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定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第二次检测语文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2023学年5月高二第二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节选自《孔雀东南飞》)材料二:第20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人不是生活在一个被设定好的、道德理想化的“目的王国”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具体的、现实的、具有特定伦理规范约束的社会之中,即所谓的“伦理环境”。一个人所处的伦理环境至少涵摄两个方面:外部的社会伦理环境和内部的家庭伦理环境。社会伦理环境是人们在生活中由社会实践所塑造、形成的一系列后果性的社会事实和精神事实,但它一经形成便又反身嵌入到人们的道德世界中,从而制约着人们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行动和评价。在这样的伦理环境之下,社会伦理规范影响、控制着每个人的一言一行。对待不同历史时代作品中的人物,应该回到历史的伦理环境中进行解读。因此,从伦理学的意义上来解读《孔雀东南飞》,首先应该回到属于它的伦理环境中去。《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在诗前序言所说的“汉末建安中”,此时的社会伦理环境处在经由董仲舒发展,已经为统治阶级所推崇的儒家正统礼教思想的统治下,形成了稳定规范的等级秩序和道德思维结构以及阶级森严的伦理纲常网络,即三纲五常。因此,处于伦理关系网中的每个人都应该“在其位,谋其政”,以其特定的伦理身份承担着与之相适应的义务和责任,女性更是如此,她们只能被要求将自己置于整体伦理秩序之下,“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如果她们只能被动地服从社会整体的安排,随之而来的可能是丧失人之为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只能沦为被男权制度物化的附属品。从这个角度来看刘兰芝,以男权思想为主的僵化的封建礼教作为诗中无处不在的外部社会伦理环境,使得置身于其中的刘兰芝难以自拔,不得自由。刘兰芝的伦理悲剧并不仅仅是社会伦理环境的结果,其中还有着家庭伦理环境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刘兰芝在家庭伦理环境中具有复杂的伦理身份。而伦理个体的伦理身份不是由人物自身所决定的,而是由其所居的家庭伦理环境和家庭伦理关系所决定的。伦理身份鲜明地体现伦理个体在家庭伦理环境中的身份定位,是复杂伦理关系的集中体现。在《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便处在复杂的家庭伦理环境中,在家庭关系中是以子女、妹妹的身份出现的,在夫妻关系中是以妻子的身份出现的,在婆媳关系中是以儿媳的身份出现的。然而,以上种种身份无论如何转换,终究难以改变其在整个家庭伦理环境的身份:被支配的身份。因此,刘兰芝的伦理身份也就注定了她的悲剧结局。(甲)。这种种的不如意因其命中注定的附属身份而使刘兰芝在家庭伦理秩序的强大桎梏下饱受压迫。但刘兰芝的可贵之处在于:当伦理身份被普遍地当作不可改变的人生定位时,她在尝试有意识地建构自我的主体性身份,希望在家庭伦理环境中获得长辈对自身主体身份的认同。例如,(乙)。从这段描写中可以看出,尽管这属于男性视角的审美需求,并以失败结局告终,但仍隐喻出刘兰芝试图通过身体的外在物的表现形式来表达内心对自身主体性意识的追求和对身份认同的渴望。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伦理关系之中,面临着种种的伦理选择,进而有意识地作出为之生或为之死的选择。一般而言,选择理所当然应该是意志自由的,不自由的选择只能算是妥协、服从、胁迫。在此意义上,自由应该是以主观性和超越性为特征的自我意志活动,选择则是意志自由的现实展开。伦理个体通过自由的伦理选择创造并确证人之为人的价值和意义。第20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然而,人既是意志自由之存在物,又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存在物。伦理个体的每一次伦理选择都必须基于实实在在的社会现实,面对实实在在的社会现实,受到现存的社会伦理规范的限制。因此,伦理选择具有双重规定性:伦理意志自由和伦理规范限制。伦理选择即是在伦理意志自由和伦理规范限制之间权衡二者在心中的比重,以定位内心的价值诉求,做出愿为之负责的选择。正是由于伦理选择的双重规定性,使人们在复杂的伦理环境中,在多重的伦理身份定位中,经常于自由和规范、感性和理性之间踌躇徘徊,深陷伦理困境之中而不能自拔。所以,伦理个体的伦理选择有时是主动的,有时是不得已而为之。而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这样的伦理选择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必然带有一定的悲剧色彩。刘兰芝(丙),其伦理选择就是在伦理环境的影响下所做出的不自由的选择。而她的伦理困境则鲜明体现在伦理个体在顺从传统伦理规范与追求个人自由幸福之间的两难抉择。正是这种两难的伦理选择,促使刘兰芝最终不得不走向死亡的伦理悲剧。诗中的多处诗句展现出刘兰芝在幸福生活和社会伦理规范之间难以兼得的伦理选择。一方面,刘兰芝一直努力追求与焦仲卿的“坚如磐石,纫如蒲苇”的幸福夫妻生活;另一方面,彼时的封建礼教要求子女必须服从尊长的一切安排,必须以夫为纲,强调对“三从四德”的遵守。所以,当焦仲卿受母逼迫告知刘兰芝暂且还家时,形单影只的刘兰芝便无力反抗充斥于整个社会伦理秩序的道德律令,只得被迫选择服从安排。但她仍(丁),表达对焦仲卿的安慰,又以“磐石”“蒲苇”为喻,做出绝不负君的承诺。归还娘家后,果然如分离前与焦仲卿所言的“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刘兰芝在拒绝母亲的改嫁提议后,又遭兄长逼迫,要求改嫁他人。刘兰芝在反抗不得的情况下,毅然决然与焦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选择以死来挣脱种种加之于身的礼教桎梏。通过刘兰芝一次又一次的伦理选择历程,我们会发现,在《孔雀东南飞》这篇诗歌中,表现出了一种伦理选择的困境——个人意志与集体无意识之间的冲突。卢梭认为,每个人生而自由,却又无不在枷锁之中。这恰恰体现出在个人自由意志和集体无意识的伦理规范之间,存在着一个伦理选择的张力空间,或是服从整体的伦理规范,或是张扬个人的自由意志。这样一个两相权衡选其一的伦理困境,一直困扰在刘兰芝的内心深处,使其挣扎徘徊于二者之间。当刘兰芝的理智胜过情感,倾向于服从集体无意识时,便如她初始表现的那般,臣服于封建礼教的种种伦理规范。但是,在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无情剥削和压制下,刘兰芝成为“公众”的一部分意味着一种抽象,因为她根本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公众,而只能成为一个封建礼教专制下的无自由的附庸物。因此,刘兰芝在面临伦理选择时一次次地丧失自我意志,先是选择妥协于丈夫的遣归安排,后又选择妥协于兄长的改嫁要求。