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七宝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

上海市七宝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

ID:83349343

大小:34.62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3-06-21

上传者:老李
上海市七宝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_第1页
上海市七宝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_第2页
上海市七宝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_第3页
上海市七宝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_第4页
上海市七宝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_第5页
上海市七宝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_第6页
上海市七宝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_第7页
上海市七宝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_第8页
上海市七宝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_第9页
上海市七宝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_第10页
资源描述:

《上海市七宝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年七宝中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5月考试试卷语文试题(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15分)(一)按要求填空(5分)1.(1)_____________________,檐牙高啄。(杜牧《阿房宫赋》)(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_____________________。(苏洵《六国论》)(3)《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疑问的语气写出了秦在财富搜刮与挥霍上的反差行为。(4)《六国论》中,苏洵以“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齐国终至灭亡的原因。(二)按要求选择(10分)2.《左传》为__________史书;《史记》为__________史书;《战国策》为___________史书()A.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B.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C.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D.国别体纪传体编年体3.下列选项中有关文学常识理解不恰当的是()A.“黔首”是指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B.赋的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对描写对象的议论。C.“论”分为史论与政论,苏洵的《六国论》属于前者。D.“四海”有“天下”之意。4.下列对《红楼梦》故事情节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清明这天,姐妹们都出来祭饯花神,唯独不见黛玉,宝钗便往潇湘馆找黛玉。B.宝玉黛玉二人口角,贾母不放心,让宝钗来瞧瞧。二人已经和好,被她嘲笑:“倒像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两个都扣了环了,哪里还要人去说合。”C.宝钗见王夫人抄检大观园,便自己避嫌,搬了出去。D.宝玉在凤姐生日那天偷偷带茗烟去了郊外水仙庵祭晴雯,回来借口说是给北静王死妾探丧。5.以下李、杜交游中,最容易造成新冠病毒传播的是()A.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B.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C.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D.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6.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1科幻作品的贡献是独特的,是其它各种作品通常无法提供的。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这个意义上说,__________。而且,现在看来似乎也只有科幻在着力承担着这方面的社会责任。__________。①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发人深省的现象。②这就是对技术滥用的深切担忧,对未来世界的悲观猜测。③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至少可以理解为对科学技术的一种人文关怀。④这些幻想作品,无疑是当代科学文化传播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A.③②④①B.②③④①C.②①③④D.②④③①二、阅读(65分)(一)(13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论《红楼梦》的人物出场艺术关四平①所谓“出场定型”,意为人物一出场,作者即总体概括其思想性格,描绘其肖像特征,以使读者对此人物形象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贾宝玉和林黛玉是《红楼梦》的中心人物,对他们的出场,作者就采用了“出场定型”的聚焦式方法,以给读者一个总体的深刻印象。二人正式出场是在第三回,作者以内视点的方法集中笔墨次第写来,先在林黛玉眼中写贾宝玉,再在贾宝玉眼中写林黛玉。二人四目相对,俱是有情,眼中泪,心中事,意中人皆由此一见始,作者着意在对方眼中写出,可谓匠心独运,颇有深意。②黛玉见宝玉是先视形,再由形窥神,由神知人。形包括服饰与容貌等方面,服饰描写一再强调,冠、褂、袄、裤、靴、玉齐全,纯用工笔,显出贵族公子的气派;容貌描写双重用墨,面、色、鬓、眉、目、态具在,昭示其美男子的神韵。“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与“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等前后两段传神之笔,语异而意同,重在写其内心之情,强调他是古今少有的多情种。两首《西江月》,意在揭示其与传统评价标准相违背的带有叛逆色彩的独特思想性格——“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这似贬实褒、明贬暗褒、寓褒于贬的手法,全面地概括了贾宝玉的不合时宜特征,可以视之为统领全书贾宝玉形象的总纲。

