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

浙江省嘉兴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

ID:83487567

大小:959.24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3-07-06

上传者:老李
浙江省嘉兴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浙江省嘉兴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浙江省嘉兴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浙江省嘉兴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浙江省嘉兴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浙江省嘉兴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浙江省嘉兴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浙江省嘉兴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浙江省嘉兴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浙江省嘉兴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浙江省嘉兴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嘉兴市2022~2023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说明:1.本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2.选择题的答案应填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应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答案做在本试题卷上无效。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2022年10月,浙江省海盐县村民捐献了一批当地出土的史前文物(下图),有石钺、陶豆等。这些文物最有可能属于()A.仰韶文化B.龙山文化C.良渚文化D.商周文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浙江省海盐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文化位于长江下游地区,在今浙江杭州附近,C项正确;仰韶文化在黄河流域,排除A项;龙山文化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排除B项;商周文化主要在黄河流域,排除D项。故选C项。2.战国时期,李斯上书秦王嬴政:“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材料主要反映李斯劝诫秦王()A.奖励耕战B.广纳贤才C.整顿吏治D.尊奉法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可知驱逐宾客对国家不利,主要反映李斯劝诫秦王要广纳贤才,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奖励耕战,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招揽人才,不是整顿吏治,排除C项;李斯的主张未涉及法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13.古代中国是农耕文明大国,农业技术和耕作方式长期领先世界。下列项中,不能体现中国古代农业成就的是()A.《农书》B.《农政全书》C.《齐民要术》D.《神农本草经》【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古代的药物学著作,D项正确;《农书》是元朝王祯的农学著作,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农政全书》是明朝徐光启的农学著作,不符题意,排除B项;《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的农学的著作,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4.隋朝盛极一时,虽短命而亡,但影响深远。下列制度属于隋朝开创的是()A.科举制B.三公九卿制C.租庸调制D.奏折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隋朝以前采用的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制度导致出身寒门的普通人无法步入仕途,隋朝开始改为科举制,使得任何参加者都有成为官吏的机会,A项正确;秦朝的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租庸调制是唐朝时实行的赋税制度,奏折制度是清朝高级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的文书制度,排除BCD项;故选A项。5.16世纪末,一位意大利传教士来到中国,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被称为“科学家传教士”。他是()A.克林德B.利玛窦C.欧几里德D.马可·波罗【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从明朝后期起,以意大利人利玛窦为代表的欧洲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B项正确;克林德是1900年的德国驻华公使,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欧几里德被誉为“几何学之父”的古希腊着名数学家,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马可·波罗是意大利旅行家、商人,代表作品有《马可·波罗游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6.“第七款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自行防守。使馆界线于附件之图上标明如后……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上述内容摘自()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D

2【解析】【详解】由材料“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可知,允许外国列强派兵保护使馆。根据所学知识,《辛丑条约》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允许各国派兵保护,D项正确;《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都没有允许西方列强派兵保护本国使馆的内容,排除ABC项。故选D项。7.2014年,全国人大以立法形式将每年12月13日确立为国家公祭日。下列历史事件,与国家公祭日设立密切相关的是()A台湾被割让B.大革命失败C.南京大屠杀D.汶川大地震【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南京大屠杀是1937年12月至1938年日本在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在华中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中国平民和被俘士兵被集体枪杀、焚烧、活埋以及用其他方法处死者,达30万人以上,故将每年12月13日确立为国家公祭日,C项正确;台湾被割让与设立国家公祭日无关,排除A项;大革命失败与设立国家公祭日无关,排除B项;汶川大地震是2008年5月12日,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土地对于农民群众和中国革命的重要性。下图所示土地改革实施于()A.国统区B.农村革命根据地C.解放区D.敌后抗日根据地【答案】C【解析】

