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Word版含解析

四川省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Word版含解析

ID:83487509

大小:3.01 MB

页数:20页

时间:2023-07-06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四川省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四川省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四川省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四川省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四川省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四川省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四川省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四川省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四川省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四川省江油中学2022级高一下期半期检测地理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湖南省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北部低平,形成向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下图为湖南省某年人口密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湖南省人口分布的特点是()A.南部人口密度最大B.西部人口密度较小C.中部人口密度最小D.自南向北数量递减

12.影响湖南省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交通B.经济水平C.地域文化D.地形【答案】1.B2.D【解析】【分析】【1题详解】由图可知,湖南省西部和南部人口密度在171-280人/千米2,人口密度较小,B正确、A错误;中部人口密度多在391-610人/千米2,人口密度较大,C错误;自南向北人口密度先变大,再变小,人口数量也大致是先变多,再变少,D错误。故选B。【2题详解】由材料可知,湖南省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北部低平,山区人口密度小,地势低平的地区人口密度较大,影响湖南省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D正确;ABC均是社会经济因素,ABC错误。故选D。【点睛】人口分布受自然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是客观基础,包括:地形;气候;水源;土壤;植物;矿产。人文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包括:经济因素;交通发展;历史因素;政治因素;宗教、民族;文化传统。2020年11月1日,我国开始第七次人口普查。据统计,、“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出生人口虽有所上升,但并未出现爆发式增长。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作出重磅部署一一全面开放三孩政策。下图为三孩开放前夕,我国“二孩”生育意愿抽样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出生人口并未出现爆发式增长,其主要原因是()A.政策适用的人口数量不多B.人们生育观念发生转变C.人口政策宜传的不到位D.养老制度已经趋于完善

24.2021年提出三孩生育政策理解正确的是()①缓解人口老龄化②取消了计划生育政策③提升社会消费能力④增加劳动力储备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3.B4.C【解析】【3题详解】我国的人口规模大,政策适用的人口数量多,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已经进入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计划生育政策使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为少生、优生,城乡居民生育意愿不断降低,B正确;人口政策的普及和宣传到位,C错误;我国的养老制度仍需完善,D错误,故选B。【4题详解】三孩政策的提出,主要是鼓励生育,缓解人口老龄化,①正确;三孩政策鼓励人口增长,并不代表取消计划生育政策,②错误;人口出生可以提升社会消费能力,③正确;三孩政策可以缓解劳动力不足,增加劳动力储备,④正确。因此正确选项为C。【点睛】老龄化问题: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在春运返乡大潮中,外出务工者是最受关注的一个群体。四川省是我国外出务工人口数量较多的省之一,春节期间人口返乡规模大。图示意2023年四川省春节返乡人口数量排名前五名省市分布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与重庆相比,广东吸引较多四川务工人员的主要原因是()A.地域文化相似,生活舒适度高B.相距较近,经济联系多C.教育水平高,利于下一代成长D.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6.大量外出务工人员春节返回四川,可能造成当地()A.交通拥堵加剧B.人口老龄化缓解C.住房价格升高D.环境承载力增大【答案】5.D6.A

3【解析】【5题详解】与重庆相比,广东地处南方沿海地区,经济更为发达,就业机会更多,收入较高,吸引大量人口迁入,D正确。相比而言,重庆与四川的距离更近,经济联系更多,AB错。教育等因素不是最主要的原因,C错。故选D。【6题详解】大量务工人员春节返回四川,当地交通等基础设施压力增大,可能造成四川当地交通拥堵加剧,A正确。务工人员春节返回四川是过春节,对当地的住房价格影响不大,且当地的环境承载力也不会因为人口的流入而增大,CD错。春节期间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在短时期内当地老年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不会降低到上一年青壮年外出务工之前的水平以下,所以人口老龄化并没有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缓解,B错。故选A。【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政治因素包括政策、战争、国家政治变革和政治中心改变等。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在经济比校发达、人均可自由支配收入较高、大众旅游以及城镇化发展较为成熟的背景下,许多人选择暂时或永久离开城市喧嚣浮躁的生活环境,寻找一种安逸、自在、慢节奏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产生了“舒适型移民”。完成下面小题。7.“舒适型移民”产生的原因是地区间存在()A.经济水平的差异B.投资政策的差异C.环境状况的差异D.宗教文化的差异8.下列关于“舒适型移民”对迁入地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A.增加劳动力B.促进矿产资源开发C.降低住房价格D.促进服务业的发展【答案】7.C8.D【解析】【7题详解】根据材料“在经济比较发达,人均可自由支配收入较高、大众旅游以及城市化发展较为成熟的背景下,许多人要求暂时或永久离开城市喧嚣浮躁的生活环境,寻找一种安逸自在慢节奏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舒适型移民””可知,“舒适型移民”是自发行为,为摆脱喧嚣浮躁,寻求慢节奏健康生活,迁入地和迁出地的环境状况的差异大,而与宗教文化关系不大,C正确,D错误;“舒适型移民”是移民中收入较高的群体,其迁移不是为了就业和投资,AB错误。故选C。【8题详解】

