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

ID:83491000

大小:825.94 KB

页数:34页

时间:2023-07-06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江油中学2021级高二下期半期考试生物试题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酵母菌产生酒精,醋酸杆菌产生醋酸均依赖于酶的作用B.参与发酵的微生物都含有线粒体C.制果酒时瓶口需密闭,而制果醋时需要通入氧气D.果酒制成后可将装置移至温度略高的环境中制果醋【答案】B【解析】【分析】果酒制备的菌种是酵母菌,最适温度在28℃左右最好,一般控制在18~30℃,属于兼性厌氧型细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果醋制备的菌种是醋酸菌,温度为30~35℃,属于好氧性细菌,发酵时需要持续通入无菌气体或氧气。【详解】A、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都需要酶的催化,所以酵母菌产生酒精,醋酸杆菌产生醋酸均依赖于酶的作用,A正确;B、进行醋酸发酵的微生物是醋酸菌,为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B错误;C、果酒的发酵是无氧环境,制果酒时瓶口需密闭,醋酸发酵利用的有氧环境,制果醋时需要通入氧气,C正确;D、果酒发酵一般控制在18~30℃,果醋发酵一般控制在30~35℃,所以果酒制成后可将装置移至温度略高的环境中制果醋,D正确。故选B。2.通过传统发酵工艺制作的果酒深受人们喜爱,如图为某同学酿制葡萄酒的两个简易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葡萄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的来源是附着在葡萄皮表面的野生酵母菌B.乙醇和CO2是在酵母菌的细胞溶胶中产生的C.若用乙装置,在发酵过程中,必须进行的操作是定期拧松瓶盖

1D.甲装置中,A液体是发酵液,要留有大约1/3的空间不是为了提供氧气,因为制作果酒酵母菌进行厌氧呼吸【答案】D【解析】【分析】1、分析题图:图示为酿制葡萄酒的两个简易装置,甲装置中,A为葡萄汁,能为酵母菌提供碳源、氮源、水、无机盐和生长因子;NaHCO3溶液能够吸收酵母菌酒精发酵产生的CO2。乙装置需要定期拧松瓶盖排气。2、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有氧呼吸的反应式是:6O2+C6H12O6+6H2O酶6CO2+12H2O+能量,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为:C6H12O6酶2CO2+2C2H5OH+能量;C6H12O6酶2C3H6O3+能量。【详解】A.在葡萄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所需的菌种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A正确;B.乙醇和CO2是在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物,发生在细胞溶胶中,B正确;C.若用乙装置,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故必须定期拧松瓶盖,C正确;D.甲装置中,A液体是发酵液,要留有大约1/3的空间为酵母菌大量繁殖提供适量的氧气,又防止发酵旺盛时汁液溢出,D错误。故选D。3.酒精在生物实验中用途广泛,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可用于皮肤及器械消毒B.制作腐乳时,卤汤中的酒的含量为20%C.用酒精和盐酸1∶1混合制成的解离液处理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目的是让其死亡D.对微生物分离计数时,涂布器应先浸于盛有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的烧杯中进行灭菌【答案】A【解析】【分析】酒精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实验中的应用浓度: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作用:洗去浮色。酒精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的应用浓度:质量分数大于99%的酒精(无水乙醇)。作用:溶解色素。酒精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中的应用浓度: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作用:除去卡诺氏液、解离固定作用。酒精在“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的应用

2浓度:体积分数为95%的冷酒精。作用溶解蛋白质等物质,析出不溶于酒精DNA。酒精在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植物组培过程中的应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作用消毒作用。【详解】A、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可以用于皮肤、实验室工作台表面以及小型器械的消毒。皮肤消毒至少10秒、其他物体表面消毒不能少于3分钟,A正确;B、在卤汤中加酒,作用有二:其一是抑制微生物生长;其二是调味。但要求控制好量,一般要控制在12%左右,20%的酒已经严重超标,在杀菌的同时抑制了酵母菌的生长,从而使腐乳成熟的时间延长,B错误;C、盐酸酒精混合形成解离液,其作用是使细胞相互分离,C错误;D、酒精是常用的消毒剂,一般不能灭菌,对微生物进行分离计数时,应该将沾有少量酒精的涂布器在火焰上引燃,D错误。故选A。4.下列有关实验室制作果酒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发酵液中葡萄糖含量持续下降,pH先增大后减小最后维持相对稳定B.果酒制作的过程也是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代谢的过程C.果酒变酸可能是醋酸菌将乙醇直接转化为醋酸D.将葡萄汁制成果酒后,有机物总量增多而种类减少【答案】B【解析】【分析】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详解】A、果酒发酵过程中有二氧化碳的产生,故pH先减小后维持稳定,A错误;B、果酒制作的过程也是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代谢的过程,如发酵初期有酵母菌大量繁殖,后期酵母菌无氧呼吸代谢产生酒精,B正确;C、在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C错误;D、将葡萄汁制成果酒后,有机物总量减少(细胞呼吸不断消耗有机物)而种类(中间产物的产生)增加,D错误。故选B。5.我国的酿酒技术历史悠久,古人在实际生产中积累了很多经验。《齐民要术》记载:将蒸熟的米和酒曲混合前需“浸曲发,如鱼眼汤,净淘米八斗,炊作饭,舒令极冷”。意思是将酒曲浸到活化,冒出鱼眼大小的气泡,把八斗米淘净,蒸熟,摊开冷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浸曲发”过程中酒曲中的微生物代谢加快

3B.“鱼眼汤”现象是微生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释放形成的C.“净淘米”"是为消除杂菌对酿酒过程的影响而采取的主要措施D.“舒令极冷”的目的是防止蒸熟的米温度过高导致酒曲中的微生物死亡【答案】C【解析】【分析】参与酒精的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详解】A、“浸曲发”是将酵母菌活化,可以使微生物代谢加快,A正确;B、“鱼眼汤”是指酵母菌在呼吸过程中产生CO2,使溶液中出现气泡,B正确;C、在做酒过程中,为消除杂菌的影响主要靠“炊作饭”,即蒸熟,C错误;D、“舒令极冷”是将米饭摊开冷透,防止温度过高导致微生物(酵母菌死亡),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需要考生结合酵母菌的代谢类型进行分析,理解题干中的相关术语是解答本题的关键。6.青枯病是危害番茄产业发展的重要病害,是由青枯雷尔氏菌引起的细菌性土传病害。科研人员利用根际促生菌作为拮抗细菌抵御青枯雷尔氏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扩大培养某根际促生菌时,可使用液体培养基B.纯化培养根际促生菌,培养基中应加入琼脂C.纯化培养青枯雷尔氏菌,接种工具应用酒精消毒D.研究根际促生菌的抗菌效果,需制备含青枯雷尔氏菌的平板【答案】C【解析】【分析】扩大培养的目的是增加目的菌种的数量,可以使用液体选择培养基进行培养,纯化培养的目的是获得单一菌种,可以使用固体选择培养基,在其表面长出由单个微生物繁殖而成的菌落。【详解】A、对目的微生物菌种进行扩大培养可使用液体培养基,A正确;B、纯化培养菌种应使用固体培养基,因此所用的培养基中需要加入一定量的琼脂,B正确;C、纯化培养青枯雷尔氏菌可以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也可以用平板划线法,两种方法使用的接种工具需要进行灭菌,C错误;D、比较根际促生菌的抗菌效果时,需要制备含青枯雷尔氏菌的平板,接种根际促生菌,观察抑菌圈大小等,D正确。故选C。7.下列关于果胶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4A.可以从腐烂的水果上分离产果胶酶的微生物B.产果胶酶的微生物可通过诱变育种获得高产果胶酶的微生物C.植物、霉菌、酵母菌和细菌均能产生果胶酶D.使用固定化果胶酶时要考虑温度、pH、营养物质等因素【答案】D【解析】【分析】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使榨取果汁变得容易,使果汁变澄清。植物、霉菌、酵母菌和细菌均能产生果胶酶,由霉菌发酵产生的果胶酶是食品加工业中使用量最大的酶制剂之一。【详解】A、水果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腐烂的水果表明细胞壁已经出现了分解情况,其上应该存在能产生果胶酶的微生物,A正确;B、诱变育种可以产生新基因和新性状,可以用诱变育种的方法获得高产果胶酶的微生物,B正确;C、植物、霉菌、酵母菌和细菌均能产生果胶酶,它们的体内都有能产果胶酶类似的基因,C正确;D、果胶酶不受营养物质的影响,不用考虑营养物质的因素,D错误。故选D。【点睛】8.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中,错误的是(  )①煮沸消毒可以杀死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部分芽孢②接种操作要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③对于不耐高温的液体,如牛奶,用巴氏消毒法消毒④家庭制作葡萄酒时要将容器和葡萄都进行灭菌⑤培养基可采用高压蒸汽灭菌⑥加入培养基中的指示剂和染料不需要灭菌⑦接种环应采用火焰灼烧的方式灭菌A.①③B.②④C.⑤⑦D.④⑥【答案】D【解析】【分析】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一切微生物的细胞、芽孢和孢子的过程称为灭菌,常用的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消毒是指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仅杀死物体体表或内部的一部分微生物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有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紫外线或化学药物消毒法等。【详解】①100℃煮沸5~6min可以杀死微生物细胞和一部分芽孢,①正确;②酒精灯火焰附近存在一个无菌区,为了无菌操作,接种操作要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②正确;③对牛奶这种不耐高温的液体可用巴氏消毒法消毒,③正确;④

