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内江六中2022—2023学年(下)高2024届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8分)1.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威权在上,事皆亲决”。成祖时“奏章皆亲览,不假手他人”。宣宗时始有票拟之制,“凡有大事皆与群臣商议,面决可否”。宪宗以后“帝渐疏于政事”,于是票拟、廷议、廷推等决策方式日益重要,并演变成制度。这反映了()A.制度建设服从皇权需要B.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C.内阁大臣代行丞相职权D.决策方式发生根本变化2.明宣宗时期,督抚在一些省份已经成为常驻官员,深度介入到地方的各项管理事务之中。此后,督抚从最初仅发挥监察职能逐渐演变为拥有地方军政大权的巡抚,继而成为统领数省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督抚职能的演变A.表明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B.弱化了朝廷对官僚机构的控制C.改善了地方的行政管理体制D.进一步健全了明朝的中央官制3.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家训发展的鼎盛期。下表是部分家训内容,由此可知,明清家训()(明)林希元《林次崖家训》凡遇荒年,租税要从宽减,或免之,或缓之。无大过失,不得辄起田召佃。(明)庞尚鹏《庞氏家训》租谷上仓,除供岁用及差役外,每年仅存十分之二,围封积贮,以备凶荒。(清)蒋伊《蒋氏家训》子孙中有大贤者.更能推我之所未尽,救贫济乏、养老育婴,种种善果,天必佑之。A.承担部分灾害教育功能B.深受天人感应思想影响C.完善了社会的救助体系D.弱化封建租佃依附关系4.雍正十年(1732年),颁军机处印信。军机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即所谓“无专官”。军机大臣下设军机章京,其人员从六部员司和内阁中书中选取。上谕撰拟,先令军机章京草拟,由军机大臣过目后进呈给皇帝。这反映了雍正时期A.封建官僚体系日益完备B.中央决策程序随意混乱C.中枢机构实现权力制衡D.君主专制政体得以强化5.
1明清时期,四川潼川、顺庆等府“墙下种桑,宅内养蚕以为常业”。成都平原的新津“邑人业烟草者甚多,良田熟地种之殆遍”。隆昌、荣昌一带“比户皆绩”所产夏布“富商大贾购贩京华,远逮各省”。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A东西部生产力水平日趋均衡B.商品生产区域化发展趋势C.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D.市镇经济制约了农业发展6.中国手工业者自唐宋以来就有行帮,它不是维护劳动者利益的组织,而是封建国家强加于手工业者的一种编制。到了明清时期,行帮已成为手工业者长期习惯了的组织,因而具有更大的约束力。按照行帮的规定,原料分配、产品规格、学徒帮工的人数、销售的市场和产品的价格都要受到限制。由此可见明清时期()A.新的生产方式发展存在阻力B.缺少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C.手工业的管理制度相对完善D.封建国家垄断手工业市场7.明朝在产银地区开设银场,征收银课;民间私采也很多,“严禁不能止”;还从对外贸易中流入白银,万历时,仅西班牙银币年人数百万元。但市场上白银流通仍显得紧张,“天下之民皇皇以匮乏为虑者,非布帛五谷不足也,银不足耳”。这反映出()A.政府赋役征银导致白银流通不足B.政府严禁开采导致白银供应不足C.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白银需求增大D.中外贸易发展导致白银需求增大8.“明成祖朱棣时期,扩建了元代大运河的副线……南北间的商业贸易也在京师和大运河的发展下带动起来了。长江流域和其他南方地区的商业同样获得了发展。例如,当时徽商遍布天下,他们从事各种生意,如贩卖瓷都景德镇的瓷器、各地的茶叶和丝绸、食盐、木材以及食品等等。”对此,下列选项理解正确的是()A.政治中心转移带动了长途贸易发展B.南方经济对北方的依赖程度加深C.大运河发展是商帮形成的直接原因D.商业发展导致了自然经济的瓦解9.雍正年间,朝廷颁旨同意两广总督严禁海运的奏请。海运贩茶至暹罗的福州民间商人立即向闽海关衙门呈明其利益诉求,表示不愿封海。朝廷认为“暹罗(泰国)等国入贡有年……骤见禁止,势必心生疑惧”,如果停止海运,“无业穷民,转致无从约束”,裁定“仿照旧例,准其装运出洋”。上述情况表明A.清朝从雍正开始逐步放弃海禁政策B.清朝曾经短暂地实行所谓对外开放C.民间出洋从事海外贸易成为普遍现象D.雍正时期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10.据统计,清朝乾隆年间,整个长江水系粮食运输量年平均至少在1850万石以上,而安徽仅为100万石,只占总量的5%。其中,铜陵县“壤地偏小,无物产之饶,其民自农亩外,无商于四方者,故岁常不舒,即名巨家亦无厚蓄”;怀宁县“民但知服田力穑,不为商贾淫巧末作以取奇赢”。据此可知,当时安徽地区()
