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六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强化训练(一)语文 Word版含解析

四川省内江市六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强化训练(一)语文 Word版含解析

ID:83503300

大小:56.35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3-06-29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内江市六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强化训练(一)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四川省内江市六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强化训练(一)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四川省内江市六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强化训练(一)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四川省内江市六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强化训练(一)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四川省内江市六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强化训练(一)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四川省内江市六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强化训练(一)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四川省内江市六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强化训练(一)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四川省内江市六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强化训练(一)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四川省内江市六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强化训练(一)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四川省内江市六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强化训练(一)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内江市六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强化训练(一)语文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内江六中2022—2023学年(下)高2023届强化训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伪托之书”,是古代文人以“托古传道”为旨而编辑撰写的书籍,其绝大部分属史书,因而伪书大多是伪史。伪史一词最早出自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史通》:“当晋宅江、淮,实膺正朔,嫉彼群雄,称为僭盗。故阮氏《七录》,以田、范、裴、段诸记,刘、石、符、姚等书,别创一名,题为《伪史》。”刘知几笔下的伪史就是在古代“尊古卑今、贵远贱近”的风气下,一些文人“假借他人之名以传其书”而伪造的史书。据《汉书·艺文志》载,早在先秦时期托古伪书就已有“儒家托于周公,农家托于神农,道家托于黄帝”的说法。纪昀在主持编修《四库提要》时,对伪书现象感慨道:“夫古书日亡而日少,淳风之书独愈远而愈增,其为术家依托,大概可见矣。”那些“托古传道”的伪书编撰者,大多是依托他人之名来传播自身思想,推介个人作品的。既然很多史书在彼时已经被厘定为伪史,为何又被存留下来并加以研究?今日看来原因似乎非常简单,即伪书还有一定的价值,很多伪书的学术思想价值、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还很高。仅以东晋时期的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孔安国的《古文尚书》为例,明末清初考据学大师阎若璩沉潜三十余年,从篇数、篇名、历法、典章制度、文字句读、地理沿革等方面对《古文尚书》进行了精细考证,得出此书乃后世假托古人而作的定论,使悬置学术史千百年来的疑案得以破解。但其后三百多年来,该书依旧在《尚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究其原委,就是伪造的《古文尚书》中的很多文字,辑录于东晋以前的一些史书典籍,而这些史书典籍到了阎若璩所处的明末清初时期,大多已经散佚失传了,所以伪造的《古文尚书》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再比如《四库全书总目》的编者经过缜密详尽的考辨,认为《海内十洲记》乃托名东方朔而撰,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伪书,但同时又指出该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再比如《四库全书总目》的编者认为《神异经》乃托名东方朔,《汉武故事》《汉武帝内传》系托名班固,这些伪书的文学价值一方面在于“词条丰蔚”“字句妍华”,足供采摭,增广见闻;另一方面在于它们是六朝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来的唐传奇、宋话本以及明清小说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1事实上,我国历史上诸多伪书之所以是赝品,绝不是因为其所记述的内容是假的,而是由于作者或著作成书的年代不真实。诸如此类的伪书,如果厘清作者的真实情况或者成书的具体年代,那么是可以有选择地对其加以利用的。伪书的作者几乎都是饱读诗书的文人士子,如伪造《孔子家语》《孔丛子》和参与伪造《古文尚书》的三国魏人王肃,就是当时朝野所公认的饱学之士和知名经学家。而实践表明,无论是《孔子家语》《孔丛子》,还是《古文尚书》,这三部书均有较高的学术品位和史料价值,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儒学发展历程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我们应该认识到,伪书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诸多方面,按照章学诚的观点,一旦确定了伪书作伪的历史背景和具体年代,其思想价值、学术价值、文学价值、语言学价值、艺术价值、药学价值和史料价值等也就逐渐显露出来了。(摘编自刘金祥《古代“伪托之书”的价值》)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伪书大多属于伪史,为古代文人的依托之作,即是古人以“托古传道”为旨而编写的书籍。B.纪昀举淳风的书离他的时代远反而增多的例子,说明有人托淳风的名来著书。C.虽然伪书是赝品,其作者或著作成书的年代不真实,但其记述内容都是真的。D.很多伪书中的内容虽与其所伪的时代不合,但我们通过这些史料,可了解伪书作者所处时代的思想和学术。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段通过引用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史通》中的内容,为人们追溯了“伪史”一词的由来。B.第三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设问行文,观点明确,体现出作者清晰的论证思路,结构合理。C.第四段采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如果考辨伪书作者身份或成书年代,就能更好地挖掘伪书的价值。D.文章在介绍伪书的历史和目的的基础上,强调了伪书存留的意义和价值,论述重点明确。3.下列选项,不能选作原文最后一段论据的一项是()A.《银海精微》虽伪,然托医药大家孙思邈之名而获流传,却能“辨析诸症颇为明析”“其法补泻兼施,寒温互用,亦无偏主一格之弊。”B.《四库全书总目》的编者在考辨伪书时,认为《子华子》“其书理致肤近,而持论不甚诡于道,文字亦春容雅则,至宋世一时盛传”。C.刘炫《鲁史记》今不传。“炫经术冠绝,史笔或非其任,而博学强识,时莫与伦。且隋世古书存者尚伙,炫所采录,必多可补前史之缺。惜亡从见之矣。”D.胡应麟认为伪书要注意:“核之《七略》,以观其源;核之群志,以观其绪;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答案】1.C2.B3.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2C.“但其记述内容都是真的”说法过于绝对。根据原文“事实上,我国历史上诸多伪书之所以是赝品,绝不是因为其所记述的内容是假的,而是由于作者或著作成书的年代不真实”可知,只是大多数,而并非绝对。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说法有误。第三段中,第一句话“既然很多史书在彼时已经被厘定为伪史,为何又被存留下来并加以研究?……史料价值还很高”是总起句,以承上启下的方式说明伪史也存在一定的价值。而此后,根据“仅以东晋时期的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孔安国的《古文尚书》为例……”“再比如《四库全书总目》的编者经过缜密详尽的考辨……”等进行举例论证,而该段最后也是所举论据的一部分。故该段是总分结构。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文章最后一段中,根据“我们应该认识到,伪书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诸多方面”可知作者在该段的主要思想是表述伪书的意义和价值。因此,论据也应从意义价值这方面去选取。A.该项以转折句式,表明《银海精微》虽是伪书,但却具有“辨析诸症”“补泻兼施,寒温互用”的医疗价值,故可用于论据。B.该项所述的是《四库全书总目》编者对于《子华子》是否属于伪书的分析,而在分析中他指出了这本书“持论不甚诡于道,文字亦春容雅则”的艺术价值,可用于最后一段。C.该项虽指出“刘炫《鲁史记》今不传”,却指出因为其具备“博学强识,时莫与伦。且隋世古书存者尚伙,炫所采录,必多可补前史之缺”的价值,使其遗失变得甚为可惜。这也可从反面论证最后一段的内容。D.根据观点的具体内容“核之《七略》,以观其源;核之群志,以观其绪;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可知,该项讲述的是如何去辨别是否为伪书的方法,与该段不符。故选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3孔子认为:只有见到财利想到道义,见到危难勇于担当,长期困顿却不忘平生之志,这样的人方可谓之“成人”。中国古代男子满20岁行冠礼,女子满15岁行笄礼,行礼后,开始享有“成年人”的权利,并对婚姻、家庭和社会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这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朝。1994年,中共中央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倡导各地组织年满18岁的公民举行对国旗宣誓的成人仪式。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倡开展成人仪式活动,引导公民提高道德修养。2000年,浙江省把每年12月9日定为18岁“成人节”,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成人节”省级立法。随后,广州、南京、北京、上海等地也以不同的形式确立了地方“成人节”。2018年全国“两会”期,多位政协委员建议以国家立法形式规范18岁“成人节”仪式,以加强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和国家观念教育,把仪式所特有的庄重感转化为感动和鼓励,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力量。(摘编自章正《代表委员建言:立法规范18岁“成人节”仪式》)材料二:在孩子16岁时,英国家长一般会为他(她)举办庆祝成年的仪式,就是“成人礼”。笔者曾参加一个在祖辈安息地举行的成人礼。一阵音乐过后,年轻的主角神情严肃地面朝着祖辈的墓碑,聆听父亲讲家族发展史:“我们家积累的这些财富,都是祖祖辈辈辛苦打拼得来的,你已经成年,要继承祖辈的优良传统,努力拼搏,为整个家族争光。”随即,伯叔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共同的话题,最后年轻的主角也发表了“成人誓言”。笔者的一位朋友也对他的成人礼记忆犹新:父母只给他买了往返法国和英国的船票,而他在法国期间,几乎每天在不同的餐馆、夜总会或城市环卫部门打工。(摘编自曾祥伍《在英国参加成人礼》)材料三:“成人礼”前后学生思想情感变化情况(摘编自沈慧《“成人礼”前后学生思想情感变化情况调查》)材料四:2016年6月9日,安徽省教育厅、相关市区县教育局及高中的负责人观摩了省内某高中毕业典礼暨成人礼活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也派出代表出席活动。该活动共有四个篇章:拼搏、成人、感恩、飞翔。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千余名毕业生在家长的陪同下步入校园,沿着呈现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从活泼可爱到风华正茂的18年生活轨迹照片的长廊步入典礼会场。

