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

ID:83454755

大小:1.22 MB

页数:21页

时间:2023-07-12

上传者:老李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_第6页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_第7页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_第8页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_第9页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_第10页
资源描述: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共70.0分)1.1982年,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B.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C.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D.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2.2019年,在河南淮阳发掘出一处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有各种形制的圆形遗存分布于人工建筑的台基之上,经考古专家初步判断,很可能是当时粮仓的遗迹。如判断无误,这一遗存可实证(  )A.原始农业的发展B.贫富分化的出现C.社会阶级的产生D.早期国家的形成3.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何尊(青铜酒器),底部铭文有“宅兹中或(國)”四字,体现了西周时期周王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性意义。当时维护周王这一地位的地方管理制度是( ) A.井田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礼乐制4.商鞅变法的措施中,遭到秦国守旧贵族极力反对的一项是(  )A.土地私有B.建立县制C.鼓励生产D.奖励军功5.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11.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被华夏视为戎、狄、蛮、夷的周边诸族群纷纷进入中原,形成了与诸夏交错杂居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最直接的影响是(  )A.加速了社会转型B.冲击了贵族政治C.促进了民族交融D.推动了战国变法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战争频繁B.诸侯争霸C.百家争鸣D.铁器和牛耕的推广3.《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秦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的制度设计是(  )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度C.郡县制度D.郡国并行制4.“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材料描述的是(  )A.秦亡教训B.汉承秦制C.文景之治D.大定之治5.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下面能论证这一观点是(  )A.焚书坑儒 尊崇儒术B.焚书坑儒“推恩令”C.统一文字“推恩令”D.统一文字 尊崇儒术6.《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腹心之臣矣。”由此可见,汉武帝设置中朝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皇权B.加强中央集权C.巩固国家统一D.解决王国问题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是(  )A.社会大动荡,民族大交融B.政权频更迭,国家大分裂C.南方较稳定,经济大发展D.玄佛道兴起,文化大繁荣8.据《晋书•王敦传》记载:东晋谚称“王与(司)马,共天下”。这反映了(  )A.东晋统治者爱惜人才,尊重大司马的治国意见B.东晋时期士族门阀势力强大,威胁皇权C.东晋时期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的强大D.两晋时期的政治民主化倾向9.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古代中国的一抹亮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2A.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B.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C.南方地区比较安定D.南方人比北方人勤劳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是(  )A.安史之乱的爆发,标志着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覆灭B.安史之乱后,唐朝形成了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C.安史之乱使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D.安史之乱是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2.假设在如图所示中央机构所在的朝代,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座宫殿,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3.在中国古代孝道是很受推荐的,有史料记载:“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史料反映的是(  )A.科举制B.察举制C.刺史制度D.九品中正制4.十八世纪,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本质是(  )A.公平竞争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D.重视教育5.如图是秦朝一重要官职的官印,后世官职中与其职能最相近的是(  )A.汉武帝时期的刺史B.唐朝的刑部尚书C.宋朝的参知政事D.元朝的行省长官

31.宋太祖去世前立遗嘱说:你们子孙相传,绝对不能杀一个读书人。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  )A.宋代吸取前朝教训,重文轻武B.宋太祖重视教育C.文人受理学熏陶,忠君思想浓厚D.宋太祖是文人出身2.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  )A.蔡伦B.祖冲之C.毕升D.李时珍3.有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有可能一半来源于中国。”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宋代科技成就是(  )A.地动仪B.算盘C.活字印刷术D.指南针4.《天工开物》中记载“(成分)以硝石、硫黄为主,草木灰为辅。硝性至阴,硫性至阳,阴阳两神物相遇与无隙可容之中。其出也,人物膺(承受)之,魂散惊而魄齑粉(粉身碎骨)”。文中提到的是(  )A.造纸术B.火药C.指南针D.印刷术5.下图甲乙两件文物分别是1907年和1980年在新疆考古发现的元代广告包装纸,其中乙件印有“打造南无佛金诸般金箔”、“住杭州泰和楼大街南”、“不误主顾使用”等广告内容。这两件文物反映了元代(  )①商品流通渠道通畅②印刷业有了发展③经营者注重诚信经营和广告宣传④杭州金箔制作行业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6.如表所示为宋代州一级行政区划建制说明。表格内容反映了宋代(  )