在封建伦理规范的重重束缚下,在外部伦理环境的重重逼迫下,人很容易变得进退维谷,要么麻木地服从封建礼教的命运安排,要么走向癫狂。正如伊格尔顿所指出的:“最常见的悲剧历史背景是某个重要文化全面崩溃和转型之前的那个时期。它的条件是新旧事物之间的真实冲突及体现在制度和人们对事物的反应之中的传统信仰与人们最近所生动体验的矛盾和可能性之间的张力。”在这种封建伦理束缚和个人自我实现的矛盾冲突之间,刘兰芝毅然选择了后者,她在伦理诉求彻底无望后选择走向癫狂,突破伦理禁忌——死亡。所有强权的压迫和礼教的束缚都在刘兰芝决定以死明志的那一刻黯然失色,显露出人自我的价值和人本性的光辉。刘兰芝的伦理选择正是她反抗封建伦理教条、追求个人自由幸福的体现。(节选自《伦理环境与伦理个体——以《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伦理悲剧为视点》)1.关于材料一中的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鸡鸣”相当于凌晨1-3第20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3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也称“四更”;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鸡鸣桑树颠”“鸡鸣”意思相同。B.“可怜”在文中指可爱、令人喜欢、讨人喜欢的意思。这与白居易《暮江吟》中“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怜”意思相同。C.“作息”指起居、劳作与歇息,在文中只取“作”的意思,表现了刘兰芝的勤劳,文中的偏义复词还有“公姥”“父兄”等。D.“不足”意为不值得,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最爱湖东行不足”中的“不足”意思不同,与成语“不足为训”中的“不足”意思相同。2.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刘兰芝不能忍受婚后孤苦的处境,无法承受家庭繁重的操劳,深知自己与婆婆的矛盾不可能得到调和,愤然提出愿意被休回家。B.诗歌使用“赋”的手法,通过刘兰芝自述成长历程,向读者呈现一位多才多艺、知书识礼的女性形象,这为故事的展开埋下伏笔。C.“隐隐何甸甸”一句以拟声词来描写离别时车轮辗过路面的声响,通过声音细节表现刘兰芝离开焦仲卿时的沉重心情,极具感染力。D.诗歌通过描写人物对话及对话时的动作神态,直接刻画焦母、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形象,也从侧面表现了兰芝兄长和小姑的性格特点。3.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伦理环境中,一言一行都受其控制,人们无法挣脱外部的社会伦理环境和内部的家庭伦理环境的制约。B.社会伦理环境制约着人们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行动和评价,但人们的社会实践也会塑造、形成一定的社会伦理环境。C.回到作品所在时代的社会伦理环境中解读文学作品,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命运,进而理解其家庭伦理环境。D.面对社会现实,人们需要权衡伦理意志自由和伦理规范限制的比重,做出选择,无论选择是否是主动的,都带有一定的悲剧性。4.把材料一的诗句填入材料二相应的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A.甲处:“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B.乙处:“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C.丙处:“留待作遣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D.丁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5.请梳理材料二的论证思路。【答案】1.A2.C3.C4.B5.材料二先总说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家庭伦理环境之中,再结合《孔雀东南飞》分说社会伦理环境和家庭伦理环境对人的影响和控制,进而以刘兰芝为对象,指出在这样的环境中,人所做出的选择必然体现自由意志与伦理环境的矛盾,从而揭示出刘兰芝所做选择的悲剧性及其体现的人性光辉。第20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4【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词语含义的能力。A.陶潜《归园田居》中“鸡鸣桑树颠”就是描写景物,鸡在桑树枝上啼鸣,不表示时辰。B.“可怜九月初三夜”意思: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晚。C.正确D.“最爱湖东行不足”的“不足”意为“不满足”。句意: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不足为训”意思:不值得作为典范或法则。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赏析的能力。A.“无法承受家庭繁重的操劳”错误。材料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可知,刘兰芝任劳任怨。B.“为故事的展开埋下了伏笔”错误。材料一“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可知,通过刘兰芝铺陈直叙,体现了兰芝知书达理、勤劳干练、贤惠刚强,表现了兰芝的优秀,并非为故事埋下伏笔。D.“侧面表现了小姑的性格特点”错误。依据材料一“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可知,是用小姑的成长侧面表达了兰芝在婆家的时间长度,暗示兰芝的辛苦付出。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进而理解其家庭伦理环境”强加关系,原文“对待不同历史时代作品中人物,应该回到历史的伦理环境中进行解读。因此,从伦理学的意义上来解读《孔雀东南飞》,首先应该回到属于它的伦理环境中去”可知,社会伦理环境和家庭伦理环境前后不存在递进关系。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及情境补写的能力。A.选项意为:我已经受不了你家这样的驱使,白白地留着也没有什么用。你这就禀告公公婆婆,及时遣返我送我回娘家去。叙述了刘兰芝对在婆家生活的反抗之声。依据原文“这种种的不如意……”推断前文应为诗歌中描述不如意的方面,选项诗句不符合原文的语境。B.选项意为:她穿上昔日绣花的夹裙,梳妆打扮时每件事都做了四五遍才算妥当。脚下她穿着丝鞋,头上的玳瑁簪闪闪发光。腰间束着流光的白绸带,耳边挂着明月珠装饰的耳珰。描绘了刘兰芝精心的穿着打扮。依据原文“尽管这属于男性视角的审美需求”“试图通过身体的外在物的表现形式来表达内心对自身主体性意识的追求和对身份认同的渴望”推断前文应为刘兰芝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外在穿着等来表达对自我的追求和得到他人的认可,选项诗句符合原文的语境。第20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5C.