2③宝玉见黛玉是先总写,再细描;先观貌,次看神,后写心。总写只用八个字:“细看形容,与众各别。”这是形神兼备的包括气质、风度在内的出类拔萃的整体感觉。细描重在借形传神,以“眉目”传情达意。“眉”以“似蹙非蹙”状之,现出其多愁善感的性格;“目”以“似喜非喜”状之,写出她敏感多疑的禀性。而“态”、“娇”、“闲静”、“弱”、“病”等词语的推敲,意在突出她的气质方面的独特性。这里面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影响,已为此后的性格发展作好了铺垫。“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与前相应又对黛玉形象作一综括,强调其聪明颖悟、智慧过人以及无人可及胜过西施的病态美。宝玉眼中的这段描写又与同回前面众人眼中的黛玉形象——“举止言谈不俗”,“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相互映衬,相互印证,达到全书的最高层次。④凡此可见,“出场定型”的写人方法用在小说主要人物身上是颇为允当的,它可以在人物亮相的瞬间一下子使其形象鲜明起来,给读者一个明确深刻的总体印象,使读者容易把握。同时,也为人物思想性格的丰富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定型”(思想性格)与“定形”(外貌特征)的相互映照,内视点与外视点交叉综合运用的艺术处理,也使这种方法具有了相当大的艺术张力。⑤若追源溯流,可知这是曹雪芹在集前人之大成基础上的新创造。我们先来看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出场定型”写人方法的运用。它的主要人物诸葛亮、刘备、关羽、曹操等均是“出场定型”,如曹操的奸雄性格定性在作者57个字的概述中“出场定型”,并且以许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语,定下其一生的性格基调,在以后一系列反复强化的传奇性情节中,作品围绕其“奸”与“雄”这两个层面,不断强化其性格定性。又如《水浒传》的中心人物宋江形象的塑造,也是“出场定型”。他一出场,作者是以内视点的角度写之,即借书中人物何涛眼中写出,以一段四六韵语兼写形神,然后是三百余字的全方位介绍,最后以一首《临江仙》词收结之。⑥综上可见,“出场定型”是保留在中国古代小说创作中的一种写人艺术经验,《红楼梦》正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又发展之,进而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比如:虽同是“定型”与“定形”的辩证统一,《三国志通俗演义》与《水浒传》所定之“型”,主要是人物道德与才能等内容,还显得单薄,而《红楼梦》所定之“型”,其内涵则丰富得多,已深入到人物的感觉、知觉、思维、意志、情感等心理层面,而这些内容显然是人物形象塑造当中更细密、更隐微、更具个性化的东西。如果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与《水浒传》所定之“形”,主要在于眉目的不凡及其所包含的某类人物的特征与象征意义,那么《红楼梦》所定之“形”,则更注重眉目中所透露出来的人物独有的气质风度与神态情韵。(选自《论〈红楼梦〉的人物出场艺术》,有删改)7.下列对于“出场定型”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场定型”是指人物一出场,作者就从总体上概括其思想性格,描绘其肖像特征的一种方法。B.内视点与外视点交叉运用的艺术处理,使“出场定型”在人物的描绘上有了相当大的艺术张力。C.“出场定型”这种方法在《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中都得到了应用,如对曹操、宋江等人的描写。D.“出场定型”能够使小说中的人物在亮相的瞬间形象鲜明,它主要包括“由形到神”和“由神到形”两种。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对《红楼梦》的中心人物,曹雪芹都采取了“出场定型”的方法。如对贾宝玉,作者从服饰、容貌、内心之情等多个方面为其“定型”。

3B.《红楼梦》宝黛二人正式出场时,作者先在林黛玉眼中写贾宝玉,再在贾宝玉眼中写林黛玉,符合内、外视点相结合处理手法。C.“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定下了曹操一生的性格基调,在随后的情节发展中,曹操“奸”、“雄”的性格特征不断得到强化。D.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的人物“出场定型”法,是在学习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写人艺术经验后,又有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创造。9.概括第③段的论述思路10.请依据本文内容分析《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描写成为文学经典的原因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二)(14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后院王安忆①无论你走到哪一座城市,你只要来到后院,便会发现,所有的风景都有着极其相似的内心,这种相似令我们怦然心动。所有的陌生与新奇退去了,随之而来的是一股知己知彼的亲近。这里的一切都是我们所理解的,几乎是贴肤贴肉的,无须翻译和解释,是一猜就能猜到的。这是所有风景中最为性感的一种,它是裸着的。当我们对一座城市感到畏惧与胆怯的时候,那么就到后院去,那里有我们所熟识的、有情有义的东西。②有一次,在德国旅行。一个月后,身心都已经疲乏,好奇心退去后是深深的隔膜,我好像是从一帧帧明信片前踱过,教堂、音乐厅、森林、莱茵河,它们美不胜收,却与我两不相干。我想,旅行其实是深深的寂寞,只是新鲜掩盖了这些。这一日我来到海德堡的一所公寓,从厕所里看见了公寓的后院,我看见后院和后院连成一排,连绵的屋顶上有电视天线,还有老虎天窗。我甚至觉得鸽哨马上就会响起,有一群鸽子要从邻居的鸽房里腾空而起。这是最日常的情景,这是我们平时生活中日日夜夜都有的情景,这是钻心钻肺的情景,真教人又苦又甜。再继续我的旅行,那些风景之中便有了一点肺腑之言,有了一点两心相知,许多不懂的我都懂了。