4结合上题可知,“舒适型移民”主要是为了享受慢节奏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对于迁入地区而言,会提升住房的价格,带动迁入地服务业的发展,C错误,D正确;该类人口迁移主要是为了享受生活,不是工作,因此不能增加迁入地劳动力,也不能促进矿产资源资源的开发,AB错误。故选D。【点睛】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出地:有利的:加强了和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减轻了人口压力,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产生积极地影响。不利的:造成了人才外流。对迁入地:有利的:弥补了劳动力不足,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节约了教育和培训费,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带动经济的发展。不利的:引发种族冲突,影响社会治安,给自然和生态环境、人口与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如西部大开发对西部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自然增长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个体数减死亡个体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人口机械增长率是指某地某时段内迁入与迁出人口数的差值与总人口数之比。下图为2014—2022年我国东部某省(市)人口增长率变动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9.图示时期该省(市)人口总数达到最高值的年份是()A.2014B.2018C.2020D.202210.推断图示时期该省(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①产业升级和转移②国家人口政策限制③自然灾害频繁发生④中西部就业的机会增多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1.关于该省(市)人口数量变化趋势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减轻资源环境压力B.缓解了人口老龄化C.人口环境容量降低D.劳动力减少素质降低【答案】9.C10.C11.A【解析】【9题详解】

5人口增长率由人口的机械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决定。只要人口增长率大于零,人口数量就不断增长。由图示可以看出,在202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之和为零,之前人口不断增长,之后人口数量不断降低,因此2020年人口总数达到最高值。ABD错误,C正确,故选C。【10题详解】由图示可知,该地图示区域机械增长率不断下降,说明迁入的人口数量不断减少。产业升级和转移,该地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我国东部转移到内地省份,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减少,①正确;我国没有出台限制人口向东部省份迁移的政策,②错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对人口机械增长率的影响不大,③错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了中西部地区,使中西部就业的机会增多,④正确;故选C。【11题详解】根据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和可知,该省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减少的,人口数量减少能够减轻资源环境压力,A正确;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机械增长率下降,会使人口老龄化严重,B错误;人口总量减少,减轻了环境压力,会使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条更好,使人口环境容量升高,C错误;劳动力数量减少,但是劳动力素质不会降低,相反,东部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更高,D错误,故选A。【点睛】人口增长率由人口的机械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决定。人口增长率大于零,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人口增长率小于零,人口数量不断减少。河南省一些地区目前仍保留着民国前建成的传统村落。这些村落的建筑风貌、民风民俗保存完好,至今仍能为人们服务。下图为河南传统村落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关于河南省传统村落分布特征说法正确的是()A.黄河以北多于黄河以南B.全省空间分布均匀C.山区整体密度大于平原D.多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地区13.与乙地相比,甲地区传统村落更易保存的主要原因是()A.地质稳定,地质灾害少B.地形崎岖,交通不便C.环境优美,迁入人口多D.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

6【答案】12.C13.B【解析】【12题详解】关于河南省传统村落分布特征,结合图示可知,黄河以北少于黄河以南,A错误。全省空间分布不均匀,整体分散、局部聚集,B错误。山区面积相对平原少,但山区村落数量多,整体密度大于平原,C正确。多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地区,D错误。故选C。【13题详解】甲乙两地地质均稳定,A错误。甲地位于丘陵山地,地势起伏大,交通不便,对外交流少,利于保持传统民俗民居,B正确。甲环境优美,但交通不便,迁入人口少,C错误。村落经济不发达,城市化水平低,D错误。故选B。【点睛】城镇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主要标志是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截止2020年底,河北省某地区总人口为711.1万人。下表为“该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一览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万人因素近期(2025年)中期(2030年)远期(2040年)土地承载力789792799环境容量108410881094水资源承载力74077080514.基于资源承载力分析,近期该地最大人口规模约为()A.711.1万B.789万C.740万D.1084万15.研学小组发现,南水北调工程使当地中期人口承载力明显提升。该工程体现的影响环境承载力因素是()A.对外政策B.资源丰富程度C.人口受教育水平D.消费水平16.远期当地人口承载力提升的关键是()A.开垦土地B.节约用水C.控制人口D.发展科技【答案】14.C15.B16.D【解析】