选项意为:你留着等待以后有机会施舍给别人吧,走到今天这一步今后不可能再相会相亲。希望你时时安慰自己,长久记住我不要忘记我这苦命的人。叙述了刘兰芝对自己走后的事物的安排,体现了她既无奈又清醒的意识到分离的事实。依据原文“做出的不自由的选择”推断前文应为主人公做出的选择,选项诗句不符合原文的语境。D.选项意为:你应当像一块大石,我必定会像一株蒲苇。蒲苇像丝一样柔软但坚韧结实,大石也不会转移。叙述了刘兰芝对感情的坚定不移的信念。依据原文“表达对焦仲卿的安慰”推断应填入的诗文是“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选项诗句不符合原文的语境。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由原文“人不是生活在一个被设定好的、道德理想化的‘目的王国’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具体的、现实的、具有特定伦理规范约束的社会之中,即所谓的‘伦理环境’”“社会伦理环境是人们在生活中由社会实践所塑造、……社会伦理规范影响、控制着每个人的一言一行”可知,材料二先总说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家庭伦理环境之中;由原文“从伦理学的意义上来解读《孔雀东南飞》,首先应该回到属于它的伦理环境中去。……以男权思想为主的僵化的封建礼教作为诗中无处不在的外部社会伦理环境,使得置身于其中的刘兰芝难以自拔,不得自由”可知,再结合《孔雀东南飞》分说社会伦理环境和家庭伦理环境对人的影响和控制;由原文“刘兰芝的伦理悲剧并不仅仅是社会伦理环境的结果,其中还有着家庭伦理环境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刘兰芝在家庭伦理环境中具有复杂的伦理身份”“从这段描写中可以看出,尽管这属于男性视角的审美需求,并以失败结局告终,但仍隐喻出刘兰芝试图通过身体的外在物的表现形式来表达内心对自身主体性意识的追求和对身份认同的渴望”“在这种封建伦理束缚和个人自我实现的矛盾冲突之间,刘兰芝毅然选择了后者,她在伦理诉求彻底无望后选择走向癫狂,突破伦理禁忌——死亡。所有强权的压迫和礼教的束缚都在刘兰芝决定以死明志的那一刻黯然失色,显露出人自我的价值和人本性的光辉。刘兰芝的伦理选择正是她反抗封建伦理教条、追求个人自由幸福的体现”可知,进而以刘兰芝为对象,指出在这样的环境中,人所做出的选择必然体现自由意志与伦理环境的矛盾,从而揭示出刘兰芝所做选择的悲剧性及其体现的人性光辉。(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海尔茂:这是谁的信?(惊慌倒退)他信里的话难道是真的?不会,不会,不会是真的。娜拉:全是真的。我只知道爱你,别的什么都不管。海尔茂:你这坏东西——干得好事情(走来走去)这八年工夫——我最得意、最喜欢的女人——没想到是个伪君子,是个撒谎的人——比这还坏——是个犯罪的人。真是可恶极了!哼!哼!(娜拉不作声,只用眼睛盯着他)你把我一生幸福和前途全都葬送了。我这场大祸都是一个下贱女人惹出来!娜拉:我死了你就没事了。第20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6海尔茂:哼,少说骗人的话。把披肩摘下来。摘下来,听见没有!现在只有想法子怎么挽救、怎么遮盖、怎么维持这个残破的局面——(门铃响起来,海尔茂吓了一跳)什么事?三更半夜的!难道事情发作了?难道他——娜拉,你快藏起来,只推托有病。(娜拉站着不动。海尔茂走过去开门。)爱伦:(披着衣服在门厅里)太太,您有封信。海尔茂:给我。(把信抢过来,关上门,凑着灯看,慌忙拆信,看了几行之后发现信里夹着一张纸,马上快活得叫起来)娜拉!(娜拉莫名其妙地看着他。)海尔茂:娜拉!我没事了!娜拉,我没事了!喔,娜拉,娜拉咱们先把这害人的东西消灭了再说。(把借据和柯洛克斯泰的两封信一齐都撕掉,扔在火炉里,看它们烧)海尔茂:喔,我的可怜的娜拉,我已经饶恕你了,你只要一心一意依赖我,我会指点你,教导你。娜拉,我已经饶恕你了。娜拉:谢谢你饶恕我。(从右边走出去。)海尔茂:别走!(在门洞里)受惊的小鸟儿,别害怕,定定神,把心静下来。我的翅膀宽,可以保护你。(在门口走来走去)你在这儿很安全,我可以保护你。(娜拉换了家常衣服走进来)怎么,你还不睡觉?又换衣服干什么?娜拉:不错,我把衣服换掉了。今晚我不睡觉。我有好些话跟你谈。咱们结婚已经八年了,这是头一次咱们夫妻正正经经谈谈话?海尔茂:正正经经!正经事跟你有什么相干?娜拉:咱们的问题就在这儿!你从来就没了解过我。我受足了委屈,先在我父亲手里,后来又在你手里。以前我就跟着父亲的意见走,他叫我“泥娃娃孩子”,把我当作一件玩意儿。后未我跟你在一抉儿,事情都由你安排。你爱什么我也爱什么,或者假装爱什么。我靠着给你耍把戏过日子。你和我父亲把我害苦了。我现在这么没出息都要怪你们。海尔茂:娜拉,你真不讲理,真不知好歹!你在这儿过的日子难道不快活?娜拉:说不上快活,你从来不跟我谈正经事。在这儿我是你的“泥娃娃老婆”,正像我在家里是我父亲的“泥娃娃女儿”一样。海尔茂:娜拉!娜拉:我一定得自己干。所以现在我要离开你。海尔茂:(跳起来)你说什么?你疯了!我不让你走!你不许走!娜拉:你不许我走也没用。我只带自己的东西。你的东西我一件都不要。海尔茂:丢了你的家、你丈夫、你儿女!不怕人家说什么话!你就这么把你最神圣的责任扔下不管了?娜拉:我还有别的同样神圣的责任。那就是我对自己的责任。海尔茂:难道你不明白你在自己家庭的地位?难道你不信仰宗教?娜拉:我要仔细想一想牧师告诉我的话究竟对不对,对我合用不合用。我也不信那些法律是都正确的。丈夫病得快死了,法律不许老婆想法子救他的性命!我不信世界上有这种不讲理的法律。海尔茂:你不爱我了?第20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7娜拉:不错,我不爱你了。就因为今天晚上奇迹没出现,我才知道你不是我理想中的那等人。我耐着性子整整等了八年,我曾经满怀信心地跟自己说:“奇迹来了!”柯洛克斯泰把信扔在信箱里以后,我绝没想到你会接受他的条件。我满心以为你一定会对他说:“尽管宣布吧”,而且你说了这句话之后,还一定会挺身出来,把全部责任担在自己肩膀上,对大家说,“事情都是我干的。”海尔茂:娜拉——娜拉:你以为我会让你替我担当罪名吗?不,当然不会。可是我的话怎么比得上你的话那么容易叫人家信?这正是我盼望它发生又怕它发生的奇迹。……娜拉:照我现在这样子,我不能跟你做夫妻。(拿着外套、帽子和旅行小提包又走出来,把东西搁在桌子旁边椅子上。)海尔茂:娜拉,娜拉,现在别走。明天再走。娜拉:(穿外套、戴帽子、围披肩)拿去,这是你的戒指。把我的也还我。海尔茂:连戒指也要还?娜拉:要还。海尔茂:拿去。我可以给你写信吗?我总得给你寄点儿——你手头不方便的时候我得帮点忙。娜拉:不必,我不接受生人的帮助。海尔茂:娜拉,难道我永远只是个生人?娜拉:(拿起手提包)托伐,那就要等奇迹中的奇迹发生了。再见。(她从门厅走出去。)海尔茂:(倒在靠门的一张椅子里,双手蒙着脸)娜拉!娜拉!(四面望望,站起身来)屋子空了。她走了。(心里闪出一个新希望)啊!奇迹中的奇迹——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选自易卜生《玩偶之家》,有删改)文本二:突转式逆向构思法,简而言之,即“蓄势于前,突转于后”,也就是先写顺势的直线发展,似乎文章要按照这一发展趋势结束,但当顺势发展到关键之处,突然来一个大转折,“涌出一个动人肺腑的高潮来”,以完全出乎意料的方式终篇。蓄势要蓄足,转折要转陡。以流水作比,蓄势好比提高水位,加大落差,飞流直下,更为有力,激起更大的浪花。这样的突转,才能获得充分的表现力。顺逆法也是一种使文章曲折生姿的妙法,它是通过对顺势与逆势的巧妙安排,造成文章波澜迭起、起伏变化、曲折生姿的写法。