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4月冲刺模拟检测语文Word版无答案

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4月冲刺模拟检测语文Word版无答案

ID:83489369

大小:37.86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3-07-06

上传者:老李
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4月冲刺模拟检测语文Word版无答案_第1页
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4月冲刺模拟检测语文Word版无答案_第2页
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4月冲刺模拟检测语文Word版无答案_第3页
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4月冲刺模拟检测语文Word版无答案_第4页
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4月冲刺模拟检测语文Word版无答案_第5页
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4月冲刺模拟检测语文Word版无答案_第6页
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4月冲刺模拟检测语文Word版无答案_第7页
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4月冲刺模拟检测语文Word版无答案_第8页
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4月冲刺模拟检测语文Word版无答案_第9页
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4月冲刺模拟检测语文Word版无答案_第10页
资源描述:

《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4月冲刺模拟检测语文Word版无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届高三4月冲刺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喝热水,似乎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传统。虽然男友口中的“多喝热水”总带着点敷衍的意味,但不能否认的是,热水在许多情形下,的确是“灵丹妙药”。尤其是在乍暖还寒的时候,回到家里,一杯热水,立刻就能让人回满元气。可在国外,喝热水却并不常见。同处亚洲的日本与韩国,即使是在寒冬季节,也习惯每餐喝冷水,甚至有时还会加冰块。讲到这里,不由疑问,他们的牙齿和肚子不会疼吗?冷水与热水之争,难道在于体质的不同?一、全民喝热水的习惯其实并不古老在回答这个问题前,要先明确一个概念:中文语境下的热水,通常指的是凉水煮到沸腾状态又自然降温到可以入口的水。中国人与热水,可是有一段渊源的。早在两万年前,就已经有人把水装在容器里架在火上加热了。而喝热水能成为生活习惯,则离不开茶文化的盛行。唐朝流行煎茶,即把茶研磨为粉末,待水煮沸,加入茶粉,就大功告成了。而宋代则习惯点茶,同样用茶粉与沸水,只不过是反过来将沸水冲入茶粉中。人们现在喝茶的方式,是起源于明朝,也就是用沸水泡茶。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喝热水的习惯早已有之,但这仅局限于有钱人或文人当中。一个很“骨感”的现实是:大部分人都要每天做工,是没这个闲情雅致等水烧开的,而好用些的保温设备在当时也是上流社会才能享用得起的。全民都习惯喝上热水,其实距今也才七十年。20世纪50年代,新华社公开了一项供词,称美军在朝鲜投放细菌弹。为了提高全国卫生水平,1952年,全国掀起了一场“爱国卫生运动”

