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上海市徐汇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杜甫《登岳阳楼》)(3)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极写阿房宫的占地广且巍峨高大。【答案】①.莫春者②.春服既成③.乾坤日夜浮④.覆压三百余里⑤.隔离天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的字有:莫,乾,坤,覆。2.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回目中将探春称为“敏探春”。结合小说第五十五回或第五十六回的内容,简要阐释“敏”的内涵。(分析其中一回内容即可)第五十五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欺幼主刁奴蓄险心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时宝钗小惠全大体【答案】探春的“敏”在于思维敏捷锐利,在敏捷的思维下,言谈举止敏捷利落,口才了得,见解不凡。在第五十六回中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贾府多年积累的弊端,也只有探春这样聪敏锐利的女孩子才可以指出来并能实施改正。抄检大观园时,贾探春一巴掌怒扇刁奴,更尖锐地指出:“大族人家,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探春的敏锐就是那么清楚地看透事情本质,一剑封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相关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探春之“敏”表现于多方面,比如敏丽三姑娘探春的美丽是有目共睹的。“俏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生辉,文采精华,见之忘俗。”
1比如敏慧,当然,徒有外表也不行,还要有内在之敏慧。探春的才情是毋庸置疑的了,大家族的小姐都是精心培养,琴棋书画无一不精。探春更是写得一手好字,闺房那些名人法帖,宝笔筒砚,还有各色笔筒笔海里插着如树林一般的笔,足见探春在行书写字上下过功夫,颇有造诣。探春的内慧还体现在高雅的情致和开阔的心胸眼界。作为一个贵族小姐,探春发动而组建了海棠诗社,“风庭月榭,惜未宴集诗人;帘杏溪桃,或可醉飞吟盏”,连贾宝玉都认为“三妹妹高雅”。而开阔的胸怀,除了“孰谓雄才莲社,独许须眉;不教雅会东山,让余脂粉耶?”这样的不让须眉的诗词情怀,更多的还是探春那惊世骇俗的一句,“我但凡是个男儿,可以出的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一番道理。”纵观整个红楼梦一文,且不提女子就是再出色的男儿也没有如此情怀豪气。比如敏锐,探春最出色还是思维敏捷锐利,在敏捷的思维下,言谈举止敏捷利落,口才了得,见解不凡。也难怪下人们觉得这个三小姐精细不让凤姐,如玫瑰般“有刺扎手”,不敢造次。一般的女孩子,出去玩乐就是单纯的玩乐,那还有别的什么想法,独独探春,就是吃喝玩乐的时候表现其敏锐不凡的一面,在赖大一家的小花园宴请,探春就得到了感悟“就那么一个小园子,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不要说娇生惯养的大家小姐,就是普通人跑到别人家玩,也不可能有这些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如此敏锐独到的视角。起码整个贾府的大小主子谁会考虑到这些,一个个只忙着享受贪玩,贾宝玉贾蓉薛蟠还搞出来一出闹剧,这些男儿与探春比起来,简直就是愚钝的夯货,天差地别。还有敏感,才自精明气自高,这般出色的聪敏女孩子,可惜还是被亲生母亲赵姨娘所累。对于赵姨娘时不时都要彰显自己存在完全不顾身份尊严的花式作,探春是苦恼又难过的,偏偏又无法置身事外,每每不得不给惹是生非的亲妈处理烂摊子,还时不时被亲妈质疑讽刺没有羽毛却忘了根本要攀高枝儿。这时候的探春是敏感的,倍受伤害。在第五十五回中,她忍不住控诉母亲:“何苦来,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必要过两三个月寻出由头来,彻底来翻腾一阵,生怕人不知道,故意的表白。也不知谁给谁没脸?幸亏我明白,但凡糊涂不知理的,早急了”。“何苦”“早急了”是探春敏感又自尊的心理,这么一个出色的神采飞扬的女孩子,赵姨娘每次闹出的笑话,必让她觉得羞愧难过,颜面尽失,却又无可奈何。她恨铁不成钢,也苦口婆心劝说赵姨娘:“那些下人丫头原是顽意儿,喜欢就说说笑笑,不喜欢可以不理,不恕时也就让管家媳妇去责罚,不可自己不尊重,大吆小叫失了体统”。可惜探春这些金玉良言在赵姨娘是一点用都没有。二、阅读50分(一)(12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①大众文化圈层化是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应用的副产品。大数据技术基于用户分析,对信息进行过滤、筛选和精准推送,帮助用户构建起具有独特自我标识的信息世界。互联网平台使人们不再从同样的渠道接收相同的资讯,也更方便人们依据自身的偏好、需求等因素,建立起各种网络社交关系,获得存在感、归属感,实现审美共情、情感共通。②圈层的出现有其必然性。面对互联网世界中的海量内容,人们需要高效地筛选出有效信息,因此形成对特定信息源的偏好和依赖。另外,当前文艺类型和文化产品极大丰富,文化市场不断细分,无论个人爱好多么小众,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都能找到同好。_________。然而这一过程也容易造成“信息茧房”,圈层内部与外界相隔膜,人的注意力和兴趣被限定在特定领域,缺乏对社会文化的整体关注和认识。
