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2届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高三二模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金牛区高三二诊模拟试卷生物试题1.森林野火会导致海洋中蓝藻和绿藻的大量繁殖,形成水华。这与野火能增加碳排放量以及促进氮和磷等物质的迁移密切相关。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蓝藻和绿藻都含有光合色素,都能够进行光合作用B.与绿藻不同,蓝藻以染色体DNA作为遗传物质C.蓝藻和绿藻吸收较多的氮和磷有利于其大量繁殖,从而影响水生动物的生存D.森林野火会增加大气中CO2的含量,对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产生影响【答案】B【解析】【分析】蓝藻和绿藻分别属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蓝藻利用氮元素和磷元素可以大量繁殖形成水华。【详解】A、蓝藻和绿藻都含有叶绿素从而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B、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DNA裸露存在,B错误;C、蓝藻可以利用氮元素和磷元素大量繁殖形成水华,浮在水面,影响水生动物对光和氧气的获取,C正确;D、二氧化碳含量大量上升,而绿色植物吸收效率有限,导致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破坏碳氧平衡,D正确。故选B。【点睛】2.CLAC通道是细胞应对内质网钙超载的保护机制,该通道依赖的TMCO1是内质网跨膜蛋白,TMCO1可以感知内质网中过高的钙离子浓度,并形成具有活性的钙离子通道,将内质网中过多的钙离子排出,一旦内质网中的钙离子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钙离子通道活性随之消失。TMCQ1基因敲除的小鼠能够模拟痴呆、颅面、胸畸形患者的主要病理特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内质网中的钙离子可作为信号分子调节钙离子通道蛋白的活性B.内质网内钙离子浓度通过CLAC通道的调节机制属于反馈调节C.CLAC通道和载体蛋白进行物质转运时,其作用机制是不同的D.内质网钙浓度过低是导致患者痴呆和颅面、胸畸形的主要原因【答案】D【解析】
1【分析】CLAC通道是细胞应对内质网钙超载的保护机制,该通道依赖的TMCO1是内质网跨膜蛋白,则TMCO1基因缺陷的细胞可能会出现内质网中钙离子浓度异常。【详解】AB、据题意过高的钙离子浓度,并形成具有活性的钙离子通道,将内质网中过多的钙离子排出,一旦内质网中的钙离子浓度恢到正常水平,钙离子通道活性随之消失,说明内质网中的钙离子可作为信号分子调节钙离子通道蛋白的活性,而内质网内钙离子浓度的调节存在反馈调节机制,使得钙离子浓度稳定一定范围,AB正确;C、CLAC通道和载体蛋白进行物质转运时,其作用机制是不同的,前者只允许与自己通道大小相匹配的物质通过,而后者是通过与被转运物体结合而实现的,C正确;D、结合题意"TMCQ1基因敲除的小鼠能够模拟痴界、顶面、胸畸形患者的主要病理特征”而"TMCO1可以感知内质网中过高的钙离子浓度”,故推知内质网钙浓度过高是导致患者痴呆和颅面、胸畸形的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D。3.与野生型拟南芥WT相比,突变体t1和t2在正常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在叶肉细胞中的分布及位置不同(图a,示意图),造成叶绿体相对受光面积的不同(图b),进而引起光合速率差异,但叶绿素含量及其它性状基本一致。在不考虑叶绿体运动的前提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t2比t1具有更高的光饱和点(光合速率不再随光强增加而增加时的光照强度)B.t1比t2具有更低的光补偿点(光合吸收CO2与呼吸释放CO2等量时的光照强度)C.三者光合速率的高低与叶绿素的含量无关D.三者光合速率的差异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变大【答案】D【解析】
2【分析】光照强度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曲线:由于绿色植物每时每刻都要进行细胞呼吸,所以在光下测定植物光合强度时,实际测得的数值应为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代数和(称为“表观光合作用强度")。如下图:A表示植物呼吸作用强度,A点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B点表示光补偿点,C点表示光饱和点。【详解】A、图1可知,t1较多的叶绿体分布在光照下,t2较少的叶绿体分布在光照下,由此可推断,t2比t1具有更高的光饱和点(光合速率不再随光强增加而增加时的光照强度),A正确;B、图1可知,t1较多的叶绿体分布在光照下,t2较少的叶绿体分布在光照下,由此可推断,t1比t2具有更低的光补偿点(光合吸收CO2与呼吸释放CO2等量时的光照强度),B正确;C、通过题干信息可知,三者的叶绿素含量及其它性状基本一致,由此推测,三者光合速率的高低与叶绿素的含量无关,C正确;D、三者光合速率的差异,在一定光照强度下,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变大,但是超过光的饱和点,再增大光照强度三者光合速率的差异不再变化,D错误。故选D。【点睛】4.如图所示是某激素分子的信号传递途径,激素与受体结合后激活Gs-蛋白,Gs-蛋白与细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AC)结合激活AC,AC激活后将ATP转化为cAMP,cAMP作为“第二信使”向细胞内传递信号。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从受体位置和信号传递途径分析,该激素很有可能是性激素B.Gs-蛋白在受体和AC间运动,充分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性