1,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把水烧开了再喝。这是有理论基础的:在沸水里,绝大多数细菌都难以存活。伴随着国家层面的支持,能将水烧开并且保温的热水壶走入了寻常百姓家。精神理念与物质条件都已经具备,从此,才有了全民喝热水的习惯。二、为何国外没有喝热水的习惯?其实,中世纪的欧洲卫生情况堪忧,水源污染严重,还曾引发了至今提到还令人感到惊悚的霍乱等传染病。痛定思痛,19世纪,英国决定从污染的源头——水资源改善,但方式不是将水煮沸,而是借着工业革命的东风,建立了一整套的过滤灭菌系统。两种不同的抉择,本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喝健康无污染的水。于是,这也就沿袭下来,分别成了各自地区的习惯。三、喝热水好还是喝凉水好?可能有人认为,除水本身的卫生状况之外,热水就是比凉水好,毕竟有些人在喝了凉水之后就会闹肚子,紧接着变成“喷射战士”。其实,根据科学研究,凉水与热水对身体的影响并没有那样大。人的身体有一套温度调节机制,只要不处在极端情况,无论外界多冷或者多热,体温都会固定在37°C。而你喝的凉水与热水,从口腔、喉咙、消化道走一遭之后,温度其实已经和人体的温度十分接近了。有人会问,难道就没有误差吗?一项实验告诉你:哪怕是忍住疼痛喝了烫水,或者吃了一大桶冰激凌,胃内的温度变化也不会超过0.3°C。有人喝凉水感到不舒服,其实可能只是他本人的体质过于敏感,就像有人不能吃辣一样。一切全在于个人体质的不同,不是冷水和热水本身有什么高下。但热水在有些情况下,的确是比冷水多一些效果的。比如女生来月经的时候,用热水热敷有舒张血管的作用,可以帮助暂时缓解痛经,但这并不能根治。在冲泡药剂或蜂蜜的时候,热水也比凉水有用,但这仅仅是因为热水更好冲开粉末,和营养之类的真的毫无关系。四、喝热水也要讲究姿势方法对于许多人来讲,喝热水已经形成了习惯,既然凉水和热水没有太多的高下之分,这个习惯自然没必要改。只不过,喝热水,也是有许多注意事项的,不能让它变成一个有害的习惯。喝热水,温度要高一些才好?在一些长辈眼里,热水已经约等于烫水了,再烫的水,都能喝进去。实际上,这是一个并不科学的做法——温度太高,反而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世界卫生组织将65°C以上的热水列为2A类致癌物。此外,喝温度过高的水,是有烫伤口腔的可能的。如果不想嘴巴长泡,我们最好明确一下,所谓“喝热水”指的其实也就是“喝温水”。烧开多次的水不能喝?在家族微信群聊里,总有传言:水不能反复烧开,否则会有亚硝酸盐,对人体有害。俗话说,“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有研究统计了水烧开1次与20次的亚硝酸盐含量,分别是0.021mg/L与0.038mg/L,这个量远远低于国家生活用水的标准1mg/L。现实里,水顶多烧开个两三次就会喝完,亚硝酸盐的增长含量和烧开一次的相比可以忽略不计。

