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小说”的批评路径与实践_贺嘉钰

“先锋小说”的批评路径与实践_贺嘉钰

ID:83240454

大小:1.92 MB

页数:6页

时间:2023-08-09

上传者:139****0482
“先锋小说”的批评路径与实践_贺嘉钰_第1页
“先锋小说”的批评路径与实践_贺嘉钰_第2页
“先锋小说”的批评路径与实践_贺嘉钰_第3页
“先锋小说”的批评路径与实践_贺嘉钰_第4页
“先锋小说”的批评路径与实践_贺嘉钰_第5页
“先锋小说”的批评路径与实践_贺嘉钰_第6页
资源描述:

《“先锋小说”的批评路径与实践_贺嘉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史论【当代文学批评关键词】“先锋小说”的批评路径与实践贺嘉钰1984年12月,在杭州陆军疗养院举办的“新时期锋作家”》一文,作者吴亮其时正在上海作协理论研究室文学:回顾与预测”研讨会被当代文学史追溯为作为工作。2015年参加于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纪念先锋文(1)文学命题的“寻根文学”之发轫,也有学者认为,该学三十年研讨会时,吴亮在媒体采访中回忆了这篇文章会议与“‘寻根文学’起点之间,并没有存在着天然的联的写作背景,它缘于当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召(2)(5)系”,而后来被视为“先锋小说”文本的《冈底斯的诱开的“中国新时期文学十年学术讨论会”。但在2008(3)惑》从讨论中逸出,在当时引起热议。1986年9月,年杨庆祥对他的访谈中,关于“先锋文学”的概念到底由(6)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在北京召开“中国新时期谁提出,吴亮回答中还显出一些犹疑。就笔者目前所文学十年学术讨论会”,数年后吴亮回忆:“当时还有一见材料看,吴亮此文确为较早地将“先锋”与中国当代小个次要的话题,大家讨论得很热烈,那就是先锋文学,说写作“绑定”的论断,而为何选择“先锋”一词,或因在(4)所有主流媒体都没有报道。”会议讨论中受启发,或缘于“先锋”本来就在关于文学的自1984年始,多位青年小说写作者不同于既往现日常表达经验中。“先锋派”在西方文化与文学传统中(7)实主义叙事风格的作品相继发表出版,其中就包括马有特定指涉与内涵,相关译介早已进入中国,与其说原《拉萨河的女神》《虚构》、洪峰《奔丧》《瀚海》、孙甘“发明”,这命名更是对一个既有概念的舶来与借用,借露《访问梦境》《我是少年酒坛子》、残雪《山上的小屋》用之初或许是自然且不经意的,但它却在不断指认与生《苍老的浮云》、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长中获得了本土而在地的生命力。(8)件》、苏童《一九三四年的逃亡》《桑园留念》、北村《黑中国对欧洲先锋派文学运动的介绍始于1921年。马群》《谐振》、吕新《那是个幽幽的湖》《白色山谷》等,1978年3月,《国外社会科学》登载法共《新评论》杂志作为一股文学新潮,引起了文坛注意。1986年9月261977年6月与7月号合刊中相关内容,介绍了《新评论》日,《中国青年报》发表吴亮《谁是“先锋作家”》一文,杂志编辑部与数位法国作家、文艺评论家其时对先锋派有关这正在进行时的小说潮流之命名、批评与争锋,几文学诸多议题的讨论,涉及先锋派文学的历史源流、文化乎与文本的面世同步“进场”了。当代文学史上,如先立场与法国共产党相关文艺政策,这篇译介对先锋派文锋小说般自滥觞、发展、退潮、成为文学史重要环节而学多方面议题有所触及,其中让·里尔图(作家、文艺评始终被批评研究缠绕的文学流派与现象并不多见,因论家)在发言中对“先锋”作出了这样的阐述:“所谓先锋而,回视先锋小说批评研究的发生发展或为理解这一就是指在军队主力前面的那一部分。在艺术上,先锋派潮流本身及文学史的生成提供着具体视角。实际所反对的是那些‘拖在后面’的人,或者是军队的主(9)力(我们称为群众),或者是后卫(我们称为学院派)。”