2③有鉴于此,我们需要清楚认知大众文化圈层化的成因,认识到是技术的迭代和青年文化寻求个性标识的诉求彼此呼应,形成了今天的圈层化。另一方面,要从大众文化圈层化现象中,获取推动社会文化生产的有益启示。对身处文化圈层中的个体来说,则可将圈层文化中的部分要素为时代和社会共享,积极促进圈层文化与社会文化整体的互动互通,实现圈层文化的“破壁”“出圈”。【材料二】①圈层文化之间存在壁垒,但这并不代表圈层之间不能发生传播交流。无论从维护社会稳定发展角度,还是从培养时代精神、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考虑,打破圈层间的阻隔,建立共同体意识都十分重要。②想要打破圈层文化间的壁垒,必须_________。2020年2月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发布了团属虚拟偶像“江山娇”与“红旗舰”,号召大家给这两位团属爱豆打call,试图以动漫形象拉进与年轻群体的距离,以更好地传播主流文化,引导价值观。但这一初衷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甚至还引发了差评。从跨圈层传播的角度来看,其原因便在于没有精准把握和正确解读“二次元文化”“粉丝文化”的内核。政务媒体以虚拟偶像“营业”,使公众联想到某些情绪化、非理智的饭圈行为,导致了误读。③不同圈层之间的文化虽然有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相通之处。只要把握它们的相通点,灵活转换传播形式,某个圈层的文化样式流通到另一个圈层,是可以被消化、重塑,以全新的、便于被接受的形象展现的,同样能够达到传播效果。3.将下列编号的句子依次填入材料一第②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⑴同好之人可以在圈层内一起探讨,共同深耕⑵年轻人对独特性的追求加固了圈层⑶特定的文化圈层一经形成⑷各种应用通过精准推送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趋势⑸创造和沟通的模式便随之诞生A.⑴⑷⑶⑵⑸B.⑵⑴⑶⑸⑷C.⑶⑸⑴⑵⑷D.⑷⑵⑶⑴⑸4.根据上下文,在材料二第②段画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5.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第③段观点的是()A.《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主流文化内容,都是在B站、豆瓣等二次元文化的聚集地率先走红。B.网络综艺《声入人心》以小众文化为切入点,将曲高和寡的歌剧、音乐剧进行流行化展示,让更多的受众领略高雅艺术之美。C.《光明日报》、澎湃新闻等主流媒体联合B站发布视频《后浪》,视频播放量迅速过千万,微博话题阅读量过亿,传播效果显著。
3D.《大江大河》《我和我的祖国》等影视作品将视角从伟人、英雄转移到到普通人,以平凡的人、事反映时代,引发集体共情。6.结合材料一,解释“圈层化”的含义。7.根据以上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互联网打破了传统时空限制,人们不再局限于“血缘”“地缘”圈层内的信息互动,可以自由探索和选择自己的关注方向和投入空间。B.圈层化使个体构建起具有独特自我标识的信息世界,也使个人的社交关系和信息交互更广泛、更复杂,强化了人与人、人与世界的连接。C.主流媒体要从用户思维出发,把握圈层中群体的情感需求与自我表达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舆论引导和传播,从而获得最大程度的认同。D.进行跨圈层文化传播若能打破圈层壁垒,找到不同圈层文化的交集,并运用有针对性的传播形式,激起共鸣,也能有很好的传播效果。【答案】3.C4.抓住和理解其本质性,仅效仿外在形式而盲目“讨好”往往不得效果甚至踩雷。5.B6.“圈层化”是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应用根据用户偏好、需求等因素,将互联网使用者划定为若干个群组,“精准”推送不同种类的信息和文娱产品,人们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找到同好进行沟通和创造,由此产生特定文化圈层,形成大众文化圈层化。7.B【解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此段探讨文化圈层形成的原因和利弊。前面说“无论个人爱好多么小众,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都能找到同好”,下面应当说这个圈层的好处,分析可知,(1)(3)(5)说的是这方面内容,其中(3)是前提,放在第一位,然后是(5),而(1)是对(5)中“创造和沟通的模式”的具体解释;⑵⑷是说圈层的加固,这层意思与后面的“信息茧房”相照应,应放在后面。整个排序为(3)(5)(1)(2)(4)。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4此句是第②段的总领句,是打破圈层文化间壁垒的做法。根据后面的例子可知,共青团中央想通过虚拟偶像“江山娇”与“红旗舰”来“拉近与年轻群体的距离,以更好地传播主流文化,引导价值观”,结果却因为“没有精准把握和正确解读‘二次元文化’‘粉丝文化’的内核”“以虚拟偶像“营业”,使公众联想到某些情绪化、非理智的饭圈行为,导致了误读”,从而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甚至还引发了差评。由此可见,想要打破圈层文化间的壁垒,必须抓住和理解其本质性,仅效仿外在形式而盲目“讨好”往往不得效果甚至踩雷。