5利用葡萄制作葡萄酒利用的是附着于葡萄皮表面的野生型酵母菌,所以制作葡萄酒时葡萄不进行灭菌,以免杀死酵母菌,④错误;⑤培养基通常用高压蒸汽灭菌的方法进行灭菌,⑤正确;⑥指示剂和染料可能混有微生物,故加入培养基前需灭菌,⑥错误;⑦接种环应采用火焰灼烧的方式灭菌,即用灼烧灭菌法进行灭菌,⑦正确。综上分析④⑥错误,ABC正确,D错误。故选D。9.塑料制品具有质轻、防水、耐用、生产技术成熟、成本低的优点,应用广泛,但很难在自然界中被自然分解掉,会对生态平衡产生巨大的破坏。某同学拟分离得到能够分解塑料的细菌,下述做法错误的是(  )A.从垃圾场含有塑料的土壤中更容易筛选出目标细菌B.在配制选择培养基的时候,需要以塑料作为唯一碳源,其他成分不变C.培养基倒平板后需高压蒸汽灭菌,培养时需将培养皿倒置放于恒温培养箱内D.对长出的菌落进行紫外线照射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得到分解塑料效率更高的细菌【答案】C【解析】【分析】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详解】A、如果想筛选出能够分解塑料的细菌,需要在富含塑料的环境中寻找目标细菌,因为该条件有利于目标细菌的生存,A正确;B、对样品中的目标细菌进行选择性培养时,需要人为提供有利于目标细菌生长的条件,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的生长,所以在配制培养基时,需要以塑料作为唯一碳源,其他成分不变,B正确;C、制备培养基的顺序是配制培养基→灭菌→倒平板,即对培养基需要先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后再倒平板,培养时为了避免冷凝水造成培养基的污染,需要将培养皿倒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C错误;D、利用物理因素(如紫外线、X射线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盐等)处理,可使微生物发生基因突变,经过筛选后获得人类需要的生物新品种,D正确。故选C。10.下列有关“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纤维素酶中C1酶和葡萄糖苷酶都能将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B.在选择培养基中直接加入刚果红进行纤维素分解菌的鉴别C.应先利用固体选择培养基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以保证筛选效果D.菌落上的透明圈不一定是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所形成

6【答案】D【解析】【分析】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实验的原理:①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纤维素分解酶,包括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它们可以产生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可以把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进一步分解为葡萄糖使微生物加以利用,故在用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很好地生长,其他微生物则不能生长。②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可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后,红色复合物不能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从而可筛选纤维素分解菌。【详解】A、纤维素酶中的葡萄糖苷酶不能将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A错误;B、选择培养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与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成分不同,同时选择培养的微生物还需要经过梯度稀释,故不能直接加入刚果红进行鉴别,B错误;C、应先利用液体选择培养基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以保证筛选效果,C错误;D、如果菌落被杂菌污染,有些微生物能降解色素,也可形成透明圈,D正确。故选D。11.细菌放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它会繁殖并形成菌落。某实验小组想检验两种抗生素的杀菌作用,下列实验方案最合适的是()A.B.C.D.【答案】C【解析】【分析】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由一个细菌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详解】根据题意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检验两种抗生素的杀菌作用,该实验应遵循对照原则,即设置只有细菌的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分别是A抗生素加细菌和B抗生素加细菌,然后进行对比分析,符合分析的图示只有C,C正确。故选C。12.

7酵母的蛋白含量高,可用作饲料蛋白,且有些酵母能利用工业废甲醇作为碳源进行繁殖,既能减少污染,又能降低成本。研究人员从土壤中分离该类酵母并大量培养,操作流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④过程中使用的培养基以甲醇作为唯一碳源B.过程②的目的是将细菌稀释后再进一步扩大培养C.配制好的培养基要在高压蒸汽灭菌后再调节pHD.土样、培养基、培养器皿和接种工具等都必须严格灭菌【答案】A【解析】【分析】1、分离某种微生物的原理:选择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如营养,酸碱度,温度和氧等要求或加入某种物质造成只利于该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2、本题要分离能利用工业废甲醇的酵母,要以甲醇作为唯一的碳源的培养基进行培养。【详解】A、由于要筛选出能分解甲醇的酵母,所以④过程中使用的培养基以甲醇作为唯一碳源,A正确;B、过程②的目的是将细菌稀释后便于分离纯化,过程⑤是进一步扩大培养,B错误;C、配制培养基时,应该先调节pH,后用高压蒸汽灭菌,C错误;D、培养基、培养器皿和接种工具等都必须严格灭菌,土样不能灭菌,否则不能得到目的菌,D错误。故选A。13.橘皮精油提取操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是①橘皮在石灰水中浸泡时间为10小时以上②橘皮要浸透,压榨时才不会滑脱③压榨液的黏稠度要高,从而提高出油率④压榨时加入0.25%的小苏打和5%的硫酸钠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C【解析】【分析】由于橘皮精油进行水蒸气蒸馏时会发生部分水解,水中蒸馏又会产生原料焦糊的问题,故一般用压榨法。

8【详解】橘皮在石灰水中浸泡时间为10小时以上,橘皮浸透,压榨时不易出现滑脱、出油率高,①②正确;③压榨液的黏稠度不能过高,否则会堵塞晒眼,③错误;④压榨时加入0.25%的小苏打和5%的硫酸钠,便于油水分离,④正确。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14.下图是某个体有丝分裂的相关图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应选择细胞周期较长的材料来观察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细胞变化B.乙图星射线的牵引使着丝点分裂并使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C.丙图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该结构清晰可见D.甲、乙、丙图细胞内核DNA数量相同,都是8个【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详解】A、应选择细胞分裂期比例较大的材料来观察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细胞变化,A错误;B、乙图着丝点的分裂不是纺锤丝牵引的结果,先分裂,然后被牵引,B错误;C、丙图中赤道板是一个位置,不是一个结构,C错误;D、经过间期DNA复制后,甲、乙、丙图细胞内核DNA数量相同,都是8个,D正确。故选D。15.在玫瑰精油提取过程中,依次用到清水、NaCl、无水Na2SO4,它们的作用分别是A.溶解、萃取、除水B.蒸馏、萃取、除颗粒杂质C.蒸馏、油水分层、除水D.溶解、油水分层、萃取【答案】C【解析】【分析】

