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墨子》中有“城者,所以自守也”;《博物志.卷八》中“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战”;《吴越春秋》中“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这突出表明古代中国早期的城市()A.突显政治、军事功能B.主要目的在于防御动乱C.大多建在战略要地D.缺少经济管理职能【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词,“城”主要是为了防卫,并且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从材料提供的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及以前,城市主要起到防卫和保护臣民的作用,即突显政治和军事功能,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可知,古代中国早期的城市既可以保卫统治者,也保护臣民,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并不能反映城市的选址是否在战略要地,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并不能反映古代中国早期的城市是否缺少经济管理功能,故D项错误。故选A。2.明代中叶以后,江南市镇的分布十分密集,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五里,东至王江泾镇六里,北至平望镇十五里,西南至新城镇三十里,至濮院镇五十里,西至震泽镇三十里,至南浔镇五十里。这些密集的市镇网络()A.体现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B.反映了资本主义的萌芽C.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交流D.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中叶以后,江南地区的市镇增多,形成了分布密集的市镇网络,其交通便利,生产的分工和专业化加强,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交流,C项正确;仅江南地区市镇密集、形成网络不能说明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排除A项;资本主义的萌芽的表现并非市镇分布密集,排除B项;市镇的发展带动而非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3.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这说明草市的出现A.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B.突破了城市坊市间界限
1C.受到官方的大力支持D.是对自然经济的重要补充【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这反映的是宋朝草市的发展,依据材料“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可以看出草市是对自然经济的重要补充,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草市出现在南北朝时期;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草市的出现突破了城市坊市间的界限;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官方对草市的态度。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4.四合院全宅的平面构图是按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皆簇拥着正房,而且在开间尺寸、高矮、装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此种设计出现的原因是A.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制度B.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C.布局对称,主次分明有序D.使用材料和木构抬梁结构【答案】B【解析】【详解】“家长作为全家核心”体现了宗法制的影响,“皆低于正房”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等级尊卑,故B项正确;A、C两项是对“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皆簇拥着正房,而且在开间尺寸、高矮、装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的总结而非原因,故均排除;D项是关于使用材料和设计结构的说明,与原因无关,故排除。5.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陈云在发言中强调:“……面前摆着两条路要我们选择:一个是继续挖农民的口粮;一个是城市人口下乡。两条路必须选一条,没有什么别的路可走。我认为只能走压缩城市人口这条路。”“走压缩城市人口这条路”的主要目的是()A.扩大人民公社化运动B.改善城市居民生活C.推动经济体制改革D.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961年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中共中央开始实行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题干中“走压缩城市人口这条路”实际上是调整国民经济的表现和措施,其目的在于缓解城市的粮食供应,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故D项正确;AC项与时代背景不符,B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八字方针6.
2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分析近代城市的发展时写道:“大工业企业需要许多工人在一个建筑物里共同劳动,这些工人须住在近处……他们也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于是村镇就变成了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大城市……”此材料可用于说明A.大工业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率B.大城市由小村镇直接发展而来C.村镇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工业发展D.工业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大工业企业需要许多工人在一个建筑物里共同劳动,这些工人须住在近处……他们也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大工业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村镇的形成和发展,排除C项,D项正确;A项本身论述正确,但并不是材料论述的主旨,排除;据材料“村镇就变成了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大城市”可知,大城市并不是由小村镇直接发展而来,排除B项。7.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渊中。”这客观上有利于()A.行省制度的推行B.民族的平等交流C.丝绸之路的复兴D.西欧城市的兴起【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渊中。”可知,元朝中外交通发达,且在全国建立驿站,有利于丝绸之路的复兴,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元朝的驿站制度,并不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项;元朝实行的是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排除B项;元朝的驿站制度对西欧城市的兴起,影响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8.20世纪30年代,某报刊评论道:“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每至礼拜日,必有许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疾驰于南京路、静安寺路、福州路。”这说明当时上海A.汽车已经走进普通百姓家庭B.交通全面实现现代化C.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D.奢侈风气最为盛行【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许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可以看出汽车这种交通工具出现对社会消费观念和社会风气带来的变化,故答案为C。材料没有体现A