顺势,即顺着事物某种发展趋势来写;逆势,即写与顺势相反的趋势。“文似看山不喜平。”创作时应当精心构思,巧妙安排,表现出情节的顺势逆势,并使之错落相间,相辅相成。值得注意的是:在顺逆法构思中,顺势和逆势的出现,必须符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原则,不能违背生活的逻辑,去编造荒诞不经的情节,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第20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8顺逆法与突转法有相似之处,更有区别。二者都有逆转出现,但顺逆法是把顺势和逆势错落相间地进行安排,使文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突转式则是先写一个又一个的顺势,最后来一个逆转,蓄势于前,突转于后。(摘编自海珠儿《谈逆向构思法》)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娜拉称自己为“泥娃娃”,是因为她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家中、在海尔茂心中只是一个玩偶,没有自由,没有平等,也得不到尊重。B.“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娜拉提出的是地位、自由的问题,她希望自己能和海尔茂一样。C.“我不信世界上有这种不讲理的法律”。此时娜拉的觉醒意识虽未超越当时的社会范畴,却将作品主旨引向了人的觉醒和解放的问题。D.“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写出了娜拉为追求人格独立和尊严而迈出了勇敢的一步,也暗示了海尔茂内心的震惊、激动。7.依据文本二,下列对文学作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列传》中先写屈原被楚怀王信任,又写屈原被“疏”、被“黜”,被“逐”,以致于最后“自沉”,一波三折,属于典型的突转式逆向构思法。B.《苏武传》中写苏武被卫律威逼利诱,被单于摧残精神,被李陵挑拨攻心,最后却依然坚定信念不肯降服,即是用一个又一个顺势为最后逆转蓄势。C.《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魂化双飞鸟”的结局看似荒诞不经,属“意料之外”,却寄托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在“情理之中”。D.《氓》中先写女主人公对“氓”的热烈情感,再写婚后的不幸以致决绝分手,形成情节突转,具有极强的感情冲击力。8.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请简要概述文本一有哪些矛盾冲突。9.请结合文本二的“蓄势于前,突转于后”分析文本一情节安排产生的效果。【答案】6.A7.C8.①娜拉与海尔茂关于妇女在家庭与社会中的权利、地位的正面矛盾冲突;②娜拉既害怕事情真相被丈夫知晓,又盼望海尔茂主动承担责任的内心矛盾冲突;③娜拉既希望和丈夫“正经谈谈”,又清醒认识到丈夫男权思想支配下的自私、虚伪而无话可谈,其实的内心矛盾冲突;④娜拉追求平等、独立、自由的思想,与海尔茂及她父亲所代表的男权思想当行的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9.①在蓄势与突转中,凸显了海尔茂虚伪、自私、无情、反覆无常的形象特点。②在蓄势与突转中,凸显了娜拉清醒、坚毅、勇敢。③在蓄势与突转中,有力地批判男权主义的丑恶,赞颂了女性的觉醒。④情节骤起波澜,曲折生姿,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更具冲击力。【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第20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9B.“她希望自己和海尔茂一样”错,娜拉希望平等、自由、有尊严,不是希望成为海尔茂那样的人。C.“未超越当时的社会范畴”错,娜拉此时从对宗教的不信仰到对法律的质疑,她的觉醒意识超越了当时对“法律、道德、荣誉”等“男权主导信念”的社会范畴。D.“激动”错,结尾的关门声暗示海尔茂幻想“奇迹中的奇迹”——娜拉回心转意的破灭。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属于典型的突转式逆向构思法”错,突转式逆向构思法是以“完全出乎意料的方式终篇”。而《屈原列传》中先写屈原被楚怀王信任,又写屈原被“疏”、被“黜”,被“逐”,以致于最后“自沉”都在意料之中,并没有出乎意料之外。B.“即是用一个又一个顺势为最后逆转蓄势”“最后逆转”都错,不是“一个又一个的顺势”,而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到最后苏武都不肯降服,在情节上并没有逆转。D.“形成情节突转”错,突转式是先写一个又一个的顺势,最后来一个逆转,《氓》中先写女主人公对“氓”的热烈情感,再写婚后的不幸以致决绝分手,情节上顺理成章,并非“突转”。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的能力。(1)根据“你从来就没了解过我……后来又在你手里……后未我跟你在一抉儿,事情都由你安排。你爱什么我也爱什么,或者假装爱什么。我靠着给你耍把戏过日子。你和我父亲把我害苦了”“说不上快活,你从来不跟我谈正经事。在这儿我是你的‘泥娃娃老婆’”“丢了你的家、你丈夫、你儿女!不怕人家说什么话!你就这么把你最神圣的责任扔下不管了”“我还有别的同样神圣的责任。那就是我对自己的责任”“我一定得自己干。所以现在我要离开你”分析,娜拉与海尔茂关于妇女在家庭与社会中的权利、地位的正面矛盾冲突;(2)根据“你以为我会让你替我担当罪名吗?不,当然不会。可是我的话怎么比得上你的话那么容易叫人家信?这正是我盼望它发生又怕它发生的奇迹”“就因为今天晚上奇迹没出现,我才知道你不是我理想中的那等人。我耐着性子整整等了八年,我曾经满怀信心地跟自己说:‘奇迹来了!’柯洛克斯泰把信扔在信箱里以后,我绝没想到你会接受他的条件。我满心以为你一定会对他说:‘尽管宣布吧’,而且你说了这句话之后,还一定会挺身出来,把全部责任担在自己肩膀上,对大家说,“事情都是我干的’”“我总得给你寄点儿——你手头不方便的时候我得帮点忙”“不必,我不接受生人的帮助”分析,娜拉既害怕事情真相被丈夫知晓,又盼望海尔茂主动承担责任的内心矛盾冲突;(3)根据“我有好些话跟你谈。咱们结婚已经八年了,这是头一次咱们夫妻正正经经谈谈话”和“正正经经!正经事跟你有什么相干”析,娜拉既希望和丈夫“正经谈谈”,又清醒认识到丈夫男权思想支配下的自私、虚伪而无话可谈,其实的内心矛盾冲突;(4第20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0)根据“你从来就没了解过我。我受足了委屈,先在我父亲手里,后来又在你手里。以前我就跟着父亲的意见走,他叫我‘泥娃娃孩子’,把我当作一件玩意儿。后未我跟你在一抉儿,事情都由你安排。你爱什么我也爱什么,或者假装爱什么。我靠着给你耍把戏过日子。你和我父亲把我害苦了。我现在这么没出息都要怪你们”“说不上快活,你从来不跟我谈正经事。在这儿我是你的‘泥娃娃老婆’”分析,娜拉追求平等、独立、自由的思想,与海尔茂及她父亲所代表的男权思想当行的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情节安排产生的效果的能力。(1)根据“海尔茂:你这坏东西——干得好事情(走来走去)这八年工夫——我最得意、最喜欢的女人——没想到是个伪君子,是个撒谎的人——比这还坏——是个犯罪的人。