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479099
大小:945.31 KB
页数:9页
时间:2023-07-06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原卷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段考试卷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25分)1.西周时期,“和”与“序”是两种重要的价值追求,《礼记》中说:“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由此可见,西周时期对“和”“序”的追求A.推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B.促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架构C.有助于秩序构建和社会和谐D.反映出官僚政治的基本特点2.从2004年美国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马里兰大学成立,美国孔子学院数量目前已增加到六十多所,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引起重视。这表明A.人类社会的文化最终将走向一致B.中国的和平堀起是不可阻挡的趋势C.优秀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其世界性D.儒家学说需要重新解读其现代意义3.美洲位于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远离欧亚大陆。印第安文明的发展长期处于独立形成、独立发展,与外界尤其是与文明发展较早的欧亚大陆缺乏交流的状况。美洲三大文明之间也几乎没有交流。这种状况导致的后果是A.印第安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B.不可避免地遭受外来的侵扰C.印第安人遭到了种族灭绝D.印第安文明发展相对缓慢4.早在殖民者入侵前,印第安人就创造了灿烂古代文明,但印第安文明大多起源于交通不便的峡谷盆地和高原地区,内部交流较少,发展相对缓慢,在近代以前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这可以用来说明A.美洲各区域间没有交流B.美洲内部间战争频繁C.地理环境影响社会进程D.美洲文明落后于世界5.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在算术、天文学和历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他们的知识传播范围只面向贵族阶层和祭司阶层。当欧洲征服者消灭了贵族阶层和祭司阶层后,当地人很快失去了自己的知识与文化。这说明()A.葡萄牙征服者破坏了美洲文明B.美洲无法创造出辉煌的文明C.两个文明本身具有严重封闭性
1D.文明的传承需要多阶层参与6.在建筑和绘画里,埃及人不考虑有抽象而严格规则的透视法,而古希腊人重视的是一种主观的透视法,希腊画家发明前缩法,不理会审美的客观标准:盾牌本来有其完美的圆形,而观看者看东西是平透视,这圆形就可以随观看者的视点调整。这说明A.古埃及与古希腊文明缺少互动B.激进民主导致了个人主义泛滥C.夸张变形的现代美术逐渐兴起D.艺术审美上富有人文价值取向7.下图左侧为公元前7到前6世纪的希腊雕刻,下侧为古代埃及公元前三千年后期的雕刻,两者在表情和站立姿势等多方面存在明显的相似之处,这可以说明A.古希腊雕刻完全模仿古埃及B.古代雕刻艺术发展非常缓慢C.古希腊与古埃及的文化雷同D.早期文明之间存在一定交流8.在建筑和绘画里,埃及人不考虑有抽象而严格规则的透视法,而古希腊人重视的是一种主观的透视法,希腊画家发明前缩法,不理会审美的客观标准:盾牌本来有其完美的圆形,而观看者看东西是平透视,这圆形就可以随观看者的视点调整。这说明A.古埃及与古希腊文明缺少互动B.激进民主导致了个人主义泛滥C.夸张变形的现代美术逐渐兴起D.艺术审美上富有人文价值取向9.如图是一副从意大利古城出土的马赛克镶嵌画,创作于公元前1世纪早期,描绘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与学生讨论哲学的情境。它反映了A.柏拉图学园开设的主要是哲学课B.文艺复兴借古希腊文化的展现C.古希腊文化在古罗马的传承D.人文主义精神在古罗马的起源10.
