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C、同源染色体是指一条来自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形状和大小相同,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联会的一对染色体,乙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两个姐妹染色单体随着着丝粒分裂而分离,形成的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而非每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条染色体彼此分离,C错误;D、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细胞中正在发生的是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而非姐妹染色单体分离,D错误。故选B。14.下列关于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分化使各种细胞的遗传物质产生差异B.所有体细胞都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和分化C.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D.细胞分化仅仅发生于胚胎发育阶段【答案】C【分析】1、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2、细胞衰老特征:细胞内水分减少、新陈代谢速率减慢、细胞内酶活性降低、细胞内色素积累、细胞内呼吸速度下降、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膜通透性下降、物质运输功能下降。3、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细胞凋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详解】A、细胞分化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改变,A错误;B、已经高度分化的细胞停止分裂,B错误;C、细胞的衰老和凋亡都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C正确;D、细胞分化是历经了生物体的整个生命历程,不仅仅发生于胚胎发育阶段,D错误。故选C。15.有一个小麦品种能抵抗霜冻(A),但易感锈病。另一小麦品种能抵抗锈病(B),但不能经受霜冻。这两纯合品种小麦杂交,F2中既能抵抗霜冻又能抵抗锈病的小麦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为( )A.1/16B.1/9C.1/3D.1/4【答案】B【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两纯合小麦杂交,F1为双杂合子(AaBb),F1自交得F2,F1的配子共有16种组合,产生4种表现型,9种基因型,其中既能抵抗霜冻又能抵抗锈病的小麦(A-B-)占后代总数的9/16,能稳定遗传的纯合子(AABB)占后代总数的1/16,在符合性状要求的个体中占1/9。故选B。16.在香水玫瑰的花色遗传中,红花、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用R、r表示)。从下表的杂交实验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7 杂交组合后代性状 红花Ax白花B全部为红花二红花C×红花D红花:白花=3:1A.红花A的基因型为RrB.红花为显性性状C.红花C与红花D的基因型不同D.白花B的基因型为Rr【答案】B【分析】分析题表可知:杂交组合一的亲本为红花和白花,而杂交后代只有红花,说明红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杂交组合二的亲本都为红花,杂交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说明亲本都是杂合子,由此可知,A为RR,B为rr,C为Rr,D为Rr。【详解】A、分析题表可知:杂交组合一的亲本为红花和白花,而杂交后代只有红花,说明红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杂交组合二的亲本都为红花,杂交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说明亲本都是杂合子,由此可知,A为RR,A错误;B、分析题表可知:杂交组合一的亲本为红花和白花,而杂交后代只有红花,说明红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B正确;C、分析题表可知:杂交组合一的亲本为红花和白花,而杂交后代只有红花,说明红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杂交组合二的亲本都为红花,杂交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说明亲本都是杂合子,由此可知,A为RR,B为rr,C为Rr,D为Rr,故C和D的基因型相同,C错误;D、分析题表可知:杂交组合一的亲本为红花和白花,而杂交后代只有红花,说明红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杂交组合二的亲本都为红花,杂交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说明亲本都是杂合子,由此可知,A为RR,B为rr,D错误。故选B。17.在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能发生“转化”的一组是( )A.把活的S型菌注射到小鼠体内B.把活的R型菌注射到小鼠体内C.把加热杀死的S型菌注射到小鼠体内D.把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活的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答案】D【分析】由肺炎链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
8【详解】A、把活的S型菌注射到小鼠体内,细菌能直接繁殖,但不发生“转化”,A错误;B、把活的R型菌注射到小鼠体内,细菌能直接繁殖,但不发生“转化”,B错误;C、把加热杀死的S型菌注射到小鼠体内,细菌不能繁殖,也不发生“转化”,C错误;D、把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活的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S型菌体内的“转化因子”(DNA)能使部分R型菌转化为S型菌,D正确。故选D。18.tRNA在基因表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关于tRNA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储存遗传信息B.结合氨基酸C.转运氨基酸D.识别密码子【答案】A【分析】RNA分为mRNA(作为翻译的模板)、tRNA(运载氨基酸)、rRNA(组成核糖体的重要成分),此外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详解】A、储存遗传信息的是DNA(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及DNA病毒)或RNA(RNA病毒),A错误;B、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tRNA可结合氨基酸,B正确;C、tRNA具有转运氨基酸的功能,并将氨基酸置于相应的位置,C正确;D、tRNA能通过其上的反密码子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识别密码子,进而可将氨基酸置于相应的位置,D正确。