2吃药时一定要用热水?这个说法同样是以偏概全的,不同的药性有不同的服用方法。在几种情况下,热水是会起副作用的。比如服用维生素、益生菌、活疫苗的时候,服用40°C以上的温水会破坏药物的分子结构。在服用胶囊的时候,热水还可能会加速胶囊壳的溶解,导致胶囊里的药物提前释放。而在服用糖浆来止咳的时候,用温水调和,同样会导致药效变低,毕竟,糖浆就是要附着在咽喉表面才能有作用。总之,一定要看说明书的注意事项。水要多喝?根据中国膳食指南,女性与男性的每日最少饮水量分别是15L与1.7L。但比起一味多喝,饮水的时机更加重要。不能长时间不喝,等到渴了再一股脑喝一大桶,毕竟,你觉得渴了,是身体已经发出信号了。总而言之,不用迷信热水,只要水是卫生干净的,且你喝了之后不会身体不适。就算是冰的,也没关系。(摘编自科普中国平台《为什么只有中国人爱喝热水?“多喝热水”真的有用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灵丹妙药”在文中指用热水治疗一般疾病时,成效较为显著。B.“渊源”在文中指的是中国人使用、饮用热水有相当悠久的历史。C.“喷射战士”在文中是对腹泻患者的形象称呼,具有幽默的色彩。D.“耍流氓”文中指分析问题时不够严谨或不够全面,缺乏说服力。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唐代到明代,人们喝茶往往需要配合热水,茶文化因此在“喝热水变成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这一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B.欧洲和中国都曾遭遇由水污染带来的健康问题,欧洲国家和中国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来净化水质,最终人们养成了不同的饮水习惯。C.除开水本身的卫生状况,热水和凉水对身体的作用其实没有差异,因为人体会自行调节冷热水的温度而达到体内温度的稳定和平衡。D.文中将烧开多次的水和烧开一次的水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进行对比,有力反驳了生活中“反复烧开热水会使亚硝酸盐含量超标”的传言。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人喝热水的习惯首先存在于以富人和文人为代表的上流社会,在20世纪中期才在全国、全民范围内普及,总的推广路径是自上而下的。B.部分长辈认为喝热水是良好的生活习惯,部分年轻人则不喜欢喝热水,这或许是由于两辈人对“热水”的温度界定不同,长辈所谓的“热水”温度太高。C.用热水送服药物是一部分人的吃药习惯,但热水会有破坏药物分子结构、加速胶囊溶解、影响药物附着能力等缺点,可见吃药时应当用冷水送服。D.无论男女,要养成足量喝水、规律喝水、按时喝水的习惯,不能等口渴了再喝水,比如家中一壶水反复烧开却没喝完,就说明家人的饮水量是不足的。4.一个人应当选择喝热水还是喝冷水,取决于哪些因素?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5.学校科普社团拟印制本文发放给同学们,邀请你写一篇推介性的评论附在文后。请结合文本材料,写出评论要点。(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豆杉——灾祸与福祉祁云枝是那首著名的古诗,把我领到园子里的一棵红豆杉下。刚刚毕业,学植物学专业的我,忙着把书本上的名字和大地上的草木一一对应。我找到了胸牌是“红豆杉”的大树。羽毛状精致的叶子,纷纷用光亮的浓绿,摇晃我的惊喜。当红艳艳的果实映入眼帘时,心底有个声音却说,王维绝不是手执这种果实,吟出“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尽管,这种红果,配得上一首首好诗的赞美。红果比黄豆大点,像袖珍灯笼,更像小口大肚的杯子。润泽的红色杯子里,盛放着一粒褐色尖顶的果实,傍着墨绿的羽状复叶,齐刷刷地举杯,像是在集体庆祝。这红色肉质的杯子,植物学上称之为假种皮,是鸟儿取食的灯塔。它莹泽如玉,一触即破,继而会流出鲜红色微甜的液汁。这样长相的果子,当然不易采撷,自然,也难以记挂相思,它比思念腐烂得更快。这红豆杉举出红艳艳的杯子,是要和我碰杯吗?不久,我便悲哀地认为,它们是在为自己的同类祭奠。在云南林业系统供职的大学同学告诉我,“紫杉醇”的消息一出,他们家乡的红豆杉最先被荼毒。他说,当地人像疯了似的,为了一公斤一元的收购价,纷纷把手伸向生长了几百上千年的红豆杉。他去山里做调查时,看见到处是运送树皮的马帮和拖拉机。村民剥下一堆树皮,就估一下重量,看能换多少钱。无论是大树还是粗不过手腕的小树,无一幸免。若是遇上高大植株,村民够不着树干顶端的树皮,就用锯子放倒大树来剥。刚刚伐倒的红豆杉,截面鲜红色,是鲜血的颜色,干枯后逐渐变黑。顽强的红豆杉,剥皮后叶子一两年内都不掉落,只是叶色由绿转黄。千山万壑中,体无完肤的红豆杉,看起来依旧挺拔。白花花的树干顶端,金黄的叶子在风中摇摆,恍若凄美的经幡。那两年,红豆杉分布最密集的滇西横断山区,春夏秋冬,黄叶成片,像群山中游荡着的黄色魂魄,触目惊心。村民剥皮,树皮贩子收购,加工厂生产半成品,合资企业提纯,最后流向国际市场。这个利益链,只用了七八年的时间,就一寸寸绞杀了滇西北漫山遍野的红豆杉。曾经蓊郁的群山山脉,满目疮痍,终成荒山废墟。树皮贩子从山区一元收来的树皮,拉到丽江后价格变为每公斤十元,拉到大理后能卖十五元,到昆明后又涨到二十五元。获利最大的是加工企业,他们从树皮中提取紫杉醇,销往美国后价格最高达每公斤二百万美元。之后,国际市场上,紫杉醇的价格持续飙升,最高时曾卖到天价一克两千美元。