【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能力。材料二第③段观点是“只要把握它们的相通点,灵活转换传播形式,某个圈层的文化样式流通到另一个圈层,是可以被消化、重塑,以全新的、便于被接受的形象展现的,同样能够达到传播效果”。A.是说主流文化可以得到年轻人的追捧,但并未谈到具体原因,不适合做论据;B.“将曲高和寡的歌剧、音乐剧进行流行化展示,让更多的受众领略高雅艺术之美”,属于打破“小众文化”与普通受众的壁垒,采取灵活的形式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符合材料二第③段观点,能够做论据;C.只是说《后浪》播放量、话题量大,并未说到原因,不适合做论据;D.是影视作品作出的改变,没有谈到打破圈层壁垒的问题,不适合做论据。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结合“大众文化圈层化是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应用的副产品。大数据技术基于用户分析,对信息进行过滤、筛选和精准推送,帮助用户构建起具有独特自我标识的信息世界”“互联网平台使人们不再从同样的渠道接收相同的资讯,也更方便人们依据自身的偏好、需求等因素,建立起各种网络社交关系,获得存在感、归属感,实现审美共情、情感共通”分析,可见“圈层化”是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应用根据用户偏好、需求等因素,将互联网使用者划定为若干个群组,“精准”推送不同种类的信息和文娱产品,人们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找到同好进行沟通和创造,由此产生特定文化圈层,形成大众文化圈层化。【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也使个人的社交关系和信息交互更广泛、更复杂,强化了人与人、人与世界的连接”错。材料一说“然而这一过程也容易造成‘信息茧房’,圈层内部与外界相隔膜,人的注意力和兴趣被限定在特定领域,缺乏对社会文化的整体关注和认识”,可见“圈层化”使个人的社交关系简单化,弱化了人与人、人与世界的连接。故选B。(二)(13分)阅读《祝福》节选,完成各题。
5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是的。”“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那么,也就有地狱了?”“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8.小说采用倒叙方式,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放在开头,作用是。9.赏析节选部分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10.参考下面材料,结合选文部分,分析小说中“我”的形象有何意义。
6“我”虽是故事的讲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可称之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祥林嫂或者孔乙己或者闰土,在他们的故事中他们是活动者,却未必是自觉者;而“我”把他们的一生只取一部分作为记忆或者是叙述的内容,就决定了“我”选择的重点是经过自觉考虑的,他们作为“我”的思考材料,所能呈现的意义就是被“我”观察,被众人阅读。【答案】8.①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了解事情的原委,有引人入胜的力量。②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9.(1)“瞪着的眼睛”,写出祥林嫂麻木的精神状态以及希望死前得到解惑的坚决心态。(2)“那眼珠间或一轮”,写出她的精神已完全麻木了,失去对生活的希望。身心俱毁,濒临死亡边缘。(3)“那没有精采的眼睛突然发光了”写出她对魂灵的怀疑而萌发的一丝希望。(4)“她的眼钉着我的”,写出她希望从“我”这里得到答案的迫切。总之,通过“画眼睛”,鲁迅先生生动地刻画出祥林嫂如何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10.①从情节角度看,文中的“我”是一个线索人物,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者。全文先写“我”回到故乡遇到祥林嫂,得知她的死讯,然后通过回忆截取了祥林嫂一生事迹的几个片段,来展现祥林嫂一生的悲剧命运,以旁观者的视角冷峻审视祥林嫂悲剧的根源,从而对这类事件和人物进行反思,得到更深刻的思想意义。②从主题角度看,“我”是一个批判性人物,“我”对祥林嫂的痛苦和疑惑无能为力,甚至采取逃避态度。这体现了鲁迅先生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批判和劝谕,也在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中显示了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倒叙手法的作用。①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本文采用倒叙手法,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沦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增强了小说的吸引力。