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重庆市万州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月考语文 Word版无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万州二中2022-2023年高三下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全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18年底,学者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其后整个20世纪,中国与世界几乎都在动荡巨变中度过。百余年后的今天,世纪疫情叠加百年变局,乌克兰危机更将亚欧大陆拖入动荡边缘。“这个世界会好吗?”再次成为时代之问。“在中华文明的现代进步与道德影响力下,这个世界可以变得越来越好。”年近九秩的国际著名哲学家、“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成中英先生日前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时指出,中国既有儒家的“仁心”,又有道家的“道心”以及法家的“信心”,能够对世界繁荣发展产生可观的影响力和转化力。这样的世界显然会更好的。现将访谈实录的一个问题摘要如下:中新社记者:您怎么看百余年前的“梁漱溟之问”?在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今天,您认为这个世界会好吗?为什么?成中英:梁漱溟在五四时期接触到西方文化。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他认为人的生活态度有三种,构成三种人类文化,即西洋文化、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第一种生活态度是把人生的意欲投向未来,尽量求其满足,因此建立了科学与民主。两者可以通向未来的开放社会,这就是西方文化的意欲。中国文化则致力于调整自我的意欲,改变自我以适应环境,以达到平和的生活目标,安于现状,不思改变。印度文化是人类“最后的出路”,目的是根本消除人的意欲。因此不必设计未来,也无需刻意适应环境,而是取消自己的意欲,回归到一个根本的寂静生活,以至永远。基于这一理论,梁漱溟对父亲梁济的回答显然是:中国人不能走印度的路,但却需要向西方学习,面对未来生活。他说“
1世界会逐渐变好”,是有理论基础的。这个世界会变好吗?我认为,本质上可以变好。因为世界本身的存在和人类的存在是一体的,人和人之间的彼此关联也是自然和真实的,问题来自于人自身的缺陷。由于不能知己也不能知彼,更由于不理性的“恐他”心理,以及历史上一些错误认知所形成的习惯,人们制造了自身的问题。这个世界因此不可能自动变好,而在于人和人之间的共同努力。我们也不能把变坏的责任完全归之于一个方向。的确,西方人喜欢战争,自私逞强,这是历史事实。就中国人而言,我们该有一种能力,来消解西方人的逞强态度和自私心理。一旦这种理解建立起来,世界就会变好。一旦这种理解消除,西方也可能变色不认人,不但破坏环境,也将以对方为敌,戕贼生命。因此,即使是较好的发展,也要注意其可持续性,从一个长远的眼光来防止突变。当然就当前情况来看,21世纪从开始到现在20多年并不太平。首先这是中国复兴的时代,也是西方对中国不满的时代。中国的成功激化了西方人的怀疑和敌意,造成对中国统一的威胁。其实中国统一对他们并不一定带来害处,反而有很多可以想象的好处。可是由于西方人本身的不自信,产生了对中国的负面态度。这是西方人的不幸,也是世界的不幸,当然也是中国人的不幸。因为这种态度也影响到中国人的生存、和平与发展,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中国对世界作出贡献的机会。