3C.激素在细胞内有cAMP、PKA等多个环节传递信号,有利于放大激素的效应D.对同一细胞来说,不同的激素会有不同的受体,但都会激活AC,产生cAMP【答案】C【解析】【分析】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2、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详解】A、性细胞产生的性激素分泌到体液中,经过血液循环运输到靶细胞并进入靶细胞内发挥作用,而据图分析,该受体位置在细胞膜上,故该激素不可能是性激素,A错误;B、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功能特性,Gs-蛋白在受体和AC间运动,与细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充分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性,B错误;C、据图可知,激素在细胞内有CAMP、PKA等多个环节传递信号,激素经过逐级传递,有利于放大激素的效应,C正确;D、激素需要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才能起作用,对同一细胞来说,不同的激素会有不同的受体,不一定都会激活AC,产生cAMP,D错误。故选C。5.假设图示为某昆虫(2n=8)体内一个处于分裂状态的细胞的局部示意图(图中只显示其中2条染色体且正在移向细胞一极),细胞另一极的结构未绘出。已知该昆虫的基因型为GgXEY(只考虑一次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示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应进行均等分裂B.图示完整细胞内应有8条染色单体C.图示细胞经过分裂能得到3种或4种配子D.图示细胞的子细胞染色体和核DNA数均减半【答案】B【解析】
4【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由题意可知,该图为动物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图,因此图示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应进行均等分裂,A正确;B、由题可知,该昆虫的体细胞中共8条染色体,且该图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图,因此图示完整细胞内应有8条染色体,16条染色单体,B错误;C、图示细胞经过分裂能得到3种配子(发生了基因突变)或4种配子(发生了交叉互换),C正确;D、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时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其子细胞染色体和核DNA数均减半,D正确。故选B。6.中科院康乐院士团队通过分析飞蝗的体表和粪便挥发物,发现了飞蝗群聚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4VA),4VA能够响应蝗虫种群密度的变化,并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加;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获得飞蝗OR35缺失突变体,发现其对4VA的响应行为丧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可利用样方法调查蝗虫幼虫的种群密度B.利用人工合成的4VA诱杀蝗虫属于化学防治C.OR35缺失突变体可能缺乏信息素4VA的受体D.防治蝗虫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答案】B【解析】【分析】1、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的方法。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2、生物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利用微生物防治;利用寄生性天敌防治;利用捕食性天敌防治。3、生物防治优点:对环境污染小,能有效保护天敌,发挥持续控灾作用,成本低、对人畜安全、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减少化学农药用量、节约能源。【详解】A、蝗虫幼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适合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B、利用人工合成的4VA诱杀蝗虫属于生物防治,B错误;C、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获得飞蝗OR35缺失突变体,发现其对4VA的响应行为丧失,据此可推测合成的OR35蛋白可能为信息素4VA的受体,OR35缺失突变体可能缺乏信息素4VA的受体,C正确;D、防治蝗虫有利于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D正确。故选B。7.取生理状态相同的玉米幼苗若干,随机均等分成A、B两组,将A组幼苗放在完全培养液中,将B