②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运用倒叙手法,一边写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一边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中寂然死去,而且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这就突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尖锐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瞪着的眼睛”,“瞪”写出眼神是直愣愣的,着重描写了祥林嫂眼睛的状态:用力睁大的样子。结合下文的肖像描写可以分析出这时的祥林嫂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沉重打击,失去了生活的希望,精神状态麻木,看到“我”后却极力想要询问一件饱含着她希望的疑惑,所以瞪大眼睛。故“瞪着”二字既描写出她麻木的精神状态又刻画出她希望死前得到解惑的坚决心态。
7“那眼珠间或一轮”,这时的祥林嫂已经被鲁家赶出家门沦为乞丐,眼睛“间或一轮”仅仅证明她是一个“活物”罢了。无疑她已到了流落街头,沦为乞丐的地步。这表明她在无数次的严重打击和折磨下,已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完全麻木了,很明显已失去对生活的希望。身心俱毁,濒临死亡边缘。但后来当她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精采的眼睛突然发光了”。而这“发光”是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她所产生的对魂灵的怀疑而萌发的一丝希望,她希望死后能免除更大的苦痛与恐怖,这就从骨子里体现了封建礼教观念给她带来的伤害,不但考虑现世,还要考虑来世,这样祥林嫂的死也就必然,悲剧意味就更强烈了。“眼钉着我的”,“钉”字写出她把“我”当作救命的稻草,希望从“我”这里得到答案,而无论哪种答案,对她都是沉重的打击。总之,通过“画眼睛”,鲁迅先生生动地刻画出祥林嫂如何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参考资料中说“‘我’虽是故事的讲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可称之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祝福》就采用外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文中的“我”是一个线索人物,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者。参考资料中说“‘我’把他们的一生只取一部分作为记忆或者是叙述的内容”“‘我’选择的重点是经过自觉考虑的”。《祝福》中通过“我”的视角,选择了祥林嫂一生事迹的几个片段,来展现祥林嫂一生的悲剧命运。如她是童养媳,丈夫死后自己跑到鲁镇做工;被婆婆抓回去被逼着嫁给贺老六,结果儿子阿毛被狼吃了,她再次到鲁镇做工等。而节选部分是文章开头,采用倒叙手法写“我”遇到祥林嫂,她向“我”询问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地狱,而“我”无法回答,或是不敢回答,只好说“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选择这样一个片段来写,其实说明“我”是一个批判性人物,“我”对祥林嫂的痛苦和疑惑无能为力,甚至采取逃避态度,从而通过“我”揭露了知识分子的软弱和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正如补充资料中所说“他们作为‘我’的思考材料,所能呈现的意义就是被‘我’观察,被众人阅读”。读者通过“我”的形象看到了鲁迅先生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批判和劝谕,也在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中显示了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三)(17分)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
8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①,皆欲传之万代,贻厥孙谋。故其垂拱岩廊②,布政天下。其语道也,必先淳朴而抑浮华;其论人也,必贵忠良而鄙邪佞;言制度也,则绝奢靡而崇俭约;谈物产也,则重谷帛而贱珍奇。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其故何哉?岂不以居万乘之尊,有四海之富,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语曰:“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所言信矣。(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注】①受图定鼎:受天命,定首都。②岩廊:比喻朝廷。1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意思。⑴人君当神器之重⑵所言信矣12.把《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13.为《十渐不克终疏》画线部分断句(限三处)。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臣闻求木之长者多反之而败俗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必竭诚以待下C.臣虽下愚虽董之以严刑D.而况于明哲乎必先淳朴而抑浮华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必固其根本”的“固”相同的一项是()A.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B.载舟覆舟,所宜深慎C.则重谷帛而贱珍奇D.屈己从人,恒若不足
