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六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内江六中2022—2023学年(下)高2025届半期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元杂剧的形成、发展、繁荣的过程,为后世的戏曲音乐留下了宝贵且巨大的财富,使得后世戏曲音乐可以不断发扬光大,在世界戏曲音乐的花丛中熠熠生辉。元杂剧在宋金杂剧的基础上汲取了其他各种音乐形式的营养,因此,元杂剧已然成为戏曲音乐的集大成者,这种包容性不仅体现于音乐形式上,也表现在元杂剧题材、主题的广泛性上。元杂剧向上描述君臣之间、朝廷官员之间、政治兴衰之间的关系以及所发生的大小事件,向下更是描述了亲人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邻里之间所发生的各种事件。元杂剧还在主题上为后世戏曲音乐提供了大量的范本,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戏曲音乐。首先表现在爱情剧上,元杂剧中的爱情剧皆是以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努力冲破封建束缚、向往自由恋爱为主题,表达了男女之间为了爱情奋不顾身,歌颂恋爱自由,富有极强的叛逆精神,对后世爱情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明代《娇红记》、清代《梁山伯与祝英台》皆是受到了元杂剧《西厢记》主题内容的影响。其次表现在人民大众对抗腐朽黑暗的封建统治势力上,元杂剧《赵氏孤儿》成为该主题的典型作品。明传奇《鸣凤记》和清传奇《清忠谱》则受到了《赵氏孤儿》的影响,表现出更加深刻且强烈的道德性、批判性、人民性。受到元杂剧的主题影响的后世戏曲,不仅是简单的主题再现,同时也延续、拓展、深化了主题,使其更加丰富、饱满。元杂剧主要是以相同宫调系统的若干曲子或者相同笛式系统的若干曲子连缀成套来进行架构的,也就是套曲联体的音乐结构。这种结构表明了有机的戏曲唱腔体制已然在中国戏曲音乐中形成。而且元杂剧以北曲的演唱为表演形式,其独有的北曲声腔系统,是我国戏曲声乐史上极其重要的一环,推动了传统声乐的不断进步,对戏曲音乐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代戏曲已形成以“生、旦、净、末、丑”为主要角色行当的成熟的角色分工体制,这种成熟体制的形成是跟元杂剧中所形成的角色行当体制密不可分的。如“生”角就是传承于宋金杂剧中“末泥”的角色行当,发展到元杂剧中的“末”角,再到现今的“生”角。生角主要扮演男性人物。近代不同地区不同戏剧会根据角色的年龄、性格、身份来做不同的生角划分,如老生、小生、武生等。“净”角是起源于宋金杂剧中的“副净”一角,到元杂剧中称作“净”
1,以脸部化妆为特点,运用不同的色彩和图案来组合成形态各异的脸谱,用以表现耿直刚烈、粗犷豪爽、冒失鲁莽、阴狠狡诈的各种男性角色。从宋杂剧以滑稽角色为主再到元杂剧以正剧角色为主,为后世戏曲音乐中的角色行当的健全发展奠定了基础。(摘编自梁越《宋金杂剧与元杂剧之比较》)材料二:元朝的疆域比之汉唐更加广阔,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促进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元杂剧作为元代特殊的文学艺术形式,无论是其创作内容,还是其文学语言都有多元文化的注入。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因子为元杂剧的创作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素材。自蒙古族入主中原之后,其文化也在与中原文化碰撞的过程中被百姓接受,在元杂剧中便有不少涉及蒙古族文化的剧目。元杂剧中出现了很多蒙古族语言词汇,如《陈州粜米》中出现的“虎剌孩”,也作“忽剌孩”,蒙语为强盗的意思。再如在《窦娥冤》等一些剧目中经常出现的“歪剌骨”,是蒙语中骂人的话,有贱骨头的意思。元杂剧中有着大量以汉语和蒙语交杂的曲词,如《杀狗劝夫》中哥哥罚孙二在风雪中跪拜,孙二唱:“则被这吸里忽剌的朔风儿那里好笃簌簌避,又被这失留屑历的雪片儿偏向我密蒙蒙坠,将这领希留合剌的布衫儿扯得来乱纷纷碎。”整段曲词就以汉语杂糅蒙语的形式描绘孙二穿着破衣烂衫长跪在风雪中的可怜场面。这样的曲词正是蒙古族文化对汉文化渗透的表现。宋元时期,更加生活化的民间写实故事大量出现,这些故事多为“故事套故事”的结构形式。剧作家在对涉及公案题材的元杂剧创作中,往往在主线大故事中插入小故事、小插曲,来让情节更曲折、更精彩。如著名的《窦娥冤》中,窦娥受冤的故事是主线,本在窦娥“三愿”应验后,已可作为全剧精彩的结束,但关汉卿又在主线大故事后,嵌入窦娥化为孤魂让窦天章为自己洗冤的小故事,让全剧更加精彩,更受民众喜爱。不仅如此,世俗元素的存在还为元杂剧的内容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鬼神显应、民间信仰、算命占卜等,对剧作家的创作影响不可忽视。如《盆儿鬼》中,瓦窑神戏弄盆罐赵,是通过鬼神对恶人进行惩罚的。这些杂剧通过鬼神显应的朴素民间元素,使得杂剧剧情更加跌宕起伏。民间信仰对一些元杂剧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在元杂剧研究方面,《桃花女》并不是一篇代表性的作品,但就民俗文化层面而言,它却具有其他剧作无法替代的价值。中国民间自古就有利用桃木来辟邪驱鬼的传统风俗,剧中桃花女就是以桃木辟邪为意象,代表下层世俗文化,来对抗剧中代表精英文化的周公,最后“桃花女”的胜利也象征着下层世俗文化的胜利。这些世俗元素在元杂剧中的大量出现,不仅让杂剧受众面更广,而且也丰富了其意义。(摘编自王垚峰、王军涛《再论元杂剧之“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杂剧的形成与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对中国戏曲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B.元杂剧中出现的套曲联体的音乐结构,表明我国的戏曲音乐已形成有机的戏曲唱腔体制。
