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

ID:83492507

大小:94.24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3-07-06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树德中学高2022级高一下学期5月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园林命名之最高标准,张岱已明言“无有一字入俗”,这也是园林命名同现代的“主题园”的区别。后者仅仅指出命名是表达景致的某一主题思想,而园林命名的关键却不只在于“主题”,更在于雅俗。有人认为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了,《红楼梦》第十七回中以两处题名指出了这一观念的问题,在“曲径通幽”,宝玉言之“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这自然是常说的“古雅”了;而在“沁芳桥”,宝玉又不喜欢别人那些“述古”的名字了。通观全篇,其所涉用典之俗的问题大抵有三:一曰陈旧,二曰犯忌,三曰“不中”。所谓陈旧,就是用典太过俗滥,了无新意。如众人到了潇湘馆时,论此处匾该题四字。有人说:“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道:“睢园遗迹。”贾政道:“也俗。”二者一处用《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典;另一处用睢园,即汉梁孝王“绿竹荫诸”的菟园之典,都同潇湘馆最点景的物“竹”有关,也算应题,为何被政老称“俗”呢?主要在于,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典故,几乎已经是陈词滥调了,而由自我妙思所感知的此处景致之独特也自然不可见了。犯忌者,多是同政事人情相悖之意。这看似同雅俗无关,但所“雅”者,乃是寓于此间而得其遗世独立之精神;若不能意会禁忌之“度”,便是同时俗产生了冲突,难得独我之幽趣了。一犯在违制。如“蓼汀花淑”一景,有人拟出“秦人旧舍”,宝玉立即指出“背谬了”,桃花源之典故,本是讲“为避秦乱”而隐居的一村人,他们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无疑暗藏着对政治的不满。二犯在重名,“稻香村”最初有人题名“杏花村”获得众人赞赏,贾政却向众人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请名方可。”三犯在“颓丧”。在蘅芜苑一处拟联,有人道:“麝兰芳霭科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众人指出“斜阳”二字不妥,那人便引古诗“蘼芜满院泣斜阳”句,众人皆云:“颓丧,颓丧!”所谓“不中”,就是本来显然需要提及的点题景物,没有说准或者说满了,或者明明没有的景致,却在匾额和对联中生造出来。前者如怡虹院之处,有人提出“蕉鹤”,有人提“崇光泛彩”,宝玉就说“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蕉亦无着落”。后者如在蘅芜苑中清客们的“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三程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

1二联。说“不中”是“俗”,似乎也有些不妥,但是“俗”并不只针对文辞不美,还针对那些华美却不切景的辞藻。真正的“命名”乃是根据“此景”各种幽致深蕴而从生命经验中流露出来,而非为了炫耀自己的文学才华而生搬硬造出来的。从根本上讲,“不入俗”之难在于不能回到自我观照的世界中来,而只在“外部”的典故、概念和比拟中打转。在这一回中,尤其彰显宝玉才华的,或者说特别表露出“雅”的含义的,是连贾政也比较欣赏的“沁芳”桥之命名以及“蘅芷清芬”的对联。“沁芳”之名拟出后,贾政的态度是“拈须点头不语”,脂评“六字是严父大露悦容也”。宝玉在评价前人时已提出,“雅”虽要切景,但却不能太“实”,而是要“蕴藉含蓄”;而其“含蓄”处,却是一种真正的“实在”。之所以“含蓄”,乃在于命名不能是对眼前景致的一般描述或比拟,而要将自我的生命经验沉浸于作为整体的园中世界,并前追古人之生命,将之也化入此刻自我的生命中来。所谓“无有一字入俗”,其实就是将自我作为存在者的“主人”去面对真实的世界,面对真实的此刻的显现。然而古今鲜有人可做到极致,又知这一“真实”是极难寻找的。这一回的叙事展现出,对真实的意义的寻找乃是基于对许多“不真”的表达的涤除与反省,在这种反省之后重新回归到本真的存在中来,回归到在此的自我中来,世界的“真”使从被遮蔽的俗套和成见中显露现身了。(摘编自李溪《以意造园,复以园造意:从<红楼梦>第十七回看文人园林》)材料二:中国古代园林是文人读书治学的场地、修身养性的乐土、结社雅集的处所和文学创作的基地。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种类多样,异彩纷呈。园林中的建筑题名、匾额、对联和刻石等或取材于著名诗文,或出自文人之手。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高雅情致,皆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拙政园来源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守拙归园田”;沧浪亭的“沧浪”二字取自屈原《渔父》中的典故,园中临水的“观鱼处”得名于《庄子》“观鱼于濠梁之上”;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出自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拙政园“留听阁”用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诗意。园林中的对联、刻石对仗工整,寓意深远。留园五峰仙馆题有“雨后静观山意思,风前闲看月精神”,这与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有异曲同工之妙。园林散文、题园诗赋是古典文学与园林的另一种结合形式,如《阿房宫赋》《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和曹雪芹笔下“大观园”更是将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推向了高潮。(摘编自袁圆《从<红楼梦>大观园看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材料三:

2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对大观园各处命名的品评鉴赏,依据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雅俗之辨。B.“稻香村”拟题“杏花村”获赞赏,贾政却认为不宜用“杏花村”这类已有实指的名字。C.“淇水遗风”“睢园遗迹”被认定为“俗”,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D.因为认识到园林命名的关键因素,张岱提出了“无有一字入俗”的园林命名的最高标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蘅芜苑处宝玉化用旧联拟对“吟成豆蔻诗犹艳,睡足荼蘼梦亦香”是为了证明“编新不如述旧”的观点。B.园林中匾额和对联为了追求文辞华美,从而生造出此地没有的景致,这不应该归于“俗”的命名方式。C.《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关于匾额和对联命名的记述,展现了园林命名是如何在一种细致的审思及体悟中诞生的过程。D.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因为出自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会引起游人“不中”的感受。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的一项是()A.古典园林中洞门有种“穿越”性,“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与古人造园反复借用的“桃花源”意境有关。B.未来的园林设计建造者,要想提高园林艺术的理论水平,必须广泛地阅读中国古典园林文学,站在更高层次上来鸟瞰园林艺术自身。C.

3宋代司马光定制过一套古代衣冠,“人独乐园,则衣之”,表达对董仲舒、陶渊明、王子默,白居易等七位先贤的敬慕。D.“园林文学”是园林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掌握园林文学的基本知识对于培养园林类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一自然段的论证思路。5.《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桥上亭的拟名先是“翼然”,后改拟为“泻玉”,最后改拟为“沁芳”。请结合材料观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答案】1.D2.C3.A4.首先通过引用张岱名言以及与现代“主题园”的对比,表明园林命名的关键在于雅俗;然后以“曲径通幽”和“沁芳桥”两处命名为例驳斥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的认识,指出《红楼梦》第十七回所涉园林命名用典之俗有三个角度。5.(1)“翼然”有“不中”的缺点,不如“泻玉”更切合实际;(2)“泻玉”粗陋不雅,犯在违制;(3)“沁芳”既切景又没有太“实”,做到了“蕴藉含蓄”,体现出了“雅”的真意。【解析】【1题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D.“因为认识到园林命名的关键因素,张岱提出了……”说法错误,强加因果。材料一第一段只是说“园林命名之最高标准,张岱已明言‘无有一字入俗’,……后者仅仅指出命名是表达景致的某一主题思想,而园林命名的关键却不只在于‘主题’”,可见张岱提出这一标准与是否认识到园林命名关键并无因果关系。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为了证明‘编新不如述旧’的观点”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从根本上讲,‘不入俗’之难在于不能回到自我观照的世界中来,而只在‘外部’的典故、概念和比拟中打转。……‘雅’虽要切景,但却不能太‘实’,而是要‘蕴藉含蓄’;而其“含蓄”处,却是一种真正的‘实在’”和材料三“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可知,此处证明的是“雅”不仅要切景,还要含蓄蕴藉。B.“这不应该归于‘俗’的命名方式”说法错误,由材料一第四段“‘俗’并不只针对文辞不美,还针对那些华美却不切景的辞藻”可知,这种为了追求文辞华美生造出此地没有的景致也应该归于“俗”。D

4.“……因为……会引起游人‘不中’的感受”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高雅情致,皆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出自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可知,应该是给人“中”的感受。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材料二中提到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如“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种类多样,异彩纷呈。园林中的建筑题名、匾额、对联和刻石等或取材于著名诗文,或出自文人之手。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高雅情致,皆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A.洞门“穿越性”是与“桃花源”意境有关,属于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B.是对园林设计建造者的要求,与园林造景和诗文关系无关。C.是司马光对先贤的敬慕,与园林造景无关。D.是“园林文学”的概念知识,与园林造景和诗文关系无关。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共四句话,第一句“园林命名之最高标准,张岱已明言……这也是园林命名同现代的‘主题园’的区别”,这是引用张岱的名言,同时将张岱的观点和现代“主题园”进行比较,第二句指出二者的区别点,“后者……而园林命名的关键……更在于雅俗”,指出园林命名的关键在“雅俗”,这两句为第一层;第三句先指出“有人认为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了”,接着列举《红楼梦》第十七回中两处题名驳斥这一观点,最后以“通观全篇,其所涉用典之俗的问题大抵有三:一曰陈旧,二曰犯忌,三曰‘不中’”指出《红楼梦》中所涉用典之俗的三大问题,这是第二层。【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知道园林命名的规则,然后结合具体的名字进行分析。如材料一中提到园林命名要“雅”,用典要有新意;不能“犯忌”,一犯在违制,二犯在重名,三犯在“颓丧”;不能“不中”,就是要切合景物;不能太“实”,要含蓄。再看材料三第一段中,当诸人认为当名“翼然”时,“翼然”是指“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而贾政说“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可见这“翼然”与此处景致特点不合,也就是犯了“不中”这一条,所以从“中”这一方面来看,就不如“泻玉”更切合景致。第二段中宝玉认为“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可见这“泻玉”粗陋不雅,犯了违制这一条。