916.上面语段中,魏征都以历史上的君王为例展开说理,请辨析其作用。【答案】11主持,掌管12.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13.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14.B15.B16.总结历史经验,通过历史上君王们前后做法的对比,从创业、守成的角度借古讽今,讽谏唐太宗要“居安思危”“善始善终”。【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含义的能力。人君当神器之重:国君掌握着帝位的重权。当,主持,掌管。所言信矣:所言确实不错呀!信,确实。【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得分点:“善始”,开头做得好;“克”,能够;“盖”,表推测语气,大概;“岂……乎”,难道……吗?【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出言没有人敢违背自己,所作所为人们必然遵从,于是公理、公道被私情所掩,礼仪、气节被个人嗜好所损而造成的吗?“出言而莫己逆”是宾语前置句,应是“出言而莫逆己”,应在“逆”后断句;“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句式相同,所以“公道溺于私情”前后均断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大多便反其道而行之,致使风化败坏下来。之,代词,代前代君王成功治理之路。B.句意: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长得茂盛。以,连词,表目的。句意: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以,连词,表目的。C.句意:微臣虽然愚笨。虽,连词,虽然。句意: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虽,连词,即使。D.句意: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而,连词,表递进。句意:必然崇尚淳朴而抑制浮华。而,连词,表并列。
10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必固其根本: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固”,使动用法,使……牢固。A.句意: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远,形容词作动词,流得远。B.句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覆,使动用法,使……翻,颠覆。C.句意:重视五谷、布帛而轻视珍稀奇异之物。重,意动用法,以……为重,重视。D.句意:委屈自己,尽量采用并发挥他们(别人所举荐的人)的特长,还恐怕没有完全做到这样。从,依顺,无活用。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的写作目的的能力。《谏太宗十思疏》中,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始繁,克终者盖寡。”开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来,作者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则竭诚待人;得志,则纵情傲物。而“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发人深省。《十渐不克终疏》中,写古代帝王建立王业后,为了把政权“传之万代”,必先扬淳朴而抑浮华,贵忠良而鄙邪佞,绝奢靡而崇俭约,重谷帛而贱珍奇,谨慎遵守前代君王成功治理之路。但国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后,大多便反其道而行之,致使风化败坏下来。从而得出“终之斯难”的结论,以此讽谏唐太宗要“善始善终”。参考译文:
11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微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平和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我看自古以来帝王登位定都,都想万代相传,把帝位留给他们的子孙。所以朝廷向天下布告政事,述及应遵之道必然崇尚淳朴而抑制浮华,论及人物必然尊贵忠良而鄙视奸邪谗佞之人,言及制度风尚则会摒弃奢侈、靡费而倡导节俭、简约,谈及物产则会重视五谷、布帛而轻视珍稀奇异之物。然而受命登极之初,都会谨慎遵守前代君王成功治理之路;逐渐安定之后,大多便反其道而行之,致使风化败坏下来。这是什么缘故呢?岂不是以高居天子的尊位,握有邦域的富饶,出言没有人敢违背自己,所作所为人们必然遵从,于是公理、公道被私情所掩,礼仪、气节被个人嗜好所损而造成的吗?俗语说:“不是知道难,是做起来难;不是做起来难,是做到底难。”所言确实不错呀。(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四)(8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①。”