人感到悲伤的,因为战乱,诗人穷困潦倒,全家生计无依,这是生悲的原因之一。颔联写道“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诗人说由于心中很不踏实,越是接近陇西越是徘徊难进,而等到攀上关隘,心中更是涌起投靠亲友、飘泊不定的悲伤,这是生悲的原因之二。颈联写“水落鱼龙夜,由空鸟鼠秋”,是说落水的河道、空旷的山谷都笼罩在萧瑟,凋敝的气氛中,令诗人顿生途中山川险恶、举步维艰之悲,这是生悲的原因之三。尾联写“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诗人一边向西跋涉,一边不断打听前方有无战事,然而,这里也不是自己久留之地,于此诗人不但描写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灾难之广,而且也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这是生悲的原因之四。(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通过仰望与俯瞰之景展现事物动态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2)《短歌行》中出自《诗经·郑风》,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和“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答案】①.鹰击长空②.鱼翔浅底③.青青子衿④.悠悠我心⑤.霓为衣兮风为马⑥.虎鼓瑟兮鸾回车【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鹰、翔、衿、霓、瑟、鸾。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桥梁是为跨越沟谷、水面或障碍物而修建的构筑物,一般由上部结构、下部结构、支座系统、附属设施等组成,可按用途、大小、结构、跨径等分为多种类型。就结构体系而言,桥梁可分为梁式桥、拱桥、缆索承重桥(悬索桥和斜拉桥)等。作为人类活动的基础设施,桥梁____①____。《诗经》中就有对古人在渭河上架设浮桥的描写。隋唐时期建造的赵州桥则是世界上现存跨度最大、保存最好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从古代的独木桥、汀步桥、木制浮桥,到砖石结构古桥,再到钢桥、混凝土桥,建造技术____②____,桥梁结构、规模、材料、用途、外观等各方面不断发展。港珠澳大桥是当代桥梁技术的集大成者,创下多项世界纪录。这些世界纪录的缔造无不以桥梁建造技术创新为驱动,其中深埋沉管隧道技术____③____,最具有代表性。以深埋沉管隧道为代表的诸多新技术,不但为我国桥梁建造乃至基础工程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而且为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今,桥梁在人们生活中已不仅仅是交通设施。除了实现人类翻山、越江、跨海的梦想,有的桥梁还成为当地独特的风景线。桥梁承载着更舒适快捷的体验需求和更高的审美需求。未来,随着新材料、悬浮技术、漂浮技术、深水建造技术等不断创新突破,现代浮桥和悬浮隧道将成为沿海城市拓展发展空间的新载体,漂浮城市和漂浮机场也有机会从梦想变为现实。瞩目未来,我国桥梁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建设者们将继续秉持____④____、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架起更多体现我国综合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圆梦桥”,打造民族复兴道路上更亮丽的风景。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9.下列各句中的括号,和文中括号作用不同的一项是() A.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他的文章有如锋利的匕首。B.“三保障”(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是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核心指标。C.阅读跟作文不同,需要大量积累,不是只靠“顿悟”。(其实作文也不能够只靠“顿悟”)D.广播稿要避免使用同音词(如“赈灾”和“震灾”),因为这样有可能给听众带来误解。【答案】17.①源远流长②日新月异③首屈一指④逢山开路18.不仅在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还为我国桥梁建造乃至基础工程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19.C【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由空后“《诗经》中就有对古人在渭河上架设浮桥的描写。隋唐时期建造的赵州桥……从古代的独木桥……混凝土桥”可知,我国有几千年的桥梁史,此处强调我国桥梁建造历史悠久,故可填“源远流长”。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根柢深厚。第二空,由空前“从古代的独木桥、汀步桥、木制浮桥,到砖石结构古桥,再到钢桥、混凝土桥”及空后“桥梁结构、规模、材料、用途、外观等方面不断发展”可知,我国的建桥技术不断发展、更新换代很快,故可填“日新月异”。日新月异: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第三空,由空前“创下多项世界纪录”和空后“以深埋沉管隧道为代表”可知,深埋沉管隧道技术在众多创下世界纪录的桥梁技术中最为突出和优秀,故可填“首屈一指”。首屈一指:用以表示第一,位居首位。第四空,由空后顿号及“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可知,此处应填与“遇水架桥”意义相关的并列成语,体现我国桥梁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建设者能无畏阻碍,在前开辟道路,故可填“逢山开路”。逢山开路:形容不畏艰险,在前开道。【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病有:一是关联词语使用不当,“不但……而且……”使用错误,两句递进关系不是很明显,应用“不仅……还……”;二是语序不当,“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与“为我国桥梁建造乃至基础工程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是递进关系,互换位置;三是介词使用不当,“为……中”介词使用不当,应为“在……中”。