5结合“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可知,这“沁芳”切合此处景观,同时又含蓄蕴藉,非常雅致。(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见麒麟哥舒意丁丑年秋,日军进驻南庄,砸开了苏园生锈的门锁。当天,藤原长官请私塾先生苏夫子苏园一叙。“夫子现在还有学生?”“时局纷乱,学生失散,只在家里教小女,编地方志。”“时局纷乱,我也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教师。现定居南庄,正好请夫子教犬子承太中华文化。夫子不妨带令媛一起来,两个孩子可作伴读书。”夫子没有说话。“日本武运源于贵国儒学,今后我们不分彼此,共同将它发扬光大。”“我只知道教书。”在苏园,守真见到了承太。“守真是我女儿,”夫子说,“在这里,我们只是师生,你们只是同学。”言毕,夫子就开始讲授孔子。课间休息,夫子望着窗外。窗外半山桃树,不见花叶,夫子偏看得出神。“夫子在看什么。”“看万里桃花吧,万里桃花是苏园盛景,只有上了年纪的人看到过。”守真说。“现在漫山枯树,没有桃花。”“那夫子就是在看过去的万里桃花。”习字课。夫子写下一字,问承太。“‘仁’,我父亲的名字。父亲说他取名为仁,就像皇帝待臣民要仁慈,不要凶恶。”“这是其中之一。子曰仁者爱人,仁是爱惜他人。”夫子教承太“仁”字的不同写法,汉隶唐楷,一一落入承太眼里。上午课毕,午餐。承太吃了几口,瞥见守真饭碗已经扒空大半,问:“师姐没吃早饭吗?”“家里的粮给村里孤儿了,他们大人被打死了,他们没饭吃。”承太没说话,看了看外面,说:“桃树开花就好了,可惜都枯了。”守真说:“我们去找找,也许能找到一两朵桃花。”饭后,他们在桃园真找到了一朵纯白的瘦花。秋日白桃难得一见,两人赏过桃花,差不多到了上课时间,守真起身要走,承太却奔向大屋,提了一柄大刀回来。“母上佛堂供花,正需一支白花。”承太双手握刀,举过头顶。

6“这个桃园再也没有桃花了。”守真凝视断茎绿痕,见地上有足印,隐隐然像是什么动物曾在此驻足。晚上回家,守真对夫子说:“我好像又看见了。”守真在纸上写了夫子以前教她的两个字,四十二笔。到了半夜,守真偷偷出门再次来到苏园那棵桃树下。月色朦胧,恍惚间见一行蹄印,从她脚下伸展开去。远处树影下,一头古兽。古兽仿佛感觉到了她的存在,转身望着她,目光清澈。守真回到家,夫子已经醒来,在方桌上写字。“我又见到麒麟了。”“麒麟,古人视为仁慈化身,太平之世它才现身。”夫子说,“孔子见过麒麟。”“可现在是乱世。”“所以麒麟不该出现。”夫子说,“不要告诉任何人你见过麒麟。”一个周六,午课结束,师生三人听见屋外喧哗。原来,士兵正在挖一株桃树,守真正是在那棵桃树下看见麒麟的。很快,一辆军卡驶来,运来一棵大樱花树,种在了那株桃树的位置。那天入夜之后,守真出门。门外,承太背着书包在等她。他们一起来到南庄的祠堂,祠堂供桌下钻出很多身影。承太打开书包,所有孩子都看见了饭团,他们想起夫子教过的课,就说,仁者爱人。离开祠堂后,守真决定把看见麒麟的事告诉承太。于是,他们一起来到苏园,找到那棵樱花树,蹲守在离它不远的桃树下。月亮渐渐隐没,风起云涌,电闪雷鸣。也不知过了多久,暗夜中守真感到有东西在触碰她。麒麟!麒麟身上遍布伤口。清晨,守园士兵发现,昨天移植的樱花树已被雷劈断,树下焦土上,有蹄印四枚。夫子在家正吟诵论语。卫兵敲门,说藤原请夫子前往苏园一叙。“今天我们说一下这两个字。”藤原拈起宣纸,上面是夫子写的两个字。四十二笔。“麒麟。我想听夫子说文解字。”“麒麟是古人想象出来的动物,实为驼鹿,所以两字都以鹿为字首……”“我读到的史料和夫子所说不同。这也是从夫子家借来的,《南庄简史》,上面说,汉武帝时村民在这里见到麒麟,汉武帝就让人建了守麟阁。现在守麟阁已毁,但原址上又盖了这座苏园,有了万里桃花。所以,麒麟再度出现也不足为奇。”“前人虽有记录,却未必是信史。”“那孔子春秋时见麒麟,看见的是什么?”“一头驼鹿。”“西汉武帝猎得白麟,又是什么?”“一头白色的驼鹿。”“所以夫子是不相信中国有麒麟这种瑞兽的。”