4红豆杉中紫杉醇的含量,其实非常低,仅为百分之一左右。有人算过一笔账,提取一公斤紫杉醇,意味着大约四千裸生长超过五十年的红豆杉遭殃。其时,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对红豆杉已经立法保护,药源地,便瞅准了中国。2001年7月,云南最大的一株红豆杉被剥皮。这株红豆杉的树龄四五千年,胸径两米六,需要六七个人才能合抱。村民刘某用了四天时间,剥下四五百斤树皮,卖了四五百块钱。“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看到《南方周末》上的这则消息时,我的心和树一样痛,身体里似有无数愤怒和疼痛的石子猛撞,却无处投掷。我该把石头投向谁?红豆杉躲过了二百五十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却躲不过人的欲望。古老宁静的植物,无论生命多么长久,身材如何高大,在会使用工具的文明人面前,也脆弱单薄。山民们大锯一响,生长了几百上千年的红豆杉,在一分钟内,生命便戛然而止。树木是人类最早的家园,“乐彼之园,爱有树檀”(《诗经·鹤鸣》)。当人类的进化尚处于早期的猿人阶段时,红豆杉已高大葳蕤,是猿人纵跃攀缘、增智栖身的场所。而当人在森林的滋养中野性渐失、理性渐长,林木最大的受益者,却恩将仇报,成为最具杀伤力的凶手。其实在1999年9月,红豆杉就迎来了立法,成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严禁采伐、运输和买卖。但是,自1992年始,八九年间,我国西南红豆杉种群已经遭遇了毁灭性的破坏,分布在滇西横断山区中的三百多万棵红豆杉,绝大部分已被剥皮致死。红豆杉,也叫紫杉,国际公认的濒危树种,对生长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世界红豆杉储量的一半,分布在我国的云贵、江浙、广西、福建等地,西北也有少量分布。春天来了,这里的红豆杉却躺在血泊里,永远看不到了。动物学家迈克·米兰曾经说过,保护大兀鹰及其同属,并不在于我们多么需要大兀鹰,而在于拯救它们,需要人类必要的品质,因为我们正需要这些品质,来拯救我们自己。是的,和红豆杉一样亟待拯救的,还有人类自身的品性。(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以“那首著名的古诗”引入,并结合王维《相思》具体诗句来表达对初见红豆杉的欣喜,为下文情感变化作铺垫。B.文章耗费大量笔墨描写红豆杉产业加工过程,反复强调每一阶段的价格变化,旨在揭露资本侵蚀下人心的腐化与变异。C.文章援引《诗经·鹤鸣》中的诗篇原文,在朴实的叙述中增添古典文化元素,意在描绘一幅自然和谐的原始生态图景。D.文章引用《南方周末》

5消息报道,以新闻的典型性凸显出红豆杉命运之不幸,也使得作者的悲愤之感来得合情合理。7.关于文中谋篇布局的相关写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中善用相差巨大的数据造成对比效果,如“几百上千年”与“一分钟内”等,目的是表现自然物种的脆弱特性与人类群体的欲壑难填。B.文章对红豆杉被伐事件的记述来源于他人转述,以“大学同学”之口向“我”诉说,使文段叙述风格冷峻真实,侧面突出村民的残暴与疯狂。C.文章对红豆杉的外形进行了多种色彩复合描绘,而着笔树干由红变黑、树叶由绿转黄,则是在自然形态变化的背后暗指其凋零殆尽的命运。D.文章最后两段语言表达简朴凝练,以动物学家迈克·米兰的话与作者的总结感叹收束全文,使结尾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含蓄隽永之感。8.作者的这篇文章入选杂志时在栏目中被称为“生态散文”,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简要分析。9.通常而言,对事物的科普说明应放在文章的开头,但本文在谈论红豆杉时,却在接近结尾处才对其进行科普说明。文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能否放在开头?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阐发蕴奥,聿著方书,此其立言也。(节选自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华序》)材料二:甄权,许州扶沟人。以母病,与弟立言究习方书,遂为高医。仕隋为秘书省正字,称疾免。鲁州刺史库狄嵚风痹不得挽弓,权使彀矢向堋立,针其肩隅,一进,曰:“可以射矣。”果如言。贞观中,权已百岁,太宗幸其舍,视饮食,访逮其术,擢朝散大夫,赐几杖衣服。寻卒,年一百三岁。所撰《脉经》《针方》《明堂》等图传于时。立言仕为太常丞。杜淹苦流肿,帝遣视,曰:“去此十日,午漏上,且死。”如之。有道人心腹懑烦弥二岁,诊曰:“腹有蛊,误食发而然。”令饵雄黄一剂,少选,吐一蛇如拇,无目,烧之有发气,乃愈。许胤宗仕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王太后病风不能言,脉沉难对,医家告术穷。胤宗曰:“饵液不可进。”即以黄耆、防风煮汤数十斛,置床下,气如雾,熏薄之,是夕语。擢义兴太守。武德初,累进散骑侍郎。关中多骨蒸疾,转相染,得者皆死,胤宗疗视必愈。或劝其著书贻后世者,答曰:“

