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亳州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1.我国古诗词中蕴含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A.“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功能C.“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初生演替D.“螟蛉有子,螺赢负之”体现了生物种间的捕食关系【答案】C【解析】【分析】1、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如噬菌体侵染细菌。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3、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详解】A、“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相辅相成,竹林能带给人赏心悦目的作用,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A正确;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枯枝落叶经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被生产者再次吸收利用的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C、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远芳”到“晴翠”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D、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主要为捕食关系,D正确。故选C。2.
1福寿螺进入新的生态环境后,种群因大量取食本土植物而迅速增长,给入侵地的湿地生态系统和农业造成严重破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可用样方法调查水田中福寿螺种群密度B.要调查某水域的福寿螺是否为优势种,需要在种群水平上展开研究C.福寿螺属于入侵地水田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消费者D.放养某些禽类和鱼能防治福寿蜾繁衍,它们增加了水域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的复杂性【答案】B【解析】【分析】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标记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一般要求取样时要随机取样,样方大小合适,并且要求样本数目足够大。标记重捕法一般用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详解】A、福寿螺活动范用小,活动能力弱,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A正确;B、要调查某水域的福寿螺是否为优势种,需要在群落水平上展开研究,B错误;C、据题干信息可知:福寿螺大量取食本土植物,故福寿螺属于消费者,C正确;D、通过放养某些禽类和鱼,能增加水域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的复杂性,可以达到防治福寿螺的效果,D正确。故选B。3.科研人员用模型建构的方法研究某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时,绘制出下图,图中的λ=某一年种群数量/一年前种群数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2011~2013年,λ保持不变,说明种群数量没有发生变化B.2013~2018年,种群数量先增多,后减少C.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最大容纳量D.该图能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概念模型
2【答案】C【解析】【分析】题意分析,λ=某一年的种群数/一年前的种群数量,λ=1,种群数量不变,λ>1种群数量增加,λ<1种群数量减少。图中显示,2011~2013年时λ=2,且维持稳定,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2013~2016年时λ继续增大,种群数量继续增加;在2016~2018年时λ下降,但是大于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详解】A、2011~2013年,λ保持不变,但是λ>1,种群数量增加,A错误;B、2013~2018年,λ先增大后减小,但是始终大于1,该种群数量持续增加,B错误;C、本图中的数据只是体现了λ值变化且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不能确定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正确;D、该图直观地反应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数学模型,D错误。故选C。【点睛】4.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0mL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实验中存在对照实验,酵母菌个体数常用抽样检测法获得B.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时,应先盖上盖玻片,再滴入培养液C.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D.若将酵母菌的接种数量增加一倍,其它条件不变,则K值减半【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纵坐标表示种群个体数,曲线表示随时间变化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其中ab段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升高,种群数量增长加快,b点时种群增长最快;bc段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种群数量增长减慢;ce段种群数量逐渐下降。【详解】A、酵母菌个体数常用抽样检测法获得,本实验前后之间形成自身对照,A正确;