7“子不语怪力乱神。敢问藤原先生,如果见到麒麟,又会怎么做?”“我们会请回京都,我觉得麒麟代表了中国文化里最宝贵的那一部分。”“遗憾的是,藤原先生永远不可能见到麒麟。”藤原没作声,过了一会说明天要来听课。第二天夫子上课,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藤原旁听了一会,起身击掌,两名宪兵应声而至。“最后问夫子一次,到底见过麒麟没有?”“从没见过。”一名宪兵架住夫子,另一名抓住守真。夫子嘴唇动了动,守真低声说:“爸,覆巢之下。”夫子没再说话。这时,承太忽然向父亲跪下,藤原迟疑了一会,然后挥了挥手,宪兵松开了守真。供桌下的孩子饿急了。守真很晚才来,孩子们问夫子呢。守真没有回答。忽有孩子说:“着火了!”苏园那里红光艳艳。守真望着山林,隐隐约约,真真切切,如有古兽浴火奔走。守真取出《南庄简史》,翻到最后一页,上面有夫子的字:丁丑年秋。之后空白。守真取笔,在空白处写下:“丁丑年秋,夫子化麟,隐入桃林,是夜桃林花开万里,绵延不绝。”“今天还上课吗?”孩子们问。“上的。今天教两个新字,四十二笔,你们看仔细。”(选自《小说月报》2023年第1期,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于“课间休息,夫子望着窗外”的情景,承太与守真间有一番问答,这为小说情节的展开提供了必要的背景介绍。B.藤原将樱花树移植到苏园,象征着日本对中国文化侵略的深入;而樱花树被雷劈,则隐喻侵略者的野心不可能实现。C.夫子最后一课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一情节上的精心设计,暗示夫子已作好了牺牲准备,并以此表明心迹。D.小说写夫子应允藤原担任承太家庭教师的无奈,写他为守护麒麟秘密的英勇,揭示了一名普通中国百姓的精神成长。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一般写抗战题材的作品不同,这篇小说从文化的角度落笔,写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企图,写中国百姓守卫中华文化的努力,取材独特,视角新颖。B.刀劈桃花,暗示承太的日本基因;给孤儿饭团,表现了承太的仁爱之心,两者对比鲜明,反映了承太矛盾而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丰富了人物形象。C.