2C.戏曲中的“净”角以脸部化妆为特点,我们可以根据其脸谱来推测出该角色的大致性格。D.《桃花女》颇具研究价值,它的出现标志着当时下层世俗文化打破了上层精英文化的垄断。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元杂剧涉及的题材广泛,所写的内容可以大到君臣之间,也可以小到邻里之间,这使元杂剧成为当时戏曲音乐的集大成者。B.《西厢记》反对封建包办婚姻,歌颂恋爱自由,高有极强的叛逆精神,它在文学上所呈现的艺术价值要高于《赵氏孤儿》。C.元杂剧中有蒙古族词汇,还出现了蒙汉语交杂的曲词,这说明蒙古文化对元杂剧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D.元杂剧《窦娥冤》和《盆儿鬼》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二者在内容上都含有鬼神显应等世俗元素,情节都较为曲折,跌宕起伏。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元杂剧在主题上深刻影响后世戏曲音乐”观点的一项是()A.清代戏曲《桃花扇》继承了元杂剧表现历史兴衰的传统,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B.元杂剧的许多作品取材于宋金杂剧,如元杂剧的《墙头马上》就取材于宋代的杂剧。C.元杂剧非常重视歌舞戏,往往通过歌舞来表现剧情中需要深刻剖析的人物内心情感。D.近代戏曲仍沿用“旦”这个名称,会根据角色的年龄、身份来做不同的旦角划分。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元杂剧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请结合材料对此简要分析。【答案】1.D2.D3.A4.文章首先提出观点,即元杂剧为后世的戏曲音乐留下了宝贵且巨大的财富。接着从主题题材、唱腔体制、角色行当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阐述了元杂剧的重要影响。5.①元杂剧是在宋金杂剧的基础上汲取了其他各种音乐形式的营养形成的,在当时已经成为戏曲音乐的集大成者。②元朝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促进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因子为元杂剧的创作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素材。③元杂剧受到民间故事的影响,涉及公案题材的元杂剧往往采用“故事套故事”的结构形式。此外,世俗元素的存在还为元杂剧的内容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丰富了元杂剧的意义。【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它的出现标志着当时下层世俗文化打破了上层精英文化的垄断”错误。原文是说“‘桃花女’的胜利也象征着下层世俗文化的胜利”,并不是说《桃花女》使“当时下层世俗文化打破了上层精英文化的垄断”。
3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这使元杂剧成为当时戏曲音乐的集大成者”错误,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是说“元杂剧在宋金杂剧的基础上汲取了其他各种音乐形式的营养,因此,元杂剧已然成为戏曲音乐的集大成者”。B.“它在文学上所呈现的艺术价值要高于《赵氏孤儿》”错误,原文并没有对二者进行比较。C.“这说明蒙古文化对元杂剧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错误,原文是“自蒙古族入主中原之后,其文化也在与中原文化碰撞的过程中被百姓接受,在元杂剧中便有不少涉及蒙古族文化的剧目”,元杂剧只是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不能说蒙古文化起到决定性作用。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是说清代戏曲《桃花扇》在主题上受到元杂剧的影响。B.是说元杂剧在题材上受到朱金杂剧的影响。C.是对元杂剧这种戏曲表现形式的解说。D.是说戏曲角色的延续。B、C、D三项都不能支持“元杂剧在主题上深刻影响后世戏曲音乐”的观点。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从材料一第一段“元杂剧的形成、发展、繁荣的过程,为后世的戏曲音乐留下了宝贵且巨大的财富”可知,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元杂剧为后世的戏曲音乐留下了宝贵且巨大的财富;从第二段“元杂剧在宋金杂剧的基础上汲取了其他各种音乐形式的营养……这种包容性不仅体现于音乐形式上,也表现在元杂剧题材、主题的广泛性上”可知,然后,从音乐形式、题材和主题的角度概括元杂剧的包容性;从第三段“首先表现在爱情剧上,元杂剧中的爱情剧皆是以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努力冲破封建束缚、向往自由恋爱为主题……其次表现在人民大众对抗腐朽黑暗的封建统治势力上……受到元杂剧的主题影响的后世戏曲,不仅是简单的主题再现,同时也延续、拓展、深化了主题,使其更加丰富、饱满”可知,第三段从主题题材的角度阐述了元杂剧的重要影响;
4从第四段“元杂剧以北曲的演唱为表演形式,其独有的北曲声腔系统,是我国戏曲声乐史上极其重要的一环,推动了传统声乐的不断进步,对戏曲音乐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知,第四段从唱腔体制的角度阐述了元杂剧的重要影响;从第五段“近代戏曲已形成以‘生、旦、净、末、丑’为主要角色行当的成熟的角色分工体制,这种成熟体制的形成是跟元杂剧中所形成的角色行当体制密不可分的”可知,第五段从角色行当的角度阐述了元杂剧的重要影响。【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一“元杂剧在宋金杂剧的基础上汲取了其他各种音乐形式的营养,因此,元杂剧已然成为戏曲音乐的集大成者”可知,元杂剧是在宋金杂剧的基础上汲取了其他各种音乐形式的营养形成的,在当时已经成为戏曲音乐的集大成者;从材料二“元朝的疆域比之汉唐更加广阔,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促进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元杂剧作为元代特殊的文学艺术形式,无论是其创作内容,还是其文学语言都有多元文化的注入。