只有中国不断强盛,民众文化心理不断变强,才能安顿西方人的焦虑和疑心,进而共同实现对世界的积极建设,对宇宙空间的积极探求,为人类长久的幸福作出贡献。作为一个站在时代前沿的古老国家,我们应该相信,中国能够自给自足,更有余力维护弱小的民族。中国既有儒家的“仁心”,又有道家的“道心”以及法家的“信心”,能够对世界繁荣发展产生可观的影响力和转化力,这样,这个世界显然会变得更好的。但由于20世纪的痛苦教训,中国也必须警觉这是一个危险的世界,随时面对它的突变,发挥强大的平衡作用,这是人们可以期待和依靠的。在中华文明的现代进步与道德影响力下,这个世界可以变得越来越好。1.下列对“梁漱溟之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20世纪里,中国与世界几乎都是在动荡巨变中度过,但梁漱溟“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回答仍有积极意义。B.梁漱溟认为人的生活态度有三种——着眼未来、改变自我、消除意欲,构成三种人类文化——西洋文化、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C.梁漱溟认为,印度文化以根本消除人的意欲为目的,因此人不必设计未来,也无需刻意适应环境,应回到一个根本的寂静生活。D.梁漱溟的回答等于告诉父亲,中国人不能走印度的路,但要向西方学习,惟其如此,才能面对未来的生活,防止可能有的突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A.人使世界变坏:由于不能知己知彼,由于非理性和错误认知所形成的习惯。B.人应做出努力:就中国人而言该有消解西方人逞强态度和自私心理的能力。C.发展应当持续:中西方理解消除,就会破坏环境,以对方为敌,戕贼生命。D.中国不断强盛:可安顿西方人的焦虑,与之共同建设世界和探索宇宙空间。3.下列对成中英先生所说的“三心”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西方对我们的负面态度会影响到中国人的生存、和平与发展,出于儒家的“仁心”,我们应用平常心看待,走好自己的发展之路。B.中国统一并不一定会给西方带来害处,反而有很多可以想象的好处,那么出于道家的“道心”,应该帮他们认识到这些好处。C.作为一个站在时代前沿的古老国家,中国能够自给自足,更有余力维护弱小的民族,这种自信与担当体现了法家的“信心”。D.中国独有“仁心”、“道心”及“信心”,能够对世界繁荣发展产生可观的影响力和转化力,从而使这个世界逐渐变好。4.梁漱溟先生和成中英先生都认为“这个世界会变好”,他们的理由分别是什么?结合文本简要说明。5.以下面参考资料所述事实为例,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参考资料】中国在疫情初期就与世界卫生组织保持了密切合作,及时发布了疫情信息并与其他国家分享了防控经验:中国向多个国家提供医疗援助和防护物资支持,包括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中国呼吁全球加强合作,共同抗击疫情,支持世界卫生组织领导的全球抗疫行动:中国还主办了一系列国际疫情应对研讨会和视频会议,促进国际社会分享经验和协调行动。(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家庭林漫媳妇打清早出门,到天弥黑才回来。婆婆走进屋子,就看见地上躺着一架木头机子,一看到拿起露出旧棉花的袖子擦汗的媳妇,就明白了,准定是媳妇把她自己娘家的纺车搬来了。媳妇老爱向人夸赞她做姑娘时候自己用过的纺车,像惦记着什么亲人似的总忘不了,一到妇救会主任在大会上讲了什么纺线织布,媳妇可更乐上了,成天就嚷着纺线纺线。看着障眼的木头机子,想到这将是一场落空的胡闹,婆婆心里就有说不出的嫌恶。媳妇俯下身子整着打村合作社领来的棉花,搓成絮节。