4类型主要设立依据府政治、经济、军事三者兼重或皇帝未即位时所封或曾是任官之地州沿用隋唐的区划设置军边境或内地的重要关隘所在监官营手工业集中的地区,往往由相关中央部门直辖A.中央集权的加强B.皇帝地位的下降C.地方分离的倾向D.疆域范围的拓展1.分别建立辽、西夏、金三个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A.契丹、党项、女真B.党项、契丹、女真C.女真、契丹、党项D.党项、契丹、女真2.据统计,《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高官家庭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而出身于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时代愈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愈高;而布衣官员人仕的途径,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这反映了(  )A.科举制更能选拔出最优秀的官吏B.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C.北宋官僚队伍膨胀问题日益严重D.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3.古书多以绵长的卷轴形式呈现,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制的盛行B.造纸术的改进C.装订技术的提高D.印刷术的革新4.中国古代某地发生洪灾,内阁大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情境最有可能出现于(  )A.秦朝B.汉朝C.唐朝D.明朝5.南宋皇帝赵昀运用皇权,打击理学其他学派,正式确立了程颢、程颐、朱熹是孔孟以来儒学道统的真正继承人。这反映出南宋(  )A.皇权直接决定理学的兴亡B.其他理学学派均销声匿迹C.程朱理学得到了官方尊崇D.理学背离了先秦儒学思想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达到登峰造极的标志是(  )A.丞相,权归六部B.设立厂卫C.设置军机处D.大兴文字狱7.乾隆皇帝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段话集中反映了(  )A.中国的物产十分丰厚B.自然经济下的保守心态C.外贸出超使乾隆自豪D.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繁荣

51.被李约瑟博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他的《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他”是(  )A.僧一行B.郭守敬C.沈括D.徐光启2.“如果说长城是一撇,大运河则是一捺,二者在首都交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厚重的人字。”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轰动全国的电视专题片《话说运河》的第一句解说词。这“一捺”的重要作用是(  )A.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B.为了解决北方缺水问题C.便于军事力量的调控D.方便帝王游山玩水3.“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句话体现出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是(  )A.工商皆本B.反对礼教C.反对君主专制D.注重实学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0分)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封弟叔锋于曾,封叔武于成,封权处手霍。”——司马迁《管蔡世家》材料二:如图表:材料三: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材料一反映的是西周什么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制度在政治上的积极作用。

6(2)根据材料二中的示意图,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结合所学概括该制度实施后出现的问题。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官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2)材料二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哪一基本矛盾?这一矛盾的发展趋势是什么?(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汉、唐、宋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

7答案和解析1.【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北京人用石块、兽骨制作各类工具,已经学会打制石器,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A项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人会种植水稻,C项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D项排除。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北京人”是解题的关键,这里需要学生掌握各种原始居民的显著特点。本题主要考查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答案】A【解析】A.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其中有各种形制的圆形遗存分布于人工建筑的台基之上,经考古专家初步判断,很可能是当时粮仓的遗迹”可知,该遗存可以实证原始农业的发展。B.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原始农业的发展,“贫富分化”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C.“社会阶级”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是随着社会阶级的产生而出现的,而“社会阶级”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解答本题只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其中有各种形制的圆形遗存分布于人工建筑的台基之上,经考古专家初步判断,很可能是当时粮仓的遗迹”的主旨即可。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3.【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封制,要求具备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解答】B.