3B、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应先盖上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在盖玻片边缘,B正确;C、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在K/2时,所以K/2两侧可能有增长速率相同的时刻,C正确;D、K值与环境条件有关,酵母菌的K值与酵母菌的接种量没关系,因此培养条件不变,K值也不变,D错误。故选D。5.科研人员连续多年检测某生态系统中两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名称各年份动物A和动物B数量/只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动物A10×10217×1025×1027×10213×10220×10216×102动物B10×1034×1038×10314×10316×10312×1037×103A.动物B在2011年时丰富度最大B.两种动物的种间关系可能是捕食关系C.动物B某个体同化的能量约10%~20%传递到A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被标记体的标记物脱落,导致调查结果较实际值偏小【答案】B【解析】【分析】1、丰富度是指生物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捕食关系通常是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详解】A、丰富度是指生物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不是种群数量多少,A错误;B、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A、B两动物种群数量变化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规律,判断二者可能是捕食关系,B正确;C、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动物个体之间的传递效率不一定符合10%~20%的传递效率,C错误;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被标记体的标记物脱落,根据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会导致调查结果较实际值偏大,D错误。故选B。
46.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答案】C【解析】【详解】从图像中可以看出该水池中原有的两个物种甲与乙之间符合捕食关系的曲线,其中甲先增先减,是被捕食者(藻类),乙后增后减,是捕食者(浮游动物)。当在水池中加入物种丙后,改变了原来的种间关系,其中丙专食浮游动物,当三个物种仅剩余一个物种时,乙会因为丙对它的捕食而消失,而丙也因为乙的消失而缺乏食物也消失,甲会因为失去天敌乙而在一段时间内会有所增加。丙和乙可竞争空间和氧气等资源。所以本题应该选C。从图像分析可知,甲乙是捕食关系,且甲是被捕食者(藻类),乙是捕食者(浮游动物)。而丙为后期向水池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建立食物链的话应该是:藻类(甲)→浮游动物(乙)→鱼(丙)。由于鱼是大量的,所以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生存斗争加剧,鱼类也随之大量减少。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由于强调了鱼是专食浮游动物乙,显然A项是不合理的。丙和乙的竞争关系不一定体现在食物的竞争,可能在大量投入鱼(丙)时会导致空间(水池)、氧气等方面的竞争。7.如图是某陆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各项叙述中错误的是A.此生态系统中有8条食物链B.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使食物链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C.在甲→丙→丁→辛这条食物链中,辛属于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
5D.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详解】A、此生态系统中甲和戊是生产者,共有8条食物链,A正确;B、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如乙同时处于二三营养级,己同时处于二三营养级,B正确;C、在甲→丙→丁→辛这条食物链中,辛属于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C正确;D、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错误。故选D。【点睛】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无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8.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 )A.如果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甲、丙数量增加B.如果乙大量捕食甲,就会降低甲种群的丰富度C.丁的数量发生变化,不会影响乙的环境容纳量D.甲与乙之间存在反馈调节,以维持其相对稳定【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据此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图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为:丙→甲→乙→丁。【详解】A、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由图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为:丙→甲→乙→丁。如果乙的数量增加,则甲因天敌(乙)的增加而导致其数量下降,丙因天敌(甲)的减少而导致其数量增加,A错误;B、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如果乙大量捕食甲,则会降低甲种群的个体数量,而不是降低丰富度,B错误;
6C、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丁的数量发生变化,说明乙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因此会影响乙的环境容纳量,C错误;D、甲的数量增加会引起乙的数量增加,而乙的数量增加会导致甲的数量减少,说明甲与乙之间存在反馈调节,以维持其相对稳定,D正确。故选D。9.图1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I、II、III、IV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2表示能量流经营养级II的示意图(a~g表示能量值)。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未表示出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图1中m1,的能量值等于m2的能量值C.图2中C为II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D.图2中营养级I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值是c+f【答案】C【解析】【分析】1、图1中Ⅰ表示生产者,Ⅱ、Ⅲ、Ⅳ表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m1、m2代表太阳能和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2、图2中,B表示同化量,D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F表示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详解】A、在能量金字塔中,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生产者,m1表示进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光能,m2是指在生态系统食物链各营养级散失的能量热能,图1包含了非生物的能量,图中没有体现出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分解者,A错误;B、能量在食物链各营养级间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故图1中m1的能量值大于m2的能量值,B错误;