3,排除。单从汽车一种交通工具不能显示交通全面实现现代化,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奢侈风气盛行,D错误。9.1953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典礼在某厂区隆重举行。-万多名建设者在-匹红绸上签名,表示决心。六名年轻的共产党员将刻有毛泽东主席亲笔题的基石,安放在厂区中心广场。这可说明我国A.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B.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C.经济体制改革稳步前进D.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答案】B【解析】【详解】1953年正值一五计划,长春一汽奠基仪式过程中万名工人签名表决心、安放基石等行动充分说明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热情,B正确;三大改造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1953年并未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排除C;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是在1956年,排除D。10.“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工厂手工业时代的迟缓的发展过程变成了生产中的真正的狂飙时代。”下列出现在“狂飙时代”的历史现象应是A.英国人霍金斯将第一批黑奴贩至美洲B.英国第一艘商用汽船成功横渡大西洋C.最早的托拉斯组织美孚石油宣告成立D.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大工业”,反映以蒸汽机为动力,实行机器大生产,造成此“狂飙时代”的历史事件是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出现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汽船,故B符合题意;1562~1563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是发生在工业革命的黑奴贸易,故A不符合题意;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出现了垄断组织,1900年成立的美孚石油是最早的托拉斯组织,故C不符合题意;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11.1958年2月中央提出“鼓足干劲……苦战三年,加速消灭血吸虫病”,各地结合兴修水利和农业生产高潮,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血吸虫病防治运动。至1958年11月,流行近百年的血吸虫病,已在半数以上的流行区基本消灭。据此可知,此时医疗卫生工作A.适应了国民经济恢复需要B.注重与群众运动相结合C.解决了血吸虫病治疗问题D.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答案】B【解析】
4【详解】根据“各地结合兴修水利和农业生产高潮,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血吸虫病防治运动。至1958年11月,流行近百年的血吸虫病,已在半数以上的流行区基本消灭。”可得出当时各地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参与防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B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是在1952年,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治疗问题的解决,排除C项;当时的防疫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排除D项。故选B项。12.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爆发严重鼠疫,死亡军民人数在一半以上,雅典将军伯利克里也未能幸免,雅典的政治走向明显转变;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身染疫病而亡,他一手缔造的帝国随之土崩瓦解。这从侧面反映出疫病的流行()A.促进医学进步B.影响国家治理C.改变战争走向D.推动社会转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雅典鼠疫使得雅典将军伯利克里也未能幸免,雅典的政治走向明显转变,亚历山大身染疫病而亡,使其帝国随之土崩瓦解,可反映出疫病的流行,影响到国家的治理能力,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医学进步,排除A项;“死亡军民人数在一半以上,雅典将军伯利克里也未能幸免”能体现出改变战争走向,但只体现了材料前半部分的信息,不能反映出所有材料信息,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制度的根本变化和社会转型,排除D项。故选B项。13.如表是魏晋至唐宋时期有关佛教的论述记载,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佛教记述史实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东晋慧远《沙不敬王者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唐代惠能《坛经》A.冲击了儒学地位B.呈现本土化C.受到理学的批判D.日趋世俗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助王化于治道者也”“在家亦得”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为了在中国传播受到中国的文化影响的逐渐的中国本土化,这对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B项正确;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就成为了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且材料并未体现佛教动摇了儒学的地位,排除A项;理学形成于南宋时期,而材料的时间只到唐代,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佛教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逐渐本土化,并未反映佛教变得世俗,排除D项。故选B项。14.王夫之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同时又主张“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这体现了A.对宋明理学彻底批判
5B.开始质疑传统的统治秩序C.封建士大夫的阶级本质D.代表市民阶层的政治诉求【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王夫之反对理学对人性的压抑与束缚,他同时也主张顺从传统儒家伦理等级秩序,体现了对儒家的批判与继承,反映出王夫之封建士大夫的阶级本质,故C正确;A项“彻底批判”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对传统统治秩序的质疑,排除B;“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的等级秩序不符合市民阶层的政治诉求,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关键信息是“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同时又主张‘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联系所学王阳明思想的实质分析解答。15.“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中国为什么屡屡失败。他们确信没有多数国民的民主觉悟,没有一种能赋予民主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心理基础,是不可能真正建设和组织起‘西洋式的社会’的。”由此推断,材料中“他们”A.提倡民主科学B.坚持“中体西用”C.主张维新变法D.宣传马克思主义【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他们确信没有多数国民的民主觉悟”可知,材料中的“他们”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改造国民,这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题,选项A正确;选项B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选项C强调更改制度,与材料中“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不符,排除;材料中的“他们”依然主张建立西洋式的社会,可见其属于资产阶级,并非主张宣扬马克思主义,排除D。16.在古代的早期文明中,苏美尔人创制了楔形文字,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中国的商朝已出现了较为完备的甲骨文。这些文字的共同作用在于()A.服务于统治阶级专制统治B.有利于文明的发展与传承C.使文化创造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D.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融【答案】B【解析】