9【详解】加入清水共沸,可以通过水分子向原料细胞中渗透,植物中芳香油向水中扩散,并随水分一起蒸馏出来;加入NaCl的目的是使油水分层,便于分液;加入无水Na2SO4可除去芳香油中的水分,提高产品纯度。C正确。故选C。【点睛】16.下列有关酶的应用和固定化细胞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A.将酶固定在一定的载体上再加入到洗衣粉中可以制备加酶洗衣粉B.使用固定化酵母细胞进行发酵时,短时间内的催化效率比直接使用酶的效率高C.酸可使蛋白质水解,所以清除血渍、奶渍等污渍时,降低pH能提高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D.固定化酵母细胞时,将海藻酸钠凝胶珠用无菌水冲洗,目的是洗去CaCl2和杂菌【答案】D【解析】【分析】1、加酶洗衣粉是指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四类: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其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碱性蛋白酶能将血渍、奶渍等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氨基酸或小分子的肽,使污迹从衣物上脱落。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也能分别将大分子的脂肪、淀粉和纤维素水解为小分子物质,使洗衣粉具有更好的去污能力。2、影响加酶洗衣粉活性的条件:温度、pH和水量。影响加酶洗衣粉的效果的因素:水温、水量、水质、洗衣粉的用量、衣物的质地、大小、浸泡和洗涤的时间。3、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酶或细胞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包括包埋法、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固定化酶优点是使酶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还可以被反复利用。固定化细胞优点是成本更低,操作更容易,可以催化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详解】A、加酶洗衣粉中的酶是通过基因工程生产的,用特殊的化学物质将酶包裹,包裹材料遇水后会分解,所以加酶洗衣粉不属于固定化酶技术,A错误;B、固定化酵母细胞进行发酵时,细胞中的酶更难与反应物接触,因此催化效率要比直接使用酶的效率要低,B错误;C、加酶洗衣粉中的酶本质是蛋白质,酸也能使酶水解,因此降低pH值会降低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C错误;D、固定化酵母细胞在凝胶珠中,用无菌水冲洗可洗去CaCl2和表面的杂菌,D正确。故选D。17.关于果胶酶的探究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探究果胶酶的最适温度时,需将底物和酶分别在同等温度下处理后再混合

10B.高温下酶活性降低的原理与pH低于最适导致酶活性降低的原理相同,而与pH高于最适导致酶的活性下降的原理不同C.探究果胶酶最适温度和最适pH实验中应严格控制果泥用量、果胶酶的用量等无关变量D.探究果胶酶的最适用量时果泥用量应保证一致【答案】B【解析】【分析】在最适宜的温度或pH值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过酸或过碱、温度过高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失活。而低温只是使酶的活性降低,酶分子结构未遭到破坏,温度升高可恢复酶活性。【详解】A、探究果胶酶的最适温度时,需将底物和酶分别在同等温度下处理后再混合,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其它无关变量要相同且适宜,A正确;B、高温、过酸、过碱都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失活,酶的活性不能恢复;因此,高温下酶活性降低的原理与pH低于最适和pH高于最适导致酶的活性下降的原理相同,B错误;C、探究果胶酶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实验中果泥用量、果胶酶的用量及作用时间等无关变量应该相同且适宜,C正确;D、探究果胶酶的最适用量时,果泥用量是无关变量,应保证一致,D正确。故选B。18.下列有关实验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显微镜计数法统计结果比实际值偏低B.纤维素分解菌鉴定时在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如果指示剂变红则能初步鉴定C.纤维素分解菌合成纤维素酶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的参与D.检测水样中大肠杆菌数目时,在含伊红美蓝的培养基中观察到大肠杆菌菌落呈黑色【答案】D【解析】【分析】菌落是指由一个微生物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落。菌落形态包括菌落的大小、形状、边缘、光泽、质地、颜色和透明程度等,每一种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固定的菌落特征。【详解】A、显微镜直接计数法不易区分活菌和死菌,计数时死的菌体也计数在内了,所以显微镜计数法统计结果比实际值偏高,A错误;B、纤维素分解菌鉴定时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如果出现透明圈则能初步鉴定,B错误;C、纤维素分解菌是原核生物,没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C错误;

11D、大肠杆菌是寄生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的细菌,其代谢产物能与染料伊红美蓝反应,使菌落呈黑色,所以检测水样中大肠杆菌数目时,在含伊红美蓝的培养基中观察到大肠杆菌菌落呈黑色,D正确。故选D。19.下列有关“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红蛋白的释放时先加入40%体积的蒸馏水,再加入40%体积的甲苯B.分离血红蛋白溶液时,离心后第3层是脂溶性物质沉淀层C.洗涤红细胞时先进行低速短时间离心,再加入5倍体积的蒸馏水缓慢搅拌D.在凝胶色谱法分离过程中,血红蛋白比分子量较小的杂蛋白移动速度快【答案】D【解析】【分析】提取和分离血红蛋白的实验包括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和纯度鉴定,样品处理过程中包括红细胞洗涤、血红蛋白释放、分离血红蛋白溶液和透析,洗涤红细胞时用生理盐水,防止红细胞破裂提前释放蛋白质;血红蛋白释放要用蒸馏水,使红细胞渗透吸水涨破,释放出其中的蛋白质;透析时应用磷酸缓冲液,以维持pH的相对稳定。【详解】A、用生理盐水洗涤好的红细胞,加入蒸馏水和40%体积的甲苯并进行充分搅拌10min即可释放出血红蛋白,A错误;B、血红蛋白溶液离心后分为4层,从上往下数,第1层为甲苯层,第2层为脂溶性物质的沉淀层,第3层为血红蛋白水溶液,第4层为杂质沉淀层,B错误;C、红细胞的洗涤若加入蒸馏水缓慢搅拌,红细胞会吸水涨破,C错误;D、在凝胶色谱法分离过程中,血红蛋白的分子量比杂蛋白大,质量越大的,通过凝胶色谱柱的速度越快,D正确。故选D。20.胡萝卜素可用于治疗因缺乏维生素A而引起的各种疾病,下图是提取胡萝卜素的实验流程示意图,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乙过程表示浓缩,用蒸馏装置将有机溶剂石油醚蒸发出去B.图中甲过程用到的有机溶剂具有较低的沸点C.图中干燥处理时的温度越高、时间越长越利于胡萝卜素的提取D.图中甲过程中,安装冷凝回流装置是为了防止加热时胡萝卜素过快挥发【答案】A

12【解析】【分析】胡萝卜素的提取:(1)胡萝卜素的性质:胡萝卜素是橘黄色结晶,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石油醚等有机溶剂。(2)胡萝卜素的提取来源:提取天然胡萝卜素的方法主要有:一是从植物中提取;二是从大面积养殖的岩藻中获得;三是利用微生物的发酵生产。(3)萃取剂:最适宜作胡萝卜素萃取剂的是石油醚。(4)实验流程: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石油醚)→过滤→浓缩→胡萝卜素→鉴定(纸层析法)。(5)胡萝卜素常用来治疗因缺乏维生素A引起的疾病;还是常用的食品色素;还具有使癌变细胞恢复为正常细胞的作用。【详解】A、图中乙过程表示浓缩,将滤液用蒸馏装置进行蒸馏,蒸发出去的是易挥发的有机溶剂,留下的是胡萝卜素,A正确;B、图中甲过程表示萃取,此过程用到有机溶剂具有较高的沸点,B错误;C、图中干燥处理时的温度不能过高,否则会导致胡萝卜素分解,C错误;D、图中甲过程表示萃取,安装冷凝回流装置是为了防止萃取剂挥发,D错误。故选A。21.某果汁加工厂在制造柑橘汁时,为提高柑橘的经济价值、减少原料的浪费,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生产加工方案。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过程③为冷却的过程,目的是为了防止高温使酶变性失活B.过程③后用果胶酶处理,可提高柑橘汁的出汁率和澄清度C.过程④将果皮用水浸泡后再用石灰水处理,以提高出油率D.提取胡萝卜素的过程中与图中过程④有相同的操作【答案】C【解析】【分析】从橘皮中提取的橘皮油,无色透明,具有诱人的橘香未,主要成分为柠檬烯,是优质的食品、化妆品、香水原料。在橘皮油的提取过程中,由于新鲜的橘皮含有大量的果蜡、果胶和水分,直接压榨出油率较低,通常采用石灰水浸泡10h以上,石灰水能够破坏细胞结构,分解果胶,防止橘皮在压榨时滑脱,提高出油率,并且压榨液的黏稠度不会太高,过滤时不会堵塞筛眼。过滤时首先用布袋除去固体物和残渣,然后采用离心进一步除去质量较小的残留固体物。