7【14题详解】最根据“木桶理论”,环境承载力取决于影响该地区的多种资源中数量最少的资源。近期该地人口承载力最小的因素是水资源承载力,人口数量为740万。故选C。【15题详解】南水北调工程改变的是当地的水资源承载力,因此当地中期人口承载力明显提升是因为水资源较充足,B正确;南水北调和对外政策、人口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没有关系,ACD错误,故选B。【16题详解】由材料可知,远期当地人口承载力最小的因素是土地承载力。我国土地资源有限,开垦难度加大,无法通过开垦土地有效提升人口承载力,A错误;节约用水和提升土地资源承载力无关,B错误;控制人口可以将人口控制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但无法提升环境承载力,C错误;发展科技可以提高土地生产力,提高土地承载力,D正确。故选D。【点睛】“木桶理论”也即“木桶定律”,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因此,环境承载力取决于影响该地区的多种资源中数量最少的资源。乡村“产居一体”指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乡村的工业生产与居住活动在空间分布上相互混合。下图示意浙江某山村“产居一体”单元模式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17.影响该山村“产居一体”变化的主要区位因素是()A.土地B.运输C.集聚D.市场18.该山村单元模式发生变化,主要是为了()A.吸引外来人口,提高城镇化水平B.优化空间布局,提高生产效率C.调整产业结构,扩大产业的规模D.改善乡村生态,提升人居品质【答案】17.A18.D【解析】【17题详解】材料表明,乡村的工业生产与居住活动在空间分布上相互混合,是因为受资源条件的限制。浙江山村平地少,工业生产难以单独进行规模化布局。“产居一体”共享空间,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A正确。

8BCD不属于资源条件。故选A。【18题详解】与2010年相比,2020年工业生产从违规扩建的庭院转移到原生活空间内,违规扩建的区域变为绿化用地。不是吸引外来人口,提高城镇化水平,产业规模也没有明显变化,A、C错误。生产效率取决于技术和机械化水平,B错误。整个山村的生态布局有了明显的改善,D正确。故选D。【点睛】“产居一体”的具有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社会经济效益:“产居一体”共享空间,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共享基础服务设施,有利于节省投资;“产居一体”产业链完整,空间上集聚,有利于缩短运输距离,降低运行成本。生态环境效益:对环境影响小,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新农村建设是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乡村聚落空间结构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优化,最终达到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标准。下图为我国某地乡村村落空间结构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该地乡村村落空间结构变化前,乡村内部空间结构()A.产业结构简单,居住区规模最大B.农业生产区规模最大,居住区点缀其间C.各功能区分化明显,界线明确D.以商业区、往宅区、行政区为主20.图中乡村村落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目的是()A.布局合理,方便出行B.城乡一体,区位优越C.邻里和睦,环境舒适D.等级有序,设施完善【答案】19.B20.A【解析】19题详解】

9结合所学知识:乡村村落空间结构变化前,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简单,农业生产区规模最大,居住区点缀其间,A错误,B正确;乡村内部功能区分化不明显,界限模糊,C错误;乡村村落空间结构变化前,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简单,无明显的商业区、行政区,D错误;故选B。【20题详解】由图可知:不靠近道路的乡村都进行了拆除,居民迁移到靠近道路的乡村里,目的是为了方便人们的出行,使乡村布局合理,A正确;图中都是乡村,不存在城乡一体,B错误;乡村村落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邻里和睦,C错误;图中不能体现乡村等级,且乡村村落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等级有序,D错;故选A。【点睛】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简单,无明显的商业区、行政区,农业区规模最大,居住区分散在其间,功能区分化不明显,界限模糊。地铁站的进出站客流量对共享单车的使用情况影响很大,下图是昆明司家营地铁站在某工作日一天中部分时刻进站和出站的客流量变化曲线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1.推测司家营地铁站周边的城市功能区是()A.商业用地B.工业用地C.居住用地D.交通枢纽用地22.以下时间点该地铁站周边共享单车在无调度情况下积压最严重的是()A8时B.13时C.18时D.23时【答案】21.C22.B【解析】【21题详解】读图可知,司家营地铁站在早上8:00时左右进站的人数较多,到了下午的18:00时出站的人数较多,可以推断,当地的人外出以上、下班为主,因此司家营地铁站周边的城市功能区是居住用地,C正确,ABD错误。故选C。【22题详解】