故选A。19.下列关于基因表达与性状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B.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C.细胞分化的本质就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生物表观遗传中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答案】D【分析】基因通过其表达产物——蛋白质来控制性状,包括:1、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2、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细胞内的基因表达与否以及表达水平的高低都是受到调控的。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详解】A、基因通过其表达产物——蛋白质来控制性状,其一是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A正确;B、基因通过其表达产物——蛋白质来控制性状,其一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B正确;
9C、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因此细胞分化的本质就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正确;D、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D错误。故选D。20.癌症是当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下列有关癌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发生了基因突变B.能够无限增殖C.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增加D.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答案】C【分析】癌细胞的特征:(1)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改变,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质减少,导致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使细胞易扩散转移。【详解】A、细胞中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A正确;B、适宜条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B正确;CD、癌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且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质减少,导致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使细胞易于分散和转移,C错误,D正确。故选C。21.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个染色体组是一套非同源染色体B.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C.三倍体的体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D.六倍体产生的配子中有三个染色体组【答案】B【分析】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有控制该生物性状的全套基因。【详解】A、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故一个染色体组是一套非同源染色体,A正确;B、单倍体的体细胞中不一定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如四倍体产生的配子种含有2个染色体组,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B错误;C、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三倍体,C正确;D、六倍体的体细胞中含有6个染色体组,其产生的配子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D正确。故选B。22.下列为四种遗传病的系谱图,能够排除伴性遗传的是( )
10A.①B.④C.①③D.②④【答案】A【分析】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世代相传。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详解】①双亲正常,有一个患病的女儿,则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一定不是伴性遗传,①正确;②根据该系谱图不能确定其遗传方式,可能是伴性遗传,②错误;③根据该系谱图不能确定其遗传方式,可能是伴性遗传,③错误;④根据该系谱图不能确定其遗传方式,可能是伴性遗传,④错误。故选A。23.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C.突变与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D.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答案】A【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错误;B、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C、突变与基因重组等可遗传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D、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故选A。
1124.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A.多倍体育种可以提高产量B.杂交育种较简便,但一般耗时长C.单倍体育种可以缩短育种年限D.诱变育种可获得新基因,且突变率较高【答案】D【详解】多倍体育种能提高产量和营养成分,A正确。杂交育种较简便,但一般耗时长,B正确。单倍体育种可以缩短育种年限,C正确。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可获得新基因,但突变率较低,D错误。25.某种观赏植物的花色与叶形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将红花窄叶植株与白花阔叶植株杂交,F1全为红花阔叶,F1自交,在F2中红花阔叶:红花窄叶:白花阔叶:白花窄叶=9:3:3:1。则F2中红花阔叶的基因型有( )A.1种B.2种C.3种D.4种【答案】D【分析】在F2中红花阔叶:红花窄叶:白花阔叶:白花窄叶=9:3:3:1,符合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的结果,两对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双显性中基因型有4种。【详解】F1全为红花阔叶,F1自交,在F2中红花阔叶:红花窄叶:白花阔叶:白花窄叶=9:3:3:1,说明两对基因在两对染色体上,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则F2中红花阔叶的基因型是A_B_,基因型为2×2=4种,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一、非选择题(本大题有6小题,共50分)26.(9分)下图表示细胞膜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和b为物质的两种运输方式,请分析后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的②表示_____,它是组成该结构的_____。③表示_____,鉴别细胞膜内外侧的依据是_____。(2)在低温下,结构②排列整齐,但温度上升后,会出现排列不整齐现象,其厚度也会减小,这说明②结构特点是_____。(3)在物质通过该结构,③起作用的是上图的_____(填“a”或“b”)方式。(4)细胞间的识别、免疫与[①]_____有关。(5)若该膜是线粒体内膜,那么③