13【详解】A、制作柑橘汁时,过程③为冷却,目的是防止高温使酶变性失活,A正确;B、过程③后酶处理时加入的酶是果胶酶,用该酶处理的目的是提高柑橘的出汁率和澄清度,B正确;C、为了提高出油率,压榨前需要对橘皮进行处理将橘皮干燥去水,并用石灰水浸泡,C错误;D、提取胡萝卜素最常用的方法是有机溶剂萃取法,操作的一般流程是: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过滤→浓缩→胡萝卜素;橘皮一般采用压榨法提取,其提取过程为:干燥→石灰水浸泡→漂洗→压榨→过滤→静置→再次过滤→橘皮精油.二者都需要进行干燥、过滤,D正确。故选C。22.下图甲和乙表示凝胶色谱法的有关实验操作,下图丙为某同学的分离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装置中的B一般只允许分子量较大的物质通过B.甲装置中的A通常使用的是柠檬酸钠溶液C.图乙装置上端洗脱瓶C中是待分离的蛋白质样液D.图丙中的甲蛋白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冰中迁移速率最慢【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甲图是透析过程,目的是去掉分子量较小的杂质;图乙是用凝胶色谱法对蛋白质进行纯化操作的示意图;图丙为蛋白质的洗脱顺序,由于分子质量大的蛋白质先洗脱出来,因此蛋白质分子量依次为甲>乙>丙。【详解】A、甲图是透析过程,甲装置中的B是透析袋,是一种半透膜,只允许分子量较小的物质通过,A错误;B、甲装置中的A通常使用的是磷酸缓冲液,抵制外界酸、碱对溶液pH的干扰而保持pH稳定,B错误;C、图乙是用凝胶色谱法对蛋白质进行纯化操作的示意图,图乙装置上端洗脱瓶中是缓冲液,C错误;

14D、图丙为蛋白质的洗脱顺序。加入SDS可以使蛋白质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的迁移速率完全取决于分子的大小,甲的蛋白质分子量最大,因此图丙中的甲蛋白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冰中迁移速率最慢,D正确。故选D。23.下列关于植物芳香油提取提取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蒸馏或萃取时,加热时间越长,温度越高,提取效果越好B.蒸馏、压榨、萃取都需要分液漏斗,以分离水层和油层C.蒸馏、压榨、萃取都需要过滤处理,以除去固体杂质D.蒸馏、压榨、萃取都需要设法除去精油中残留的水分,但方法不同【答案】C【解析】【分析】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蒸馏法、压榨法和萃取等:(1)蒸馏法:芳香油具有挥发性.把含有芳香油的花、叶等放入水中加热,水蒸气能将挥发性较强的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油水混合物又会重新分成油层和水层,除去水层便得到芳香油,这种提取方法叫蒸馏法。根据蒸馏过程中原料放置的位置的标准,将水蒸气蒸馏法划分为水中蒸馏、水上蒸馏和水气蒸馏。植物芳香油的蒸馏提取过程:浸泡、加热蒸馏、乳浊液的分离。(2)萃取法:这种方法需要将新鲜的香花等植物材料浸泡在乙醚、石油醚等低沸点的有机溶剂中,使芳香油充分溶解,然后蒸去低沸点的溶剂,剩下的就是芳香油。(3)压榨法:在橘子、柠檬、甜橙等植物的果皮中,芳香油的含量较多,可以用机械压力直接榨出,这种提取方法叫压榨法。【详解】A、提高产品品质,可延长蒸馏时间,而不是提高温度,否则会影响产品的品种,萃取过程中加热时间越长,温度越高,可能会导致产品分解,A错误;B、蒸馏需要分液漏斗,以分离水层和油层,压榨需要分液漏斗是为了让杂质沉淀,萃取利用分液漏斗是为了让萃取物和溶剂分离,不都是分离油层和水层,B错误;C、玫瑰精油的提取过程中,用分液漏斗分离出的油层含有一定的水分,一般可以加入Na2SO4吸水,放置过夜,再过滤除去固体Na2SO4就可以得到玫瑰精油;而橘皮精油提取过程中,需要先用普通布袋过滤除去固体物和残渣,然后离心进一步除去质量较小的残留固体物,再用分液漏斗或吸管将上层的橘皮油分离出来,此时的橘皮油还含有少量的水分和果蜡,需在5℃~10℃下静止5~7天,使杂质沉淀,用吸管吸出上层澄清橘皮油,其余部分利用滤纸进行过滤,滤液与析出的上层橘油合并,成为最终的橘皮精油,萃取过程中过滤是为了除去不溶解的胡萝卜粉末,C正确;D、蒸馏法除去精油中残留的水分运用了固体Na2SO4吸水的特点,压榨过程中除去精油中残留的水分提前将橘皮进行干燥处理,而萃取过程中除去精油中残留的水分也是利用事先将材料烘干处理的方法避免提取物中含有水分的,D错误。

15故选C。【点睛】24.某兴趣小组为研究“使用公筷对餐后菜品细菌数量影响”,将每道菜分为3盘,一盘取样冷藏,一盘使用公筷,一盘不用公筷,实验过程如下图。下列相关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A.配制培养基X需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B.计数时应选择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C.在固体培养基X上用涂布器接种细菌D.固体培养基X对菜品中的细菌有选择性【答案】D【解析】【分析】培养基是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根据物理性质分为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培养基中一般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其中碳源和氮源常采用蛋白胨和牛肉膏,因为它们来源于动物原料,含有糖、维生素和有机氮等营养物质。在提供上述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培养基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要求。【详解】A、对培养基进行灭菌,通常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A正确;B、稀释的目的是获得菌落数在30-300之间、适于计数的平板,B正确;C、能够用于菌落计数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则图示中所用接种工具应为涂布器,C正确;D、研究“使用公筷对餐后菜品细菌数量的影响”,需要统计所有的细菌,所以固体培养基X对菜品中的细菌酶没选择性,D错误。故选D。25.下图所示的是利用废纸浆(主要成分是木质纤维)生产乙醇的基本工艺流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16A.①过程所需的微生物是纤维素分解菌B.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验X发酵产生的气体时,可观察到该溶液变蓝C.②过程获得的纤维素酶是胞外酶D.④过程接种的微生物X是酵母菌【答案】B【解析】【分析】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纤维素分解菌)主要分布在富含纤维素的地方。刚果红能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分解菜分解后,刚果红一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上就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详解】A、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纤维素分解菌)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能够生存繁殖,废纸浆的主要成分是木质纤维,①过程所需的微生物是纤维素分解菌,A正确;B、微生物X发酵产生乙醇,说明还能释放CO2,则利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验X发酵产生的气体时,可观察到该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B错误;C、②过程获得的纤维素酶需要释放到细胞外起作用,则是胞外酶,C正确;D、生产乙醇离不开酵母菌,故④物过程接种的微生物X是酵母菌,D正确。故选B。26.2021年9月《科学》杂志报道了我国科学家首次实现从CO2到淀粉的全合成途径,该途径使用了从自然界分离出来的62种生物酶并采用固定化酶技术提高了合成效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对这62种生物酶的分离纯化可采用透析的方法除去杂蛋白B.温度、pH和重金属都可能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淀粉合成速率C.对分离出的62种生物酶固定时选择包埋法比化学结合法更适合D.淀粉高效合成的主要原因是科学家设计合成了全新的更高效的酶【答案】B【解析】