3婆婆真爱雪一样白的棉花,要说什么,可是没有说,就上了炕,偎起被子坐着。媳妇也一句话没说,抱起打奶奶身旁一歪一扭走过来的小庆,坐在锅台旁的蒲团上,翻着两眼想什么。丈夫回来了,也没有说什么,一屁股坐在炕头上,心事像山一样重。妻把睡着的小庆轻轻地放到炕上睡好,点起灯,就向丈夫说:“你先睡吧!我要待一会儿。”丈夫闷不作声。妻就把灯放到锅台上,坐下地,凑近纺车,拿起把子试摇了两下,纺车轴就转起来了。“呜隆——呜隆——呜隆———”这调子一响动,妻就说不出的心里畅快,好像又回到六年前做姑娘的时候了。嫁到这老远的山里来以后,她就和每天做伴的纺车断了缘,这里男人在外种地,娘儿们在家里做饭缝衣裳,从不兴纺线织布什么的。婆婆躺在被窝里老是咳嗽着,不断地拿眼角瞟着纺车和坐在纺车旁边的媳妇。她心里格外痛惜油灯里剩着的那一点点油。媳妇却正因几次的断线苦恼着,直抱怨油灯的光焰太不懂事。婆婆听到“呜隆——呜隆”的声音,就好像毛刷子刷着心那么难受,咕哝着:“五毛钱一两,什么紧要的公事,耗油费灯的……”困坐的丈夫也突的站起来,粗声粗气地说:“睡觉!”还没有绕上三道的细线又断了,从锭子上滑下来。小庆给吵醒了,哇哇地哭。丈夫闷声闷气的声音和婆婆的咕哝还在耳边响着,媳妇心里乱得不像样。婆婆还在里头炕上咳嗽。婆婆平常嫌媳妇不听话,跑到外面开会干什么的,媳妇又嫌婆婆不热心抗日工作。加上一个性格沉闷的丈夫,一家子有时候闹得谁对谁好几天也不讲话。这会儿大家饿肚子,一顿接不上一顿,谁也发愁。屋里四个人,除去四岁的小庆,各有各的惆怅。饿肚子,没饭吃,只恨鬼子太凶残,又烧又抢,弄成这结果,也不能光靠政府救济,也不能光等丈夫弄粮食来,她相信妇救会主任的话,她相信纺织生产可以战胜鬼子造成的灾荒。第二天一早起来,她就坐在纺车旁边,把断了的线缠到锭子上,右手摇起把子,左手里的絮节就不断地引出一条长长的线来。媳妇的手还是不很如意,不是左手和右手不对头,就是线忽然断了。婆婆拿眼角斜瞟着这种情形。丈夫又出门去了。小庆时不时跑到这里来,娘就不得不放下两手的活儿,抱起他,亲着脸,一面说:“跟奶奶玩儿,看娘正忙着!”可是时不时还是打奶奶怀里跑到娘怀里,有时还冷不防把线给打断。婆婆的眼角老是斜瞟着。
4胳膊也酸起来了,不及姑娘时候呢,还是好几年不纺线的缘故呢?可是媳妇一直忍着,坚持着。“呜隆——呜隆——呜隆——”纺车叫着、越叫越紧,居然锭子上的穗子一时比一时粗起来。媳妇脸涨得红红的,对婆婆说:“这就是织布的线,再紧一下,双股合起来,就是咱们缝衣裳的线。”婆婆嫌恶的眼睛吃惊地睁大了,可是还带着不相信。天黑,媳妇从纺车旁站起来,腰酸腿麻,拿秤一称,就高兴地喊城叫:“今儿纺了六两多!”丈夫回来,她又讲给丈夫。丈夫点了点头。口里“嗯”一声。妻却兴奋得连饭都不吃,不管天黑,把线送到合作社去了。回来的时候,小孩子似的嚷叫:“娘,你看,合作社当下就发了工钱,换成斤半玉茭子,你看!”婆婆简直有点不相信自个儿的眼睛了。她手颤抖地摸着小升子里一粒一粒金黄的玉茭子,声音颤抖地说:“是真的吗……”沉默的丈夫没有讲什么,眼睛里却闪着光彩,死钉在他脑袋里的四口人的生活,像放开的发条一样松弛了。婆婆眼睛有点湿了,看着媳妇说:“这,这……一个人就养活两口人……我……我……也想……”媳妇说:“你不会呢,娘!”“你教给我!”婆婆手太不灵便,絮节绕不到锭子上,赶到絮节绕上锭子,手又不做主,右手一摇把子,左手就引不出线来,左手勉强引出一点线,右手又顾不上摇把子。而且老是断,老是断。看着媳妇熟练的两只手的动作,说不出来的羡慕。心里奇怪过去为什么老是不满意媳妇,媳妇才是个能干的身手。小庆还是往媳妇怀里跑,不断地使媳妇放下手里的活儿。婆婆就把小庆拉到自个儿怀里,用手轻轻地拍着他的脊背,柔声地说:“乖乖的!莫打搅娘!来跟奶奶玩儿!”媳妇还给选成生产小组长,她自个儿纺线积极,领导小组更积极。媳妇打合作社领上棉花,走回家来的时候,婆婆从锅里拿出一碗热腾腾的豆腐来,端到媳妇跟前。媳妇惊得张开子口说:“娘!你哪里来的钱买豆腐!”“你不要管吃!”