2A.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B.社会逐利风气盛行导致道德沦丧C.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形成D.商品经济发展存在诸多制约因素11.乾隆时代,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均有许多成绩。但马戛尔尼访华团成员约翰·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中写道:“生活在水上的悲惨大清国人一向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乐于以任何食物为食,即使是腐烂了的也不放过。”以上现象说明()A.外人有意贬损中国B.地方官员贪污腐败C.社会风气日趋败坏D.康乾盛世隐藏危机12.明末清初,儒家群体中出现了一种明显的趋势,即越来越多的儒者强调省察改过的道德实践,伴随这一趋势的一个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儒家修身日记的大量涌现。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儒家学者()A.深受“程朱理学”影响B.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C.背离唯心主义哲学思想D.抛弃了传统义利观念13.明清时期,部分书院强调“实学”“实事”“实行”“实习”,要求学生学习农学、谷粮、水利等内容并付诸实践;书院教育内容上不仅引入了自然科学方面的教材,社会科学方面也日益增多。这反映了当时()A.官方教育机构逐步发展完善B.政府提倡“经世致用”思想C.教育呈现科学和务实的学风D.书院是研习西学的主要场所14.如图是明朝徐渭(1521年—1593年)的《山水图》。画面的近景是陂陀的山石,其上种有数株杂木,杂木的叶子有的已凋零;中景是空荡荡的水域,一人头戴斗笠,在船上垂钓;远景是低缓的山峦。据此可知,该画()A.开启文人画的先河B.强调以形写神C.注重对意境的追求D.手法灵活多变15.明中后期,大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工匠制作的文玩愈为世人所看重。之前多由匠人担任的造印者,现则多为文人担任,一些文人还成为了职业印人。这一变化反映出()
3A.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B.市民文化主导了社会思潮的方向C.文化知识得到进一步普及D.思想解放推动士人逐利之风盛行16.康熙后期,以“御纂”的名义,令臣下汇编朱熹论学精义为《朱子全书》,又编写了大批体现理学思想的解经、注经著作。为表示对朱熹的尊崇,康熙专门下令将其牌位由祭祀孔庙的历代“先贤”中抬出,列入正殿的孔门弟子“十贤”之后。这些做法()A.承续了传统主流文化B.推动了主流思想的转型C.改变了重视经学局面D.改变了官修史书的书写17.1841-1849年,清政府的主要收入地丁银陡增,数额达330多万两,民众的负担增加好几倍,各地“抗捐抗税”事件频繁发生,尤以两广、湖南等地区严重。据此可知当时A.列强入侵激化阶级矛盾B.外来物种促进南方开发C.尝试近代化致耗资巨大D.西方民主观念得到传播18.《天津条约》签订后,咸丰帝认为“驻京一节,为患最巨,断难准行。”强调外国公使驻京是只准暂住,而且“一切跪拜礼节,悉遵中国制度,不得携带眷属”。甚至不惜以“全免关税、开放鸦片烟禁”等“大皇帝新恩惠”来换取取消该条款,这表明清政府A.极力地维护朝贡贸易体制B.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C.固守儒家礼仪和华夷观念D.试图抵制东交民巷驻军19.满清入关以来,督抚多由满洲贵族担任。19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汉人督抚逐渐增多,同治以后,清朝形成了汉族大臣握有东南各省督抚大权的政治格局。这一现象说明晚清政府()A.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变化B.选官制度的近代化C.新的阶级力量迅速崛起D.权力结构发生变动20.1874年,上海江海关税务司胡礼德(F.E.Wright)拟定了中国第一个海关检疫章程,规定来自海外疫区的洋船必须接受海关医官检查,合格后方可卸货和让旅客下船,违规者交由其所属国处置。该章程经总理衙门核准后颁行各口岸。该时期中国的海关检疫()A.导致中国丧失海关主权B.体现出半殖民地的色彩C.降低了上海的经贸地位D.保障了中国的卫生安全2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申报》刊文:“近年日本兵制虽然也取法泰西,然二十余年来从未有战争之事……而知我中国南北洋水师兵舰不少于日人……加以叶聂两军门所统陆勇去岁辽阳之捷,所向无前,使与日人从事疆场,正不知鹿死谁手?”这一舆论的出现A.反映了中国民族意识的真正觉醒B.缺乏对本国国情的正确把握C.基于政治近代化取得的较大成效D.说明“天朝上国”观念依然盛行22.