17【分析】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酶或细胞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包括包埋法、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由于细胞个大,而酶分子很小,个大的细胞难以被吸附或结合,而个小的酶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所以酶多采用化学结合和物理吸附法固定化,而细胞多采用包埋法固定化。【详解】A、这62种生物酶的化学本质主要也是蛋白质,因此不能采用透析的方法除去其中的杂蛋白,A错误;B、酶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温度、pH和重金属都可能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淀粉合成速率,B正确;C、由于细胞个大,而酶分子很小,个大的细胞难以被吸附或结合,而个小的酶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所以酶多采用化学结合和物理吸附法固定化,而细胞多采用包埋法固定化,因此对分离出的62种生物酶固定时选择化学结合法比包埋法更适合,C错误;D、据题意可知,从CO2到淀粉的全合成途径中使用的是从自然界分离出来的62种生物酶,没有合成全新的更高效的酶,D错误。故选B。27.热纤梭菌是一种能高效降解纤维素的嗜热厌氧细菌,可分泌一种多酶复合体将纤维素水解为可溶性糖,在农林废弃物的转化利用中具有应用价值。图是筛选该菌的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从牛粪堆的深层取样比从表层取样更加合理B.甲、丙都是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C.用平板乙统计菌落数可准确反映该菌的真实数量D.丙中纤维素的残留量可反映该菌降解纤维素的能力【答案】C【解析】【分析】热纤梭菌是一种能高效降解纤维素的嗜热厌氧细菌,可利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将其筛选出来。【详解】A、热纤梭菌是一种嗜热厌氧细菌,牛粪堆的深层比表层氧气含量更低,温度更高,更适合热纤梭菌生存,因此从牛粪堆的深层取样比从表层取样更加合理,A正确;B、图示是筛选能高效降解纤维素的嗜热厌氧细菌,因此甲、丙都是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B正确;

18C、根据图乙的菌落分布均匀,可知为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的菌种,由于当两个或多个菌体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有一个菌落,因此用该方法统计的菌体数量会比活菌的实际数量少,C错误;D、热纤梭菌可分泌一种多酶复合体将纤维素水解为可溶性糖,因此丙中纤维素残留量可反映该菌降解纤维素的能力,D正确。故选C。28.下列关于凝胶色谱柱的装填、样品加入和洗脱的操作,叙述错误的是(  )A.凝胶用蒸馏水充分溶胀,配成凝胶悬浮液,为加速溶胀可用沸水浴加热B.色谱柱内不能有气泡存在,一旦发现有气泡,必须重装C.加样时吸管管口要贴壁沿管壁环绕移动,贴壁加样,不能破坏凝胶面D.待样品完全渗入凝胶床后,连接缓冲液洗脱瓶,打开下端出口开始洗脱【答案】D【解析】【分析】凝胶色谱法(分配色谱法):(1)原理:分子量大的分子通过多孔凝胶颗粒的间隙,路程短,流动快;分子量小的分子穿过多孔凝胶颗粒内部,路程长,流动慢。(2)凝胶材料:多孔性,多糖类化合物,如葡聚糖、琼脂糖。(3)分离过程:混合物上柱→洗脱→大分子流动快、小分子流动慢→收集大分子→收集小分子。洗脱:从色谱柱上端不断注入缓冲液,促使蛋白质分子的差速流动。(4)作用:分离蛋白质,测定生物大分子分子量,蛋白质的脱盐等。【详解】A、凝胶色谱柱在装填时需要将凝胶用蒸馏水充分溶胀后,配成凝胶悬浮液,为了加速溶胀,可用沸水浴加热,A正确;B、色谱柱在填装时色谱柱内不能有气泡存在,气泡会搅乱蛋白质的洗脱次序,降低分离效果,B正确;C、样品加入时用吸管小心地沿着管壁环绕,将1mL透析后的样品加到色谱柱的顶端,注意不要破坏凝胶面,C正确;D、加样后打开下端出口,使样品渗入凝胶床内,等样品完全渗入凝胶床后,关闭下端出口,加入磷酸缓冲液,连接缓冲液洗脱瓶,打开下端出口,进行洗脱,D错误。故选D。29.研究发现柚皮精油和乳酸菌素(小分子蛋白质)均有抑菌作用,两者的提取及应用如下图所示。抑菌实验中,在长满致病菌的平板上,会出现以抑菌物质为中心的透明圈。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19A.电泳法纯化乳酸菌素时,若分离带电荷相同的蛋白质,则其分子量越大,电泳速度越快B.筛选乳酸菌A时可选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C.柚皮易焦糊,宜采用压榨法提取柚皮精油D.可通过测定透明圈的大小来比较柚皮精油和乳酸菌素的抑菌效果【答案】A【解析】【分析】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蒸馏法、压榨法和萃取等:(1)蒸馏法:芳香油具有挥发性。把含有芳香油的花、叶等放入水中加热,水蒸气能将挥发性较强的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油水混合物又会重新分成油层和水层,除去水层便得到芳香油,这种提取方法叫蒸馏法。根据蒸馏过程中原料放置的位置的标准,将水蒸气蒸馏法划分为水中蒸馏、水上蒸馏和水气蒸馏。植物芳香油的蒸馏提取过程:浸泡、加热蒸馏、乳浊液的分离。(2)萃取法:这种方法需要将新鲜的香花等植物材料浸泡在乙醚、石油醚等低沸点的有机溶剂中,使芳香油充分溶解,然后蒸去低沸点的溶剂,剩下的就是芳香油。(3)压榨法:在橘子、柠檬、甜橙等植物的果皮中,芳香油的含量较多,可以用机械压力直接榨出,这种提取方法叫压榨法。【详解】A、电泳法纯化乳酸菌素时,若分离带电荷相同的蛋白质,则其分子量越大,电泳速度就越慢,A错误;B、筛选乳酸菌A时可选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两种接种方法最终都能获得单个菌落,B正确;C、柚皮采用蒸馏法提取时,易导致原料发生焦糊和有效成分水解等问题,宜采用压榨法提取柚皮精油,C正确;D、抑菌实验时,在长满致病菌的平板上,会出现以抑菌物质为中心的透明圈,可通过测定透明圈的大小来比较柚皮精油和乳酸菌素的抑菌效果,D正确。故选A。30.图甲为利用诱变方式选育可高产β-胡萝卜素的布拉霉菌。未突变菌不能在含有β-紫罗酮的培养基上生长。随β-胡萝卜素含量增加菌体颜色从黄色加深至橙红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20A.过程①紫外线照射的布拉霉菌不一定都能在含β-紫罗酮培养基生长B.进行③操作时,应选择较大的橙红色菌落中的菌株继续接种培养C.要得到图乙所示的菌落,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②操作,然后培养D.能在添加了β-紫罗酮的乙上长成菌落的细菌,可产生更多的β-胡萝卜素【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甲:图中过程①表示利用紫外线诱导基因突变,过程②表示微生物接种(结合图乙可知,平板中的菌落均匀分布,应采用了稀释涂布平板法),过程③④表示选择培养,过程⑥表示浓缩。【详解】A、过程①表示利用紫外线诱导基因突变,由于突变频率低,只有少数基因突变的菌才能生长、繁殖,故紫外线照射的布拉霉菌不一定都能在含β-紫罗酮培养基生长,A正确;B、本实验是选育高产β-胡萝卜素的布拉霉菌,橙红色菌落的菌株β-胡萝卜素含量较高,应选择继续接种培养,B正确;C、从图乙所示的菌落均匀分布,可判断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②操作,C正确;D、能在添加了β-紫罗酮的乙上长成菌落的细菌,是突变菌,由于突变是不定向的,突变菌不一定都能产生更多的β-胡萝卜素,D错误。故选D。【点睛】31.下表格内容中,有错误的选项是(  )检测物质或生物检测方法显示颜色变化A酒精酸性重铬酸钾检测灰绿色B亚硝酸盐比色法玫瑰红色C分解尿素的细菌酚红指示剂检测法红色D分解纤维素的细菌刚果红检测法红色变深