8通过“周王作为天下共主”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而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从而确立了周天子的共主地位,故B正确。A.井田制是土地制度,故排除A。C.宗法制是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继承权秩序的制度,故排除C。D.礼乐制是维护西周等级秩序的,故排除D。故选B。  4.【答案】D【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时期废除的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这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政权的现象,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故D正确。土地私有,建立县制,鼓励生产并没有损害守旧势力的利益,不一定会遭到他们的反对,排除ABC。故选:D。本题考查商鞅变法。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解答本题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了。5.【答案】A【解析】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强调用“德”教化百姓,通过对祖先功绩的追忆,达到“民德归厚”的目的,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孔子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6.【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戎、狄、蛮、夷的周边诸族群纷纷进入中原,形成了与诸夏交错杂居的现象”可知,少数民族进入中原,推动了民族融合进程,故C项正确;A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并未直接推动社会转型,排除。B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对贵族政治并无直接影响,排除。D项,战国变法受到争霸战争的直接影响,排除。

9故选:C。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本题结合“戎、狄、蛮、夷的周边诸族群纷纷进入中原,形成了与诸夏交错杂居的现象”进行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瓦解及其影响,本题结合题干选项及材料信息进行排除解答。7.【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力的进步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而生产力的进步主要体现在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故D正确。A、B、C只是具体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故选:D。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根本原因”。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战国变法是在春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又更加彻底。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地主阶层的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素帝国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8.【答案】C【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制是秦朝开创的中央官制,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公九卿制是秦朝开创的中央官制,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C.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为解决分封制的弊端,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国并行制是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中“秦”不符。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的主旨,并正确掌握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9.【答案】C【解析】据材料“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可知,汉初推行“与民休息”的统治思想,统治者勤俭爱民,建汉五六十年国家经济发展,民风纯正,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C符合题意;材料描述的是汉朝初期的治国思想,A与题意不符;

10汉承秦制是指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而材料强调的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是汉初的新思想,B不符题意;大定之治是金国金世宗完颜雍在位时期出现的短暂稳定繁荣局面,D与题意不符。故选:C。本题考查汉代的统治。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汉兴……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孝景遵业”。本题是基础题,主要通过汉代的统治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大定之治:是金国金世宗完颜雍在位时期出现的短暂稳定繁荣局面。10.【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为了钳制思想,实行了焚书坑儒政策,摧残了文化;汉武帝为了加强思想统一,采取了董仲舒的尊崇儒术的建议,故A项正确。秦始皇统一文字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不是思想专制的表现;“推恩令”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思想统一无关,故BCD项错误。故选:A。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演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思想的政策分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对儒家思想的措施,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尊崇儒术的实质都是文化专制政策。11.【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可知,皇帝是为了加强自己地权力,所以选用一些亲信和近臣组成了中朝,使原来的丞相等百官变成了外朝,以此实现加强皇权的目的,故A正确。材料与中央集权关系不大。排除BD。C不合题干主旨,排除。故选:A。本题考查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12.【答案】A

11【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胡内迁,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仍。所以,其总体特征是社会大动荡,民族大交融,故选A项。B、C、D三项分别是当时社会某一方面的特征,均不是总体特征,故排除。故选:A。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总体特征”。本题主要通过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13.【答案】B【解析】“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进入极盛时期,也就是说作为门阀士族的王氏已经威胁到了皇权.故选B.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侧重于考的是魏晋南北朝是的门阀士族.门阀士族是在社会上具有特殊地位、由官僚士大夫所组成的政治集团,萌生于两汉,形成发展于魏晋,衰弱于南北朝.后于隋唐时期有过短暂兴起,武则天后一蹶不振,至此消亡.14.【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大量的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而技术又最能代表生产力,故A项是江南开发的主要原因,故A项正确;B项、C项是江南开发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D项说法错误。故选:A。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时考生要紧扣材料关键词,并结合所学中关于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的相关知识来分析本题。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属于考试重点内容,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15.【答案】A

12【解析】联系所学可知,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并不是大唐王朝覆灭的标志,A符合题意;BCD都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本题考查的是安史之乱,解答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从选项入手,逐项分析即可。本题考查了安史之乱,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6.【答案】D【解析】中书省负责决策计划,之后门下省负责审议计划,之后尚书省负责执行计划,而后交给相对应的各部来具体落实,负责工程的是工部,故D正确;A项尚书省应该在第三位,排除;B项尚书省、门下省的顺序有误,排除;C项中三省的顺序都不对,排除。故选:D。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座宫殿,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7.【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孝廉”可知这是汉代的察举制,故B项符合题意;科举制以考试成绩录取,刺史是检察制度,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出身为依据录取,故ACD三项都与题意不符。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汉代的察举制,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词“孝廉”。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汉代察举制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18.【答案】A【解析】中国的科举制度主要表现出三个特点:贤能治国,为我所用;标准客观,竞争公平;立法保护,稳定延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平竞争”是最能体现其本质的。故A正确。