2据《曼多撒手抄本》记载,阿兹特克人的学前教育在家中完成,十岁到十五岁进入公共学堂学习,由氏族酋长监督;学校种类多样,主要有平民学堂、女子学堂、贵族神学院、音乐学院以及神庙的修道室等。据此可知阿兹特克人的教育A.以维持社会正常运行为目的B.注重民主、平等意识的灌输C.鼓励人们全面多元发展D.形成了全民参加的体系11.9世纪始,日本形成的大和绘是专供贵族鉴赏和在上层社会中盛行的一种带有浓厚装饰性的艺术;而17世纪开始兴起的浮世绘则是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日本绘画艺术的这一发展历程实质上反映了()A.市民阶层文化的高涨B.资产阶级的艺术追求C.唐朝文化的深远影响D.文明开化的社会变迁12.根据考古发现,在韩国庆州雁鸭池遗址出土了刻有“调露二年”字样的砖铭,在庆州月城附近的望星里瓦窑遗址中出土了“仪凤四年皆土”的铭文板瓦,在庆尚南道蔚山郡的川前里“摩崖石刻”周围发现了“上元二年铭”和“上元四年铭”。这些都是频繁更替的唐高宗年号。这反映出()A.新罗尚没有自己的纪年方式B.唐与新罗有着友好往来的历史C.新罗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D.唐与新罗形成明确的宗藩关系13.2005年所有迁移者中有75%的租住者分布在28个国家,少于1990年的30个国家。1990年所有迁移者中的15%在美国,而2005年这个数字是20%。1990年至2005年,17个国家的新入人口增长数占了总数的75%。其中美国最多,增加了1500万人,其次是德国和西班牙,各增加了400万人以上。这一现象表明A.发达国家可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B.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人才流失现象C.国际性劳动市场分工日益合理化D.国际人口迁移流向发生巨大变化14.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人群体中新移民的数量迅速增长,“海归派”“海鸥族”等成为热词。中国政府鼓励和吸引海外华侨华人人才以多种形式报国,1993年,“回国服务”的口号正式更改为“为国服务”。这一变化主要表明A.国内技术人才增长较快B.新移民的爱国热情高涨C.跨国移民潮流发展迅速D.政府人才政策出现转折15.《中英北京条约》规定: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该规定导致的后果是A.清政府维护了国人的利益B.饱含血泪的苦力贸易形成C.华人获得海外发展的自由D.英国信守条约规定的承诺16.《世界通史》中写道:“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新兴的资本主义由海道向全球扩散,突破了亚欧大陆农耕世界自然经济的闭塞性。从此开始了大航海和人口迁移、民族交融的移民大潮时代。”
3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球的确立B.农耕经济在全球不复存在C.世界各民族特征、界线消失殆尽D.真正意义上全球化开启17.史学家齐世荣说,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他意在强调( )A.帝国扩张推动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B.战争成为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之一C.和平交往是人类交往的主流D.新航路开辟促进文明的传播18.据《英国饮食五百年》记载,在18世纪英国的米德尔塞克斯和萨里郡,如果在用餐时间,一脚踏进穷人家的村屋,就会发现:茶不分早晚是唯一的饮料,而且总是在晚餐时大量饮用。这表明茶叶的传播A.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习惯B.淡化了英国社会的阶级差别C.存在着地域间分布的不平衡D.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蕴19.17世纪以来,日本兴起了“兰学”(荷兰学),英国则兴起了对印度的梵文研究。这体现了A.世界贸易促进了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B.军事侵略带动了对殖民地文化侵略C.西方启蒙运动受到了东方文化的影响D.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文化近代化进程20.如表为1946—1998年世界大事年表(部分)。对表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1946年美国准予菲律宾独立1947年英国结束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将该地划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1954年法国从印度支那(中南半岛)撤军,越南出现北部和南部两个政权1955年亚非29国代表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开会,确立在冷战中“不结盟”的立场1959—1961年菲德尔卡斯特罗在古巴建立共产主义政权1974年印度发展核武器,首次进行核试验1998年巴基斯坦成功进行了核试验A.冷战扩大,超出了亚洲范围B.国际政治格局发生根本变化
4C亚洲区域集团化特征明显D.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21.20世纪六七十年代,联合国主要机构的会员国数量大幅增加,联合国大会的作用显著提高,美国代表指责这是“多数暴政”,甚至宣称愿意看到联合国会址从美国搬走。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A.民族独立国家的兴起B.世界多极化的形成C.经济全球化的冲击D.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22.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用鲜血覆盖了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在过去几年中…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该观点的是A.中国的辛亥革命B.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兴起C.阿尔及利亚独立D.东欧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建立23.1954年召开的“全国中学教育会议”上,中央领导指出“学生都想当干部,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1955年全国文教工作会议决定“有步骤地实施基本的生产技术教育”。