4“我宣誓,从今天开始,我以孝心对父母,以诚心待他人,以热心对社会,以忠心对国家;我宣誓,从今天开始,在新的起点我将更加努力!因为有我,人民将更加幸福;因为有我,家园将更加美好;因为有我,祖国将更加昌盛……千余名学生面对国旗庄严宣誓,宣誓他们已经成人,将离开父母的庇护,肩负起社会责任。礼毕,学生们纷纷将鲜花献给身边的家长,并与家长紧紧拥抱。(摘编自《合肥高中毕业典礼暨成人礼示范活动纪实》)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先圣孔子认为“成人”应该舍弃财利不忘道义,面对危难勇敢担当,能够在困顿之中坚守人生志向。B.《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立法形式明确要求各地举办成人仪式活动。C.从“成人礼”前后学生思想感情变化情况看,“孝敬父母,报效社会”等五个方面的比例都有明显提升。D.成人礼的宣誓词能够让学生懂得回报父母和他人对自己的关爱,增强学生对家园和国家的奉献意识。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传统文化对“成人”十分关注,不仅理论上有所阐发,而且“成人礼”活动从古至今延续不断。B.“成人节”早已在许多地方通过各种形式确定下来,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成人节”省级立法C.成人礼不仅需要仪式,也对学生成长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如在成人之后应当具备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D.“成人礼”不应该只是学校单方面举办的活动,更应该得到来自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的关注和支持。6.中英两国当代的“成人礼”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4D5.A6.①形式上:英国较为多样化,更具个性特征;中国有相关法规、政策支持,以集体活动方式举行,更为规范统一。②内容上:英国强调家族责任的担当意识和个人独立生活的能力;中国强调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舍弃财利”有误,原文“见到财利想到道义”。B.“以立法形式明确要求”错误,原文“倡导各地组织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举行对国旗宣誓的成人仪式”“提倡开展成人仪式活动”。C.“五个方面的比例都有明显提升”有误,从材料三可以看出“热爱祖国”的比例都是100%。故选D。【5题详解】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活动从古至今延续不断”错误,原文“这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朝”。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由材料二“笔者曾参加一个在祖辈安息地举行的成人礼……我们家积累的这些财富,都是祖祖辈辈辛苦打拼得来的,你已经成年,要继承祖辈的优良传统,努力拼搏……随即,伯叔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共同的话题,最后年轻的主角也发表了‘成人誓言’”“父母只给他买了往返法国和英国的船票,而他在法国期间,几乎每天在不同的餐馆、夜总会或城市环卫部门打工”可知,英国的成人礼形式多样,内容上大多强调家族责任的担当意识和个人独立生活的能力。由材料一“中国古代男子满20岁行冠礼,女子满15岁行笄礼,行礼后,开始享有‘成年人’的权利,并对婚姻、家庭和社会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1994年,中共中央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2000年,浙江省把每年12月9日定为18岁‘成人节’,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成人节’省级立法。随后,广州、南京、北京、上海等地也以不同的形式确立了地方‘成人节’”“以加强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和国家观念教育,把仪式所特有的庄重感转化为感动和鼓励,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力量”和材料四“2016年6月9日,安徽省教育厅、相关市区县教育局及高中的负责人观摩了省内某高中毕业典礼暨成人礼活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也派出代表出席活动。该活动共有四个篇章:拼搏、成人、感恩、飞翔”可知,中国成人礼有相关法规、政策支持,多以集体活动方式举行,内容上偶强调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蓝袍先生(节选)陈忠实我爷爷徐敬儒,是清帝的最末一茬秀才,因为科举制度的废止而不能中举高升,爷爷只好穿上蓝袍在杨徐村坐馆执教,教的是他的“四书五经”。我爷爷把门楼上那副“耕读传家”的题匾挖掉了,换上一副“读耕传家”的题匾,把“耕”和“读”的位置做了调换。我父亲初看时,还以为我爷爷笔下失误,问时,爷爷一拂袖子,瞪了父亲一眼,没有回答。我父亲不敢再问,却明白了是有意调换而不属于笔误,该当慢慢地去体味,低下头小心翼翼地凿刻起来。爷爷瞑目前,选定我父亲做他的接班人,父亲穿上了爷爷留下的蓝袍去私塾坐馆执教。后来因为家庭内部变化,在我刚满十六岁的时候,父亲让我做他的替身去坐馆执教去。正月十五,私塾又开学了。我也穿上了蓝布长袍,第一次去坐馆,心里怎么也稳实不下来。走出我家那幢雕刻着“读耕传家”