真是可恶极了!哼!哼!……你把我一生幸福和前途全都葬送了。我这场大祸都是一个下贱女人惹出来”“海尔茂:哼,少说骗人的话。把披肩摘下来。摘下来,听见没有!现在只有想法子怎么挽救、怎么遮盖、怎么维持这个残破的局面——(门铃响起来,海尔茂吓了一跳)什么事?三更半夜的!难道事情发作了?难道他——娜拉,你快藏起来,只推托有病。……”“海尔茂:给我。(把信抢过来,关上门,凑着灯看,慌忙拆信,看了几行之后发现信里夹着一张纸,马上快活得叫起来)娜拉”“海尔茂:喔,我的可怜的娜拉,我已经饶恕你了,你只要一心一意依赖我,我会指点你,教导你。娜拉,我已经饶恕你了”“海尔茂:娜拉!我没事了!娜拉,我没事了!喔,娜拉,娜拉咱们先把这害人的东西消灭了再说。(把借据和柯洛克斯泰的两封信一齐都撕掉,扔在火炉里,看它们烧)”分析:在蓄势与突转中,凸显了海尔茂虚伪、自私、无情、反覆无常的形象特点。(2)根据“娜拉:咱们的问题就在这儿!你从来就没了解过我。我受足了委屈……后未我跟你在一抉儿,事情都由你安排。你爱什么我也爱什么,或者假装爱什么。我靠着给你耍把戏过日子。你和我父亲把我害苦了。我现在这么没出息都要怪你们”“娜拉:我一定得自己干。所以现在我要离开你”“娜拉:你不许我走也没用。我只带自己的东西。你的东西我一件都不要”“娜拉:照我现在这样子,我不能跟你做夫妻。(拿着外套、帽子和旅行小提包又走出来,把东西搁在桌子旁边椅子上。)”分析,在蓄势与突转中,凸显了娜拉清醒、坚毅、勇敢。(3)根据“娜拉:……今晚我不睡觉。我有好些话跟你谈。咱们结婚已经八年了,这是头一次咱们夫妻正正经经谈谈话”“娜拉:说不上快活,你从来不跟我谈正经事。在这儿我是你的‘泥娃娃老婆’,正像我在家里是我父亲的‘泥娃娃女儿’一样”“娜拉:咱们的问题就在这儿!你从来就没了解过我。我受足了委屈,先在我父亲手里,后来又在你手里。以前我就跟着父亲的意见走,他叫我“泥娃娃孩子”,把我当作一件玩意儿。后未我跟你在一抉儿,事情都由你安排。你爱什么我也爱什么,或者假装爱什么。我靠着给你耍把戏过日子。你和我父亲把我害苦了。我现在这么没出息都要怪你们”“娜拉:我还有别的同样神圣的责任。那就是我对自己的责任”分析,在蓄势与突转中,有力地批判男权主义的丑恶,赞颂了女性的觉醒。(4第20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1)根据“海尔茂:别走!(在门洞里)受惊的小鸟儿,别害怕,定定神,把心静下来。我的翅膀宽,可以保护你。(在门口走来走去)你在这儿很安全,我可以保护你。(娜拉换了家常衣服走进来)怎么,你还不睡觉?又换衣服干什么”“娜拉:照我现在这样子,我不能跟你做夫妻。(拿着外套、帽子和旅行小提包又走出来,把东西搁在桌子旁边椅子上)”“海尔茂:娜拉,娜拉,现在别走。明天再走”“海尔茂:拿去。我可以给你写信吗?我总得给你寄点儿——你手头不方便的时候我得帮点忙”“娜拉:不必,我不接受生人的帮助”“海尔茂:娜拉,难道我永远只是个生人”“娜拉:(拿起手提包)托伐,那就要等奇迹中的奇迹发生了。再见。(她从门厅走出去。)她走了。(心里闪出一个新希望)啊!奇迹中的奇迹——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分析,情节骤起波澜,曲折生姿,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更具冲击力。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徙如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熙宁初,知郴州,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抃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节选自《宋史·周敦颐传》)10.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填涂。众A莫敢B争C敦颐D独E与F之G辨H不听I乃委J手K版L归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去,指离开。与《鸿门宴》中“与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箭上,相去四十里”意思不同。B.如,指到。与《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使万顷之茫然”的“如”意思相同。C.孰,指仔细。与《师说》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中的“孰”意思不同。D.因,指于是。与《兰亭集序》中“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因”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敦颐凭借舅舅的推荐做了分宁主簿。任职期间,他审讯一次就立刻辨明真相,百姓震惊,认为他比老吏做得更好。B.李初平请教周敦颐读书的事,周敦颐认为他年事已高来不及读书了,但亲自给他教学,两年就有所收获。C.周敦颐到南昌任职,富家大姓、黠吏恶少都感到不安,不仅为得罪他感到忧虑,还为玷污善政感到耻辱。D.赵抃因听信谗言,对周敦颐态度严厉。直到周敦颐到虔州任职,他才逐渐了解了周敦颐的为人,改变了看法。第20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2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2)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14.“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的特点与君子品质有相似之处,结合文章概括周敦颐与《爱莲说》中的莲花有哪些相似之处。【答案】10.CHI11.D12.C13.(1)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2)这是能弄清分宁县那个案件的人,我们有机会申诉了。14.①洁身自好,不攀附权贵。周敦颐敢于与官吏争辩,不愿意“杀人以媚人”。②声名远扬。他到南昌,百姓都知道他是辨分宁案件的人,对他很信任。在合州时,不是他经手的案件,百姓都不肯听从。③正直,秉公执法。他断案还民清白,“洗冤泽物为己任”。【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敦颐”作下文的主语,应在其前断开,故应将C涂黑;“不听”省略了主语“王逵”,与前文的“敦颐”属不同的主语内容,故应在H涂黑;“乃委手版归”的主语是“敦颐”,与前文不一样,故应在I涂黑。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汇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相去四十里”的“去”意为“距离”。句意:打算辞官离去/项王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B.句意:(周敦颐)调任南昌知县/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C.“孰能无惑”的“孰”意为“谁”。句意:仔细观察了他的所作所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D.“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因”意为“凭借”,与本文的“因”意思不相同。