4光绪27年(1901年)“北京议定书”要求惩办“首祸诸臣”:“庄亲王赐死,端郡王发配新疆终生监禁,毓贤被处决,董将军革职,已死的刚毅、徐桐、李秉衡身后受辱,夺回原官。各省共119名官员受到了从死刑到申斥不同程度的惩罚”。上述惩罚可能是基于他们A.支持过太平天国反击侵略B.反对列强在华投资设厂C.参与或纵容民众反帝运动D.极力反对光绪维新变法23.1903年,《湖北学生界》杂志刊登《痛黑暗世界》,指出“十九世纪之腥风血雨”,已“自大西洋移至太平洋,而演地球上空前绝后之悲惨剧”,中国人应当“奋身跳入二十世纪之新舞台,掷头颅,酒鲜血,以求子孙之立足地者也”。这反映出()A.反对君主专制成为时代呼声B.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紧迫感C.湖北学生引领救亡图存浪潮D.揖美追欧思潮的反思与退却24.下表是清末民初外务(交)部的人事来源构成概况,据此可知()途径章京考选驻外使馆同文馆与译学馆留学生举贡考试其他合计人数68154579224233比例29.18%6.44%19.31%33.91%9.44%1.72%100%A.中国外交人才选拔重务实B.清末“新政”的效果显著C.传统科举选士制度已瓦解D.外务部逐渐居六部之首25.1911年11月18日,天津《大公报》主笔唐祖绳发表《论今日政体上之解决》,提出将中国建成中华联邦帝国,即在保留清帝的基础上承认各省为自主自治的联邦,由各联邦公举代表到北京组织国会,编订宪法,组建政府,外交、军事、财政、交通等要务均由国会议决,交政府执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A.政体走向受到关注B.南北议和尚未形成C.君主专制依然盛行D.共和观念难以推行26.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对外宣言书》首先在官方文书中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这表明当时()A.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清晰B.三民主义已成普遍共识C.现代民族主义的开始形成D.民族平等理念走向成熟27.下表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中国部分进出口商品的关税变化情况。这一情况反映出()货物新税率较旧税率
5进出口旧税率新税率(%)(%)增(+)减(—)进口棉花24.195.56—18.63棉纱13.385.56—7.82二等白洋布32.536.95—25.58六种毛织品平均45936.95—38.98出口各种茶叶平均30.891287—18.02湖丝9.433.97—5.46丝织品3.114.17+1.06土布7.372.74—4.63A.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要求B.英国拥有条约体系中的绝对霸权C.民众生活质量得到一定提高D.近代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28.近代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在中国通商口岸进行商业活动。西方人由于语言不通,“一切事物惟华籍买办是赖”。在交往中买办们逐步学会了办企业的新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并在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财富后,不去买田置地,而去投资近代企业。这一状况()A.推动传统经济模式转型B.导致了小农经济彻底地瓦解C.有利了民族工业的产生D.表明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29.据不完全统计,从1895年到1913年,创办的民族工矿企业总计549家,资本总额达120369000元,比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民族企业的数量增加三倍多,资本总额约增长五倍。这主要得益于()A.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B.中国民族工业竞争力增强C.清政府工商政策的调整D.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30.