5“你吃!娘!你真是……”媳妇不好意思了。婆婆把碗推给媳妇,媳妇把碗推给婆婆。1943年5月(有删改)【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小说《家庭》创作于这一时期。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婆婆对棉花、玉茭子的珍爱,以及对灯油的吝惜,是在物质条件匮乏的环境中产生的真实、自然的情感。B.丈夫在家总是“闷不作声”,对媳妇说话“粗声粗气”,他对家庭的冷漠态度,是媳妇感到心乱、惆怅的原因之一。C.因多年没有纺线,媳妇操作纺车有些生疏,面对断线频繁、胳膊酸疼等困难,她仍能忍耐坚持,终于获得了成功。D.小庆年幼,无意间打搅了母亲纺线,婆婆见到后主动将小庆拉到自己怀里,可见她对媳妇的态度已发生明显转变。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插叙鬼子凶残抢掠等内容,既交代故事背景,又解释“大家饿肚子”的原因,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B.本文多次聚焦人物眼睛,如媳妇“翻着两眼想什么”、婆婆“拿眼角斜瞟”,这些细节有利于表现人物的心理。C.文中关于婆婆跟媳妇学纺线的描写部分,既表现纺线劳动的困难,又侧面烘托出媳妇能干、肯吃苦的形象。D.本文语言朴实无华,大量使用口语,生活气息浓郁,原汁原味地展现了抗日根据地农村家庭生活场景。8.从文学角度看,小说对“丈夫”着墨很少,但这一角色又很重要。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9.这篇小说在多方面体现了文学创作的“人民性”,请结合本文和下列材料简要分析。“琴者,禁也”,是儒家古琴美学的主流思想。“琴者,心也”,是道家古琴文化的主要命题。中国古琴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由“器”逐步归结到“道”的文化路途上,堪为大道流行的最佳载体。“琴并不简单地是一门乐器而已,而是某种文化之‘道’的转换策略”。古琴出现功能上的历史位移。
6《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中,黛玉道:“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黛玉这番话集中体现了古琴文化内涵之一的正统琴道——儒家的“乐教”思想,蕴涵了以乐成教的人文精神,以音乐的教化作用实现人生意义与人格完善的终极目标。黛玉所称之古琴言“禁”,始自东汉桓谭的《新论·琴道》:“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后被《白虎通》加以发展、深化,演变为教化、修身和正心的传统琴道,且由于儒家在中国古琴文化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而成为古琴美学的主流思想之一。在古代,琴被称为“圣人”之作,“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强调古琴的礼乐思想和修身之用这些经世致用的功能成为儒家古琴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如果格外注重音乐与其外部关系的研究,将之视为音乐的创作之本而忽视其艺术审美价值,就必然导致重德轻艺,就会使音乐异化,沦为实现功利目的的工具。汉代《白虎通》以后,琴人、琴论大多言琴必禁,且范围不断演变扩大。儒家“琴之言禁”的命题,正是以突出古琴的非艺术功能为目的,于音乐审美中划出诸多禁区,“禁”逐渐成为束缚古琴艺术发展的桎梏,并形成古琴美学中的非美倾向。古琴从战国时家喻户晓的民间乐器到明清时知音者稀的变化,“禁”在其中起到极大的消极作用。《红楼梦》中黛玉谈琴除强调儒家“中和之道”、君子之质的人格完善,又深得其邃地描述了道家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人格修炼。“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天地清和”、“风清月朗”,“心不外想,气血和平”,可谓“与神合灵,与道合妙”(八十六回),如《庄周梦蝶》,“与天地俱化,与太虚同体”。古人抚琴,追求的是“操高山流水之音于曲中,得松风夜月之趣于指下”,林木扶苏,清风入弦,“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四言十八首赠史秀才入军》),从而产生心凝形释、包容天地、与万化冥合的心灵体验和空间感受。