21A.AB.BC.CD.D【答案】D【解析】【分析】1、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 (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2、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目测比较,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3、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可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后,红色复合物不能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从而可筛选纤维素分解菌。【详解】酒精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鉴定,溶液的颜色由橙色变成灰绿色,A正确;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B正确;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培养细菌,由于分解尿素的细菌合成的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氨会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进一步使酚红指示剂变红,C正确;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可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纤维素的菌体分解后,红色复合物不在形成,会形成以菌落为中心的无色透明圈,D错误。 故选D。32.下列有关实验的描述中,正确的有(  )①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可以采取甘油管藏的方法在4摄氏度冰箱中保存②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易计数活菌数目③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菌产生的CO2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④根据微生物对抗生素敏感性的差异,可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制成选择培养基⑤在酵母细胞固定化实验中海藻酸钠溶解后,迅速用于包埋细胞A.1项B.2项C.3项D.4项【答案】A【解析】【分析】1、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可以临时保藏的方法,对于长期保存的菌种采用甘油管藏的方法。2、乳酸菌是厌氧菌,无氧呼吸的产物为乳酸,无二氧化碳的产生。3、显微镜直接计数法不易区分活菌和死菌,稀释涂布平板法只计数活菌。【详解】①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可以临时保藏的方法,①错误;

22②显微镜直接计数法不易区分活菌和死菌,计数时死的菌体也计数在内了,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活菌形成的菌落数,②错误;③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菌无氧呼吸不产生CO2,③错误;④根据微生物对抗生素敏感性的差异,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属于选择培养,可以富集纯化目的微生物,④正确;⑤在酵母细胞固定化实验中海藻酸钠溶解后,其冷却到室温后用于包埋细胞,⑤错误。综上,④正确,①②③⑤错误,BCD错误,A正确。故选A。33.下图所示为应用固定化酵母进行葡萄糖发酵的装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为使固定化酵母可以反复使用,实验过程一定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B.加入反应液后应保持活塞1始终打开,活塞2则必须关闭C.装置的长导管主要是为了释放CO2并防止杂菌进入反应柱D.加入的反应液浓度不能过高以免酵母细胞因失水过多而死亡【答案】B【解析】【分析】应用固定化酵母进行葡萄糖发酵,应提供无氧环境,即入口在加入反应溶液时是开放的,但加入完毕即需关闭,以免空气进入而影响发酵,而出口因不断有反应溶液流出,可不必关闭。【详解】为使固定化酵母可以反复使用,实验过程一定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以防止其他杂菌污染,A正确;酒精发酵是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加入反应液后,活塞1应关闭,由于使用固定化酵母细胞进行葡萄糖发酵,产物需从活塞2处的导管流出,所以一段时间后活塞2必须保持打开状态,B错误;装置的长导管主要是为了释放CO2并防止杂菌进入反应柱,C正确;加入的反应液浓度不能过高,以免酵母细胞因失水过多而死亡,D正确。34.在酪蛋白溶液中加入菠萝蛋白酶处理12h后,在100°C水浴加热10min,得到酪蛋白水解肽(简称CHP)。制作酸奶时在牛奶中额外添加适量CHP可明显缩短乳酸发酵时间,对该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A.菠萝蛋白酶在酸奶发酵时起到催化作用B.菠萝蛋白酶使酪蛋白分子中的肽键打开

23C.CHP进入发酵微生物的线粒体中起作用D.添加CHP的目的是增加酸奶的营养物质【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在酪蛋白溶液中加入菠萝蛋白酶处理12h后,再100℃水浴加热10min,高温会使蛋白质类的酶变性失活,故此时菠萝蛋白酶已失活。【详解】A、菠萝蛋白酶在100°C水浴加热时已变性失活,故其在酸奶发酵时不能起到催化作用,A错误;B、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多肽链,连接两个相邻氨基酸之间的化学键是肽键,根据题意可知,菠萝蛋白酶可水解酪蛋白,即菠萝蛋白酶可将酪蛋白分子中的肽键打开,B正确;C、酸奶的发酵微生物是乳酸菌(原核生物),乳酸菌的细胞中无线粒体,C错误;D、由题意“制作酸奶时在牛奶中额外添加适量CHP可明显缩短乳酸发酵时间”可知,添加CHP的目的是缩短乳酸发酵的时间,D错误。故选B。35.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不断分裂,对该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DNA的数目加倍,而染色体的数目不变B.自然状态下,有丝分裂过程中可以发生的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C.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适于染色体计数和形态观察D.细胞分裂前期,核膜和核仁逐渐消失,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答案】B【解析】【分析】一个细胞周期中的物质变化规律:(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细胞分裂间期,DNA分子复制,DNA数目加倍,但染色体的数目不变,出现姐妹染色单体,A正确;B、自然状态下,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丝分裂过程中可以发生的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B错误;C、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着丝粒(着丝点)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C正确;

24D、细胞分裂前期,核膜和核仁逐渐消失,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同时染色质丝螺旋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D正确。故选B。36.细胞周期G0期指的是细胞分裂之后,某些细胞离开细胞周期,执行某种生物学功能或进行细胞分化的时期(如图)。处于G0期细胞受到某种适当的刺激后,会重返细胞周期,进行分裂增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M期的细胞可以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B.秋水仙素可以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阻止着丝点的分裂C.肝脏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可推测肝细胞可处于G0期D.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就会导致癌细胞进入G0期【答案】C【解析】【分析】1、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进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2、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只有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3、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详解】A、只有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因此图中M期的细胞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A错误;B、秋水仙素可以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但不会阻止着丝点的分裂,B错误;C、根据题干信息“处于G0期细胞受到某种适当的刺激后,会重返细胞周期,进行分裂增殖”可知肝脏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可推测肝细胞可处于G0期,C正确;D、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会导致细胞癌变,而癌细胞不是暂不增殖细胞,因此不会导致癌细胞进入G0,D错误。

25故选C。【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增殖和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识记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识记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能结合题干信息“处于G0期细胞受到某种适当的刺激后,会重返细胞周期,进行分裂增殖”准确答题。37.取一只果蝇某部位细胞制成临时装片,观察到细胞内有5种不同形态的染色体,在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关于该果蝇及取材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果蝇为雄性,取材细胞一定来自于果蝇的精巢B.取材细胞内的5种不同形态的染色体构成了一个染色体组C.若取材细胞含2个染色体组,则一定正在发生基因的自由组合D.若该细胞内染色体着丝点已分裂,则该细胞正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答案】D【解析】【分析】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染色体组成为2N=8,包括三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XY。【详解】A、若该果蝇为雄性,则该果蝇的体细胞含有5种不同形态的染色体,包括3种常染色体和两种性染色体,故取材细胞不一定来自于果蝇的精巢,A错误;B、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为3条常染色体+X或3条常染色体+Y,故取材细胞内的5种不同形态的染色体不能构成一个染色体组,B错误;C、若取材细胞含2个染色体组,则该细胞可能为未进行分裂的体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也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而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故该细胞不一定正在发生基因的自由组合,C错误;D、若该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故此时细胞中只存在4种不同形态的染色体;若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则该细胞内含有5种不同形态的染色体,D正确。故选D。38.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流程的表述中,步骤不完善的是()A提取血红蛋白: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纯度鉴定B.提取橘皮精油:石灰水浸泡→漂洗→压榨→过滤→静置→再次过滤→橘皮油C.提取玫瑰精油:鲜玫瑰花→水蒸气蒸馏→油水混合物→分离油层→玫瑰油D.制作腐乳:让豆腐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答案】C【解析】