8小说中的孤儿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日本侵略者带给中国人民的苦难,看到中国人民的善良和勇敢,也看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未来中国的希望。D.小说叙述的故事虽是发生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但仍不乏刀光剑影,砸开苏园生锈的门锁,因为阴谋无法得逞而将夫子杀害,让人感受到日军的残暴。8.有人评价夫子教承太写“仁”字的情节设计有“一石三鸟”的作用,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9.麒麟是传说中的瑞兽,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请简要分析作者虚构“见麒麟”的意图。【答案】6.D7.B8.①“仁”是中华文化的要义,教承太写“仁”字符合夫子的身份设定,暗示了他的抗日立场和方式。②借此揭示藤原利用中华文化的居心以及名“仁”而实“不仁”的残暴,表明夫子希望承太能真正理解中华文化,丰富、深化了小说意蕴。9.①以浪漫主义笔法写抗战故事,赋予小说传奇色彩;②“见麒麟”意味着太平盛世的到来,含蓄表达了中国百姓对抗战胜利的期待和坚信;③写守真见夫子化身为麒麟,是对为国牺牲者的礼赞;④暗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隐喻苦难中国必将浴火重生。【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D.“揭示了一名普通中国百姓的精神成长”在小说中无法体现。从开始的“苏园一叙”到最后的“夫子化麟”,夫子秉持了一贯的誓死守卫中国文化的决心。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刀劈桃花,暗示承太的日本基因……两者对比鲜明”理解错误。依据“‘母上佛堂供花,正需一支白花。’承太双手握刀,举过头顶”“承太打开书包,所有孩子都看见了饭团,他们想起夫子教过的课,就说,仁者爱人”可知,承太砍白桃花并非有意灭亡中华文化,只是为母献上所爱之物。也没有所谓对比。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9由原文“藤原长官请私塾先生苏夫子苏园一叙”“‘仁’,我父亲的名字。父亲说他取名为仁,就像皇帝待臣民要仁慈,不要凶恶”“这是其中之一。子曰仁者爱人,仁是爱惜他人”“夫子没有说话”“我只知道教书”“窗外半山桃树,不见花叶,夫子偏看得出神”“从没见过”可知,“仁”是中华文化的要义,教承太写“仁”字符合夫子的身份设定,暗示了他的抗日立场和方式。由原文“‘仁’,我父亲的名字。父亲说他取名为仁,就像皇帝待臣民要仁慈,不要凶恶”“这是其中之一。子曰仁者爱人,仁是爱惜他人”“夫子教承太‘仁’字的不同写法,汉隶唐楷,一一落入承太眼里”“家里的粮给村里孤儿了,他们大人被打死了,他们没饭吃”“一辆军卡驶来,运来一棵大樱花树,种在了那株桃树的位置”“我们会请回京都,我觉得麒麟代表了中国文化里最宝贵的那一部分”“一名宪兵架住夫子,另一名抓住守真”“孩子们问夫子呢。守真没有回答”可知,借此揭示藤原利用中华文化的居心以及名“仁”而实“不仁”的残暴,表明夫子希望承太能真正理解中华文化,丰富、深化了小说意蕴。【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由原文“麒麟,古人视为仁慈化身,太平之世它才现身”“不要告诉任何人你见过麒麟”“所以夫子是不相信中国有麒麟这种瑞兽的”可知,以浪漫主义笔法写抗战故事,赋予小说传奇色彩。由原文“一头古兽。古兽仿佛感觉到了她的存在,转身望着她,目光清澈”“麒麟,古人视为仁慈化身,太平之世它才现身”“可现在是乱世”“所以麒麟不该出现”可知,“见麒麟”意味着太平盛世的到来,含蓄表达了中国百姓对抗战胜利的期待和坚信。由原文“丁丑年秋,夫子化麟,隐入桃林,是夜桃林花开万里,绵延不绝”可知,写守真见夫子化身为麒麟,是对为国牺牲者的礼赞。由原文“忽有孩子说:‘着火了!’苏园那里红光艳艳”“守真望着山林,隐隐约约,真真切切,如有古兽浴火奔走”“守真取出《南庄简史》,翻到最后一页,上面有夫子的字:丁丑年秋。之后空白。守真取笔,在空白处写下:‘丁丑年秋,夫子化麟,隐入桃林,是夜桃林花开万里,绵延不绝。’”可知,暗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隐喻苦难中国必将浴火重生。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四月,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韩信说汉王曰:“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项羽出关,使人徙义帝【注】。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群臣稍倍叛之,乃阴令衡山王、临江王击之,杀义帝江南。

10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二年,汉王东略地,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阳皆降。韩王昌不听,使韩信击破之。于是置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郡;关外置河南郡。更立韩太尉信为韩王。诸将以万人若以一郡降者,封万户。缮治河上塞。诸故秦苑囿园池,皆令人得田之。正月,虏雍王弟章平。大赦罪人。汉王之出关至陕,抚关外父老,还,张耳来见,汉王厚遇之。二月,令除秦社稷,更立汉社稷。三月,汉王从临晋渡,魏王豹将兵从。下河内,虏殷王,置河内郡。南渡平阴津,至雒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节)【注】义帝:义帝熊心本是楚国贵族,项梁起事后,立熊心为楚怀王,以从民望。义帝与诸将约,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先入关中,项羽使人还报熊心。熊心答复,照原约办,项羽因此怨恨熊心。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B.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C.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D.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就国,指受到君主分封而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B.“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和“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从”字含义相同。C.“略”在文中指“夺取”,与成语“攻城略地”中的“略”含义相同。D.“关外置河南郡”和“沛公则置车骑”(《鸿门宴》)两句中的“置”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王善得民心。他不但下令修缮整治河上边塞,还让百姓开垦耕种秦朝原来的苑囿园池,甚至亲自到陕县安抚关外父老。B.汉王从善如流。他听取韩信“决策东乡,争权天下”的建议,领兵回军,直接率军在废丘围困了雍王。

11C.汉王御人有道。先是用韩信之计,从故道回军,袭击了雍王章邯,后又派韩信攻打不愿归附自己的韩王郑昌。D.汉王善抓时机。汉王为义帝发丧,举哀三天,并乘机派使者通告诸侯攻打杀义帝的罪人,抓住了讨伐项羽的绝佳机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2)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群臣稍倍叛之。【答案】10.C11.B12.B13.(1)军中官吏和士卒都是崤山以东的人,日夜踮起脚尖盼望着回到家乡,不如决策向东进军,争夺天下大权。(2)于是(项羽)就派使者把义帝迁徙到长沙郴县,催促义帝早些动身,群臣渐渐背叛了义帝。【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天下共同拥立义帝,对他北面称臣。现在项羽把义帝放逐、击杀于江南,大逆无道。我亲自为他发丧,诸侯都要穿白色丧服。调发全部关内的兵力,征集三河的士卒,浮江汉南下,愿意跟随各诸侯王讨伐楚国杀害义帝的人。“义帝”是“立”的宾语,“天下共立义帝”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于江南”是“放杀义帝”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及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含义相同”错误。跟随;使动用法,使……跟从。句意:项王派兵三万跟随。/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C.正确,都是夺取。句意:汉王向东夺取土地。/攻占城池,夺取土地。D.正确。设置;放弃。句意:在关外设置河南郡。/沛公就扔下车马。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能力。B.