7C、若A表示图1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Ⅱ同化固定的能量,第Ⅱ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一部分在第Ⅱ营养级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D),另一部分用于第Ⅱ营养级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C),储存在生物的有机物中,C正确;D、第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包括第二营养级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c)和第一营养级枯枝、烂叶、烂根等遗体残骸中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D错误。故选C。10.某生态系统碳循环部分示意图如下,已知A为绿色植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字母D表示大气中的CO2,除图示来源外,也可以由水圈中溶解的CO2扩散补充B.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于顶极状态,则生产者A固定的CO2量几乎等于所有生物排放的CO2量C.若将本题图修改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D的含义可改为非生物环境,并增加“光→A”,去除原图中“D→A”即可D.若该生态系统表示生物圈,包括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生物圈在物质上可以实现自给自足【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图中箭头方向可以判断:A是生产者,B是消费者,C是化石燃料,E是分解者,D是大气中的CO2库。【详解】A、题图显示:A、B、C、E均有箭头指向D,说明D表示大气中的CO2,除图示来源外,也可以由水圈中溶解的CO2扩散补充,A正确;B、当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处于顶级状态时,生产者A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固定的CO2的量)几乎等于包括生产者在内所有个体的有机物的消耗量(排出的CO2量),此时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B正确;C、若将本题图修改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可将D的含义改为非生物环境,其他字母及文字代表的含义不变。因能量流动起源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特点之一是单向流动,所以还需要修改之处有:增加“光→A”,去除原图中“D→A”、“动植物遗体→E→D”,C错误;D、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包括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生物圈在物质上可以实现自给自足,D正确。
8故选C。11.多数植物遭到昆虫蚕食时会分泌茉莉酸,启动抗虫反应,如分泌杀虫物质、产生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物质等。烟粉虱能合成Bt56蛋白,该蛋白会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产生挥发物质吸引昆虫天敌体现了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B.植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和植物抗虫反应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C.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增长比未被抑制的对照组快D.开发能水解Bt56蛋白的转基因植物可为控制烟粉虱提供防治措施【答案】C【解析】【分析】1、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②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③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3、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点,但是目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中有些是利用信息传递作用。【详解】植物产生挥发性物质,如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性物质,可以吸引天敌捕食昆虫,这体现了化学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A正确;由于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因此,植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和植物抗虫反应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Bt56蛋白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若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增长会减少,而Bt56基因表达未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会增加,C错误;开发能水解Bt56蛋白的转基因植物能够抑制烟粉虱的数量增长,为控制烟粉虱提供防治措施,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共同进化的含义和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再根据题意作答。12.下图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净化作用示意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9A.