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因子为元杂剧的创作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素材”可知,元朝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促进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因子为元杂剧的创作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素材;从材料二“宋元时期,更加生活化的民间写实故事大量出现,这些故事多为‘故事套故事’的结构形式”可知,元杂剧受到民间故事的影响,涉及公案题材的元杂剧往往采用“故事套故事”的结构形式。从材料二“世俗元素的存在还为元杂剧的内容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些世俗元素在元杂剧中的大量出现,不仅让杂剧受众面更广,而且也丰富了其意义”可知,世俗元素的存在还为元杂剧的内容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丰富了元杂剧的意义。(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瑰宝王晋康2050年12月,我离开设在太空城的时空管理局,回乡探望未婚妻栀子。那天是阿炳先生逝世百年纪念日,阿炳是她最崇敬的音乐家,是她心中的神祗。她在音乐厅举办阿炳二胡曲独奏音乐会,当《二泉映月》的旋律从琴弓下淙淙地淌出来,我仿佛听到了天籁。那是瞎子阿炳想象中的无锡惠泉山美景,月色空明,泉声空灵,白云悠悠,松涛阵阵。这是大自然最深处流出来的净泉,是人类心灵最深处的谐振。琴弓飞速抖动,栀子流泪了,观众也流泪了。当最后一缕琴声在大厅中飘散后,台下响起暴雨般的掌声。回到家,栀子还沉浸在激荡的情绪中,她说:“阿炳先生的乐曲是偶然飘落人间的仙音,是人类不可多得的至宝。先生一生穷愁潦倒,但有《二泉映月》传世,他的一生也就值了!”她的目光里燃烧起痴狂的火焰:“
5何汉,据说阿炳先生能演奏300多首乐曲!可惜它们永远失传了。一想到这些丢失的瑰宝,我就心如刀割!”“我们去找到那些失落的瑰宝!”虽然时空管理局的规定十分严格,处罚严厉无情,但是,我顾不得了。我们选择了1946年的惠山寺庙会。抗日战争刚刚结束,胜利的喜悦中夹杂着凄楚困苦。庙会里人头攒动,江湖艺人在敲锣打鼓、翻筋斗、跳百索、立僵人,地摊上摆着泥人大阿福。我穿着长袍,栀子穿着素花旗袍,在一条小巷里等待。小巷铺着青石板,青砖垒就的小门洞上爬着百年紫藤,银杏树从各家小院中探出枝叶。阿炳的琴声从巷子深处涌来,是《听松》,沉雄有力,气魄宏大。两个身影在拐角出现,前边是一位中年女人,穿蓝布大襟上衣,手里牵着阿炳长袍的衣角,显然是他的夫人董彩娣。阿炳戴着墨镜和旧礼帽,肩上、背上挂着琵琶、笛子和笙,一把二胡用布带托在胯部之上,边走边拉。他们走过去了,栀子还在呆望着。我推推她,她才如梦初醒。我们赶紧追上阿炳,把激光录音头对准琴筒。阿炳的琴声连绵不断,起承时流转自然。阿炳的操弓如云中之龙,夭矫多变,而贯穿始终的基调苍凉高远。阿炳一直不停地演奏着,物我两忘,与音乐融为一体。整整一天,我们像导盲犬一样走在先生前面。直到夕阳西斜,董彩娣拉着丈夫返回,在青石板上拖着长长的影子。我和栀子坐时间车赶回,用整整一夜的时间听录音,做统计。先生共演奏了270首乐曲,栀子说,它们几乎都是精品,其中至少有15首是堪与《二泉映月》媲美的极品!栀子欣喜得难以自禁:“汉,知道你对人类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吗?储师竹、杨荫浏先生只录下6首,我们录下270首呀。”栀子说:“今天再去一次,请先生亲自为他的乐曲定出名字好吗?”我不能不同意:“咱们要尽量早点返回,不要忘了,我们是未经批准的时间偷渡者。”这天春雨淅淅,我们在街上没等到先生,便辗转打听,来到先生的家。一座破房,门廊下四个孩子在玩耍,他们是董彩娣前夫的孩子,个个衣衫褴褛、浑身脏污。董彩娣不在家,孩子们说她“缝穷”(给单身穷人做针线活)去了。阿炳先生坐在竹椅上,仍戴着墨镜和礼帽,似乎随时准备出门。他侧耳听我们进屋,问:“是哪位贵客?”栀子趋步上前,鞠躬说:“阿炳先生,华先生,我们把您昨天的演奏全录下来了,请您听听,告诉我们每首曲子的曲名,好吗?”先生点头说:“好呀。”栀子打开激光录音机,第一首先放《二泉映月》。凄楚优美的琴声响起来,阿炳先生浑身一颤,侧耳聆听一会儿,急迫地问:“你们哪位在操琴?拉得这么好?”栀子的泪水慢慢溢出眼眶:“先生,是您呀,这是您的录音。”
6原来先生刚才没听懂栀子的话,他不知道什么是录音。栀子做了解释,把录音重放了一遍,阿炳入迷地倾听着。一曲既毕,栀子说:“先生,这是你的一首名曲,它已经……”她改了口,“它必将留传千秋。请给它一个名字吧。”阿炳苍凉地说:“姑娘,我盼知音盼了一辈子,今天才盼来啦。这首曲子我常称它‘瞎拉拉’,若要起名字,就叫……‘二泉月冷’吧。”栀子继续播放,阿炳也一首首给出曲名。快中午了,雨越下越大,董彩娣回来了。我们都沉浸在音乐氛围中,没注意到她坐立不安的样子。她终于打断阿炳的话头,伏在他耳边轻声说着什么。我皱着眉头对栀子说:“她好像说要把琵琶当出去,买点儿肉菜招待我们。”栀子眼眶红了,急急掏出钱包:“先生,我这儿有钱!”她肯定想起人民币不能使用,又急忙扯下耳环和项链:“这是足金的首饰,师母请收下!”我厉声喝道:“栀子!”栀子扭回头看看我,这才想起出发前我严厉的嘱咐。她无奈地看看阿炳夫妇,泪水夺眶而出。忽然她朝阿炳跪下,伏地不起,肩膀猛烈地抽动。阿炳先生对妻子低声交代着,让她到某个熟人那儿借钱。趁这当儿,我急忙扯起栀子离开,甚至没向阿炳夫妇告别。桅子泪水汹涌,一直回望着那座破房。我曾再三向栀子交代:“时间旅行者不允许同异相时空有任何物质上的交流。这是旅行者必须遵守的道德底线。如果把原子弹带给希特勒,把猎枪带给尼安德特人,甚至只是把火柴带给蓝田猿人……历史该如何震荡不已!过度剧烈的震荡有可能导致时空结构大崩溃。”回到时间车里,栀子啜泣不已,激动地说:“这样伟大的音乐家,你能忍心旁观他受苦受难,四年之后就吐血而死?汉,我们把阿炳先生接回2050年吧!”我启动了时间车:“我们只是时间旅行者,不能改变历史的。需要改变的太多了,你能把岳飞、凡·高、耶稣都带回到现代?想都不能想啊。”栀子悲伤地沉默了很久,低声说:“只要这些音乐能活下去,先生也会含笑九泉的。”(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我”对未婚妻栀子所演奏的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欣赏,为下文“我”决定陪栀子穿越时空寻找“瑰宝”作了铺垫。B.1946年的无锡城,庙会的热闹和小巷的清幽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为杰出民间音乐家阿炳的出场营造出非同寻常的特殊背景。C.栀子认为阿炳创作的270首乐曲几乎都是精品,其中还不乏可与《二泉映月》媲美的极品,这是偶像崇拜带来的审美错觉。D.
