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Word版无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资中二中高2025届高一(下)5月考试语文试题试卷分为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注意事项:请把所有选择题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号处。第I卷(阅读题8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谈论中国诗歌创作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区别之前,我想先得看看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定义是什么。浪漫主义是一种以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理想追求、主观情感和某种社会心理的文学类型。而现实主义是一种以写实性的形象和形态,通过典型化的艺术概括来表现社会现实和人生经验的文学类型。由此可见,浪漫主义偏向于抒发个人主观情感、心理感受及理想抱负,现实主义则是注重对现实社会生活环境和人们生存现状的描写。可以说,虽然同为艺术创作类型和思潮,二者却各走各路,分向而驰,以至于截然不同。我们要知道,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说法是在20世纪才从外国传入中国的,也就是说这两个概念是西洋舶来品,传入我国后遂得以广泛流行为人所用。如此说来,在中国古代根本就没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说法,我们现在说古代的谁谁是浪漫主义诗人或现实主义诗人,都是我们在知道这两者的定义之后给古人的文学创作风格类型贴的标签。言归正传,我们现在就通过一些具体例子去看看中国诗歌创作历史上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滥觞,第一位诗人是屈原,他的《离骚》开创了“楚辞”和“香草美人”的传统。其诗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多用香草美人比喻君王美政,表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个人情感。不过在屈原生活的时代,由于诗歌才处于起步成长阶段,绝大部分诗歌都是表现诗人的主观情感、个人理想,鲜有现实主义诗歌作品的出现。因此,我们直接跳到诗歌的鼎盛时期——唐代,去比较二者的区别。众所周知,唐代“诗仙”李白是浪漫主义代表诗人,其诗讴歌理想,抒发悲愤,这点最有名的诗句莫过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了,他渴望个性自由和解放的心理可见一斑。还有,李白为人狂放不羁,生活上纵酒狂歌,“一生好入名山游”
1(《庐山谣》),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他笔下的峨眉、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这表现了诗人桀傲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强烈愿望。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难怪他会被后世人当做中国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了。再来说说比李白小十来岁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诗圣”杜甫。杜甫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那些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的诗,被誉为“诗史”。“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期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是对当时百姓悲苦惨淡生活状况和社会动荡混乱局面的真实再现,有着极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浪漫主义强调想象,具有创造性,并把自然视为人的本性,浪漫主义通过对自然的强调,要求文学表现真实的情感,把诗的抒情视为人对自身热情和生命力的释放,“表现”是浪漫主义的本质特征。而现实主义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再现”便成为现实主义的本质特征。(摘编自《从中国诗歌里看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创作类型和思潮,前者偏向于个人主观的表现,后者注重现实社会的描写。B.虽然《诗经》是中国诗歌滥觞,但第一位独立创作诗歌的诗人是屈原,他开创了“楚辞”和“香草美人”的传统。C.诗仙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与其为人性格、生活喜好、诗歌情感内容以及其诗歌奔放豪迈的创作风格有关。D.与李白讴歌理想、抒发悲愤不同,杜甫诗歌都是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的,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严格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行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B.文章语言质朴易懂,“我们要知道”“也就是说”“再来说说”等词的使用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亲切自然。C.