6【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古代史(世界)。据材料“在古代的早期文明中,苏美尔人创制了楔形文字,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中国的商朝已出现了较为完备的甲骨文”,可知早期文明中,不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文明,孕育出不同的文字,有利于文明的发展与传承,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字对文化的影响,无法得出其对统治的影响,排除A项;在古代,文化创造并不是独立的生产部门,排除C项;文字产生时,各地的文明基本处于独立状态,排除D项。故选B项。17.苏格拉底从来不向听他讲学的人索取金钱报酬,他接待了许多希望听他讲学的人,其中有本国公众,也有外国人。苏格拉底认为,获取报酬无异于迫使自己当奴隶。这反映了他A.提倡有教无类B.推崇“知识即美德”C.崇尚意志自由D.反对狭隘民主【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获取报酬无异于迫使自己当奴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不愿充当金钱的奴隶,说明他崇尚意志自由,故C选项正确;听他讲学的人有本国公众,也有外国人,并不能说明有教无类,而且这不是材料的重心,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知识即美德”的主张,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反对狭隘民主的主张,故D选项错误。故选C。18.《源氏物语》引用了数量相当可观的中国诗词,作者在152个重要的情节中融入了131处节选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诗句。书中仅引用的白居易的诗歌就多达90多处。而白居易最重要的作品《长恨歌》几乎贯穿于整个小说中。由此表明()A.《源氏物语》是一部诗歌总集B.《源氏物语》作者曾久居长安C.《源氏物语》是研究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参考依据D.《源氏物语》取材于中国故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31处节选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诗句”、“白居易的诗歌就多达90多处”、“白居易最重要的作品《长恨歌》几乎贯穿于整个小说中”可知,《源氏物语》引用了很多中国诗歌,可以作为研究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参考依据,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源氏物语》是一部描写了平安京时期日本的风貌,揭露人性,宫中的斗争,反映了当时妇女的无权地位和苦难生活的古典文学名著,并不是诗歌总集,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得知其作者久居长安,排除B项;《源氏物语》引用了很多中国诗歌,但没有体现其取材中国故事,排除D项。故选C项。19.
7在古代印欧人的迁徙过程中,古代印度、西亚和希腊、罗马几个文化区域开始形成,对古代西亚文化形成起到重要作用的是()A.雅利安人B.赫梯人和波斯人C.凯尔特人D.希腊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西亚)。结合所学,公元前17世纪,赫梯人在小亚细亚建立赫梯帝国,公元前14世纪,赫梯帝国进入鼎盛时期,疆域从小亚细亚延伸到巴勒斯坦,多次与埃及发生争霸战争。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征服了东到印度河流域,西到巴尔干半岛北部,包括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并数次入侵希腊。在波斯帝国统治下,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赫梯人和波斯人对古代西亚文化形成起到重要作用,B项正确;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推进到恒河流域,对古代南亚文化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排除A项;凯尔特人主要影响古代欧洲文化形成,排除C项;希腊人主要影响古代欧洲文化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20.“在英属巴巴多斯(加勒比海岛屿),1640年时仅有数百名黑人,然而到1685年,黑人已达4.6万人,而白人才2万人。同样,在法属安塔提克(美洲岛屿),到1700年时有4.4万黑人和1.8万白人。”据此可知,欧洲的殖民扩张A.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B.传播了欧洲先进的生产方式C.引起了殖民国家之间的战争D.导致了不同种族人口的流动【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在英属巴巴多斯(加勒比海岛屿),1640年时仅有数百名黑人,然而到1685年,黑人已达4.6万人,而白人才2万人。”体现的是欧洲殖民扩张推动人口流动,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殖民扩张对人口流动的影响,A选项排除。材料与传播欧洲先进的生产方式无关,B选项排除。殖民国家之间的战争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21.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当时()A.对外交流助推文化趋同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C.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D.丝绸之路造就盛唐气象【答案】C【解析】
8【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唐朝时,婆罗门曲从天竺经西域、中亚传播至中国,经凉州都督和玄宗修改加工后,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这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推动舞蹈艺术的创新,C项正确;A项“文化趋同”表述不当,对外交流推动了文化的交融与发展,非中外文化趋同,排除A项;据所学,“三教合一”指的是佛、道、儒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材料并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舞蹈艺术的交流与发展,并没有强调丝绸之路对盛唐气象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22.德国人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首次用“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古代丝绸之路也被称为“进步之路”、“友谊之路”、“文化之路”。以上材料说明当时这条东西方要道A.交通非常发达B.商品贸易极其繁荣C.各种文明相互交流D.名胜古迹众多【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当时的“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频繁交往,相互交流。故答案为C项。A项,交通非常发达的说法片面,排除;B项,商品贸易极其繁荣属于表象,不是本质,排除;D项,名胜古迹众多的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23.“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具有福建泉州特征的木屏古沉船,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被认定为当时国内船体最大的远洋贸品商船,2007年12月22日成功打捞出水,由此可以确认()A.沉船地位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B.沉船载有荷兰东印度公司定制的瓷器C.沉船出发地是福建泉州D.沉船上有大量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南宋时期(中国)。“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远洋贸品商船,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最早在广东,南海水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航线,由此可以确认沉船地位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A项正确;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南海一号”是南宋时期(12-13世纪)古沉船,时间不符,排除B项;“南海一号”沉船发现于广东阳江海域,目前不能准确断定沉船出发地,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沉船上的货物,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排除D项。故选A项。24.