7名曲《二泉映月》在文中多次出现,一方面回应题旨,另一方面也作为线索串联起相隔一百多年的人物、场景和故事情节。7.关于文中第二次穿越和第一次穿越的异同,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次穿越都是为了失去的“瑰宝”,但具体目的有所不同,第一次是为了寻找乐曲,第二次是想请阿炳给乐曲定名,相比较之下,第一次比第二次更为重要。B.两次穿越抵达的地点都是20世纪40年代的无锡,但故事发生的具体场所有所不同,第一次主要是在阿炳前来卖艺的惠山寺庙会上,第二次则是在阿炳的家。C.两次穿越的时间很集中,就在前后两天,但天气却有所不同,第一次是晴天,第二次是雨天,不同天气营造的不同氛围和两次穿越后发生的不同故事吻合。D.两次穿越后的栀子都和阿炳进行了近距离的接触,但第二次他们之间的交流更加深入,具体说来,他们面对面地进行了从物质、信息到情感多方面的交流。8.有人说本文标题中的“瑰宝”既指阿炳创造的音乐,也指阿炳本人,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文本陈述理由。9.本文通过“时间车”这一科幻创意实现了人物之间跨越百年的交流,这种跨越通过人物梦境也可以实现。请结合文本谈一谈,和梦境相比,以科幻创意表现有什么好处?【答案】6.A7.D8.示例一:同意。因为阿炳本人跟他创造的音乐一样珍贵。阿炳才华横溢,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作曲家,创作了270首乐曲,而且也是一位出色的演奏家;阿炳安贫乐道,在艰难困窘的生活中从容自若;阿炳着装整肃,谦恭有礼,有谦谦君子的风范。示例二:不同意。因为文中的“瑰宝”有特定的所指,指的是阿炳创造的音乐。文中栀子和何汉穿越的目的是寻找丢失的“瑰宝”,也就是阿炳先生演奏但却未能传世的300多首乐曲。当他们录到了270首乐曲后,他们认为对人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小说的结束,栀子说:“只要这些音乐能活下去,先生也会含笑九泉的。”9.①让人物形象和时代背景更具真实感,并因此更加打动人心;②让人物活动和人物交流受到限制,从而表现出艺术张力;③让背景设置更有想象力,更有助于表现人们理想中的科技进步和时代变化。【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B.“营造出非同寻常的特殊背景”说法错误,结合原文可知,阿炳在巷子演奏与“庙会里人头攒动,江湖艺人在敲锣打鼓、翻筋斗、跳百索、立僵人”的情景恰好相符合,也符合当时“抗日战争刚刚结束,胜利的喜悦中夹杂着凄楚困苦”的时代背景,所以并未营造出非同寻常的特殊背景。
8C.“这是偶像崇拜带来的审美错觉”说法错误,阿炳创作的270首乐曲几乎都是精品是对阿炳艺术成就的客观评价,并不是偶像崇拜带来的审美错觉。D.“回应题旨”“作为线索串联起”说法错误,本文主旨是表现对阿炳及其创作的乐曲的珍视与赞美,所以《二泉映月》在文中多次出现,不能起到“回应题旨”的作用;文章是以两次穿越为主线来写,名曲《二泉映月》不是文章的线索,故“作为线索串联起”说法错误。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D.“他们面对面地进行了从物质、信息到情感多方面的交流”说法错误。由文中“栀子扭回头看看我,这才想起出发前我严厉的嘱咐。……我急忙扯起栀子离开,甚至没向阿炳夫妇告别”可知,并未进行物质交流,“掏出”和“扯下”只是栀子的动作,她并没有将其送给阿炳。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标题含义的能力。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可同意,也可不同意。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观点,再结合内容阐明理由。示例一:同意。由文中“阿炳的琴声从巷子深处涌来,是《听松》,沉雄有力,气魄宏大”“阿炳的琴声连绵不断,起承时流转自然。阿炳的操弓如云中之龙,夭矫多变,而贯穿始终的基调苍凉高远”“先生共演奏了270首乐曲,栀子说,它们几乎都是精品”可知,阿炳才华横溢,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作曲家,创作了270首乐曲,而且也是一位出色的演奏家;由文中“我们在街上没等到先生,便辗转打听,来到先生家。一座破房,门廊下四个孩子在玩耍,他们是董彩娣前夫的孩子,个个衣衫褴褛、浑身脏污”可知,阿炳生活贫困,穷愁潦倒,但在如此境况之下,他依然从容自若地创作出众多不朽的音乐名曲,表明他是一个安贫乐道之人;由文中“阿炳先生坐在竹椅上,仍戴着墨镜和礼帽,似乎随时准备出门。他侧耳听我们进屋,问:‘是哪位贵客?’”可知,阿炳总是戴着墨镜和礼帽,着装整肃,他说话谦恭有礼,有谦谦君子的风范;所以,阿炳本人跟他创造的音乐一样珍贵,标题“瑰宝”既指阿炳创造的音乐,也指阿炳本人。示例二:不同意。由文中“‘何汉,据说阿炳先生能演奏300多首乐曲!可惜它们永远失传了。一想到这些丢失的瑰宝,我就心如刀割!’”“‘我们去找到那些失落的瑰宝!’虽然时空管理局的规定十分严格,处罚严厉无情,但是,我顾不得了”可知,栀子和何汉穿越的目的是寻找丢失的“瑰宝”,也就是阿炳先生演奏但却未能传世的300多首乐曲。所以“瑰宝”指阿炳创造的音乐。
9由文中“‘栀子欣喜得难以自禁:‘汉,知道你对人类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吗?储师竹、杨荫浏先生只录下6首,我们录下270首呀’”“栀子悲伤地沉默了很久,低声说:‘只要这些音乐能活下去,先生也会含笑九泉的’”可知,当他们录到了270首乐曲后,认为对人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小说的结束,也是在说这些音乐的巨大价值,所以“瑰宝”指阿炳创造的音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通过文中“两个身影在拐角出现,……阿炳戴着墨镜和旧礼帽,肩上、背上挂着琵琶、笛子和笙,一把二胡用布带托在胯部之上,边走边拉”“抗日战争刚刚结束,胜利的喜悦中夹杂着凄楚困苦。庙会里人头攒动,江湖艺人在敲锣打鼓、翻筋斗、跳百索、立僵人,地摊上摆着泥人大阿福。……银杏树从各家小院中探出枝叶”可以看出,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时代背景非常真实立体。“时间车”这一科幻创意让人物形象和时代背景更具真实感,并因此更加打动人心;通过文中“我启动了时间车:‘我们只是时间旅行者,不能改变历史的。需要改变的太多了,你能把岳飞、凡·高、耶稣都带回到现代?