一、“命名”与一个不断回返的“原点”纵观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研究对先锋文学的诸种读解,“先尽管发轫至今不足四十年,作为流派的先锋小说锋”(Avant-garde)在军事行动中的指代亦是展开论述的已被充分经典化,它所涵盖的作家与文本、彰显的叙事高频原点。特征与美学风格,在文学史上已获得较为牢固的认定,尽管1986年9月吴亮在行文中使用了“先锋作但具体到先锋小说“命名”的发生经过,相比之下却依家”的表述,但于当月出版的,由他与程德培编选的小然模糊。定义问题及相关的“语意重申”是后来研究不说选却以“新小说”指代这些在形式上有所实验探索的断回返的一个原点,因而厘清先锋小说的命名始末是文本。这意味着作为“命名”,“先锋小说”在1985年理解先锋小说批评之发生所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末至该书付印前仍未被完全锚定,“新小说”“探索小(10)1986年9月26日,《中国青年报》刊发《谁是“先说”“实验小说”等概念在当时还多有混用。更重062

1要的是,后来被认定为先锋小说的文本自1987年才开涵与外延的,这些“命名”通常来自研究界甚至写作主始涌现,继而不断刺激着文坛的神经,带给批评者“期体内部。“自我命名”的现象在诗歌界更为普遍而在小(11)待”“激动”,甚至“亢奋”,如此看来,吴亮的命名某说界较为鲜见,一个分类意义上的词语使那些仍在生种意义上是颇为前瞻的。新鲜的、个人化的、充满实验长未及定型的文学观念与各具音色的文本更为迅速地性的文学创造小溪般逐渐汇集,两三年间便聚合为“潮被归类识别,在文学现场与历史中因而具有了显示度,流”。1988年前后,随着小说文本日益丰富,研究者提尽管这样的归类时常是以对“作为单数”的文学写作之及“先锋小说”时,所指逐渐聚焦在马原、洪峰、孙甘露、独异与丰富的伤害为代价的。具体到20世纪80年代残雪、余华、苏童、叶兆言、吕新、北村等写作者当时的中期的小说写作与批评状况,作为命名的“先锋小说”文本上。几乎与它所指涉同时发生,不同于一些即时命名惯常1988年10月中旬,《文学评论》编辑部与《钟山》编带有的否定意味(譬如“朦胧诗”),“先锋小说”命名的辑部在江苏省干部疗养院举办的“现实主义与先锋派文到来昭示着一群同代批评者对这一美学取向的认可甚学”研讨会,是较早将这一脉固定为“先锋派”表述的专至偏爱,包含着研究者对作家文学趣味、观念的认同与门会议。在1988年至1989年间,多篇以先锋小说为研对新作品的期待。究对象的论文出现,褒贬之外,对这一脉文学创造的关心当说起19世纪文学时,我们会想到“自然主义”“现探讨还意味着一种共识在形成,那就是要将文学还给文实主义”,谈及20世纪文学,将脱口而出“现代主义”。学,让文学回到文学自身。1990年10月《中国先锋小说》在更为庞大的时间尺度中,词语与现象、潮流及时代的一书出版,这本由朱伟主编、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小说选收呼应才能获得牢固的关系,而愈是有限时空、历史的细(12)录了余华、格非、苏童、叶兆言的小说共8篇,“先锋小小环节则愈是漫漶细节的纹理。或许直至今天,也不说”的命名此时已然牢固。但几乎同时,“‘先锋小说’作能论断当代先锋小说已终结,但在写作之起点,批评与家的写作很快分化,大多数的‘先锋’色彩减弱,后继作及时的命名、命名的“认定”“完成”与“经典化”,确为(13)品也不再被当作有相近特征的潮流加以描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当回头看,被称作“先锋小说”的文学实践几乎只发生代小说写作的一股潮流以一个词语为边框定格了一片在五六年间,之于写作者,这一表述用以涵盖他们后来的风景,这片流动风景对今天的写作依然有所提示。写作也已失效,但作为命名的“先锋小说”及时、有效、恰应当看到,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作为一个已充分切地为那时正在奔涌的写作潮流赋以形状,这是历史的被“经典化”的命名,它的内涵、外延、特点、意义却依然巧合,亦是同代人身在现场命名的冲动与能力。文学批是有关其讨论不断返回的原点。纵观近四十年相关研评与研究或许无力亦无须完成“改变航道”的工作,但“疏究会发现,对“何为先锋”的判定与理解常常是进入先浚”、建立“观景台”将使一段风景在历史的潮水中不断锋小说历史与文本的起点。