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历史试卷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如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它体现了A.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B.社会组织的复杂C.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D.等级秩序的确立2.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下表所示: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整体上对“天”的态度《周颂》西周初年颂天《大雅》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疑天《小雅》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骂天《国风》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不理天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 B.天道观持续衰落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 D.人性论走向成熟3.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以下为若干记载。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唐)刘禹锡《马嵬行》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五代)刘昫等《旧唐书》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有学生以上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A.《马嵬行》选材来自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B.《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
1C.《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D.《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4.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占定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条线之类”。材料反映了北宋A.已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B.商业活动脱离了官吏监管C.“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D.商人地位远比一般平民优越5.元延祐元年(1314年)恢复开科取士,规定凡考经问或明经的人,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课本,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参考书。由此,科举再次成为思想与权力之间的制度化链接。此举意在A.尊重前朝传统文化信仰B.争取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C.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恢复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6.黄宗羲曾言:“明初以来,宗风(指佛教禅宗各派)寥落。万历间,儒者讲席遍天下,释氏亦遂有紫柏、憨山(禅宗高僧),因缘而起……而儒、释几如肉受串,处处同其义味矣。”这反映了明朝A.灭亡原因在于学风空疏B.儒学地位受到佛教冲击C.经世致用成为主流思想D.儒学的禅学化趋势加强7.下图再现了每年冬至节清宫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动的场景。这一作品 A.显示宫廷画的神韵意趣 B.透露清代军事训练松弛C.体现民族间的民俗交融 D.反映清朝宫廷生活奢靡8.据下表可知,当时中国1867年和1894年部分进口商品统计表1867年1894年数量货值(海关两)数量货值(海关两)铁113,441(担)264,5031,185,411(担)2,467,590
2锡33,502(担)582,14697,008(担)2,046,897火柴79,263(箩)71,3846,615,327(箩)1,638,931煤113,430(担)992,649486,295(担)3,221,343糖186,176(担)754,6091,823,890(担)9,507,153A.对外贸易由出超转变为入超B.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民族工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D.海关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9.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反映出A.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B.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C.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D.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10.光绪帝之死,历来众说纷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光绪生前诊病的脉案非常详细,从中可以断定光绪因病死亡。又据《清宫档案揭秘》记载,1980年通过化验光绪的颈椎和头发,发现无中毒现象。现在高科技手段则检测出光绪体内有砷中毒现象。据此可以得出A.原始档案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事实B.历史研究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探寻真相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综合多种历史记录即可确认客观事实11.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A.“西学东渐”的深入B.民族危机的加深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思想解放的推动12.美国企业家百森(1875—1967)就中国近况谈道:“西方普遍认为这场起义取得的胜利是暂时的,我认为这不正确。革命从一开始便进展顺利,起义军展现出了良好的战略判断力。这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很好保护……事实上,各国一直在等待借口进行干涉,以此造成中国人最惧怕的事情,即瓜分中国。”文中的“起义”A.希望推翻清政府,建立太平盛世B.带有盲目的排外倾向C.使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D.基本上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3.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14.近代以来,1898年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数年的惨淡经营,大生纱厂逐渐壮大,资本不断增加,到1911