4③又有一次,我来到河道纵横的阿姆斯特丹,一个人躺在旅馆房间里,好像被这个世界遗忘了。旅行总是孤寂无靠的,有举目无亲之感。来到一个陌生地方就像遇到一个陌生人,无从攀谈。你越是想急切地融入这地方,与它打成一片,却越是进入不得,仿佛受到无形的排斥。阿姆斯特丹的水网有一种神秘的气氛,你好像走入了一个迷宫,水网还带有古老的气息,把你带到遥远的运河时代,古风淳淳,阴森之感便油然而起。当晨曦透进窗户,我起床拉开窗幔,后窗外面是一个小院。一个男人正从木梯上走下来,手里拿着一件什么工具,要去干一件早晨的家务活儿。这情景似曾相识,这样的早晨和所有的早晨并无二致,渗进我们的身心。它能够引导我们进入许多陌生的异地,它也是我们孤身旅行时的后方。④柏林的后院也有着亲切的面目。前边是著名的库登大街,灯火彻夜通明,当足球赛结束的时候,喇叭声和欢呼声会阵阵传来,真是奇光异色。灯光与市声笼罩在城市的上空,就像一片海市蜃楼。而后院里的嘈杂却是真切到你心里去的。楼下是一个咖啡馆,厨房里的气味从后院飘进我的房间,还有厨娘和男招待的说话声。我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我知道他们是在打情骂俏。打情骂俏是国际性的语言,走到哪里都一样。它将柏林的浮华像面纱一样揭去,裸露出它家常的表情。这是我们最诚恳的表情之一,含着朝起暮归的希望。这也是联系着我们的心的东西,是心里那一点沉底的东西,我们走到哪就带到哪。⑤在旧金山我曾经在露台上看见邻人的露台。露台也是具有后院性质的地方,也是生活的里层。正是傍晚,太阳在西边落下,露台上坐着一些青年。当青年们站在街头或者地铁车站,他们无一例外都带有莫测的神情,而在露台上,他们都变得好懂了。这里露台连着露台,翻过一排屋脊,就又是露台连着露台。这里有受挫的生活,抱着轻轻的伤痛。香港那地方是寸土寸金,后院已被楼房吞没,后窗挤着后窗。夜半醒来,邻人家的排风扇还在呼呼地运转。这是一个静谧的时刻,这静谧不是万籁俱寂的静谧,而是有声的静谧,是从嘈杂、纷繁中辟出的一种静寂之声,也带有一些蚀骨的伤痛。这些后院使你明白,无论这世界多么大,多么面目各异,可内心却只有一个。这是旅行中最见真情的一刻。【乙】重大的心灵情节(节选)—王安忆散文创作论①王安忆说过“散文在我看来一定是成熟的完美的作品,它们是比小说、戏剧、诗更纯粹的东西,它们是完全裸着的精神,是灵魂的直白”(《乘火车旅行,自序》),她推崇的是《我与地坛》《融入野地》这类作品。她认为在这些作品中,“有着一些相当重要的事物。这事物重要到与人的存在有关,它是一些对人生大问题的苦思冥想”(《情感的生命》)②关于情节性的见解,王安忆再次显现出她文体的自觉。她强调散文与小说相异的非虚构性特征,要求散文中的情节必须是真实的,对于那些煽情滥情的文字,她都持否定态度,她认为“散文的情节是原生状的扎根在你的心灵里,散文在情节上没有技术可言”(《情感的生命》)