9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美国影视公司拍摄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影片一时风靡全球,以致“中国人在电影院花钱看老外拍的中国故事”。这一现象反映了()A.中国文化的世界性影响B.得益于美国资本对外扩张C.中国经济影响力提高D.反映了区域经济量全消除【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根据材料“中国人在电影院花钱看老外拍的中国故事”并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全球化加强了世界各地经济文化的联系,中国文化的世界性影响增强,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全球化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并非美国的资本输出,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影响力,非经济影响力,排除C项;“全消除”的表述过于绝对,且材料未涉及经济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71年,为了改变卫生总署(1848-1854)裁撤后,公共卫生管理政出多门、效率低下的现象,英国议会通过了《地方政府事务部法》,成立地方政府事务部,统筹负责涉及卫生健康的各类事务。在经历了不同的公共卫生管理尝试后,英国政府最终让其公共卫生管理制度呈现出以地方政府为主导核心,同时适当接受中央监督的特色路径。此后,在新成立的地方政府事务部引领监督下,英国公共卫生管理取得了较大成就。19世纪后半期,英国主要传染病致死率、婴儿死亡率均大为下降。自来水供应条件改善,大量排污工程兴建,包含有洗衣设备的公共浴室也开始出现。英国政府累积了丰富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时期的公共卫生管理经验。——摘编自王广坤《十九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卫生管理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开展起声势浩大的爱国卫生运动,取得了多方面成效。为了减少蚊蝇繁殖,北京市群众广泛动员,仅用十八天就清除了垃圾六万四千六百五十七土方。通过动员群众户户建厕所,河北城乡群众掀起一场“厕所革命”。沈阳某厂改进工作环境,将“病号”占职工人数的比例,由百分之十七降低到了百分之二,工人生产热情高涨。过去困扰老百姓多年的各种烈性传染性疾病几乎绝迹,曾经严重威胁群众生命的疾病也得到了有效防治。爱国卫生运动符合群众切身利益,因此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誉。——摘编自高中伟、曾菊《新中国初期爱国卫生运动中的群众动员》(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地方事务部成立的背景。(2)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初期爱国卫生运动影响。(3)据材料一、二,指出中英两国在公共卫生管理上差异,并谈谈你的认识。
10【答案】(1)工业革命后,英国实现城市化;原有公共卫生管理混乱;地方自治传统影响;城市公共卫生环境较差:居民健康水平低;(2)改善了城乡卫生状况: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加深了群众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彰显新中国的国家治理水平(3)差异:中国由党和政府领导:英国以地方政府为主导,适当接受中央监督。中国动员全民参与:英国采取立法管理。认识:公共卫生管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应尊重各国在不同国情下自主选择的管理方式(其他言之成理亦可)【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实现城市化;根据“了改变卫生总署(1848-1854)裁撤后,公共卫生管理政出多门、效率低下的现象,英国议会通过了《地方政府事务部法》,成立地方政府事务部”得出原有公共卫生管理混乱;同时还有地方自治传统影响;城市公共卫生环境较差和居民健康水平低(2)根据“过去困扰老百姓多年的各种烈性传染性疾病几乎绝迹,曾经严重威胁群众生命的疾病也得到了有效防治。爱国卫生运动符合群众切身利益,因此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誉”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中国的爱国卫生运动改善了城乡卫生状况: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加深了群众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彰显新中国的国家治理水平。(3)差异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中国是由党和政府领导:英国以地方政府为主导,适当接受中央监督。中国是动员全民参与,英国则是采取立法管理。综合材料内容可得到的认识是公共卫生管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应尊重各国在不同国情下自主选择的管理方式。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所接纳的移民人数不断增加,这些移民逐渐成为欧洲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夺走了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这样,欧洲成为大规模移民运动的目的地之一。对此,欧洲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欢迎的,并主动到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工。材料二1973年以后,招募劳工(不管是外籍劳工还是殖民地劳工)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停止,但欧洲共同体内部的移民,事实上还在继续,技术劳工和高层次人才的移民不断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把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把欧盟内部的流动看作类似于民族经济内部的流动开始成为习惯。