想都不能想啊’”“原来先生刚才没听懂栀子的话,他不知道什么是录音。栀子做了解释,把录音重放了一遍,阿炳入迷地倾听着”可以看出,“时间车”这一科幻创意让人物活动和人物交流受到限制,从而表现出艺术张力;通过文中“2050年12月,我离开设在太空城的时空管理局,回乡探望未婚妻栀子。那天是阿炳先生逝世百年纪念日,阿炳是她最崇敬的音乐家,是她心中的神祗”“‘我们去找到那些失落的瑰宝!’虽然时空管理局的规定十分严格,处罚严厉无情,但是,我顾不得了”可以看出,文章的背景设置在了未来的2050年,那时的人类已经可以穿越时空,“时间车”这一科幻创意让背景设置更有想象力,更有助于表现人们理想中的科技进步和时代变化。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小题共5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秦败魏于华,魏王且入朝于秦。周䜣谓王曰:“今王之事秦,尚有可以易入朝者乎?愿王之有以易之,而以入朝为后。”魏王曰:“子患寡人入而不出邪?许绾为我祝曰:‘入而不出,请殉寡人以头。’”周䜣对曰:“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今秦不可知之国也,犹不测之渊也;而许绾之首,犹鼠首也。内王于不可知之秦,而殉王以鼠首,臣窃为王不取也。且无梁孰与无河内急?”王曰:“梁急。”“无梁孰与无身急?”王曰:“身急。”曰:“以三者,身,上也;河内,其下也。秦未索其下,而王效其上,可乎?”王尚未听也。支期曰:“王视楚王。楚王入秦,王以三乘先之;楚王不入,楚、魏为一,尚足以捍秦。”王乃止。王谓支期曰:“吾始已诺于应侯矣,今不行者欺之矣。”支期曰:“
10王勿忧也。臣使长信侯请无内王,王待臣也。”支期说于长信侯曰:“王命召相国。”长信侯曰:“王何以臣为?”支期曰:“臣不知也,王急召君。”长信侯曰:“吾内王于秦者,宁以为秦邪?吾以为魏也。”支期曰:“君无为魏计,君其自为计。且安死乎?安生乎?安穷乎?安贵乎?君其先自为计,后为魏计。”长信侯曰:“楼公将入矣,臣今从。”支期曰:“王急召君,君不行,血溅君襟矣!”长信侯行,支期随其后。且见王,支期先入谓王曰:“伪病者乎而见之,臣已恐之矣。”长信侯入见王,王曰:“病甚奈何!吾始已诺于应侯矣,意虽道死,行乎?”长信侯曰:“王毋行矣!臣能得之于应侯,愿王无忧。”(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B.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C.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D.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我国古代地区名,泛指今山西、河北及河南黄河以北的地区,战国时河内为魏国领地。B.“乘”,量词。一指兵车,一车四马为一乘;一指古代军队组织的单位,一乘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文中的“乘”是指兵车。C.相国,我国古代官职名,春秋战国时,除楚国外,各国都设相,为百官之长,也称相邦或丞相。D.“君无为魏计”的“计”指考虑、谋划,与《出师表》中的“可计日而待也”的“计”字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认为秦国是不可测之渊,魏王访秦可能有去无回,并以“鼠首”为喻,指出许绾以人头为担保的做法不可信。B.支期向魏王献计,建议魏王先静观楚王动向,若楚王去秦国,则魏王可抢先楚王一步人秦,如若不然,则可以联楚抗秦。C.在周、支期的劝说下,魏王虽然答应不去秦国朝拜,但心中还是有所顾虑,这是因为他已应允应侯,担心失信于人。D.支期与长信侯一起去见魏王,魏王在支期的提议下装病接见长信侯,长信侯见状,主动提出自己代替魏王入秦。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勿忧也。臣使长信侯请无内王,王待臣也。
11(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14.支期是如何说服长信侯去见魏王的?请简要概括。【答案】10C11.D12.D13.(1)大王不用担心。我让长信侯请求不让大王进入秦国,(请)大王等待我的消息。(2)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14.①假托魏王的命令,紧急召见长信侯。②严词威胁,要长信侯考虑后果。③以性命恐吓,逼其前行。【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像我这样低贱的人,如果有人对我说:“你跳入不可测量的深渊,一定能出来,如果出不来,我就赌上一只老鼠的脑袋。’我一定不干。“今人有谓臣曰”意思是如果有人对我说,句意完整,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D;“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是固定句式“以……为”,意思是我就赌上一只老鼠的脑袋,中间不宜断开,“者”字一般放在上句句末,后面断开,排除B。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以及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的能力。ABC正确。D.“与……‘计’字相同”错。含义不同。计,指考虑、谋划/计算。句意:您不要替魏国打算了/可以计算日期而等待。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主动提出自己代替魏王入秦”错,根据最后一段中“王毋行矣!臣能得之于应侯,愿王无忧”,意思是大王不要去了,我能让应候得知您病重的消息(让您不去秦国),希望大王不要担忧。据此看出长信侯并没有提出自己代替秦王入秦,只是说自己有办法让应侯得知魏王病重的消息,从而让魏王免去入秦。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忧”,担心;“内”,通“纳”,使……进入;“待”,等待。(2)“鄙”,把……当作边邑;“远”,远地;“陪”,增加。