5③王安忆的散文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心灵性,在王安忆的游记散文中表现得最为直白,最为裸露。描山画水不是她散文的主题,孤旅的情怀才是她全力表现的心灵内容,诚如她所说的那样:“孤旅总是能够引发情绪和思索的。”(《情感的生命》)11.下列对甲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使用“你”能够增强亲切感,易使读者产生共鸣,引发阅读的兴趣。B.在作者看来,在未触及到后院之前,虽然旅行能带来美不胜收的新景象,但旅行总是孤寂的,有举目无亲之感。C.通过柏林奇光异色的城市风景与后院“厨娘和男招待的说话声”这一情景的对比,表达出作者对后院的喜爱。D.旧金山能“在露台上能看见邻人露台”,而寸金寸土的香港则不然,总是因无后院带给作者一种蚀骨之痛。12.有人认为甲文第5段画线部分可以删去,你认同吗?请说说你的理由。13.联系全文,分析甲文标题“后院”的丰富内涵。14.结合乙文,具体分析甲文中作者是如何体现其散文创作理念的。(三)(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东溪①【宋】梅尧臣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注】①本诗写于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梅尧臣老病缠身,为母服丧即将结束,将要赴任的时期。15.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写诗人到此的缘由,及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从而流连忘返的情感。B.诗歌描绘的是东溪夏天的景象,从“野凫眠岸有闲意”“短短蒲茸齐似剪”等诗句可以看出。C.诗歌的五、六句写水旁岸边,沙滩经过河水的无数次冲洗,像筛过似的洁净,表现了溪水纯净透明的特点。D.结尾以“情虽不厌”回应了第二句的“发船迟”,而“住不得”则表达了心中的无奈之情。16.以下评价最适合用于本诗的一项是()A含蓄深沉B.洒脱飘逸C.清新隽永D.轻快明丽17.赏析本诗画线句的妙处。

6(四)(17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乙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惶恐再拜,介甫参政诛议阁下:曩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肃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成被其泽矣。天子用此,起介甫于不可起之中,引参大政,岂非欲望众人之所望于介甫。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尝闻其言而知其故乎?窃意门下之士,方日誉盛德而赞功业,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非门下之士则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无为触之以取祸,不若坐而之,不过二三年,彼将自败。”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如光则不然,忝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18.解释甲文加点字的含义(1)恤()(2)膏泽()19.可填入甲虚词是()A.况B.然C.盖D.其20.可填入乙的虚词是()A.耶B.乎C.哉D.也2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7A.举先王之政:推举B.今介甫从政始期年:满一年C.下至闾阎细民:原指里巷的门,这里指平民百姓。D.忝备交游之末:有愧于,谦词22.下列对于甲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安石表明法令的出台是在皇帝的主持下的。B.王安石表明法令是由专责官吏议定的。C.王安石坚持变法是施行先王的为政之道。D.王安石声张变法是为天下人生财致富。23.乙文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B.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C.若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D.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2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提出的指责,引出“名实”这一根本问题,意在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后从大处高处着眼,为变法正名。B.司马光充分认可王安石的个人能力和学识,但他对王安石坚持变法可能产生的后果深感忧虑。C.司马光既不对王安石歌功颂德,也不坐观成败,而是客观地指出社会各阶层对变法的态度,并鲜明地表达出自己的看法。D.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政见不同,但是在书信往来中始终抱着互相尊重的态度委婉地表达个人的观点,并坚持自己的政见。25.翻译下列句子。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五)(13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论积贮疏

8贾谊①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②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③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④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栗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节自《汉书·食货志》26.下列加点字释义正确的一项是()A.世之有饥穰:荒年B.大命将泛:漂浮,漂行C.卒然边境有急:最终D.淫侈之俗:纵欲27.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天下之大命也②苟以天下之大B.①故其畜积足恃②必固其根本C.①民不足而可治者②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①何为而不成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8.为文中划线句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B.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C.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D.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29.结合全文分析第四段的论述思路。三、写作(70分)30.根据以下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9《圣经》中说:“已有之事,后必再有。日光之下,并无新事。”然而在日新月异的当下,太阳底下发生了很多新鲜事,人们常说:“每天都是新的一天。”以上这段文字对你认识世界有怎样的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1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