或许是“借用”概念之故,现出身形,聚焦或以此为视点,在更长时间维度中回应文言说之前因而总有一个参照系中的“他者”以固定“我”学内部的问题才成为可能。与先锋小说写作几乎同时发的位置,在先锋小说面对的质疑声中,一些声音将其与生的先锋小说批评与研究,完成的正是这样的工作。西方小说比较、与先锋文学的理想状态比较,研究者不对现象进行学理上的命名与梳理需要时间与距断回返作为“命名”“定义”的“先锋文学”,试图在厘离,但文学史尤其是当代文学史上,对诸多流派与风格清作为标准甚至理想的先锋文本基础上标定“中国当的判定却几乎与文本的诞生只存在细微时差——“定代先锋小说”的具体坐标。当研究的“开场”形成某种义”是伴随文本的生长、写作队伍的壮大而不断拓展内“条件反射”时,几乎暗示着命名本身的语意空间已辽063

22022.12阔于某些事实的发生。回返的原因颇为明显,那就是大多发言流露的对“先锋派”的不满,吴亮发言多有为(14)“先锋”这一词语自身强大的解释力与文化附着力。“先“先锋派”的正名。“当时我写了一系列的文章,《为锋”本身拥有盛大的敞口,它使所命名天然处于现在进先锋文学辩护》啊,《向先锋派致敬》啊,《真正的先锋(15)行时中,时刻被自身追赶或抛弃,它不仅意味着一个西一如既往》啊,还有很多……”青年批评家的行动事方已存的知识系统,还暗含此刻的文学在主题与叙事实上为先锋小说队伍的壮大争取了空间。中的未来属性。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先锋”几乎将值得注意的是,在1988年至1989年间,多篇“先(16)数位各具风格的写作者统拢在了一个词语上,三十多锋小说”专论与对话集中出现,其中赵玫发表于《文(17)年过去了,他们的文本风格与写作追求发生了位移,但学评论》的文章颇具见地,作者开篇即指出同代人“先锋小说”仍是追随他们最久的标签。作为“命名”,“先所应具备的辨认使命,即“我们应当怎样摆脱各种社会锋小说”无疑是有效的。的、功利的、学问的乃至某种知名度的束缚,而做成我(18)们对我们所经历的先锋小说的尽可能公平的判断。”二、批评的“距离”赵玫以“外来样式的革命所带来的世界观意义”为视角在文学史表述中,先锋小说一般被视为“新时期文观察先锋写作的精神面向,这之于先锋小说的共时性学”序列中的一环,是一支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始,研究是切中肯綮的。发文当期,《文学评论》编辑部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即告结束的注重叙述、具有现代“编后絮语”中写道:“赵玫的《先锋小说的自足与浮泛》主义审美取向的写作潮流,代表作家包括马原、残雪、对当今中国先锋小说作了论述和评价;与时下人们对余华、苏童、格非等。短短五六年间,他们被迅速识别、于先锋文学的普遍失望和冷淡颇为不同,此文体现了归类并命名。起初,批评的探照灯带着“追捧”与“围作者独立的眼光和见解。”“絮语”值得注意,“时下人剿”两种充满情绪的判定照射在作家与其文本上,但在们”的覆盖面或许过大,但它明确了在文坛盘桓多时的时间淘洗中,文本与作者的光泽愈发明亮,成为当代文声音:那些对“先锋小说”持保留意见、对新鲜的叙事学史一处地表之上的耀目富矿。历时梳理近四十年相形式有所警惕,甚至贬抑那不过是对西方现代派亦步关论述,“先锋小说”的批评研究可大致分为1985年至亦趋的论调在一段时间里颇为盛行。1990年间的“共生期”、1990年至2015年间的“沉淀期”“攻讦”带来了正面“抗议”。1989年1月30日,及2015年至今仍在继续的“深耕期”三个段落。朱大可、张献、宋琳、孙甘露、杨小滨、曹磊等人展开了一1985年至1990年间,先锋小说批评研究与先锋小场名为“保卫先锋文学”的讨论会,尽管规模有限,但为说写作共时生长,这一阶段以对文本的即时批评为主。“先锋文学”的辩护真诚而直接。这场讨论首先为“先对这新涌现的文本与创作小潮流,数场在日后回忆中锋文学”的存在方式定调:“‘先锋文学’要的正是‘寂被描述为“神仙会”的研讨会或专门或旁及了先锋小说静效应’:向大众的掌声告别,退出一切以媚俗为目标(19)相关议题,其中包括:1984年12月在杭州举行的“新的活动”,而“‘保卫先锋文学’就是这样一种企图的时期文学:回顾与预测”讨论会;1986年9月中国社体现:在自我保卫中孤寂地冲锋,为一个真正有力的前(20)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新时期文学卫文学运动开辟道路。”