12【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原文“支期说于长信侯曰:‘王命召相国。’长信侯曰:“王何以臣为?’支期曰:‘臣不知也,王急召君。’”据此看出,假托魏王命令,紧急召见长信侯。②原文“支期曰:“君无为魏计,君其自为计。且安死乎?安生乎?安穷乎?安贵乎?君其先自为计,后为魏计。’长信侯曰:‘楼公将入矣,臣今从。’”据此看出,严词威胁,要长信侯考虑后果。③原文“支期曰:‘王急召君,君不行,血溅君襟矣!’”据此看出,以性命恐吓,逼其前行。参考译文:秦军在华阳打败魏军,魏王准备入秦朝拜。魏臣周䜣对魏王说:“现在大王要侍奉秦王,还有可以代替朝拜秦王的办法吗?希望大王换一种办法,把朝拜秦王的事推后一些。”魏王说:“你是不是担心我有去无回?许绾曾对我发誓说:‘如果去秦国不能返回,请杀我的头为您殉葬。’”周䜣对魏王说:“像我这样低贱的人,如果有人对我说:“你跳入不可测量的深渊,一定能出来,如果出不来,我就赌上一只老鼠的脑袋。’我一定不干。秦国是不可预知的国家,就像不可测量的深渊,而许绾的脑袋就好比是老鼠的脑袋。让大王进入不可预知的秦国,却用一只老鼠的脑袋为您担保,我私下里认为大王不能这样做。再说,君王你觉得失掉大梁和失掉河内哪个更紧急?”魏王说:“失掉大梁紧急。”周䜣又问:“失掉大梁和丢掉性命哪个更要紧?”魏王说:“性命更要紧。”周䜣说:“河内、大梁、性命这三者中,性命是最重要的,河内是次要的。秦国还没有要求次要的,而大王却主动送上最要紧的,这能行吗?”魏王没有采纳周䜣的意见。支期又来劝说:“大王可以静观楚王,如果他要去秦国,大王就率三辆战车抢先入秦;如果楚王不去,楚魏联合为一,还能抗据秦军。”魏王这才没有动身。魏王对支期说:“我当初已经答应秦国的应侯范雎了,如今不去似乎欺骗了人家。”支期说:“大王不用担心,我让长信侯去请求让大王不去秦国,大王请等着我的消息。”支期对长信侯说:“大王下命令召见你。”长信侯问:“你知道大王为什么召见我呢?”支期说:“我不知道,反正大王急着要见您。”长信侯说:“我让大王去秦国,难道是为了秦国吗?我是为了魏国啊。”支期说:“您不要替魏国打算了,您还是先替自己想想吧。您是乐意死呢,还是乐意活?乐意穷困呢,还是乐意富贵?您还是先为自己考虑,然后再替魏国打算吧。长信侯说:“楼公将要来了,我将跟他同去。”支期说:“大王紧急召见您,您不去,(恐怕)鲜血会溅在您衣襟上了!”长信侯动身,支期跟在他后面。将要见到魏王时,支期先进去对魏王说:“您装成有病的样子来接见长信侯,我已经吓唬他了。”长信侯进入拜见魏王,魏王说:“我病得很重怎么办!我当初已经对应候许诺(去秦国)了,莫非即使死在路上,也要去秦国?”长信侯说:“大王不要去了!我能让应侯得知您病重的消息(让您不去秦国),希望大王不要担忧。”(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B.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C.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D.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16.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答案】15.D16.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解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说法错误。诗句“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宋初的考试制度,大致承袭唐代,由州府举荐考生,入京应试,由礼部主持其事。此诗是作者以一名考官的身份写出的见闻与感受。第四句大意是: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这里写的是考生们应试的情景,试题发下后,考生们奋笔疾书。首先,诗人使用比喻修辞,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其次,从动静的角度分析,考场内都能听到笔在纸上沙沙作响,衬托出考场的安静。
14再分析情感效果,描写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显示出考生们答题速度快,才华横溢,作者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充满生气,为朝廷得以添新人而由衷地感到喜悦。(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桂枝香·金陵怀古》说六朝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此时只剩凄凉秋色,反映词人吊古伤今的情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点)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答案】①.六朝旧事随流水②.但寒烟衰草凝绿③.端章甫④.愿为小相焉⑤.余音袅袅⑥.不绝如缕【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衰”“章”“袅”“缕”。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中国中高端电动汽车亮相巴黎车展,成为欧洲乃至世界舆论关注的话题。中国汽车已闯入欧洲市场,走进欧洲家庭。中国电动汽车在巴黎车展上高调亮相,正是此现象的一个侧影。2005年,江铃集团生产的陆风汽车登陆欧洲,成为第一个批量进入欧洲市场的中国汽车品牌。当时,欧洲汽车产业非常发达,中国汽车产业相比之下还很,想打入欧洲市场颇有点。2009年阳春时节,德国不来梅港出观罕见的汽车“压港”现象。数万辆簇新的机动车整齐地停放在汽车专用码头上,场面。不来梅港负责人说,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几年内大规模进入西欧市场还不现实,因此从长远看,中国汽车会重演日韩汽车大规模登载欧洲的一幕并非不可能。进入2020年代,中国新能源汽车井喷式发展,与欧洲老牌汽车同行相比已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从21世纪之初中国自主品牌汽车,艰辛开拓欧洲市场,到今天新能源高端汽车大开大合走进欧洲乃至全世界,20年间,中国汽车从“仰视”到“平视”,恰恰就是国人看待西方发达世界的一个缩影。18.下列填入文段横线上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A.孱弱痴人说梦蔚为大观筚路蓝缕B.羸弱痴人说梦蔚为大观栉风沐雨C.孱弱痴心妄想蔚然成风筚路蓝缕