6医特意耳,思虑精则得之。脉之候幽而难明,吾意所解,口莫能宣也。古之上医,要在视脉,病乃可识。病与药值,唯用一物攻之,气纯而愈速。今之人不善为脉,以情度病,多其物以幸有功,譬猎不知兔,广络原野,冀一人获之,术亦疏矣。一药偶得,它味相制,弗能专力,此难愈之验也。脉之妙处不可传虚著方剂终无益于世此吾所以不著书也。”卒年七十余。(节选自《新唐书·方技列传》,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脉A之B妙C处D不E可F传G虚H著I方J剂K终L无M益N于0世P此Q吾R所S以T不U著V书W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寻”意为“不久”,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中的“寻”的含义相同。B.“太常丞”是太常寺的重要官员,太常寺是古代封建王朝专门设立以掌管礼乐的官署。C.“陈”指南朝最后一个朝代,以《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作者一族的姓氏作为国号。D.“关中”,地名,指“四关”之内,易守难攻,例如《过秦论》中“关中之固,金城千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甄权妙手回春,诊疗手法娴熟。鲁州刺史库狄嵌受风寒侵袭,肢体僵硬无法拉弓,甄权让他使劲持弓而立,仅仅施了一次针法,便霍然而愈。B.甄立言医术高超,观察由表及里。他奉皇帝之命去为杜淹诊视,准确预测了其寿命期限。道人受疑难症困扰许久,他随即精简施治,药到病除。C.许胤宗救死扶伤,思维灵活通达。王太后中风麻痹,无法正常饮药,他创新诊治疗法开展治疗。关中瘟疫肆虐下他不畏传染风险,积极救助。D.许胤宗擅长脉学,态度务实严谨。他主张治病要寻其根源,精思专意。他认为脉象复杂,仅靠文字难以正确完整传意,因此拒绝为后世著书。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权已百岁,太宗幸其舍,视饮食,访逮其术,擢朝散大夫,赐几杖衣服。(2)今之人不善为脉,以情度病,多其物以幸有功,譬猎不知兔,广络原野,冀一人获之,术亦疏矣。14.结合材料二中的人物事迹,谈谈他们如何综合体现材料一中清代医学家叶桂“立德”“立功”“立言”的良医标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曲子,完成下面小题。劝农①(节选)汤显祖

7【排歌】红杏深花,菖蒲浅芽。春畴渐暖年华。竹篱茅舍酒旗儿叉。雨过炊烟一缕斜。提壶叫,布谷喳。行看几日免排衙②。休头踏③,省喧哗,怕惊他林外野人家。【八声甘州】平原麦洒,翠波摇翦翦,绿畴如画。如酥嫩雨,绕塍春色藞苴④。趁江南土疏田脉佳。怕人户们抛荒力不加。还怕,有那无头官事,误了你好生涯。【注】①《劝农》选自《牡丹亭》,主要描写了南安太守、杜丽娘之父杜宝下乡劝农的场景。劝农,古代官员春季到地方巡视、劝课农桑的一种文化活动。②排衙:长官排列仪仗,接受属员的参谒,坐堂办事。③头踏:古代官员出行时排在前面的仪仗队。④藞苴(lǎjū):阑珊,衰减。15.下列对这首曲子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炊烟一缕斜”侧写竹篱茅舍的酒旗迎风轻扬,宁静安详而富有人情味。B.绿色的田野如诗如画,细雨如酥飘洒,宛如一片太平世界的桃源乐土。C.曲中写下乡官员担心农民不够勤奋卖力,名为“劝农”,实为“误农”。D.本曲写春和景明劝农图景,从剧情顺序来看,应在《游园(【皂罗袍】)》之前。16.汤显祖是一位善于描摹自然剧作家,本曲的内容与《游园(【皂罗袍】)》都有大量描绘自然的笔墨,其描写内容与创作意图上有何区别?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对君主提出了“十思”的具体要求,其中,以江海河流为喻的一句是“____________”,与成语“网开一面”有关的一句是“____________”。(2)王维的《山居秋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表达自己隐居山林的愿望。(3)古诗词在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思时经常以“窗”为视角,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场与贫困的廛战,在神州大地上决出了胜负。通过百年的奋斗,千年梦想圆于今朝。这是一个①的数字。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连续7年每年减贫规模都在1000万人以上,这意味着每月脱贫要达到近100万人,每分钟脱贫约20人。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世所罕见。这是一段②的征程。从大兴安岭到秦巴山区,从黄土高坡到云贵高原,从武夷山区到乌蒙山区,从大别山区到吕梁山区,“哪里有贫困,哪里就是主战场”。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纵然高山阻断、大河阻隔,脱贫攻坚的号角响彻大江南北。