6字样的门楼,似乎这村巷一夜之间变得十分陌生了,街巷里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一搂抱粗的古槐,端直的白杨,夏天结出像蒜墨一样的长英的楸树,现在好像都在瞅着我,看我这个十六岁的先生会不会像先生那样走路!那些拥拥挤挤的一家一户的门楼里,有人在窥视我的可笑的走路的姿势吧?不管怎样,我已经走出街门了,没有再退回去的余地了,只有朝前走。这时候,像面对一个十分面熟而又确实读不出字音的生字时顺手掀开字典,我想到了父亲走路的姿势。我多少次看见父亲来去学堂时走在村巷里的身姿,而他训导我的如何走路的条文倒模糊了。我抬起头,像父亲那样,既不仰高,也不低垂,两目平视,梗直脖根,绝不左顾右盼,努力做到不紧不慢,朝前走过去。走进学堂的黑漆大门了,三间敞通的瓦房里,学生们已经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摆满了学生自己从家里搬来的方桌和条凳,排列整齐,桌子四周围坐着年龄差别很大的学生,在哇啦哇啦背书。除了新添的几个启蒙生,教室里坐着的全是那些春节以前和我同窗的本村的熟人、同伴、同学,有的个子比我长得还高还壮实,我今天看见他们,心里却怯了,我完全知道他们和我父亲捣蛋的故伎,尤其是杨马娃和徐拴拴两人,念书笨得很,却尽鬼点子捣蛋。我一进门就瞅见他俩的诡秘的脸相,倒有点怯场了,那些不怀好意的脸相!我立即走向那张四方教桌,偏不注意那几个扮着怪相的脸。我在父亲坐过的那把直背黑漆木椅上坐下来,腰似乎自然地挺直了,父亲就是这样挺着身坐。桌子角上压着一叠打好了格子的空影格纸,那是学生们递上来的,等待我在那些空格里写上正楷字,他们再领回去,铺在仿纸下照描,我取下一张空格纸,从铜笔帽里拔出毛笔,蘸了墨,刚写下一个字,忽然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响起:“蓝袍先生——”我的脑子里轰然一声爆响,耳朵里传来学堂里恣意放肆地哄笑的声浪。我转过头,看见一张傻乎乎愣笑着的脸,这是村子里一个半傻的大孩子。他的嘴角吊着涎水,一只手在背后抓挠着屁股,得意地傻笑着,我立即追问:“谁叫你这么称呼我?”教室里的笑声戛然而止,静默中潜伏着许多期待。我从桌上摸过板子,那块被父亲的手攥得把柄溜光的柳木板子,攥到我的手里了,心里微微忐忑了一下,我就毫不退让地说:"伸出手来!"傻子脸色立时大变,眼里掠过惊恐的阴影,把双手藏到背后去了。我从他的背后拉过一只左手,抽了一板子,傻子当下就弯下腰去,用右手护住左手嚎啕起来:"马娃子!你教我把人家叫'蓝袍先生',让我挨打……呜呜呜……"我立即站起,一下子揪住杨马娃,这个暗中专门出鬼点子捣乱的“坏头头”。不压住这个杨马娃,我日后就难得在这张椅子上坐安稳。我命令:“杨马娃,到前头来!”