句意:于是把家安置在庐山的莲花峰下/有的人凭借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不仅为得罪他感到忧虑”错误。原文“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说担忧被县令判罪,而非是为得罪县令感到忧虑。第20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3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当”,判刑;“深治”,重判。(2)“辨”,弄清;“狱”,案件;“吾属”,我们这些人。【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可知,洁身自好,不攀附权贵。周敦颐敢于与官吏争辩,不愿意“杀人以媚人”。由原文“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可知,声名远扬。他到南昌,百姓都知道他是辨分宁案件的人,对他很信任。在合州时,不是他经手的案件,百姓都不肯听从。由原文“熙宁初,知郴州,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可知,正直,秉公执法。他断案还民清白,“洗冤泽物为己任”。参考译文: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离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谄媚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周敦颐改任郴州桂阳县县令,政绩尤其显著,知州李初平很尊重他,对他说:“我想多读些书,怎么样?”敦颐说:“您年龄太大来不及了,请让我给您讲讲吧。”两年后,李初平果然有收获。周敦颐调任南昌知县,南昌人都说:“这是能弄清分宁县那个案件的人,我们有机会申诉了。”那些富豪大族、狡黠的衙门小吏和恶少,都惶恐不安,不仅担忧被县令判为有罪,而且又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担任合州通判时,事情不经他的手,下面的人不敢做决定,即使交下去办,老百姓也不听从。部使者赵抃被一些毁谤他的话所迷惑,对他的态度很严厉,周敦颐处之泰然。后来当了虔州通判,赵抃是虔州的知州,仔细观察了他的所作所为,才恍然大悟,握着他的手说:“我差点失去你这样的人才,从今以后算是了解你了。”熙宁初,担任郴州的知州。由于赵抃和吕公著的推荐,做了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他把昭雪蒙冤、泽及万民作为己任,巡视所管辖的地区不怕劳苦,即使是有瘴气和险峻遥远的地方,也不慌不忙地视察。因为有病请求改任南康军的的知军,于是把家安置在庐山的莲花峰下,屋前有条溪水,下游与湓江合渡,就借营道县老家所在的濂溪给这条溪命名。赵抃第二次担任成都知府时,打算奏请皇帝重用他,还没有来得及周敦颐就死了,享年五十七岁。(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第20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4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5.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前四句写祠堂之景。首联一问一答,写出了诸葛亮祠堂的位置和特征。颔联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庄严肃穆的气氛。B.颔联中“自”和“空”最为传神,巧妙地衬托了祠堂的荒凉冷落,明后人已把武侯呕心沥血缔造的一切遗忘,同时还含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这层意思。C.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出兵伐吴因兵败而死于白帝城。“身先死”指诸葛亮。“英雄”指杜甫。D.后四句写诸葛亮的功绩: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鞠躬尽瘁的一生,尾联对他的壮志未酬表示出深深的遗憾之情。16.“丞相柯堂何处寻”中的“寻”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答案】15.C16.①“寻”字表明杜甫此行不是漫不经心的信步由之,而是专程拜访;②“寻”为下面的诗句张本叙事,引出下面对蜀相祠堂的描写;③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强烈的敬仰之情和对自己报国之志的感慨。【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英雄’指杜甫”错误。“英雄”指天下像诸葛亮一样的英雄。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其中“寻”字,意为“寻找”,表明诗人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寻”字。“寻”为下面的诗句“锦官城外柏森森”张本叙事,引出下面对蜀相祠堂的描写;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它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并借此抒发诗人报国之志的感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比有力地揭示了汉军中将军和士兵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2)《诗经·卫风·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男子在追求爱情时的样貌行为,与其后文违背诺言的负心行径形成反差。第20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5(3)《离骚》中写屈原修饰美德、约束自我,渴望打动君王,但仍然很快被贬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饱含愤懑之情。【答案】①.战士军前半死生②.美人帐下犹歌舞③.氓之蚩蚩④.抱布贸丝⑤.余虽好修姱以羁兮⑥.謇朝谇而夕替【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帐”“蚩”“姱”“羁”“謇”“谇”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共2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泰顺的古道很多,多得①举不胜举,一条接着一条,这与浙南山区山高水长、道路迢迢的地理条件有关。譬如这一条三滩古道,与百丈镇的叶山寮古道相连,清中叶之后,这是一条当地最为繁忙的交通路线,是来往于泰顺县城和温州的陆路主干道,整天都是②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古来多少人,就行走奔忙在这样的古道上,赴试、做官、生存、谋食。古来多少事,就在这样的古道上发生,相聚、别离、死死、生生,殊途同归或者③分道扬镳。串联着这一条条古道的,还有那散落在山间深溪之上的古桥:a.