3【详解】依据图片中“中国土地法大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各解放区掀起了土地改革群众运动,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C项正确;国统区、农村革命根据地、敌后抗日根据地错误,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9.“新生的人民政权能不能站得住脚,中国共产党能不能管好国家,这在相当一部分群众中仍是一个疑问,……面对复杂形势和种种考验,党采取一系列积极政策措施来巩固人民政权。”这些措施包括()①剿匪镇反②土地改革③稳定物价④抗美援朝A.①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新生的人民政权能不能站得住脚,中国共产党能不能管好国家,这在相当一部分群众中仍是一个疑问,……面对复杂形势和种种考验,党采取一系列积极政策措施来巩固人民政权。”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时,人民解放战争尚未完全结束,国民党还有上百万军队在华南、西南一带负隅顽抗,威胁人民政权。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同时在新解放区进行大规模的剿匪作战;蒋介石败退台湾时,在祖国大陆留下大批反革命分子,继续进行种种破坏活动,为巩固人民政权,全国大张旗鼓地镇压反革命运动,①正确;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广大的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为此进行了土地改革,②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财经困难,投机商人乘机兴风作浪。为平抑物价,稳定市场,安定人心,经过“银元之战”“米棉之战”,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稳定,人民政府赢得人民的信任,③正确;1950年夏,朝鲜内战爆发。美国以武力干涉朝鲜内政,不久又组成一支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侵略朝鲜。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在此形势下,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出兵援助,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④正确。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10.周恩来在参加某次重要外交活动时说:“(我们)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下列各项与此次活动直接相关的是()A.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B.中印历史遗留问题完成谈判C.为中国与亚非国家进一步开展友好合作创造了条件D.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答案】C【解析】

4【详解】根据材料“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中国参加了万隆会议,在会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这次会议为中国与亚非国家进一步开展友好合作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日内瓦会议上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排除A项;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中印历史遗留问题完成谈判,排除B项;1971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排除D项。故选C项。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1.《中华文明史》写道:“这种体制能够把政权和族权乃至神权巧妙地结合起来,既能保证中央和地方政权的巩固,又能够照顾到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这种体制”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政权和族权乃至神权巧妙地结合”且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制度下,周王根据血缘远近关系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派地方,授予他们官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中央)对地方政权的控制,这些宗亲和功臣及其后代长住地方,依赖族权乃至神权来统治地方,熟悉与照顾地方情况,B项正确;材料强调”既能保证中央和地方政权的巩固,又能够照顾到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而非宗法制度下的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排除A项;郡县制体制下,没有“政权和族权乃至神权巧妙地结合”这一特点,排除C项;行省制体制下,中央委派的官员是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的事务,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2.“西汉有一百零八个郡国一级政区,由中央直接管理似乎鞭长莫及。”为此,汉朝采取的重要措施是()A.设置中朝B.实施察举制C.设立刺史D.颁布“推恩令”【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材料“西汉有一百零八个郡国一级政区,由中央直接管理似乎鞭长莫及”可知该制度解决的是地方管理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设立刺史制度,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巡视监察,C项正确;汉武帝为加强皇权,权削弱丞相的权力,设置中朝,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察举制是官吏选拔制度,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颁布“推恩令”,是为了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3.《宋书》记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这说明九品中正制()A.是对察举制的全面突破B.以“人才优劣”作为选官标准C.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D.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5【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中国家设中正官,把人才分为上下九等,以“人才优劣”作为选官标准,不按出身门第,B项正确;材料只是涉及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而未涉及其他方面,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强调九品中正制以“人才优劣”作为选官标准,而未涉及其作用,排除C项;D项是九品中正制后期的状况,但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4.根据下图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是()A.夏商周时期B.三国时期C.南北朝时期D.辽宋夏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长安、邺城、建康曾三分天下,符合材料中的图示信息,故该图反映的是南北朝时期,C项正确;A、B、D不符合图示信息,排除A、B、D项。故选C项。15.元朝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元朝对东北地区的管辖方式是()A.行省管辖B.宣政院管辖C.宣慰司管辖D.理藩院管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元朝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根据所学知识在东北地区采取的管辖方式是实行行省制,A项正确;元朝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排除B项;元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地区设置了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具体地实施着元中央和宣政院的各项职能,排除C项;理藩院是清朝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排除D项。故选A项。16.“道德的普遍原则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人们可以通过清除心中诸如物欲之类的蒙蔽……来理解认识道德的普遍原则。”与这一思想契合的是()