7杨马娃虎不失威,晃一下脑袋,走到前头来了。他个子虽不高,年岁不小了,也是个老学生。他应付差事似的朝我草草鞠了一躬,就站住了。我早已不能忍耐这种恶作剧还在继续往下演,“伸出手——”杨马娃伸出手来。他的眼里滑过一缕冤枉的无可奈何的神色,既不看我,也不看任何人,漫不经心地瞅着对面的墙壁。我抽一下板子,那只手往下闪了一下,又自动闪上来,没有躲避,也听不到挨打者的呻唤,更听不到求饶声了,我突然觉得那只手在向我示威,甚至蔑视我。教室里很静,听不到一丝声响。我感到了两方的对峙在继续,我不能有丝毫的动摇,不然就会被压倒,难得起来。我也不吭气,谁也不看,只看着那只要击中的手。我记得父亲打板子的时候就是这样,从来不看被打者的脸,更不听他们的呻唤和求饶,只是打够要打的数字。我抽下五板子了……傻子突然跪倒在地,抱住我的板子,哭喊说:“先……先先生!马娃叫我叫你‘蓝袍先生’,我说你要打手的,他说不会,你和俺俩都是在一块念下书的,不会打手的。他就叫我跟你耍玩,叫‘蓝袍先生’……我往后再不……”我似乎觉得胳膊有点沉,抬不起来了,再一想,如果马娃一直不开口,我能一直打下去吗?倒是借傻瓜求情的机会,正好下台,不失威风也不失体面。傻瓜先爬起来,深深地鞠了一躬,跑下去了,杨马娃则不慌不忙,文质彬彬地鞠了躬,慢慢走回到座位上去了。我重新坐好,提起毛笔,题写那张未写完的影格儿,手却在抖。我第一次执板打人,心里却没有享受打人的畅快,反倒添加了一缕说不清的滋味……就这样,我穿着蓝袍,像爷爷,像父亲,做起了先生……人说,我活脱就是二十年前我爸的原样儿!连脾气也跟我爸一模一样了。杨徐村解放了,人民政府废止了我的课程,让我到城南的师范学校去进修。我来到了师范学校,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我脱掉篮袍,穿上了“列宁装”,无论如何,我感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轻松,我像卸下了钢铸铁浇的铠甲,顿时感到浑身舒展了。我挺直了脊背,向前走去……(选自《蓝袍先生》,有删改)7.下列对本文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介绍门楼雕刻着“读耕传家”字样,体现出爷爷对“读”,对知识的重视,同时也为下文塑造“我”的形象做了铺垫。B.小说第一段的环境描写主要是“我”在赴学馆途中的所见,在写树木古槐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意在表现“我”初次去学堂途中的敏感与忐忑。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叙述亲切自然,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令人信服,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从而引起读者共情。

8D.小说心理描写细腻,从赴学馆途中的不自信到进入学堂后的胆怯,再到与杨马娃冲突后的暴怒,最后惩戒学生后的满足,让读者看到了“我”的成熟。8.请结合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试比较“套子”与本文“蓝袍”内涵的异同点。9.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儿子“我”,但行文中却多次提到父亲,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案】7.D8.同:“套子”与“蓝袍”其实都象征的是一种束缚,一种难以突破的枷锁。不同:《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套子”是沙皇政府的法令、一切陈规陋习、普遍存在的潜藏的奴性心理;《蓝袍先生》的“蓝袍”是家传礼法的体现与延续、师道尊严的象征、对人的天性的压抑。9.(1)从社会环境上看,父亲与“我”都深受当时落后的封建教育环境影响,“我”也受到了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2)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我”作为祖辈父辈私塾任教的延续者,父亲的训导和举动对于塑造“我”顺从、保守的形象起着衬托作用。(3)从情节发展上看,“我”的所有心理和行为均来自父亲的着意培养,推动了故事情节向前发展。(4)从主题表达上看,“我”在父亲的培养和督促下,继续着陈旧迂腐的教育,引导读者对因循守旧、扼杀天性的旧教育的反思,使小说的主题表现更加深刻。(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最后惩戒学生后的满足”错。原文是“心里却没有享受打人的畅快,反倒添加了一缕说不清的滋味”。“滋味”是“我”继承了父亲的腐朽的教育方式而内心失落悲哀。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同:别里科夫为自己套上的那些有形、无形的“套子”,是保守的、落后的、反动的。无形的“套子”象征着枷锁,旧的制度没有那么容易被打破,旧的思想也没有那么轻易被“剔除”,旧的势力更没有那么容易被取代。这无形的“套子”、无形的枷锁,依然会束缚着人们。“蓝袍”成为旧教育的象征,“我”在继续着陈旧迂腐的教育制度。“套子”与“蓝袍”其实都象征的是一种束缚,一种难以突破的枷锁。

9不同: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契诃夫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别里科夫的世界观就是害怕出乱子,害怕改变既有的一切,但是他所作所为,在客观上却起着为沙皇专制助纣为虐的作用。他辖制着大家,并不是靠暴力等手段,而是给众人精神之的压抑,让大家“透不出气”。可以说是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灵,使他惧怕一切变革,顽固僵化,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但更是受害者。因而可以说别里科夫成为了,害怕新事物,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套子”是沙皇政府的法令、一切陈规陋习、普遍存在的潜藏的奴性心理;《蓝袍先生》“蓝袍”指“我”穿的蓝色长袍,同时指像“我”一样穿着“蓝袍”的私塾老师,“蓝袍”成为旧教育的象征,“我”在继续着陈旧迂腐的教育制度。“蓝袍”是家传礼法的体现与延续、师道尊严的象征、对人的天性的压抑。【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从社会环境上看,由原文“爷爷瞑目前,选定我父亲做他的接班人,父亲穿上了爷爷留下的蓝袍去私塾坐馆执教。后来因为家庭内部变化,在我刚满十六岁的时候,父亲让我做他的替身去坐馆执教……”可知,父亲与“我”都深受当时落后的封建教育环境影响,“我”也受到了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由原文“这时候,像面对一个十分面熟而又确实读不出字音的生字时顺手掀开字典,我想到了父亲走路的姿势。我多少次看见父亲来去学堂时走在村巷里的身姿,而他训导我的如何走路的条文倒模糊了”可知,“我”作为祖辈父辈私塾任教的延续者,父亲的训导和举动对于塑造“我”顺从、保守的形象起着衬托作用。从情节发展上看,由原文“我抬起头,像父亲那样,既不仰高,也不低垂,两目平视,梗直脖根,绝不左顾右盼,努力做到不紧不慢,朝前走过去”“我记得父亲打板子的时候就是这样,从来不看被打者的脸,更不听他们的呻唤和求饶,只是打够要打的数字。我抽下五板子了……”可知,“我”的所有心理和行为均来自父亲的着意培养,推动了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从主题表达上看,由原文“就这样,我穿着蓝袍,像爷爷,像父亲,做起了先生……人说,我活脱就是二十年前我爸的原样儿!连脾气也跟我爸一模一样了”可知,“我”在父亲的培养和督促下,继续着陈旧迂腐的教育,引导读者对因循守旧、扼杀天性的旧教育的反思,使小说的主题表现更加深刻。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秦、韩战于浊泽,韩氏急。公仲朋谓韩王曰:“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韩王曰:“善。”乃儆公仲之行,将西讲于秦。楚王闻之大怒,召陈轸而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我久矣令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乡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令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己也。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大说,乃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