水中溶氧量逐渐恢复的原因是藻类释放氧气,同时好氧细菌消耗氧气量下降B.在AB段,溶氧量减少的原因藻类减少且好氧细菌的大量繁殖C.在BC段上,藻类由于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使其数量上升D.若上游工厂继续向该河流排放污水,将会破坏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取决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即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主要通过反馈调节来完成,不同生态系统的自调能力不同。【详解】A、结合图示可知,溶解氧在BC段上升,可知藻类增多,藻类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氧气,同时好氧细菌下降,消耗氧气下降,A正确;B、在AB段,藻类下降,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减少,好氧菌增多,氧气消耗增多,因此溶氧量减少,B正确;C、藻类不能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者才能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将其分解成无机物,C错误;D、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限,若上游工厂继续向该河流排放污水,将会破坏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故选C。13.下列有关实验的描述中,正确的有()①制作果醋时全程需要通入氧气②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易计数活菌数目③一个菌落是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以母细胞为中心形成的子细胞团④纤维素分解菌鉴定时在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如果指示剂变红则能初步鉴定⑤根据微生物对抗生素敏感性的差异,可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制成选择培养基A.1项B.2项C.3项D.4项
10【答案】B【解析】【分析】显微镜直接计数法不易区分活菌和死菌,稀释涂布平板法只计数活菌。【详解】①参与果醋制作的醋酸菌是好氧菌,因此制作果醋时全程需要通入氧气,①正确;②显微镜直接计数法不易区分活菌和死菌,计数时死的菌体也计数在内了,②错误;③由于微生物大多数都是单细胞生物,单细胞分裂形成子细胞后,原来的母细胞已经不存在,③错误;④纤维素分解菌鉴定时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染色剂,而不是酚红指示剂,④错误;⑤根据微生物对抗生素敏感性的差异,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属于选择培养,可以富集纯化目的微生物,⑤正确。ACD错误,B正确。故选B。14.下列实验器材或食品所采用的灭菌或消毒方式,错误的是()A.接种环——酒精灯火焰灼烧B.菌种悬液——紫外灯灭菌C.啤酒——巴氏消毒法D.培养基——高压蒸汽灭菌【答案】B【解析】【分析】消毒是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芽孢和孢子),适用对象有操作空间、某些液体、双手等;灭菌是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用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适用对象有接种环、接种针、玻璃器皿、培养基等。【详解】A、接种环可用酒精灯火焰灼烧灭菌,A正确;B、菌种悬液不能灭菌,否则会杀死菌种,B错误;C、巴氏消毒法的原理是高温灭菌,用于啤酒和牛奶等,C正确;D、培养基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处理,一般在压力100kPa,121摄氏度下处理15-30min,D正确。故选B。15.下列有关细胞全能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组织培养繁育花卉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B.动物克隆技术说明动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C.用植物的种子繁殖后代说明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D.细胞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高,分裂能力越强【答案】A【解析】
11【分析】关于细胞的“全能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概念: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2)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3)细胞全能性大小:受精卵>干细胞>生殖细胞>体细胞。(4)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条件:离体、适宜的营养条件、适宜的环境条件。(5)全能性以细胞形成个体为标志。【详解】A、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所以组织培养繁育花卉所利用的原理就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A正确;B、动物克隆技术说明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B错误;C、种子是器官,用种子繁殖后代不能说明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C错误;D、细胞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低,分裂能力越弱,D错误。故选A。16.生物工程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下列对于生物工程应用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泡菜的腌制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老汁”(陈泡菜水),是因为“老汁”中含有大量的乳酸菌,使其在短时间形成优势菌种B.作物脱毒目前一般采用茎尖组织培养技术脱去病毒,是因为茎尖分生区分裂旺盛C.利用蛋白质工程可以生产出自然界不存在的蛋白质,但这种技术最终只能通过操作基因来完成D.胚胎分割若在囊胚期,内细胞团需均等分割,滋养层则不必【答案】B【解析】【分析】1、蛋白质工程的过程为:预期蛋白质功能→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氨基酸序列→找到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基因)。2、进行胚胎分割时,应选择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桑椹胚或囊胚。对囊胚阶段的胚胎进行分割时要注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否则会影响分割后胚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育。【详解】A、泡菜的腌制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老汁”(陈泡菜水),是因为“老汁”中含有大量的乳酸菌,使其在短时间形成优势菌种,增加菌种数量,有助于泡菜的制作,A正确;B、脱毒苗的培育采用了植物组织技术,培育脱毒苗应选用分生组织,因为其分裂旺盛,所含的病毒少或者不含病毒,B错误;C、蛋白质工程不是对蛋白质分子的直接改造,而是通过修改基因或创造合成新基因来改变生物的遗传和表达形状,合成新的蛋白质,这种技术最终只能通过操作基因来完成,C正确;D、若在囊胚期进行胚胎分割,内细胞团需均等分割,而滋养层不需要均等分割,D正确。