“保卫先锋文学”的口号由十年学术讨论会”;1988年10月《文学评论》编辑部朱大可首先提出,他认为,必要的“围剿”为先锋文学所与《钟山》编辑部在江苏省干部疗养院举办的“现实主“需要”,正是“敌手”的存在显示着先锋文学生命之强义与先锋派文学”研讨会;1989年1月作协上海分会力。从小说到诗歌,从语言到观念,朱大可、宋琳、杨小举办的“保卫先锋文学”小型研讨会以及1990年7月滨等人的观点可谓锋利,他们提出,要分辨“先锋”队伍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举办“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中的“伪先锋”,先锋所应具有的文学价值与尺度,其叛代先锋文学”研讨会等。逆性与实验性、爆发力与张力在对话中被彰显。尽管“对与此同时,吴亮、李陀、朱大可、程德培、南帆等人峙”时常并不在同一时空展开,但在先锋小说的发生初的文章与言论在当时较为瞩目。在文本细读与叙述分期,在不绝质疑中,一群年轻的批评研究者怀着类乎“天(21)析的文学本体研究外,以吴亮为代表的批评者不时要真”的情绪,总是与年轻的先锋写作者们站在一起。面对文坛对先锋小说写作的指摘甚至讨伐。在19881990年至2015年,随着先锋序列中作家与文本的年10月的“现实主义与先锋派文学”研讨会上,不同于逐渐框定,相关讨论从批评延伸向研究,有关议题更趋064

3史论【当代文学批评关键词】/“先锋小说”的批评路径与实践/学理化。研究从文本分析向先锋小说与时代之关系,在诸多专论中,对先锋小说与期刊的互动关系研(25)文学与现代性、后现代性等主题开拓,研究专著、专项究、对语言形式的探索、对作家个体写作发生的追溯课题、学位论文、专栏文章等将先锋小说作为“目的”的与厘清都对先锋小说的历史化做出有效推进。应当说,同时也作为“方法”,使之不断链接进更广阔的文化议先锋作家创造的文本与既往三十年的研究批评建设让题。陈晓明《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先锋小说在当代文学史上不断接近着某种“文学的标张清华《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吴义勤《中国当代准”。当然,对既往批评研究做这样粗线条的分期是颇新潮小说论》、洪治纲《守望先锋——兼论中国当代先为武断的,且如此划分建立在笔者对某种理想研究路锋文学的发展》等专著的相继问世将先锋文学的价值径的想象之上,但随着与研究对象不断拉开距离,先锋与可能性从正在进行中的当代文学史上清晰有力地标小说相关研究确在应然与实然层面拥有着这样渐进的示而出,同时,对先锋小说的历史化描述与细节钩沉也轨迹。日趋丰富。三、批评路径的生成如果说第一个五年的研究还习惯将“先锋”置于与他者(“大众文学”“通俗文学”等)的参照框架中展在笔者看来,先锋小说批评话语的构建主要因循开论述,这一时期的研究则逐渐摆脱“影响的焦虑”,作三种方式。一是研究界较为迅速的指认与时间沉淀为批评话语的先锋小说之主体性不断明晰。2001年,后“有效话语”的渐次浮现,这些“话语”或来自对文学洪治纲在《小说评论》撰写以先锋文学为主题的专栏文传统的化用,或有创新。“先锋”的“有效命名”意味着章,以中外小说文本为支点,细析先锋精神与小说叙事一套话语系统与之关联,而建构一套话语、使用具体语(22)诸“原理”。王尧以“口述史”方式进入当代文学史,言的背后,是趣味、立场、理解方式以及价值观的投射,通过展示先锋小说参与者(作家、学者、编辑)的个体讲关乎站在文学的哪边、从哪些维度进入并理解文学,具述与相互印证,历史的轮廓与细节渐趋清晰。关于先体词语将指向更辽阔的话语、问题与观念空间。从文锋小说“终结”的话题在这一时段亦多有萦绕,陈晓明学史叙事、专著与相关批评研究文章看,围绕在先锋小关于“九十年代文学流向”的文章以“先锋派之后”为说周围的有这样一些词语:青春、欲望、死亡、暴力、自标题启示着一种“断代法”,一些关于时下文本与正在我;叙述、形式、虚构、反讽、实验、隐喻;颠覆、现代、行进中的潮流的论述将“先锋派”作为某种已完结的参启蒙;潮流、嬗变、终结、经典化……它们分别从“主照,加速着先锋小说经典化的进程。