13以文治国和科举制没有必然联系。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一部分皇帝采取的政治手段。宋朝的部分皇帝最热衷于这种方式,赵太宗是典型代表人物。故B错误。分科考试只考试是一种具体方式,并不能体现其本质。故C错误。科举制度与政府重视教育关系不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教育已经由“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转变。故D错误。故选:A。本题考查科举制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科举制的影响是深远的。对中国影响大,对西方考试制度的影响也大。近几年高考对这方面的考查所有出现,学生应对科举制的影响全面掌握才能回答好相关问题。19.【答案】A【解析】A.根据材料图片下方的“秦监御史印”,可知这是掌管监察的,汉武帝时期的刺史也属于监察职责的,A项符合题意;B.唐朝的刑部尚书是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B错误;C.宋朝的参知政事是副宰相,C错误;D.元朝的行省长官是地方最高行政首脑,D错误.故选A.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相关知识点,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刺史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注意对古代监察制的把握.20.【答案】A【解析】宋太祖去世前立遗嘱说:你们子孙相传,绝对不能杀一个读书人。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宋代吸取前朝教训,重文轻武,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都与题意不符。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清楚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背景。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基础题,难度不大。21.【答案】C

14【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北宋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故C项正确。A项是对造纸术的改进,排除。B项是魏晋时期数学家,排除。D项是明朝的医学家,排除。故选: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需要掌握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解题的关键是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的识记。本题考查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22.【答案】C【解析】A是东汉张衡发明的,故A错误;B出现于元代,故B错误;C是北宋平民毕昇改进的,为欧洲走出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故C正确;D出现于战国时期,故D错误。故选:C。本题考查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宋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在科学技术方面有突出发展,对发展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宋元文化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又一个文化高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1)隋唐时期,我国人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2)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3)15世纪,欧洲出现活字印刷术,比中国晚约四百年。23.【答案】B【解析】根据“(成分)以硝石、硫黄为主,草木灰为辅”“其出也,人物膺(承受)之,魂散惊而魄童粉(粉身碎骨)”可知,文中反映的是火药,故选B;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与“(成分)以硝石、硫黄为主,草木灰为辅”无关,排除A、C、D。故选:B。本题考查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考生可结合材料“(成分)以硝石、硫黄为主,草木灰为辅”“其出也,人物膺(承受)之,魂散惊而魄童粉(粉身碎骨)”进行分析。本题考查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考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才能深刻理解材料所体现的主旨。

1524.【答案】B【解析】①两则广告反映了商品流通渠道在不断的畅通,故正确;②广告的印制反映了印刷业在元朝时期有所发展,故正确;③两则广告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的经营者重视广告宣传,故正确;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末年,历史事件时间错误,故排除;故选:B。本题以元代广告包装纸为考查背景材料,考查对元代商业发展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本题考查对元朝商业发展知识点的掌握,解答题目时掌握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末年,故排除第四项。25.【答案】A【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宋朝根据不同情况区分了不同的行政区划,并进行了针对性的设置,这有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把加强中央集权,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朝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不能体现皇帝地位下降和地方的分离倾向,排除BC;题干措施是在疆域内实行的,不能体现强域范围的扩展,排除D。故选:A。本题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政治、经济、军事三者兼重或皇帝未即位时所封或曾是任官之地”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演进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26.【答案】A【解析】辽是契丹族建立的,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金是女真族建立的,故A项正确,排除BCD。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了多民族政权的并立,考生可结合材料“分别建立辽、西夏、金三个政权的少数民族”进行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27.【答案】B