12“直接率军在废丘围困了雍王”错误,原文“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意思是“八月,汉王用韩信的计策,从故道回军,袭击雍王章邯。章邯在陈仓迎击汉军,雍王兵败退走;在好畤停下来接战,又失败了,逃到废丘。汉王随即平定了雍地。向东到达咸阳,率军围困雍王于废丘”,可见汉王听取韩信“及其锋而用之”“争权天下”,先是在陈仓与雍王大战,后是在好畤与雍王交战,最后才率军在废丘围困了雍王,因此“直接率军在废丘围困了雍王”错误。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1)“山东”,崤山以东;“跂”,踮起脚尖;“归”,回到家乡;“乡”,通“向”;“东乡”,向东进军。(2)“使使”,派遣使者;“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省略句,正常语句是“(项羽)乃使使徙义帝(于)长沙郴县”;“趣”,同“促”,催促;“稍”,渐渐;“倍”,同“背”,背叛。参考译文:四月,在项羽旌麾之下罢兵散归,诸侯各自回到封国。汉王回国,项王派兵三万跟随,他们离开后就烧断栈道,以防备诸侯军和匪徒的袭击,也向项羽表示没有东进的意图。到达南郑,那些将领和士卒很多在中途逃亡回去,士卒都唱着歌,想要回到东方。韩信劝汉王说:“项羽封有功的各个将领为王,大王您独自被封在南郑,这是流放。军中官吏和士卒都是崤山以东的人,日夜跂踵盼望回家乡,不如决策向东进军,争夺天下大权。”项羽出了函谷关,派人迁徙义帝。说:“古代做帝王的统辖千里见方的土地,必须居住上游。”项羽就派使者把义帝迁徙到长沙郴县,催促义帝快走,群臣渐渐地背叛了义帝。项羽就暗地里让衡山王、临江王袭击他,把义帝杀死在江南。八月,汉王用韩信的计策,从故道回军,袭击雍王章邯。章邯在陈仓迎击汉军,雍王兵败退走;在好畤停下来接战,又失败了,逃到废丘。汉王随即平定了雍地。向东到达咸阳,率军围困雍王于废丘。二年,汉王东出略取城邑,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阳都投降了。韩王郑昌不愿归附,汉王派韩信打败了他。于是设置了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各郡,关外设置了河南郡。改立韩太尉信为韩王。将领中以一万人或一郡投降的,封给一万户,整修河上郡内的长城。各处原来的秦朝苑囿园池,都让百姓开垦耕种。正月,俘虏了雍王的弟弟章平。大赦有罪的人。

13汉王出函谷关到达陕县,抚慰关外父老,回来后,张耳来见,汉王给了他优厚的待遇。二月,下令废掉秦社稷,改立汉社稷。三月,汉王从临晋关渡过黄河,魏王豹率兵随从,攻下河内,俘虏了殷王,设置河内郡。汉王向南渡过平阴津,到达洛阳。新城三老董公拦住汉王,用义帝死这件事游说汉王。汉王听了,袒臂大哭。于是为义帝发丧,哭吊三天。派遣使者通告诸侯说:“天下共同拥立义帝,对他北面称臣。现在项羽把义帝放逐、击杀于江南,大逆无道。我亲自为他发丧,诸侯都要穿白色丧服。调发全部关内的兵力,征集三河的士卒,浮江汉南下,愿意跟随各诸侯王讨伐楚国杀害义帝的人。”(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次韵王适①游陈氏园苏辙宿雨晴来春已晚,众花飘尽野犹香。舞雩便可同沂上,饮禊何妨似洛阳②。新圃近闻穿沼阔,涨江初喜放舟长。年来簿领③萦人甚,何计相随入醉乡。[注]①王适,苏辙的女婿。②白居易和裴洽一起参加“洛阳修禊”活动后,单独邀请裴老前辈举办了一场家宴。③簿领:官府记事的簿册或文书。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适在游陈氏园时写了以“香、阳、长、乡”为韵脚的诗歌,苏辙写这首诗与他相唱和。B.首联点出了游园的时节,虽然已经是晚春,花朵也在经历风雨后落尽,但野外仍飘着花香。C.第三句运用“浴乎沂,风乎舞雩”的典故,表现出诗人跟孔子一样对太平盛世图景的向往。D.颈联交代园中池沼水面上涨,可以荡舟游玩,与首联中的“宿雨”相照应,可见雨势很大。15.全诗表达了诗人的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4.C15.①对陈氏园的喜爱之情,虽是晚春,但园中景色让诗人欣喜;②与晚辈共同游园的快乐之情,用孔子与弟子的典故和白居易与裴洽的典故,写出与晚辈相处时的乐趣;③对官场琐事的厌倦之情,官府俗务缠身,不如一醉方休。【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表现出诗人跟孔子一样对太平盛世图景的向往”错。本诗“舞雩便可同沂上”,写出与晚辈相处时的乐趣。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宿雨晴来春已晚,众花飘尽野犹香”,晚春雨后花朵落尽,但野外仍飘着花香。可看出对陈氏园的喜爱之情,虽是晚春,但园中景色让诗人欣喜;