12可能是_____;若该膜是类囊体膜,则最能体现该膜的功能的是膜上有吸收光能的色素。用纸层析法提取出来的四种色素在滤纸上从上到下排在第一位和第三位的色素分别是_____。【答案】(1)磷脂双分子层基本支架蛋白质细胞膜外侧有糖蛋白(2)具有(一定的)流动性(3)b(4)糖蛋白(5)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胡萝卜素、叶绿素a【分析】据图分析:①为糖蛋白,②为磷脂双分子层,③为蛋白质;a的运输方向是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为自由扩散;b物质的运输方向是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为主动运输。【详解】(1)细胞膜的成分: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的糖类。图中的②表示磷脂双分子层,它是组成该结构的基本支架。③表示蛋白质,细胞膜的外侧有糖蛋白,内侧无,据此可判断细胞膜的内侧面和外侧面。(2)在低温下,结构②磷脂双分子层排列整齐,但温度上升后,会出现排列不整齐的现象,其厚度也会减小,这说明②磷脂双分子层的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3)由图可知,a属于自由扩散,不需要蛋白质的协助;b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蛋白质的协助,因此在物质通过该结构时,③(蛋白质)起作用的是上图的b方式。(4)细胞间的识别、免疫与①(糖蛋白)有关。(5)线粒体内膜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因此该膜是线粒体内膜,那么③可能是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在纸层析法分离绿叶中的色素的实验中,四种色素在滤纸上从上到下的排列顺序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27.(8分)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常被形容为“生命的燃料”。下图表示葡萄糖在细胞中被利用的过程,①~④表示相关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人体内ATP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___(填细胞呼吸类型),该过程包括图中的_____________(填图中序号)。(2)人体剧烈运动后会因一种物质的大量积累而导致肌肉酸胀乏力,该物质是________,其产生的场所是肌肉细胞的_____________。(3)水淹麦田,小麦会出现烂根现象,主要是因为小麦根细胞缺乏_____________,丙酮酸分解产生了_____________对小麦根系造成伤害。(4)为研究细胞呼吸过程中O2中氧元素的转移途径,给酵母菌提供18O2。18O2在线粒体的_____________(填场所)参与反应,生成化合物______________,18О转移到该化合物中。
13【答案】(1)有氧呼吸①②(2)乳酸细胞质基质(3)氧气酒精(4)线粒体内膜H2O(水)【分析】①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②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③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④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详解】(1)人体内ATP的能量来源主要是有氧呼吸,包括图中过程①(第一阶段)和过程②(第二、三阶段)。(2)剧烈运动导致无氧呼吸增强,产生大量乳酸,导致肌肉酸胀乏力,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3)烂根的原因是根细胞缺乏氧气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对小麦根系造成了伤害。(4)有氧呼吸消耗氧气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产物是水。28.(8分)如图为某动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中①~⑧表示相应的结构)。请据图分析回答:(1)该细胞中,由结构⑧参与构成的结构有______(填图中序号),它们共同构成该细胞的________系统。(2)该细胞和大肠杆菌细胞共有的结构有__________(填图中序号)。在动植物细胞中都含有,但功能不同的细胞器是________(填图中序号)。(3)将该细胞置于较高浓度的KNO3溶液中,细胞会出现先皱缩后逐渐恢复并膨胀的现象,该过程与细胞膜的结构具有________________和功能具有________________性密切相关。(4)若该细胞为胰岛B细胞,则其分泌的激素为________,与该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过程有关的细胞器有________(填图中序号)。【答案】(1)①③④⑥⑦生物膜(2)②④③(3)一定的流动性选择透过(4)胰岛素②③⑥⑦【分析】由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等构成生物膜系统,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原核细胞中只含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详解】(1)图中⑧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离不开此结构,参与构成的图中结构有[①]核膜、[③]高尔基体、[④]细胞膜、[⑥]内质网、[⑦]线粒体,它们共同构成该细胞的生物膜系统。(2)该细胞和大肠杆菌细胞共有的结构有[②]核糖体和[④]细胞膜。在动植物细胞中都含有,但功能不同的细胞器是[③]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高尔基体参与细胞壁的形成。