12故选B。17.筛选淀粉分解菌需使用以淀粉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接种培养后,若细菌能分解淀粉,培养平板经稀碘液处理,会出现以菌落为中心的透明圈(如图),实验结果见下表。菌种菌落直径:C(mm)透明圈直径:H(mm)H/C细菌Ⅰ5.111.22.2细菌Ⅱ8.113.01.6有关本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培养基除淀粉外还含有氮源等其他营养物质B.筛选分解淀粉的细菌时,菌液应稀释后涂布C.以上两种细菌均不能将淀粉酶分泌至细胞外D.H/C值反映了两种细菌分解淀粉能力的差异【答案】C【解析】【分析】该选择培养基上的唯一碳源是淀粉,只有能利用淀粉的微生物才能存活,微生物分解淀粉后,会产生透明圈。【详解】培养基一般含有碳源、氮源、水、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成分,A正确;筛选淀粉分解菌时,需要对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再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B正确;由题意可知,以上两种菌均会产生透明圈,说明两种菌均可以产生淀粉酶并分泌到细胞外分解淀粉,C错误;淀粉分解菌的H/C越大,说明其产生的淀粉酶分解的淀粉相对越多,可说明该淀粉分解菌分解淀粉的能力越强,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18.从某污水处理系统中分离出多种细菌,经进一步筛选获得具有高效降低污水中有机污染物(COD为有机污染物分解时化学需氧量)能力的菌株,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13A.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可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B.为确定接种时菌液的最佳稀释倍数,可先初选一个较宽的范围,分别涂布培养后,从中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计数C.图中平板划线法获得的菌落具有不同的菌落特征D.挑取单菌落后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目的是扩大化培养菌株【答案】C【解析】【分析】1、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划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2、测定微生物数量的方法有显微镜直接计数、统计菌落数目(稀释涂布平板法)。【详解】A、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是常用的细菌基础培养基,可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A正确;B、为确定接种时菌液的最佳稀释倍数,可进行预实验,先初选一个大致的范围,涂布培养后,从中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计数,B正确;C、由菌落分布情况可知,在该固体培养基上接种的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C错误;D、挑取单菌落后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由于与营养物质充分接触,有利于繁殖,可以增大菌株的数量(扩大培养),D正确。故选C。19.通过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可利用甲高产不耐盐、乙低产耐盐的两种二倍体植物培育高产耐盐的杂种植株,实验流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14A.①通常将植物细胞置于含纤维素酶和果胶酶低渗溶液中处理B.②到③的过程中,杂种细胞内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活动明显增强C.由④到目的植株需进一步筛选的原因是④中含有高产不耐盐品种D.目的植株相对于甲、乙而言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导致植株不可育【答案】B【解析】【分析】由图分析可知,①是酶解法去除细胞壁,②是诱导原生质体融合,③是杂种细胞,④是筛选获得的具有耐盐特性的胚状体。【详解】A、①是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获取原生质体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在等渗透液中进行,以维持原生质体的形态和功能,A错误;B、②到③的过程是融合细胞再生细胞壁的过程,而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线粒体可为该过程提供能量,故杂种细胞内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活动明显增强,B正确;C、④是筛选获得的具有耐盐特性的胚状体,但不能确定其是高产还是低产,故需要进一步筛选,C错误;D、甲、乙是二倍体植株,通过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的目的植株是四倍体,是可育的,D错误。故选B。20.如图为研制抗病毒A的单克隆抗体的实验流程,其中涉及的生物技术是( )①动物细胞培养技术②细胞核移植技术③细胞融合技术④转基因技术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C