6A.“致良知”B.“格物致知”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道德的普遍原则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人们可以通过清除心中诸如物欲之类的蒙蔽……来理解认识道德的普遍原则。”属于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A项正确;“格物致知”主旨是通过实践这种方式达到对事物的认识,排除B项;C项属于顾炎武的思想,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排除C项;D项属于北宋五子之一的张载的思想,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7.洪武二十六年,明政府官方所记税粮数为米24729450石,麦4712900石,当年岁入粮数超出元朝大德三年之数2.5倍。某同学对此历史现象进行研究,下列项中应列入其研究范畴的有()①征税税率②朝贡贸易③人口数量④粮食生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某同学对洪武二十六年岁入粮数超出元朝大德三年之数2.5倍这一历史现象进行探究,应列入其研究范畴的有①征税税率、③人口数量、④粮食生产,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朝贡贸易指的是中国政府准许外国使节在进贡的前提下,随所乘船舶、车马携带商货来中国进行的贸易,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18.“洋务派宣称,由封建统治者进行某些枝节的改革可以臻中国于富强。维新派认为,中国的富强有赖于根本的改造,但这种改造不必须采取暴力的手段。革命派坚信,只有推翻封建统治,才能改造中国,挽救中国的危亡。”上述材料反映的时代主题是()A.富强B.改良C.革命D.救亡【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洋务派主张通过改革使中国富强,维新派主张对中国社会进行根本改造以实现富强,革命派则主张推翻封建统治以挽救中国危亡。联系所学知识,在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三者都表达了通过改革或革命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D项正确;“富强”的前提是民族独立,没有民族独立的富强是不存在的,排除A项;“改良”在中国近代社会是行不通的,其不可能成为时代主题,排除B项;“革命”只符合革命派的思想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19.下图为辛亥革命后清政府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方框处最有可能采用的纪年方式是()

7A.千支纪年B.年号纪年C.民国纪年D.公元纪年【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清帝逊位诏书》及所学知识其中用大清宣统的方式纪年,宣统是清帝溥仪的年号,所以采用的是年号纪年,B项正确;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的纪念方式没有体现天干地支,天干地支纪年法应为辛亥年,排除A项;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没有体现民国纪年,民国纪年应为民国元年,排除C项;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没有体现公元纪年,公元纪年应为1912年,排除D项。故选B项。20.据统计,1905年中国新学堂已达8277所,学生为258873名,另外还有约400所高等专业学校。此时新式学堂大量出现的原因是()A.洋务运动B.清末新政C.预备立宪D.民国创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1905年”并结合所学知识,清政府正在进行新政,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B项正确;1895年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标志洋务运动破产,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要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没有涉及创办新式学堂,排除C项;民国创立于1912年,排除D项。故选B项。21.某历史学家认为,五四运动实际是分为两个部分的。第一部分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从1917年________时就已经开始了。第二部分是1919年5月4日前后的抗议运动。划横线处应为()A.蔡元培到北大当校长B.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C.李大钊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D.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答案】A【解析】【详解】

8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蔡元培在北大推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为五四运动创造了条件,所以文中划线处应为蔡元培到北大当校长,A项正确;1915年12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李大钊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发生在五四运动后,排除C项;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是在1915年,排除D项。故选A项。22.有学者认为,(中共)政治局遵循共产国际在城市中发动罢工、怠工和暴动策略,但毛泽东所采取的“非正统做法”,使他最终取得了共产党采用的所有策略中最大的成功。“非正统做法”是指()A.“城市中心道路”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C.“工农武装割据”D.持久广泛的游击战【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革命失败后,与共产国际强调的城市中心道路不同,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采取“非正统做法”即“工农武装割据”,带领共产党取得了中国革命的成功,C项正确;“城市中心道路”是共产国际强调的正统做法,排除A项;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并非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采取的最成功策略,排除B项;抗日战争时期实行持久广泛的游击战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23.对于灾难深重的中国而言,1937年可谓是多事之秋,但也是中国全面抗战之始。下列发生于这一年的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①卢沟桥事变②洛川会议③八一三事变④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④③D.①④③②【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卢沟桥事变是1937年7月,洛川会议是1937年8月22日至25日,八一三事变是1937年8月13日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是1937年9月,所以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①③②④,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24.在毛泽东创立的革命理论体系中,有两个革命的相互关系被形象地比喻为文章的上下两篇:“两篇文章,上篇与下篇,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坚决地领导民主革命,是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条件。”这“两个革命”是()A.辛亥革命、二次革命B.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C.国民革命、土地革命D.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答案】D【解析】