10从图中可看出,从早上5:00一直到14:00时,此时段出站人员少于进站人员,停在地铁站周边的共享单车不断增多;故共享单车在无调度下一直积压,积压最严重的是14:00时之前,14:00时之后出站人数大于进站人数,共享单车数量开始减少。综上所述,选项中四个时间点共享单车积压最严重的是13时,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城市一般设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对外交通运输和仓库区、郊区;各功能分区应结合自然条件和各区功能特点合理配置,避免相互交叉干扰和混杂分布。南京市某社区始建于1985年,近些年来,该社区出现人口双向迁移的现象,有大量外来人口迁入该社区,迁出该社区的人口主要流向新建商品房。示意该社区的空间特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3.该社区()A.邻近中心城区B.对外交通便利C.环境质量较好D.商业等级较高24.推测迁入该社区的人()A.平均受教育水平较高B.以中老年人为主C.对公共服务设施需求高D.整体付租能力较低25.近年来,该社区利用率逐渐降低的设施是()A.剧场B.公园C.医院D.小学【答案】23.B24.D25.A【解析】【23题详解】

11据材料可知,该社区为石化厂的配建社区,属于传统工业地域。工业区一般距离中心城区较远,故排除A;重工业区选址要考虑对外交通便利,便于原料运进和产品输出,故B正确;该社区邻近重工业工厂,环境质量较差,故C排除;该社区所在的工业地域独立性较强,内部自成一体,但其服务等级较低,社区设施主要是满足内部的基本需求,故D排除。故B选项正确。因此排除A、C、D,选择B。【24题详解】始建于1985年,说明社区建筑已经较老旧,近些年来,该社区出现人口双向迁移的现象,有大量外来人口迁入该社区,迁出该社区的人口主要流向新建商品房。说明迁入的以务工人员为主,平均受教育水平较低,以青壮年人为主,对公共服务设施需求较低,付租能力较强的搬迁到了新建商品房,迁入人口整体付租能力较低。故D选项正确。因此排除A、B、C,选择D。【25题详解】随着原住民陆续迁出以及文体市场的多元化,工业地域内部自带的剧场等文体设施逐渐凋敝;与剧场相比,公园等级低、数量多,公园主要满足日常休闲需求,利用率并不会降低;医疗和教育是基本生活保障,利用率不会逐渐降低。故排除B、C、D,选择A。【点睛】城市功能分区主要分为三种:1、商业区:位于城市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集聚成片。2、工业区:高级住宅区在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低级住宅区在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占地面积最大;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集聚成团状,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3、住宅区:高级住宅区在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低级住宅区在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占地面积最大;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集聚成团状,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福建东部的古村落多位于丘陵地带,沿海平原和千米以上山地较少。近二三十年,古村落衰败明显。下图是目前该区域某古村落一角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26.图示古村落房屋建造时采用石块作为建筑材料,其优点是()