原始的木桥很厚重,让人感觉到能脚踏实地,能够品味到流水的腾跃;b.让人能够在体会岁月的沧桑中信步而行的是石拱桥,苍老沉郁;c.巍峨耸立的廊桥,让人在稳步前行中体验俨然的气象。这些古桥,是古道长曲中的一个个音符,也像是漫漫人生的一座座驿站,成为穿越时空的重要节点,成为历史的载体。18.请根据语境,另选一个近义成语,替换文中画横线的成语。19.请根据画横线语句c的结构特点,改写横线上a、b两个语句,使这三句话构成排比句式。20.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主要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答案】18.示例:①不计其数/数不胜数/不可胜数②人山人海/人头攒动/熙来攘往/熙熙攘攘/摩肩接踵③背道而驰/南辕北辙/各奔前程/一拍两散19.示例:原始厚重的木桥,让人在脚踏实地中品味流水的腾跃;苍老沉郁的石拱桥,让人在信步而行中体会岁月的沧桑。20.①把古道比喻为“长曲”,强调古道的漫长、美好,赞美古道在交通中的重要作用;②把古桥比喻为“音符”,强调古桥在长长的道路中体现的美感。③把古桥比喻为“驿站”“节点”强调了古桥承载人生、历史的重要作用。【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举不胜举:列举也列举不完。形容数量很多。找该成语的近义词时抓住“数量很多”这一意思找,故可用不计其数/数不胜数/不可胜数等成语。不计其数:没办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数不胜数:形容数量多得难以计算。不可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第20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6②车水马龙: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来往不绝。这里是指来来往往的人非常多,找该成语的近义词时要抓住这一意思。故可用人山人海/人头攒动/熙来攘往/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等成语。人山人海:形容聚集的人非常多。人头攒动:是指人很多,且频繁的在移动。熙来攘往: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摩肩接踵:肩碰肩,脚碰脚。形容人多,拥挤。③分道扬镳:比喻因志向或目标不同而各奔前程。这里指人们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各走自己的人生路。故可用背道而驰/南辕北辙/各奔前程/一拍两散等成语。背道而驰:比喻行动跟既定的方向完全相反。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各奔前程:各走各的路;比喻各人按不同的志向,寻找自己的前途。一拍两散:指指爽快地分手,多用于夫妻或恋人。也指合作伙伴结束合作关系。【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语句C是写廊桥的语句,是两个小分句:其一,“巍峨耸立的廊桥”,偏正短语,是两个形容词“巍峨耸立”十中心词“麻桥”;其二,“让人在稳步前行中体验俨然的气象”,是介宾短语“让人在稳步前行中”做状语十动词“体验”十宾语“俨然的气象”。仿写时,注重句式结构,比如“木桥”,两个形容词是“原始厚重”,介宾短语是“让人在脚踏实地中”;动宾短语是“品味流水的腾跃”,然后合成一个完整的语句;“石拱桥”,两个形容词是“苍老沉郁”,介宾短语是“让人在信步而行中”,动宾短语是“体会岁月的沧桑”,然后合成完整的语句即可。【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本句话含有三个比喻句:其一,“古道长曲”中,“古道”是本体,“长曲”是喻体,把“古道”比作“长曲”,强调了古道的“长”和美好,形象生动地传达出古道在交通运输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二,“这些古桥,是古道长曲中的一个个音符”中,“古桥”是本体,“音符”是喻体,作者把“古桥”比作“音符”,根据“成为穿越时空的重要节点”可知“这些古桥,是古道长曲中的一个个音符”强调了古桥的美感;其三,“也像是漫漫人生的一座座驿站,成为穿越时空的重要节点,成为历史的载体”中,把古桥比喻为“驿站”“节点”强调了古桥承载人生、历史的重要作用。(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其次就是鼠麹草。这种在欧洲非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不容易采撷得到的名贵的小草,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长遍了山坡。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有谁要认识这小草的意义吗?我愿意指给他看: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的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麹从杂草中露出头来。第20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7这时我正从城里来,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这使我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像是这个少女,抱着自己的朴质,春秋佳日,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后来一个横来的运命使它骤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迹。(节选自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22.请结合语境并联系文章主旨简析小草的意义。【答案】21.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从杂草中露出头来的鼠麹。22.①象征着纯真(纯朴、纯洁、朴实无华、憨厚实在)的山里村民;②那消逝了的山里村庄随着时间消逝,而旧迹依存,如同小草一样坚强;③在文本中,白色的小草与夕阳里的少女、消逝了的村庄相互映衬,使画面更加和谐,增添了宁静的氛围。【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的一个村女”结构混乱,第一句还没有表述完整,第二句就另起话题,删掉“的”;搭配不当,“陪伴着她的是”应该是“鼠麹”,把“鼠麹从杂草中露出头来”改为“从杂草中露出头来的鼠麹”。【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意象和主旨的能力。①“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表现鼠麹草纯洁、朴实、坚韧的品质,而这种品质就是山里人的品质,小草象征着山里村民。②“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像是这个少女,抱着自己的朴质,春秋佳日,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把消逝了的村庄比作夕阳里坐在山顶上的少女,“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朴实中有着坚韧。