15【解析】【分析】1、抗体:一个B淋巴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从血清中分离出的抗体产量低、纯度低、特异性差。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1)制备产生特异性抗体的B淋巴细胞:向免疫小鼠体内注射特定的抗原,然后从小鼠脾内获得相应的B淋巴细胞(2)获得杂交瘤细胞①将鼠的骨髓瘤细胞与脾细胞中形成的B淋巴细胞融合;②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该杂种细胞既能够增殖又能产生抗体。(3)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4)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5)提取单克隆抗体: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的腹水中提取。3、单克隆抗体的应用(1)作为诊断试剂,具有准确、高效、简易、快速的优点.(2)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详解】获得杂交瘤细胞,需要通过③细胞融合技术;杂交瘤细胞的培养需要通过①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故选C。【点睛】21.使用高效的细胞毒素类药物进行化疗可以有效杀伤肿瘤细胞。但细胞毒素没有特异性,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还会对健康细胞造成伤害。抗体药物偶联物(ADC)通过将细胞毒素与能特异性识别肿瘤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结合,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ADC通常由抗体、接头和药物(如细胞毒素)三部分组成,它的作用机制如下图所示:ADC的作用机制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ADC中抗体的作用是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并与之结合B.ADC中药物的作用是通过诱发肿瘤细胞坏死而杀伤肿瘤细胞C.ADC能够对肿瘤细胞进行选择性的杀伤同时避免伤害健康细胞D.ADC进入肿瘤细胞的过程需要消耗肿瘤细胞代谢产生的ATP【答案】B
16【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抗体上带有细胞毒素,抗体与靶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通过胞吞的方式把细胞毒素一并带进靶细胞,引起靶细胞溶酶体膜的破裂,最后导致细胞凋亡。【详解】A、ADC中,抗体的作用是与肿瘤细胞特异性结合,将药物带到肿瘤细胞,ADC利用了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A正确;B、ADC中药物的作用是通过诱发肿瘤细胞凋亡,B错误;C、结合题干信息“ADC通过将细胞毒素与能特异性识别肿瘤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结合,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可知,ADC能够对肿瘤细胞进行选择性的杀伤同时避免伤害健康细胞,C正确;D、ADC进入肿瘤细胞的方式是是胞吐,该过程需要消耗肿瘤细胞代谢产生的ATP,D正确。故选B。22.杜泊羊以其生长速度快、肉质好等优点,被称为“钻石级”肉用绵羊。科研工作者通过胚胎工程快速繁殖杜泊羊的流程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为了获得更多的卵母细胞,需用雌激素对雌性杜泊羊进行处理B.从卵巢中采集的卵母细胞可直接与获能的精子进行体外受精C.为避免代孕绵羊对植入胚胎产生排斥反应,应注射免疫抑制剂D.为了进一步扩大繁殖规模,可通过胚胎分割技术获得同卵双胎【答案】D【解析】【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胚胎工程,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详解】A、超数排卵用促性腺激素而不是雌激素,故A选项错误;B、根据采集部位而定,如果是从输卵管采集的卵细胞,已发育成熟,可直接与获能的精子在体外受精;如果是从卵巢是采集的卵细胞,未发育成熟,都要经过体外人工培养成熟后才能与获能的精子受精,故B选项错误;C、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基本上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不需要注射免疫抑制剂,故C选项错误;D、为了进一步扩大繁殖规模,可通过胚胎分割技术获得同卵双胎或多胎,故D选项正确。故选D。23.乳糖不耐症是由于乳糖酶(LCT
17)分泌少,不能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所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科研工作者利用生物技术培育出转基因低乳糖奶牛新品种,给患乳糖不耐症患者带来福音。下如图为转基因低乳糖奶牛培育流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示流程涉及的生物技术有基因工程、核移植、胚胎移植B.将重组质粒T导入牛胎儿成纤维细胞可用显微注射法C.早期胚胎植入代孕母牛子宫的时期是桑椹胚或原肠胚D.去核卵母细胞中含有促进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核全能性表达的物质【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用限制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S,再用DNA连接酶连接后构成重组质粒T,将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T导入到牛胎儿成纤维细胞,再通过核移植技术获得重组细胞,最后通过早期胚胎培养培育出转基因低乳糖奶牛新品种。【详解】A、据图可知,培育转基因低乳糖奶牛的过程涉及转基因技术、核移植技术、早期胚胎培养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A正确;B、常用显微注射法将重组质粒T导入牛胎儿成纤维细胞,B正确;C、胚胎移植模拟自然地胚胎着床过程,应选择桑椹胚或囊胚进行移植,C错误;D、选择去核卵母细胞作为核移植的受体细胞,有两个原因:一是卵母细胞大,易操作,营养物质丰富,二是卵母细胞中含有促进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核全能性表达的物质,D正确。故选C。24.科学家将马铃薯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Pin-Ⅱ导入杨树细胞,培育成了抗虫杨树。下图表示含目的基因的DNA分子和农杆菌质粒,图中AmpR表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NeoR表示新霉素抗性基因,箭头表示识别序列完全不同的4种限制酶的酶切位点。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18A.目的基因插入到质粒的T-DNA上,才能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中B.为使目基因与质粒高效重组,最好选用EcoRⅠ和PstⅠC.成功导入重组质粒的细胞会表现为不抗氨苄青霉素、抗新霉素D.可用PCR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表达【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分析:为使目的基因与质粒高效重组,防止质粒和含目的基因的外源DNA片段自身环化,最好选用两种不同的限制酶作用于含目的基因的DNA和质粒,要想切割出目的基因,限制酶应该位于目的基因的两侧;又因为限制酶PstⅠ和限制酶TthⅢⅠ分别位于标记基因AmpR和NeoR中,因此限制酶PstⅠ和限制酶TthⅢⅠ不能同时使用,即一定需要用到限制酶EcoRⅠ;如果限制酶EcoRⅠ和TthⅢⅠ同时使用,会破坏质粒中的标记基因NeoR,同时会切除复制原点。因此只能选用EcoRⅠ和PstⅠ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然后再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形成重组质粒。。