10敝邑虽小,已悉起之矣。愿大国遂肆意于秦,敝邑将以楚殉韩。”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苦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矣。秦欲伐楚,楚因以起师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以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夫轻强秦之祸,而信楚之谋臣,王必悔之矣。”韩王弗听,遂绝和于秦。秦果大怒,兴师与韩氏战于岸门,楚救不至,韩氏大败。(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乡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B.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乡/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C.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乡/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D.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乡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听臣”的“听”与《陈情表》中“听臣微志”的“听”意义相同。B.“为之儆四境之内”的“四境”与《六国论》中的“起视四境”的“四境”意义相同。C.“发信臣”的“信”与《曹刿论战》中的“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的“信”意义不同。D.“重其币”的“重”与《过秦论》中“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重”意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韩交战,韩国告急,公仲朋认识到秦国的目的在于伐楚,于是向韩王献上以一易二之计,即以赂秦的方式与秦国讲和,并与秦国一起攻打楚国。B.针对秦韩联合的动向,陈轸向楚王提出分化秦韩主张,即大造援救韩国的声势,让韩国相信楚国是在救它,使秦韩不和乃至交兵,从而解除楚国忧患。C.楚国使者对韩王表示,楚国已全面动员,发兵救韩了,请韩国放心大胆地对付秦国,楚国将与韩国共存亡。韩王十分高兴,于是不再让公仲朋使秦。D.公仲提醒韩王,忽视强秦的灾祸,听信楚国的谋臣,必定要后悔的。韩王不听,与秦国绝交。秦国果然怒而攻韩,楚国的援兵也没有到,韩国大败。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2)夫以实苦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答案】10.C11.D12.D13.(1)(韩国)如果能够听从我们,断绝同秦国讲和,秦国必然大怒,因而痛恨韩国。(2)采取行动使我们吃苦头的是秦国,用虚假的名义来援救我们的是楚国。

11【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秦国想攻伐我国已经很久了,如今又得到韩国一座大城池,它的军费又可以增加了,秦韩两国合兵向南,这是秦国多年梦寐以求的事。今天它的目的已经达到。“名都一”意为“一座大城池”,是数量词定语后置,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D;“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是一个判断句,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都是“听从、满足”的意思。句意:大王要听从我的意见。/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B.都是“全国”的意思。句意:为此在全国范围内戒严。/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C.亲信;诚实可信。句意:派出亲信的使臣。/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D.“‘重’意义相同”错误,意义不相同。“重其币”中“重”的意思是“加重”,“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中“重”的意思是“贵重”。句意:加重出使的礼品。/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与秦国绝交”错,应为停止与秦国讲和。“韩王弗听,遂绝和于秦”与文段开头“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相照应。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为”,假如,如果;“绝”,断绝;“厚怨”,痛恨。(2)“夫以实苦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实”,(实在的)行动;“苦”,使动用法,使……受苦”;“虚”,虚假。参考译文:

12秦韩两国在浊泽交战,韩国告急。公仲朋对韩王说:“盟国不能依靠。现在秦国的意图是要攻打楚国,大王不如通过张仪同秦国讲和,割让给它一座大城池,同秦国一起攻打楚国。这是以一换二的计策。”韩王说:“好。”于是告诉公仲朋要谨慎行事,将到西方同秦国讲和。楚王听此消息,大为恐慌,马上召见陈轸并告诉了他。陈轸说:“秦国想攻伐我国已经很久了,如今又得到韩国一座大城池,它的军费又可以增加了,秦韩两国合兵向南,这是秦国多年梦寐以求的事。今天它的目的已经达到,楚国必然要遭到进攻了。大王要听从我的意见,为此在全国范围内戒严,挑选军队声言援救韩国,让战车布满道路,派出亲信的使臣,增加出使的车辆,加重出使的礼品,使韩国相信大王是在救它。韩国如果不听我们的,也会因为我们出兵援救而感激大王,绝不会做攻打楚国的先锋。这样秦韩两国不和,即使秦兵打来,我们也不会有太大的担忧。韩国如果能够听从我们,断绝同秦国讲和,秦国必然大怒,因而痛恨韩国。韩国得到楚国的援救,一定会轻视秦国;轻视秦国,它对待秦国一定不恭敬。这样我们便可以使秦、韩交兵而疲困,从而解除楚国的忧患。”楚王非常高兴,便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戒严,挑选军队声言援救韩国,派出亲信的使臣,增加使者的车辆,加重使者的聘礼。让使者对韩王说:“敝国虽小,已经全国动员,发兵救韩了,希望贵国放心大胆地对付秦国,敝国将与贵国共存亡。”韩王十分高兴,于是不再让公仲朋使秦。公仲朋说:“不行。采取行动使我们吃苦头的是秦国,用虚假的名义来援救我们的是楚国。倚仗楚国救援的虚言,而轻率地断绝与强秦的联合,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了。何况楚韩两国不是兄弟国家,又不是预先就约好要进攻秦国,秦国要攻打楚国,楚国这才发兵声言援救韩国,这一定是陈轸的阴谋。再说大王已经派人通知秦国了,如今使者不去,这是欺骗秦国。忽视强秦的灾祸,却听信楚国的谋臣,大王一定要后悔的了。”韩王不听从,就同秦国停止讲和。秦国果然大怒,发兵与韩国交战于岸门。楚国的援兵也没有到来,韩国大败。(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黄陵庙①(唐)李群玉黄陵庙前莎草春,黄陵女儿蒨裙新。轻舟短櫂唱歌去,水远山长愁杀人。黄陵庙(唐)李群玉小姑洲北浦云边,二女容华自俨然。野庙向江春寂寂,古碑无字草芊芊。风回日暮吹芳芷,月落山深哭杜鹃。犹似含颦望巡狩②,九疑愁断隔湘川③。