3年为止,该厂获利370多万两白银,1917-1921年连续获利560多万两白银。可好景不长,1922年后,大生纱厂开始走下坡路,1923年秋,大生纱厂因无款购棉花一度停工。这一现象说明了A.思想解放是开始近代化的先决条件B.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先天不足C.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D.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15.下图是小明在学习红军长征时找到的著作。《社会变迁视阈下的红军长征与贵州社会》《红军长征在天水》《长征·云南》《红军长征在陇原》《红军长征过广西纪实》《五岭逶迤腾细浪:红军长征在郴州》这些著作A.彰显了红军长征的历史价值B.表明长征有浓厚的地域色彩C.拓宽了研究长征历史的视野D.成为研究长征的第一手史料16.1948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工委发布《关于收复石家庄的城市工作经验》,2月25日和27日中共中央分别发出《关于注意总结城市工作经验》《关于工商业政策》的指示。要求全党预防将农村中斗争地主富农消灭封建势力的办法错误地应用于城市,要求对城市中地主富农经营的工商业加以保护。该材料说明A.中共的反封建纲领只适用于农村B.中共力图维护城市的传统秩序C.中共探索城市治理方式D.中国革命已进入城市领导农村阶段二、非选择题(四大题共52分,17题16分,18题12分,19题14分,20题10分。)17.商会作为一种为振兴资本主义而奋斗的资产阶级社团,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曾起过积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 1904年,商部开始劝办商会,此后商会数量不断增加。在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引导下,商会是被动充当现代化动力的。1914年全国各商会代表在上海召开大会,宣告全国商联会成立,资产阶级走到了国家政府的前面。他们不仅大力从事最基本的经济活动——工商实业活动,而且积极参与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改革活动。因此,这一时期便成了中国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摘编自虞和平《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商会兴起的国内有利条件。(6分)(2)根据材料,比较商联会成立前后资产阶级作为“现代化动力”的不同状态。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导致状态发生变化的国内外政治局势。(6分)
4(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商会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4分)18.倡导女性解放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从“保国、保种、保教”出发,注意到了国家积弱同妇女的关系,他们认为妇女缠足,便不能生育健壮的后代。羸弱流传,何以为兵乎?梁启超认为,国家积弱,是由于“分利”的人太多,妇女由于没有学识,以致没有职业,都成了分利的人。因此要使国家强盛,就必须兴办女学。---李桂梅《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特点》材料二1907年,全国有女子学堂428所,女学生15498人……该时期还有百余人的留日女学生,这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力量……怀着寻求救国救民和解放妇女愿望的青年妇女到了日本,受到明治遗风的刺激,迫切要求把这种新风移植到灾难沉重的祖国。于是回国后,办报刊,组团体,积极从事各种活动,探求妇女解放与革命救国的道路,成为提倡女权、推动妇女解放的新兴力量。---陈文联《从依附走向自主:近代中国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历史轨迹》材料三中产阶级妇人的利害,不能说是妇人全体的利害;中产阶级妇人的权力伸张,不能说是妇人全体的解放。我以为妇人问题彻底解决的方法,一方面要合妇人的全体的力量,去打破那男子专断的社会制度;一方面还要联合世界无产阶级妇人的力量,去打破有产阶级专断的社会制度。---李大钊《战后之妇人问题》(1919年2月)(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末中国女性解放的时代背景。(4分)(2)综合上述材料,以“近代中国女性解放的发展历程”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四洲志》是近代第一部国人所译的外国史地学著作。编译时,林则徐有意地调换了原书中介绍国家的顺序,按照亚洲一非洲一欧洲一美洲的顺序进行叙述,遵从了中国人以“天朝上国”为世界中心的习惯。他将选编的重点放在各国的兵制、统治情况,以及历史中对外交战的情况。从《四洲志》可以看出林则徐倡导学习西方的军事制度和器物,而缺乏对于自身政体缺陷的反思。这样“开眼看世界”的后果只能是空想出一个自己认知框架内的西方世界,而完全无法从根本上理解西方人的政治体制乃至于思维方式。通过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的表现,也能看到这种局限性的具体表现。---摘编自李昊洋《从〈四洲志〉看林则徐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与影响》材料二1874年冲正修编纂出版《支那地志略》,开创了近代日本编纂中国地志之始。该书吸收西方人有关中国的记录和研究成果,诸如经纬度的利用,新式地理词汇的使用等。该书作为当时日本人的学习教材,成为他们认识中国的读本。此后,日本人通过收集情报,来华实地踏查,翻译中国和西方人著作,编纂地志研究和认识中国。1880年高田义甫编纂有《清国地理小志》,1882年岸田吟香编有《清国地志》,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利用在华调查资料编有《支那地志》,1893年安东不二雄编有《支那帝国地志》,至1894年前,日本编纂中国地志达到一个高峰,也标志日本研究中国到达一个小高潮。---摘编自郭墨寒《冲正修编纂〈支那地志略〉研究》(1)据材料一,归纳林则徐编译《四洲志》的特点,并说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局限性。(6分)
5(2)据材料二,概括1894年前日本编纂中国地志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8分)20.史料是获取历史事实的重要依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作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德国人约翰·拉贝,目睹了1937年9月到1938年2月间侵华日军包括大量枪杀中国军队战俘在内的种种暴行,并用日记记录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拉贝日记》。同时,拉贝还保存了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和翔实说明。---据约翰·拉贝《拉贝日记》整理材料二据日本《东京日日新闻》1937年12月19日在《敌人的遗弃尸体八九万(南京攻城的成果)》报道称:“上海军队发布消息:在南京攻城中,敌人遗弃的尸体数量不下八九万,俘虏数千。”---据前坂俊之《太平洋战争与日本新闻》整理根据材料一、二,你认为《拉贝日记》和《东京日日新闻》对中国军队伤亡的记述,哪一个更接近历史事实?(2分)请说明理由。(8分)
6历史试卷评分参考题号12345678910答案CCDABDCDAB题号111213141516答案BCDDCC17(1)有利条件:清政府的倡导;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6分。任意三点即可)(2)不同状态:成立前:被动充当;成立后:主导和领先。(2分)国内外政治局势:中华民国的成立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北洋时期军阀割据严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控制。(4分。任意两点即可)(3)作用:推动民主革命进程;促进民族工业发展;加速资产阶级现代化的进程。(4分。任意两点即可)18.(1)背景: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派发起变法运动;启蒙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近代教育的推动。(4分。任意两点即可)(2)论点:近代中国女性解放发展历程不断深入,其内涵不断丰富。(2分)论据:(6分)维新派立足救亡图存,提倡废止缠足;女性接受教育,其社会地位得到一定提高。辛亥革命前,留日女学生受日本女权运动影响;妇女解放与民主革命救国相结合,给女权运动注入新的内涵。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倡导全体女性的解放;女性解放应该与无产阶级运动相结合。(言之成理也可适当给分)19.(1)特点:有意调换介绍国家的顺序;有重点地选择编译的内容。(2分。任意一点即可)局限性:未能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影响;缺乏对于自身政体缺陷的反思;缺乏对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的深入理解(或答“向西方学习局限在器物层次”)。(4分。任意两点即可)(2)表现:借鉴西方人有关中国的记录和研究成果;注重多种方法途径收集资料;注重实地调查;编纂多个版本的中国地志。(4分。任意两点即可)影响:增进日本人对中国的认识;促进日本地志学的发展;助长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影响中日甲午战争的结局。(4分。任意两点即可)20.《拉贝日记》的记述更接近于历史事实。(2分)理由:(8分)从《东京日日新闻》报道的新闻标题及内容来看,对中国军队伤亡的记述是日军自己公布的数字,并非真实情况,其立场明显是站在日本法西斯一方,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拉贝日记》是比较个人化的记述,约翰·拉贝作为战争的亲身经历者,站在非交战国德国人的角度,对侵华日军大量枪杀中国战俘行为的记述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加之还有多张相关的现场拍摄的照片和翔实说明进一步凸显其记述的真实性,真实性更强,史料价值更大。(意思相近或言之成理也可)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