9【详解】根据材料“坚决地领导民主革命,是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阐述坚决领导民主革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为社会主义革命奠定基础,故这“两个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不是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排除ABC项。故选D项。25.下图为北京郊区1978年和1986年男户主职业占比的情况。与1978年相比,1986年的变化主要得益于()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开展C.农村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与1978年相比,1986年北京郊区从事工商业等方面职业的男户主所占比重大大上升,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土地制度的改革;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改革经济管理体制,使农业生产适应市场需要,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进行多种经营。1986年从事工商业等方面职业的男户主所占比重大大上升正是农村计划经济体制逐渐突破的结果,C项正确;A项时间是1956年,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B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郊区农村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1992年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D项。故选C项。非选择题部分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26小题15分,第27小题20分,共35分)26.中外交流促进了世界文明发展,亦展示了中华文明魅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语皆在《西域传》。——班固《汉书·张骞传》

10材料二瓷器是中国人的发明,但是青花却不是,……(它)是波斯工匠在器物表面绘制生动花纹的钴类染料。了解了波斯人喜好的中国工匠利用自己超凡绝伦的上釉工艺,生产出了深受14世纪波斯市场欢迎的精细瓷器。对于青花瓷的大量需求部分得益于地方宗教的约束。《古兰经》禁止使用金银餐盘的炫富行为,因此青花瓷便成了波斯商人宴客时首选的昂贵餐具。——摘编自卜正明《哈佛中国史·挣扎的帝国》(1)根据材料一,指出张骞“通西域”的目的,并结合所学概述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概括青花瓷在西亚地区流行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元朝彩绘瓷器的创新成果及宋元时期瓷器在中外交流中的地位。【答案】(1)目的: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意义:开辟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使汉朝了解西域的具体情况;促进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2)原因:青花瓷制瓷工艺高超、精细高贵;迎合波斯人喜好;伊斯兰教禁止用金银餐具炫富。成果:青花瓷和釉里红。地位:瓷器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解析】小问1详解】目的:根据材料“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及所学知识可得,张骞“通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意义:根据材料“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及所学知识可得,开辟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根据材料“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其地形”及所学知识可得,使汉朝了解西域的具体情况;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促进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小问2详解】原因:根据材料“瓷器是中国人的发明,但是青花却不是,……(它)是波斯工匠在器物表面绘制生动花纹的钴类染料。了解了波斯人喜好的中国工匠利用自己超凡绝伦的上釉工艺,生产出了深受14世纪波斯市场欢迎的精细瓷器”可得,青花瓷制瓷工艺高超、精细高贵;迎合波斯人喜好;根据材料“《古兰经》禁止使用金银餐盘的炫富行为,因此青花瓷便成了波斯商人宴客时首选的昂贵餐具”及所学知识可得,伊斯兰教禁止用金银餐具炫富。成果: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元朝彩绘瓷器的创新成果是青花瓷和釉里红。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宋元时期瓷器在中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瓷器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27.“改良”和“革命”是历史发展的重要推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在这跌宕起伏的漩涡中,各种矛盾斗争历历在目。19世纪末,这些冲突更加激烈。1898年,清帝国处于历史的转折点:一场成功的改革可能会延缓它的崩溃,而失败只能预示着王朝的覆灭。——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整理材料三可惜,辛亥革命做了一锅夹生饭,而且夹生得很,米是米水是水的,连粥都未熬成。民国的成立,告别皇权世袭而走向共和,但共和对百姓来说是个“画饼”。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整理自马未都《百年辛亥》、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1)概括材料一的主旨。结合所学,指出商鞅变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场改革的名称。并结合所学,阐释这场改革的社会历史背景。(3)说明材料三中“共和对百姓来说是个‘画饼’”的内涵。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另一轨道”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答案】(1)主旨:主张变法。特点: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变法。(2)名称:戊戌变法。社会背景:甲午战败、瓜分狂潮,民族危机严重(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维新思潮兴起,要求通过变法救亡图存。(3)内涵:打着民主共和幌子,行军阀独裁统治之实。理解:示例一:另一轨道: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建立。论据:①建立南京临时政府;②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③实行责任内阁制。示例二:略。(说明:从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其他某一角度理解“另一轨道”,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问1详解】主旨:据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可得主张变法。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变法【小问2详解】名称:根据材料二“1898年”可知戊戌变法。

12社会背景:根据所学知识1895年甲午战争后中国战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严重(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据所学可知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维新思潮兴起,要求通过变法救亡图存。【小问3详解】内涵:根据所学可知,打着民主共和的幌子,行军阀独裁统治之实。理解:根据材料“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可知另一轨道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建立。根据所学可知论据:①建立南京临时政府;②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③实行责任内阁制。

1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