13【注】①黄陵庙:在今湖南湘阴县北洞庭湖畔,系为传说中舜之二妃娥皇、女英所建的祠庙。相传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二妃追之不及,溺于湘江。②巡狩:谓天子出行,视察邦国州郡。③九疑:山名,也作九嶷,传舜帝葬于此。1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者前三句“以乐景写哀情”,结句一个“愁”字点明主旨,渲染一种凄苦难耐的意境。B.后者首联对句“容华”“俨然”写出二妃容颜明丽,而又端庄矜持,饱含赞美敬仰之意。C.后者颔联以春日的丽景反衬野庙的荒凉,也显示出对忠贞美丽的二妃被人们遗忘的哀婉。D.后者尾联遥应首联,回写二女遥望九疑之神态,将悲剧推向极致,引发读者怅恨与同情。15.两首诗题目都叫“黄陵庙”,其内容、结构与风格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4.A15.①内容上,前者主要写黄陵庙前美好风物,题目虽为“黄陵庙”,但所写内容却与二妃故事并不相干,流露出诗人对船家姑娘的爱悦之情;后者着重写瞻仰二妃神像的感受、联想和神庙的环境,表达的是吊古伤今的情怀。②结构上,前者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先交代环境,然后写姑娘出现,再讲女孩消失在山水之中,最后写诗人久久伫立、怅然若失的情态;后者移步换景,以诗人凭吊黄陵庙的足迹为线索布局,从而步步深入地表现二妃音容宛在、精诚不灭。③风格上,前者风格悠扬婉转,色调明丽;后者情调凄恻缠绵,色调凄冷。【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以乐景写哀情”错误,全诗基调大体上是欢愉的;“渲染一种凄苦难耐的意境”错误,这里的“愁”是诗人目送美丽的黄陵女儿消失在“水远山长”中的怅然若失的情态。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不同诗歌在内容、结构和风格上不同之处的能力。内容上,前者主要写黄陵庙前美好风物,题目虽为“黄陵庙”,但所写内容却与二妃故事并不相干,流露出诗人对船家姑娘的爱悦之情;前诗虽然以“黄陵庙”为题,所写内容却与娥皇、女英二妃故事并不相干。诗中描写的是一位船家姑娘,流露了诗人对她的爱悦之情。后者着重写瞻仰二妃神像的感受、联想和神庙的环境,表达的是吊古伤今的情怀。后诗是一首咏史诗。黄陵庙,位于湖南湘阴县洞庭湖畔。相传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都嫁给舜,舜后来南巡狩,死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追随到湘边,赴水而死。古时当地人同情娥皇、女英的不幸遭遇,为她们修建了这座黄陵庙。表现了虽经岁月的流逝,但娥皇、女英精诚与音容永存。