【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标点符号作用能力。“悬索桥和斜拉桥”是“缆索承重桥”的具体类别,此处括号表示解释说明。A.“周树人”是“鲁迅”的真实姓名,故此处括号表示解释说明。B.“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是“三保障”的具体内容,故此处括号表示解释说明。C.结合语境可知,“其实作文也不能够只靠‘顿悟’”是对前句“阅读题跟作文不同……只靠‘顿悟’”的补充说明,避免给读者造成作文只靠顿悟的错误认知,故此处括号表示补充说明。D.“如‘赈灾’和‘震灾’”是对“避免使用同音词”的举例说明,故此处括号表示解释说明。故选C。(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古代,多数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名为实,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名和字是相表里的,所以字又称“表字”。名和字,相辅相成,取得好就如珠玉,一般映照夺目,取得不好则格格不入。名与字可以意义相近,如诸葛亮字孔明,“明”与“亮”都有光线充足之意;①________,如吕蒙字子明,“蒙”为不明。古人常自称其名以表示谦称,②________,名字连称亦是对人尊称。《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由此可知,③________,供长辈呼唤。到了成年,不能再直呼其名,故男子到了二十岁行冠礼,取字。女子长大后也要离开母家而许嫁,未许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故有“待字闺中”之说,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唤。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珠玉”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A.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B.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汽油灯。C.从霓虹似的彩霞/也降不下这样美的雨,/能和你出现时降下的乐曲甘霖相比。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答案】20.①名与字也可意义相反②称人之字以表示对人尊称③名是幼时起的21.D【解析】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前文“名与字可以意义相近”,后文“如吕蒙字子明,‘蒙’为不明”可知,此处是说“名”与“字”意义相反,故可填写“名与字也可意义相反”;第二空,结合前文“古人常自称其名以表示谦称”,后文“名字连称亦是对人尊称”可知,此处是说称别人字表示对人的尊称,故可填“称人之字以表示对人尊称”;第三空,结合前文“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可知,名是幼时起的,故可填“名是幼时起的”。【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结合原文“名和字,相辅相成,取得好就如珠玉,一般映照夺目”可知,此处“珠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喊杀声”运用了比喻,把嚣鸣声比作喊杀声。B.“汽油灯”运用了比喻,把照明弹比作汽油灯。C.“甘霖”运用了比喻,把乐曲比作甘霖。D.“万户侯”运用了借代,代指军阀、官僚。故选D。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我们的民族和土地紧密相连,无法分割。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中国人哪怕去到遥远的西伯利亚,“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在费孝通眼中,“土地”是一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即便出门在外,如果水土不服,可以把亲人用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其实只是一包灶上的泥土。“土地”见证了一代代中国人的悲欢离合,沉淀着一辈辈华夏儿女的品性情怀。在或富饶或贫瘠的“土地”上,发生着很多故事,上演着很多人生。读了以上材料,唤醒了你和“土地”之间什么样的经历或体验?触发了你对“土地”什么样的感悟或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提到我们的民族和土地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然后以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的内容为例,说明乡土是民族的根脉,无论走到何处,无论走出多远,都离不开土地,也忘不了自己的乡土,由此看出,“土地”包蕴着桑梓情浓的人文情愫,“乡土”所表现的,是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和向往。结合任务要求,“土地”见证了一代代中国人的悲欢离合,沉淀着一辈辈华夏儿女的品性情怀。在或富饶或贫瘠的“土地”上,发生着很多故事,上演着很多人生。要求考生写出自己和“土地”之间的经历或体验以及对“土地”的感悟或思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此考生可以联想到土地是历史变迁的载体,也象征着人类的精神家园,也代表着精神文化的归属,是千万劳动人民生活的底色。因此可以从弘扬本土文化、缔造地方精神、增强情感认同、凝结同胞力量等方面立意。行文思路上,可以写成记叙文,如从“乡土养育文化”的视角,可以写乡土的古寨民居、传统工艺、民间传说、民风民俗、地方美食,增强文化认同,获得文化归属,传承文化特色。从“乡土创造精神”的视角,可以立足乡土人务实质朴、自强不息的精神,展示接近于自然本色的生活风貌。比如,描摹乡土人在恶劣环境中风餐露宿、把荒漠变成沃野的画面,在盐碱的滩涂和沼泽洼地上开辟水田的历史等。从“乡土催生情感”的视角,可以写思念乡土的愁情、佑护再造乡土的热情、平凡人生中普普通通的乡间温情等。从“乡土凝结力量”的视角,可以挖掘和衷共济、人我共生的同胞精神,可以讴歌海外游子、侨胞与家乡人民患难与共的事迹等。立意:1.在乡土中找寻家园情怀。2.乡土是我们生存的根基。3.土生万物,地载万代。4.土地是历史变迁的载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