26【分析】1、玫瑰精油的提取(1)玫瑰精油的性质:化学性质稳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能随水蒸气一同蒸馏。(2)提取流程①在开花的盛期(时期)采收玫瑰花瓣,与清水以质量比为1:4的比例进行混合。②在水蒸气蒸馏装置中进行蒸馏,在锥形瓶中收集到乳白色(颜色)的乳浊液。③向乳化液中加入NaCl,增加盐的浓度,静置,出现油水分层。④用分液漏斗将其两层分开,得到油层。⑤向油层中加入一些无水硫酸钠吸水,静置约12h,过滤得到的液体为玫瑰油。2、橘皮精油无色透明,主要储存在橘皮部分,由于橘皮精油的有效成分在用水蒸气蒸馏时会发生部分水解,又会产生原料焦糊问题,所以一般采用压榨法提取。提取过程为:石灰水浸泡→漂洗→压榨→过滤→静置→再次过滤→橘皮精油。【详解】A、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一般分为4步: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和纯度鉴定,A正确;B、橘皮精油的提取常用压榨法,操作流程为:石灰水浸泡→漂洗→压榨→过滤→静置→再次过滤→橘皮精油,B正确;C、提取玫瑰精油常用的方法是水蒸气蒸馏法,实验流程是:鲜玫瑰花瓣+清水→水蒸气蒸馏→获得油水混合物→分离油层→除水→玫瑰精油,C错误;D、腐乳制作的实验流程: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D正确。故选C。39.科研人员研究了氯化钙浓度对固定化啤酒酵母发酵性能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本研究的自变量是氯化钙溶液浓度和浸泡固定时间B.氯化钙溶液浓度在2.0mol·L-1左右时,凝胶珠硬度最大C.研究表明,酵母固定化的适宜氯化钙溶液浓度为2.4mol·L-1左右D.凝胶珠硬度过大发酵产生的酒精反而减少的原因有固定化阻止酵母菌与外界的物质交换【答案】D【解析】【分析】

27分析题图: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氯化钙溶液浓度对固定化啤酒酵母发酵性能的影响,因此自变量为氯化钙浓度,因变量包括硬度、酒精度、凝胶珠完整率。随着氯化钙浓度的增加,硬度在氯化钙浓度为2.0mol/L达到最低,而酒精度此时最高;但是凝胶珠完整率在不断升高。【详解】由上述分析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氯化钙溶液浓度,A错误;由实验曲线可知,氯化钙溶液浓度在2.4mol•L-1左右时,凝胶珠硬度更大,B错误;根据三条曲线综合分析,酵母固定化的氯化钙溶液浓度为2.4mol·L-1左右时,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减少,故不是最适浓度,C错误;凝胶珠硬度过大时,发酵产生的酒精反而减少的原因是固定化阻止了酵母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着重考查了制备和应用固定化酶的相关知识,考生要能够从曲线图中获得解题的相关信息;识记游离态酶和固定化酶的优缺点;识记制备海藻酸钠溶液的过程和注意点等。40.农作物感染大麦黄矮病毒(BYDV)会造成其植株矮化,产量降低。该病毒的关键因子17K蛋白可通过提高宿主细胞中CDK1的磷酸化水平而发挥作用。CDK1是维持细胞周期正常运行的关键蛋白。DNA复制开始后,CDK1发生磷酸化导致其活性被抑制;DNA复制完成后,CDK1去磷酸化使其被激活,细胞进入分裂期。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17K蛋白发挥作用后,感染BYDV的细胞染色质变为染色体B.正常细胞中DNA复制未完成时,CDK1去磷酸化过程被抑制C.BYDV可能通过17K蛋白干扰细胞正常分裂而造成宿主矮化D.17K蛋白的发现有助于科学家研究病毒防治手段【答案】A【解析】【分析】由题意知,CDK1是维持细胞周期正常运行的关键蛋白。DNA复制开始后,CDK1发生磷酸化导致其活性被抑制;DNA复制完成后,CDK1去磷酸化使其被激活,细胞进入分裂期。农作物感染大麦黄矮病毒(BYDV)后,该病毒的关键因子17K蛋白可通过提高宿主细胞中CDK1的磷酸化水平而发挥作用,会造成其植株矮化,产量降低。【详解】A、正常细胞中,DNA复制完成后,CDK1去磷酸化使其被激活,细胞进入分裂期,染色质会高度螺旋化变为染色体,但当17K蛋白发挥作用后,可提高宿主细胞中CDK1的磷酸化水平,抑制CDK1去磷酸化,阻止细胞进入分裂期,故感染BYDV的细胞染色质不会变为染色体,A错误;B、由题意知,正常细胞中DNA复制未完成时,CDK1处于磷酸化状态,即CDK1去磷酸化过程被抑制,B正确;C、BYDV可能通过17K蛋白提高宿主细胞中CDK1的磷酸化水平,抑制CDK1去磷酸化,使细胞无法进入分裂期,干扰细胞正常分裂而造成宿主矮化,C正确;D、17K蛋白的发现有助于科学家设计出靶向性的BYDV防治病毒手段,D正确。故选A。

28二、综合题41.在做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下列图片展示了各方面的信息。其中甲图表示洋葱根尖的不同区域;下图乙表示洋葱根尖处于有丝分裂各阶段细胞核中DNA和细胞质中mRNA含量变化;下图丙呈现的是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果。据下图中有关信息回答问题:(1)丙图中的材料应取自甲图中的数字____所示部分。其中A、B、C所示的细胞中,物质含量与乙图中____时段相吻合。(2)有同学选取了图甲中②部位的细胞进行观察,并未看到丙图中的结果,请对此做出解释:_______。(3)某同学想利用此材料观察细胞染色体加倍的情况,却无法买到秋水仙素。他可利用_____的方法。在制作装片前,剪下的根尖需先用_______进行固定,然后冲洗,再经过_____、_____染色、制片等步骤。(4)有人用含放射性3H的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作为原料,用于培养根尖。一段时间后,发现位于甲图③处的细胞有了放射性。然后将培养液换为普通的不含放射性3H的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再过一段时间后,发现②处放射性明显升高。请解释此现象: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③②.d(2)②部位的细胞不分裂,不会形成光镜下形态可见的染色体(3)①.低温诱导②.卡诺氏液③.解离④.漂洗(4)②处的细胞是由③处的细胞分裂之后转移而来的【解析】【分析】分析甲图:图甲表示洋葱根尖的不同区域,其中①为成熟区;②为伸长区;③为分生区;④为根冠。分析乙图:图乙表示洋葱根尖处于有丝分裂各阶段,一个细胞核中DNA的相对含量变化,其中a为G1期;b为S期;c为G2期;d为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e为分裂末期。丙图中A、B、C均出现了染色单体。【小问1详解】