2作者引用大量神话传说和“香草美人”来说明我国第一位诗人屈原的开创意义,增强论证力度,丰富文章内容。D.文章采用举例论证,通过对李白和杜甫进行比较得出了“再现”“表现”分别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本质特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概念是西洋舶来品,所以“屈原是浪漫主义诗人”的说法其实是我们按定义给其创作风格类型贴的标签。B.诗歌在起步成长阶段,绝大部分都是表现诗人主观情感,鲜有出现现实主义作品,因此不能帮我们更好的区别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C.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奋笔创作的不朽史诗——“三吏”和“三别”有着极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因而被誉为“诗史”。D.杜甫与李白虽相差仅仅十来年,却一位身处盛唐,一位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这也是二者创作风格类型有异的重要原因。(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材料一:国外媒体报道,人类在下个世纪可能面临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大规模崛起,这些机器人的智力可能超过人类。据霍金教授称,与其担心谁来控制人工智能的问题,人类更应该担心的是,人工智能到底愿不愿意受人类控制。他曾向人们发出警告:人工智能可能会导致人类的灭绝,可能在接下来的100年之内就将人类取而代之。他说道,我们的未来是一场不断增长的科技力量与人类使用科技的智慧之间的竞争。霍金和埃隆·马斯克共同签署了一封公开信,信中表示,人类不应任由人工智能发展,而不加以控制:如果不对智能机器严加控制,人类的前景可能会相当晦暗。人工智能潜在的好处是巨大的,但人类在研究人工智能带来的好处时,必须努力避免其可能引致的风险。例如,从短期来说,人工智能可能导致数百万人失业。而从长期来说,一旦人工智能的智力超过了人类,它们就可能产生反抗,不按程序设定行事。我们的人工智能系统必须严格按照我们的想法行动。(摘编自《霍金:人工智能100年内取代人类》)材料二:
3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引发了人们的恐慌,但也有人认为它使人类摆脱劳动的束缚,由此人类将得到彻底的全面解放。那么,它的本质是什么?它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从技术本质来说,人工智能无非也是人类的一种技术发明与创新。马克思认为各种技术从本质上来说无非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技术哲学的奠基人恩斯特•卡普认为人类的各种技术发明、创新都是对人类自身器官的模仿,是人体器官的投影。由此可以说,任何技术从其根源与本质来说都是对人体器官的模仿,目的都是代替人体器官,减轻人体器官在劳动中的艰辛程度。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本身,与过去的各种技术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既然技术的本质都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或投影,最终目的都是替代人类劳动,那么为什么人们对过去的各种技术习以为常,对人工智能技术却忧虑不安?在工具技术时代,各种工具仅仅取代了人类作为工具性的肢体;在机器技术时代,各类机器不但代替了人类的工具功能,而且还战胜了人类的有限气力。如果说工具和机器还仅仅取代人的体力劳动,那么智能机器则因为其快速的信息处理能力取代了人类的脑力劳动,这样劳动工具和劳动者合二为一,人类的劳动功能被彻底取代。工具的出现,人类还可依仗体力和智力生存;当机器出现的时候,人类还可以依仗智力生存;而智能机器的出现,人类将会彻底被取代,人类无法从劳动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再有,从历史来看,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或进步,总会有一部分人的劳动或工作被新技术所取代,因此不得不面临转型。这种转型对文化水平高、能力强的人群来说当然问题不大,但对文化水平偏低、适应能力较差的一类人来说转型并非易事。从短期来说,人工智能必然会给大部分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在目前依然是按劳分配的体制下,失去了劳动机会也就失去了分配财富的机会,因此人们在人工智能大潮逐渐逼近之际就自然表现出不安和担忧。但是,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会给人类带来彻底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任何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都是减轻或取代人类劳动,让人类从以往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人工智能将工具、动力和智力三位一体,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决策、自动控制,独立完成各种复杂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为人类不知疲倦地生产出巨大的财富,人类由此可以摆脱劳动对人类的长期束缚,有可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全面解放的梦想。不被劳动束缚的人类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从事过去想做而没有机会做的事情,人类可以在新的领域重新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摘编自《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挑战及其应对》)材料三:
4带有发动机的机器是人工体能技术的典型代表。人工体能技术在刚刚出现时,也引起了震恐效应。可以说,今天我们在人工智能的初级阶段之所以存在对于人工智能的恐惧,主要在于人们担心人类智能不如人工智能时会超出人的控制,无法再驾驭和支配人工智能。这里且不说人工智能在高级阶段是否能具备真正的“智能”,即使真的超过了人类智能,就像目前的智能计算机在记忆、计算和图像识别能力上已经远超于人,但我们并未感到失去了对人工智能的支配。再借鉴人的体力和人工体能的关系来看,各种机械的“体能”早就替代并超越了人的体力,但人类并未因此认为已经不能支配人工体能技术了。可以说经历了初期的那些对机器的恐惧性感受和认知后,今天我们看到人类对于人工体能技术的态度日趋理性和冷静,这无疑也是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使用中我们再度经历的认知提升。将来当人的一切工具性职能都被人工智能替代之后,人专司于如何使用和支配各种人工智能器具,甚至对人工智能的哪些功能需要开发、哪些功能不需要开发,抑或限制开发甚至禁止开发,将会达成透彻而成熟的认知,从而将“失控”的风险降到最低。人和智能机器的这种新的分工,正是保证无论多高端的人工智能器具都将受制于人的基础。人工体能和人工智能都是人工的技术,它们是否失控的问题,也是技术与人的关系问题。(摘编自《从人工体能看人工智能》)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将来人工智能机器人智力会超过人类,霍金和埃隆•马斯克认为应该严加控制人工智能的发展。B.智能机器能取代人类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人类将无法从劳动过程中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C.材料二阐释了材料一中霍金的观点,进一步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有可能使人类实现全面解放的梦想。D.材料三认为人们对待人工智能技术会像对待人工体能技术一样日趋理性和冷静,不断经历认知提升。5.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克思和恩斯特·卡普观点告诉我们,智能机器人阿尔法狗本质上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或投影。B.人工智能让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人类由此有更多闲暇享受生活和全面发展。C.人工智能短期内会带来失业或转型问题,但从长期看人工智能会让人类无需工作,共享社会财富。D.人工智能技术利弊共存,在具体的研究和使用中人类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让人工智能受制于人。6.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说明应从哪些方面化解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担忧。(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踏莎行寇俊杰春风萧瑟,乍暖还寒,阴雨蒙蒙,芳草萋萋。开封通往陕州的官道更加泥泞,两辆驴车在湿滑的道路上艰难前行。突然,前面的驴车陷进了泥坑,车夫挥鞭抽打毛驴,可任凭毛驴怎样使动儿,木轮车像是被泥水吸住一样,就是出不了泥坑。
5寇准挑起轿帘说,冠安,别打了,还是我下来推吧!寇安没法,只好也下来和寇准以及后面车上的两个随从一起推车。无奈还是车重人少,力量不够,使足了劲儿也没能把车子推出泥坑。寇准说,不行就先把车上的书卸下。寇安说,大人,那是你的心头肉啊!怎么舍得弄脏?大家正在一筹莫展之际,路过的几个村民走过来,有人施礼问,是宰相寇准寇大人吗?正是,但我现在已不是宰相了。我们听说大人没有因为澶渊之盟受到封赏,反而被贬陕州,此是必经之地,故有此一问。他对其他村民说,我们帮帮寇大人吧!然后大家一起重新用力,终于把寇准的驴车推出了泥坑。寇准再三相谢。村民说,寇大人澶渊之功,让中原百姓免受战乱之苦,我们老百姓还不知怎样感谢寇大人呢。寇准重新上车的时候,已是满身的泥水。车内的宋夫人用毛巾给寇准擦着脸上的汗水和雨水,心疼地说,原来在京师哪有这样的路?看你现在头发都开始白了,还要出来遭受这样的罪,你要是能把自己的性子收敛一些,何来被贬呢?寇准说,社稷为重,君为轻。我的所作所为只要对得起天下百姓就行了。宋夫人说,可你分不清君子和小人,把小人得罪了,他们就会为私怨而报复。我听女婿王曙说,这次就是王钦若在皇上面前说你是拿皇上的性命做赌注,澶渊一仗胜是侥幸,如若败了,他的命就没了,皇上这才把你贬出京师的。寇准微微一笑说,王曙是怎么知道的?他和皇上的内侍周怀政关系很好,是周怀政亲耳听到王钦若对皇上说的,还说你居功自傲,到处宣扬说没有你寇准,就没有大宋的江山——他这是诬告啊!再泥泞的路,太阳一出来就晒干了,寇准说,你看刚才村民为我推车,多好啊!若是奸臣,他们会这样做吗?