14从结构上,前者是定点观察,后者是移步换景。前诗是诗人站立与黄陵庙前看到了春光明媚,绿草如茵,一位美丽姑娘,姑娘又驾船远去,最后只留下诗人凝望远去的身影,全诗视点唯一。后诗“浦云边”三字表明诗人从远处走向黄陵庙时所见到的云水相映颇为荒凉的景象;第二句,诗人已进入祠庙瞻望;接下来诗人漫步祠外,只见“野庙向江春寂寂,古碑无字草芊芊”,进一步写景抒情;接写诗人伫立平冈,愁思不已的所见所感。全诗视点转换多处。风格上,前者风格悠扬婉转,色调明丽;后者情调凄恻缠绵,色调凄冷。前诗“黄陵庙前莎草春”,黄陵庙前,春光明媚,绿草如茵。莎草碧绿,正好映衬出船家姑娘的动人形象。“黄陵女儿蒨裙新”,一位穿着红裙的年轻女子翩然而至,碧绿的莎草上映出了艳丽的红裙。“蒨裙”,本已够艳的了,何况又是“新”的。后诗的“浦云边”三字表明诗人从远处走向黄陵庙时所见到的云水相映颇为荒凉的景象,漠漠层云,江天寂寥,四周一片空空荡荡。第二句,这里愈是写出环境的萧瑟与刻画出二妃生动的形象,也就愈会唤发人们无限的哀思。接下来“野庙向江”,着一“野”字,点染了环境的荒凉。“向江”,暗示庙中二妃日夜面向苍梧。此时周围有的只是被风雨剥蚀了字迹的古老碑碣,萋萋的荒草和一片东风无语的寂寂春色,“寂寂”,是诗人的感受,也是对二妃怅惘心情的想象与描绘。接写诗人伫立平冈,愁思不已的所见所感:“风回日暮吹芳芷,月落山深哭杜鹃”。待到夜幕降落,江畔月落,四周杜鹃啼血,如果二妃有知,听着声声“不如归去”,她们将会感到怎样的无限悲切。她们纵欲归去,也无处可归。想到这里,感伤之情油然而生。“犹似含颦望巡狩,九疑愁断隔湘川”,好像看出她们蹙着眉黛,隔着湘水,仍在朝朝暮暮地遥望远处不可企及的九疑山,默默无言地翘盼着舜帝的归来。(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6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2)《逍遥游》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迁徙南溟大鹏击水之广、飞升之高,具体描绘了鹏徙南冥时的壮观场面。(3)《观刈麦》中深入所写对象内心,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环境下异常的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鼎铛玉石②.金块珠砾③.水击三千里④.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⑤.力尽不知热⑥.但惜夏日长【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鼎”“铛”“砾”“抟”“扶摇”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5(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最近发表在英国《自然·可持续发展》杂志上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云南大学研究人员在20年的时间里研发出多年生水稻品种,这种新型水稻不仅展示了产量潜力,而且还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土壤质量。研究人员将一种经过培育的亚洲一年生水稻品种与一种野生的非洲多年生水稻品种杂交,创造出一种新的杂交水稻品种,他们称之为“多年生稻23”。在头四年中,多年生水稻的产量略高于一年生水稻,每季每公顷平均产量为6.8吨,而一年生水稻品种每季每公顷平均产量为6.7吨。两种水稻虽然在第一季的种植成本相差无几,但多年生水稻在几年内都不需要种植,这意味着使农民在接下来的每一季都可以节俭不少成本。总体而言,多年生水稻可以使劳动力成本降低60%,并使每个再生长周期的投入成本减半。17.报道中多处运用数字,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19.这则报道在香港《南华早报》网站上的题目是《为什么中国小农户蜂拥种植这一新品种水稻》,《参考消息》转载时的题目是《多年生水稻受中国众多农户热捧》,请比较这两个题目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答案】17.精准的小数、百分数以及“减半”一词的使用增加了报道的真实性和严谨性。两种水稻产量、成本等数字的比较更准确地说明多年生水稻的优势。18.虽然两种水稻在第一季的种植成本相差无几,但多年生水稻在几年内都不需要种植(播种、种植和耕作),这意味着农民在接下来的每一季都可以节省不少成本。19.这两个标题都突出了中国、农户、水稻这三个关键词,信息聚焦;运用“蜂拥”“热捧”等词共同表现这种水稻受欢迎的情况。港媒采用了疑问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关注和思考;《参考消息》采用陈述句,语气肯定,并突出水稻“多年生”的特点。【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使用数字作用的能力。“平均产量为6.8吨”“平均产量为6.7地”“成本降低60%”“成本减半”,精准的小数、百分数以及“减半”一词的使用增加了报道的真实性和严谨性,使表意更精准明确。相关数字都是关于多年生水稻和一年生水稻的比较,两种水稻产量、成本等数字的比较更准确地说明多年生水稻的优势。【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16画线句子有三处语病:第一处是“虽然”的语序不当,前后主语不一致,“虽然”应放在句首;第二处是“使”导致结构混乱,去掉;第三处是“节俭”和“成本”搭配不当,改为“节省”。【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这两个标题都有中国、农户、水稻这三个关键词,信息很集中;运用“蜂拥”“热捧”等词,表明众多中国农户都青睐多年生水稻,这种水稻非常受欢迎。“为什么……”,港媒的标题采用了疑问句,设置悬念,引人思考,导向性明显;《参考消息》的“多年生水稻受中国众多农户热捧”采用陈述句,陈述事实,语气肯定;以“多年生水稻”为主语,突出水稻“多年生”的特点。(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五四”前后的北大,“卯字号”的诸位名教授,可谓北大的台柱子。所谓“卯字号”,就是几个属兔的大师级人物。两只“大兔子”是陈独秀和朱希祖,生于光绪己卯年(1879年),四只“小兔子”,是在新文化运动中声名鹊起的胡适,新文化运动中与钱玄同唱双簧的刘半农,后来曾任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的刘文典,以及20几岁就做北大教授、以行为怪异著称的林公铎。其实陈独秀和朱希祖是两只“中兔”,还有一只“老兔”蔡元培。“卯字号”的几只兔子都是北大名教授。胡适不无自得地说:“北大是由于三只兔子而成名的。”这三只“兔子”指的是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蔡是北大改革和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陈、胡则是其行政上和教学上的左右手,他们三个是当时北京大学的灵魂。20.请用成语替换文中加点的词语,不得改变文意。21.请将文中画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0.台柱子:栋梁之才(材)、中坚力量、中流砥柱唱双簧:一唱一和、一搭一档左右手:左膀右臂、得力干将21.北大改革和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蔡元培与其行政上的左右手陈独秀,以及教学上的左膀右臂胡适是当时北京大学的灵魂。【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熟语、成语的能力。

17“台柱子”,比喻集体中挑大梁的人。与之同义的成语有“栋梁之才(材)”“中坚力量”“中流砥柱”。栋梁之才:原义是能做房屋大梁的木材,比喻能担当国家重任的人才。中坚力量:指起决定性作用的一股力量(大多指团队团体的力量),可以形容一个团队里面的顶梁柱人物。中流砥柱: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唱双簧”,曲艺一种。一人表演动作,一人藏在身后说或唱,互相配合。比喻双方串通的活动,由一方出面,另一方背后操纵。与之同义的成语有“一唱一和”“一搭一档”。一唱一和:指一个先唱,一个随声应和。原形容两人感情相通;现也比喻二人互相配合,互相呼应。一搭一档:指互相配合,彼此协作。“左右手”,原以左手和右手最能为自己所支配来比喻二者互相配合、帮助。后转以喻得力的助手。与之同义的成语有“左膀右臂”“得力干将”。左膀右臂:指的是得力助手的意思。得力干将:指做事能起重要作用的人。【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题干要求把画横线处的短句改写成一个长单句,首先确定句子的主干“他们三个是当时北京大学的灵魂”,然后把剩余两个短句“蔡是北大改革和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陈、胡则是其行政上和教学上的左右手”的内容作修饰成分,按一定的顺序添加到“他们三个是当时北京大学的灵魂”这一主干句中整合句式。如“北大改革和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作定语修饰“蔡元培”,“其行政上的左右手”作定语修饰“陈独秀”,“教学上的左膀右臂”作定语修饰“胡适”。文中画线的部分可改成的一个长单句为:北大改革和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蔡元培与其行政上的左右手陈独秀,以及教学上的左膀右臂胡适是当时北京大学的灵魂。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入世、出世、遁世”是人生的三种姿态。“入世”是积极进取、当仁不让,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世”是与自己所处的时代、社会保持一种心灵的距离,这种距离可以让自己回身审视,从而生活得淡泊超脱、从容自在;但如果不能把握好“出世”的“度”,就会陷入“遁世”的境地,从而心灰意冷、消极逃避。人生奋斗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以怎样的姿态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千世界,就显得至关重要。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