29图甲中①为成熟区,②为伸长区,③为分生区,④为根冠。图丙表示染色体形态变化,表明细胞正处于分裂过程中,表明图丙中的材料取自图甲中的③部分(分生区)。图丙中A、B、C所示的细胞中,核DNA中含量是体细胞的二倍,与图乙中d时段相吻合。【小问2详解】②部位的细胞为伸长区细胞,细胞不分裂,不会形成光镜下形态可见的染色体,因而观察不到细胞中的染色体。【小问3详解】秋水仙素和低温均能诱导细胞中染色体加倍;在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前,剪下的根尖需先用卡诺氏液进行固定,然后冲洗,再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等步骤。【小问4详解】分生区的细胞首先出现放射性,一段时间后伸长区细胞也出现放射性,推测②处的细胞是由③处的细胞分裂之后转移而来的。42.信息一:菠萝汁生产时加入果胶酶不仅能提高产量,还能改善果汁的口感。信息二:漆酶是一种胞外氧化酶,具有很强的降解木质素的能力,可用于处理造纸厂排放的污水,研究发现白腐真菌细胞可以合成漆酶。请回答下列问题:(1)果胶酶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包括果胶分解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_______等酶。分离混合物中的果胶酶时,若用凝胶色谱法,在装填凝胶色谱柱时,不能有气泡存在,因为气泡会___而降低分离效果。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中加入SDS的作用是__________。(2)游离的漆酶稳定性差,在环境中易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且不易分离和回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漆酶的工业化应用。请根据所学知识提出一项解决措施:_____。【答案】(1)①.果胶酯酶②.搅乱蛋白质的洗脱次序③.SDS能够掩盖蛋白质电荷间的差别,使蛋白质在电泳中的迁移速率仅取决于分子量大小(2)利用固定化技术固定白腐真菌细胞(或固定漆酶)【解析】【分析】果胶酶能破除细胞壁,是因为果胶酶可以促进细胞壁中果胶的水解,提高出汁率,包括果胶酯酶、果胶分解酶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小问1详解】果胶酶是复合酶,包括果胶分解酶、果胶酯酶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用凝胶色谱法提取分离血红蛋白时,用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装填的凝胶色谱柱中不能出现气泡,气泡会搅乱洗脱液中蛋白质的洗脱次序。SDS能够掩盖蛋白质电荷间的差别,使蛋白质在电泳中的迁移速率仅取决于分子量大小。【小问2详解】

30游离的漆酶稳定性差,在环境中易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且不易分离和回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漆酶的工业化应用。利用固定化技术固定白腐真菌细胞(或固定漆酶)可以解决分离和回收的问题。43.家蚕(2n=56)的雌、雄个体性染色体组成分别是ZW、ZZ。某研究所在家蚕研究过程中发现了某种抗病和巧克力色突变个体,为研究其遗传机制,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见下表:杂交组合PF1雌雄雌雄①抗病巧克力色不抗病黑色不抗病黑色不抗病黑色②不抗病黑色抗病巧克力色不抗病巧克力色不抗病黑色(1)据表分析,家蚕这2对相对性状的显性性状分别是______。(2)对家蚕的基因组进行测序,需要测定______条染色体,雌家蚕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含有_____条W染色体。(3)控制巧克力色的基因位于_____(填“常”或“Z”)染色体上,判断的依据是___。(4)为验证(3)的判断,可以在F1中选择_______个体进行杂交,其结果会是______。【答案】(1)不抗病、黑色(2)①.29②.0或2(3)①.Z②.两组杂交(正反交)结果不同##杂交组合②的F1中雌性个体均为巧克力色,雄性个体均为黑色(4)①.黑色雌雄②.雄性全为黑色,雌性有黑色和巧克力色【解析】【分析】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的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又称性连锁(遗传)或性环连。小问1详解】据表分析,亲本为抗病与不抗病杂交,后代均为不抗病,因此不抗病为显性;巧克力色与黑色杂交,后代均为黑色,因此黑色为显性。【小问2详解】家蚕2n=56,染色体组成可表示为27对常染色体+ZZ或27对常染色体+ZW,因此对家蚕的基因组进行测序,需要测定29条染色体(27+Z+W);雌家蚕(ZW)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着丝粒分裂,可能含有2条ZZ或2条WW,因此含有W染色体的数目是0或2。

31【小问3详解】杂交组合②的F1中雌性个体均为巧克力色,雄性个体均为黑色,说明颜色的遗传与性别相关,因此控制巧克力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小问4详解】若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则在F1中选择黑色雌雄个体(ZAW、ZAZa)进行杂交,后代雄性(ZAZ-)全为黑色,雌性(ZAW、ZaW)有黑色和巧克力色。44.β-苯乙醇是具有令人愉悦的玫瑰香味的高级芳香醇,广泛用于食品和日化用品等生产领域。化学合成β-苯乙醇会产生多种杂质,而植物萃取则周期长、成本高,因此采用微生物合成天然β-苯乙醇是工业化新趋势。研究小组从玉米胚芽粕和玉米皮等淀粉加工下脚料及其肥料堆放的土壤中筛选可耐受高浓度β-苯乙醇的酵母菌株(YDF-1),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需制作多种培养基,这些培养基的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有水、无机盐、__________等物质,培养基制作后需使用__________法进行灭菌,灭菌后的培养基再添加相应浓度的β-苯乙醇。由实验目的可知,初筛、复筛及再次复筛的培养基中,添加的β-苯乙醇的浓度应__________(填“保持不变”或“逐渐增大”或“逐渐降低”)。(2)若取稀释倍数为104的0.1mL稀释液涂布到含2g/L的YEPD培养基后培养至菌落稳定,计算得出每毫升菌悬液中含4.5×106个菌体,则在该稀释倍数下平板上的平均菌落数是__________个。将初筛获得的菌株进行液体培养,其目的是________。(3)若选用葡萄糖作为碳源,为确定YDF-1增殖的最佳浓度,请设计一个较为简便的实验进行探究,实验设计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碳源、氮源②.高压蒸汽灭菌③.逐渐增大(2)①.45②.增加目的菌株浓度(3)设置一系列浓度梯度的葡萄糖溶液,再向其中分别接种等量的YDF-1,每天定时用血细胞计数板统计溶液中的菌体数量,增殖效果最佳的葡萄糖溶液即为YDF-1增殖的最佳浓度【解析】

32【分析】培养基是指供给微生物、植物或动物(或组织)生长繁殖的,由不同营养物质组合配制而成的营养基质。一般都含有碳水化合物、含氮物质、无机盐(包括微量元素)、维生素和水等几大类物质。培养基既是提供细胞营养和促使细胞增殖的基础物质,也是细胞生长和繁殖的生存环境。培养基种类很多,根据配制原料的来源可分为自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半合成培养基;根据物理状态可分为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根据培养功能可分为基础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等;根据使用范围可分为细菌培养基、放线菌培养基、酵母菌培养基、真菌培养基等。【小问1详解】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无机盐、碳源和氮源等物质,以满足生物生长的需求;培养基制作后需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由于本实验的目的是获得可耐受高浓度β-苯乙醇的酵母菌株,因此实验初筛、复筛和再次复筛时培养基中添加的β-苯乙醇浓度要逐渐增大,只有将培养基中β-苯乙醇的浓度逐渐增大,才能筛选得到可耐受高浓度β-苯乙醇的酵母菌株。【小问2详解】根据计算公式:(平均菌落数)÷涂布体积×稀释倍数=每毫升菌液中的菌体数,可知:(平均菌落数)÷0.1mL×104=4.5×106个,所以平板上的平均菌落数是45个;液体培养是指将微生物直接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并不断振荡或搅拌,可以迅速得到大量繁殖体,从而增加目的菌株浓度。【小问3详解】由实验目的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葡萄糖溶液的浓度,因变量是YDF-1的增殖情况,可通过显微镜直接计数这一简便的方法来确定其增殖情况,因此实验的设计思路是设置一系列浓度梯度的葡萄糖溶液,再向其中分别接种等量的YDF-1,每天定时用血细胞计数板统计溶液中的菌体数量,增殖效果最佳的葡萄糖溶液即为YDF-1增殖的最佳浓度。

3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