不过你也别锋芒太露,出头的椽子先烂,想当年,你和太宗意见不合,太宗说不过你,生气地要拂袖而去,你竟然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拽住他的衣服不让走,直到把他说服才罢休!俗话说,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你这是往死路上走哇!得亏太宗英明,不但没杀你,还把你比作魏征!寇准只是得意地嘿嘿笑着,并不说话。宋夫人又说,不过,终归是伴君如伴虎。你这是第三次被贬了吧?皇上是个好皇帝,就怨你太耿直,连皇上的面子也不给。特别是上次被贬,有人揭发你酒后说了太宗的坏话,太宗不信,找你问一下。按说太宗也没当真,你随便找个理由太宗就能原谅。可你就是不辩解,不知道趁坡下旷,太宗给你梯子你也不要。人家是皇称,你“将”人家的军,结果被贬到了邓州。你这不是自己找麻烦吗?寇准说,我喝完酒后可能真说了太宗的坏话,但那是太宗有不对的地方。大丈夫做事就要敢作敢当!我不后悔!唉!宋夫人叹了一口气,今上能当皇帝,你本是立了大功的:澶渊之盟,你也是立了大功的,可皇上就怕功高震主,你本该急流勇退。但你非但没有,还不知收敛锋芒,皇上这才免了你的宰相之职,把你贬往陕州。不过这样也好,朝中是非太多,你当个地方官,陕州离我们老家又近,我们还能过个安心日子呢。再不必像以前一样——我们赶紧往前走啊!“踏莎行”。寇准的脑海里忽然闪出这样一个词牌名。他叫寇安停车,从箱子里拿出笔墨纸砚,然后铺纸磨墨,他略一沉思,笔走龙蛇,写下了一首《踏莎行》的词:“
6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宋夫人本想寇准写的是反思过去,从此要淡出朝廷视野、远离政治旋涡的意思,没想到看了寇准的《踏莎行》,写的却是难离难别、情深意切的“情诗”。她的眼泪一下子通了出来,她知道,要想让寇准抛弃自己的信念真是太难了。如果皇帝用他,再危险他还是要回去的,可他又不会曲意逢迎,个性又那么张扬,虽然皇帝信任,但他由着自己性子来的做法,就是有一副好牌,也会叫他打得稀里哗啦甚至是性命不保!宋夫人含着泪看着寇准,寇准拉住夫人的手,坚定地点了点头。夫人知道,今后摆在他们面前的,将会是一条更加艰险的道路!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驴车陷进泥坑后村民拜问寇准并帮助推车的情节,通过村民之口交代了寇准有功而被贬的冤屈,反映了百姓对寇准的感恩及作者对人物形象的态度。B.寇准劝慰夫人说“再泥泞的路,太阳一出来就晒干了”,与上文车子陷入泥中、推车后满身泥水的交代相呼应,结构可谓严谨。C.通过寇准的语言“社稷为重,君为轻”等表现他坚守正道,忠君爱国的形象,拉住夫人的手,坚定地点了点头表现其坚定执著。D.寇准借《踏莎行》表达对妻子难以割舍、相爱终老的深情。宋夫人流泪,表明她读懂了丈夫,被丈夫埋藏于内心的爱妻之情深深感动。8.小说开头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9.设置宋夫人这一形象有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三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2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屡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闻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如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学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括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子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7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囡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会。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遣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B.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C.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D.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主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与赵兵相距长平距:对抗B奢不能难难:驳难,反驳C.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奉:侍奉D.阴使人迎之阴暗里,私下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于是秦就使用反间计,唆使赵王以赵括为将,赵王中计,并以赵括来代替廉颇。B.赵王起用赵括为将时,遇到蔺相如、赵括母亲等人的极力反对,他们多次劝谏均于事无补。C.廉颇因为生气乐乘代替了他的位置,把乐乘打跑了。廉颇也逃奔到魏国的大梁,但魏国对他不能信任重用。D.廉颇最后做了楚国的将军,但因为年龄大了,最终没有任何军功。