11——材料一、二均摘编自薛永生《战后欧洲移民与移民问题》材料三在社会就业层面上,大量移民对当地劳动力市场也形成了冲击。尽管移民人口的失业率远高于当地人,但许多欧洲人和某些政党依然认为,大量移民的存在明显挤压了本国公民的就业空间。在国家安全层面上,大量移民的存在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缺乏有效的一体化社会融合政策,来自北非的移民及其后代,在社会教育、就业、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倍遭歧视,因而容易走上犯罪道路。——摘编自刘晓平《战后欧洲移民政策与地中海南北移民问题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移民人数增加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1973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欧洲移民的特点。(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欧洲移民对欧洲社会的影响。【答案】(1)原因: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短缺;国家政府主动吸引;西欧福利制度的建立。(2)特点:高素质人才移民增加;欧共体内部人员流动性增强。(3)积极影响:弥补了战后欧洲劳动力短缺,促进了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强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消极影响:冲击了欧洲原有的劳动力市场,挤压了欧洲公民的就业空间;造成了移民地国家的人才流失;对欧洲国家安全构成挑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解析】【分析】【详解】第(1)题依据材料一中“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夺走了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欧洲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欢迎的,并主动到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工”等信息结合所学从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短缺、国家政府主动吸引、西欧福利制度的建立等方面说明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移民人数增加的原因。第(2)题依据材料二中“但欧洲共同体内部的移民,事实上还在继续,技术劳工和高层次人才的移民不断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把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把欧盟内部的流动看作类似于民族经济内部的流动开始成为习惯”等信息结合所学从高素质人才移民增加、欧共体内部人员流动性增强等方面概括1973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欧洲移民的特点。
12第(3)题依据材料一中“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及材料二中“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把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把欧盟内部的流动看作类似于民族经济内部的流动开始成为习惯”等信息结合所学从弥补了战后欧洲劳动力短缺,促进了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强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等方面分析说明战后欧洲移民对欧洲社会的积极影响。依据材料三中“大量移民对当地劳动力市场也形成了冲击”“大量移民的存在明显挤压了本国公民的就业空间”“大量移民的存在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来自北非的移民及其后代,在社会教育、就业、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倍遭歧视,因而容易走上犯罪道路”等信息结合所学从社会就业、国家安全等方面分析说明战后欧洲移民对欧洲社会的消极影响。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美国史学家本特利对于不同文明间的互动以及互动过程中各个文明的变型,提出了两个观点:第一、与历史上曾反复出现的跨地区技术传播和病毒传播相比,文化传播通到的阻力要大得多,因为每一种文化对异质文化都持较强抵制态度,主动推进文化融合的事例在历史上虽然并非没有,但毕竟罕见。第二、全球运动的总趋势表现为互为因果的三点:人口增长、技术不断进步与传播、不同社会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对上述观点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或另有观点告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观点:赞同材料中世界各地区联系和交流不断增多和扩大的观点。阐述: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文明交流虽已开始,但非常有限,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走向会合交融。伴随着人口增多,特别是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的传播和交往日益密切。近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拓展,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进步增强,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不同区域的文明交流加强,使世界日益联结成个整体。所以,科技的发展,交通运输和贸易网络的支撑,促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密集和系统化。【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材料内容总结论点,再引用史实围绕论点展开论述。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本特利认为文化的传播遇到的阻力更大,人口增长、技术进步和社会交往推动了世界的交流与发展。对本特利的这两个观点可以持赞成态度,也可以持否定态度,引用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