18入世以有担当,出世可得从容志不求易,事不避难,敢为天下先是一种昂扬的姿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常常反躬自省是一种从容的姿态。大千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会有功名利禄的诱惑,也会有挫折磨难的考验。我辈学子,须有入世的姿态肩负起时代的责任,也须有出世的姿态提升内心的精神境界。生活并非一番风顺,遭遇逆境时,出世自省可帮助我们查找问题根源,也可减少精神内耗,减少执念偏激,得以从容洒脱地度过困难时期,更好地投入到下一次的入世奋斗当中。但需小心,不可沉湎其中,不能自拔,长时间处于“出世”的状态,容易造成精神的懈怠,丧失更高的追求,堕入“遁世”的境地,消极避世,虚度光阴。要有鱼跃龙门的勇气,要有任重道远的自觉,我们才能不负时代的重托。前辈们一代人吃了几代人的苦,浴血沙场,马革裹尸,冰雪之下有英魂,高山之上留骸骨,才换来如今的和平安定。如今我们走到了时代的前台,又该如何做出我们的回答?科研团队用空间站九天巡游、探测器五洋捉鳖交出了答案,奥运健儿用赛场上挥洒汗水、国旗下摘得奖牌交出了答案,扶贫志愿者们用走进田间地头、脱掉贫困帽子交出了答案。是这样一批批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拼搏进取的年轻人,用智慧、用汗水、用担当让这个时代变得更加美好。要有回身审视的智慧,要有超然从容的境界,我们才能走到更远的地方。诸葛亮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告诫子孙,孔子将“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作为目标,苏轼登超然台感慨“无所往而不乐”的原因在于“游于物之外”。在某段时间内,将自我与时代社会保持心灵的距离,可以让我们面对功名利禄时淡定从容,面对人生苦难时不会惶惶不安。航天员邓清明“备份”二十四年,不曾想过放弃;老英雄张富清隐姓埋名,不曾想过邀功;高材生黄文秀投身大山,不曾想过私利。这是何等高尚的人格,又是多么从容自在的境界!唯有此,方能不惑于外界诱惑,不惧于一时困顿,从而攀上人生精神的高峰。莫要生发心灰意冷的情绪,莫要跌入消极避世的陷阱。面对生活的压力,面对人生的困境,总有人号召“躺平”“摆烂”,开启“佛系”生活,表面上看这种人生态度似乎能帮我们消解焦虑,但实质上这不过是做将头埋进沙子的鸵鸟,困境依然存在,问题并未解决,而消极遁世反而大大损耗我们的精神力。正所谓“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我们精神强大了,困难才会变小,才能克服。人生有不同姿态,而我们的选择则让我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也看到了不同的风景。王安石有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要看到这人世间与众不同的瑰丽风景,须得攀上常人不曾到过的高山,渡过常人不曾走过的险滩。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在青年,青年人有志向、有担当,国家和民族就有前途、有希望。广大青年学子当以昂扬的姿态,畅游知识的海洋,让人生走得更高更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19审题:这是一道多元关系材料作文题。材料中包含三个关键词“入世、出世、遁世”。入世,意为投身到社会中,强调精神上积极进取,有责任心、使命感、担当意识,胸怀家国,致力民族复兴,并愿为敢为,付诸行动。儒家倡导积极入世,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个人的意义与价值,此观点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方面,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哲学财富。出世,意为超脱人世,摆脱世事的束缚;即不被时代洪流裹挟,不被私利欲望绑架,不被困难挫折吓到,保持独立自主意识和鉴别分析能力,能修心、自省,学会淡泊与超脱。以“出世”的态度审视自我,既不汲汲于成功和荣耀,也不戚戚于失败和挫折,而是获得成长和升华,具有一定的精神境界。遁世,意为逃避人世。此处是指面对时代使命缺乏担当精神,袖手旁观,甘当看客;面对时代挑战缺乏进取精神,畏惧逃避。总之,遁世是不可取的人生姿态。近些年,生活压力大,工作压力大,学业压力大,在种种压力之下,很多人出现了避世消极的想法。类似于“只要我们没有梦想,生活就会变得幸福”,“只要肯躺平,就没有谁能压迫我”,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很多人面对难以消解的压力,被迫采用的一种“与自我和解”的方式,虽然实际上很多人只是口头说说,以此缓解精神上的紧张,并不能真的“遁世”。而从出题人角度来说,想给青年学子的建议,自然还是希望青年人要保持青春勃发的风貌,要积极进取,当仁不让;即使“出世”,那也是心灵上的修行,免于社会浮华的干扰,能让自我淡泊超脱、从容自在。所以,也提醒青年学子要把握好“出世”的度,不要“遁世”,不能心灰意冷、消极避世,要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机遇和挑战。行文方面可以将三者综合来写,做深度思考,但考场实操难度可能较大,很难讲清楚、谈明白;较为讨巧又简单的方式是三者逐一论述,作为中间三个论证段,也是文章主体部分,在开头和结尾再讨论其辩证逻辑关系。如,入世,则谈青年学子的责任担当,要努力拼搏,不负青春韶华;出世,则谈青年学子要涵养精神,淡泊名利,从而达到一种从容自在的人生高度。这两个都是正向的论述,谈完之后再对“遁世”的思想行为加以批判。立意:1.以出世态度做人,以入世态度做事。2.心怀出世行入世,不陷遁世致远行。3.以出世心行入世事,弃遁世念成大精彩。4.“入”则奋斗兴天下,“出”而不“遁”守本心。

2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