5组幼苗放在缺镁的“完全”培养液中,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30℃)下培养。(1)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组玉米幼苗下部叶片(老叶)颜色不同,A组呈绿色,B组呈黄色,而两组幼苗的上部叶片(新叶)都呈绿色,已知Mg2+是可再度被利用的元素,推测B组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2)为验证上述现象发生的原因,可以对两组叶片进行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加以探索,实验结果是使用下部叶片为实验材料B组滤纸条________(填颜色)色素带宽度与A组相比几乎没有或较窄,而使用上部叶片为实验材料两组所得实验结果基本相同。(3)科学家进一步研究A组玉米苗的根对培养液中Mg2+吸收与温度的关系。在氧含量等条件稳定、适宜的情况下,研究10~40℃范围内温度变化对玉米幼苗根吸收Mg2+速率的影响,预期Mg2+吸收速率变化的趋势是___________。(4)为了研究缺Mg对玉米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影响,科学家将A组和B组下部叶片均置于pH与________(填细胞结构)相同且等渗的环境中破碎,用___________法将叶绿体分离出来。将分离得到的两组叶绿体悬浮在适宜溶液中,照光后只有___________组有氧气释放,说明缺Mg最终影响了叶绿体的光合作用。【答案】(1)老叶因叶绿素分解呈现黄色,新叶获得了来自老叶的Mg2+后颜色不受影响(2)蓝绿色和黄绿色##黄绿色和蓝绿色(3)10℃到30℃范围内随温度升高而升高;30℃到40℃范围内,随温度升高而降低(4)①.细胞质基质②.差速离心③.A【解析】【分析】1、分析题意可知,A为完全培养液,B培养液为缺Mg培养液,Mg是叶绿素合成的元素,缺镁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少,叶片呈现黄色或黄绿色,验证某元素是否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实验设计思路是没有该矿质元素,植物不能正常生长,加入该矿质元素,植物恢复正常生长。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NADP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小问1详解】Mg2+是可再度被利用的元素,老叶因叶绿素分解呈现黄色,新叶获得了来自老叶的Mg2+后颜色不受影响,呈现绿色,故一段时间后,A组老叶呈绿色,B组老叶呈黄色,而两组幼苗的上部叶片(新叶)都呈绿色。【小问2详解】
6为了证明发生此现象的原因,分别取两组下部不同颜色的等量叶片进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层析结果表明,两组叶片的类胡萝卜颜色相同,但是B组蓝绿色和黄绿色色素带宽度与A组相比几乎没有或较窄,而使用上部叶片为实验材料两组所得实验结果基本相同。因为Mg2+是可再度利用的元素,老叶中的叶绿素分解后能够将Mg2+转移到新叶中,从而导致下部叶片叶绿素含量减少而呈现黄色。【小问3详解】植物体进行各种生理活动需要酶的参与,酶的活性受到温度的影响,玉米幼苗生长最适温度为30℃,因此在10℃~40℃范围内的温度变化对玉米幼苗Mg2+吸收速率的影响是,在10~30℃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Mg2+吸收速率加快,超过30℃,30℃到40℃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Mg2+吸收速率降低。【小问4详解】分离细胞器用的是差数离心法,若研究缺Mg对玉米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影响,为获得完整的叶绿体需要将A组和B组下部叶片均置于pH与细胞质基质相同且等渗的环境中破碎,用差速离心法将叶绿体分离出来。离体的叶绿体不影响其功能,因此将分离得到的叶绿体悬浮在适宜溶液中,照光后有氧气释放,说明能进行光合作用,若照光后只有A组有氧气释放,说明缺Mg最终影响了叶绿体的光合作用。【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无机盐的作用、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光合作用的过程,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的能力。8.“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中国科学家团队对水稻科研做出了突出贡献:袁隆平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朱英国院士为我国杂交水稻的先驱,农民胡代书培育出了越年再生稻等。某兴趣小组在科研部门的协助下进行了下列相关实验:取甲(雄蕊异常,雌蕊正常,表现为雄性不育)、乙(可育)两个品种的水稻进行相关实验,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表所示。已知水稻雄性育性由等位基因A/a控制,A对a完全显性,B基因会抑制不育基因的表达,反转为可育。PF1F1个体自交单株收获,种植并统计F2表现型甲与乙杂交全部可育一半全部可育另一半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1)控制水稻雄性不育的基因是__________(填”A“或”a“),该兴趣小组同学在分析结果后认为A/a和B/b这两对等位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其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2)F2中可育株的基因型共有________种;仅考虑F2中出现雄性不育株的那一半,该部分可育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3)若要利用F2中两种可育株杂交,使后代雄性不育株的比例最高,则双亲的基因型为