但正与它诞生时题”“写作技术”“审美”“文学史”的层面与“先锋小说”的混沌相似,先锋小说究竟终结于何时既被反复讨论形成链接。当然,并非所有附着都有效,一些词语将从又未曾被真正厘清,而这正对应着文学发生的本相,执时间缝隙中滑走,那些与历史、存在、问题具有摩擦力意做一种斩钉截铁的论断反而显得冒昧了。的将被留下,逐渐构成“命名”有机的部分。2015年,苏童与格非两位曾经的先锋小说主将分二是来自文学现场的交锋与锚定,研讨会、笔谈与别以《黄雀记》和《江南三部曲》获“茅盾文学奖”。自个体间交流为话语碰撞提供具体发生时空,文学刊物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表作品,三十年间他们不曾中断对先锋小说发表空间的争取及专栏的命名亦将一些仍写作,文学史的“标准叙事”与作家的自我言说也早已在浮游中的表述“固定”下来。前文已述,在作家写作表明他们与先锋写作渐离,但“先锋”作为具有强大附实绩之侧,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数场会议的关注使着力的话语,依然笼罩并提示着对他们与其同代写作作为单数的作家文本被汇集于探照灯下,先锋小说也者的辨识路径。这一年,对“先锋小说”的回返与叙事因此作为一个集合渐具声势。《收获》《花城》等文学(23)掀起一个小高潮,它们同时显出颇为明显的“仪式杂志设置相关栏目,为写作者创造表达的公共空间,如(24)性”,这与“先锋文学”步入而立之年有关。以自然《收获》在1987年及1988年的第5期与第6期相继年为坐标轴审视“先锋小说”,在第三十年或前后年份推出“先锋文学专号”,余华曾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收(26)进入议题并不存在本质区别,但于“整年”的时间节点获》的先锋文学作者是当时文学的弃儿。”筹办相关纪念活动已是文化界的小传统,制造话题、契三是小说家的反思与言说,值得注意的是,先锋机与仪式,成为作家、文本、现象以及潮流不断被经典小说家对自我与同伴的阐述常常打开并更新着“先化的一种方式。锋”的话语空间。在讨论不可避免地回到一个“常识”065

42022.12的起点时,倒是先锋作家的自我审视与表达颇有新我不断远离,但学界的注视将这些写作有力统合在了见。譬如2015年11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通一起,让个体的、独立的写作呈现出与时代的互动、与往世界性与现代性之路:纪念先锋文学三十年国际论他者的互文,让作为群体的先锋小说作家与文本在中坛”作家专场中,余华、苏童等作家在时间的潮水退去国当代文学史上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并获得了与世后再次用新颖而准确的说法勾勒“先锋”。那次会议界及文学自身对话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先锋小说上,余华提出“支架说”,他认为“先锋文学在中国文与其批评研究的互动提示了“文学史发生”的一种路径学所起到的作用就是装了几个支架而已”;苏童提出与可能。或许可以说,先锋小说的生命力从未终结于了“裸奔说”:“有一个极端夸张的比喻,我始终觉得我20世纪90年代,具体时代中的文本融汇着集体情绪也们当年的创作那个亮相,大幕拉开的时候,我们那个制造着集体记忆,它们在今天依然释放气味与能量,依pose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裸奔’,当然你可以修然为读者与研究者提供理解文学的具体语境。而在关饰一下,文字的裸奔、句子的裸奔。这个裸奔的姿势心先锋小说写作之外,对先锋小说命名发生之重审、对摆好了,最初几个台词说完,我们突然发现剧本没写,写作与批评研究共时生长的发生方式予以观察,或可这出戏怎么唱下去我相信他们跟我一样……这几十成为先锋小说研究的一个角度,这对注视今天的文学年来的创作,我们一直在尝试着要不要穿衣服,穿得潮流亦有所提示。