【详解】A、农杆菌中的Ti质粒上的T-DNA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且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因此,将目的基因插入到质粒的T-DNA上,可将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DNA中,A正确;B、由分析可知,为使目的基因与质粒高效重组,最好选用EcoRⅠ和PstⅠ,B正确;C、用EcoRⅠ和PstⅠ切割会破坏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但不会破坏新霉素抗性基因,因此成功导入重组质粒的细胞会表现为不抗氨苄青霉素,但能抗新霉素,C正确;D、可用抗虫接种实验进行个体生物学鉴定,检测杨树目的基因是否表达,若杨树抗虫基因表达,则会表现出抗虫性,也可用抗原-抗体检测实验检测相应蛋白质是否合成,进而确定目的基因是否表达,D错误。故选D。25.为了防止转基因作物的目的基因通过花粉转移到自然界中的其他植物中,科学家设法将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叶绿体基因组中。其原因是()A.叶绿体基因组不会进入到生殖细胞中B.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
19C.转基因植物与其他植物间不能通过花粉发生基因交流D.叶绿体基因一定会遗传给下一代【答案】B【解析】【分析】花粉中含有精子,几乎不含细胞质,而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所以科学家设法将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叶绿体基因组中后,就不会通过花粉转移到自然界中的其他植物。【详解】A、花粉中的精子在形成过程中,丢掉了大部分的细胞质包括叶绿体,但是卵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基因组,A错误;B、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精子中几乎不含叶绿体基因组,即叶绿体中的目的基因不会通过花粉传递给下一代,将目的基因导入花粉可防止造成环境污染,B正确;C、转基因植物与其他植物基因可以进行交流,不存在生殖隔离,即转基因植物与其他植物间能通过花粉发生基因交流,C错误;D、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精子中几乎不含叶绿体基因组,因此,花粉中的叶绿体基因几乎不会遗传给下一代,D错误。故选B。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下图为细胞融合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若A、B是植物细胞,则其融合形成的D细胞培养成植株,还要应用_____技术。(2)若A、B是动物细胞,则一般取自胚胎或幼龄动物器官、组织,然后用_____处理一段时间,将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用培养液将细胞制成细胞悬液。A、B到C的过程中,常用的不同于植物细胞工程的方法是用_____诱导细胞融合。(3)若该过程用于制备单克隆抗体,A为小鼠_____
20细胞,在获得此细胞之前,应给小鼠注射相应的抗原。B为_____细胞。(4)从A、B到C的过程中,可形成_____种类型的C细胞(仅考虑两个细胞间的融合)。若该过程用于制备单克隆抗体,应筛选出符合要求的D细胞,方法是用特定的_____培养基培养,筛选出的D细胞称为_____。【答案】(1)植物组织培养(2)①.胰蛋白酶(或者胶原蛋白酶)②.灭活的病毒(3)①.已免疫的B淋巴②.骨髓瘤(4)①.3##三②.选择③.杂交瘤细胞【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植物细胞去除细胞壁获取原生质体,接着利用聚乙二醇促进原生质体融合;动物细胞融合不同于植物细胞杂交的方法是使用灭活病毒;若A、B至D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过程,A为小鼠的效应B细胞,B为骨髓瘤细胞,那么A、B形成的D细胞应该是杂交瘤细胞。【小问1详解】若A、B是植物细胞,则其融合形成的D杂种细胞,将杂种细胞培育成杂种植株还需要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小问2详解】若A、B是动物细胞,则一般取自胚胎或幼龄动物器官、组织,然后用胰蛋白酶处理一段时间,将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用培养液将细胞制成细胞悬液。动物细胞融合常用的方法有PEG融合法、电融合法和灭活病毒诱导法等,不同于植物细胞工程的方法是用灭活的病毒诱导细胞融合。【小问3详解】若该过程用于制备单克隆抗体,A为小鼠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在获得此细胞之前,应给小鼠注射相应的抗原,注射后小鼠身体产生了相应的免疫反应生成了浆细胞,则图中B是骨髓瘤细胞,D是杂交瘤细胞。【小问4详解】细胞融合时可能发生同种细胞融合和不同细胞的融合,所以融合后形成的细胞类型有3种为AA融合,BB融合,AB融合。若该过程用于制备单克隆抗体,需要通过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出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27.早在新冠疫情暴发初期,我国就布局了5条疫苗研发的技术路线,包括了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当前我国全民免费接种的主要是灭活疫苗;而科学家陈薇院士团队自主研制腺病毒载体疫苗具有安全、高效、引发的不良反应少的优点。下图所示为科学家陈薇教授团队研制腺病毒载体疫苗的原理。
21(1)上图所示②④过程中必须用到的酶有3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2)获取目的S蛋白基因是各种疫苗研制途径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一是利用病毒的RNA进行逆转录得到DNA后,利用PCR技术扩增得到基因S,PCR过程每次循环分为三步,其中温度最低的一步是_____;二是完成病毒S基因测序后,直接人工合成基因S。(3)为了制备蛋白疫苗,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大量蛋白S,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流程中最关键的步骤是_____。【答案】(1)①.逆转录酶②.限制酶③.DNA连接酶(2)复性(3)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解析】【分析】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四步:①目的基因的获取;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小问1详解】据图可知,②表示RNA逆转录形成cDNA,需要逆转录酶;④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需要限制酶和DNA连接酶,因此上述过程必须用到的酶是逆转录酶、限制酶、DNA连接酶。