7_____________。(4)现有各种基因型的可育水稻,请利用这些实验材料,设计一次杂交实验,确定某雄性不育水稻丙的基因型。请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A②.F1个体自交单株收获得到的F2中的一半表现的性状分离比为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而13∶3是9∶3∶3∶1的变式,说明该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2)①.7②.7/13(3)aabb和AABb(4)水稻不育植株的基因型为A_bb,要确定水稻丙的基因型,可采用测交的方法,实验思路为:取基因型为aabb的可育株与水稻丙杂交,观察后代植株的育性。【解析】【分析】题意分析,一半F1个体自交得到F2代中,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是9∶3∶3∶1的变式,说明该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这部分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由于B基因会抑制不育基因的表达,反转为可育,说明雄性不育株一定不含B基因,进而确定控制雄性不育的基因为A,可育的基因型为A_B_、aaB_、aabb,雄性不育的基因型是A_bb;F2出现两种情况,说明F1的基因型有两种且各占1/2,可确定甲的基因型是Aabb、乙的基因型是aaBB,子一代基因型是AaBb、aaBb,aaBb自交后代全部可育,AaBb自交后代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小问1详解】由分析可知,B基因会抑制不育基因的表达,反转为可育,说明雄性不育株一定不含B基因,进而确定控制雄性不育的基因为A;F1个体自交得到的F2中的一半出现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13∶3是9∶3∶3∶1的变式,说明该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该比值的出现是基因重组(或自由组合)的结果。【小问2详解】根据分析,甲的基因型是Aabb、乙的基因型是aaBB,F1的基因型为1/2AaBb、1/2aaBb。AaBb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共9种,其中AAbb、Aabb表现为不育,因此可育株的基因型共有9-2=7种;仅考虑F2中出现雄性不育株的那一半,该部分可育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的基因型为1/13AABB、2/13AABb、2/13AaBB、4/13AaBb、1/13aaBB、2/13aaBb、1/13aabb,其中2/13AABb和4/13AaBb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其他均能稳定遗传,故该部分可育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2/13-4/13=7/13。【小问3详解】利用F2中的两种可育株杂交,要使得得到雄性不育株A_bb的比例最高,可确定其中一个亲本全部产生b的配子,则亲本之一的基因型型一定是aabb,另一亲本能产生A的配子,则另一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则所选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
8【小问4详解】水稻不育植株基因型为A_bb,要确定水稻丙的基因型,可采用测交的方法,即取基因型为aabb的可育株与水稻丙杂交,观察后代植株的育性:若后代全是雄性不育植株,则丙基因型是AAbb;若后代出现可育植株和雄性不育植株,且比例为1:1,则丙的基因型为Aabb。【点睛】本题结合表格,主要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与应用,要求考生能正确分析表格,明确13:3是9:3:3:1的变式,再利用自由组合定律解答实际生活中的育种问题。9.阿尔茨海默病(AD)主要以进行性记忆力减退和获得性知识丧失,人脑组织有大量乙酰胆碱(Ach),但乙酰胆碱的含量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正常老人比青年下降30%,而AD患者下降可达70%~80%。研究认为人体内Ach含量增多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改善显著相关。(1)大豆异黄酮(SIF)具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与雌激素水平低下相关疾病。为了探究大豆异黄酮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乙酰胆碱代谢的影响,某科研小组以β-淀粉样蛋白注入海马组织内来获得AD大鼠模型,给予不同剂量的SIF后,观察大海马组织内反映乙酰胆碱代谢的三种物质——乙酰胆碱、胆碱乙酰转移酶(合成Ach的酶)、胆碱酯酶(降解Ach的酶)的含量变化,得到以下结果:组别乙酰胆碱胆碱乙酰转移酶胆碱酯酶对照组34.8626.3362.04AD模型组11.937.1216.99SIF低剂量组(3mg/kg)21.6111.4940.22SIF高剂量组(9mg/kg)29.1418.3643.34回答下列问题:①对照组中对大鼠的处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结合表格中的数据,推测大豆异黄酮可能对中老年妇女患阿尔茨海默病海默病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因为雌激素可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细胞中β-淀粉样蛋白的表达,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海马组织中乙酰胆碱的合成。