15D.羸弱痴心妄想蔚然成风栉风沐雨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几年内大规模进入西欧市场还不现实,但从长远看,中国汽车重演日韩汽车大规模登载欧洲一幕并非不可能。B.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几年内大规模进入西欧市场还不现实,但从长远看,中国汽车会重演日韩车汽车大规模登陆欧洲的一幕。C.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几年内大规模进入西欧市场还不现实,因此从长远看,中国汽车重演日韩汽车大规模登陆欧洲的一幕并非不可能。D.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几年内大规模进入西欧市场还不现实,因此从长远看,中国汽车会重演日韩汽车大规模登载欧洲的一幕。20.请将文中加点的部分改写成一个以“在巴黎车展上”开头的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19.B20.在巴黎车展上中国电动汽车的高调亮相是中国汽车已闯入欧洲市场、走进欧洲家庭这一现象的一个侧影。【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孱弱”,薄弱。“羸弱”,瘦弱。本处是说中国汽车产业还很薄弱,故用“孱弱”。“痴人说梦”,原指对痴人说梦话而痴人信以为真。比喻凭借荒唐的想象胡言乱语。“痴心妄想”,形容一心想着不可能实现的事。本处是说凭借当时中国汽车产业的实力想要进入欧洲市场就很有对痴人说梦话的意思,故用“痴人说梦”。“蔚为大观”,丰富多彩,成为盛大的景象。“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多指好的)。本处是说数万辆簇新的机动车整齐地停放在汽车专用码头上,场面非常地盛大,故用“蔚为大观”。“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栉风沐雨”,形容经常在外面奔波劳碌。根据“艰辛开拓欧洲市场”,可知本处是在说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创业的艰苦,故用“筚路蓝缕”。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本语句有两处语病:
16一,“因此从长远看”不合逻辑。前后不是因果关系,而是转折关系,可将“因此”改为“但”;二,“中国汽车会重演日韩汽车大规模登载欧洲的一幕并非不可能”句式杂糅。本句话可改写成“中国汽车会重演日韩车汽车大规模登陆欧洲的一幕”或“日韩汽车大规模登载欧洲的一幕并非不可能”。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的能力。本题要求改写成以“在巴黎车展上”为开头的单句,而“在巴黎车展上”是一个地点状语,那么我们就要看到在巴黎车展上发生了什么事,即中国电动汽车的高调亮相。而“正是此现象的一个侧影”中“此现象”指的是“中国汽车已闯入欧洲市场,走进欧洲家庭”,“正是”的主语为“在巴黎车展上中国电动汽车的高调亮相”。所以可变成的单句为:在巴黎车展上中国电动汽车的高调亮相是中国汽车已闯入欧洲市场、走进欧洲家庭这一现象的一个侧影。(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人类的大脑每秒都会收到无数信号。多数时候,①,譬如树叶轻柔的沙沙声;与此同时,大脑会对一些重要的线索保持关注,譬如汽车喇叭的声音、敲门声等等。大脑对信息流的筛选主要是通过数十亿个突触组成的复杂神经网络实现的。突触是调节细胞间信号传输的专门连接,它们中的一些会抑制信号传输,②。这种瞬息间即可完成的“平衡行为”,是大脑高速运行的保障。科研人员发现,大脑中的这种微妙平衡,③。这些常驻免疫细胞通过与抑制性突触的互动,减缓信息在细胞间的流动,对建立平衡的大脑布线至关重要。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答案】①人脑会忽略无关紧要的线索;②另一些则会加速信号传输;③与某些常驻免疫细胞有关【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结合后文“大脑会对一些重要的线索保持关注”可知,此处“树叶轻柔的沙沙声”应指无关紧要的线索,所以此处应填“人脑会忽略无关紧要的线索”;第二处,结合后文“是大脑高速运行的保障”可知,“另一些”应是“加速信号传输”,所以此处应填“另一些则会加速信号传输”;
17第三处,结合后文“这些常驻免疫细胞通过与抑制性突触的互动,……对建立平衡的大脑布线至关重要”可知,“常驻免疫细胞”对建立平衡的大脑布线至关重要,所以此处应填“与某些常驻免疫细胞有关”。22.在《红楼梦》第七回中,周瑞家的送宫花,各位姑娘奶奶收到宫花的反应不同,请根据黛玉的反应,分析其形象特点。迎春、探春:忙住了棋,都欠身道谢,命丫鬟们收了。惜春:“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明儿剃了头作姑子去,若剃了头,可把这花戴在哪里?”命丫鬟收了。凤姐:平儿打开匣子拿了四支,后又拿出两支叫送往小蓉大奶奶处去。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答案】①自尊、偏执(执著):在黛玉的世界里,爱是绝对的、唯一的,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只给我一个人的我就要,如果大家都有就算了,如果是挑剩的宁可不要。由此可见她强烈的自尊意识和对感情的执着(偏执)。②敏感、孤独:黛玉永远觉得自己是被冷落的,她寄人篱下,觉得生命本身就是孤独的,所以对爱有强烈的需求。【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黛玉看了看宝玉手中的花,于是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可见在黛玉看来,如果这宫花只送给自己,说明自己在别人眼里是很重要的,是唯一的,那自己就会很高兴地接受,如果是别的姑娘也有,说明不是特意送给自己的,大家都有,自己在别人眼中和大家是一样的,那么这样的爱不要也罢。如果是挑剩下的,那么自己宁愿不要,因为别人挑剩下的,说明自己是不被看重、被别人看不起的。从而可见,黛玉具有强烈的自尊意识和对感情专一的执著。当周瑞家的说“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这时候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这两支宫花大家都有,周瑞家的给黛玉送了两支来,不是大家挑剩下的,但是黛玉却主观认为是别人挑剩下的,只有别人挑剩下的才会给他,从而可见,黛玉永远觉得自己是被冷落的,被人看不起的,因为她现在是寄人篱下,觉得自己本身就是孤独的,不被爱的,所以她是敏感的、孤独的,对爱有着强烈的需求。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1年5月22日,“一稻济天下,肝胆两昆仑”的袁隆平和吴孟超(肝病专家)两位国士在同一天逝世,人们纷纷以各种方式表示悼念。2022年12月21