【小问2详解】PCR过程:①高温变性:DNA解旋过程(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②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③中温延伸:合成子链,故其中温度最低的一步是复性。【小问3详解】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流程中最关键的步骤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28.下图甲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乙是该生态系统中鼠摄食后能量流向示意图(a~e代表过程,A~C代表能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22(1)草原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_____(填图甲中字母),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则这一过程中,生产者对CO2的吸收量将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生态系统的_____稳定性逐渐增强。(2)图乙中的A表示鼠同化的总能量,B的含义为_____。(3)为控制草原鼠害,对鼠的种群密度调查宜采用_____法;某时期调查发现,该草原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如图丙,则该种群的年龄组成是_____。(4)狼能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狼和鼠的种间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信息传递能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5)如图所示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若E种群的总能量为5.8×109kJ,B种群的总能量为1.6×108kJ,从理论上分析,A种群获得的总能量最多是_____kJ。【答案】(1)①.d②.大于③.抵抗力(2)鼠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或鼠体内储存的能量)(3)①.标记重捕②.增长型(4)调节种间关系(5)2×108【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甲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表示光合作用;b、c表示捕食关系;e表示分解作用;d表示呼吸作用;分析乙图:图乙是该生态系统中鼠摄食后能量的流向示意图,其中A表示鼠同化的总能量;B表示鼠生长、发育和繁殖;C表示被分解者利用;分析丙图: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即未来时间内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种群密度逐渐升高。【小问1详解】草原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d呼吸作用;在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
23量,群落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升高。【小问2详解】由分析可知,图乙中A表示鼠同化的总能量,B表示鼠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小问3详解】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因此常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该草原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如图丙,图丙中幼年个体占的比例高于老年个体,说明此时鼠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因此,该鼠种群数量会逐渐升高。【小问4详解】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狼和鼠的种间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该实例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小问5详解】图中E是生产者,共含有5.8×109kJ的能量,如果A种群获得的总能量最多,则需要B消耗的E最少,E→B按照20%的传递效率进行传递B消耗的E最少,由于B种群的总能量为1.6×108kJ,所以消耗E为1.6×108kJ÷20%=8×108kJ,则E流向D和C的总能量为5.8×109kJ-8×108kJ=5.0×109kJ,则从理论上分析,A种群获得的总能量最多是5.0×109×20%×20%=2×108kJ。29.空气中的微生物在重力等作用下,可以一定程度地沉降。某研究小组欲用平板收集教室空气中的微生物,以了解教室内不同高度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实验步骤如下:①配置培养基(成分:牛肉膏、蛋白胨、NaCl、X、H2O);②制作无菌平板;③设置空白对照组和若干实验组,进行相关操作;④将各组平板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一段时间,统计各组平板上菌落的平均数。回答下列问题:(1)该培养基中微生物所需的氮来源于_____。若要完成步骤②,该培养基中的成分X通常是_____。(2)步骤③中,实验组的操作是_____。(3)若在某次调查中,某一实验组平板上菌落平均数为36个/平板,而空白对照组的一个平板上出现了6个菌落,若将30(即36-6)个/平板作为本组菌落数的平均值,该做法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答案】(1)①.牛肉膏、蛋白胨②.琼脂(2)将各实验组平板分别放置在教室不同高度的位置上,开盖暴露一段时间(3)不正确【解析】【分析】培养基的营养构成:各种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小问1详解】
24依据配制培养基的成分可知:该培养基中微生物所需的氮来源于牛肉膏、蛋白胨。因为该实验是“用平板收集教室空气中的微生物”,所使用的培养基应为固体培养基,配制时,需加入凝固剂,据此推知:该培养基中的成分X通常是琼脂。【小问2详解】依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用平板收集教室空气中的微生物,以了解教室内不同高度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所以步骤③中,实验组的操作是:将各实验组平板分别放置在教室不同高度的位置上,开盖暴露一段时间,以收集教室不同高度空气中的微生物。【小问3详解】设置的空白对照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没有用来收集空气中的微生物,若空白对照组的一个平板上出现了6个菌落,说明培养基的配制是不成功的,在此次调查中出现了污染现象,所以若将30(即36-6)个/平板作为本组菌落数的平均值,该做法不正确。
2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