(2)结合题干信息,提出一条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思路:______________【答案】(1)①.将等量的生理盐水注射到大鼠的海马组织②.降低③.促进(2)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来防止乙酰胆碱的分解(或研发可以降解β淀粉样蛋白的药物或研发抑制β淀粉样蛋白合成的药物或研发β淀粉样蛋白的抗体或研发能增强胆碱能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作为神经递质的神经元)功能的药物)【解析】
9【分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神经递质作用完后,会被相关的酶水解。【小问1详解】①据题意可知,AD模型组大鼠是以β-淀粉样蛋白注入海马组织得到的大鼠,对照组应该将等量的生理盐水注射到大鼠的海马组织。②据表格数据可知,与对照组相比,AD模型组相比大鼠大海马组织内乙酰胆碱含量下降,说明β-淀粉样蛋白能抑制海马组织中乙酰胆碱的合成;与AD模型组相比,SIF低剂量组大鼠大海马组织内乙酰胆碱含量升高,说明SIF能促进海马组织中乙酰胆碱的合成;大豆异黄酮(SIF)是大豆的提取物,与雌激素结构相似,具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因此推测雌激素可降低细胞中β-淀粉样蛋白的表达,促进海马组织中乙酰胆碱的合成。【小问2详解】据题意可知,阿尔兹海默病的治疗思路是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来防止乙酰胆碱的分解(或研发可以降解β淀粉样蛋白的药物或研发抑制β淀粉样蛋白合成的药物或研发β淀粉样蛋白的抗体或研发能增强胆碱能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作为神经递质的神经元)功能的药物)。【点睛】本题以阿尔兹海默病为载体,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10.农田中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未被利用的氮、磷等污染物汇入周边流域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科研人员以“稻-鸭(杂食动物)-鱼(以浮游生物为食)”共作的生态农业模式(RDS)和常规种植模式(CK)下的水稻田为研究对象,探索两种模式下水稻生长各时期水体中氮、磷浓度的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水稻生长时期各处理区氮磷浓度变化(注:TN表示水体的总氮量,TP表示水体的总磷量)
10(1)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往往以单一的农作物种植为主,虫害严重,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RDS模式对灌溉水至分蘖前期中TN、TP的去除率均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无显著差异”)CK模式,一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减少了化肥的使用;二是因为鸭的穿行与啄食而刺激了水稻根系的生长,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3)研究人员又测定了不同生长时期水稻田中的浮游藻类生物量,发现RDS组显著低于CK组,推测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述2点)。(4)RDS模式通过鸭、鱼的引人最终实现了稻鸭鱼多丰收。请结合该模式中鸭、鱼、水稻、浮游藻类、害虫种间的关系,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对上述结果进行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传统种植模式下的农田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较低②.大于③.鸭(鱼)粪便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为水稻提供无机盐④.水稻对N、P的吸收⑤.鱼和鸭的捕食作用和N、P含量降低不利于藻类生长繁殖⑥.①鸭和鱼取食浮游藻类,减少其与水稻的竞争,使水稻能获得更多光能;②鸭捕食害虫,减少水稻流向害虫的能量,让更多能量留在水稻体内;③浮游生物的能量流入鱼和鸭体内,害虫的能量流向鸭,最终实现水稻、鸭、鱼同时增产;④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灌溉水中,RDS模式和CK模式下的TN浓度相等,RDS模式和CK模式下的TP也浓度相等;灌溉水至分蘖前期,RDS模式下的TN和TP浓度均低于CK模式,说明RDS模式对TN、TP的去除率均大于CK模式。【详解】(1)传统农业种植以单一农作物种植为主,物种丰富度低,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较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所以虫害严重。(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灌溉水至分蘖前期,RDS模式下的TN和TP浓度均低于CK模式,说明RDS模式对TN、TP的去除率均大于CK模式,结合题干信息分析其原因:一方面RDS是以“稻-鸭(杂食动物)-鱼(以浮游生物为食)”为种养模式,该模式下以鸭虾粪便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为水稻提供无机盐(或鸭虾粪便提供有机肥),从而减少了化肥的使用;另一方面鸭的穿行与啄食刺激了水稻根系的生长,促进了水稻对N、P的吸收。(3)RDS是以“稻-鸭(杂食动物)-鱼(以浮游生物为食)”为种养模式,该模式下鱼和鸭取食浮游藻类,以及N、P含量降低影响了藻类的光合作用,从而导致RDS组浮游藻类生物量显著低于CK组。