“琴者,心也”“独得其心而知其深也”“舒缓者音调自然疏缓,旷达者自然浩荡,雄迈者自然壮烈,沉郁者自然悲酸,古怪者自然奇绝”。清人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诠释的琴乐演奏与审美物证中的二十四个命题——二十四况,即为儒道互补,兼容并蓄,承前代众琴家之长,共同化育为自成一家的“淡和”的精神气象。“发乎情,止乎礼”,入世与出世,道德风范与艺术品格,古琴为儒道两家“琴道”的二元弥合构筑起更为和谐的支点,完成了物质与精神、心理与生理、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的高度整合,以近于完美的“和谐”的存在,超越了一切时空和因果,走向艺术、人生的永恒与不朽。(摘编自祁冰《古韵幽兰——古琴的文化内涵与<红楼梦>中黛玉琴心之探微》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韩魏公①以元勋旧德,夷夏具瞻。熙宁初,公在成奏,平凉经略使黎挺建议,欲城白塔,公许之,及本路兵马夫丁既兴,而虏骑亦至塞下,挺恐兵驶而事不济
7,且己任其罪,乃走使京师,具事势如此,及其可忧之状,请命于朝廷。朝廷惟责公以不当增修保障,致一路沟城惧于奔冲,而不知始建谋者,挺也。公亦不自辨明,洎城成,无事,公复奏挺之功,而它加奖谕焉。公镇大名,魏②之牒诉甚剧,而事无大小,公亲视之。虽在疾病不出,亦许通问请命,而就决于卧内,人或以公任劳事过多,勉其略于总劾,委于佐属,而少自便安。公曰:“两词在官,人之大事或生或死,或予或夺,至此一言而决,吾何敢略也?吾恐有所不尽,而未尝辄敢有以略也。况其可以委之人乎?”公当政府十有余年,赞辅三朝,黜陟群材,其入践台省,外总方镇,出于门下者过半矣。然其知恩感义于公者几稀,人或以此为说,公曰:“吾以至公之道荐人而不求人知以至公之道责人而不避人怨。但无愧于天地,岂复要于人心也?”熙宁中,留守北都,辽使每过境,必先戒其下曰:“此韩侍中境内,慎勿乱需索,以辱我也。”辽使与京尹书,故事,纸尾止押字,至是,悉书名,其为辽人尊畏如此。每使至其国,必问侍中安否。其后,公子忠彦奉使辽,辽主问尝使中国者曰:“国使类丞相否?”或曰:“类。”即命工图之。(节选自《宋朝事实类苑·名臣事迹》)材料二:韩公当国时,最被司马温公激恼,然韩公包容听受,无几微见于颜面。常朝一不押班,王陶至便指为跋扈,而公亦无愠色。盖己为侍从台谏,则能攻宰相之失;己为宰相,则能受侍从台谏之攻。此正无意无我、人己一视之道,实贤人君子之盛德,亦国家之美事也。(节选自《鹤林玉露》)【注】①韩魏公,即韩琦,封爵魏国公,②魏,即大名。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吾A以B至C公D之E道F荐G人H而I不J求K人L知M以N至O公P之Q道R责S人T而U不V避W人X怨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瞻”指景仰,与《项脊轩志》中“瞻顾遗迹”的“瞻”字意思相同。B.“洎”指等到,与《六国论》中“洎牧以谗诛”的“洎”字意思相同。C.“济”指成功,与《蜀相》中“两朝开济老臣心”的“济”字意思不相同。D.“攻”指抨击,与《师说》中“术业有专攻”的“攻”字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魏公接受藜挺的建议,发动所部士兵人伕兴建城池,而敌人兵马已至边塞附近,朝廷责备韩魏公修城时机不当,他却不加分辩。B.韩魏公病中处理事务不辍,有人建议他只统领事务,把事情交给属下处理,他认为决断生死、予夺的事不可交付他人,婉言拒绝。C.韩魏公为相十余载,辅佐三代君主,无论入朝在台省任职,还是手握军权镇守一方,都能以无愧天地、不存私心的态度对待人才。
8D.辽使写信给韩魏公,都写上自己姓名以示敬畏;宋使至辽,辽人必问候韩魏公;辽国君主仰慕韩魏公,命人依其子韩忠彦图画样貌。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l)魏之牒诉甚剧,而事无大小,公亲视之。(2)此韩侍中境内,慎勿乱需索,以辱我也。14.韩琦为人有“贤人君子之盛德”,请结合材料概括其具体表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咏邻女东窗海石榴李白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清香随风发,落日好鸟归。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无由共攀折,引领望金扉。