这表明当时A.劳动价值观念受到轻视B.社会主义建设影响教育方针C.科教兴国战略开始实施D.人才培养目标脱离生产实际24.下图为某国际公约标志。下列对该公约和标志表述不正确的是()A.公约规定各缔约国必要时可利用国际的援助和合作B.公约象征着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C.公约要求设立世界遗产中心,负责公约实施的日常工作D.整个图案既象征全人类,也象征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保护25.从河南二里头和时间稍后的四川三星堆遗址中,考古发现两地有一些共同特征的器物,都有陶盉(酒器)、龙形牙璋(礼器)、镶嵌绿松石铜牌、海贝等。但三星堆独特的青铜神像、金杖、面具和神树等,显示其特殊的祭祀行为。解读最准确的是()A.夏人礼仪在古蜀文明中传承B.古蜀文明兼收并蓄、个性鲜明C.两地的区外贸易都相当发达D.两地文明之间存在着交流互鉴
5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俄罗斯一直处于东西方文化的中间地带。处于两个大陆和两种文明类型之间,俄罗斯始终努力追赶西方,主动吸收西方文化,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又使得它无法阻挡来自亚洲的东方文化。欧洲文化与亚洲文化在俄罗斯占据的欧亚地缘空间发生碰撞,历经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欧亚文化。——摘编自李英玉《俄罗斯文化的欧亚属性分析》材料二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大批遗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材料三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临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群体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群体;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他们不能从临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俄罗斯文化的特点并分析成因。(2)根据材料二,分析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在形式上和主要内容上的变化。(3)联系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特点,谈谈你对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早在春秋时期,即已出现“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的现象黄帝也被建构为“华夏”祖先。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华夏”建构谱系化,影响了魏晋时期“五胡”基于“入主中国”的政治目的而对黄帝的攀附。这样就使得“夷狄入中国而主天下”之后,不自觉地继承此前的“华夏”共同体意识。……五代之后,主导中国疆域形成的力量由“夏”转“夷”。“夷”接受“华夏-汉”的“天下”观和政治经验,模仿“中国”的国家政治体制,加以补充、丰富、扩大,“中国”开始由狭义的、单一文化定义上的“中国”,转向国土意义上的、文化多元的“中国”。“华夏”的扩大,为现代中国疆域奠定了前现代基础。——摘编自吴启讷《族群政治型态的流变与中国历史的近代转型》材料二1492年之前,北美大陆生活着多样化的土著美洲人族群,使用250多种语言。16世纪初至17世纪末,西欧移民和非洲奴隶大量涌入。到1776
6年北美宣布独立时,形成了以欧裔白人“盎格鲁-萨克逊”文化为主流的“多族化"。一战时,大量南欧、北欧移民,甚至东欧的波兰人、俄罗斯人等为逃避战乱,不断涌入美国,打破了以西欧为主的移民格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和族裔政治行动唤起了美国族群争取“少数权利”的觉醒,到70年代,拉美裔和亚裔移民的涌入改变着以白人为主的移民结构。2010年,“多族化”结构转向拉美裔、非裔、亚裔的混合化模式,族群社区构成了独具生命力的文化群。值得关注的是,这种以族群和文化差异为基础的“多族化”发展,促就了多元文化主义观念的广泛传播,为美国族群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如今,美国“多族化”问题凸显,消解着美利坚民族的公共文化和共同价值,使美国日益陷于族群冲突和社会失序的境地。——摘编自张飞《论美国“多族化”与族群政治的互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族群交流的特点,并简析其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相比,美国族群关系走向有何不同之处,试分析其原因。28.20世纪后半期的民族独立运动材料一美苏战后支配世界,无论苏联还是美国,都不愿旧的殖民体系继续存在。为了争霸世界,苏联时常以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来扩大自己的影响,抗衡美国和西方。美国也想争取新独立国家站在美国和西方阵营一边。二战中,原先占有广大殖民地的英、法、日等国遭到打击。尽管丘吉尔扬言“不愿成为为英帝国敲丧钟的首相”,但大英帝国还是崩溃了。宗主国的统治者看到,继续维持殖民统治既不可能,也成本太高,不如采用合作的方式更为有利。因此,一些殖民地通过和平交权的方式获得独立。这种方式被称为“非殖民化”。“非殖民化”是民族解放运动的力量壮大但尚未足够强大,殖民主义力量削弱但又非完全衰弱这一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当然,有相当多的国家与地区的独立是经过武装斗争获得的,因为这些国家与地区的殖民统治者不愿意放弃殖民统治。——摘编自王红生《二十世纪世界史》材料二
7——刘文涛陈海宏主编《高校世界历史配套教材现代史卷》(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发展。(2)读材料二地图,简要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进程。(3)结合所学,简要说明新中国的建立和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做的贡献。
8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