11(4)RDS模式下,水稻和浮游藻类均可进行光合作用,其中鸭和鱼取食浮游藻类,减少其与水稻的竞争,使水稻能获得更多光能;鸭捕食害虫,减少水稻流向害虫的能量,让更多能量留在水稻体内;从而使浮游藻类的能量流入鱼和鸭体内,害虫的能量流向鸭,最终实现水稻、鸭、鱼同时增产。【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及其稳定性,解题的关键是需要熟知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稳定性的关系,以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1.葡萄酒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酿酒残渣(皮渣)。目前这些皮渣主要用作饲料或肥料,同时研究者也采取多种措施拓展其利用价值。回答下列问题:(1)皮渣中含有较多天然食用色素花色苷,可用萃取法提取。萃取前将原料干燥、粉碎的目的分别是__________,萃取效率主要取决于萃取剂的__________。萃取过程需要在适宜温度下进行,温度过高会导致花色苷__________。研究发现,萃取时辅以纤维素酶、果胶酶处理可提高花色苷的提取率,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了解皮渣中微生物的数量,取10g皮渣加入90mL无菌水,混匀、静置后取上清液,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将0.1mL稀释液接种于培养基上。104倍稀释对应的三个平板中菌落数量分别为78、91和95,则每克皮渣中微生物数量为__________个。(3)皮渣堆积会积累醋酸菌,可从中筛选优良菌株。制备醋酸菌初筛平板时,需要将培养基的pH调至__________性,灭菌后须在未凝固的培养基中加入无菌碳酸钙粉末、充分混匀后倒平板,加入碳酸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培养筛选得到的醋酸菌时,在缺少糖源的液体培养基中可加入乙醇作为__________。(4)皮渣堆积过程中也会积累某些兼性厌氧型乳酸菌。初筛醋酸菌时,乳酸菌有可能混入其中,且两者菌落形态相似。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区分筛选平板上的醋酸菌和乳酸菌_________。(简要写出实验步骤和预期结果)【答案】①.利于萃取剂溶解花色苷、使原料与萃取剂充分接触②.性质和使用量③.分解④.纤维素酶、果胶酶可破坏细胞壁,有利于提高花色苷的提取率⑤.8.8×106⑥.中性至微碱性⑦.使培养基不透明,从而使醋酸菌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⑧.碳源⑨.实验步骤:将平板置于无氧环境下继续培养,观察菌落形态和透明圈大小预期结果:若菌落继续生长,且透明圈增大,则为兼性厌氧型的乳酸菌菌落,若菌落不能继续生长,透明圈不再扩大,则为醋酸菌菌落【解析】【分析】(1)萃取的效率主要取决于萃取剂的性质和使用量,同时还受到原料颗粒的大小、紧密程度、含水量、草取的温度和时间等条件的影响。一般来说,原料颗粒小,萃取温度高,时间长,需要提取的物质就能够充分溶解,萃取效果就好。
12(2)区分筛选平板上的醋酸菌和乳酸菌,可根据二者代谢类型的不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培养,观察菌落生长情况。【详解】(1)天然食用色素花色苷可用萃取法提取,萃取剂与水应不混溶,萃取前将原料干燥,有利于萃取剂溶解花色苷,提高溶解率;粉碎的目的是使原料与萃取剂充分接触;萃取效率主要取决于萃取剂的性质和使用量。萃取过程需要在适宜温度下进行,温度过高会导致花色苷分解。萃取时辅以纤维素酶、果胶酶处理,可破坏细胞壁,有利于提高花色苷的提取率。(2)为了解皮渣中微生物的数量,取10g皮渣加入90mL无菌水,混匀、静置后取上清液,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将0.1mL稀释液接种于培养基上。104倍稀释对应的三个平板中菌落数量分别为78、91和95,则三个平板中平均菌落数为(78+91+95)÷3=88,每克皮渣中微生物数量为88÷0.1×104=8.8×106个。(3)醋酸菌属于细菌,制备醋酸菌初筛平板时,需要将培养基的pH调至中性至微碱性,灭菌后在未凝固的培养基中加入无菌碳酸钙粉末、充分混匀后倒平板,加入碳酸钙可使培养基不透明,醋酸菌产生的醋酸可分解碳酸钙,产生透明圈,根据这一特点可筛选出醋酸菌,在缺少糖源的液体培养基中醋酸菌以乙醇为碳源,先把乙醇氧化为乙醛,再把乙醛氧化为乙酸。(4)醋酸菌为好氧菌,与兼性厌氧型乳酸菌菌落形态相似,且二者产生的代谢产物均可使碳酸钙分解,区分筛选平板上的醋酸菌和乳酸菌,可将平板置于无氧环境下继续培养,观察菌落形态和透明圈大小。若菌落继续生长,且透明圈增大,则为兼性厌氧型的乳酸菌菌落,若菌落不能继续生长,透明圈不再扩大,则为醋酸菌菌落。【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成分的提取和微生物的分离,考查考生对植物成分提取方法和原理、微生物培养、分离、计数方法的理解和识记。解答本题,需充分利用题干信息,如醋酸菌、乳酸菌代谢类型的区别等,才能准确作答。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