12A.保温隔热B.加固地基C.防潮防蛀D.防火防盗27.历史上,福建沿海平原古村落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展速度过快B.平原数量少且面积不大C.对外交通联系不便D.易受气象海洋灾害影响28.近二三十年,该区域古村落衰败明显的根本原因是()A.城镇化快,遗弃拆除B.灾害频发,受损倒塌C.年代久远,老破失修D.气候湿热,风化严重【答案】26.C27.D28.A【解析】【26题详解】福建东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湿度大,物种丰富,古村落多处于丘陵地带,使用石块作为建筑材料既可以就地取材,节省成本,同时也可以防蛀防潮,C正确;结合当地自然环境,隔热保温不需要,A错误;防火防盗作用也不明显,D错误;从图片信息看,石块垒墙,也不完全是作为地基使用,B错误。综上所述,故选C。【27题详解】历史上,村落建设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福建沿海平原多洪涝灾害和海洋灾害,对古村落建设影响较大,D正确;古村落占地面积不大,也不需要广阔的平原,B错误;福建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稍显落后,A错;与丘陵地带相比,沿海地区对外交通联系方便,C错误。综上所述,故选D。【28题详解】近二三十年来,城镇化进程加快,古村落人口外迁明显,使部分房子无人居住遭遗弃,甚至部分古村落被城镇占用拆除,A正确;灾害频发,受损倒塌、年代久远,老破失修、气候湿热,风化严重均不是近二三十年来的特有表现,BCD错误。综上所述,故选A。【点睛】建筑风格是在各地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生动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建筑风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地域文化发生变化,或者受其他地域文化的渗透影响,相应地,建筑风格也会随之变化。高等级城市内部土地利用差异形成较为合理的功能分区。高等级城市由于居住外迁或产业外迁引起居住与工作空间上分离。该分离增加了城市通勤成本,形成大规模人口每天往返于工作地点与居住地间的人口,又称为“钟摆人口”。下图示意我国某特大城市工作日某时段人口流动方向和数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29.“钟摆人口”主要居住在该城市的()A.东部和西部B.西部和北部C.南部和西部D.北部和东部30.根据进出中心城区的人口数量差异判断,M轨道线东段终点最可能是()A.中心商务区B.高铁站C.旅游区D.水运码头【答案】29.B30.B【解析】【29题详解】读图可知,城市西部和北部该时段进入中心城区远大于流出人数,说明西部和北部居民较多,居住区规模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30题详解】读图可知,通过M线进出中心城区的人流量都很多,进入略小于外出,与其他几个方向不同。中心商务区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A错误;高铁站可能导致大量人员外出和流入,故M线东段终点最可能是大型交通枢纽,B正确;同一时段内,旅游区与中心城区之间人口为单向流动,且该日为工作日,两者之间人流量应较小,C错误;水运码头以货运为主,而非客运,人流量小,D错误。故选B。【点睛】城市功能区的特点: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功能区;工业区现在一般分布外围,沿交通干线分布;商业区大多成团状和条状,并且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地区。城市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大城市中,还会形成文化区、行政区等。二、非选择题:共55分。31.下图为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4(1)图中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0人以下的省级行政区是____、____。(写简称)(2)据图描述我国人口分布的主要特点。(3)试说明乙地人口密度小的主要原因。(4)列举提高甲地人口合理容量的可行性措施。【答案】(1)①.藏②.青(2)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东多西少。(3)乙地位于西北内陆,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4)①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新资源②加强交通建设,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促进贸易往来③加强环境保护,扩大人口容量。【解析】【分析】本题以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我国人口分布状况、特点及原因、人口合理容量的可行性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读图可知,图中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0人以下的省级行政区是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其中青海省简称为“青”,西藏自治区简称“藏”。【小问2详解】由图可知,我国人口地理分布不均衡,地理上主要以黑龙江漠河与云南腾冲连线为分界线,东南多,西北少,黑河一腾冲一线东南部人口密度多为100人/平方千米以上,人口稠密;该线西北部多为100人/平方米以下,人口稀疏;东部沿海地区多,西部内陆地区少。【小问3详解】乙为我国新疆,新疆地区人口密度小,主要原因是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水源成为限制人口数量的关键因素。

15【小问4详解】甲地为西藏自治区。资源的丰富程度、科技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等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而资源状况则是影响人口承载力大小的首要因素。所以西藏地区可以通过加强进藏交通建设,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开发资源,发展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加强环境保护,可以扩大人口容量。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据媒体报道,2017年,一场在武汉、成都、西安等新一线城市间爆发的“人才争夺战”打响。2018年初,北京、上海、天津等老一线城市也纷纷加入,“抢人大战”日趋激烈。与此同时,我国广大农村正承受人才流失之痛,空心化和老龄化严重。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通过产业发展、改善人居、建设生态文明等政策,平衡城乡发展。材料二:借助“大学生凭身份证和学生证即可在线落户”的宽松政策,西安市“抢人”战绩不俗:仅2018年1~3月,西安市累计新迁入人口21万,直逼2017年迁入人口总和。有的网友直言不看好西安,认为京沪若放开落户限制,人才将再次回流。材料三:2018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情况和流动人口城乡结构表。占全国流动总人口的比重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流出流入四川168%、安徽11.3%、湖南11.0%、江西8.6%、河南7.4%、湖北6.3%、其余38.6%广东36.7%、浙江9.0%、上海7.6%、江苏6.4%、北京6.6%、福建5.1%、其余28.6%流动人口城乡构成乡村75.6%228%城镇24.4%77.2%2018年我国流动人口总数:26139万人(1)据材料三说明我国近年来人口流动的特点。(2)结合材料分析短期内大量人口迁入给西安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3)你若作为一名正在找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不听从网友的意见而想去西安,你怎样说服自己。【答案】(1)人口流动规模大(或流动人口数量多);流动人口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南沿海地区;从乡村流向城镇(或呈现就近流动趋势)。(2)