6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组织摘译的《各国律例》不仅部分翻译了瑞士滑达尔所著的《国际法》,还创造了关于西方政治体制诸如“律好司”(上院)、“甘文好司区主院)厂“巴厘满”(议会)等一些新鲜词汇。这说明,《各国律例》()A.全面介绍了西方的政治法律B.为国人引入了近代意识C.旨在服务于现实战争的需要D.瓦解了清廷天朝上国观念31.面对时局,晚清思想家冯桂芬痛感中国“不知夷”,认为对西方国家要“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自强之道,实在乎是”。最终提出了“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这一主张A.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B.加剧了与顽固派的矛盾C.强化了传统的文化心理D.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32.康有为在写给光绪帝的奏折中认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他指出,开国会、立宪法、行民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有的,《周礼》中的“三询”、《尚书》中的“谋及卿士,谋及庶人”就是君主立宪的本原形态。这表明康有为()A.要求废除旧法创立新制B.注重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合C.托古改制减少变法阻力D.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52分)二、非选择题(共52分)(一)必考题:共37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及以后诸帝放弃元朝凭借边疆向外扩展的做法,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朱元璋分封的诸子大都遣镇北方,前朝重北轻南的治边传统仍被明朝继承。为防范“北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以强硬的军事手段应对北方游牧势力。明朝对南部边疆也未放弃经营。在南部蛮夷地区大量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卫所军士有军籍,携带家眷子女,世代相继为军户。军士中大部分参加屯田,小部分驻防。在南部边疆各省,郡县、卫所互为表里,施政则相辅相制。卫所主要安置在农业地区及形胜险要之处,遂形成大规模的军事性质的移民浪潮,稚动了卫所地区社会的发展。在设置卫所以外蛮夷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总体上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制。——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视塞防,然而两次鸦片战争的接连失败让清政府感受到了来自海洋的威胁。“中国的前线不再是长城或甘肃的玉门关了,而是在广州和上海了。”古代传统王朝以一种“天朝上国”姿态,与周边国家建立了广泛的朝贡宗藩关系。但是近代以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殖民主义列强接踵而至,不仅侵犯中国,而且持续蚕食清王朝周边藩属国的领土。……在19
7世纪后半叶中国面临空前的边疆危机和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下,清朝主要采取了保藩固圉和以夷制夷等应对方略,但其均未能挽救当时中国的边疆危机。——摘编自衣长春、黄韶海《论晚清边疆危机及应对方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对南北边疆治理的不同措施并分析其积极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边疆管理遇到的新问题并分析清廷难以应对边疆危机的原因。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世界近代史的潮流下,与明朝政权的内敛和保守不同,明朝民间长期具有朝外走的内在驱动力。在明朝民众的积极拼搏下,明代中国处于全球经济早期一体化的核心位置。但明朝的这一经济优势并未被纳入政治视野之中。简单来说,如果说明朝有两只脚,经济的一只脚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而政治的另一只脚却远远地落在了后面。——摘编自赵现海《十字路口的明朝》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有关明朝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表述清晰。)(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在35、36两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有多做,则按所做第一题计分。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镇压太平天国和经办洋务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款项由地方自行支配,而未向朝廷“奏销”。朝廷虽多次谕令各省奏报,但收效甚微。1906年,传统的户部和1903年新设的财政处被合并为度支部。1909年初,朝廷颁布《度支部清理财政章程》,在度支部设立清理财政处,各省设立清理财政局,作为中央与地方专门负责清理财政的管理机构,并由度支部向各省派出监理官,以加强督促管理。此后,各省先后编辑、完成了《财政说明书》,详细统计了各省收入的田赋、漕粮、盐课、关税等款项和支出的廉俸、军饷、教育、巡警等款项。各省财政经过爬梳整理,渐有眉目。1911年,清廷又依据《试办全国预算暂行章程》,编制出了各省和全国的预算。由于财政赤字大幅上升,朝廷在核定预算时,对地方支出大幅核减,督抚纷纷“致电反对”。——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清理财政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清理财政的影响。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张居正,明朝中后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隆庆六年(1572年)至万历十年(1582
8年)间担任内阁首辅,曾上奏《辛未会试程策》,阐述他的治国思想,成为其日后在万历年间改革的蓝本。他主张国家治理“随时制宜”,强调为国立政,首要在于“安民”。他既主张皇帝必须重新树立朝廷的权威与君主之威,又强调严厉整肃群臣的贪腐怠政。他主张官员的任用或罢免、奖赏与惩罚,应重视其实才与政绩,不为资历资格所限。对于边患侵扰问题,他提出了加强武备、整顿边防、奖励军功、转弱为强的战略。在张居正着手改革的时代,清除官场积弊,官员怠政、腐败等问题得到改善,使得万历年间的政府行政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破格启用大批人才,解决了明朝选拔官员的负面危害,改革卓有成效,促进了“万历中兴”形成。——摘编自李天石《张居正行政伦理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居正的治国思想。(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居正的治国思想。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