14②“舞雩便可同沂上,饮禊何妨似洛阳”,可看出与晚辈共同游园的快乐之情,用孔子与弟子的典故和白居易与裴洽的典故,写出与晚辈相处时的乐趣;③“年来簿领萦人甚,何计相随入醉乡”,可看出对官场琐事的厌倦之情,官府俗务缠身,不如一醉方休。(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以听众的悄然沉醉和江心月影的寂冷清寒,侧面烘托音乐的巨大感染力和琵琶女技艺的高超。(2)《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月色清冷,衣物单薄、人情冷暖,尽管如此,诗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泛舟在无边的洞庭湖。(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东船西舫悄无言②.唯见江心秋月白③.短发萧骚襟袖冷④.稳泛沧浪空阔⑤.金戈铁马⑥.气吞万里如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舫”“唯”“萧”“沧”“戈”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标点,古称句读,是读书时用来断句的工具。古书不标点,同一段文字,断句不同,含义就。《韩非子》中记载,古代有一个精通音乐的人叫夔,尧任命他做乐官。哀公问孔子:“吾闻夔一足,信乎?”孔子答道:“夔有一,足,非一足也。”意思是有夔一人就足够了,并非夔只有一只脚。我国古籍中这类例子,即便在经书中亦屡见不鲜。经书出现歧义,这在古人看来,所以提出读经必先审句读的观点。古书最早不加标点,但古代还是有标点的。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标点符号的萌芽——甲骨文和金文中用来划分层次的双短横号。到了汉代,因为读书和注书的需要,标点符号有了很大的发展。从出土的汉简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书简使用的标点符号多达六种。至宋代,随着活字印刷术代替刀刻手抄,书籍有许多复本,复本既多,读书人便可边读边点,给书加上标点。《宋史·何基传》记载:“凡所读无不加标点,文显意明。”“标点”一词,始见于此。至明清,高邮王氏刻本《广雅疏证》《经传释词》等,都加有句读符号。

15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大相径庭数不胜数非同小可自始至终B.南辕北辙数不胜数非比寻常从头到尾C南辕北辙不胜枚举非比寻常自始至终D.大相径庭不胜枚举非同小可从头到尾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也许有吧,——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那么,也就有地狱了?”B.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C.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D.一个小姐,或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答案】17.D18.B【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组:“大相径庭”,彼此差距很远或矛盾很大;“南辕北辙”,行动和目的相反。语境是指断句不同,含义就会有很大差别,选择“大相径庭”合适。第二组:“数不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很多;“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语境是指这类例子很多,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选“不胜枚举”合适。第三组:“非同小可”,形容事情重要或情况严重,不能轻视;“非比寻常”,不是平常的人与事物能与之相匹。语境是指经书出现歧义,这在古人看来很严重,选“非同小可”合适。第四组:“从头到尾”,从开头到结尾,指某件事物的全过程或全部内容;自始至终:从开始到结束。根据语境是指给书所有内容加上标点,选“从头到尾”合适。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破折号表解释说明,用“甲骨文和金文中用来划分层次的双短横号”来解释“标点符号的萌芽”是什么。A.表示语言的间隔、停顿。B.破折号后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用来解释为什么“恰是到了好处”,破折号表解释说明。C.表示话题的转换。

16D.表示总结评价。故选B。(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图表和文字,完成各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用于自我认知的心理学模型——“冰山模型”(见上图),该模型包括三个部分。冰山上首先是露出海面的部分,包括知识和技能,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相对而言也是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产生的。其次是冰山中间的部分,意味着能力。①?因为它在海面上半隐半浮。有些能力是显性的,比如沟通能力;有些能力是隐性的,甚至你自己都不知道是否拥有这个能力,比如领导力。能力的习得相较于知识和技能更难,但一旦掌握便可以迁移。②,包括价值观、性格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可以看作天赋,③,但却对人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19.文中画横线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现代企业在招聘面试时,经常会问“你为什么要选择我们公司”“你曾经解决过什么样的难题”等问题,而很少会问“你有什么专业资格证书”等问题,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理由。【答案】19.首先是冰山上露出海面的部分,包括知识和技能,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相对而言也是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的。