说明那消逝了的山里村庄随着时间消逝,而旧迹依存,如同小草一样坚强。③在文本中,“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像是这个少女,抱着自己的朴质,春秋佳日,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文章着意描绘了三个形象,白色的小草、夕阳里的少女与消逝了的村庄,而这三个形象又是完美融合在一幅画面中,相互映衬,使画面更加和谐,增添了宁静的氛围。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潮是自然现象,唐代徐坚在《初学记》中说,“水朝夕而至曰潮。”第20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8后来演化出更加丰富的含义:潮是时尚,新潮、潮范儿代表着某个时代的审美方向;潮是勇气,把握时代风尚、勇立时代前沿的人,被称为“弄潮儿”。潮是一时一地的运动,来时惊天动地,去时一片狼藉;潮是不可抗拒的规律,“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每个时代都有人顺潮而行,有人逆潮而动,有人任凭潮起潮落而遗世独立,从而成就了不同的人生。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顺潮而行以致远,逆流而上显担当孙文先生曾有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意在告诫世人应顺应时势,抓住时代机遇。然愈是浪高流急之处,愈有人逆潮而动,巍然挺立。此间真谛,值得你我静心思忖。于我观之,身处新时代的浪潮之下,我辈青年当顺潮而行以致远,亦应逆流而上显担当!“察势者明,趋势者智,驭势者独步天下。”顺势而为,直济沧海。我辈青年应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孤勇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抓住时代浪潮下的机遇,勇于创新,学成济世文武。小米创始人雷军敏锐抓住互联网及智能时代的风口,顺势而为,短短几年坐上国产手机的头把交椅;晚清政府闭关锁国、故步自封,错失发展机遇,终致落后挨打。孟子有言:“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应深刻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正确认识势,灵活把握势,因事而谋,顺势而为,成就人生,不负伟业。“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风高浪急更见砥柱中流。”逆潮而行,担当责任。我辈青年应做敢于担当,不忘初心的造梦者,为了心中的理想勇于逆流而上,为常人之不敢为。一如张桂梅,不畏疾病,不惧生死,将教育的火种播撒进大山,用自己的教育初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教育奇迹;一如樊锦诗,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青春到白发,肩负起文化复兴的重任;一如汪勇,于疫情肆虐之际挺身而出,坚持在抗疫一线……追名逐利成风的当下社会,仍然有人逆流而行、默默奉献,青年一代也应以此为楷模,肩负使命,逆潮坚守。历史航程波澜壮阔,时代大潮奔腾不息。无论是顺潮而动还是逆潮而行,都不失为成就人生的重要法门。然纵观历史与当下,不少人面对时代浪潮不知不觉、固步自封,妄图以一己之力阻挡时代趋势,终被时代抛弃,湮没无声;也有不少人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亦或是汲汲富贵、追名逐利,失去了初心与坚守。帕斯卡尔曾言“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时代大潮之下,我们应做一根有思想的芦苇,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曾殷切期待道:“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生逢新时代,此亦春潮澎湃,此亦波谲云诡,作为青年的我们要审时度势、顺潮而行;也应勇担责任,逆潮而动,将个人的青春音符谱写进时代的乐章,绘就葳蕤华章!【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第20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9材料从“潮”这种自然现象切入,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潮”演化出了丰富内涵:潮是时尚,是勇气,是一时的运动,是不可抗拒的规律……进而引出了不同的人在面对时代浪潮时的不同做法:顺潮而行,逆潮而动,任凭潮起潮落遗世独立,从而引发考生的思考。“顺潮而行”其意为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抓住时代潮流下的机遇,顺势而为,方能立于潮头,成就自我。“逆潮而动”可以解读为不随波逐流,为了心中的理想勇于逆流而上,做常人之不敢做,为常人之不敢为,活出精彩人生。“任凭潮起潮落遗世独立”可理解为坚定内心的信念,保持一份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纠结在各种的凡尘俗物之中,心境淡泊,活出洒脱人生。从而启示我们,面对时代浪潮,应理性看待、辩证分析,既应该顺应时代趋势,又要坚定内心不失自我,二者兼而有之,方能成就瑰丽人生。写作时,可以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顺潮而行”与“逆潮而动”的内涵,二者的辩证关系,二者兼而有之的必要性,以及该如何“顺潮而行”“逆潮而动”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证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小米创始人雷军敏锐抓住互联网及智能时代风口,顺势而为,短短几年坐上国产手机的头把交椅的事例,引用孟子“虽有智慧,不如乘势”的名言,以此论证“顺势而为”的必要性。也可以列举张桂梅、樊锦诗等人在快捷功利的时代里坚守本心,逆流而上,为国奉献的事例,论证时代需要逆潮而动、为国深耕之人,从而辩证分析二者联系。在论据的选取上,应注意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的综合使用。如可以引用《鬼谷子》中“察势者明,趋势者智,驭势者独步天下”的名言作为道理论据,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也可以立足于当下,结合当下社会不少人存在的固步自封不知不觉,或者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现象,以其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立意:1.逆流而上以担当,顺势而为以致远。2.顺应潮流,不失自我。3.顺势而为,直济沧海。4.逆潮而动,方显英雄本色。5.任他潮起潮落,我自坚守本心。第20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