(27)凉爽还是厚实,穿什么质地的,是棉的还是麻的。”这些说法是极具自我剖析力、真诚而直接的,在当时注释:引起了很多共鸣与回声。如同“先锋小说”发生时对(1)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社会大众与专业读者的“激活”一样,作家话语也往往第349页。具有“激活”属性。(2)谢尚发:《“杭州会议”开会记——“寻根文学起点说”疑与研究对象保持距离已是文学及一切文化研究议》,《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年第2期。的常识,时间与情感的距离是论断更客观也更耐磨的(3)韩少功在文章中曾写道:“也就是在这次会上,一个陌生必要条件,但文学艺术的文本不同于可被客观度量、的名字马原受到了大家的关注。这位西藏的作家将最早观测、实验的样本,它们一旦被创造,便无时不召唤着期的小说《冈底斯的诱惑》投到了《上海文学》,杂志社个体的、感受的、审美的注视。所以,以文学文本、作负责人茹志娟和李子云两位大姐觉得小说写得很奇特,者、事件、话题为原点的相关讨论不仅要获得“距离”至于发还是不发,一时没有拿定主意,于是嘱我和几位作之外的审视——所谓“研究”,还应当包含“距离”之家帮着把握一下。我们看完稿子后都给陌生的马原投了内的直感——所谓“批评”,正是这些在场的、及时的一张很兴奋的赞成票,并在会上就此展开过热烈的讨论。“天真的情绪”,使“文学存在”于“发生”之时有可能而就是在这次会议之后不久,残雪最早的一个短篇小说附着更多的材料与话语,从而不那么容易从历史的缝《化作肥皂泡的母亲》也经我的推荐,由我在《新创作》杂隙中滑落。历时地看,“先锋小说”批评研究史的生志的一位朋友予以发表。”韩少功:《杭州会议前后》,《上成因循着甚至建设性地完成着这样的轨迹:批评的介海文学》2001年第2期。入、及时地命名、学理化地推进研究、在历史节点上的(4)吴亮:《先锋文学成主流是时代的自然改变》,https://www.集体回顾,“先锋小说”是在这样的路径上不断完成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04965,澎湃新闻,2015“经典化”。作为一段当代文学史上的潮流,“先锋小说”年12月5日。在20世纪90年代初基本退潮,但文本与作为批评话(5)“按照我的习惯,我是坐在会场的后面。《中国青年报》语的“先锋小说”依然具有强盛生命力,文本吸引着研的一个年轻女孩子坐在我的旁边,跟我聊了聊,说他们就究者不断返回文学内部与过往时代,因而,是文本与需要这样的文章。我马上写,半小时就写出来了……为批评研究的交汇让先锋小说在当代文学史上成为一什么会用先锋文学?可能是会议中用了这个词,也许是道“景观”。我认为他们是一个青年报。我的记忆中,讨论文学的时中国当代先锋小说自入场至今近四十年,几乎从候还没有使用“先锋”这个词。”吴亮,《先锋文学成主流未离开学界视野,尽管每位先锋小说作家都是作为单是时代的自然改变》,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数的存在,日后创造也使他们与写作的“青春期”的自forward_1404965,澎湃新闻,2015年12月5日。066

5史论【当代文学批评关键词】/“先锋小说”的批评路径与实践/(6)“后来又提出‘先锋文学’,我现在也不弄不清楚到底是为中国知网收录,标题为“先锋小说的自足与浮泛——谁最早提出这个‘先锋文学’的概念,但这不重要。当时对近年来先锋实验小说的再认织”,“知”或误录为“织”,我写了一系列的文章,《为先锋文学辩护》啊,《向先锋派在此照录原刊。致敬》啊,《真正的先锋一如既往》啊,还有很多……”吴(18)赵玫:《先锋小说的自足与浮泛——对近年来先锋实验亮、李陀、杨庆祥,《八十年代的先锋文学和先锋批评》,小说的再认织》,《文学评论》1989年第1期。《南方文坛》2008年第6期。(19)(20)李建周、程光炜著:《先锋小说研究资料》,百花洲(7)如由王忠琪等翻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第37页,第37页。年6月出版的《法国作家论文学》一书,译介了阿兰·罗(21)“我现在一下子想不起来这个会上有多少故事,只记得布-格里耶关于“新小说”、欧仁·尤奈斯库《论先锋派》这个会上大家非常有激情,非常天真(李陀:说天真比较等文章。