1720.①为什么能力在冰山中间呢②最后是完全隐藏在海面之下的部分③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21.①第一类问题是考察员工的价值观和动机,这些问题对员工行为与表现起关键性作用,因此这类会多问;②第二类问题是对员工能力的考察,能力是可以迁移的,所以这类问题也会多问;③第三类问题是考察员工的知识与技能,它们可以通过培训获得,所以可少问。【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冰山上首先”语序不等,此处和后文为并列关系,一次列举,对应“其次是……”,应改为“首先是冰山上”;二是“知识和技能……产生”,主谓搭配不当,把“产生”改为“发展”。【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第一空,此处承上启下前承能力在中部,后启具体原因的回答,可填疑问句:为什么能力在冰山中间呢;第二空,此处对应前面的“首先是……”“其次是……”,应指冰山的最底部,结合图示可填:最后是完全隐藏在海面之下的部分;第三空,此处是对内在的、难以测量的“天赋”的阐释,和后文为转折关系,指天赋是难改变的,可填: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探讨问题、分析原因的能力。根据“冰山模型”可知,知识技能属于露在上面的部分,“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相对而言也是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的”。而“专业资格证书”代表的是招聘者的知识技能,“你有什么专业资格证书”是考察员工的知识与技能,这不是很重要,因为它们可以通过培训获得,所以可少问。“能力”属于冰山中间部分,有的能力是显性的,“比较容易体现出来”;而有些能力是隐性的,“甚至你自己都不知道是否拥有这个能力”,并且“能力的习得相较于知识和技能更难,但一旦掌握可以迁移”。“你曾经解决过什么样的难题”涉及的正是能力问题,这类问题是对员工能力的考察,能力是可以迁移的,所以这类问题也会多问;

18“天赋”在冰山最下面,完全隐藏在海面之下,包括“价值观”“性格特质”“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你为什么要选择我们公司”是考察员工的价值观和动机,这些问题对员工行为起决定性作用,因此这类会多问。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书法用笔有方笔和圆笔之分。方笔即笔画起笔处和运笔中呈方形,如魏碑、唐楷中的欧体等可为典范,棱角分明而能给人刚毅正直之感。圆笔即笔画起笔处和运笔中呈圆形,如篆书、汉隶等可谓典范,圆润灵活而能给人通达圆融之感。项穆则在《书法雅言》中说道:“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确实如此,方笔与圆笔,处理和谐才是书法的妙境所在。以上材料对我们当代青年无论是做人还是处世都具有启示意义。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整体上呈现出总分关系,先总写书法中的两种笔法,接着分而述之,最后是结论。中间部分又分两层,一层是分别解释两个概念,一层是引用项穆的话提出一个观点。值得注意的是:材料里的方笔和圆笔是书法里的两个概念,材料没有明确二者有高下之别,只是两种不同的风格而已。材料对两种笔法都用到“典范”一词,表明每种笔法都能成就佳作,无论是“刚毅正直”还是“通达圆融”都是褒义词。所以,不能把“圆笔”随意理解为“圆滑”加以否定。接下来,引用项穆的观点时用到表转折意的“则”字,“则”事实上是提出“二者结合,方为美善”的观点。最后以“方笔与圆笔,处理和谐才是书法的妙境所在”作结。这里值得关注的是“处理和谐”“才是”“妙境”三个词。与前面“刚毅正直之感”“通达圆融之感”两种效果相比,追求“妙境”当是书法艺术的更高一层追求,而达到这一妙境的途径只能将方笔与妙笔二者处理和谐。为人处世也是如此,正直刚毅,坚守原则性虽能被人称道,通达圆融,注重灵活性也可成就人生,但追求为人处世的妙境,尤其在当下的时代,更要注意“方”“圆”兼顾的人生智慧。

19题干中,“当代青年”是一个限制,学生要站在“当代青年”的角度对材料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进行理解;“无论是做人还是处世方面”是内容指向,写其一或二者兼写都可以;“启示意义”表明不可囿于书法中的方笔和圆笔,而应该是由此及彼,去写做人、处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你的感悟与思考’则要求考生必须写出自己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独特思考。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方与圆的内涵,二者的辩证关系,保持方正与圆融的重要性,如何正确对待方与圆以成就瑰丽人生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项羽过于刚烈,不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不会圆融看待处理事情,最终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从反面论证人应学会灵活处事。也可以引用黄炎培“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的名言,论证唯有外圆内方,方能成就更精彩、更有意义的人生。立意:1.外圆内方,达人生之境。2.方圆相济,修身养性。3.外圆以处世,内方以守心。4.柔中寓刚,圆中有方。

2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