“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②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④,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12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选自《史记·伯夷列传》)【注】①是用:因此。希:稀少。②西伯昌:周文王姬昌。③木主:牌位。上书死者姓名,以供祭祀。④于嗟:叹词,表悲叹。徂:通“殂”,死亡。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盍往归焉(2)我安适归矣18.伯夷、叔齐淡泊名利,坚持操守表现有()①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③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⑤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⑥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⑤⑥D.③④⑥19.选文末尾三个问句连用,试分析其在表达上的作用。【答案】17.(1)何不;(2)到、往。18.C19.(1)第一句针对第一段孔子所说“求仁得仁,又何怨乎?”提出的质疑;第二、三句对于伯夷叔齐是良善之人却被饿死首阳山提出质疑。(2)用反问表达加强语气,且连用三个反问强化质疑,从而揭露了天道与人事相违背的现实,有力地抨击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谎言,对天道赏善罚恶的报应论,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充分表现了作者无神论的观点。【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盍:何不。句意:我们何不去投奔他呢?(2)适:到、往。句意:我辈今日归向何方?【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是说伯夷、叔齐不记仇;③是说伯夷、叔齐以西伯昌为贤,准备投往;④是说伯夷、叔齐进谏。
13这些都不能体现他们的“淡泊名利,坚持操守”。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意思是,从这些记载来看,伯夷、叔齐是怨呢,还是不怨呢?此句是针对第一段孔子所说“求仁得仁,又何怨乎?”而提出的质疑;“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意思是,像伯夷、叔齐,总可以算得上是善良的人了吧?“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意思是天对于好人的报偿,到底是怎样的呢?,这两句对于伯夷叔齐是良善之人却被饿死首阳山提出质疑。这三个句子用反问表达加强语气,且连用三个反问强化质疑,从而揭露了天道与人事相违背的现实,有力地抨击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谎言,对天道赏善罚恶的报应论,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充分表现了作者无神论的观点。参考译文:孔子说:“伯夷、叔齐,不是老记着人家以前的过错,因此怨恨他们的人就少。”“追求仁德而得到仁德,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呢?”我对伯夷兄弟的用意深感悲痛,但看到那些逸诗又感到诧异。他们的传记说道: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把王位传给叔齐,到了父亲去世以后,叔齐要让位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便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即位而逃走。国人只好立孤竹君的第二个儿子为王。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关心老人,抚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达那里,西伯已去世了。武王用车载着西伯的神主,追谥为文王,率军东进去征伐商纣。伯夷、叔齐拉住武王的马而谏阻道:“父亲死了却不安葬,大动干戈去打仗,这难道是孝的行为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害国君,这难道可以算做仁德吗?”周王左右的人准备杀掉他们,太公说:“他们是义人啊!”扶着他们离开了。武王摧毁了殷商的暴虐统治,天下都归附了周朝,而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很可耻的事,为了表示对殷商的忠义,不肯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靠着采食薇菜充饥。到了由于饥饿而将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那西山啊,采些那薇菜呀!用暴力来取代暴力,不知道这是错误的。神农、虞舜和夏禹,授政仁人相禅让,圣人倏忽辞世去,我辈今日归向何方?啊,别啦,永别啦!命运衰薄令人哀伤!”终于饿死在首阳山中。从这些记载来看,伯夷、叔齐是怨呢,还是不怨呢?有人说:“天道并不对谁特别偏爱,但通常是帮助善良人的。”像伯夷、叔齐,总可以算得上是善良的人了吧?他们行善积仁,修养品行,这样的好人竟然给饿死了!上天对于好人的报偿,到底是怎样的呢?