8这是一种③的记忆。最难走的是上坡路,最关键的是最后一程。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冲刺关头,为什么执着地向贫困堡垒一次又一次冲锋?为什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反而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使命担当。广衰的神州大地上,村子里有了第一座厕所,穷乡僻壤建起了产业园,闭塞的山区驶来了高铁……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奋斗故事,一次次翻天覆地的生活蝶变——成为“人类历史最伟大事件之一”的生动注脚。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蜀国是一个什么国家?此前,许多人认为,秦并蜀之前为古蜀王国的传说时代,甚至有人断言古蜀国并不存在。后来,根据《华阳国志》对古蜀历史记载以及甲骨文里的线索,①。在考古人员看来,广汉三星堆的考古发掘填补了早期巴蜀文化的空白。有专家学者在相隔千里的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找到了古蜀国和中原地区商文明的关联线索。在甲骨文中经常出现一个字,上面形似眼睛,下面类似虫子,经过识读和研究,很多学者认为这就是古蜀国的“蜀”,表明当时中原地区跟巴蜀地区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但是,目前,甲骨文中对于“蜀”字的解读,②。另外一种观点认为,甲骨文中被识读为“蜀”的这个字跟古蜀国的“蜀”没有关系,更非指四川的蜀地,其代表的是其他地区。在记录中国古代神话的《山海经》里,有屹立于东方和西方的“扶桑”“若木”神树。三星堆的巨大青铜神树,把古代中国“宇宙神树”展现出来,成了远古神话最直观的“实物样本”,完美诠释了千载传唱的关于“神树”“十日”和“太阳鸟”的美丽传说。三星堆一号坑出土的金杖,上有鸟、弓箭、鱼、戴冠人头像的图案。考古学家认为,③,可能与传说中的古蜀王——鱼凫王有关。不仅三星堆金杖、金面具、青铜人像等在黄河流域鲜见,而且与埃及、西亚、亚洲等地区的出土文物上的图腾判然有别。由此可见古蜀王国对“众神”极具想象力的艺术表达。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1.若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三星堆的巨大青铜神树,直观展现了古代中国神话中的‘宇宙神树’,完美诠释了关于‘神树’‘十日’和‘太阳鸟’的美丽传说”,与原文相比,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91926年,鲁迅创作了小说《孤独者》,小说主人公魏连受以逃避的方式活在自我的世界中,黯然神伤地品味孤独。这个故事表明,当时的中国远不具备让青年人作为自由个体服务于社会的环境。1950年,电影《和平保卫者》问世,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国内残余势力与国际不安定因素,主人公沈营长面对来之不易的胜利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继续拿起武器守卫珍贵的和平。2022年,励志歌曲《孤勇者》走红,一句“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以平凡英雄、背后英雄的角度,还原出生活中千千万万个并非正统意义中的无名英雄形象。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及“国之大者”。他指出,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国之大者”可能不一定是某个人,可能是某个群体,也可能是某种意识,某种担当。你如何理解“国之大者”的内涵?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理解和感悟。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