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两句运用记叙、描写和议论,勾勒出一幅“花面交相映”的美丽图景。B.海石榴不管是外形还是内在品质都可称得上是世间珍品,鲁女是喜欢它的。C.第五句正面描写海石榴,第六句中“落日”“好鸟”侧面衬托海石榴的美好。D.诗歌以诗人伸长脖子痴痴望着鲁女的“金扉”作结,卒章显志,富有韵味。16.有人认为此诗主要是咏海石榴,也有人认为主要是赞鲁女,你赞同哪一种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过秦论》中曾经势不可挡的秦国败在陈涉率领的谪戍之众手里,而且是“______,______”,被天下人耻笑。于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观点便自然引出。(2)“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美景,在姜夔《扬州慢》笔下成为“______,______”的荒凉景象,对比之下凸显了战争带给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3)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古代诗文永恒的主题,如“______,______”是对其生动的诠释。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为什么松柏树在严寒的冬天还枝叶繁茂呢?这是因为松柏树有能够抗寒的本质。松柏树原是寒带和高山生长的树木,因为长期在寒冷的环境中生活,最终①,让松柏树与其他树种的抗寒结构模式不同,松柏树的叶一般都呈针形、线形或鳞片形,由于叶片面积小,能锁住水分。所以②;同时,松柏树叶片内又含松脂,当气温降低时,可以很快地使细胞液浓度增大,防止树叶水分蒸发。所以,即使在冬季,因为松柏叶的独特结构,使其③,以此保证松柏叶子绿意盎然。叶片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每片树叶达到一定的年龄就要脱落,松柏树也不例外。它们的树叶也是要衰落的,只不过松柏树的叶子生命周期长,可生长3~5年,脱换时又是互相交替,一般要在新叶出现以后,老叶才次第枯落,看起来好像不落叶一样,所以给人以冬夏常青的感觉。冬天气温较低,叶子内的叶绿体的生成受到限制,以此减弱叶子内叶绿体的光合作用,()。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树木的生理活动变得缓慢,保证松柏树安全过冬是非常有利的B.让树木的生理活动变得缓慢,这对于保证松柏树安全过冬是非常有利的C.让树木的生理活动变得缓慢,保证松柏树安全过冬是非常有利的D.树木生理活动变得缓慢,这对于保证松柏树安全过冬是非常有利的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西安交通大学校园,有一条著名的梧桐道。道路两侧的梧桐①,有双手合抱粗。每到秋天,金黄的树叶簌簌飘落,成为校园的一道美丽风景。这些大树并非本就根植于此。它们是67年前交通大学由上海迁至西安时从南方运来,再由交大人一棵棵亲手种下的。半个多世纪过去,当年的小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它们默默见证了交大西迁这段②的历史。时间回到1955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三年,新中国工业建设③。这一年4月,出于工业建设和国家安全的考虑,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交通大学西迁西安的决定。一呼而百者应。1956年,数千名从繁华的大上海奔赴艰苦的大西北的交大师生员工与家属为了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义无反顾地坐上了西行列车并满腔热情地投身于西部的开发建设。67年来,西迁人付出了什么,又收获了哪些?
10一代代西迁人筚路蓝缕,在麦田上建立起科教重地;一代代西迁人薪火相传,为西部经济振兴做出了重大贡献;一代代西迁人无私奉献,铸就了“西迁精神”。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请整体把握漫画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