14(3)细胞皱缩,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之后逐渐恢复是因为细胞吸收了溶液中的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使细胞液浓度增大而吸水,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功能。(4)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为胰岛素,胰岛素是分泌蛋白,与其合成和分泌过程有关的细胞器有②③⑥⑦。29.(10分)下列图表示人类镰状细胞贫血的病因和一个家族中该病的遗传系谱图(控制基因为B与b),据图回答下列问题(谷氨酸的密码子是GAA、GAG)。(1)①过程发生的时间主要是在_________期,场所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2)X链碱基排列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Y链碱基排列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3)镰状细胞贫血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属于____________性遗传病,从根本上说,该病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Ⅱ6基因型是____________,Ⅱ6和Ⅱ7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是__________;要保证Ⅱ9的子代不患此病,从理论上说,在不发生突变的情况下,其配偶的基因型必须是____________。【答案】(1)细胞分裂前的间细胞核(2)CATGUA(3)常隐基因突变(4)Bb1/8BB【分析】人类镰状细胞贫血的直接病因是血红蛋白结构异常,根本病因是控制血红蛋白的基因发生了一个碱基对的替换。(1)①过程表示DNA复制,主要发生在间期,包括有丝分裂前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控制血红蛋白形成的基因位于细胞核中,故该过程发生在细胞核中。(2)分析题图可知,正常的局部序列为CTT//GAA,异常的序列为X//GTA,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X链的碱基序列为CAT。分析正常血红蛋白的表达过程可知,CTT所在的DNA链为转录的模板,故X链为转录的模板,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Y链碱基序列为GUA。(3)结合遗传系谱图分析,图中I3、I4正常,他们的女儿患病,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I4表现正常,故控制该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镰状细胞贫血发的根本原因是基因发生了一个碱基对的替换,即发生基因突变。(4)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相关基因用B、b表示。图中显示Ⅱ6和Ⅱ7的儿子患病(bb),说明Ⅱ6和Ⅱ7的基因型都是Bb,则他们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1/4×1/2=1/8。Ⅱ9的基因型为bb,要保证其后代不患病,则其配偶的基因型必须不含b基因,因此其配偶的基因型必须为BB。
1530.(8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44年,美国细菌学家艾弗里等人从活的S型茵中抽提DNA、蛋白质和荚膜多糖等物质,分别与活的R型菌混合,放入培养液中进行悬浮培养。实验结果证明,只有DNA组能够把R型菌转化为S型菌。材料二: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活动中,以五边形纸片代表五碳糖,以圆形纸片代表磷酸基团,以长方形纸片代表含氮碱基,用订书针作为连接物。制作一个含1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模型。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中,离体细菌转化实验最关键的实验思路是_____________,该实验主要应用了哪些技术?_____________________。(2)材料二中,五边形代表的五碳糖是_______(填“脱氧核糖”或“核糖”),长方形代表的碱基有___________种。(3)制作的DNA分子模型中,基本骨架是由__________交替连接形成的,两条链上配对碱基之间的连接物代表_____________键,碱基对位于双链的______________(填“外侧”或“内侧”)。(4)若某同学制作的DNA分子模型的一条链中代表A的纸片3张、代表T的纸片4张,则该DNA分子模型中代表G的纸片有______________张。【答案】(1)把DNA和蛋白质等分开研究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技术、细菌培养和分离技术(2)脱氧核糖4(3)脱氧核糖和磷酸氢内侧(4)3【分析】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S型菌转化为R型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酶和S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详解】(1)探究DNA、蛋白质和荚膜多糖等物质谁是遗传物质,则需要把DNA和蛋白质等分开研究,这是实验的关键。本实验需要用分离和提纯技术将物质分开,需要培养细菌,所以该实验用到了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技术、细菌培养和分离技术。(2)组成DNA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碱基有四种分别是A、T、G、C。(3)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的,DNA的两条链之间通过氢键相连,碱基对位于双螺旋的内侧。(4)DNA分子有10个碱基对,则一条链中A、T之和为7,则G、C之和为3,则DNA双链中G=C=3个。31.(7分)茶尺蠖(茶尺蛾的幼虫)是我国茶树的主要害虫,影响茶叶的产量。请回答问题:(1)E病毒对茶尺蠖具有较高的致病力。研究E病毒对生活在甲、乙两个不同地域茶尺蠖死亡率的影响,结果如图1.对甲、乙两地茶尺蛾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如图2。
16①据图1分析,_____地的茶尺蠖对E病毒更敏感。②图2显示,两地茶尺蛾的形态特征基本一致,由于长期_____隔离导致种群基因库存在差别,使得甲、乙两地茶尺蛾颜色深浅和_____存在差异。(2)基于上述研究,推测甲、乙两地茶尺蛾为两个物种。为验证推测,将甲、乙两地的茶尺蛾进行杂交,结果如下表。注:羽化是指由蛹发育为成虫的过程①据表可知,与组合一、组合二相比,组合三受精卵数量、卵孵化率均_____;茶尺蠖以茶树的叶为食,且食量较大,组合三中幼虫到化蛹的时间短,使蛹的重量_____,羽化率低,最终导致F1个体数量下降,且出现畸形。②组合三中F1雌雄比例失调,羽化时间不同步,难以配对,不能产生F2,说明两地茶尺蛾出现了_____。③上述分析结果_____(填“支持”或“不支持”)推测。【答案】(1)甲地理体型大小(2)显著降低减轻生殖隔离支持【分析】生殖隔离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或者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隔离机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1)①从图1看出,甲地死亡率比乙地高,所以甲地的茶尺蠖对E病毒更敏感。
17②由于甲乙两种处于两个不同的地域,二者存在地理隔离,由于长期的自然选择方向不同,所以导致种群基因库存在差别,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两地茶尺蛾颜色深浅和大小不同。(2)①从表格中看出,组合三受精卵数量、卵孵化率均显著降低;组合三中幼虫到化蛹的时间短,所以蛹的重量减轻。②F1雌雄比例失调,羽化时间不同步,难以配对,不能产生F2,因此出现了生殖隔离,属于两个物种。③由于两个物种出现了生殖隔离,所以支持甲、乙两地茶尺蛾为两个物种的推论。【点睛】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结合题干进行作答。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