16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压力,挤占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就业压力增大;抬高房价和物价,提高当地生活成本;城市管理难度加大;环境质量降低。(3)西安市平均工资虽低,但家庭购房负担轻;物价低,生存压力小;西安市历史底蕴深厚;高校众多,加之有政策优势,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潜力大。京沪就业竞争更加激烈,空气质量差,交通拥堵严重,生活满意度低。【解析】【分析】本题以2018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情况和流动人口城乡结构表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我国人口流动、人口迁移推拉理论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材料分析能力和基础知识运用能力。【小问1详解】我国人口流动特点从流动方向、流动的数量等方面分析。结合表中信息可知,从流动的数量上看,流动人口以农业人口的流动为主,人口流动规模大或流动人口数量多;从流动方向上看,流动人口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南沿海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或呈现就近流动趋势。【小问2详解】一般人口以较慢的速度迁入大城市不会导致较多的城市化问题出现,但短期内大量人口迁入、城市现状无法提供足够就业机会和居住住房等,易加剧原有的城市化问题出现,如加大现有城市基础设施压力,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转,挤占社会公共服务资源,服务跟不上,导致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就业压力增大,可能出现闲置人员,影响社会安定;大量人口挤占现有资源,推高房价和物价,抬高当地消费水平;人口增加,城市管理难度加大,容易出现社会不安定因素;城市污染加重,环境质量降低等。【小问3详解】想去西安要从西安的优点方面分析。如交通、科研、物价、文化氛围等方面比东部地区的优势。西安位于内陆,物价较京沪地区低,尤其是房价,青年人负担少,生存压力小;工作、就业竞争压力比北上广小,西安是历史名城,文化底蕴深厚,高校集中,当地有人才引进优惠政策且力度较大,可以减轻生活压力。人口比东部大城市少,空气质量好、交通便利等。因此去西安。而京沪吸引力大,大量劳动力、人才的涌入使就业竞争更加激烈,人口、产业集聚使空气质量差,交通拥堵严重,生活满意度低。3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读某地区城市规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7(1)该城市拟在①②③④四处建设保障性住房,简述其选址的共同区位条件。(2)该城市拟在甲处规划建设化工园区,试评价其选址的合理性。材料二: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嘉兴南湖,中国革命“红船”在此启航。图b为嘉兴市城市规划图嘉兴将南湖作为城市名片,划定以南湖为核心的文化景观区:建设以商贸、行政办公、文化、居住为主要功能的综合组团区:打造放射状绿地;建设“嘉禾新城”,以期打造全球最佳人居城市。(3)阐述嘉兴市合理利用城市空间的意义。【答案】(1)位于主城外围,地价较低;位于交通干线附近,交通便利。(注:因果关系要对应)(2)位于城市盛行风下风向,对城市空气;位于河流下游,水源污染小;靠近河流和铁路,水陆交通便利。(注:因果关系要对应)(3)划定文化景观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合理规划城市综合功能区,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城市绿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卫星城,疏解人口产业,缓解城市化问题。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改善生活水平。改善交通条件。

18【解析】【分析】本大题以某地区城市规划示意图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相关内容(知识点),考查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素养。【小问1详解】由题中图可知,该城市在①②③④四处建设保障性住房,其选址的共同区位条件位于主城外围,地价较低,建设成本较小。都位于交通线附近,交通便利,不耽误居民生活外出。【小问2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化及题中图可知,工厂会带来水和大气污染。根据风频图甲位于城市盛行风向的下风向,不污染城市大气;位于河流的下游,对水源污染较小;公路、水运相连,水路交通便利。故选择甲更为合适。【小问3详解】嘉兴市合理利用城市空间的意义的解答注意抓住嘉兴采取的具体措施,根据具体措施来分析其意义。嘉兴将南湖作为城市名片,划定以南湖为核心的文化景观区,有利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建设以商贸、行政办公、文化、居住为主要功能的综合组团区,有利于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打造放射状绿地,扩大了绿地面积,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建设“嘉禾新城”,属于发展卫星城,可以有效疏解人口产业,缓解城市化问题。最终打造全球最佳人居城市,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改善区域交通和人们的生活水平。

1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