16【解析】A.材料只是涉及平民官员比重增加,不能得出是否优秀的结论,故排除;B.材料表明在北宋通过科举做官的平民阶层越来越多,与宋代科举制的改革扩大增加选举名额等有关,说明了选官制度更加开放,更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故正确;C.材料没有涉及官员人数的激增,阐述的是官员来源的构成,故排除;D.科举制没有对贵族子弟进行限制,故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侧重于考查科举制的意义。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依据,打破了贵族垄断官职的局面,使得身份地位比较低下的平民也可以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当官,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28.【答案】D【解析】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促进了书籍的印刷和制作,出现“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的现象,故D项正确。科举制在唐代已经盛行,并非宋代藏书增多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装订技术的提高并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故选:D。29.【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制,到明成祖时期设立的内阁。再看选项只有D符合条件。故选:D。本题考查的是明朝的内阁制度,侧重于考查的是内阁的运作方式。明太祖时期鉴于历史上的宰相专权,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所以正式下令罢除丞相的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到明成祖时期,由于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朱棣设置了内阁,作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助理机构。30.【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南宋皇帝将二程和朱熹列为孔孟以来的儒学道统真正继承人,说明从官方的角度承认了程朱理学的地位,由此可知程朱理学得到了官方的尊崇,故C正确。A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7程朱理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而非背离,故D错误。故选:C。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从南宋皇帝将二程和朱熹列为孔孟以来的儒学道统真正继承人可以看出南宋时期程朱理学得到了官方尊崇。本题考查南宋时期程朱理学的地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31.【答案】C【解析】AB是在明朝,排除;清朝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因此选C。D是在清朝初年,都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但没有达到顶峰。故选:C。本题考查的是军机处,解答的关键信息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达到登峰造极的标志”。本题考查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何说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清朝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权的中央机构,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皇帝对军政大事的裁决,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32.【答案】B【解析】这是乾隆对英王派使者来华要求贸易的回信。这反映了当时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体制下,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须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同时也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往来会“滋扰生事”,从而坚持“闭关锁国”政策。总结起来就是夜郎自大、而又保守的心态,故B项符合;根据所学,当时英国工业革命已开展,新的工业品物美价廉,中国只是小农经国家,A项只是保守心态下的夜郎自大的想法,故A排除;当时中国实行闭关锁国,乾隆皇帝不会赞同外贸,也不会外贸出超自豪,故C排除;材料的主旨是乾隆皇帝不同意与英通商,故D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古代自然经济下的对外政策,了解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及对中国近代的影响。“闭关锁国”政策的评价:①积极作用: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内加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这种消极防御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18②消极作用:它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33.【答案】C【解析】A.僧一行主持修编新历、最主要的成就是编制《大衍历》,排除;B.郭守敬是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排除;C.《梦溪笔谈》的作者是沈括,正确;D.徐光启的著作是《农政全书》,排除。故选: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该学者是沈括。本题以《梦溪笔谈》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34.【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从605年起,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故A项符合题意;大运河的价值在于航运,而不是灌溉和军事,故排除BC;D项不是主要作用,故排除。故选:A。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大运河则是一捺”。本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35.【答案】C【解析】“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表明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C。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解题的关键是“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9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这些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作用。36.【答案】【小题1】制度:分封制。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西周统治。【小题2】制度: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或郡国并行制)。问题:地方诸侯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解决: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小题3】创新: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历史作用:行省制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省制的开端;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分封制、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行省制。第一问结合“封功臣昆弟”分析;第二问结合“汉武帝时期,有的王国连城数十”分析;第三问结合“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总结。本题主要考查了分封制、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行省制,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37.【答案】【小题1】变化:由秦朝三公九卿制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小题2】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小题3】西汉:频繁更换宰相;降低宰相出身;设置中朝,限制丞相权力。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宋:设置中书门下、参知政事、枢密使与三司使,进一步分割相权,强化皇权。【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解答本题需正确提取题干所给图片中蕴含的有效信息,并正确掌握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2)本题主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二中“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的主旨,并正确掌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矛盾及演变趋势。(3)本题主要考查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西汉、唐、宋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并正确掌握西汉、唐、宋的中枢机构。本题主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及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2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