14三、写作40分20.根据要求写作。初中好友小A发来邮件向你倾诉:尽管他在学习上投入了大量精力,成绩却不理想。老师让他不要只看重结果,努力的过程更有意义;他却认为只有结果才体现努力的意义。请以“小B”署名,回一封邮件,与他交流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不少于700字。【答案】例文:不忘初心得始终,不唯结果重过程亲爱的小A:你好!听闻你对成绩不佳感到心焦,特别想要一个好的结果。我想就结果和过程问题谈谈我的看法,希望能给你一些帮助。我想对你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当今时代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结果,生活要高效,结果很重要。结果固然能体现出价值,但如果结果不如人意,难道我们就能忽视过程中的收获和成长吗?不唯结果重过程,精神力量需铭记。我们关注金牌,更应该关注金牌背后运动健儿的拼搏与付出。不久前中国女足获得冠军,但她们的辛苦我们常人是难以想象的。与过程之中的拼搏相比,金牌早已不是最重要的。即使明知前方荆棘遍布,依旧初心不改;即使未能取得冠军,依旧永不言弃。这种精神力量的价值早已超过了冠军本身。不唯结果重过程,蓄力定可再扬帆。山重水复之后的柳暗花明,离不开过程。胡适曾经说过:“生命本无意义,你赋予它什么,它便有什么意义”。26岁的湖北外卖小哥王威,高考623分考上重点大学。他用十年的努力过程,创造了别人眼中不可能的结果。接受采访时,王威说感谢自己打工的过程,在其中磨砺了意志,耐力和毅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对待时间分配也有了很好的经验,这些都为他的高考备考奠定了基础。由此看来,没有过程何谈结果?究竟两者哪个更重要?不唯结果重过程,感受过程中的美好。人生重要的就是过程,希望我们晚年人生回眸时,只为没做的事情后悔,不为做过的事情后悔。希望我们的人生不仅仅为实现各种目标,而疲于奔命;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我们人生当中宝贵的财富。因为结果是留给别人评价的,而过程是留给自己独享的。85岁高龄,号称是年龄最老的考生,汪侠老人参加了15次高考。人们称他为“高考狂人”。汪侠老人一直有一个高考梦,但是他在年轻时由于高考没有考上,所以不得已放弃了高考,但是随着政策的变化,高考不再限制年龄,这也让汪侠老人再次对高考燃起了希望。参加15次高考,仍未停歇,他想得到的早已经不是那份录取通知书了,而是了解知识的过程和对知识的不懈追求,这是他送给自己一生的礼物。
15个人如此,国家也是如此。中国从过去未能取得申奥资格,到成功举办奥运会深受各国赞扬;从渴望一枚金牌实现零的突破,到现在金牌不计其数。中国不再是以前的中国,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当今的中国国力增强,政治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我们不必揪心奥运会上得到金牌的数量,我们更应该享受参与的过程,表现出大国应有的风范。身为当代青年的我们,也要努力拼搏、不给青春留遗憾;不执着于结果,感受成长中的美好。我们相信,不忘初心得始终,不唯结果重过程!亲爱的小A,望你放下对结果的执念,放平心态,努力专注于过程,我相信你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成绩! 好友小BX年X月X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从材料来看,好友小A和老师的观点是不同的,老师认为过程最重要,小A认为,结果才能体现努力的意义。因此,材料的核心就是过程与结果哪个重要的讨论。这也是给写作者提出的一个问题,意味着你在写作的时候,讨论的就是过程与结果哪个重要。关于过程与结果哪个重要的问题,你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你可以认为过程重要,因为只有重视了过程,才可能有满意的结果。如果只是一味追求结果,忽视了过程,可能结果也不尽如人意。当然,如果不重视结果,过程有的时候也可能会被忽视。如果要二者兼顾的话,就是既要重视结果,但是更要重视过程。关于这个方面的素材应该比较多,我们可以去推想,那些取得骄人业绩的人,他们肯定都是重视过程的,只有重视过程,最终才能有好的结果。甚至,有些人即使没有取得好的成绩,但是过程也可能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给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写作任务是以小B的身份给好友小A回一封邮件。邮件与书信一样需要注意一下格式。首先对于小A投入大量精力学习,成绩却不理想表示理解,然后循循善诱,帮他分析其中的原因,可以让他放平和心态,不要过于关注结果,要走好学习的每一步,重视过程,自然就能取得好成绩;然后可以分析无论做什么,过程都很重要,可以从个体事例入手,再写团队,最后写国家,这样的层次安排更清晰,更符合认知的规律。最后告诉小A,他关注结果没有什么不对,但前提必须是更关注过程。最后告诉他付出必有回报,祝他取得好成绩。立意:1.关注过程方有理想的结果。
162.不以成败论英雄。3.成功虽可贵,过程价更高。4.不唯结果重过程。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