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1)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2)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遣矢矣,14.请翻译以下句子。(1)夫秦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邢人如恐不胜。(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①。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注】①膏锋锷:士兵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作上片由“想当年”“到而今”两句领起,今昔对比,往昔的升平繁华,与当前的战乱险恶形成强烈反差。B.“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对仗工整,“珠翠绕”“笙歌作”,描绘了一派珠宝堆积、笙歌四起的景象。C.词的下片以连用的两个设问句开头,让心中的愤懑与沉痛喷涌而出,表达了作者对士兵战死、民众流离的痛惜。D.“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用典故写作者心中夙愿——领军率队,直渡黄河,肃清金人,复我河山16.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文章,虚实常宜相济也”,请分别从这首词的上下两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6小题,6分,一空0.5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的《赤壁赋》中,写作者希望与仙人同游,与明月长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荀子在《劝学》写到,“骐骥”是一种很善跑的骏马,但它一次跨越也不够人的十步远,与之相反的是“______,______”,通过正反对比说明坚持的重要性。(3
9)韩愈的《师说》中,先后通过一个被动句和一个状语后置句写出李氏子蟠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4)《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5)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这两句写出了登泰山时天气的恶劣以及路途的艰辛。(6)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慕。第Ⅱ卷(表达题7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18.下面语段中的画线句有语病,请加以修改,将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颁奖不用鲜切花,而是用非遗技艺手工编织,被称为“永不凋零的荣耀之花”。花束编织者是来自北京10个区的约150位残障人上,在他们的提议下,花束中增加了蓝色波斯菊,象征坚强。平均35小时编织出一束花,500束“荣耀之花”累计耗时近2万小时,残障朋友们也在用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向运动员致敬。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红楼梦》作为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问世不久后就由文字走向了舞台。_______,清朝嘉庆年间,孔绍文创作了昆曲《葬花》;1926年,梅兰芳演出的《黛玉葬花》曾被拍成电影;越剧《红楼梦》是对文学经典的成功改编,其创作经验具有重要的典范意义。其中,1958年由徐进改编,徐玉兰、王文娟演出的越剧《红楼梦》,已成为改编中的经典。该剧本虽然也题名《红楼梦》,_______,几乎删除了除宝、黛、钗爱情婚姻纠葛以外的所有内容,使保留下的线索十分清晰,矛盾也相对集中,这正符合李渔对戏曲结构要求“减头绪”的古训。围绕着这条基本线索,让核心人物直接进入正题,并聚拢起矛盾冲突,成为剧本展开的重要法则。______,一是剧本提供了厚实的基础,二是几代越剧演员的不懈努力。当年,徐玉兰、王文娟天衣无缝的合作完成的越剧《红楼梦》,为演出树立了一个很高的标杆。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里,他们通过言传身教,带出了一代又一代卓越的学生、让经典演出也形成了一个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谱系。四、写作(60分)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马克思深刻洞察历史发展的规律,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抽丝剥茧,发现了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自觉承担起创建革命理论、领导革命实践的重任;林觉民矢志拯救国家民族,“为天下人谋永福”,不惜牺牲个人幸福,舍生忘死,视死如归。他们都将个人抱负与时代要求相结合,做出了自己的人生选择。
10认真体会他们的精神品质和人生选择,联系当下社会生活,以“我们的使命”为题写一篇班会演讲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