准确。)”该会议指前文所提1984年的“杭州会议”。吴亮、(8)“在二十年代的中国,不仅当时的西方文学及时得以翻译,李陀、杨庆祥:《八十年代的先锋文学和先锋批评》,《南方并拥有读者,甚至当时刚出现的尝试中的新形式,也引文坛》2008年第6期。起了深入的讨论。1921年,中国的杂志就开始报道欧洲(22)王尧:《1985年“小说革命”前后的时空——以“先锋”先锋派文学运动,1922年到1923年,对这个运动的兴趣与“寻根”等文学话语的缠绕为线索》,《当代作家评论》更达到高潮。当然,这些报道多半不过是文坛时尚之类2004年第1期。的琐闻,只有少数对新兴的艺术概念有清醒的认识。”麦(23)如《文艺争鸣》在2015年第10期设“先锋文学三十年克杜戈尔著、温儒敏译,《中国新文学与“先锋派”文学理研究专辑”,发表了南帆、张清华、洪治纲、张闳、谢有顺、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5年第3期。初清华、王干、李建周相关文章。(9)郑克鲁、李宝源:《法共〈新评论〉讨论“先锋派”文学和党(24)2015年11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文学评的文艺政策》,《国外社会科学》1978年第2期。论》联合主办的“通往世界性与现代性之路:纪念先锋文(10)薛红云:《先锋文学经典化与先锋批评的关系——从现学三十年国际论坛”在北京举办,会议邀请了先锋作家、代性视野出发》,《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6年第2期。批评家与汉学家五十余人与会,将“先锋文学”这一中国(11)(15)吴亮、李陀、杨庆祥:《八十年代的先锋文学和先锋本土的文学实践置于更辽阔的文化视域中展开对话。当批评》,《南方文坛》2008年第6期。晚“作家专场”中,余华、苏童、格非、李洱、林白、东西、艾(12)《中国先锋小说》收录文本依次为:余华《世事如烟》《此伟七位作家相继演讲。诗人欧阳江河在主持中用《日瓦文献给少女杨柳》、格非《青黄》《蚌壳》《背景》、苏童《妻戈医生》中“拥抱永无终止,一天长于百年”形容当晚。妾成群》《死无葬身之地》、叶兆言《枣树的故事》。(25)李敏:《文学期刊与1990年代先锋小说的在场——兼谈(13)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先锋文学的终结问题》,《文艺争鸣》2016年第7期;初版,第371页。清华、王干:《〈钟山〉(1988-1998)与先锋文学》,《文艺争(14)李兆忠:《旋转的文坛——“现实主义与先锋派文学”研鸣》2015年第10期。讨会纪要》,《文学评论》1989年第1期。(26)余华:《一九八七年〈收获〉第五期》,《我们生活在巨大(16)相关文章还包括:南帆,《先锋文学与大众文学》,《文艺的差距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49页。理论研究》1988年第3期;吕世民,《论近几年中国先锋(27)引自“通往世界性与现代性之路:纪念先锋文学三十年文学的嬗变》,《人文杂志》,1989年第4期;李志娥,《沉国际论坛”作家专场活动现场文字记录。默的先锋——对中国先锋小说现状的思考》,《青岛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李运抟,《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作者单位:中国作协创研部)新鲜(解)》,《小说评论》1989年第5期;黄力之:《先锋(责任编辑:张涛)文学与文学观念——对先锋文学的最低限度批评》,《理论与创作》1989年第6期;王宁、陈晓明:《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先锋文学》,《人民文学》1989年第6期。(17)赵玫:《先锋小说的自足与浮泛——对近年来先锋实验小说的再认织》,《文学评论》1989年第1期。笔者所查06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