18日,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激光技术专家赵伊君,稀土冶金专家张国成在北京逝世。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那一群人、那一段历史正在一点一点远去,而年轻的我们又将汇聚为新的、充满活力的河流,继续发展壮大,继续向前奔腾。要求:请结合材料,以“逝去与新生”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答案】例文:缅怀逝去的美好,铸就新生的篇章读罢上述材料,内心有悲痛,有伤感,有无奈;亦有责任在肩,还有扬鞭奋蹄的动力。是的,面对袁隆平和吴孟超两位的逝去,惊闻赵伊君、张国成两位的离开,我们不禁慨叹唏嘘。但是,在缅怀那些逝去的美好的同时,我们更要继承前人的遗志,秉承前人的精神,去铸造新生的篇章。科学巨擘的逝去,犹如巨星陨落,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重大损失,值得我们永远缅怀和铭记。犹记得袁隆平院士以耄耋之年,奔走于田间,为杂交水稻科学培育的勤劳身影。佝偻的身躯,沟壑密布的皱纹,黝黑的皮肤,卷起的裤腿,这何尝是院士?简直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躬耕田垄的老农。是他和他的团队,解决了中国人吃粮难的问题,是他给世界上处于饥饿边缘的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新生。犹记得“一颗心,许当报国;一双手,济世苍生;一条路,奋斗不止;俭朴其身,高尚其心”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肝脏外科的主要创始人一一吴孟超先生。是他用卓越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建立了我国肝脏外科理论、技术体系和学科体系;是他领导的学科从一个“三人研究小组”发展到目前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和肝胆外科研究所,并使之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胆疾病诊疗中心和科研基地;是他用高超的医技给亿万肝脏病患者带来了新生,他是患者的福音,是当代的“华佗”……先驱已逝,精神永存。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使命,必须踏着前行者的足迹,奋然而前行。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地培养自己建设国家的能力,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和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奋斗的青春才会更加美丽。我们是国家的新生力量,我们是新时代的弄潮儿。时代有我,我将不负韶华,不负国家和民族寄寓我们的希望,奋楫争先,为华夏民族谱写更加灿烂的篇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看,2011年,一位耶鲁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回到中国小山村,走进基层当起村官;4年后他发起黑土麦田公益计划,支持和培养杰出的农村创业者、公共服务者;2017年,他获评感动中国人物、入选“全球青年领袖”。他叫秦玥飞,一位“85后”年轻人,用国际化的知识储备与思维方式,尝试改变原始落后的中国乡村。他就是我们青年的楷模和新生的力量。缅怀逝去的美好,用奋斗和智慧创造崭新的辉煌,是我辈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加油!【解析】
19【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话题作文题。材料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话由袁隆平和吴孟超两位国士在同一天去世,人们纷纷以各种方式表示悼念说开去,然后引出第二句内容,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赵伊君、张国成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也在同一天于北京逝世。第三句话指出,四位科学巨星所代表的时代正在慢慢远去,而年轻的我们将继往开来,继续前行。袁隆平、吴孟超等四人相继逝世,一个时代、一段历史正在远去,这是“逝去”;但时代的脚步不会因他们的逝去而停滞,无数的年轻人仍会为时代的发展汇聚新的力量,这是“新生”。袁隆平等科学巨星的逝去是国家和民族的重大损失,昔日的开辟,今天的辉煌都离不开这些伟人孜孜以求地奋斗和数十年如一日地不懈奋斗,他们刻苦钻研、奉献祖国等精神将永存,激励着新生力量不断奋发向上。而“新生”的年轻一辈应对“逝去”者满怀敬意,更要化悲痛为力量,秉承先驱和前行者的足迹,继承先辈们的精神,勇担时代重任,开拓创新,引领时代发展,继续开创更加灿烂的局面。“逝去与新生”代表着新旧交替的客观规律,代表着一种知识技能的传递、文化的传承、精神的庚续。逝去的固然令人惋惜、嗟叹,面对逝去我们当然痛心,但“新生”的我们更要踏着先驱的足迹开拓进取,打造崭新的篇章。题目要求以“逝去与新生”为话题,这是一个关系型的话题,可见文体倾向于议论文。考生可运用层进式结构,辩证讨论“逝去”与“新生”的关系(“逝去”是“新生”的基础和前提,“新生”是“逝去”的继承和发展),然后联系现实辩证地阐述谈新旧交替、继往开来、承前启后对社会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立意:1.逝者已去,新生待发。2.继往开来,再续华章。3.缅怀敬仰逝去的巨擘,创造明天的辉煌。4.秉承先驱的创业精神,去开启华夏更加宏伟篇章。
2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